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观 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自读教材·填要点] 一、土壤 1.概念:地球陆地表面具有 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意义:为植物 光合 作用提供并协调 水分 、养分、温度、 空气 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3.形成因素: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地形 、时间、人 类活动等。
二、成土因素
因素
(2)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 解分析如下:
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 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 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
①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 肥沃。
②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 ③迎风坡:降水多,下渗,土层厚,土质黏重,含水量大, 北方肥沃,南方贫瘠。 ④海拔高,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生长期短,光照强,气 温低,形成冰沼土。 ⑤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沉积 物不规则,水气组合较好。 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 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①休耕 ②施用化肥 ③种植绿肥 ④作物轮作 ⑤广施农
家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为使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休 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答案:B
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 2~3 题。
2.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 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 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 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
④风力强,空气湿度降低,蒸发旺盛,成土母质迁移速度快, 土壤粒径小、多气孔、有机质含量低,土质较差。
⑤不同气候类型影响下的土壤类型: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 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 厚、肥沃
答案:4.B 5.B
思维结构性评价——黑土有机质高的原因 黑土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原生植被茂盛的地区,有机质不 易分解并历经千百年大量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肥沃土壤。黑土土层 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 原、亚洲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连至乌拉圭的潘帕斯草原 是世界四大黑土分布区。根据材料探究黑土区有机质含量丰富的 原因有哪些?
()
3.下列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
解析:第 2 题,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甲、乙两地的土壤养 分来源相同,都来自岩石风化,A 对。根据箭头粗细,甲、乙两 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 错。甲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 土壤比乙地肥力差,C 错。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量不同,甲、 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不同,D 错。第 3 题,乙地淋溶作用弱, 说明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
如下:




露 苔藓类生物 土 苔藓类生物 始 高等植物生长 熟 岩 ―风―化――作―用→ 母 ―大―量――繁―殖→ 土 ―增―加―有――机―质→ 土




①生物创造土壤: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地衣类、苔藓类以 及一些微生物功不可没。
作用
成土母质
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粒度影响土壤 _质__地__,其化学成分决定着土壤的_化__学___元__素__和___养__分__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_水__热__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 程的_性__质__与_强___度__。 _温__度__ 、 _降__水__和风影响显著
生物
土壤_有___机__质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_最__活__跃__ 的因素
红壤
江南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 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 多种微量元素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
水稻土
河以南,以及长江中 下游平原、珠江三角
洲、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 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 沃,多呈青灰色
[集训冲关]
1.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是
()
面,属多点结构,但没有分析过 程,过于简单。
[思维完善示例] 植被覆盖良好,为黑土形成
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年均温较
同 学 丙
植被的形成与良好的植 被条件、地形、外力侵 蚀作用弱以及低温有机 质分解慢等有关
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 有机质积累;地形平坦,降水相 对较少,风力及流水侵蚀作用较 弱,有机质易于留存。
2.土层的主要类型
名称
特点
有机层
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 _有__机__质_为主
腐殖质层
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 色
源自文库淋溶层
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 含量_低__
_淀__积__层__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和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_原__始__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 母岩层 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土壤从性质上说,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如果不合理利用,也 会退化,失去肥力。土壤保护是使土壤免受水力、风力等自然因 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所采取的措施。
3.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
类型 黑土
分布地区 东北平原
特点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 缺磷少氮
答案:2.A 3.B
选考选做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作用强烈,铁、铝氧化
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
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
4~5 题。
4.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
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5.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解析:第 4 题,由材料可知,富铝土形成是强烈的淋溶作用的结
果,淋溶作用强的地区,气候湿热,故 B 正确。成土母质是土
壤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但对“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
累”影响不大,因此不是富铝土形成的主要成因,故 A 错误。
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故 C 错误。富
[系统认知] 1.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1)气候与土壤 ①气候通过降水、热量、风等要素影响土壤的厚度、水气比 例、粒径、有机质含量。 ②降水充沛,土壤粒径大、(下渗增加)土层较厚,土壤中含 水量大。降水少,土层薄、土壤中空气含量多,土质疏松。 ③热量丰富,微生物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贫瘠。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1)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 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具体分析 如下: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 壤,如水稻土。 ②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如下图所示:
地形
土壤随地势升高而发生_垂 ___直__分化;坡度不同,土 壤_厚 ___度__不同
时间 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_成___熟__
人类活动
①积极影响:能培育出肥沃的__耕__作__土壤;②消极 影响:会导致土壤_退__化___
三、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 纵断面 ,由一些形
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要
因素,故 D 错误。第 5 题,富铝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地
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包括热带的砖红壤,南
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和黄壤等 4 个类型。其中热带
的砖红壤所在地区水热条件最好,淋溶作用最强,因此铁、铝的
相对含量最高,故 B 正确。
②土壤养育生物:各种陆地植物生长在土壤上,蜱螨类、多 类真菌以及蚯蚓、土鳖等以土壤为家。
③生物改造土壤:植物的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使土壤变得 肥沃,低等动物和微生物改造土壤中的各类生物遗体,动物的活 动使土壤变得松软。
④植物:低等植物:苔藓、地衣等;高等植物:草类、灌木、 乔木(枯枝落叶)。
⑤动物:腐尸、排泄物(钙质、肥料)。 ⑥微生物:分解(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同学回答示例
你的评价及思维完善
同 学 甲
黑土呈黑色,是在湿热 气候下植被旺盛生长, 大量枯枝落叶堆积形成 的
同学甲的回答对材料分析有 误,答案错误;同学乙的回答正 确,属于关联结构,但仅回答一 个方面的原因;同学丙的回答全
同 学 乙
黑土是在适宜气候下植 被茂盛,且大量枯枝落 叶难以腐化、分解形成 的
[知识勾连·成体系]
问题探究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哪些重难考点 [思考探究]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 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为青色, 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
[问题设计]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思考,材料中“中央为黄色”代 表的是我国哪个区域? 提示:黄土高原地区。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不同? 提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