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知识扬弃解读

合集下载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研究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研究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研究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导师。

他出生于公元前469年,常常通过提问学生来发现、分析和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陷,他被认为是欧洲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崇尚真理和智慧,鄙视虚伪和无知。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代哲学家影响巨大,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弟子柏拉图(Plato)。

柏拉图出生在公元前428或427年,是苏格拉底的最著名的弟子之一,他也是古代希腊哲学家和思想家。

柏拉图认为,人的生命最高的目的是寻求智慧,建立一种理想国家,最终实现社会正义。

他通过创造对话和对比来表达思想,曾经写作了很多对话来探讨道德、政治、自然和神秘主题。

他也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三位巨匠之一(另外两位是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也被称为柏拉图主义,它在欧洲哲学史上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起构建了古代希腊哲学的思想体系,他们的思想与思考一直影响着文化、科学、政治和社会生命的方方面面。

今天,他们的思想仍然在当代哲学领域受到广泛研究和探讨,因为它们为认识世界和我们自己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工具。

苏格拉底思想的核心是探索生命的真谛。

他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权力、财富或享乐,而是在于发现自己独特的真正性质。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世界和他们自己的存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以建立一个更完美、更公正、更美好的世界。

他的哲学方法是通过对话和提问,让人们思考和澄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找出自己的成长和改善的方向。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塑性和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问,就能充分发掘出来。

他的探索和思考,启示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精神也成为了道德和人类尊严的象征。

柏拉图思想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和社会。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错误和丑恶源于人类个人和群体的自私和无知,并将这种自私和无知比喻为人类的囚禁。

他认为只有通过合理和公正的法律来控制人类的欲望,并通过智慧和正义来包容和调节人类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正义和公正。

“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的扬弃

“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的扬弃
, 而这 要 到 人 的心 灵 中去 寻 找 , 识 自身 的善 , 认 即人 的德 性 。对 自身 的认 识 与 思考 的结果 是发 现 自己 一无 所 知 , 而要 不 因 断地 追求 关 于 自己及 人生 的善 的真 正知 识 。 当 时智 者学 派 怀 疑 和 否 定 世 间一 切 , 为 “ 是 认 人 万 物 的尺 度 ” 一 切 判 断 都 是 以个 人 感 觉 为 准 , 绳 。他 们一 味 强 调感 觉 的相 对 性 和 主 观性 , 否
‘ ‘
亚 里 士 多德 对 苏 格 拉 底 美 德 即知 识 ” 点 的 扬 弃 观
崔 微
( 京 大学 哲 学 系, 北 北京 10 7 ) 0 8 3
[ 摘 要 ] 苏格 拉 底 开启 了探 讨 德 性 与 知 识 关 系的 先 河 。 他 认 为 “ 德 即 知 识 ” 美 。柏 拉 图之 后 的 亚
避 苦 ) 另 一 方面 , 又 在某 种 程 度 上 听从 逻 格 , 它
斯 。但 是 , 逻格 斯 的部 分 是 严 格 意 义 上 的具 有 有 逻 格 斯 , 无 逻 格斯 的部 分 则 只 是 在 听从 的 而 意 义上 分 有 逻 格斯 。通 过 述 分 析 , 里 士 多 亚
[ 者简介 ] 作 崔
微 ( 92一) 女 , 北保 定 人 ,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西 方伦 理 思 想 史研 究。 18 , 河 博 主

哈尔 滨 学 院 学 报
的伦 理 思 想 , 但其 根 本 思 路 仍 具有 因强 调 理 性 和知识 而具 有 的理想 主义 色 彩 。二人 的哲学 意 味甚浓 , 人 的现 实 生 活 世 界 仍 觉 很 远 。柏 拉 离 图之 后 的亚 里 士 多德 则 开 拓 了新 的 视 野 : 他让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在他的学生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柏拉图,他不仅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还是其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灵魂观的深刻阐述更是成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苏格拉底的死有着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在《斐德罗篇》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和斐德罗的对话,诠释了自己的灵魂观。

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用一种特殊的比喻,将人的灵魂比喻为一匹马车,由马匹拉动,驾驭者要控制住两匹不同性格和倾向的马。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人的内心矛盾和斗争,也成为了后世灵魂观的重要来源之一。

柏拉图的灵魂观注重灵魂的纯洁和提升,他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不死的,而肉体的死亡只是暂时的阻碍。

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进一步展开了自己对灵魂的思考,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理性部分、意志部分和贪欲部分。

这三个部分分别对应着灵魂的理性、勇气和节制,而一个完整的人应当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治理和协调,达到灵魂的和谐、完美和超越。

柏拉图认为,人要通过对自己灵魂的提升和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而对自己灵魂的提升和完善,需要通过对理性的培养和执掌,以及对贪欲的克制和约束,通过意志的坚定和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而在《理想国篇》中,柏拉图更是提出了他的“理想国”建构,对理性统治和灵魂提升的理念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讨与阐述。

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而言,更像是一种启示和神启。

苏格拉底对真理、对正义、对灵魂的追求和探索,让柏拉图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对于灵魂观和理想国的追求。

苏格拉底的死成为了柏拉图思想的源泉,对灵魂观的深刻探讨和阐释,成为了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与柏拉图的对话篇章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与柏拉图的对话篇章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与柏拉图的对话篇章概述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lato)是古代希腊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人物。

他们的对话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并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并探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的对话篇章。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1.知识与无知苏格拉底对自己并没有展示出过多知识,相反,他坚信人们内心都存在着无知。

他认为真正智慧的人是那些能意识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并且努力寻求真理。

2.慎独和审问苏格拉底强调个体内省、自我反省以及批判性思维。

他鼓励人们质疑传统观点,审视自己的信念,并通过艰难而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来揭示真理。

3.美德与道德苏格拉底相信人们的行为是受到他们对善和美善的追求的驱使。

他认为道德价值是可以被理性找出的,通过探索真理和反思自己来实现心智的净化。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的对话篇章在苏格拉底逝世后,他最杰出学生之一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了更加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框架。

1.《对话录》柏拉图写了许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国家》,《茶津铭文》等。

2.形而上学柏拉图从苏格拉底得到启发,提出了哲学中著名的“理念”概念。

他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其本质存在于理念境界中。

这种哲学观点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

3.政治哲学在《国家》一书中,柏拉图探讨了关于合理政治组织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等问题。

他建议通过完善法律和教育实现一个正义而有序的社会结构。

结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古代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他们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理性探索方法。

通过慎独、审问、对话以及追求真理和道德美善,他们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西方思想传统的基石。

正因如此,掌握并理解他们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西方文化与人类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观念:辨明真理与谬误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观念:辨明真理与谬误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观念:辨明真理与谬误引言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思想家之一,他在其著名的对话录中探讨了关于知识
的概念,尤其是辨明真理与谬误的观念。

通过对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一些经典对话进行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图的知识观念,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辨明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话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描绘苏格拉底与各类人物的对话,将真理与谬误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通过反复问询和质疑,引导对方逐渐认识到自身的无知,并从中找到真理的种子。

在柏拉图看来,真理并不是简单的符合事实的陈述,而是一种超越经验的普世性原理,只有通过对话和辩论,人们才能逐渐接近真理。

辩证的方法
柏拉图的对话形式,展现了一种相对对立的形式,即辩证法。

在辩论中,通过
对立和对话,消除谬误,从而得到真理。

柏拉图认为,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和解放,透过对话,我们可以从谬误中解脱出来,找到真理的光芒。

因此,对立与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而是通过对话真理的路径。

总结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观念,提倡了一种通过对话和辩证的方式,辨明真理与
谬误的方法。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理论,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面对复杂的争议和问题,找到真理的方向。

只有坚持追求真理,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拥有更清晰地认识和洞察。

以上是关于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知识观念:辨明真理与谬误的一些思考,希望对
您有所启发。

让我们通过对话和交流,共同探索真理的道路!
感谢您阅读本文,如有任何观点或建议,欢迎留言交流!。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想象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想象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想象——狡猾的苏格拉底前言历史离我们这么遥远,真实早就像千度近视眼的世界般模糊不清了。

真相也被无数的谬误掩埋。

在此,我并不是在讨论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

而只是扯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

“我一无所知。

“这该是苏格拉底最出名的名言了。

只是他这话并没有让我感到他的谦虚,而更多的让我感觉他的“狡猾”。

最无懈可击的话,常是废话。

最诚实的言语,常是扯淡。

最难反驳的,是没观点。

最难攻击的,是没立足。

靶子都没有,你能攻向哪里?苏格拉底很聪明的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一无所知。

可是他真的一无所知吗?估计理智正常的人都认为他在谦虚吧。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真的是一无所知。

如果他真的一无所知,我们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多年后依然记得这么一个人物。

就像鲁迅说的,历史上知名的隐士都不是真正的隐士。

《柏拉图对话集》这书我看得挺久,许多东西都忘记了。

不过记下来的不正是给人印象深刻的么。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柏拉图对话集》是以“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表现的。

我认为首先,柏拉图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这样一个终生探求如何更好地生活的人,一个“城邦的牛虻”,会被处死。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为主角展开哲学对话,其实就是探求这个问题的过程。

并且,看得出来,柏拉图的很多思想继承于苏格拉底,但他也有许多突破性的发展,也融于他所描写的苏格拉底之中。

其次,柏拉图(或者说苏格拉底),主张运用假设方法进行对“存在”的探索。

对话,或者说哲学问答,就是在运用假设方法,寻找更高的前提。

然后,有不同的人参与对话,这些人对存在的认识层级是不同的(比如说,克里同较低,而辛弥亚、格贝相对较高,苏格拉底最高)。

柏拉图并不直接将他对存在的理解讲出来,而要通过对话形式,就是为了将不同的存在层级置于同一画面,形成一个类似于“光谱”的东西。

纵然,只要是人,就有局限性,无法达到真正的真理。

但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往往能获得更加清晰的理解。

符合柏拉图对事物和理念关系的解释

符合柏拉图对事物和理念关系的解释

符合柏拉图对事物和理念关系的解释只有这个不断地刺激我们的肉体的一切,才能使我们永远不至于沉睡;——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正如希腊文明就是不断和持续对智慧和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他认为真理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热望,也是哲学存在的最根本理由。

而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不管别人怎么认为,不管今天的环境多么混乱,苏格拉底都能够感到快乐,因为他对智慧、对真理有着永恒的热望。

苏格拉底认为:“不要把智慧给你所鄙视的人,不要把真理教给你所憎恶的人,也不要把你的朋友介绍给你所轻蔑的人,总之不要把任何事物给那些你所不敬重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说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将“爱智者”和“爱真理”的人区分开来。

柏拉图很有可能接受了苏格拉底的主张,但在今天看来,苏格拉底无疑是伟大的。

他一生周游各地讲学,四处布道。

其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世界,还被后世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奉为圭臬。

其学生柏拉图,更是影响深远。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有趣的是,两千多年来,不少文化名人也自称是苏格拉底的传人,或直接宣称是苏格拉底的门徒。

从现在开始,苏格拉底把他的名字放进棺材,与此同时,他又把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放进棺材里去。

他不愿意以某种形式和任何人发生关系,特别是政治。

因为在他看来,和世俗权力中心发生联系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

对此,柏拉图有精彩的论述:他相信,神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而我们看到的诸神,是我们心灵创造出来的,具有自身的缺陷。

人的肉体可以毁灭,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所以,人可以用道德的标准去指导肉体的行为,却不能用道德的标准去指导精神的行为。

只要肉体没有了,人的灵魂还是在的,所以,人应该具备完整的美德,成为圣人。

所以,最高的圣人,就是最大的完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永恒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哲学家们应该崇拜自然,理解宇宙,服从自然的法则。

不要用它强加在宇宙身上的东西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

罗翔法治的细节法-审判苏格拉底,读柏拉图《申辩篇》

罗翔法治的细节法-审判苏格拉底,读柏拉图《申辩篇》

审判苏格拉底,读柏拉图《申辩篇》大家都知道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苏格拉底的申辩》38A)[111]这句话正是出自柏拉图的《申辩篇》。

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被指控蛊惑青年,不信国教,崇奉新神。

在雅典城邦的广场上,苏格拉底对501名陪审员做出义正词严的申辩,最终接受了死亡的判决,完成了自己作为雅典牛虻的使命,也留给我们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命题。

阅读《申辩篇》,能够了解苏格拉底至死捍卫的哲学生活,能更好地理解“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句话,也能够让我们触摸到有意义的生活。

《申辩篇》的内在逻辑十分清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对非正式与正式指控的两波辩护。

第二部分是在宣布有罪之后,苏格拉底提议的惩罚。

第三部分是在宣判死刑之后,苏格拉底最后的陈述。

一、非正式指控在迈雷托士发起这次指控之前,苏格拉底早已遭受到很多人的控诉。

这些控诉源自部分人的偏见,而当一个人接受了偏见,就会选择性地继续强化偏见,并把这种偏见传递给身边的人。

这些人形成了第一批控告者,这种偏见也是迈雷托士控诉的依据和支撑。

因此,苏格拉底选择从源头开始,清除人们的偏见。

第一条控告:苏格拉底是无事忙的为非作恶的人,凡地下天上的一切无不钻研,能强词夺理,还把这些伎俩传授他人。

(19B-C)这条指控认为苏格拉底是自然主义者,不断地探究天上地下的事情,用胡说八道的论证,驳倒大家公认的真理,并教给别人。

当时的雅典人认为打雷等等自然现象是宙斯发怒的结果或受诸神的影响产生的,但自然主义者对传统观点发起挑战,用规律法则来解释自然事件,因此被认为是不虔诚的无神论者。

第二条控告:听说(苏格拉底)教人,并且藉此得钱。

这种指控认为苏格拉底善于狡辩,是游走各地,用智慧收费的智者学派。

在当时的雅典,有人要想当个政治家,一定要有良好的口才,所以这些人就向智者学派去学习雄辩术。

智者学派能言善辩,可以就任何事展开辩论,但是他们不相信辩论的题目有任何意义,通俗来讲,他们的辩论只是一种技巧,并不借此寻求真理。

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议题:苏格拉底的“无知”与明智

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议题:苏格拉底的“无知”与明智

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议题:苏格拉底的“无知”与明智苏格拉底的“无知”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议题。

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以下简称《申辩》)中,苏格拉底以一种明确的口吻宣称,他之所以被德尔菲的神钦点为“最智慧的人”,是因为他--相比那些自诩掌握了智慧,实则并不具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是智慧的”(Apol.21b)、“配不上智慧”(Apol.23b)等等。

与此同时,在柏拉图的另一些对话录(尤其是所谓的早期对话录)中,一方面,苏格拉底在探讨许多具体问题时,多次表示自己陷入了“疑难”(Aporia),和他的对话伙伴一样,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在《会饮》、《斐德罗》等对话录中多次宣称,只有神才握有智慧,而人是不可能掌握智慧的,只能追求智慧。

这些情况似乎也印证了苏格拉底的那个自我评价。

虽然苏格拉底从未把“无知”(agnoia,anepistemosyne,amathia)概念用在自己头上,但一直以来,人们就把上述言论概括为苏格拉底的“无知”,并且通过单纯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和赞扬苏格拉底的“谦虚”美德。

这仿佛表明,只要我们像苏格拉底一样承认自己的“无知”,也可以跻身于“最智慧的人”之行列。

然而在人们对此的一片赞美声中,他们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明确的事实,即在古希腊人津津乐道的诸多美德中,什么都提到了,但唯独没有提到“谦虚”。

近代以来,人们从对于那种“谦虚”的赞美出发,引伸出另外一些认识判断,这些判断尤其是和柏拉图联系在一起的。

其中主要有如下两种代表意见: (1)以沃纳·菲特(Warner Fite)、本杰明·法灵顿(Benjamin Farrington)、卡尔·波普(Karl Popper)、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为代表的一些当代英美学者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立起来,指责柏拉图“严重背叛”了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①因为柏拉图在很多地方看起来并没有那么“谦虚”,不是坦然承认各种开放的可能性,而是野心勃勃地建立了一套把形而上学、自然科学、认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学包揽无遗的体系。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智慧之父:解析苏格拉底的思想传承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智慧之父:解析苏格拉底的思想传承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智慧之父:解析苏格拉底的思想传承
引言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为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影响深远。

而苏格拉底的学生中,柏拉图更是承袭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本文将深入解析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思想传承,探究苏格拉底思想在他手中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苏格拉底的哲学理念与方法
苏格拉底是一位辩证法的发现者和创始者,他以“无知即智慧”为信条,认为人类的智慧源于对自己无知的认知。

苏格拉底常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求达到真理的本质。

他所提出的众多问题,被称为苏格拉底式问题,旨在引导对话参与者达到自知,从而达到智慧之境。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之一,也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通过对话的形式,将苏格拉底的思想与自己的观点巧妙结合。

柏拉图的作品《对话录》中就包含了很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示了思辨的艺术和哲学的智慧。

结语
苏格拉底的思想传承于柏拉图,成为古今中外哲学思想中的珍贵遗产。

他们的对话与思考方式,不仅影响了后世哲学家,更指引了人类思维的方向。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哲学领域,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和思考。

以上是本文对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智慧之父:解析苏格拉底的思想传承的详细解析。

希望能为您带来不同的思考和启示。

感谢阅读!
希望这篇公众号文章符合您的要求,如有需要,欢迎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

叙述并论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

叙述并论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

叙述并论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苏格拉底相信灵魂是一定存在的,他赞同德谟克利特的观点,极度强调人的灵魂状态的道德重要性。

在伦理学意义上,某人的灵魂就等同于他自身。

使人成为善的或者恶的东西,以及善或恶的自我与灵魂是同一的。

美德是灵魂的健康状态,它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

灵魂在道德上拥有无上的价值。

苏格拉底论证道:拥有美德可以保全灵魂的福祉进而保全个人自身的福祉。

贫穷、监禁、疾病等肉体性的痛苦都会发生在身体上而非灵魂上。

他不加说明地认定,关乎灵魂的信念、目标和选择比关乎肉体的心脏、双臂或体重更能说明某人自身的本质。

“认识你自己”就是要关心自己的灵魂和自身真正的福祉而不要关心外在的占有。

肉体性的享乐不能带来灵魂的幸福。

苏格拉底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会与肉体分离从而进入在冥府,接受法官和陪审团的检查和审判。

不道德的灵魂会扭曲并充满不正义的伤痕,而且会在冥府中遭受适当的惩罚。

个人应当使灵魂尽可能地具有德性,因为没有什么利益能够补偿邪恶灵魂带来的伤害。

所以他倡导希腊人从物质利益和肉体欲望中解脱出来,去多多关注灵魂和道德德的改善。

苏格拉底从未畏惧死亡,反而坚信赴死是一种福祉,是哲学家们的终极追求。

他对死亡有两种假设,一是毫无意识的彻底沉睡,连睡梦中都所见无一物。

苏格拉底认为相比于纷繁复杂的尘世生活,这种极度的平静更是一种福祉,没有任何人的现世生活可以比拟。

另一种假设就是灵魂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

他相信死后在冥府审判自己灵魂的将是自己生前敬仰过的荷马等先贤圣哲和半神人,他十分乐意与他们进行这样的交谈,并愿意为之多次赴死。

受传统希腊宗教神话的影响,苏格拉底接受了灵魂不朽的假设。

但是他并未明确地论证灵魂为何不朽,如何从肉体的消亡中幸存,以及灵魂的构成是否是物质性的。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灵魂理论,并回答和论证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坚持了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论。

身体和灵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身体是物质的,可以感觉到的,有死的;灵魂则是非物质的,不可感知的和不朽的。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的璀璨星空中,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无疑是两颗耀眼的巨星。

他们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 5 世纪的雅典,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思想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记录得以流传下来。

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话和辩论来揭示真理。

他经常在雅典的街头与人们交谈,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他常常以一种谦逊的态度指出,他自己并不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而是一个不断追求智慧的探索者。

这种对无知的认识,成为了他哲学思考的起点。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有追求真理的动力。

苏格拉底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美德即知识”。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取决于他对善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真正知道什么是善,他就会去行善。

反之,如果一个人作恶,那是因为他对善的认识不足。

这种观点将道德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对于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还提出了“灵魂不朽”的观点。

他认为,灵魂是永恒的,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

灵魂在生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死后会继续存在。

这种观点为后来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建立了自己庞大而系统的哲学体系。

柏拉图的哲学核心是“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实体: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

可感世界是我们通过感官所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它是不断变化和不完美的。

而理念世界则是永恒不变、完美无缺的。

例如,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各种具体的桌子,都是不完美的、变化的,但存在着一个完美的“桌子”的理念,所有现实中的桌子都是对这个理念的模仿和分有。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存在的,而可感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和表象。

他用“洞穴比喻”来解释这种关系。

想象有一群人被囚禁在一个洞穴中,他们只能看到洞穴后壁上的影子,却误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解读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解读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爱情、婚姻、幸福、艳遇、生活)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稻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

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

许久之后,他却空著手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空手回来了?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没有摘。

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又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

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砍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

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还不赖的树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

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田野,去采一朵最美丽的花,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采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

许久之后,他捧著一朵还算比较美的花回来。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

我告诉自己,要坚信手中的这朵花就是最美的。

当然,我后来又看见好多很美丽的花,但我依然坚持,认定我这朵最美,不再动摇。

所以,现在我把最美丽的花带来了。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艳遇?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

柏拉图去做了几小时后,他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显枯萎的花。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你反复挑选之后,带回的最好的花吗?柏拉图回答:我找了很久,发觉这是盛开得最大最好的花,但我采下来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了,就像您看到的这样。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甩手的启示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甩手的启示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众生又为人谦和。

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

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

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落。

苏格拉底点头。

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有一大半的学生举手。

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与“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样,学习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

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

柏拉图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决不是每天坚持甩手三百下的结果,而是在于他在无人监督与无人苛责之下,没有随波放弃,而是承诺有信,坚持到底。

坚持是最容易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坚持又是最困难的,毕竟没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下来。

做百脑也是一样,只要你能坚持,财富就是你的!。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思想观点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思想观点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思想观点知识的观念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中心,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柏拉图对话中的知识定义也丰富多彩。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1)知识是灵魂追随事物的运动。

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考察了知识(episteme)的词源和含义。

对话中的苏格拉底说:“知识(episteme)这个词……表示灵魂擅长追随事物的运动,既不超前,也不落后;而这个词应当被读作epeisteme,塞入一个字母e。

理智(synesis)以同样的方式可以被视为某种结论,这个词源于赞同、附合,就像知道(epistasthai)一样,意味着与事物性质相伴的灵魂的进步。

”他在另一处又说:“让我们回到知识这个词上来,观察它有多么晦涩,它表示的意思似乎是灵魂在事物面前止步而不是灵魂围绕事物转。

”把灵魂视为认识的主体和知识的处所是希腊人的普遍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感觉只是流动变化的认识,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只有常住的、绝对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与感觉相对的理智才能得到知识。

史家公认,《克拉底鲁篇》属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对话中的思想反映了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念。

“概而言之,知识观念的形成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中心”。

(2)美德即知识。

这也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但对柏拉图的知识观有重要影响。

在古希腊,“知识即美德”、“无人故意为恶”这些命题通常被人们承认,但各个学派对它们的解释不同。

《小希庇亚篇》中的苏格拉底论证说:正义是灵魂的能力和知识,有能力和知识的灵魂总是比较正义,无知便无正义。

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与美德同一,与无知对立,所以从根本上说,知识总是真的,而信念却有真有假,有对有错。

后来亚里士多德指出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伦理思想上的差别。

他说:“苏格拉底对美德这个题目讲得比较好,有进展,但他也是不成功的。

他惯于使美德成为知识,而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所有知识都涉及理性,而理性只是灵魂中的理智部分。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麼是爱情解读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麼是爱情解读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圖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

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去,最後,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愛情---愛情是一種理想,而且很容易錯過。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蘇格拉底叫他到彬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用來當聖誕樹用的樹材,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圖有了上回的教訓,充滿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後,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杉樹。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柏拉圖回答老師:「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現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婚姻---婚姻是一種理智,是分析判斷,綜合平衡的結果。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外遇?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圖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兩個小時之後,他精神抖擻地帶回了一支色彩豔麗但稍稍枯萎的花。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花嗎?」柏拉圖回答老師:「我找了兩小時,發覺這是最盛開最美麗的花,但我採下帶回來的路上,它就逐漸枯萎下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外遇---外遇是誘惑的。

它也猶如一道閃電,雖照亮,但稍縱即逝;而且,追不上,留不住。

坤鹏论:读柏拉图早期著作理解苏格拉底(下)

坤鹏论:读柏拉图早期著作理解苏格拉底(下)

坤鹏论:读柏拉图早期著作理解苏格拉底(下)人的选择总是倾向趋利避害,这是天性。

——坤鹏论昨天在《读柏拉图早期著作理解苏格拉底(中)》讲了苏格拉底为什么不潜逃。

其实从整体上看,很像中国古人所崇尚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杀身成仁源于《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舍生取义出于《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国哲学更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伦理学,它支撑起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特别是在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方面,更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后面坤鹏论会专门进行学习和分享。

今天,继续分享柏拉图早期著作——《普罗泰戈拉篇》。

一、普罗泰戈拉是什么样的人?普罗泰戈拉,智者派的杰出代表。

向他学习的学费极其高昂,据说几乎可以买下两艘军舰。

和追求绝对真理的苏格拉底相反,他认为真理是相对的。

他的座右铭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其全句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既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所以,他是相对主义创始人。

而对于神的存在,普罗泰戈拉的话也相当相当经典:“至于诸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或者他们具有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东西阻碍人们认识他们,比如问题的晦涩,人寿的短暂。

”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甚至可以算是半个无神论。

普罗泰戈拉,比苏格拉底至少要大20多岁,他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

他把哲学变得“人性化”,更多关注人的感受和认知。

他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原为西塞罗形容苏格拉底之辞,也就是将哲学思考的重心转向人类本身,而不是此前的神或外在的自然)。

他最早使用了“苏格拉底式”(用对话来讨论问题,即非独白的辩证法)讨论方法。

不过,可惜的是,他的许多鸿篇巨制都已失传(有说是雅典人焚毁了他的所有著作抄本),只给后世留下数量有限的一些短小残篇。

意大利学者乌戈·齐柳利在其专著中将普罗泰戈拉称为“柏拉图最精巧的敌人”。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
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
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
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店铺网知识扩展:
经典爱情语录:
爱情将两个人由陌生变成熟悉,又由熟悉变成陌生。

爱情正是一个将一对陌生人变成情侣,又将一对情侣变成陌生人的游戏。

爱情是一朵生长在悬崖峭壁边缘上的花,想摘取就必须要有勇气。

当一切都回不去了,当我决定要走,你才明白冷落了我,我要的不多,可你都没给够,哪怕一个温柔的相拥,对我来讲,都是幸福的。

到了今年,没有什么是一定要的。

如果说有什么一定要的,那就是对自己好。

到头来,才发现,我什么都不是,没有立场和资格停留在这里,我只是一个被遗忘的小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情可以不让我们变得伟大,但是至少,不要让我们变的渺小!当爱无法继续的时候,最美丽的姿势,便是用心祈祷。

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
人舍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知识扬弃[摘要]本文分别论述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知识论,以及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知识论的批判和继承。

[关键词]柏拉图苏格拉底知识论一、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和演变古希腊哲学是指公元前6~公元5世纪出现在希腊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小亚细亚西部、意大利南部的哲学学说。

又称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

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早期自然哲学时期。

致力于探讨万物的本原和宇宙的演化问题。

寻求多中之一,提出关于世界的统一性间题,探究世界的本原。

(二)中期人本主义和系统哲学时期。

(三)晚期希腊化和罗马哲学时期。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Creat,前336一前323年在位)于前334年发起东侵,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不久瓦解为托勒密、马其顿、塞琉西等王国,直到前30年最后被罗马帝国征服,这段时间属于希腊化时期。

以上三个时期中,人本主义和系统哲学时期,是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成为古希腊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出现了一批以教授演说的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被称为智者。

他们讨论的中心集中到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方面来,“人”成为研究的中心。

智者的著名代表是普罗泰戈拉。

为了反对传统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制度和思想,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但他的思想也导致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

这种相对主义思想发展到极端,产生了智者高尔吉亚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智者的思想在政治上虽然起过进步作用,但却是古希腊哲学最初的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哲学。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他要为各种伦理道德范畴寻求普遍的定义。

他反对用灌输知识的方法教育青年,主张用论辩诘难、找出对方论证中的矛盾的方法,启发人们自觉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就是“辩证法”一词的最早来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有大量著作流传至今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

他们的体系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是最早的,也是少有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种种变动的、有生灭的具体事物,只是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它们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理念”。

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

人对理念的知识是先验的,只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就可“回忆”起来。

柏拉图在后期的对话篇中对前期的思想作了一些修正,他看到了理念这一普遍的范畴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这一看法有较多的辩证法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批评了他的老师。

他把理念称为“形式”,把物质称为“质料”,认为事物是由形式与质料组合而成的;因此,形式并不是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它只在具体事物之中,和质料相互结合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亚里士多德还是第一个要将哲学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哲学家,分别地研究了逻辑、伦理学、政治学、天文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他是这些学科最早的建立者,是古代希腊最博学的学者。

二、苏格拉底哲学及其知识论思想(一)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古希腊哲学家,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

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

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

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自称是神赐给国家的礼物—牛氓,其使命是刺激一头伟大而高贵的牛一样的国家,使它活跃。

受“灵异”的启示,勉励公民留心美德。

虽被德尔菲阿波罗神殿的神喻称为最智慧的人,而他则强调自己“自知其无知”,只是能通过问答式的“理智助产术”。

帮助别人辨别真假,使青年人鉴别幻想和真知灼见,由此产生值得称道的心灵的声音。

声称青年人从来没有从他那里学到任何东西,他们产生的许多令人钦佩的真理是凭借他们自己从灵魂深处发现的。

但是这种接生却是上天的工作和他的工作。

对逻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1)注重“归纳的论证”,力求在一些简单的、显著的具体事例中,找出有永久性的论证;(2)注意“普遍的定义”,追求一种普遍的术语,特别是伦理道德概念(如正义、勇敢、虔敬、节制等)的精确意义,认为这是改进实践的首要步骤。

但他没有将普遍的东西从个别的东西中分离开来。

自称本来有志于研究自然哲学,但鉴于阿那克萨哥拉未把“努斯”(心灵)原理贯彻到底。

从而转向“认识你自己”,又鉴于当时雅典公民道德堕落,故又致力于探讨道德伦理问题。

提出“美德即知识”,肯定知识是一切美德的基础,人不会明知故犯,为恶是出于无知。

认为没有人自愿趋恶,或做他认为是恶的事情,避善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

人的目的在于幸福。

掌握所有一切知识是没有必要的,遵循般的知识,未必能使人行为公正和得到幸福,只有掌握关于善、恶这门科学的知识。

才能便人幸福。

为辱作恶的程度取决于掌握知识的程度,无知导致恶行,在智慧和深谋远虑的指导下,可导致较大的善。

知识和知识的使用是分不开的,知识在于使人获得幸福,而幸福又是和智慧分不开的。

反对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道德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即把握达到直正善的途径。

(二)苏格拉底方法及其知识论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英Socratic elenchus),亦称“苏格拉底的辩驳术”。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彼此谈话洁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理的方法。

基本内容分为三步。

(1)出发点是“自知其无知”,事先不提出任何独断的原则。

驳斥自然哲学家就重要间题提出的论证是彼此分歧的,其思辨超出人类知识的限度,批评智者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放弃求知的原则。

(2)手段是通过对知识的爱(爱洛斯)和彼此的谈话、诘难以寻求真知识,同时也推进了问答者彼此的友谊。

(3)目的是形成概念,求得真知识。

集中种种对立的例证,通过归纳的方法,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寻求一般概念或永恒本质。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的归纳的论证和普遍的定义与科学的出发点有关。

柏拉图在这种方法的影响下,把原来和个别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概念分离出来,看作是先于和独立于个别事物的一般理念,导致客观唯心主义:这种方法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一方而起到积极作用,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强调“自知其无知”和“认识你自己”,从自我意识中去寻求真理,导致怀疑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发展。

苏格拉底的知识论把知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

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

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

他“自知自己无知”,认为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

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命题包含有价值的思想,那就是不应该停留于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

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不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

因为他认为自然界是神创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的,人的理性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

只有放弃的自然的认识,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

可见,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又是反对人们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出发去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叫人不要去研究自然,而去研究神的智慧和意志。

而神的意志,在他看来,体现在事物的目的之中,因此人应该去研究事物的目的。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目的论的。

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好的,都是合乎一定目的的。

所以他认为,所谓寻求事物的原因实际应该是寻求事物的目的。

所以“自知自己无知”这个命题就是说从自然本身去寻求事物原因的人是最无知的;而最有知的是神,人必须知道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就是服从神,听神的话。

苏格拉底强调探究体现了神的智慧和意志的事物的目的,同时他教人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

这个我是我的灵魂。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

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分清善恶,所以,“美德就是知识”。

美德和知识一样,是人的心灵先天具有的,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精神接生术)诱发出来,这种启发和诱导他是通过问答式的诘难,使人们接受的一般概念与具体事例发生矛盾,从而引出普遍的原则。

正是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称自己是“知识的助产士”。

三、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知识论的批判与继承(一)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Platon,前427一前347)古希腊稚典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

出生于历代和雅典民丰政体关系密切的贵族世家。

后来转人保守的贵族奴隶主立场,对民主政体持批判态度。

在苏格拉底于前399年被民主政府处死后,离开雅典去麦加拉、埃及、昔勒尼、意大利的塔千同等地讲学。

约于前387年返雅典创建学园,使之成为当时希腊世界从事科学研究、哲学探讨、培养上层统治者的中心。

早期主要受苏格拉底的影响,试图运用归纳的方法,从具体的伦理道德行为中,探求一般的勇敢、虔敬、正义、美等的定义。

相应提出了通过谈话不断揭示矛盾,从而达到一般、本质的认识的辩证术—产婆术。

中期进一步接受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流无物常住”说、埃利亚学派的存在理论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理沦的影响,制定了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把“单个存在物”作为理解的、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理念,认作是第一性的实在。

认为它是万物的本体、共相、模型、追求的目的,而处于实在和非实在之间的可感事物则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是由于分有或摹仿同名理念而派生的。

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

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因而是不真实的。

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是对理念的“分有”和“摹仿”。

他倡导对永恒的理念世界的追求,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

在认识论上,相应地提出“回忆说”,认为知识是不死的灵魂固有的,出生时被遗忘掉了,凭借感知可感事物得以重新回忆起来。

后在(国家篇)中另行提出“心灵转向”说,不再认为灵魂先验地拥有现成的知识,而是仅仅拥有把握知识的可能。

认为灵魂凭借感官,从永恒变动流逝的可感事物世界获得感性认识的意见,井凭借理智转向以数理学科为对象获得知性认识;理性则凭借辩证法。

“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达到理念”,以理念世界为对象获得理性认识,直到转向终极的善理念,它是万物最高终极目的,是一切存在的原理和认识的极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