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药老字号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市是中国南方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州市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广州市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市制定了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录了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后人了解和学习。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工艺、音乐舞蹈、戏曲表演、传统节日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广州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传统工艺方面,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许多独特的工艺,如广彩、葡萄花雕、陶艺等。
广彩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陶瓷工艺,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葡萄花雕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雕刻工艺,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雕刻而受到广泛赞赏。
陶艺则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的陶瓷技艺和独特的造型而备受推崇。
在音乐舞蹈方面,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音乐舞蹈,如广东音乐、广东曲艺、粤剧等。
广东音乐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动听的曲调而闻名。
广东曲艺则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曲艺表演形式,以其生动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而深受观众喜爱。
粤剧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戏曲表演形式,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唱腔而备受推崇。
在传统节日方面,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许多具有广州市特色的传统节日,如广州花市、广州灯会、广州庙会等。
广州花市是广州市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盛大花卉市场,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花卉。
广州灯会是广州市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灯饰展览,各种精美的灯笼和灯饰点缀着广州的夜空,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广州庙会是广州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举办的传统庙会,各种传统的游戏和表演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的参与。
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记录了广州市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市不仅可以传承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
盘点那些年我们喝过的夏桑菊凉茶
白云山星群夏桑菊●概述夏桑菊源自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经典名方“桑菊饮”,味道甘甜,气味芳香,可以清热解毒。
1985年,星群药业采用独家保密工艺,在全国首创夏桑菊,工业化大生产近30年。
白云山星群夏桑菊深受消费者欢迎,畅销国内及东南亚等市场。
白云山星群夏桑菊主要成分为夏枯草,桑叶,野菊花,可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痛,高血压,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疔疮肿毒等症,并可作清凉饮料。
●企业概况1、企业简介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药集团属下上市公司广州药业(香港H股及上海A股上市公司)骨干企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创新发展,公司现已发展成一家以胶丸、酊水糖浆、药油、颗粒冲剂四大剂型为主,拥有600余名员工,年销售近4亿元、利税逾8000万元的“中华老字号”制药企业。
60年代末,星群成功研制出颗粒冲剂;1985年首创夏桑菊颗粒,并带动颗粒产品进入繁荣时代。
夏桑菊源自清代名方,三味药均通肝经,是独一无二的经典配方。
白云山星群夏桑菊作为药食同用的杰出代表,在众多夏桑菊中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市场的培育和洗礼,白云山星群夏桑菊颗粒遍布广东及华南地区,销往港澳、美加等地区,惠及亿万人民。
“星群夏桑菊,清肝兼明目,清热解疮毒”如今家喻户晓。
如今星群已发展为拥有九大剂型近100多个优质产品的知名制药企业。
展望未来,星群将借助夏桑菊的品牌优势,打造全国最大的药品颗粒剂生产基地2、品牌优势产品介绍1、产品起源1814年,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里的“桑菊饮”成为拯救江浙一带的瘟疫的“神药”。
1980年,外商到当时的星群药业参观并订购了一个主要成分为桑叶和菊花的干糖浆,并以“桑菊饮”为名。
当时星群的技术人员提出,传统古方的桑菊饮除了桑叶和菊花外还有其他原料,所以不宜使用这个名称。
而夏枯草是民间常用的凉茶药材原料之一,具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不如添加这一味中药,取名为“夏桑菊”。
非遗与老字号的渊源
非遗与老字号的渊源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老字号的关系。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2006年5月11日到2011年6月10日,国家总共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计1219项,不包括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目录。
广东自2006年5月11日到2012年2月21日共公布了4批总计354个非遗名录(不包括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目录)。
我们再看看什么是老字号?其实大家都是老字号的经营者,对什么是老字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从一般概念上讲,我们要开公司,办企业,做生意,比如开办商贸、服务、医疗、工厂,都要给它起个名字,也就是字号。
开办的时间长了、久了,就成了老字号。
而我们现在讲的老字号,已不仅仅是个店铺的名称,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合了。
那么,什么样的经营实体才能够称得是老字号?2006年国家商务部为“中华老字号”下的定义和条件是: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中华中医药老字号名字
名称始于创始人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杭州胡庆余堂创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广州陈李济创建于1600年陈体全、李升佐汉口叶开泰创建于1637叶文机广州潘高寿创建于1890潘百世、潘应世长沙九芝堂创建于1650年劳澄贵州同济堂始建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唐炯、于德楷北京长春堂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孙振兰天津达仁堂创建于1913年乐达仁北京乐仁堂创建于1923年乐佑申北京鹤年堂创建于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丁鹤年哈尔滨世一堂创建于1827年(清朝道光七年)张尊天津宏仁堂创建于1923乐笃济南宏济堂创建于1907年乐镜宇广州敬修堂创建于1790年钱树田昆明老拨云堂创建于1728年 (清朝雍正六年)沈育柏昆明福林堂创办于清代咸丰初年李玉卿杭州方回春堂创建于1649年(清顺治六年)方清怡雷允上创建于1861年雷大升武汉马应龙创建于1582年(明朝万历十年) 马应龙上海蔡同德堂创始于公元1882年(清光绪八年)蔡同德 德仁堂电话010-********药厂不合作0571-********药厂不合作(020)84218338药厂不合作交公之后改名武汉健民药厂不合作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厂不合作0731-******** 药厂不合作药厂不合作400-060-9950 010-********待定不合作022—27416837药厂不合作药厂不合作0451-******** 药厂不合作022-********药厂不合作0531- 88116666 药厂不合作药厂不合作0871-*******药厂不合作0871 *******药厂不合作0591-********中医馆不合作021—34240161待定不合作药店不合作021-******** 药店不合作2886532966。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包括多个项目,例如:
1. 五羊传说:越秀区的代表性项目。
2. 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增城区的项目。
3. 萝岗香雪:黄埔区的项目。
4. 金花娘娘的传说:海珠区的项目。
5. 从化温泉传说:从化区的项目。
6. 花县太平天国人物传说:花都区的项目。
7. 盘古王传说、郑仙传说、白云山传说、珠江传说、素馨花传说、纯阳观传说、北帝诞、天河区挂人灯、龙洞民谣、凤凰石、百步云梯、走马山宝马的传说、大灵宝金鸡的传说、简佛祖的传说、林碧仙的传说、炮打瘦狗岭、拜北帝为何要不用鸭、甘棠树下的美梦、棠下陂头与郝公和尚、社坛为何无瓦遮头、吊丝丹竹笋、忠勇将军显灵救难、掘尾龙拜山、龙母传说、猪王石的由来番鬼望波罗传说等:这些都是广州市各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广州美食:藏在越秀区的20家老字号美食,最老的有157年了
⼴州美⾷:藏在越秀区的20家⽼字号美⾷,最⽼的有157年了在⼴州有这么⼀处地⽅,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只要来了,就算是开启了⾆尖上的美味之旅。
这⾥曾是⼴州古⽼的城中⼼,众多千百年古迹都在此静默矗⽴。
不少地道美⾷也诞⽣于此,ta就是⼴州之根——越秀。
今天要安利你们20家位于越秀区的美味粤菜店。
含括了百年⽼字号、质朴的街边档、⼝碑佳的连锁品牌...我想总会有戳中你胃⼝的⼀家!No.1得⼼酒家它完美符合⽼⼴在餐桌上的审美标准:⼤件、抵⾷、味道好。
点了⼀桌⼦菜,⼈均60有找。
敢⽤店名命名的菜,⼀般都是招牌。
得⼼鸡属于⼴式⽩切鸡,虽然是素颜上桌,却显得恬静⽽优雅。
蘸料有两种,⼀种是姜葱酱油,⼀种是姜蒜末,酱油附带的⼀丝甜⾹味会让整体味道更丰富。
捞起罗⾮鱼,同样是得⼼的招牌菜之⼀。
罗⾮鱼⼜叫⾮洲鲫,鱼⾁嫩滑,⾻刺少,⽆论红烧还是清蒸,都⾮常惹味。
⽪蛋釀⼤肠。
据闻这是⼀道失传好久的菜式。
⽪蛋和⼤肠的结合,听起来⿊暗,味道却很不错。
吃起来⼝感很特别,⼤肠柔柔韧韧,⽪蛋表⽪爽脆,内⾥嫩滑,在⼝腔中碰撞得很丰富。
位于惠福西路的得⼼酒家,⼀开就是157年,绝对是⽼字号中的⽼字号。
若有幸住这附近或来到这边可以去试试。
惠福西路93号地铁1号线西门⼝站B⼝11:00-14:30 17:00-22:00⼈均59元No.2同乐居菜馆这家店的鱼⽪,好吃过陈添记。
鱼⽪很新鲜,⾊泽通透,这⾥的酱油是咸甜酱油,在味道上会⽐陈添记的酱油更鲜⼀点,更能引出鱼⽪的鲜味。
这家店的掌中宝,⽐烧烤的更有滋味。
⽽且⽤美极的⽅法炮制掌中宝,做出来的味道⽐烧烤的更好。
这家店的炒⽜河,⽐⼤排档还有镬⽓。
上⾊⾮常均匀,吃起来不会有过度油腻的感觉,伴有辣椒酱的河粉味道特别好!同乐居位于惠福西路,⼀条并不华丽的街道。
所以同乐居从招牌到装修,都和周边的环境⼀样,简单⽽朴素。
但这⾥也拥有着最地道的粤菜,和最真实的⼴府⽂化。
惠福西路186号地铁1号线西门⼝站B⼝11:00-14:30 17:00-23:30⼈均61元No.3彩东美⾷店猪⼿⾯。
列举5个中药老字号
列举5个中药老字号
以下是5个中药老字号:
* 胡庆余堂:创建于1874年,主要中药产品的它自创建以来就被赋予了极为不一样的文化底蕴,在产品的创造上它主要以清朝皇家药店为基础,在选用其它朝代的验方,所以在产品的品质上是值得信赖的。
如今它在国内的分店越开越多,口碑也越来越高,而最初创建的门店也被列入了国家保护单位。
* 陈李济:创建于1600年,大概就是在明朝,真可谓是历史悠久,不知不觉都已经有差不多400年了,目前它也被认定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华老字号,在产品的生产上也是不断的取精华,去糟粕,所以如今店面下的单品都是深得大众的信赖。
发展至今广东陈李济在不断的创新转型中产品种类已经相当的丰富,并且很多产品都有荣获国家级别的专利认证,旗下的中药等产品也都以优质的质量在造福着大部分的朋友。
* 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
* 长春堂:创建于1795年。
* 鹤年堂:创建于1405年。
以上信息排名无先后顺序,仅供参考。
化橘红——止咳化痰的珍稀道地药材
化橘红——止咳化痰的珍稀道地药材
作者:李峰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4年第1期
李峰
冬季,随着天气变冷,咳嗽的人会逐渐增多,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容易发作。
这时候,一些老中医就会想起化橘红这种药物。
化橘红是产于广东化州的橘红,虽然它也叫做橘红,却
比普通的橘红有更好的疗效。
化橘红是芸香科植物化州柚的干燥外层果皮,其花果绒毛柔浓、气味芳香,是化州特有的
道地中药材,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的功效和止咳化痰、抗炎等药理作用,常用于治疗
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吐痞闷等症状,可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引起的
久咳、干咳等。
化橘红因药效神奇独特,自明朝成为宫廷贡品,被朝廷列为御药,自古以来就有“南方人参” 之称和“ 一片值千金”之美誉。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古今医药名著对化橘红的药用功效均有详细记载。
化橘红只有在化州境内才能生长良好,并且结的果实具有较好的疗效。
一旦离开了这块土地,要么不能开花结果,要么成分改变,疗效丧失。
这是为什么呢?化橘红对土壤、气候有特
别的要求,只有化州具有适合化橘红生长的、富有礞石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的特殊土壤环境,
化橘红也因此成为珍稀药材。
2012年,化橘红中药文化被认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化橘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珍稀道地药材,具有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的功能。
主治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摘自《家庭用药》)。
【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展示一
【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展示一国务院6月14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
传统医药有13项上榜,包括中医养生、传统中医药文化、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民族医药等方面。
灵源万应茶元末明初(1363年),陈友谅举事兵败,其骁将张定边避难入闽,遂隐名埋姓,遁迹于灵源山中,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用17种灵源独特的青草药和中药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叶,混合炮制成“菩提丸”,对中暑痢疾、感冒发热、腹痛吐泻等四时不适之症疗效显著。
1951年,灵源寺僧王广雨将“菩提丸”改制为“灵源万应茶饼”,使之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的功效更为显著。
1982年,“晋江灵源茶饼厂”成立,灵源万应茶饼开始批量生产。
1990年,旧厂进行第一次改制,更名为“泉州市灵源制药厂”。
2003年,灵源制药厂经过二次改制,注资2380万元,总投资5000万元整合企业原有优势,完成机构重组,成立了崭新的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
2004年底灵源药业全面通过GMP认证。
并成功研制出万应茶袋泡剂。
2006年,灵源药业入选首批“中华老字号”。
2007年,灵源万应茶饮料新品上市,并成为福建晋江第九届鞋博会指定饮料。
“灵源万应茶饼”掌门人、现任灵源药业董事长吴国卿表示,公司将致力于把古老的万应茶饼从深山里带出去,推向全世界,让更多的人都来分享它的神奇疗效。
永定万应茶清朝嘉庆年间,客家的老中医卢曾雄在福建漳州开设药铺,研制出由30多种中药组成的“万应茶”,具有疏风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湿的功能。
清朝道光年间,卢宏汉(卢曾雄之子)将制药厂由漳州迁回永定县陈东。
翰林巫宜福回乡省亲,卢宏汉赠送巫翰林“万应茶”。
巫翰林把万应茶带回任所,适值京城瘟疫流行,巫以万应茶治疗之,功效卓著,名声大振。
1957年,公私合营后,卢曾雄的后裔将秘方献给当地人民政府,厂名为“永定县公私合营采善堂制药厂”。
天河区 非遗项目
天河区是广州市的一个行政区,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以下是一些关于天河区非遗项目的相关信息:
1. 凉茶制作技艺:广州的凉茶文化源远流长,凉茶制作技艺也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碌鹅制作技艺:这是一项与美食相关的传统技艺,可能指的是在特定地区流传的独特烹饪方法。
3. 糕点制作技艺(广式马拉糕传统制作技艺):马拉糕是一种传统的广式糕点,其制作技艺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4. 传统香制作技艺(龙涎香制作技艺):龙涎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香料,这项技艺涉及了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制成的复杂过程。
5. 广式家具制作技艺(天河):广式家具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闻名,这项技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6. 广式腊味煲仔饭制作技艺:煲仔饭是广东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这项技艺涵盖了选材、烹饪技巧等多个方面。
7. 布拉肠制作技艺:布拉肠是广东的一种早餐食品,它的制作技艺也体现了地方饮食文化的独特性。
8. 牛骨牛杂煲和溏心萝卜制作技艺:这两项美食技艺都反映了广州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和手艺传承。
9. 天后习俗(石牌村娘妈诞):这是以石牌村为背景的民俗活动,与当地的信仰和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10. 广州茶艺(天河):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茶叶的选择、冲泡技巧以及品茶礼仪等。
11. 鸡仔饼、乱针绣等入选天河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鸡仔饼是一种广东的传统小吃,而乱针绣则是一种精细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此外,还有一些未具体列出的非遗项目,如珠村的龙舟、醒狮、北帝游神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天河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广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地之一,广州市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广州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广州木版年画广州木版年画是广东省的特色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木版年画是一种以木刻为主要工艺手段的年画,它融合了民间美术和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广州木版年画在图案和内容上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广式经书装裱技艺广州是我国南方的艺术之都,广式经书装裱技艺是广州市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经书装裱是一种细致精美的装饰艺术,它以绢为材料,以金、银线为线圈,以牛骨屑为墨,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精细的工艺将经书装裱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广式经书装裱技艺不仅在技术上独具特色,在文化内涵上也体现了广州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3. 广东音乐艺术——粤剧粤剧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也是广东省的地方剧种之一。
粤剧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音乐和舞蹈多样而著称,它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剧在剧目、唱腔和表演技艺上都具有独特的特色,体现了广州市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4. 广东音乐艺术——陶韵陶韵是广东省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它以陶笛为主要乐器,伴以锣鼓、二胡等乐器,表现了广东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陶韵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羊城花灯羊城花灯是广东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以塑造灯笼为主要形式,通过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出各种寓意深刻的艺术形象。
羊城花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广东省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单
20
中山
中山益和堂制药有限公司
沙溪
1885年
21
江门
鹤山市东古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东古牌
1850年
22
清远
英德市权祥凉茶公司
徐其修
1895年
广东省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单
序号
地市
单位名称
品牌名称
创立时间
1
广州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老吉
1828年
2
广州
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敬修堂
1790年
3
广州
广州市致美斋酱园
致美斋
1608年
4
广州
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潘高寿
1890年
5
广州
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酒家
1935年
6
广州
广州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限公司
冯了性
1959年
15
佛山
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海天
1938年
16
汕头
汕头市广德泰酒厂实业有限公司
龙麟牌、广德泰牌
1875年
17
潮州
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宏兴
1662年
18
梅州
广东明珠珍珠红酒有限公司
珍珠红酒
1516年
19
中山
中山市咀香园食品有限公司
咀香园
星群
1950年
7
广州
广州市药材公司
采芝林
嘉庆年末月
8
广州
广州市莲香楼
莲香楼
1889年
9
广州
广州白云山何济公制药有限公司
内蒙古满洲里海关所属事业单位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考试真题2022
内蒙古满洲里海关所属事业单位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考试真题2022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A.到204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B.到203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C.到204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D.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答案】:D2.2022年3月20日,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新加坡大满贯男单决赛中,中国选手()夺得冠军。
A.马龙B.林高远C.张继科D.樊振东【答案】:D3.()202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第24个万亿之城。
A.贵阳B.东莞C.南宁D.青岛1/18【答案】:B4.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A.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答案】:D5.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了很多莽汉形象,他们外表威猛如金刚,性格天真似儿童,深受读者的喜爱。
下列小说中莽汉的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张飞②程咬金③李逵④牛皋A.②①④③B.①②③④C.④②①③D.②①③④【答案】:B6.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下列关于巡视工作的说法错误的是:A.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建立专职巡视机构B.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及其他组织部门应当把巡视结果作为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C.巡视工作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D.巡视组依靠被巡视党组织开展工作,履行执纪审查的职责,但不得干预被巡视地区(单位)的正常工作【答案】:D7.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的方针是()。
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首创:奠定基础 由上海嘉定黄墙朱氏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朱春霆,从《黄帝内经》与达摩一指禅中汲取灵感,在 继承延续了200多年的家族医学基础上,结合传承了近170年的江南一指禅推拿流派思想,首创 了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 二)传承:拓展理论 其子朱鼎成作为朱氏一指禅的嫡系传承人,自幼受到严格的培养,注重手法、功法、疗法的训练, 经常在米袋上进行训练,要求"练到力透溪谷的程度,治疗时才能柔和精准,调和营卫"" (三)推广:培养传承人 目前,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已传承至第四代,超过二十位传承人。朱氏推拿疗法的传承方式不拘 一格,既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也有专业学校教育。例如,自2017年至今,朱氏推拿共开设了 三届朱氏推拿非遗传承班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进一步激发了我国非遗保护的热情
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于2018年,成功申报"藏医药 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 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值 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审查机构在 其年度工作报告中指出"由中国 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 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 识与实践',展示了活态遗产在 提高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的
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保护措施
(一)追溯来源,关注创始人 目前,朱氏推拿以创始人朱春霆为主要线索,收集与整理了民国时期的报刊文摘上与朱氏 一指禅推拿相关的内容,并将其展览于嘉定区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黄墙朱氏医学文 化馆内,让更多人看到与了解到朱氏推拿的传承脉络,对朱氏推拿流派传承的精神内核也 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保护体系:非遗名录体系逐步完善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遗名录 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其中,"传统医药"类新增项目4项,扩展项目7项
传承与发展老字号“建昌帮”传统中药炮制技艺的思路探讨
传承与发展“建昌帮”老字号传统中药炮制技艺的思路探讨乐海平一、中药炮制历史悠久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药材加工成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
中药炮制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代(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中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一百余种药物的炮制,药物"有须根去茎,有须皮去肉,或须肉去皮,又须花去实,须烧、炼、炮、炙,依方炼采。
治削,极令净洁。
"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
二、建昌帮炮制技艺渊源流长“建昌帮药业”是中药饮片加工炮制的一个古药帮流派,发源于江西省南城县,源于东晋,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以擅长传统中药饮片加工炮制。
“建昌帮”的传统饮片以斜、薄、大、光为著名,加工炮制风格是,工具辅料独特,工艺取法烹饪,讲究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
切药刀“建刀”把长、面大、线直、刃深,吃硬、省力,药界有“见刀认帮”之说。
独有的加工工具“雷公刨”不仅效率高且刨的药片以纵片为多,均匀美观。
其他铜铁木陶等各种材质的特种工具如枳壳榨、槟榔榉、香附铲、泽泻笼、茯苓刀、附子筛、麦芽篓、炆药坛、圆木甑、猪肝色磨刀石等。
在辅料方面,有选料独特、遵古道地、制备考究、一物多用的特点。
盘点中国七大药号,有些已有上千年历史
盘点中国七大药号,有些已有上千年历史中医中药在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而最具代表性的证明就是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它们都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史,甚至有些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中国有上百年历史的七大药号。
一、广东陈李济药号陈李济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
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朝万历27年),迄今已有四百年之久。
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其“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
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名躁大江南北。
光绪年间,“帝师”翁同和又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三个鎏金大字至今仍在。
二、北京同仁堂药号提起北京同仁堂,那可是中药行业响当当的老字号。
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共188年。
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孟余堂/河南孟余堂/孟诜/孟诜传说三、叶开泰药号叶开泰中药店始创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在汉口有将近400年的历史,被誉为“忠义之号”,叶开泰药号名字的寓意是:“叶氏悬壶开号,唯求国泰民安”。
近400年来,叶开泰信守“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并蓄兼收益人长寿,遵古酌今损己无欺”的理念,凭借高超的医术和精湛的制药技艺,树立了良好的信誉。
四、杭州胡庆余堂药号“江南药王”胡庆余堂,是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建,一百多年来,胡庆余堂药号始终秉承“戒欺”祖训,以及“真不二价”的经营方针,已成为保护、继承、发展、传播祖国五千年中药文化精萃的重要场所。
五、杭州方回春堂中华老字号“方回春堂”始创于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据载为钱塘方清怡先生所创。
关于公布广州市第一批“老字号”的通知
关于公布广州市第一批“老字号”的通知近年来,广州市加强传统文化保卫和增进优秀传统企业进步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表彰那些在传承和进步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字号企业,广州市政府决定公布广州市第一批“老字号”,以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进步。
一、“老字号”概述所谓“老字号”,是指在广州市范围内已经连续业务并经营时间较长,并且在自身的行业内具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传统企业。
这些企业代表了广州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广州市文化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字号”公布原则广州市政府依据广州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政策要求,制定了公布“老字号”的一系列原则。
起首,企业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沿革,至少有50年以上的业务历史。
其次,企业应在所在行业内具备一定的名气和影响力,为广州市传统文化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最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应具有较高的质量,深受宽广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誉。
三、“老字号”公布程序广州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评审委员会,由相关文化、经济、行业专家组成。
评审委员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选拔和审核。
起首,企业需要主动向所在区域政府提出申请,提交相关的企业资料和证明材料。
然后,评审委员会对企业进行现场考察和访谈,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进步历程。
最后,经过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估和审核,确定入选广州市第一批“老字号”的企业名单。
四、“老字号”公布影响公布广州市第一批“老字号”对于广州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进步具有乐观意义。
一方面,公布活动将引发大众对广州优秀传统企业的关注和认可,提升其品牌价值和著名度,进一步推动其进步壮大。
另一方面,广州市政府将加大对这些老字号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更好的进步环境和政策支持。
五、“老字号”公布后续工作广州市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公布的“老字号”进行跟踪和管理,确保其进步方向与传统文化保卫相一致。
同时,政府将继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进步的融合,为老字号企业提供市场拓展、品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
[课件]讲稿九(老字号、名家)PPT
老字号药业简介
• 以药名厂的: • 云南白药(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 • 片仔癀(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马应龙(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冯了性药酒(盈天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旗 下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
•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 • 【成份】丁公藤、桂枝、麻黄、羌活、当 归、川芎、白芷、补骨脂、乳香、猪牙皂、 陈皮、苍术、厚朴、香附、木香、枳壳、 白术、山药、黄精、菟丝子、小茴香、苦 杏仁、泽泻、五灵脂、蚕沙、牡丹皮、没 药。辅料为白酒。 •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至红棕色的液体; 气香,味微苦、甘。 •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 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扑损 伤,瘀滞肿痛。
• 广州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
• 陈李济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朝万历27年), 迄今已逾四百年之久。在清代,同治皇帝因 服其“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 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 更名躁大江南北。光绪年间,“帝师”翁同 和又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三个鎏金大 字至今尚存。陈李济后人陈永涓介绍:“陈 李济创建于1600年,除史料外,有我家的家 谱为证,自太公陈体全至我十一代,代代皆 有记载,太公墓冢还在南海。”
• 胡庆余:胡庆余堂国药号又名胡庆馀堂。胡庆 余堂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晚清 “红顶商人”胡雪岩为“济世于民”开始筹建 胡雪岩庆余堂药号,并于光绪四年在大井巷店 屋落成并正式营业的药堂。位于美丽的西子湖 畔,吴山脚下。胡庆余堂药店,以宋代皇家的 药典为本,选用历朝历代的验方,以研制成药 著称于世,一直到今天仍为中外人士所喜用, 它和北京的同仁堂并称为中国著名的南北两家 国药老店。 • 就立下了一块“戒欺”匾,匾中写着这样一句 话:“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取厚利。唯愿 诸君心余之,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火就要喝凉茶,湿滞就要看中医。
”这不仅是老广的一个生活习惯,就连外乡人在岭南呆上一段日子,也同样深有体会。
从中不仅能看出岭南特有的中医药文化,更能解释为什么陈李济、潘高寿这样的百年老字号至今仍屹立不倒。
尽管如此,已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陈李济和潘高寿,今天要面对的一边有西医的迅猛冲击,另一边还有中医、中药被不断质疑并边缘化的现实。
对此,潘高寿传承人卢其福、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馆长黄一文坦言,岭南中医药文化的百年传承,“老字号”既要守望更要当先行者,以创新焕发的生命力。
“南药”是广州生活的一部分
中医药文化各地不同,北京有同仁堂,杭州有胡庆余堂,贵州有同济堂,而广州则有陈李济、潘高寿这样在全国响当当的“老字号”。
早在秦朝一统之时,中原的中医药文化开始传入岭南,到明、清年间岭南更是名医辈出,逐步形成有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医医派。
时至今日,作为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代表——凉茶,依然成为广州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人文特点和体质差异,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注重居住环境和饮食习惯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所以就形成了各地的中医药文化和用药特色。
”卢其福介绍说,潘高寿第四代传人潘郁生早在1929年苦心研究出“镇店之宝”——潘高寿川贝枇杷露,针对的就是岭南地区人们易患风热咳嗽,如今更已广州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止咳药。
同样,深得岭南中药文化精髓的陈李济,其首创的蜡壳工艺也充分展示了独特的“南药”个性。
“为了适应南方潮湿气候而研发耐保存包装,陈李济发明了以蜂蜡、木蜡混合着的球形密封包装,实践证明这样的蜡壳可使内置药丸数十年不变质,从而引发了国内中药包装的重大革命。
”黄一文告诉记者,起初蜡壳因工艺复杂而先用于贵重药品,后来才逐渐为全国制药业广泛应用,一直沿用至今。
“创新”是中药文化的生命力
除了有陈李济首创的蜡壳工艺,潘高寿的“川贝枇杷露”也是岭南中医药文化创新的一个典范。
在川贝枇杷露面世的时代里,正是西医进入中国的时候,而广州作为南大门的窗口城市之一,受到西医的很大影响。
“对外开放比较早,岭南老百姓都很善于借鉴外来的东西,川贝枇杷露就是最好的一个缩影,这也是潘高寿中医药文化兼容开放的特性之一。
”卢其福指出,川贝枇杷露最早引进了糖浆剂,在此之前传统中医药都是药材煲出来的汤剂。
“生活中汤剂存在一些缺点,一是不耐储存,二是药苦小孩不爱喝,三是不方便携带。
为此,川贝枇杷露参照了西药的糖浆剂进行改进,不仅改进口感、耐存便携,更结合了糖浆剂抑菌补能的优点。
”
正是这种南药文化的创新精神,使得中药文化和潘高寿、陈李济这样的百年老字号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为中西药一分高下这样的由来已久的争议,也把这两个“南药”代表的佼佼者推向了风口浪尖。
对此,潘高寿、陈李济方面均认为,“中西药各有所长可互补,针对不同的病症,西药好的就用西药,中药好的也不要排斥。
”但他们也强调,眼下市场上中医保健类书良莠不齐,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更别说要创新。
“如果对中医药没有切合实际的政策和引导,光靠民间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
【有段“古”】
“陈李济”成广州起义接头暗号
“陈李济,神龙茶,发烧感冒有揸拿。
”这句话不仅仅是陈李济的流传歌谣,更是当年广州起义的一句接头暗号!
在民主革命时期,与彭湃并称“工家革命两巨头”的杨殷烈士就是“李家”女婿。
他在大革命时期到陈李济厂发动工人组织工会,并把它作为大后方,领导1927年的广州起义。
而“陈李济,神龙茶,发烧感冒有揸拿。
”这句当时老少皆知的歌谣,也成了起义接头的暗号之一。
德国止咳药“挑衅”潘高寿落笑柄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潘高寿就曾面对西药挑衅作出“反击”。
当时德国某厂出品的“赫利西佛”止咳药刚刚进入中国市场。
由于“潘高寿川贝枇杷露”疗效好、销量佳,其代理商便不惜投入重金开展宣传攻势,甚至在报纸刊登“穿背琵琶,焉能弹高调”的征联启事,矛头直指潘高寿。
面对挑战,潘氏四子潘郁生不甘示弱,在报纸回应“黑脷(“赫利”的谐音)史弗(“屁股”粤语的谐音),那得有良心”,在坊间一时盛传,洋西药商落得笑柄。
【陈李济威水史】
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朝万历27年)的“陈李济”,迄今已逾400年之久,比北京同仁堂还要早69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中药老字号。
其不仅代表了岭南中药文化的精髓,更称得上是一块见证我国中药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首创蜡壳工艺
陈李济首创蜡壳药丸制作工艺是中药制剂的一大创举。
岭南天气潮湿,多数中药材含有糖、淀粉、挥发物等成分,极易吸潮、霉变或招惹虫蛀。
于是,陈李济人用蜂蜡与木蜡等材料混合治成蜡壳,然后将药丸裹在其中密封,使之久
存而不变质。
据悉,在抗战期间陈李济厂附近一口井中曾捞上来许多十几年的“蜡壳大蜜丸”,里面的药丸竟丝毫无损,制作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潘高寿威水史】
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的“潘高寿”,迄今已超过百年历史。
其前身是广东开平人氏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高第街设的一间“前店卖药、后场制丸”的药铺,后大胆汲取西药制剂方法创出新药“潘高寿川贝枇杷露”从而名声鹊起,成为以生产止咳化痰药著称的中成药生产企业。
治咳的“鼻祖”
岭南气候炎热多雨,乍暖乍寒,人们容易患伤风咳嗽,而市面销售的枇杷露多是独味单方汤剂,治咳疗效不显著。
于是,潘高寿用川贝母、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并将汤剂改为糖浆剂,创研出治咳效果显著的“潘高寿川贝枇杷露”。
这不仅成为潘高寿流传至今的“镇店之宝”,更被中医界称为我国治咳药物的“鼻祖”。
传承人:卢其福(潘高寿传承人)
1989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就加入“潘高寿”的卢其福,跟随区欲想、刘献福等老师傅学习潘高寿川贝枇杷露等产品的传统制作工艺。
从车间一线生产工作,到公司产品研发中心,他不仅对潘高寿中药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更促进了枇杷露、枇杷膏传统生产技艺的继承和发展,给这个流传了百年的中药老方子注入新的生命力。
黄一文(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馆长)
作为广州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集以陈李济为代表的岭南特有中药历史、中药工艺及中药文化于一体。
黄一文介绍说,馆内除了来源于民间收藏的百年楹联、30多种药方牌匾和市面已经绝迹的原始制药工具等文物,还有模拟仿真重现了传统制作中药的流程方法和古代药房的生动场景。
本文来源:/whyc/2012/0105/article_2812.html广东文化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