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1
2023年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道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记为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2025高三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 整体阅读深度理解课件(共36张PPT).ppt
2.勾画论据:圈注含“如”“例”等的语句,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示比较、引述等的语句,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3.标注关键词: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示代词;④含有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三析层次和结构,把握每则材料的行文思路。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每则材料的结构,如总分结构等。 其次,从局部把握每则材料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对比等。
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T1-A)(T3-B)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第二步:带题细读——以题带文,勾画关键词句。
〔整体阅读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T2-A)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来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T1-C)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
(2)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2 讲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小升初语文专题练习卷:现代文阅读(一)(Word版,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题练习卷:现代文阅读(一)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阅读抬起头来做人那一年,有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
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 对小孩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
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
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
小男孩的班级是在全年级最前面的。
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
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
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
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
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多。
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
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的心里。
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
非常幸运,就在这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新课标一卷语文试卷2024
新课标一卷语文试卷202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材料一:在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网站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种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虚假信息往往能迅速传播,误导大众。
例如,一些未经证实的健康养生类信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让许多民众信以为真。
这不仅损害了民众的利益,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信息过载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使得人们难以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材料二:针对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解决。
从技术层面来说,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
例如,可以开发智能算法,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初步判断。
从媒体的社会责任角度来看,媒体机构应该加强自律,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严格把关新闻来源,确保所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再者,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公众要学会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不盲目相信网络上的所有信息。
1. 下列关于数字时代信息传播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虚假信息借助数字传播渠道迅速传播,影响民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B. 信息过载导致人们难以在海量信息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C. 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问题就是虚假信息的传播。
D. 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问题。
2. 对材料二中解决数字时代信息传播问题的措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筛选甄别信息是从技术层面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B. 媒体机构加强自律就能完全解决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问题。
C.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有助于公众理性对待网络信息。
D. 多方面措施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问题。
3. 根据材料一,概括数字时代信息传播便利性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超过30字。
(4分)4. 材料二提出了解决数字时代信息传播问题的三个方面,请分别简要概括。
2023-2024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一)高三语文2024.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作物史”概念和框架由已故农史专家王思明教授提出。
新作物史脱胎于传统作物史,这是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
由“作物史”而至“新作物史”,“新作物史”的研究又何以缘起?作物是被人类栽培而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作物史就是关于作物的历史,新作物史则涉及作物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
全球史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跨国视野、整体史观、互动观、跨学科研究方法等理念和跨文化、交互比较、大历史等研究视角,为新作物史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和方法借鉴。
作物景观理念则为书写作物史提供了一种多维度、探索性的新框架手段。
同时,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也催化了新作物史研究的兴起。
新作物史理念的提出受到作物景观概念的启发。
作物景观概念的英文是cropscape,由crop和scape组成,从landscape(地形、景观、风景)借鉴而来。
不过,作物景观并非地理学、生态学意义上静止的概念,而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和考察人类与作物景观之间关系的动态系统或过程集合,主要内容包括作物景观的细节构成、表现特征、演变规律、人类活动对于作物景观的作用以及作物景观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国际科学技术史学界现在对知识系统的流动性愈发感兴趣,重点是迁移以及由此产生的转变和侵占过程。
作物作为由人类促成的生命形式,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其物质性的具体细节——适应性、抗性,还有当作物以各种方式运动或引入某地时它们是如何影响传播、生长以及产生或丧失价值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物景观也可理解为作物文化集合,每一种作物都形成自己的景观史,如茶景观、小麦景观、棉花景观等。
新作物史何以成其“新”?传统作物史有三“重”:首先,传统作物史重内史,强调关注作物史自身的独立发展,关心作物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机制、逻辑和规律等问题,主张作物科学技术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规律,注重作物发展事实在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联系,而并不看重社会经济因素对作物发展的影响。
新高考一卷语文原卷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
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么,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
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二十四节气》,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①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歌中所唱的二十四节气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②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中国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农业生产行为。
惊蛰节气,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我国大部分地区由此进入春耕季节。
谷雨时节,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农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④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人们会根据节气准备特色食物,安排出行活动。
例如:立春时,人们会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清明时,人们会到郊外踏青、祭扫。
⑤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对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说文解字》对“满”的解释是“盈溢”,一种丰盈到能够溢出来的状态。
小满这个节气的名字,在“满”字前面加了一个“小”字,按通常规律,有小则有大,可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它告诉我们: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启示人们做事留有余地,做人适当留白..。
这样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
⑥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是世界对二十四节气价值的认同。
【注】①二十四节气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选文有改动)1.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①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专题01 现代文阅读(一)-【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突破(新高考专用)
以议论和说理为主,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有的议论文直接阐明理论,有的议论 文则以某种理论为指导来论述某一问题。
语言的概括性
议论文需要对具体事物做理论上的分析,它的语言往往是抽象而概括的。理论性越 强,语言的概括性也就越强。
写法的逻辑性
议论文是议论和说理的,它的写法就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只有把文章写得有条有 理,才能使读者信服。
命题分析
● 二、考情及变化说明 ● 1.注重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适应性传承。如2020年全国卷Ⅰ论述家庭伦理中的“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中
含意的变化;全国卷Ⅲ的《谈谈〈古文观止〉》以现代眼光评价古代经典,立足高远。 ● 2.注重国家重大决策或事件,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如2020年全国卷Ⅰ的“新基建”(被写入《2020年国务
(三)文艺评论
概念 特点
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或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实践的文体,是学术论文的 一种。 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对于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 对其有关方面做一定的交代。
(四)时评
概念 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命题分析
● ◎试题考查要求: ● 1.考查要求 ●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 ●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
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 作品的形式上。“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 注等。 ● (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 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 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探究式解读。 ● (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 ●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初中语文中考:专项练习《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50篇+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专项练习《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一.现代文阅读(共50小题)1.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温暖的劈柴肖复兴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
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
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
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
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
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
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
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
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
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
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
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
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
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现代文课外阅读附答案(优秀4篇)
现代文课外阅读附答案(优秀4篇)现代文课外阅读附答案篇一(1)在一台省级卫视举办的家庭娱乐节目中,来自五个家庭的五对志愿者做了一个游戏——摸手认父。
五位孩子被黑纱蒙住眼睛,面前是一个屏风,上面有五个恰好能穿过手的洞。
五位父分别从屏风后面伸出一只手。
节目充满了欢乐,在主持人“你确定吗?”的迷惑中,前四个孩子无所适从,换来换去,笑话百出。
唯独最后一个小女孩,摸到第二只手就毫不犹豫地指定这是他的父亲。
主持人试图误导她:“还是把五双手摸过一遍再下结论吧”。
小女孩自信地摇摇头,黑纱摘下,父女拥抱在一起幸福地对视。
(2)为搞清楚小女孩师是不是侥幸获胜,女主持人又进行了三次测试。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小女孩居然每次都准确无误地找到父亲。
那位父亲举起手,翻来覆去让大家仔细观看。
大家失望了,那是一双平凡的手,与普通人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特别之处。
主持人证实小女孩的手在每只手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两秒钟,所以小女孩与父亲的手接触时也没有作弊的可能。
一位观众戴上小女孩蒙眼的黑纱试了试,结果什么也看不到。
(3)那么,小女孩为什么能准确的找到她的父亲呢?她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不知道哪只手是爸爸的,但是我知道哪种气味来自爸爸”。
真是太神奇了,隔着一道屏风,还能分辨出不同人的体味,莫非小女孩有特异功能?在主持人连声追问下,小女孩才揭开了谜底,原来他爸爸喜欢抽烟,手上和身上总带着烟味,一闻到那股熟悉的烟味,她就知道哪位是爸爸。
她还告诉大家,她妈妈下岗了,爸爸是位自由撰稿人,为了多赚些钱补贴家用,一天到晚坐在电脑面前,一边不停地敲啊敲啊,一边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妈妈说烟吸多了会死人的,可爸爸总是不听。
爸爸说他知道吸烟的危害,可是一旦戒烟,就要因为不能适应而写好长一段时间不出文章。
虽然爸爸答应她写出一本畅销书以后就戒烟,但是她还是很害怕爸爸会突然死掉,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帮助爸爸快点出书,快点戒烟。
小女孩的话还没说完,他父亲就一下把她抱在怀里。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2020-2024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五年高考真题)参考答案与解析目录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高考真题) (1)参考答案与解析 (1)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二、2024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3)三、2024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4)四、2024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6)五、2023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9)六、2023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9)七、2023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1)八、2023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2)九、2023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3)十、2023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14)十一、2022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16)十二、2022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17)十三、2022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8)十四、2022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9)十五、2022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9)十六、2022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1)十七、2021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2)十八、2021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23)十九、2021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24)二十、2021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25)二十一、2021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26)二十二、2021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8)二十三、2020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 (30)二十四、2020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 (31)二十五、2020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 (32)二十六、2020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 (33)二十七、2020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 (35)二十八、2020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 (35)二十九、2020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37)三十、2020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38)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2.(3分)D3.(3分)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系统训练一
“现代文阅读Ⅰ”系统训练(一)一、(2020·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
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
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
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
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
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
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
“地月拉格朗日L2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
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
“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年5月21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Halo轨道的飞行。
现代文阅读1(基础知识)
现代文阅读(一)高考阅读考查四大层面:整体感知,常识积累,要点把握,语言锤炼高考阅读考查的五大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迁移能力,评价能力三重阅读障碍:读得少→读得慢→读不懂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分析能力方法论:了解正确答案的模样, 依样画葫芦(方法论)做历年真题,就是做未来的考题。
散文一种情怀: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两个方面:内容方面(词语理解、句子理解、归纳整合)写法方面(结构,表达)词语的理解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历年高考常见的命题形式。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问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2.答题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浯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①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②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③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④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⑤理解代词的含义,就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3. 语境义:①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的特定含义;②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③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情景义,情景义是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1)理解词语的原意;(2)明确产生词语情景义的原因;(3)分析语境意义;(4)注重整体理解。
句子的理解1.命题特点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2. 重要句子的范围从内容上看,抓中心句、文眼,即要抓住能表现文章主旨、题意的语句,抓住每一段中那些有概括作用的语句。
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语句、发表主张和见解的议论的语句。
现代文阅读训练
(谈的不是“结合力”的问题)
BD叙述角度不在“结合力”上
2、包身工“好管”的原因是( )
2、包身工“好管”的原因是( ) A、是老板的乡邻;由带工老板管理;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 B、是老板的乡邻;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 C、由带工老板管理;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 D、是老板的乡邻;可以自由使用。
04
前驱:在前面起引头作用的人。 前:在前面,驱:快跑
06
对“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坚信“希望是在于将来”而拿起笔来做文章,参与毁坏“铁屋子”的战斗。 B、鲁迅接受“他”的看法而拿起笔做文章,参与毁坏“铁屋子”的战斗。 C、鲁迅接受“他”的看法而写的第一篇文章是《狂人日记》。 D、《狂人日记》是鲁迅毁坏“铁屋子”的第一声“呐喊”。
B
3、下面一段话的中心句是( ) 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②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③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④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⑤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D
4、作者在这几段文字中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4、作者在这几段文字中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厂家大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 B、雇用包身工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C、包身工是毫无自由的“罐装了的劳动力”。 D、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产物。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加〖〗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外貌、神态;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
《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 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 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 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 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 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 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 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 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 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 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 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熟悉一二单元课文标题、作者,掌 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2、熟悉课文内容,能完成相关阅读题 目。
一、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 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 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 穿插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________(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 B.顽强 C.坚 强)。 ③我已________(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 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 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 B.发展 C.扩 展)中。
三、阅读与简析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 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 真实可信。 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 “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二)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 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 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 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 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 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 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 盐,有时还带来一南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 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 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 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 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 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 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 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 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 2.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外貌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
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 离别伤感的泪 。 第一次 感动得流泪 ;第二次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 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新闻两则
二、判断 1.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2.对本文中第⑧⑨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C 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4.概括本段内容。 [望父买橘] 5.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 受怎样?(3分) [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 7.品味语言。(4分) 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 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 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8.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 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 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 亲,可简单地写写。]
1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 的场所。
12.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等
13.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充满自信的性格
14.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5.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6.“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 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7.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不好。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 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的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 格?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9.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 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 没有好下场。烘托老人痛打鬼子后轻松、愉快的情绪。加强了抒情韵味.
外貌描写、语言和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芦花荡
二.片段阅读
(一)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 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 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 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 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 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 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 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 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 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 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 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 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 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一. 整体把握 1.《芦花荡》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 节、人物。其中前两者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本文描写 的芦花荡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富有诗情画意( 。文中许多如诗如 画的景物描写是与表现人物的 爱憎分明、智勇 等性格相一致的。 双全以及过于自 尊自信。 2.本文概括介绍老头子的文字是第 段至第 段,分别 2 8 介绍了老头子的 及 ,具有传奇色 外貌、工作范围、性格 工作业绩 彩。 3.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 和 ,其 痛击鬼子 中 者更具有传奇色彩。 护送女孩 后 4.本文表现老头子的性格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