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
1.试述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答:首先,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1)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原始的、简单的,不仅信息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表达信息的符号和传递信息的载体也相当简单。
在古代,简单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不要求有复杂的传播形式。
而到了近代和现代,简单的传播形式就无法表达复杂的生活内容。
(2)由此可见,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一致的。
正是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力发展促进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播才一步步发展起来。
其次,尽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最早是十分简单和原始的,但同时却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人类对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及这两类系统的信息符号是并用的,既有口头语言,也有手势语和各种图像、图形的符号集。
(1)目前,在有些民族如澳洲土著居民中,还使用着一种十分复杂特殊的手势语。
可是,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人类兼用的视听两种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沟通以视觉通道为主。
(2)本世纪以来,传播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广播电视相继问世,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原来的印刷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所使用。
到今天,网络传播又成了时代的宠儿。
(3)这些都一再说明了,正是出于社会需要和实际可能,传播活动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2.试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差异答: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初期的新闻学著作大都是有关业务方面即采访、写作、编辑等内容的,后来研究领域虽有所拓宽,进而总结和评述新闻事业(主要是报业)的历史,但新闻理论的专著却并不多。
而新闻理论多半论述新闻的本质、本源和特性,以及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等,研究的角度、范围都很有限。
由此可见,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一历史一理论。
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要求学者们跳出以往单学科研究的狭隘圈子,从社会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借助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成果,对人类与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的研究。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人类传播行为B. 经济学C. 物理学D. 化学2. 传播学中的“5W”模式指的是什么?A. 五个主要的传播学者B. 五个主要的传播理论C. 五个传播的基本要素D. 五个传播的基本原则3.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领域?A. 人际传播B. 大众传播C. 组织传播D. 遗传学4. 传播学中的“媒介”指的是什么?A. 传播信息的工具或渠道B. 传播信息的接收者C. 传播信息的内容D. 传播信息的发送者5. 以下哪个理论不属于传播学?A. 双流理论B. 螺旋理论C. 信息传播理论D. 相对论...(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共10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哪些?答: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如深度访谈、焦点小组、案例研究等,侧重于理解传播现象的深层含义和背景。
定量研究如调查问卷、实验设计、内容分析等,侧重于通过统计数据来测试假设和理论。
2. 描述传播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
答:编码是指信息发送者将想要传达的信息转换成可传播的形式,如语言、文字、图像等。
解码是指信息接收者将接收到的信息解读为有意义的内容。
编码和解码过程可能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
...(此处省略其他简答题,共2题)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答: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论更加注重受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如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兴起;其次,理论开始关注新媒体技术对传播模式的影响,如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再次,理论开始探讨媒介融合对传统传播模式的冲击,如跨媒体叙事;最后,理论更加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2. 分析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并举例说明。
传播学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1、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2、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
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
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3、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5、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6、魔弹论——又可称为“皮下注射论”,指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7、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征的千差万别。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论述题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答:在21世纪的今天,⼈类已经进⼊了⼀个⾼度信息化的时代。
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和研究课题的转换。
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众传播的⼀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技术的普及和利⽤所产⽣的社会的,⾏为的,⼼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位传播学者萨尔⽡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态度或⾏动变化的⾓度考虑问题;⽽由于新媒介的使⽤本⾝就意味着个⼈⽣活和⾏为⽅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临的,是新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活和⾏为⽅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24. 电脑联对传统的⼤众传播意味着什么?答:电脑联业即构成对传统的⼤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为⼤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总体来看,电脑联业的兴起和发展,给⼤众传媒带来巨⼤的市场竞争压⼒。
作为信息⾼新科技产物的国际互联,具有先进性,互动性,⼀、论述题:1. ⼤众传播的⼀般性功能有哪些?答:传播的⼀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是从⼼理学的⾓度分析传播的个⼈(个体)功能,⼆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际传播,后者则专指⼤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众传播的四⼤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息,为⼈们提供决策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化传递功能,即⼤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能4由赖特提出的⼤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个体、群体或组织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等)交换信息、观念、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旨在影响他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
2. 媒介环境论:媒介环境论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媒介即信息”,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重塑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社会结构。
3.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或通过媒介工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过程,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和感情色彩浓厚等特点。
4. 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后经怀特发展成大众传播理论。
该理论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人物或机构,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控制,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人物或机构被称为“把关人”。
5. 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建构出的一个并非客观反映现实,而是公众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映像的环境。
二、填空题1. 传播学五W模式是由拉斯韦尔提出的,这五个要素分别是: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
2.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
3. ___________是传播的核心,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方向。
答案:信息4. 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其中印刷媒介被认为是视觉和__________的延伸。
答案:触觉5. 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倾向于支持大多数人的观点,形成一种意见的__________现象。
答案:集结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C)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认同理论C. 认知平衡理论D. 媒介依赖理论2. 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D)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拉斯韦尔D. 罗杰斯3. 下列不属于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是?(B)A. 调节信息内容B. 强化信息发送者的权威性C. 证实信息接收者是否正确理解信息D. 促进传播双方关系的发展4.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以下哪个能力最为基础?(A)A. 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B. 使用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C. 获取大量网络信息的能力D. 快速浏览电视节目的能力5. “地球村”这一概念出自哪位传播学者?(B)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戴维·桑德曼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传播学四大先驱的是(ABCD)。
传播学概论简答题完整总结
1.传播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答:传播定义犬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享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这是指信息只有从传播者传递到接受者那里,传播行为才算初步完成(还有接受者作出反馈的回传)2.简述西方学者在传播研究中存在的明显局限性。
答:西方传播学者在研究中存在的明显局限性是:(1)不适当地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重要的地位去加以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2)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之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揭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3..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有什么不同点?答: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一般人际传播的不同之处是:(1)大众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
(2)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4)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6)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不仅传播机构对接受对象可有一定的选择,而且受众对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时闻的选择也有更大的自由度4.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是什么?答: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兴学科。
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
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而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传播学概论考研题目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一:简述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答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围绕传播过程、传播者、接收者、信息、媒介和效果六个要素构建。
传播过程通常被描述为一个由发送者到接收者的单向或双向流动,包括编码、传输、解码和反馈。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起者,他们通过选择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来影响信息的传递。
接收者是信息的接收方,他们的解码过程受到个人背景、心理状态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信息是传播过程中传递的内容,可以是事实、观点或情感。
媒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和数字媒体等。
效果是传播活动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改变。
传播学理论框架还包括对传播模式的研究,如线性模式、互动模式和系统模式等。
题目二:论述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答案: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首先,它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为公众提供新闻、知识、娱乐和教育内容。
其次,大众媒体具有社会监督功能,通过报道社会事件和问题,促进社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
此外,大众媒体还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塑造公众意见和审美标准,影响社会意识形态。
同时,大众媒体也是经济活动的推动者,通过广告和市场推广,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最后,大众媒体在政治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报道政治新闻和选举活动,影响政治过程和公众的政治参与。
题目三: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挑战答案: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主要包括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和全球化。
互动性指的是新媒体允许用户参与内容的创造和传播,形成用户生成内容(UGC)。
即时性体现在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和传播,满足了用户对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
个性化指的是新媒体能够根据用户偏好提供定制化的内容和服务。
全球化则是指新媒体打破了地理界限,使得信息传播跨越国界,影响全球受众。
这些特点对传统媒体构成了挑战。
首先,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个性化要求传统媒体调整内容生产和分发策略,以满足用户需求。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第一篇: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1.传播: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2.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
3.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群体: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6.组织:.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结构。
7.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拉斯韦尔: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为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其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1.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范本模板】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有两个要素a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B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
3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即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为能量,物质,信息。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传播基本类型)—自我人际组织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a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的趋势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b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C传播是经济与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6学习传播学意义:一般意义a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b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探索大众媒介的运作规律,指导推进实际工作。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7广告学学习传播学的意义A广告传播理论是广告活动全面性的理论指导B有助于广告人面对环境的挑战C为制定广告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符号★★★1、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3符号结构: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
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
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传播学概论-后五张卷子简答论述题
传播学概论-后五张卷子简答论述题四十一、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旨在改变信息接受者的行为。
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四十二、拉斯韦尔5W模式对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第一次比较科学、详细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把模式中提出的五个环节规定为传播研究的五个领域。
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四十三、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实验环境的控制,以创造一个“人工模拟环境”;二是对研究变量的控制以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三是对被测对象的控制。
四十四、概述“双重行动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模式在把关研究中的历史地位。
由巴斯提出,认为信息流通过程中把关环节虽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
而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一是新闻采集,其二是新闻加工。
该模式对以往把关研究中的麦克内利模式作了修正,宣告了“镜子理论”的终结。
四十五、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的?大众传播的反馈之所以几乎总是延迟的,是由受众和传播者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受众难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把自己的反应传递给传播者,所以他们向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是时候的行为;传播着对受众意见的处理往往是迟缓的,根据受众意见对传播行为的调整也是迟缓的。
四十六、为什么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是“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品”?大众传播媒介给人们带来的讯息、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
人们花费很多时间接受这些信息,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了社会,而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
这种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使人们从积极的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的认识事件,从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四十七、概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理论的价值与局限做一评价。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传播学者,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发表了《媒介即讯息》等著作,提出了新的媒介理论,其主要观点有“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有“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以及“地球村”等。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填空(每小题0.5 分,共10 分):1.在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时,_______可以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_______即“_______”;但也可以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_______”。
2.“反馈”的概念,是_______在其著作《_______》中提出来的。
3.拉斯韦尔认为的传播的“三功能”是_______、_______4.“守门人”的三重角色是:_______、_______5.信息爆炸将造成以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发了两天的工资”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语意解释,这说明,符号具有性。
“河南人都是骗子”这样的表述,_______是语言的误中情况的体现。
7.英尼斯认为,媒介具有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8.常用的抗御技巧有_______和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1.“皮下注射论”2.洗牌作弊法3.迷雾指数4.电视人5.意见领袖三、简答(每小题4 分,共20 分):1.施拉姆和奥斯古德的“传播的循环模式”是什么?(图示)2.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3.受众的权利有哪些?4.非语言符号的“体态语言”有哪些?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5.芬克豪泽认为,媒介影响公众对某一议题的关注程度取决于哪 5 种机制(mechanisms)?四、论述(每小题15 分,共30 分)1、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理论有哪些?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2.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几个命题组成的?(图示)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大众传播能从哪几个方面影响沉默的螺旋?怎样评价该理论?五、操作(20 分)2008 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大众传播媒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凝聚人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作用,请用你学过的“议程设置理论”就此间媒介的传播内容、传播技巧、传播步骤等做出分析和解释。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和一位集大成者:①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的泰斗、“所有社会科学的大师,各领域的先锋〞。
奉献:他和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群众传播学〞的概念,提出了5W模式,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
奉献:关于群体动力的研究;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
③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出色人物。
奉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是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策略的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课题。
④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奉献:对播送进展研究,分析播送的容和形式对听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群众效果传播的转折点,“意见领袖〞的提出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和“多级传播论〞的问世。
⑤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其中?群众传播?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的问世标志着传播学根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传播的专业涵:传播的双向性;传播的容是信息;传播的目的性。
2、传播的特点:①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展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达。
③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社会心理现象B. 人际交流过程C. 信息传播的科学D. 媒体技术发展答案:C2. 传播学中的“5W”模式指的是以下哪五个要素?A. 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B. 谁、什么、何地、如何、为什么C. 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D. 谁、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答案:C3.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传播学中的理论?A. 沉默的螺旋B. 议程设置理论C. 刺激-反应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答案:C4.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通常指的是什么?A. 信息的传播速度B. 信息的传播范围C. 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D. 信息的传播成本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媒介的类型?A. 报纸B. 电视C. 广播D. 电子邮件答案:D6. 传播学中的“双重传播效果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麦克卢汉B. 拉斯韦尔C. 霍夫兰D. 施拉姆答案:C7. 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指的是什么?A. 媒体的编辑B. 政治领袖C. 影响他人意见的人D. 社会名流答案:C8. 传播学中的“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什么?A. 群体成员的互动B. 群体的规模C. 群体的地理位置D. 群体的组织结构答案:A9.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学研究的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演绎法答案:D10. 传播学中的“媒介素养”是指什么?A. 媒体的制作技能B. 媒体的批判性思维C. 媒体的传播技巧D. 媒体的编辑能力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其报道的重点,能够影响公众认为哪些问题是重要的。
媒体通过强调某些问题,使得这些问题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的议程。
2. 描述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当人们在公共场合表达观点时,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他们可能会选择沉默,以避免社会孤立。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阶段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列文认为人类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类也是如此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复习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全集版本一、填空题1、在日常生活中,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念、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的欧洲起源分别是进化论、和批判学派。
4、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5、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W模式”。
6、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续的桥梁和。
7、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
8、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9、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有过程的方法和的方法。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现象。
二、名词解释题1.赖特的“四功能说”2. 内向传播3.?媒介——人体的延伸4、传播效果5、传媒接近权6.模式7. 人内传播8.?郭庆光的大众传播定义9、媒介即讯息三、判断题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中心是受众。
()2、传播技巧指的是在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3、“诉诸感情”--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4、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5、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着性和直达性的特点。
()6、传播学的三个学派是: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符号互动论的芝加哥学派以及交往传播的帕络阿尔托学派。
()7、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的集合体。
()8、《报刊的四种理论》由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合着,是研究传播体制的代表性着作。
()9、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
()10、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四、简答题 10分×3=30分1、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体现在哪些方面2、集合行为中(紧急事态下)流言的特点3、组织传播及其功能有哪些4、模式的功能有哪些5、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都是哪些6、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是什么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每题15分)1、请你结合实例理解分析“传播: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论观点2、结合实例分析“作为市场的受众”的观点,并且评价其优势和劣势(局限性)3、请结合实例分析阐释“子弹论”(又名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的理论内容并评价其优缺点。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单项选择10题(10X1`)⼆.多项选择5题(5X2`)三.填空5题(5X1`)四.名词解释4题(4X4`)五.简答4题(4X9`)六.论述2题⼆选⼀9`名词:⽐如什么是⼈际传播⼈际传播的类型…不属于…⼤众传播的5种类型简答:书上的题例如什么的功能是什么…特点…作⽤论述:答主要观点和简述原因考点:⼀.传播定义信息定义传播的英⽂⼆.第七章重要= =! (重要的概念理念)符号概念,分类,特点⾮语⾔传播象征性的社会活动和⼏个模式(五⼤模式) 外传播内传播是神马五⼤传播类型功能特点举例演讲是…传播⼈类传播进程⼈类传播与动物传播区别传播基本过程⼤众报刊是什么其社会功能电视的特点流⾔产⽣条件群体传播内部机制集合⾏为内部⾏为上课笔记传播的含义:关于communication的初步理解影响说:传播是通过社会互动⽽共享意义符号互动说: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段⽽进⾏的社会互动信息说:传播是信息的运⾏1.传播是⼈类两⼤根本活动之⼀1)对外部世界的适应与改造2)对内⼼世界的充实2.传播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3.传播是⼈类⽣活的唯⼀⼿段和⽬的是⼈的本质和价值所在4.传播是⼈类最基本的权利之⼀5.传播是⼈类进⾏⽂化创造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传播⽅式的进步是⼈类⽂明进步的主要标志6.理论的作⽤在于总结和指导让你少⾛弯路传播学可以提⾼你的媒介素养和传播能⼒设计属于传播产业第⼆节⼈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对⾃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类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符号意义的分类1.明⽰性意义与暗⽰性意义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3.指⽰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明⽰性意义:字⾯意义暗⽰性意义:引申意义外延:事物的集合内涵:事物的本质指⽰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联系起来进⾏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两个符号的含义异同的意义⾮语⾔符号三种功能:1.传播态度与情绪2.辅助语⾔传播3.代替语⾔符号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编码(符号化)—解码(符号解读)2.传达功能意义(精神内容)—符号(物质形式)3.思考形象概念—思维⾮语⾔符号种类:副语⾔,体态符号,物化程式化的符号1.副语⾔:语⾔符号的伴⽣符⾳质⾳量⾳⾊语⽓语速语调字体笔迹功能:不仅辅助语⾔本⾝也有意义,可传达情绪和态度2.体态符号动作表情姿势⽬光或⾝体接触功能:可独⽴使⽤,也可与语⾔并⽤,在形成语境⽅⾯有重要作⽤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习惯各种标志⾳乐舞蹈美术设计建筑等功能:更具有独⽴性和能动性,⾃成体系,可代替语⾔独⽴发挥作⽤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或代码系统信号符号语⾔符号象征符⾮语⾔符号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具有⼈类语义性质信号是⾃然符号信号与其表⽰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天然的因果性并具有⼀⼀对应的关系象征符是⼈⼯符号象征符不仅能表⽰具体事,物⽽且能表达抽象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是后天习得的;象征符可以⾃由创造和其指代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意性语⾔符号:主要包括⼝语和⽂字两种象征符⾮语⾔符号:指⼈类在传播过程中使⽤的除语⾔符号之外的象征符,如动作,表情,实物等,⾮语⾔符号是⼈类最早的传播⼿段,它既是孕育语⾔的母体,也是语⾔符号的有机补充.第三节象征性的社会互动⼀.⼈的象征⾏为象征⾏为:指⽤具体事物来表⽰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为.→象征⾏为是通过象征符号传达象征意义⼜来实现→象征⾏为的特点,是使字⾯意义向引申意义转化;其完成基于社会⽣活的联想和想像案例:长城旗帜领袖太阳⼆.象征性互动与传播象征性互动:指⼈与⼈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和意义⽽相互作⽤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称为意义互动或符号互动⽶德的观点:·⼈是社会动物意在以象征符为介质的⼈与⼈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三个基本前提:⼈根据意义⾏为;意义在互动中产⽣;意义由⼈理解三.语⾔符号的暧昧性1.语⾔符号本⾝意义的模糊→界定不清表达不明词义泛化等2.语⾔符号的多意性3.⾔语适当和语⾔陷阱问题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除了符号本⾝的意义,还有:1.传播者意义→”我指的是-- ”2.受传者意义→”我以为你指的是-- ”3.情景意义→”在这⾥显然是指-- ”如何理解符号与意义的关系?1.不能以明确符号表现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2.符号与意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相对稳定,内容不断变化3.意义⽆限,⽽个⼈运⽤符号表现意义的能⼒有限4.情境意义是⼀系列情境符号组合形成的意义案例:辞不达意⾔不及义⼀⾔难尽⾔外之意⼀切尽在不⾔中⼈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第⼀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研究传播过程的两种视⾓⼀.历史性考察(纵向)(发⽣—发展—结束)⼆.共時性考察(横向)(环节,要素,结构)⼀.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指传播活动的核⼼要素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由⼀组有关系的有意义符号组成4.媒介:讯息的搬运者,联系传播过程各要素的纽带5.反馈: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传播双⽅的意义空间象征性互动:体现观众互动双⽅通过象征符意义交换意义交换的前提:交换双⽅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A AB B三.象征性⽂化与现代理论·⽂化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化是以象征符来作为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并通过形成⽂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活和⼈的⾏为·消费⽂化(丁·伯德利亚)·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消费·消费⽂化的实质是: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以麦当劳为例理解消费⽂化整个社会正在快餐化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特点:1.以为传播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之分,双⽅都是主题2.重点在于分析传播双⽅⾓⾊功能,⽽⾮传播过程各环节优点: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都看作是传播⾏为主体缺点:把传播双⽅视为完全对等的关系,与现实不符.相对适⽤于⼈际传播⽽不适⽤于⼤众传播.学界流⾏的⼏种传播模式⼏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式阐述对象事物的⼀种⽅法1.模式是事物抽象化和定理化2.模式是对理论的⼀种素描和简化学界流⾏的⼏种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要素,被总结为5W模式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5W模式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进步意义:1.第⼀个传播过程模式,第⼀次将传播过程清晰的呈现为5个环节施拉姆的⼤众传播模式·⼤量的受众·每个接受者都扮演译码者,释码和编码的⾓⾊·个⼈从属于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再解释或加⼯特点:⼤众传媒和受众之间既有互动传播过程研究的特点1.考察的是微观的,单⼀的传播过程,⽽不是宏观的,综合的传播过程2.揭⽰的是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忽略了对传播过程的外部因素的考察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影响传播系统运⾏的若⼲外部因素:传播⽬的,传播技巧,信息需求,传播环境,传播者的基本状况,传播者对接受者的印象,接受者对传播者的印象,媒介压⼒等系统论传播模式赖利夫妇系统模式初级群体讯息初级群体C 讯息R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较⼤的社会结构讯息较⼤的社会结构C—传播者R—受传者强调在考察传播波过程时绝不能抛开环境的影响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因素作⽤,忽视了⽆形的社会⼼⾥因素作⽤⼈内传播的主要环节与要素1.感觉—⼈内传播的出发点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合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4.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般属性的认识.包括外延和内沿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性的思维活动.在驾驭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内传播特点1.不是孤⽴的,与外界保持衔接关系2.本质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3.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是积极能动的反应4.是⼀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指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内传播是⼀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内传播过程与结构:施拉姆—引⽤温德尔·约翰逊对⼈们对话过程的描述来阐释⼈的传播⾏为[事件—物理刺激—感觉—知觉—理解—⾏为]⼈⾝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信息接受装置—信息传输装置—信息储存和处理装置—信息输出装置]渡边⼀央—总结的⼈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充分反应了⼈内传播的系统性⼆.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互动的⼈内传播⼈内传播得以产⽣的⼏个决定环节[⼀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1—低级⽣物的刺激感应性—2—⾼级动物的感觉和⼼⾥—3—能动的⼈的意识的产⽣]三.作为社会⼼⾥过程的⼈内传播⼈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的互动机制⽶德的主我客我理论⽶德:美国社会⼼理学家⾃我可分解为相互联系的两个⽅⾯:1.作为意愿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围绕对象事物的⾏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作为他⼈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是⾃我意识社会关系的体现⼈的⾃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促使主我发⽣新的变化⽽主我反过来也会改变客我⼈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内省式思考:⼈内传播的⼀种形式内省:⽇常的长期的⾃我反思.以完善个⼈的品德和⾏为⽬的⽶德—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问题状况时才会活跃⼈际传播是⼀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与⼈,社会关系最直接的体现⼈际传播的动机1.获得信息2.建⽴与他⼈的社会协作关系3.⾃我认知和相互认知4.满⾜基于社会性的精神和⼼理需要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核⼼观点:·⼈的⾏为在很⼤程度上取决于对⾃⼰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对⾃⼰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我的⼀⾯镜⼦,个⼈透过这⾯镜⼦认识和把握⾃⼰·⼈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的⾃我是在与他⼈的联系中形成的,⾃我认知则取决于与他⼈的传播程度.·这种联系包括:关于他⼈如何认识,评价⾃⼰的想像⾃⼰对他⼈的认识或评价的感情⼈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形式:⾯对⾯传播,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特点: 1.渠道多,⽅法灵活2.意义丰富,复杂3.双向性,互动反馈4.⾃主性和⾮⾃主性传播学中对⼈际传播的两种研究⼀.⼈际传播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相观理论:镜中我理论主我客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际传播对⼤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相观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与普及理论⼈际传播与⾃我表达⼀.⼈际传播是真正意义的多媒体传播核⼼媒体是语⾔姿态表情,眼神,服装,发型等辅助⼆.姿态的传播功能1.强调语⾔2.补充语⾔3.代替语⾔4.控制语⾔5.表达超语⾔的意义三.外观形象与⾃我表达⾝⾼,体形,脸型,饰物发型,服装四.⾃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我表达不是个⼈的孤⽴活动,⽽是与他⼈和⼀定的社会价值规范相观的应该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价值尺度.⼈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装相是⼈们在交往中⾃我披露的部分,含有程度不同的本相,但也含有假相群体传播1.群体传播概念:指具有特定的共同⽬标和共同的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附属个⼈的集合体2.群体的特征:⽬标的取向具有共同性(共同的兴趣,利益或关注点)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题共同性3.群体的分类组织群体(即组织,或团体)—组织传播⾮组织群体—群体传播4.群体的社会功能对社会:1)联结个⼈和社会的纽带2)帮助个⼈完成社会化,引导社会⾓⾊,形成社会规范调节个⼈⾏为维持社会秩序3)通过分⼯合作,集合分散⼒量,推动社会发展对个⼈:1)满⾜个⼈需要的⼿段2)为个⼈提供信息和社会安全感3)是个⼈表现和实现⾃我的场所与⼿段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1.群体存在的三个条件:1)共同的⽬标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3)群体传播(互动机制)2.什么是群体传播?→指⼈们在群体范围内进⾏的信息交流活动是群体成员连接协作意愿,实现共同⽬标的互动机制→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3.群体意识及其内容.指在群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群体意识是⼀种集合意识,是相对个⼈意识的⼀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式群体意识内容包括三个⽅⾯1)关于群体⽬标和群体规范的含义2)群体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群体传播越充分(信息流量⼤,流向多)则群体意识越强4.群体规范及其功能群体规范指群体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是群体意识的核⼼内容→群体内容的功能包括: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和职责,以促进群体⽬标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共同的⾏为⽅式以维持群体的⾃我统⼀性4.为成员个⼈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5.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作⽤1)排除偏离性意见,限制争论,保证效果2)影响外来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①与群体规范⼀致时,群体规范会促使成员接受,加强和扩⼤说服效果②与群体规范不⼀致时,群体规范会阻碍成员接受,说服效果减弱例⼦:反规范宣传实验6.群体压⼒和趋同⼼理群体压⼒: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意见和少数意见所产⽣的压⼒.产⽣群体压⼒有两个原因:信息压⼒和趋同⼼理→信息压⼒:个⼈通常认为多数⼈所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要⼤于数⼈,因⽽容易相信多数意见→趋同⼼理:个⼈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致,避免因孤⽴⽽遭受群体制裁的⼼理.集合⾏为中的信息流流⾔公式:流⾔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X证据的暧昧性流⾔特点:1)流⾔信息的快速增值2)流⾔信息的奇异回流3)流⾔中伴随⼤量谣⾔流⾔教训:1.媒体(遇上流⾔时的最佳时间是在流⾔乍起之时;加强媒介的公信⼒和社会责任感)2.受众(危急时刻保持理智)3.政策(国家出台相观政策)组织传播·⼈类组织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最早的⼈类组织是社会形成前的雏形·组织是⼈们为⾼效的完成分散的个⼈的或群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结成协作体·现代社会是⼀个⾼度组织化的社会也是组织传播⾼度发达的社会组织概念⼴义:任何由若⼲不同功能的部分按⼀定原理或秩序组合⽽成的整体狭义:⼈们为实现共同⽬标⽽各⾃承担不同的⾓⾊分⼯,在统⼀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性⾏为的持续性体系。
自考传播学概论简答论述
1、什么是传播?我们把传播的定义归纳为: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什么是传播?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什么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什么是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特点?首先,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大众传播的特点?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
其次,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第三,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第四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第五,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此外,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4、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从主观条件看,人类认识能力有了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为之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高度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和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5、传播学诞生的奠基人。
哈德罗·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传播学诞生的奠基人。
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6、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答:①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科学地分析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还首次较完整地界定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定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②提出“社会传播学院”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到课。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信息的传递方式B. 信息的接收者C. 信息的编码与解码D. 信息的传播效果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中的五大传播模型?A. 线性模型B. 互动模型C. 系统模型D. 反馈模型答案:D3. 传播学中的“两步流”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B. 马歇尔·麦克卢汉C. 沃尔特·李普曼D. 詹姆斯·W·凯瑞答案:A4. 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主要作用是:A. 塑造公众意见B. 引导公众关注C. 影响公众行为D. 改变公众态度答案:B5.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类型?A. 人际传播B. 群体传播C. 组织传播D. 个人传播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当个体发现他们的观点与周围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以避免社会孤立。
这种现象导致少数意见在公共讨论中被边缘化,而多数人的观点则被放大,形成一种螺旋式的沉默效应。
2. 解释什么是“媒介依赖理论”。
答案:媒介依赖理论是由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社会成员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方式。
媒介依赖程度越高,个体对媒介的信任度和依赖性也越高,这可能导致个体在信息选择和判断上更加依赖于媒介。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传播学中的“文化帝国主义”概念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文化产品和传播渠道,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文化影响和控制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尤为明显,强国通过媒体、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消费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答:首先,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1)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原始的、简单的,不仅信息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表达信息的符号和传递信息的载体也相当简单。
在古代,简单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不要求有复杂的传播形式。
而到了近代和现代,简单的传播形式就无法表达复杂的生活内容。
(2)由此可见,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一致的。
正是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力发展促进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播才一步步发展起来。
其次,尽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最早是十分简单和原始的,但同时却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人类对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及这两类系统的信息符号是并用的,既有口头语言,也有手势语和各种图像、图形的符号集。
(1)目前,在有些民族如澳洲土著居民中,还使用着一种十分复杂特殊的手势语。
可是,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人类兼用的视听两种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沟通以视觉通道为主。
(2)本世纪以来,传播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广播电视相继问世,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原来的印刷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所使用。
到今天,网络传播又成了时代的宠儿。
(3)这些都一再说明了,正是出于社会需要和实际可能,传播活动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2.试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差异答: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初期的新闻学著作大都是有关业务方面即采访、写作、编辑等内容的,后来研究领域虽有所拓宽,进而总结和评述新闻事业(主要是报业)的历史,但新闻理论的专著却并不多。
而新闻理论多半论述新闻的本质、本源和特性,以及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等,研究的角度、范围都很有限。
由此可见,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一历史一理论。
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要求学者们跳出以往单学科研究的狭隘圈子,从社会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借助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成果,对人类与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的研究。
传播学研究的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2)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
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学科的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去研究新闻传播这种社会现象,并较多地采取直观的分析法去考察,说明新闻工作的实践,从而找出某些操作方法、理论、原则和规律,用以指导和改进具体工作。
而传播学则以其新兴的社会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主要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提炼出一项项具体理论,去回应原先的理论假设和诠释,解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传播学在研究中注意把理论、模式、方法连成一体去进行,即充分利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和检验理论假设,并注重及时归纳成各种理论模式。
(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
新闻学的研究重点至今仍然是报刊和以报业为主的新闻事业,近年来理论视角的范围则有所扩展,涉及电视、广播等领域。
而传播学除了上述研究对象外,还研究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民意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层次等等。
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新闻机构和采编等从业人员);而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
总之,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
这两门学科取长补短、紧密合作,在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交流,谋求共同发展3.试述传播学奠基人的贡献和代表作答:(1)哈罗德·拉斯韦尔,系美国政治学家。
他的主要贡献是:①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完整地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
②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③倡导并亲自实践“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而立下了功勋。
他的代表作为:《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博士学位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等。
(2)库尔特·卢因(勒温),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是:强调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
,他积极地投身于实践,深入到工人、学生、主妇中去,开展研究,检验和完善理论,并且培养了一批出色弟子,他还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
其代表作有《解放社会矛盾》等。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
他的主要贡献是:①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②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步出书斋,而投身于话生生的现实社会之中,其影响重大而深远。
其代表作有:《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合著)等。
(4)卡尔·霍夫兰,系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他的贡献是:①由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②其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其代表作有:《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等。
(5)韦尔伯·施拉姆,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要功绩,不是从某个相关学科出发,为传播学作出某个方面的贡献,而是“集大成”--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它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
”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4.试述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状况答:就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而言,实际上,早在50年代,传播学就传入了中国。
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体思想交通”的文章。
近30年,传播学在中国的进展还算是迅速的,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著译:1978年下半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在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上开始译介有关传播学的文本。
自那时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已出版有关译著、专著、教材约五十种,论文、译文则数以千计。
(2)会议: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倡议,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究会。
此外,各地高校也开过一些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如1985年复旦大学举办的传播学学科研讨会、1996年北京大学主办的国际传播学研讨会等。
(3)教学:1980年由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此后,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新闻院系和专业相继行动,普遍设置了这类课程。
从1996年起,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新闻学由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并定名为新闻学与传播学。
(4)应用:1982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行调查法”进行的受众调查;次年,在江苏、浙江两地又实施了同类调查。
此后,全国各地的、各具特色的受众调查如星火燎原般地蓬勃开展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播学的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
总而言之,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已拥有了一支潜力可观的研究队伍。
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既认真借鉴外国经验,又扎实面向本国实际,不断地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
如此,让中国的传播学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5.试述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答:就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而言,最值得注意的动向,即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信息爆炸”现象。
整个世界继农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之后,急速进入信息化时代。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传播”.正所谓“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工业革命使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地加速运转(如汽车、火车、飞机代替了人力、畜力),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控制危机。
为了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信息产业便获得大大扩张的机会。
换言之,正是控制革命导致了信息革命。
凡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和地区,必随之兴起控制革命、信息革命。
直到今天,即便在发达国家,材料和能量的处理技术(速度、数量、质量等)仍处于急速的进步之中,对之进行控制的必要性也就同步增长着,并不断引起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况且,信息处理技术的本身也需要控制)。
传播学的普及和提高,直接有利于推动一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大众传播事业的建设。
各种社会信息(传播)事业中,大众传播事业的作用尤为突出,而传播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探索大众媒介的运作规律。
传播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反过来又成为传播学的发展动力和目的6.试述线性模式的积极意义和缺陷答:传统的线性模式把传播的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讯息、媒介、效果等几大环节,作为一般的规律,这适用于任何类型的传播现象,从口语传播到实物传播,从自我传播到大众传播。
5W模式以及后来的7w模式都是传统的线性模式的代表,在传播学史上,传统的线性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但是传统的线性模式既有积极意义又有不足之处,即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所谓直线性指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其间既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看不到受传者的反馈。
所谓孤立性指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实际。
这明显束缚了后人的思路,忽略了对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等的研究7.试述社会系统模式的主要内容答:如果说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上解决了传播的要素(内部结构)问题,那么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就是第三次飞跃,即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
J·赖利和M·赖利这一对社会学者夫妇所做的工作,就是较早地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
赖利夫妇模式表明,直线性也好,孤立性也好,总之,有关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大致被克服了。
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全面、完整、立体的思考。
这里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一是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体、首属群体,指家庭、邻居、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与此相关联,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业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