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手册_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

合集下载

数学和角公式

数学和角公式

数学和角公式在咱们的数学世界里,角公式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呢!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咱们打开很多难题的大门。

还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其中有一道题就是关于角公式的应用。

那道题是这样的: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 30 度和 60 度,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这看起来挺简单的,可当时班上好多同学都做错啦!为啥呢?就是因为对角公式掌握得不够扎实。

咱们先来说说和角公式里最基础的正弦和角公式:sin(α + β) = sinαcosβ + cosαsinβ 。

这就好比是数学大厦的一块基石,稳固得很。

比如说,已知α = 30 度,β = 45 度,要计算 sin(75 度),那就可以用这个公式啦。

把 sin30 度、cos30 度、sin45 度、cos45 度的值代入进去,就能算出结果。

再看看余弦和角公式:cos(α + β)= cosαcosβ - sinαsinβ 。

这个公式也很有用哦!比如说,要计算 cos(105 度),假设α = 60 度,β = 45 度,按照公式代入计算就行。

还有正切和角公式:tan(α + β) = (tanα + tanβ) / (1 -tanαtanβ)。

这个公式在解决一些涉及到角度变化的问题时,那可真是大显身手。

比如说,在一个几何图形中,已知一个角的正切值,然后通过角度的相加,要求新角的正切值,这时候正切和角公式就派上用场啦。

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很多同学容易搞混这些公式,或者记错公式里的符号。

这可不行哦!得像记住自己的名字一样,牢牢记住这些公式。

而且,要真正掌握角公式,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得多做练习题,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就像学骑自行车,光知道理论可不行,得亲自骑上去,多摔几次跟头,才能掌握平衡的技巧。

回到开头说的那次考试,后来老师讲解那道题的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同学们对角公式都重视起来,做题的时候也更加小心谨慎,不敢再马虎了。

总之,数学里的角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学,多练习,就一定能把它们掌握得妥妥的,让它们成为咱们解题的得力助手!。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知识点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知识点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知识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是指在给定两个角的情况下,通过公式计算它们的和或差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式。

这些公式在解决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和简化计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公式的推导、证明和应用。

一、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推导1.两角和的公式对于两个角A和B,其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和公式如下:sin(A+B) = sinAcosB + cosAsinBcos(A+B) = cosAcosB - sinAsinBtan(A+B) = (tanA + tanB) / (1 - tanAtanB)这些公式可以通过将和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分别展开为各自的和差形式,然后进行合并得到。

以正弦和公式为例,我们可以化简如下:sin(A+B) = sinAcosB + cosAsinB由正弦的和差公式可得:sin(A+B) = sinAcosB + cosAsinB= (sinAcosB + cosAsinB)(cosAcosB – sinAsinB)/(cosAcosB –sinAsinB)= sinAcosBcosAcosB – sinAsinBcosAcosB + cosAsinBcosAcosB –cosAsinBsinAsinB/(cosAcosB – sinAsinB)= sinAcosBcosAcosB – sinAsinBcosAcosB + cosAsinBcosAcosB –cosAsinBsinAsinB/(cos^2A - sin^2B)= sinAcos^2B - sinAsin^2B + cos^2AsinB - cosBsinA/(cos^2A - sin^2B)= sinA(cos^2B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cos^2A - sin^2B)=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cos^2A - sin^2B)=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 sinA(1 - sin^2B) + cosA(sinBcosA - cosBsinA)2.两角差的公式对于两个角A和B,其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差公式如下:sin(A-B) = sinAcosB - cosAsinBcos(A-B) = cosAcosB + sinAsinBtan(A-B) = (tanA - tanB) / (1 + tanAtanB)同样,这些公式也可以通过将差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展开为各自的差和比值形式,然后进行合并得到。

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

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

1 / 2第四~五课时 三角函数的和角公式、差角公式[教学目标] 1、通过两角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和证明,继而导出三角函数的和角公式、差角公式,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运用函数的思想,进一步渗透基本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量思想就是一种函数的思想)。

2、使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和角公式、差角公式,并会应用这组公式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

3、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使学生注意并学习严密而准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及其数学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和角公式、差角公式。

难点是应用三角函数的和角公式、差角公式求三角函数值。

[教学过程设计]一、三角函数的和角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1、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参阅课本第75~76页)。

2、给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3、利用同角三角函数恒等式,对正切函数可得两角和的正切公式。

(板书) 三角函数的和角公式sin(α+β)=sin αcos β+ cos αsin βcos(α+β)=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tan(α+β)=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 二、三角函数的差角公式的推导。

直接用和角公式结合负角公式,导出三角函数的差角公式:(参阅课本第76页)(板书) 三角函数的差角公式sin(α-β)=sin αcos β- cos αsin βcos(α-β)=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tan(α-β)=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 三、和角、差角三角函数公式在计算三角函数式值中的应用。

1、求三角函数的值例4:不使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略——参阅课本第76页)练习4:课本第76页,课内练习4)2、已知角α、β的(部分)三角函数值,求和角、差角的三角函数值。

)tan(),cos(),sin(),23,(,43cos ),,2(,32sin 5βαβαβαππββππαα+++∈-=∈=求已知例:(解略——参阅课本第78页)练习5:课本第79页,课内练习5~1、2、3例6:求75 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并计算75tan 1tan751+-的值。

和角公式_精品文档

和角公式_精品文档

和角公式和角公式是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三角函数的基础之一。

它是描述两个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关系式。

在解三角函数的问题中,和角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计算,提高求解的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和角公式的定义、推导以及应用。

1. 定义:和角公式是指将两个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表示为另外一些三角函数的和或差的关系式。

具体而言,对于任意两个角A和B,和角公式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cos(A ± B) = cos(A)cos(B) ∓ sin(A)sin(B)tan(A ± B) = (tan(A) ± tan(B)) / (1 ∓ tan(A)tan(B))2. 推导:为了推导和角公式,我们可以从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入手。

首先,我们先来推导正弦函数的和角公式。

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我们有:sin(A + B) = y / r其中,y表示对边长度,r表示斜边长度。

现在,我们考虑角A+B 所对的三角形。

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子三角形:A所对的子三角形和B所对的子三角形。

对于A所对的子三角形,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sin(A) = (y1 / r1) = y1 / sqrt(x1^2 + y1^2)其中,y1表示A所对的子三角形的对边长度,r1表示斜边长度。

同理,对于B所对的子三角形,我们有:sin(B) = (y2 / r2) = y2 / sqrt(x2^2 + y2^2)现在,我们将A和B所对的子三角形放在一起考虑。

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y = y1 + y2r = r1 = r2将上述两个关系式代入sin(A + B)的定义中,我们得到:sin(A + B) = (y1 + y2) / r = (y1 / r) + (y2 / r) = sin(A) + sin(B) 类似地,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定义来推导出和角公式:cos(A + B) = x / r = (x1 + x2) / r = (x1 / r) + (x2 / r) = cos(A) + cos(B)tan(A + B) = y / x = (y1 + y2) / (x1 + x2) = (y1 / x1) + (y2 / x2) = (tan(A) + tan(B)) / (1 - tan(A)tan(B))3. 应用:和角公式在解三角函数的问题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和角差公式

和角差公式

和角差公式在我们的数学学习旅程中,和角差公式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很多难题的大门。

这玩意儿,乍一听可能会让你觉得头大,但是别怕,咱们一起来好好琢磨琢磨。

我记得有一次给学生们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个小同学瞪大了眼睛,一脸懵地问我:“老师,这和角差公式到底是个啥呀,感觉好复杂!”我笑着回答他:“别着急,这就像是个神秘的宝藏,等咱们一点点揭开它的面纱,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啦。

”先来说说和角公式。

和角公式包括正弦和角公式、余弦和角公式和正切和角公式。

正弦的和角公式是:sin(α + β)= sinαcosβ + cosαsinβ 。

这就好比是两个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一项任务,sinα 和cosβ 是一组,cosα 和sinβ 是另一组,它们齐心协力,共同得出了最后的结果。

余弦的和角公式是:cos(α + β)= cosαcosβ - sinαsinβ 。

想象一下,这就好像是两个队伍在比赛拔河,cosαcosβ 这边用力拉,sinαsinβ 那边也在使劲,最后的胜负就看两边力量的对比啦。

正切的和角公式是:tan(α + β)= (tanα + tanβ)/(1 - tanαtanβ)。

这个嘛,就像是把两种不同浓度的糖水混合在一起,要算出混合后糖水的浓度。

再来说说差角公式。

正弦的差角公式:sin(α - β)= sinαcosβ - cosαsinβ 。

和正弦和角公式有点像,不过这里是做减法啦。

余弦的差角公式:cos(α - β)= cosαcosβ + sinαsinβ 。

正切的差角公式:tan(α - β)= (tanα - tanβ)/(1 + tanαtanβ)。

学习和角差公式,可不能光死记硬背,得通过做题来加深理解。

就像我之前教过的一个学生,一开始总是记不住这些公式,后来我让他多做几道相关的题目,他自己慢慢就找到了规律,还兴奋地跟我说:“老师,我发现做题做多了,这些公式就像印在我脑子里一样!”在实际解题中,和角差公式的应用那可太广泛了。

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

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

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是用来计算和差角的三角函数值的一组公式。

在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都有相应的和差角公式。

一、正弦函数的和差角公式对于正弦函数,其和差角公式可以表示为: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其中,A和B是任意角。

二、余弦函数的和差角公式对于余弦函数,其和差角公式可以表示为:cos(A ± B) = cosAcosB ∓ sinAsinB同样,其中A和B是任意角。

三、正切函数的和差角公式对于正切函数,其和差角公式可以表示为:tan(A ± B) = (tanA ± tanB) / (1 ∓ tanA * tanB)同样,其中A和B是任意角。

通过这些和差角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任意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而不需要重新计算。

这在解决三角函数相关问题时非常有用。

例如,如果我们需要计算sin(α + β),可以利用正弦函数的和差角公式:sin(α + β) = sinαcosβ + cosαsinβ这样就可以通过已知的sinα、cosα、sinβ和cosβ的值来计算出sin(α + β)的值。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利用和差角公式来计算出cos(α - β)或tan(α + β)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角度的单位,可以使用弧度或角度来表示角度值。

在实际应用中,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经常被用于解决各种三角函数相关问题,包括三角方程的求解、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等等。

总结起来,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是计算和差角的三角函数值的一组重要公式,通过它们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并且在解决各类三角函数问题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公式的正确应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公式的用法和推导过程。

通过练习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加熟练地运用和差角公式解决各种三角函数问题,为我们的数学学习和应用带来便利。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知识点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知识点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知识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属于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研究两个角的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三角方程、证明恒等式等问题时,这些公式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将从公式的定义、推导及应用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1.余弦和公式:cos(A+B) = cosAcosB - sinAsinB推导过程:设点P(x,y)在单位圆上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A,点Q(x',y')在单位圆上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B,点R(x",y")在单位圆上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A+B。

我们知道,其对应的三条直角边分别是x、x'、x"和y、y'、y",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关系:x = cosA,y = sinAx' = cosB,y' = sinBx" = cos(A+B),y" = sin(A+B)那么,点P、Q和R的连线所对应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应该等于180°,即有:∠POR+∠POQ+∠QOR=180°∠A+∠B+∠(A+B)=180°2A+B=180°将以上结果代入三角函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到:cos(A+B) = x" = x'x - y'y = cosAcosB - sinAsinB2.正弦和公式:sin(A+B) = sinAcosB + cosAsinB推导过程:设点P(x,y)在单位圆上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A,点Q(x',y')在单位圆上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B,点R(x",y")在单位圆上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A+B。

同样,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关系:x = cosA,y = sinAx' = cosB,y' = sinBx" = cos(A+B),y" = sin(A+B)那么,点P、Q和R的连线所对应的三角形的三个边长之和应该等于2,即有:PR+PQ+QR=2∠POR+∠POQ+∠QOR=360°∠A+∠B+∠(A+B)=360°2A+B=360°将以上结果代入三角函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到:sin(A+B) = y" = xy' + yx' = sinAcosB + cosAsinB二、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1.余弦差公式:cos(A-B) = cosAcosB + sinAsinB推导过程:设点P(x,y)在单位圆上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A,点Q(x',y')在单位圆上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B,点R(x",y")在单位圆上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A-B。

高一数学秋季讲义 第12讲.和差角公式与二倍角公式 教师版

高一数学秋季讲义  第12讲.和差角公式与二倍角公式  教师版

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C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C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教师备案> 推导: 证法一: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 内作单位圆O ,并作出角α,β与β-,使角α的始边为Ox ,交O ⊙于点1P ,终边交O ⊙于点2P ;角β的始 边为2OP ,终边交O ⊙于点3P ,角β-的始边为1OP ,终边交O ⊙于点 4P .则()110P ,,()2cos sin P αα,,()()()3cos sin P αβαβ++,, ()()()4cos sin P ββ--,.由1324PP P P =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22cos 1sin αβαβ+-++⎡⎤⎣⎦()()22cos cos sin sin βαβα=--+--⎡⎤⎡⎤⎣⎦⎣⎦展开并整理,得()()22cos 22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知识点睛12.1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满分晋级第12讲 和差角公式和二倍角公式三角函数6级 正弦型函数的图象性质及综合应用三角函数7级 和差角公式 和二倍角公式三角函数8级 三角恒等变换 三大问题∴()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于是()()()()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证法二:以坐标原点为中心作单位圆,以Ox 为始边作角α与β,它们终边分别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 ,Q ,则()cos sin P αα,,()cos sin Q ββ,,1OP OQ ==.因此存在k ∈Z ,使2πOP OQ k αβ-=〈〉+,或2πOP OQ k αβ-=-〈〉+,成立. 因为()()cos sin cos sin cos cos sin sin OP OQ ααββαβαβ⋅=⋅=+,,.()cos cos OP OQ OP OQ OP OQ αβ⋅=⋅⋅〈〉=-,. 所以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于是()()()()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S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αβ--=-∶()S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αβ++=+∶<教师备案>推导:()()ππsin cos cos 22αβαβαβ⎡⎤⎡⎤⎛⎫+=-++=-+- ⎪⎢⎥⎢⎥⎣⎦⎝⎭⎣⎦ππcos cos sin sin 22αβαβ⎛⎫⎛⎫=-++-+ ⎪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sin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αβ-=+-=-+-⎡⎤⎣⎦sin cos cos sin αβαβ=-.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tan tan T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αβ+++=-⋅∶. ()tan tan T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αβ---=+⋅∶.<教师备案>推导:()()()sin sin cos cos sin tan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把后面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分别除以()cos cos cos cos 0,αβαβ≠得()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把公式中的β换为β-,得()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教师备案> 练习1和练习2是和差角公式直接应用的配套练习,如果学校已经学习过可以不做,可能有些学校的进度较慢,有些学生没有学习过,供老师们选择使用.3sin 5α=,ππ2α⎛⎫∈ ⎪⎝⎭,,12cos 13β=-,β是第三象限角,求cos()αβ-,cos()αβ+,sin()αβ+,sin()αβ-的值. 【解析】 由3sin 5α=,ππ2α⎛⎫∈ ⎪⎝⎭,得4cos 5α==-,3tan 4α=-; 由12cos 13β=-,β是第三象限角得5sin 13β=-,5tan 12β=,∴412353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412356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3124516sin()sin cos cos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3124556sin()sin cos cos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4sin 5α=-,α是第三象限的角,则πtan 4α⎛⎫+= ⎪⎝⎭( )A .7B .7-C .73D .73-【解析】 B因为4sin 5α=- ,α是第三象限的角,所以3cos 5α=-,则4tan 3α=,πtan tan π4tan 7π41tan tan 4ααα+⎛⎫+==- ⎪⎝⎭-.考点1:公式的逆用<教师备案> 公式的正用就象上面的练习1和练习2,直接使用公式就可以算出来.而公式的逆用是从右到左的,铺垫是两个小例子,让同学熟悉这样的形式,在讲完铺垫后老师就可以讲例1与例2了.【铺垫】⑴(2010福建理1)计算sin43cos13cos43sin13︒︒-︒︒的结果等于().A .12B C D⑵ ()()cos cos sin sin αββαββ---可以化为( ),A .()cos 2αβ-B .cos αC .cos βD .()sin 2αβ-【解析】 ⑴ A()1sin 43cos13cos43sin13sin 4313sin302︒︒-︒︒=︒-︒=︒=. ⑵ B()()()cos cos sin sin cos cos ααββαββββα---=-+=.<教师备案> 例1里都是正余弦公式逆用的题.【例1】 ⑴cos15cos45cos75sin45︒︒-︒︒的值为( )A.12 B C .12- D.⑵sin133cos13cos47cos77︒︒+︒︒的结果等于( )A .12B C .2 D经典精讲⑶(目标班专用)计算:ππππsin 3cos 3cos 3sin 34364x x x x ⎛⎫⎛⎫⎛⎫⎛⎫---++ ⎪ ⎪ ⎪ ⎪⎝⎭⎝⎭⎝⎭⎝⎭.【解析】 ⑴ A()1cos15cos45cos75sin 45sin75cos45cos75sin 45sin 75452︒︒-︒︒=︒︒-︒︒=︒-︒=. ⑵ D ;sin133cos13cos47cos77cos43cos13sin 43sin13cos30︒︒+︒︒=︒︒+︒︒=︒=⑶原式ππππππcos 3sin 3cos 3sin 3242364x x x x ⎡⎤⎡⎤⎛⎫⎛⎫⎛⎫⎛⎫=-----++ ⎪ ⎪ ⎪ ⎪⎢⎥⎢⎥⎝⎭⎝⎭⎝⎭⎝⎭⎣⎦⎣⎦ππππcos 3sin 3sin 3cos 34646x x x x ⎛⎫⎛⎫⎛⎫⎛⎫=++-++ ⎪ ⎪ ⎪ ⎪⎝⎭⎝⎭⎝⎭⎝⎭ππππsin 3cos 3cos 3sin 36464x x x x ⎛⎫⎛⎫⎛⎫⎛⎫=++-++ ⎪ ⎪ ⎪ ⎪⎝⎭⎝⎭⎝⎭⎝⎭ππππ1sin 33sin 64642x x ⎡⎤⎛⎫⎛⎫⎛⎫=+-+=-==⎪ ⎪ ⎪⎢⎥⎝⎭⎝⎭⎝⎭⎣⎦<教师备案> 例2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和逆用,常见的变形有:()()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 tan tan tan αβαβαβαβ+++=+()tan tan tan tan 1tan αβαβαβ+=-+老师在说完这种变形之后,就可以讲例2了.【例2】 ⑴ 求值:①tan15tan30tan15tan30︒+︒+︒⋅︒= ; ②()()1tan551tan10+︒-︒= ;③(目标班专用)()()1tan11tan 2(1tan 44)+︒+︒⋅⋅⋅+︒= .⑵ππππtan 2tan tan 2tan tan tan 6363θθθθθθ⎛⎫⎛⎫⎛⎫⎛⎫-+-+--= ⎪ ⎪ ⎪ ⎪⎝⎭⎝⎭⎝⎭⎝⎭_________.【解析】 ⑴ ① 1;t a n 15t a n 301t a n 451t a n 15t a n 30︒+︒=︒=-︒⋅︒,所以tan15tan301tan15tan30︒+︒=-︒⋅︒ 则tan15tan30tan15tan301︒+︒+︒⋅︒= ② 2;()()1t a n 551t a n 101t a n 55t a n 10t a n 10t a n 55+︒-︒=+︒-︒-︒⋅︒ 而tan55tan10tan 45(1tan10tan55)1tan10tan55︒-︒=︒+︒⋅︒=+︒⋅︒所以原式值为2 ③ 222;(1tan1)(1tan 44)1(tan1tan 44)tan1tan 44+︒+︒=+︒+︒+︒⋅︒ 而tan1tan 44tan(45)(1tan1tan 44)1tan1tan 44︒+︒=︒-︒⋅︒=-︒︒ 则(1tan1)(1tan 44)2+︒+︒=,同理(1tan 2)(1tan 43)2+︒+︒=,. ∴原式=222.⑵ 1;原式ππππtan 2tan tan tan tan 6363θθθθθ⎡⎤⎛⎫⎛⎫⎛⎫⎛⎫=-+-+-- ⎪ ⎪ ⎪ ⎪⎢⎥⎝⎭⎝⎭⎝⎭⎝⎭⎣⎦πππππtan 2tan 21tan tan tan tan 26363θθθθθθ⎡⎤⎛⎫⎛⎫⎛⎫⎛⎫⎛⎫=⋅----+-⋅- ⎪ ⎪ ⎪ ⎪ ⎪⎢⎥⎝⎭⎝⎭⎝⎭⎝⎭⎝⎭⎣⎦1=.考点2: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师备案> ()S αβ-与()S αβ+相加减可得含sin cos αβ与cos sin αβ的式子,相比即得tan tan αβ; ()C αβ-与()C αβ+相加减可得含sin sin αβ与cos cos αβ的式子,相比即得tan tan αβ.在具体讲解的时候,老师可以讲例3第一问,让学生做第二问.【例3】 ⑴已知()1cos 5αβ+=,()3cos 5αβ-=,则tan tan αβ⋅的值为_______.⑵已知()1sin 6αβ+=,()1sin 3αβ-=,则tan tan αβ的值为_______.【解析】 ⑴12; 依题意有1cos cos sin sin 53cos cos sin sin 5αβαβαβαβ⎧-=⎪⎪⎨⎪+=⎪⎩,所以2cos cos 51sin sin 5αβαβ⎧=⎪⎪⎨⎪=⎪⎩.sin sin 1tan tan cos cos 2αβαβαβ⋅==.⑵ 3-;依题意有1sin cos cos sin 61sin cos cos sin 3αβαβαβαβ⎧+=⎪⎪⎨⎪-=⎪⎩,所以1sin cos 41cos sin 12αβαβ⎧=⎪⎪⎨⎪=-⎪⎩,tan sin cos 3tan cos sin ααββαβ==-.<教师备案> 下面的题目是一种常见的变形,寻找两个式子之间的联系.处理的方式一般是两式平方再相加会得出我们想要的形式.老师可以拿下题来讲解,再让学生做例4.已知4sin sin 53cos cos 5αβαβ⎧+=⎪⎪⎨⎪+=⎪⎩,则()cos αβ-= .【解析】 12-;()()22sin sin cos cos 1αβαβ+++=.即()22cos cos sin sin 1αβαβ++=,得到()22cos 1αβ+-=,从而()1cos 2αβ-=-.【例4】 ⑴已知4sin cos 53cos sin 5αβαβ⎧+=⎪⎪⎨⎪-=⎪⎩,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1cos 2αβ-=B .()1sin 2αβ-=C .()1cos 2αβ+=-D .()1sin 2αβ-=-⑵已知4sin 2cos 12sin 4cos αββα+=+=,()sin αβ+的值为 . ⑶已知sin sin sin 0cos cos cos 0αβγαβγ++=++=,,则()cos αγ-的值为 . ⑷(目标班专用)设sin sin x y +cos cos x y +的最大值是 . 【解析】 ⑴ D ;⑵ 12依题意有()()224sin 2cos 2sin 4cos 28αββα+++=,化简整理得:1sin cos sin cos 2αββα⋅+⋅=,所以()1sin 2αβ+=.⑶ 12-;sin sin sin cos cos cos βγαβγα-=+-=+,.所以有()()22sin sin cos cos 1γαγα+++=, 即22sin sin 2cos cos 1γαγα++=,()22cos 1αγ+-=.所以()1cos 2αγ-=-.⑷;两式平方相加得()()2122cos cos cos 2x y x y +-=++,()()237cos cos 2cos 22x y x y +=+-≤,所以cos cos x y +的最大值是2,当x y =时等号可以取到.考点3:公式在三角形中的应用<教师备案> 1.在ABC △隐含条件:πA B C ++=,即πA B C +=-,π222A B C+=-. 常用等式:sin()sin A B C +=,πsin sin cos 2222A B C C +⎛⎫=-= ⎪⎝⎭. 2.在ABC △,sin sin A B >与A B >是等价的.证明:① 若A B >,则sin sin A B >,因为0πA B <+<,所以0ππB A <<-<,根据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易得sin sin B A <(A B ,均为锐角)或()sin sin πsin B A A <-=(π2A ≥),所以若A B >,则sin sin A B >, ② 若sin sin A B >,则A B >,因为0πA B <+<,所以0πB A <<-,当π2A ≥时,则π0π2B A <<-≤,则()sin sin πsin B A A <-=,当A 为锐角时,则π02B <≤或π0<π2B -≤,因为sin sin A B >,所以()sin sin πA B >-,若π0<π2B -≤,则πA B >-,πA B +>与0πA B <+<矛盾, 所以π02B <≤,所以A B >.备注:学完正弦定理这个结论能更快得到.<教师备案>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都在(0π),上,所以它们的正弦值都为正,但已知内角的正弦值求余弦值就需要对角度大小进行判断,以确定余弦值是正是负,有时需要用到上面的结论去估计角的大小范围,如下面例5.⑵.【例5】 ⑴在ABC △中,3cos 5A =,5cos 13B =,则cos C 的值为_________.⑵已知在ABC △中,3sin 5A =,5cos 13B =,则cosC 的值为( )A .1665-或5665B .1665或5665C .5665D .1665【解析】 ⑴ 3365∵A 、B 、C 为ABC △的内角, ∴A 、B 、(0π)C ∈,,πA B C ++=. ∴sin 0A >,sin 0B >∵3cos 5A =,5cos 13B =∴4sin 5A =,12sin 13B =.∴()()cos cos πcos (cos cos sin sin )C A B A B A B A B =--=-+=--541233513513653⎛⎫=-⨯-⨯= ⎪⎝⎭. ⑵ D在ABC △中,0πB <<,0πA <<,πA B C ++=.因为5cos 13B =,所以12sin 13B =.又3sin 5A =,所以sin sinB A >,所以B A >,所以A 为锐角,故4cos 5A =.从而()cos cos πC A B =-+⎡⎤⎣⎦()cos A B =-+cos cos sin sin A B A B =-+1665=.<教师备案>例6主要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我们现在判断三角形形状只能根据内角和为π等基本条件,能解决的问题也有限,更多的判断三角形形状会在我们学完解三角形后遇到.【例6】 ⑴在ABC △中,若tan tan 1A B >,则这个三角形是( )A .等腰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⑵在ABC △中,已知()()sin cos cos sin 1A B B A B B -+-≥,则ABC △是( )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非直角三角形 ⑶ (目标班专用)在ABC △中,若2sin cos sin A B C =,则这个三角形是( )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解析】 ⑴ C ;由tan tan 0A B >知,tan 0A >且tan 0B >(如果同负会出现两个钝角,不可能),故A B ,均为锐角.tan tan 1A B >∵,sin sin cos cos A B A B >∴,即()cos 0A B +<,即cos 0C >,∴C ∠为锐角,从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所以ABC △为锐角三角形. ⑵ C ;将()()sin cos cos sin 1A B B A B B -+-≥展开整理得:sin 1A ≥,sin 1A =∴,π2A ∠=∴,ABC ∴△为直角三角形 ⑶ B ;()2sin cos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A B C A B A B B A ==+=+即()sin cos sin cos sin 0B A A B B A -=-=,即B A = 所以ABC △为等腰三角形【备选】已知ABC △为非直角三角形,求证:tan tan tan tan tan tan A B C A B C ++=⋅⋅. 【解析】 证明:因为πA B C ++=,所以πA B C +=-.所以()()tan tan πtan A B C C +=-=-.即tan tan tan 1tan tan A BC A B+=--⋅,()tan tan tan 1tan tan A B C A B +=--⋅,所以tan tan tan tan tan tan A B C A B C ++=⋅⋅.1.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2S :sin 22sin cos αααα=.22222C :cos 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α=-=-=-.222tan T :tan 21tan αααα=-. 2. 公式的逆向变换及常用变形1sin cos sin 22ααα=.221cos21cos2cos sin 22αααα+-==,. ()2221sin 2sin cos 2sin cos sin cos ααααααα±=+±=±;()()cos 2cos sin cos sin ααααα=+-.备注:由公式的变形221cos21cos2cos sin 22αααα+-==,,还可以得到21cos2tan 1cos2ααα-=+,由这组公式我们可以由α的三角函数值,结合α角的范围得到cossintan222ααα,,,这组公式又被称为知识点睛12.2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这些公式现在课本不再单独提出,直接作为二倍角公式的变形使用,它的应用还是挺广泛的.<教师备案> 设置挑战五分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公式的形式和变形式,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来加强公式的记忆.而例7是公式的变形使用,在做完挑战五分钟后,老师就可以讲解例7了.【挑战5分钟】求下列各三角函数的值:①34sin ,cos 55αα==,求sin 2,cos2,tan 2ααα;②π,02x ⎛⎫∈- ⎪⎝⎭,4cos 5x =,求cos2,sin 2,tan 2x x x ;③sin22.5cos22.5︒︒;④22cos 15sin 15︒-︒;⑤22tan 751tan 75︒-︒;⑥224cos 1533+︒;⑦1tan 42α=,求tan α; ⑧7cos29α=-,并且90180α︒<<︒,求cos ,sin ,tan ααα.【解析】 ①2472425257,,;②7242425257--,,;⑤;⑦247-;⑧13--.考点4: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 【例7】 ⑴若π3sin 25θ⎛⎫+= ⎪⎝⎭,则cos2θ=_________.⑵ (目标班专用)若π1sin 53α⎛⎫-= ⎪⎝⎭,则3πcos 25α⎛⎫+= ⎪⎝⎭.⑶(2012山东理7)若ππ42θ⎡⎤∈⎢⎥⎣⎦,,sin 2θ=sin θ=( )A .35B .45 CD .34 【解析】 ⑴ 725-π3cos sin 25θθ⎛⎫=+= ⎪⎝⎭,于是27cos22cos 125θθ=-=-.⑵ 79-∵π1sin 53α⎛⎫-= ⎪⎝⎭,即3π1cos 103α⎛⎫+= ⎪⎝⎭,∴23π3π3π7cos 2cos 22cos 1510109ααα⎡⎤⎛⎫⎛⎫⎛⎫+=+=+-=- ⎪ ⎪ ⎪⎢⎥⎝⎭⎝⎭⎝⎭⎣⎦.⑶ D ;经典精讲ππ42θ⎡⎤∈⎢⎥⎣⎦∵,,π2π2θ⎡⎤∈⎢⎥⎣⎦∴,,1cos28θ==-∴,3sin 4θ==∴.<教师备案> 灵活应用1sin cos sin 22θθθ=可以解决一些连乘问题,这需要连乘的对象是余弦,从而可以一直变形下去,还需要角度成比例关系(即等比数列)才可以递推,所以如果不是这个形式,需要通过诱导公式进行变形转化.【例8】 求值:⑴cos20cos40cos80︒︒︒;⑵π2π3π4πcos cos cos cos9999⋅⋅⋅.⑶(目标班专用)sin6sin42sin66sin78︒︒︒︒.【解析】 ⑴ 18;原式8sin 20cos20cos40cos808sin 20︒︒︒︒=︒sin1608sin 20︒=︒18=.②116; ππ2π4π8π8sin cos cos cos sinπ2π4π199999cos cos cos ππ99988sin 8sin 99⋅⋅⋅⋅⋅===, 原式π2π3π4π1π1cos cos cos cos cos 99998316⋅⋅⋅==.③ 116; 原式sin6cos48cos24cos12=︒︒︒︒442sin 6cos6cos12cos24cos482cos6︒︒︒︒︒=︒32sin12cos12cos24cos4816cos6︒︒︒︒=︒22sin 24cos24cos4816cos6︒︒︒=︒sin9616cos6︒=︒116=.<教师备案> 例9是一类分数形式的化简问题,需要将分子和分母朝有联系的方向进行化简,从而找到公因式等消去得到结果.【例9】 ⑴23sin 702cos 10-︒=-︒________. ⑵若cos 2πsin 4αα=⎛⎫- ⎪⎝⎭,则cos sin αα+的值为( ) A. B .12- C .12D⑶若tan 2α=,求1sin 4cos41sin 4cos4αααα+-++的值.⑷(目标班专用)已知α是第二象限角,且sin α=πsin 4sin 2cos 21ααα⎛⎫+ ⎪⎝⎭++的值. 【解析】 ⑴ 211 ()()223sin 7023sin 703sin 703sin 7021cos202cos 103cos203sin 7022-︒-︒-︒-︒====+︒-︒-︒-︒-. ⑵ C ()()()()222cos sin cos sin cos 222cos sin πsin cos 2sin sin cos 4αααααααααααα-+===-+=--⎛⎫-- ⎪⎝⎭所以1cos sin 2αα+=. ⑶ 43-; ()()22sin 2sin 2cos 21sin 4cos 42sin 22sin 2cos 2tan 21sin 4cos 42cos 22sin 2cos 2cos 2cos 2sin 2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 22tan 44tan 21tan 143ααα===---. ⑷ 2- 2ππ2sin sin (sin cos )2442sin 2cos21sin 22cos 2cos (sin cos )ααααααααααα⎛⎫⎛⎫+++ ⎪ ⎪⎝⎭⎝⎭===++++ ∵α是第二象限角且15sin α=,∴1cos 4α=-.∴原式2=-.若4cos 5α=-,α是第三象限的角,求1tan 21tan 2αα+-的值. 【解析】 2sin 21cos sin 1tan cos cos sin 1sin 222222cos 1tan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222222221cos 2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 ⎪+⎝⎭====⎛⎫⎛⎫---+ ⎪⎪⎝⎭⎝⎭-. 因为4cos 5α=-,α是第三象限的角,所以3sin 5α=-. 311tan 1sin 1524cos 21tan 25αααα-++===---.实战演练12【演练1】若α,β是同一象限的角,且1sin 3α=-,cos β=,则()sin αβ-=_____. 【解析】 由sin 0cos 0αβ<>,知,α、β为第四象限角,从而3cos sin 4αβ==-,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演练2】设ππ2α⎛⎫∈ ⎪⎝⎭,,5sin =13απ4α⎛⎫+ ⎪⎝⎭的值为 . 【解析】 1713-πππ12517cos cos sin sin cos sin 444131313ααααα⎛⎫⎫+-=-=--=- ⎪⎪⎝⎭⎭.【演练3】求tan20tan30tan30tan40tan40tan20︒⋅︒+︒⋅︒+︒⋅︒的值.【解析】 1;原式tan30(tan20tan40)tan40tan20=︒⋅︒+︒+︒⋅︒tan(2040)(1tan 20tan 40)tan 40tan 20=︒+︒⋅-︒⋅︒+︒⋅︒1tan20tan40tan40tan201=-︒⋅︒+︒⋅︒=.【演练4】已知π4αβ+=,则()()1tan 1tan αβ++的值为 . 【解析】 2; 因为π4αβ+=,所以()πtan tan 14αβ+==. 所以tan tan 11tan tan αβαβ+=-⋅,tan tan tan tan 1αβαβ++⋅=. ()()1tan 1tan 1tan tan tan tan αβαβαβ++=+++⋅112=+=.【演练5】已知1sin cos 5θθ+=,且324θππ≤≤,则cos2θ的值是 . 【解析】 725- 因为1sin cos 5θθ+=,所以()21sin cos 25θθ+=,即11sin 225θ+=,24sin 225θ=-. 又324θππ≤≤,32θππ≤2≤,所以cos20θ<,7cos225θ=-.【演练6】已知1tan 2α=,则()2sin cos cos 2ααα+=( ). A .2 B .2- C .3 D .3-【解析】 C方法一:22222(sin cos )sin 2sin cos cos cos2cos sin ααααααααα+++=-22111tan 2tan 14311tan 14ααα++++===--. 方法二:13 ()()()()()22222sin cos sin cos sin cos cos 2cos sin cos sin cos sin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 11sin cos tan 1231cos sin 1tan 12αααααα+++====---.已知sin sin 1αβ+=,cos cos 0αβ+==__________.【解析】由sin sin 1αβ+=得22sin sin 2sin sin 1αβαβ++=……① 由cos cos 0αβ+=得22cos cos 2cos cos 0αβαβ++=……②则①+②得112cos()1αβ++-=,即1cos()2αβ-=-, cos cos 0cos cos cos(π)αβαββ+=⇔=-=±,所以(21)πk αβ=+-(πk αβ-≠) 即(21)πk αβ+=+,所以cos()cos(21)π1k αβ+=+=-大千世界。

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与倍角公式

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与倍角公式

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与倍角公式三角函数是数学中常见且基础的概念之一,涉及到三角函数的计算与应用等方面。

在三角函数的研究中,和差角公式和倍角公式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们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与倍角公式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一、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和差角公式是指将两个三角函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表示为一个三角函数的公式。

常见的和差角公式包括正弦函数的和差角公式、余弦函数的和差角公式和正切函数的和差角公式。

1. 正弦函数的和差角公式设角A和角B为任意两个角,则有正弦函数的和差角公式: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2. 余弦函数的和差角公式设角A和角B为任意两个角,则有余弦函数的和差角公式:cos(A ± B) = cosAcosB ∓ sinAsinB3. 正切函数的和差角公式设角A和角B为任意两个角,则有正切函数的和差角公式:tan(A ± B) = (tanA ± tanB) / (1 ∓ tanAtanB)这些和差角公式在三角函数的计算中常被使用,可以将复杂的三角函数表达式转化为简单的形式,从而便于计算和推导。

二、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倍角公式是指将一个三角函数的两倍角表示为其他三角函数的公式。

常见的倍角公式包括正弦函数的倍角公式、余弦函数的倍角公式和正切函数的倍角公式。

1. 正弦函数的倍角公式设角A为任意角,则有正弦函数的倍角公式:sin(2A) = 2sinAcosA2. 余弦函数的倍角公式设角A为任意角,则有余弦函数的倍角公式:cos(2A) = cos^2A - sin^2A = 2cos^2A - 1 = 1 - 2sin^2A3. 正切函数的倍角公式设角A为任意角,则有正切函数的倍角公式:tan(2A) = (2tanA) / (1 - tan^2A)倍角公式同样在三角函数的计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将复杂的三角函数表达式转化为简单的形式,从而便于计算和推导。

三角函数基础两角和与差倍角公式

三角函数基础两角和与差倍角公式

三角函数基础两角和与差倍角公式
三角函数是指以三角形为几何形状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函数,它们的值
与其内角有关,受到内角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在代数与几何科学中,三角
函数是重要的数学函数,它们涉及到若干重要的定理和公式,具有广泛的
应用,如几何学、椭圆学、力学、流体力学等等。

常用的三角函数有正弦、余弦和正切三个函数,它们又称为基本三角
函数,常缩写为sin、cos和tg。

在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还有另外六种运算及其对应的函数,即反正切、余切、反余切、反正弦、反余弦和反正切。

这六种函数称为反三角函数,
常缩写为arcsin、arccos、arctg、arccot、arcctg和arccsc。

1、两角和与差
(1)两角和:
对于任意两个以弧度度量的角α和β,其和可表示为α+β,称为
α和β的两角和。

(2)两角差:
另外,任意两个以弧度度量的角α和β,其差可表示为α-β,称
为α和β的两角差。

(1)正弦倍角公式:
对于任意角α,倍角2α的正弦可表示为:
sin2α=2sinα·cosα
(2)余弦倍角公式:
对于任意角α,倍角2α的余弦可表示为:cos2α=cos2α-sin2α
(3)正切倍角公式:
对于任意角α,倍角2α的正切可表示为:tg2α=2tgα/(1-tg2α)
(4)其他倍角公式:。

数学互动式教学讲义{教用}_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

数学互动式教学讲义{教用}_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

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主题1 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 搭配课本P.60~P.66 1. 正弦、余弦函数的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 (1)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2)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3)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4)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2. 正切函数的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1)tan (α+β)=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

(2)tan (α-β)=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

3. 15°与75°的三角函数表:范例1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搭配课本例题1、2试利用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试求: (1)sin15°= 。

(2)cos105°= 。

解 (1)sin15°=sin (45°-30°)=sin45°cos30°-cos45°sin30°=×12=(2)cos105°=cos (45°+60°)=cos45°cos60°-sin45°sin60°×12类题 试利用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试求:(1)sin75°=4。

(2)cos15°=4。

解 (1)sin75°=sin (45°+30°)=sin45°cos30°+cos45°sin30°=22×12(2)cos15°=cos (45°-30°)=cos45°cos30°+sin45°sin30°=2×2+2×12=4范例2利用正、余弦的和角公式求值搭配课本例题1、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85°sin25°+cos85°cos25°=。

角和差公式

角和差公式

角和差公式在我们的数学世界里,角和差公式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许多复杂问题的大门。

先来说说什么是角和差公式。

角和差公式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和差公式。

比如正弦的和角公式是: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余弦的和角公式是:cos(A + B) = cosAcosB - sinAsinB。

这些公式看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很有趣。

我记得有一次给学生们讲角和差公式的时候,有个学生特别可爱。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教室里的光线刚刚好。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角和差公式,然后开始讲解。

当我讲到正弦的和角公式时,这个学生皱着眉头,一脸困惑地问我:“老师,这公式怎么来的呀?感觉好神奇。

”我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先给他出了一道题:已知一个角是 30 度,另一个角是 60 度,求它们的和的正弦值。

他拿起笔开始算,可是算了半天也没算出来。

然后我就带着他一步一步地推导这个公式,从单位圆开始,通过几何图形的关系,让他亲眼看到了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

当他终于明白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那种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那咱们继续说角和差公式啊。

这些公式在解决三角函数的问题时特别有用。

比如说,给你一个复杂的三角函数表达式,里面有两个角相加或者相减的形式,这时候角和差公式就能派上用场啦。

它可以把复杂的式子化简,让问题变得简单清晰。

再比如,在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问题时,角和差公式也能发挥大作用。

想象一下,你知道了三角形的两个角,然后要求第三个角,这时候就可以用角和差公式来轻松搞定。

而且哦,角和差公式不仅仅在数学考试中有用,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它的身影呢。

比如说,在建筑设计中,工程师们要计算各种角度和长度,角和差公式就能帮助他们精确计算。

还有在物理学中,研究波动和振动的时候,也经常会用到这些公式。

总之,角和差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多做练习,就能掌握它的奥秘,让它成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

和角、差角、倍角公式及应用

和角、差角、倍角公式及应用

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三角函数【考点指津】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能运用化归思想(将不同角化成同角等)解题.知识点总结: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⑴()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⑵()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⑶()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⑷()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⑸()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⑹()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2、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⑴sin 22sin cos ααα=.⑵2222cos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2cos 21cos 2αα+=,21cos 2sin 2αα-=). ⑶22tan tan 21tan ααα=-.3、()sin cos αααϕA +B =+,其中tan ϕB =A .【典型例题】例1 已知sin α-sin β=- 13 ,cos α-cos β=12,求cos(α-β)的值 . 分析 由于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的右边是关于sin α、cos α、sin β、cos β的二次式,而已知条件是关于sin α、sin β、cos α、cos β的一次式,所以将已知式两边平方.解 ∵sin α-sin β=-13, ① cos α-cos β= 12, ② ①2 +②2 ,得2-2cos(α-β)= 1336.∴cos(α-β)= 7259 点评 审题中要善于寻找已知和欲求的差异,设法消除差异.例2 求 2cos10°-sin20° cos20°的值 . 分析 式中含有两个角,故需先化简.注意到10°=30°-20°,由于30°的三角函数值已知,则可将两个角化成一个角.解 ∵10°=30°-20°,∴原式=2cos(30°-20°)-sin20° cos20°= 2(cos30°cos20°+sin30°sin20°)-sin20° cos20°= 3 cos30° cos20°= 3 . 点评 化异角为同角,是三角变换中常用的方法.例3 已知:sin(2α+β)=-2sin β.求证:tan α=3tan(α+β).分析 已知式中含有角2α+β和β,而欲求式中含有角α和α+β,所以要设法将已知式中的角转化成欲求式中的角.解 ∵2α+β=(α+β)+α,β=(α+β)-α,∴sin [(α+β)+α]=-2sin [(α+β)-α].∴sin(α+β)cos α+cos(α+β)sin α=-2sin(α+β)cos α+2cos(α+β)sin α.若cos(α+β)≠0 ,cos α≠0,则3tan(α+β)=tan α.点评 审题中要仔细分析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善于运用整体思想解题,此题中将α+β看成一个整体例4 求下列各式的值(1)tan10°+tan50°+ 3 tan10°tan50°;(2) ( 3 tan12°-3)csc12° 4cos 212°-2. (1)解 原式=tan(10°+50°)(1-tan10°tan50°)+ 3 tan10°tan50°= 3 .(2)分析 式中含有多个函数名称,故需减少函数名称的个数,进行切割化弦. 解 原式= ( 3 ·sin12°cos12°-3)1 sin12°2 cos24° =︒︒-︒24cos 212sin 312cos 3 =︒︒-︒=︒︒︒︒-︒48sin 21)12cos 2312sin 21(3224cos 12cos 12sin 212cos 312sin 3 =.3448sin )6012sin(34-=︒︒-︒ 点评 (1)要注意公式的变形运用和逆向运用,注意公式tanA+tanB=tan(A+B)(1-tanAtanB ),asinx+bsinx=22b a +sin(x+φ)的运用;(2)在三角变换中,切割化弦是常用的变换方法.【知能集成】审题中,要善于观察已知式和欲求式的差异,注意角之间的关系;整体思想是三角变换中常用的思想.在三角变换中,要注意三角公式的逆用和变形运用,特别要注意如下公式: tanA+tanB=tan(A+B)[1-tanAtanB ];【课堂演练】1.cos105°的值为 ( )A . 6 + 2 4B . 6 - 2 4C . 2 - 6 4D . - 6 - 2 42.对于任何α、β∈(0,π2),sin(α+β)与sin α+sin β的大小关系是 ( ) A .sin(α+β)>sin α+sin β B .sin(α+β)<sin α+sin βC .sin(α+β)=sin α+sin βD .要以α、β的具体值而定3.已知π<θ<3π2,sin2θ=a ,则sin θ+cos θ等于 ( ) A . a+1 B .- a+1 C . a 2+1 D .±a 2+14.已知tanx=12,则cos2x= . 5.cos200°cos80°+cos110°cos10°= . 6.12(cos15°+ 3 sin15°)= . 7.化简1+2cos 2θ-cos2θ= .8.cos(20°+x)cos(25°-x)-cos(70°-x)sin(25°-x)= .9.11-tan θ- 11+tan θ= 【训练反馈】1.已知0<α<π2<β<π,sin α=35,cos(α+β)=-45,则sin β等于 ( ) A .0 B .0或2425 C . 2425 D .0或-24252. sin7°+cos15°sin8° cos7°-sin15°sin8°的值等于 ( ) A .2+ 3 B . 2+ 3 2 C .2- 3 D . 2- 3 23.cos75°+cos15°的值等于 ( )A . 6 2B - 6 2C . - 2 2D . 2 2 4.若α是锐角,且sin(α-π6)= 13,则cos α的值是 . 5.cos π7cos 2π7cos 3π7= . 6.化简1+sin2θ-cos2θ 1+sin2θ+cos2θ= .7 已知sin(α+β)=1,求证:sin(2α+β)+sin(2α+3β)=0.8.已知tan θ=12,tan φ=13,且θ、φ都是锐角.求证:θ+φ=45°.9.已知cos(α-β)=-45,cos(α+β)= 45,且(α-β)∈(π2,π),α+β∈(3π2,2π),求cos2α、cos2β的值.10. 已知sin(α+β)= 12,且sin(π+α-β)= 13,求tan αtan β.11.已知锐角α、β、γ满足sin α+sin γ=sin β,cos α-cos γ=cos β,求α-β的值.。

和角与差角公式

和角与差角公式

§1−4 差角公式(甲)差角與和角公式已知兩個角度α、β的正弦、餘弦與正切值,是否可以得知α+β與α−β的正弦、餘弦與正切值呢?我們要推導一連串的公式⎯差角與和角公式來回答這個問題。

(1)餘弦的差角公式:首先討論如何用α,β的正弦與餘弦表示cos(α−β)。

令廣義角α,β皆為標準位置角(O為原點),則其終邊分別與單位圓交於A(cosα,sinα)與B(cosβ,sinβ),因為同界角的正弦與餘弦分別相等,所以考慮「0° ≤α,β≤ 360° 」即可。

又因為cos(α-β)=cos(β-α),所以可令α ≥ β,而不影響cos(α−β)的求法。

(1°)當A,O,B不共線時,如下圖,可令α>β。

(a)∠AOB=α-β(b)∠AOB=360°-( α-β )因為α-β(或是360°−(α−β))是△OAB的內角,且其夾邊OA,OB之長都是1,所以由餘弦定理可以將第三邊AB之長表為cos(α-β)的式子;另一方面,由距離公式可以將AB之長表為α,β之正弦與餘弦的式子。

如此一來,差角α-β的餘弦,便可藉由單角α,β的正弦與餘弦求出來。

由餘弦定理知:AB2=OA2+OB2-2OA‧OB‧cos(∠AOB)=12+12-2‧1‧1‧cos(α-β)=2-2 cos(α-β)。

另外,由距離公式知:AB2=( cosα-cosβ )2+( sinα-sinβ )2=( cos2α+sin2α )-2 ( cosαcosβ+sinαsinβ )+( cos2β+sin2β )=2-2(cosα cosβ+sinα sinβ),所以2-2 cos(α-β)=2-2(cosαcosβ+sinαsinβ),即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2°) 當α=β時,則cos(α-β)=cos 0°=1,且cosαcosβ+sinαsinβ=cos2α+sin2α=1,故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仍然成立。

数学教师手册_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数学教师手册_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三角壹﹑教学目标与节数贰﹑教材地位分析参﹑教学摘要本章由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开始介绍﹐进而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并逐步引入广义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其次﹐再由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导出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及海龙公式。

接着介绍差角公式与和角公式﹐并引进倍角及半角公式。

最后介绍基本的三角测量。

本章共分五节﹐内容重点如下:1-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 直角三角形边的比例:固定θ之直角三角形﹐不论大小﹐其任两边长的比值恒为定值﹐依此定义正弦﹑余弦及正切;介绍30°﹐45°﹐60°之正弦﹑余弦﹑正切值及一些简单求值问题。

2. sin θ﹐cos θ﹐tan θ的性质:根据正弦﹑余弦及正切函数之定义﹐引出商数关系﹑平方关系﹑余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式﹐能处理求值问题及证明简单三角恒等式。

3. 锐角的三角函数:透过特殊角函数值及四分之一单位圆的图形﹐能了解θ为锐角时﹐当θ增加﹐正弦值变大﹐余弦值变小﹐正切值变大之事实;并建立当θ确定时﹐正弦﹑余弦及正切唯一确定之函数关系。

1-2广义角与极坐标1. 广义角:介绍广义角之定义﹐再介绍标准位置角及同界角之定义。

2. 广义角的三角函数:在标准位置角之终边上取一点﹐利用该点坐标及其至原点的距离来定义广义角的三角函数;并能判断正弦﹑余弦及正切函数在不同象限之正负情形并求值。

3. 广义角三角函数的性质:根据正弦﹑余弦及正切函数之广义角定义﹐可得商数关系及平方关系;接着再利用负角关系﹑补角关系﹑余角关系及同界角关系﹐得将任意角度以参考角来表示的公式。

4. 极坐标:介绍极坐目标表示法﹐并能将极坐标所表示的点与直角坐目标点互相转换。

5. 弧度:藉由观察弧長半徑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成正比,且这个比值与单位无关,也与圆形的大小无关,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此值来衡量角度的大小,此即弧度的概念;其次让学生了解角度有弧度量与度度量两种表示方式,并能熟练单位换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教学眉批学生在第一次见到cos(α-β),可能会作以下猜测:cos(α-β)=cos α-cos β但必须告诉学生这不是乘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而cos(α-β)本身是一个值,以及cos(α-β)=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之最后结果。

如上图,当α,β满足0°≤β<α<360°且180°<α-β<360°时,在△AOB中,OA OB==,∠AOB=360°-(α-β),1AB由距离公式得2=(cos α-cos β)2+(sin α-sin β)2=2-2(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 ............................................................ ①AB由余弦定理得2=12+12-2‧1‧1‧cos(360°-(α-β))=2-2 cos(-(α-β))=2-2 cos(α-β)..................................... ②于是由①、②两式可知2-2 cos(α-β)=2-2(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故得cos(α-β)=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

由课本P.60 及上述之证明,不论0°<α-β<180°或180°<α-β<360°,均可得cos(α-β)=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这个结果。

差角公式:(1)透过坐标化,由距离公式与余弦定理得证。

(2)公式发展:差角公式可导出和角公式;和角公式可导出二倍角、三倍角公式;二倍角公式可导出半角公式。

故差角公式为本节之首要重点,最佳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利用解析几何方法证出差角公式再逐一推导其余公式。

学生一方面能熟练三角代数运算,另一方面可熟记公式。

教学眉批考虑一般化的情形:假设θ,φ为任意广义角且分别是α,β的同界角,θ=α+m‧360°,φ=β+n‧360°,m,n∈,所以(θ-φ)=(α-β)+(m-n)‧360°,即θ-φ与α-β为同界角,故cos (θ-φ)=cos(α-β)。

又α,β不论是0°<α-β<180°或180°<α-β<360°,都有cos(α-β)=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由同界角之三角函数值相等,我们可得cos(θ-φ)=cos(α-β)=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cos θ cos φ+sin θ sin φ,因此对于任意广义角θ,φ,我们都有cos(θ-φ)=cos θ cos φ+sin θ sin φ。

差角公式之合并:两个非特别角,透过差角公式竟可得到特殊角及特殊值。

差角公式之分解:(1) 可用45°-30°或是60°-45°来处理15°的问题。

(2) cos 15°常在一般三角函数的问题中出现,可透过差角公式熟记其值。

(1) 1。

(2)教学眉批对于任意广义角θ,φ,差角公式均成立cos(θ-φ)=cos θ cos φ+sin θ sin φ,故cos(α+β)可改写成cos(α-(-β))再代入差角公式,其余同理。

教学眉批熟练这四个和角与差角公式,特别是其结构与加减号。

每个公式的合并与拆解都要熟练。

(1) 合并:将结构式找一适合公式代入sin 13° cos 17°+cos 13° sin 17°=sin 30°或是广义角化成参考角,再找一适合公式代入cos 145° cos 205°+sin 325° sin 155°=cos 35° cos 25°-sin 35° sin 25°=cos 60°。

(2) 拆解:利用已知特殊角可求sin 75°=sin(45°+30°)=sin 45° cos 30°+cos 45° sin 30°或是由已知sin α,cos β值可求sin(α+β)=sin α cos β+cos α sin β。

(1) 也可用60°-45°来处理15°的问题。

(2) 15°,75°常在一般三角函数的问题中出现,可透过差角公式及和角公式熟记其值。

(1)(2)教学眉批(1) 无论是求sin(α+β)或是cos(α+β)都需要知道sin α,cos α及sin β,cos β这四个值,今已知sin α,cos β,可以透过平方关系及α,β角度所在象限来决定另外两个。

(2) 藉由三角函数值求其所对应之角度要小心,不要误判。

因为α+β介于第一、二象限,故以三角函数值来求α+β所对应之角度,以cos(α+β)为佳,因为cos 在第一象限为正,第二象限为负,由正负即可判断适当角度;若以sin(α+β)来求所对应之角度就比较不佳,尚须其他信息来辅助。

sin(α-β)=63 65,cos(α-β)=16 65。

教学眉批正切之和角与差角公式系由正余弦之和角与差角公式及商数关系证得。

在第一册多项式函数中曾介绍一次函数之斜率(m)的定义,若令直线与x轴正向之夹角为θ,则tan θ=m,此差角公式未来可运用于第3 章求两直线的交角。

补充演练求tan 20°+tan 40°tan 20° tan 40°之值。

解tan(20°+40°)=tan20tan4031tan20tan40+=-⋅,故tan 20°+tan 40°tan 20° tan 40°教学眉批透过正切差角及和角公式可求出tan 15°,tan 75°之值,在一般三角函数的问题中常出现。

在三角形问题中,若给定其中两角之三角函数值,常利用∠A+∠B+∠C=180° ∠A+∠B=180°-∠C及和角公式求另一角之三角函数值。

(1) 2(2) tan C=-1,∠C=135°。

教学眉批(1) 倍角公式是由和角公式推导而得。

(2) cos 2θ 务必请学生记住有三个等式,而且是半角公式之重要推导来源。

(1) 倍角公式写法如下 sin 2θ=2 sin θ cos θ,可将前面 2θ 视为所求函数,后面 θ 视为已知函数,当所求为已知的 2 倍称为倍角公式,此有助厘清关系,特别是后面半角公式的使用。

(2) 余弦与正切之倍角公式名称亦同理。

教学眉批利用 sin θ 求 sin 2θ 时,因为公式为 sin 2θ=2 sin θ cos θ,故必须知道 cos θ,(1) 若 θ 有范围限制,则可确定 cos θ 之正负。

(2) 若 θ 无限制,则正负两种情形均要讨论。

(3) 亦可求出 tan θ 代入 sin 2θ=22tan 1tan θθ+。

(1) 利用 sin θ 求 cos 2θ 时,则代公式 cos 2θ=1-2 sin 2 θ。

(2) 利用 cos θ 求 cos 2θ 时,则代公式 cos 2θ=2 cos 2 θ-1,故 θ 有无范围限制,不影响其结果。

(3) 亦可求出 tan θ 代入 cos 2θ=221tan 1tan θθ-+。

由 tan θ 求出 tan 2θ,或是利用(1)之结果求 tan 2θ=sin 2cos 2θθ。

sin 2θ, cos 2θ=79,tan 2θ。

补充演练若sin θ-cos θ=12,求sin 2θ的值。

解(sin θ-cos θ)2=sin2θ-2 sin θ cos θ+cos2θ=1-sin 2θ=14,故sin 2θ=34。

教学眉批(1) 正弦与余弦之三倍角公式,系由和角公式与二倍角公式推得,此题主要训练学生三角代数运算能力。

(2) 正弦与余弦之三倍角公式有对称性。

-9 16。

半角公式是由二倍角公式推导而得。

补充演练设cos θ为方程式8x3-6x+1=0 之一根,试求cos 3θ。

解8 cos3θ-6 cos θ+1=0⇨ 4 cos3θ-3 cos θ=-1 2⇨ cos 3θ=-12。

教学眉批半角公式有两种写法:(1) 二倍角推得结果sin α= 此公式同学常会混淆,可将前面 α 视为所求函数,后面 2α 视为已知函数,当所求为已知一半称为半角公式。

(2) 令 α=2θ 代入上式,得sin 2θ= (3) 余弦、正切同理。

半角公式:(1) 只要知道 cos θ,均可求出 sin2θ,cos 2θ,tan 2θ 之值。

(2) sin 2θ,cos 2θ,tan 2θ 之正负号,可由2θ 所在象限决定。

(3) 半角公式具降次之功能,可将高次化成低次。

(参考补充演练)补充演练设 cos 2θ=x ,试将 sin 4 θ+cos 4 θ 以 x 之多项式表示之。

解sin 4 θ+cos 4 θ=22221cos 21cos 2112222x x θθ-+-+⎛⎫⎛⎫⎛⎫⎛⎫+=+ ⎪ ⎪ ⎪ ⎪⎝⎭⎝⎭⎝⎭⎝⎭=212x +。

教学眉批因 22.5°为所求,而 45° 为熟知之特殊角,故应代入半角公式。

求 tan 22.5°时,亦可用正切之二倍角公式tan 2θ=22tan 1tan θθ-,可得tan 45°=22tan 22.51tan 22.5-。

设 tan 22.5°=x 代回上式,得 1=221x x -⇨ x =1(负不合)。

sin 15°cos 15°tan 15°=2(1) 因 270°<θ<360°,故 2θ 在第二象限。

(2) 若只说 θ 在第四象限,即 270°+360°×k <θ<360°+360°×k⇨ 135°+180°×k <2θ<180°+180°×k ,则 2θ 有可能在第二、四象限。

sin θ=cos θ=, tan θ=3。

补充演练设 cos 2θ=13-,且 180°<2θ<270°,试求下列各值: (1) sin θ。

(2) cos θ。

(3) tan θ 。

解因 180°<2θ<270° ⇨ 90°<θ<135°,故 θ 在第二象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