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的由来念奴娇与何满子
念奴娇词牌名的由来是什么
![念奴娇词牌名的由来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b3bebbb312b3169a551a4d7.png)
念奴娇词牌名的由来是什么“念奴”是个人名,她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据记载:念奴“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其声“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念奴娇》词的属性是什么从《念奴娇》词牌名的来源典故讲,这个曲子本身的特点应该是高亢、嘹亮。
另一方面从词调的声韵讲,《念奴娇》的用韵,以仄声韵为定格。
仄声韵是指,上、去与入声,他们适合表达挺拔、豪壮的感情。
其他词牌名的由来1: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高考语文 52个词牌名及由来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 52个词牌名及由来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52fc45eb3186bceb19e8bb72.png)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52个词牌名及由来1: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八声甘州。
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
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渔歌子。
又名《渔父》。
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15:六丑。
周邦彦自创。
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
(文学常识)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
![(文学常识)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7bb86d67804d2b160b4ec0cc.png)
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文学常识☑一、提起赤壁古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你知道词牌名念奴娇中的念奴是什么意思吗?答: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二、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据记载有300多个曲调,史称教坊曲。
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即唐教坊曲之一。
据说这一词牌的产生与唐玄宗有关。
你知道这个典故吗?答: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
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三、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
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準创制。
有人说踏莎行中的莎字不该读shā,而该读suō,这个说法对吗?答: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
据说,寇準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h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
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莎读shā时多用于人名、地名。
☑四、词牌菩萨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其中的菩萨是指观音菩萨吗?答: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
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
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ee728a4647d27284b7351ff.png)
唐代教坊曲,后转作词调。
据传《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楂”字,省笔写成“查”字。
【《历代诗馀》云:“查本楂梨之楂。”《辞源》注:木筏。】
词调名取义就是张骞乘槎到天河的传说。
《荆楚岁时记》记载,汉武帝派遣张骞等出使西域﹐寻黄河源头,乘槎经一个月来到一处,只见城墙像州府,室内一女子在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着牛在河边饮水。张骞问道:“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回答说:“你可以去问严君平。”又赠给他一块支机石让他回去。张骞到蜀后找到严君平询问,严君平对张骞说:“某年某月,一客星侵犯牛郎织女星。”
沁河的东边就是丹河流域,那里得天独厚,土地肥沃,到处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翠竹,形成我国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竹林。永平三年(公元61年),汉明帝刘庄带着他的女儿刘致从洛阳来怀川游丹河竹林,公主为这里青山绿水的旖旎风光所吸引,请明帝在那为她建一座长期居住的庄园。明帝也很喜欢这个地方,便答应了女儿的要求。于是当年就在枋口之南,横跨沁河,建起了一座十分壮观的庄园,庄园被命名为沁园,同时封刘致为沁水公主。后来沁水公主嫁给了高密侯邓乾,沁园就做了他俩的小窝。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词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原是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因而又称诗余。和唐诗双峰竞秀,各臻其美。
词首先盛行于民间,现存最早的词是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文人词相传以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最早,但疑为伪作。
词是根据曲子所填的歌词,又称为“曲子词”。他是用来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曾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由于种种原因,曲子早已失传,只把名字留给我们瞻仰。清《词规》收录词牌1180多个,实际上应该更多。常用的词牌,大约有100多个。
词牌名都是怎么来的?
![词牌名都是怎么来的?](https://img.taocdn.com/s3/m/715c1cc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5.png)
词牌名都是怎么来的?
词牌名的由来⼀般有这么三个。
现在我们所谓的诗、词都相当于古⼈的曲⼦。
⽽每⼀个词牌名则代表着⼀⽀曲⼦,⽽诗⼈词⼈写诗词实质上就是在填词。
例如《⼘算⼦》、《风⼊松》、《蝶恋花》都是这个。
摘取词中的字眼作为词牌名。
像《忆秦娥》⼜叫《秦楼⽉》,因为按照这格式写出的第⼀⾸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 。
⼜⽐如《忆江南》也叫《望江南》,⼜名《谢秋娘》,只是因为⽩居易的⼀⾸《江南好》,最后⼀句是“能不忆江南?”。
本来就是词的题⽬。
⽐如《踏歌词》说的是舞蹈,《渔歌⼦》说的是打渔。
这个有两种情况,例如《踏歌词》词⾥写的是舞蹈的,他会在⼩标题⾥加个本意。
如果和舞蹈⽆关的,他会领取⼩标题,只是⽅便填词的代号。
词牌名的讲究
词牌,也称词格,是填词⽤的曲⼦。
根据词牌名填词是有⼀定的韵律结构,决定了词的平仄的。
就算⼀⾸歌填词需要根据歌的曲⼦⾛⼀样。
词牌来历大全
![词牌来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23893c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9.png)
词牌来历大全一、词牌名来历: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
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⑵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无人不道看花回"等)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马等)⑹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⑺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⒀用乐调(如"角招","四犯令"等)... ...当然,还应该注意到词牌名的四种情况: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
【课外阅读】念奴娇词牌由来
![【课外阅读】念奴娇词牌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6db2cdac58f5f61fb73666c6.png)
【课外阅读】念奴娇词牌由来词牌名,又有《大江东去》、《千秋岁》、《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谣》、《壶中天》、《大江西上曲》、《百字令》等十多个名称。
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
”(见《元氏长庆集》卷二十四)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曲名本此。
宋曲入“大石调”,复转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
此调音节高抗,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
俞文豹《吹剑录》称:“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亦其音节有然也。
[1]词牌由来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
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
唐代元稹曾在《连昌宫词》诗中描写了此情此景: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爽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
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
”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
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才安静下来。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明汤显祖《荆钗记·折柳阳关》:“你红粉楼中一念奴。
”唐宫伎中一流歌手。
歌声激越清亮,被玄宗誉为“每执行当席,声出朝霞之上,25人吹管也盖不过其歌喉”;元稹称其“飞上九天歌一曲,二十五郎吹管逐”。
念奴色艺双全,其声名一直传至后世。
36个词牌名的由来
![36个词牌名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fb74a4704693daef5ff73d64.png)
诉衷情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来温庭筠依曲填词、并取名为《诉衷情》,用以抒发感情。
意取《离骚》:“众不可户兮,执云察余之中情”而名《诉衷情》。
(“中”通“衷”)诉衷情·眉意宋·欧阳修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度曲。
初叫《忆仙姿》,苏轼嫌其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
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忆江南此调本是隋乐《望江南》,又名《谢秋娘》。
据传隋炀帝杨广喜欢在东湖泛舟,作八阙《湖上曲》,配上乐曲《望江南》,令歌妓演唱。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沁园春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
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
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
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沁园春·孤馆灯青宋·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c5cd2d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f.png)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11、菩萨蛮说完《忆秦娥》,我们来说说和它并为词中最古者的《菩萨蛮》。
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作为词牌据传最先是李白所作,但有人怀疑是伪作。
李白是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而唐宣宗大中年代为公元846-859年。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则认为:“《菩萨蛮》曲调为唐宣宗大中初年因女蛮国入贡而编创的,则李白当时还无此曲调,自不可能有此词作”。
【唐苏鄂《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大中:唐宣宗年号)】【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
】不过据《教坊记》著录,唐玄宗李隆基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敦煌民间词中也有《菩萨蛮》词作。
《教坊记》是中国古代音乐著作,唐代崔令钦著,书成于唐肃宗李亨宝应元年(公元762年)。
从开元后期(公元740年左右)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左右),前后只是二十多年,由此可见崔令钦所记是可靠的。
这样的话李白写作《菩萨蛮》词时间上就有可能了。
另有宋僧文莹之《湘山野录》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佇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此词写于鼎州沧水驿,不知何人所作,魏道辅泰见而爱之。
后至长沙,得古风集于曾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撰。
《菩萨蛮》的成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唐许棠《奇男子传》及《太平广记》一六六“吴保安”条引《纪闻》,皆述郭仲翔随征南诏,李蒙军败,陷于菩萨蛮洞为奴,于天宝十二载逃归,调名之出与此有关。
念奴娇词和词牌名
![念奴娇词和词牌名](https://img.taocdn.com/s3/m/1a772ceb910ef12d2bf9e70e.png)
பைடு நூலகம்
词牌来源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例如《菩萨蛮》,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 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 入松》、《蝶恋花》《钗头凤》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 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 楼月》。《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 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 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例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 马词》咏的是舞马。
《念奴娇》由来
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 奴常暗中随行,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 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 歌,大家才安静下来。念奴色艺双全,其声名一直传至 后世。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 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
词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 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 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 填词为「倚声」。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 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 令、引、近、慢等。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词一般 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 阕(片)以上的。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 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宋代词的作者、作品及素质远 超前代,成为继唐诗之后又一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体裁。后 世词一般不在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十二个经典词牌名由来
![十二个经典词牌名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c32249c8d15abe23482f4db7.png)
【文化】十二个经典词牌名由来2015-09-04壹号收藏壹号收藏2015.9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雨霖铃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
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钗头凤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离。
多年后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
陆游“怅然久之,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
陆游用“钗头凤”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pǐ)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倏然而逝,未能白首偕老。
沁园春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
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
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
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水调歌头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
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
词牌名的典故
![词牌名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bdbce4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7.png)
词牌名的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词牌名的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词牌名的典故1词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
原是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因而又称诗余。
和唐诗双峰竞秀,各臻其美。
词首先盛行于民间,现存最早的词是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文人词相传以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最早,但疑为伪作。
词是根据曲子所填的歌词,又称为“曲子词”。
他是用来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曾有过一个乐谱。
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
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由于种种原因,曲子早已失传,只把名字留给我们瞻仰。
清《词规》收录词牌1180多个,实际上应该更多。
常用的词牌,大约有100多个。
时间的流逝,许多词牌名的由来,除少数外,多已散落在岁月的回廊里,不可考据。
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来自六朝隋唐旧曲;包括民间歌曲、宫庭歌舞曲、外域歌曲等等。
2)、根据词的内容,创制、谱曲而来3)、由旧词改变或由旧词牌改称4)、人名、地名等等1、竹枝词唐教坊曲名,本是巴渝民谣。
“竹枝”原是巴山楚水一带的民歌,唐·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在建平(今重庆巫山县)见到联歌“竹枝”,他也效屈原作《九歌》为其谱写新词九章,称《竹枝词》,被后人收入词集、词谱。
【刘禹锡《竹枝词》序:“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
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suī)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jié)如吴声。
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
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
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 】《竹枝》调名来自曲中和声,五代孙光宪有词,依稀窥得远古竹枝词的原貌: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词牌名的来历1
![词牌名的来历1](https://img.taocdn.com/s3/m/03afd4a6e53a580216fcfedf.png)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词牌浅释
词都有词牌。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清代万树的《词规》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
三、原来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是咏渔家生活的,浪淘沙是咏大浪淘沙的,更漏子是咏夜的。凡是词牌下注明“本意”的,那词牌也就是题目了。
大多数词牌不是词的本意,而只是一种词谱的代号,词题和词牌不发生关系。一般人填词要另立题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咏之志。
词牌名跟词本身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所以叫大家跟你解释这个问题只有无解~!下面就详细说明:
?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 ?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
?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用人名(如"西施",":
一、本来是乐曲名称。词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萨蛮,相传是唐代宣宗时,女蛮国进贡,她们高髻金冠,一身璎珞(;身上佩带的珠宝),形如菩萨,于是,时人有作菩萨蛮一曲咏之的,以后就成为词牌。西江月、沁园春等也是如此。
二、取词中几个字做词牌的。如忆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而来。而念奴娇亦名大江东去,即因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句而来。
词牌《何满子》格律及其来源
![词牌《何满子》格律及其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5725f00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7a.png)
词牌《何满子》格律及其来源作者:孤泠月来源:网络词牌来源:白乐天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
临就刑时曲始成。
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自注云:“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
”元微之《何满子歌》云:“何满能歌声宛转。
天宝年中世称罕。
婴刑系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懑。
梨园弟子奏元宗,一唱承恩羁网缓。
便将何满为曲名,御府亲题乐府纂。
”甚矣,帝王不可妄有嗜好也。
明皇喜音律,而罪人遂欲进曲赎死。
然元白平生交友,闻见率同,独纪此事少异。
卢氏杂说云:“甘露事后,文宗便殿观牡丹,诵舒元舆牡丹赋,叹息泣下,命乐适情。
宫人沈翘翘舞何满子,词云:浮云蔽白日。
上曰汝知书耶。
乃赐金臂环。
”又薛逢何满子词云:“击马宫槐老,持杯店菊黄。
故交今不见,流恨满川光。
”五字四句,乐天所谓一曲四词,庶几是也。
歌八叠,疑有和声,如渔父、小秦王之类。
今词属双调,两段各六句,内五句各六字,一句七字。
五代时尹鹗、李珣亦同此。
其他诸公所作,往往只一段,而六句各六字,皆无复有五字者。
字句既异,即知非旧曲。
乐府杂录云:“灵武刺史李灵曜置酒,坐客姓骆,唱何满子,皆称妙绝。
白秀才者曰:‘家有声妓,歌此曲音调不同。
’召至令歌,发声清越,殆非常音。
骆遽问曰:‘莫是宫中胡二子否。
’妓熟视曰:‘君岂梨园骆供奉邪。
’相对泣下,皆明皇时人也。
”张祜作孟才人叹云:“偶因歌态咏娇颦。
传唱宫中十二春。
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孟才人。
”其序称:“武宗疾笃,孟才人以歌笙获宠者,密侍左右。
上目之曰:‘吾当不讳,尔何为哉。
’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
’上悯然。
复曰:‘妾尝艺歌,愿对上歌一曲,以泄愤。
’许之,乃歌一声何满子,气亟,立殒。
上令医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绝。
’一云肌尚温而肠已断。
上崩,将徙柩,举之愈重。
议者曰:‘非俟才人乎。
’命其榇至,乃举。
”伪蜀孙光宪何满子一章云:“冠剑不随君去,江河还共恩深。
”似为孟才人发。
祜又有宫词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七个经典的词牌由来
![七个经典的词牌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d346b59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b.png)
七个经典的词牌由来1、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2、雨霖铃: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唐玄宗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3、钗头凤: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离。
多年后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
陆游「怅然久之,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
4、沁园春: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
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
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
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5、水调歌头: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
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
《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常见词牌的来源
![常见词牌的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bad3ff320b4c2e3f572763d5.png)
常见词牌的来源
源于人名:《念奴娇》,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
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虞美人》,最初为歌咏西楚霸王项羽宠爱的虞姬而创制。
源于地名:《沁园春》,据说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有座园林,美轮美奂,金碧辉煌,名为“沁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去,有人作词咏此事,词牌《沁园春》也就产生了。
《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因写劫后扬州,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曲调舒缓,一般较长。
源于故事:《浣溪沙》,以春秋时西施浣纱的故事为背景而得名。
源于诗词:《一剪梅》,又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满庭芳》,出自晚唐吴融诗“满庭芳草易黄昏”。
《忆秦娥》,李白词中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句子,词牌《忆秦娥》由此得名。
白居易有一首咏《忆江南》的词,开头一句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所以词牌又叫《江南好》。
《蝶恋花》出于梁简文帝的乐府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
《如梦令》是出于后唐庄宗所写的“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子。
源于乐曲名: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他曾在蜀地栈道中遇雨闻铃声,百感交集,他悼念贵妃,不由悲从心来,痛不欲生,因而作了《雨霖铃》曲。
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
《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12大词牌名的由来(详解+注释+翻译)
![12大词牌名的由来(详解+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d4c9a3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4.png)
01词牌名•念奴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空一作:崩云;拍岸一作: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注释:】¹大江:指长江。
²淘:冲洗,冲刷。
³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¹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²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¹雪:比喻浪花。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lǔ)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
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同:樽)【注释:】¹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³雄姿英发: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¹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²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¹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
华发:花白的头发。
¹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同“樽”,酒杯。
酹: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翻译:】滚滚长江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滔滔巨浪淘尽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
旧日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儿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词 牌 的 来 源
![词 牌 的 来 源](https://img.taocdn.com/s3/m/45e822cd0c22590102029df2.png)
词牌的来源词有词调,词调就是词的曲调。
每一个词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即词牌。
词牌的来源很广,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词牌的来历1:来源于诗句:《西江月》:唐教坊曲名。
调名出自李白《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点绛唇》:此调因梁代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得名。
《蝶恋花》:唐教坊曲名。
本名《鹊踏枝》。
宴殊词改今名。
调名取自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碟恋花情”中三字。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案”与“碗”同,“青玉案”即青玉碗。
《钗头凤》:宋代陆游因无名氏诗中有“可怜孤似钗头凤”,故名。
2:来源于词句:《一剪梅》:此调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取前三字为调名。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白居易词有“却到帝都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句。
《江城子》:唐词单调。
始见《花间集》韦庄词,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而取名。
《如梦令》:此调为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
因词有“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故改为《如梦令》。
《忆秦娥》:此调始见于宋黄昇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李白作或疑为后人作,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取名《忆秦娥》。
《鹊桥仙》:词调名最初是咏牛郎织女七夕在鹊桥相会一事。
宋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
《渔家傲》:此调是北宋年间流行歌曲。
因北宋宴殊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以《渔家傲》作调名。
《贺新郎》: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
后来将“凉”误作“郎”3:来源于历史故事:《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被外戚窦宪所夺,后有人歌咏此事,故名。
《雨霖铃》:史载唐玄宗避安禄山之乱入蜀,连日霖雨,栈道中听到铃声,他正悼念杨贵妃,便作《雨霖铃》以寄恨,叫伶人张野狐吹奏,因此流传于世。
《菩萨蛮》:“菩萨蛮”本女弟子舞队名。
几个词牌名称的由来
![几个词牌名称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b9d70fe4856a561252d36ffb.png)
几个 词 牌 名 称
“ 阮郎归” 起源于神话故 事 。东汉阮肇人天 台山采药 , 遇 仙 人 指 点 ,亦 升 天 成 仙 。 后 人 作 词 咏 其 事 , 曲 调 即 为 “ 阮 郎归 ” 。 “捣 练 子 ” 古代 妇 女 多 在秋天拆洗寒衣 ,夜 间劳作 。 洗 衣 工 具 有 四方 石 头, 叫 “ 砧” , 木棒 槌 叫 “ 杵” 。 洗衣时 , 从 衣 渍水 ,然后 再砧 面 上 用 杵 敲 打 ,这 就 叫做 “ 捣 衣 。 因为 时值 秋天 ,所 以妇 女在 捣衣 时 ,往 往 因看 见衣 服 而 思念 离 家的 丈夫 。古 人 就根 据此情此景 , 创制了词牌 “ 捣 练 子” 。南 唐 后主 李煜 就 写 了 首很有名 的 《 捣练子 : “ 深 院静 ,小 庭空 ,断续 寒砧 断 续 声 。无 奈夜 长人 不 寐 ,数 声和月到帘栊。 ”很好地演绎 了这 一 民俗 。 “南 浦 ” 古 人 送 别 , 陆 路 在 驿 亭 ,水 路 存 水 滨 ,这 种水滨就 叫 “ 浦” 。在 某一地 区位 于该 地南 侧 的 水浦 ,人 们就称之 为 “ 南浦 ” , 后 来 人们 就 用 “ 南 浦 ” 泛 指 水 路 送 别之 处 ,赋予 了特定 的含 义。“ 南浦 ”在唐代 成了 曲调 名, 宋代称为词牌名。受 “ 南 浦 ”这一 意象 中所 包含 的离 别情感的影响 , 大凡填 “ 南浦” 的词 ,在 内容上 多 与惜 别 伤 离 、羁旅愁怀有关。 另 外 ,许 多 词 牌 都 是 以 歌 妓 的 名 字 命 名 。“ 虞美 人 ” 得 名于 项羽的宠姬虞姬 ,“ 念 奴 娇 ” 以唐朝 天宝 年 间著 名 歌 女念 奴的名字命名 ,“ 昭君
母鹿毛色 多润泽 ,白乌洁净羽毛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牌名的由来:念奴娇与何满子那是两个女孩子的名字。
一个是念奴,一个是何满子。
盛唐诗之花的漫天烟火中两道绚丽的霞。
芳魂一缕,破云裂锦,直至宋的小令长调里,终成词牌名。
她们就这样永生。
按照“诗言志,词表情”,诗庄词媚的说法,她们温柔的名字是那些长短句最美的载体,将气势开阔,天上人间的唐诗渡到宋词的旖旎惆怅里。
有着这样让人无限憧憬的名字的,该是怎样的女子?第一次看到念奴这个名字是在李清照那篇著名的《词论》里,那时易安多大?小女子品评天下大家,何等意气张扬,犹似盛唐女子,纵使后来命运多舛,也难掩天赋神采。
“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一句话,把北宋词家,统统否定。
她主张词一定要能歌,要和音律。
所以开篇就讲了一个歌者的故事,并提到了一个名叫念奴的歌女。
可见,在唐,诗已能唱,并且是诗歌传诵最普遍最有效的途径。
诗者歌者地位高下肯定不同,但其中的佼佼者在当时并不亚于现在的顶级流行歌手,而念奴就是这样。
只可惜,易安太高傲,惜墨如金,不肯多说,可我却因为对宋词词牌的牵念,而对那字里行间惊鸿一瞥的念奴过目不忘。
“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尝一日离帝左右。
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媚,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宫妓中帝之钟爱也。
《开元天宝遗事》这段话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是声色俱佳啊。
念奴,是当时宫内外的大牌,李隆基的“钟爱”。
元稹的《连昌宫词》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一线红星念奴如日中天的盛景:“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
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玄宗是个喜聚不喜散的人,每年在宫门楼下赐宴群臣,常常一闹就是几天,颇有点狂欢节的味道。
门楼下万众欢腾,连宫廷乐师们的演奏都听不清了,每当这个时候,玄宗就会让高力士在楼上大喊:“皇上想派念奴唱歌,王(二十五郎)吹笛伴奏,大家想不想听啊?”据说高力士这一嘁,门楼下立刻安静下来,全体人民静待念奴的天籁之音。
有意思的是,为了不影响长安城里娱乐场中的盛况,玄宗并没有将自己的这个钟爱宣进宫来,而是仍然让她在宫外驻留,只是东巡洛阳的时候把她带在身边。
这个皇帝还真是体恤民情。
据说有一次,玄宗驾幸到灞桥,自然也是万民欢腾,声震天日。
有近侍进言,让念奴引吭高歌一曲,其声所至,四野屏息,则微风拂柳之音,河水流逝之声,陛下也会听闻。
玄宗自然连称好主意,一试果然,念奴金声玉振的歌喉穿云裂石,真正的不同凡响。
难怪具有艺术天赋的帝王,为之倾倒而“钟爱”了。
二十五郎吹管笛,歌喉终让念奴娇。
念奴所擅长的那种“其调高亢”的曲子,从此后成为她的代表作,更以她名为名,口耳相传。
可足,念奴,念奴。
这名儿终透着无奈和卑微,那是一个女人被决定了的命运,一生纵使被唤了千次,纵使他是她的知音,她仍然只是在御前轻展歌喉的乐女,当声色不再的时候,还能怀着旧日的恩情,“闲话说玄宗”。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就该到何满子的故事了。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的这首《何满子》,是唐诗里非常著名的断肠之作,和元稹那首《行宫》齐名。
这个何满子比念奴更传奇。
关于她的故事有多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开元年间,有一个叫何满子的沧州籍歌女,色艺出众,不知因何原因,被官府判处了死刑。
死刑在京城长安执行。
临刑,监斩官问她有无最后要求。
歌女说,她别无他求,只想在告别人世之前唱一首歌。
监斩官想,囚犯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让她唱一首歌,也不至于发生什么意外的,便答应了她。
临死的何满子,此时涌起的感情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极度的悲愤。
歌声像泉水从岩隙中喷涌出来一样,断人肝肠,直令天地昏暗。
歌罢,圣旨也到。
原来,当歌女那叙事性的悲歌初起的时候,宫中来监斩的人见何满子色艺超群,认为杀了可惜,便快马奏告唐皇,多情的皇帝果然降旨赦免了她死罪。
何满子料不到一曲悲歌,竟救了自己一命。
此后《何满子》成了悲歌的代名词。
满子这名字带着异域色彩,不似中原寻常女儿名,有执拗勇敢的朴实勇气。
真正让《何满子》成断肠之作的传说来自玄宗之后。
武宗时候的一个才人——孟才人,因为擅长笙歌而受到了唐武宗的宠幸。
武宗病重的时候看着她说:“我就快不行了,你有什么打算呢?”孟才人指着装笙的锦囊说:“就让我用它来自缢吧。
”武宗哀伤。
才人说:“让我来为皇上演唱一曲,以排解您的忧思。
”于是她唱了一曲《何满子》,然后气绝倒下。
太医检查过说:“她的脉搏尚有余温,但是肝肠已经断碎了。
”这样的故事听来只是深深的哀伤,怎样的伤情可以让人一曲断肠?她不过是一个才人,他众多妾中的一个,以死相随并不一定是她的本意啊,但先皇已去,剩下的岁月只是等待白头而已,不过也罢。
女人宫怨是一种极端的生命状态,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善歌,谁会知道?也许她来到世上只为那最后的发声,就像那只传说中的荆棘鸟,积蓄一生所有的能量只为最后的歌唱。
余音缭绕,千载而下,犹伤之不已。
何满子的故事在盛唐可以有一个喜剧的结尾,而到了晚唐只能成为女人的悲歌,这也是时运所致,由不得人选择。
后来念奴的高昂嘹亮,何满子的哀切婉转都成了词牌名。
那是两个女孩子的名字。
一个是念奴,一个是何满子。
盛唐诗之花的漫天烟火中两道绚丽的霞。
芳魂一缕,破云裂锦,直至宋的小令长调里,终成词牌名。
她们就这样永生。
按照“诗言志,词表情”,诗庄词媚的说法,她们温柔的名字是那些长短句最美的载体,将气势开阔,天上人间的唐诗渡到宋词的旖旎惆怅里。
有着这样让人无限憧憬的名字的,该是怎样的女子?第一次看到念奴这个名字是在李清照那篇著名的《词论》里,那时易安多大?小女子品评天下大家,何等意气张扬,犹似盛唐女子,纵使后来命运多舛,也难掩天赋神采。
“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一句话,把北宋词家,统统否定。
她主张词一定要能歌,要和音律。
所以开篇就讲了一个歌者的故事,并提到了一个名叫念奴的歌女。
可见,在唐,诗已能唱,并且是诗歌传诵最普遍最有效的途径。
诗者歌者地位高下肯定不同,但其中的佼佼者在当时并不亚于现在的顶级流行歌手,而念奴就是这样。
只可惜,易安太高傲,惜墨如金,不肯多说,可我却因为对宋词词牌的牵念,而对那字里行间惊鸿一瞥的念奴过目不忘。
“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尝一日离帝左右。
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媚,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宫妓中帝之钟爱也。
《开元天宝遗事》这段话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是声色俱佳啊。
念奴,是当时宫内外的大牌,李隆基的“钟爱”。
元稹的《连昌宫词》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一线红星念奴如日中天的盛景:“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
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玄宗是个喜聚不喜散的人,每年在宫门楼下赐宴群臣,常常一闹就是几天,颇有点狂欢节的味道。
门楼下万众欢腾,连宫廷乐师们的演奏都听不清了,每当这个时候,玄宗就会让高力士在楼上大喊:“皇上想派念奴唱歌,王(二十五郎)吹笛伴奏,大家想不想听啊?”据说高力士这一嘁,门楼下立刻安静下来,全体人民静待念奴的天籁之音。
有意思的是,为了不影响长安城里娱乐场中的盛况,玄宗并没有将自己的这个钟爱宣进宫来,而是仍然让她在宫外驻留,只是东巡洛阳的时候把她带在身边。
这个皇帝还真是体恤民情。
据说有一次,玄宗驾幸到灞桥,自然也是万民欢腾,声震天日。
有近侍进言,让念奴引吭高歌一曲,其声所至,四野屏息,则微风拂柳之音,河水流逝之声,陛下也会听闻。
玄宗自然连称好主意,一试果然,念奴金声玉振的歌喉穿云裂石,真正的不同凡响。
难怪具有艺术天赋的帝王,为之倾倒而“钟爱”了。
二十五郎吹管笛,歌喉终让念奴娇。
念奴所擅长的那种“其调高亢”的曲子,从此后成为她的代表作,更以她名为名,口耳相传。
可足,念奴,念奴。
这名儿终透着无奈和卑微,那是一个女人被决定了的命运,一生纵使被唤了千次,纵使他是她的知音,她仍然只是在御前轻展歌喉的乐女,当声色不再的时候,还能怀着旧日的恩情,“闲话说玄宗”。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就该到何满子的故事了。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的这首《何满子》,是唐诗里非常著名的断肠之作,和元稹那首《行宫》齐名。
这个何满子比念奴更传奇。
关于她的故事有多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开元年间,有一个叫何满子的沧州籍歌女,色艺出众,不知因何原因,被官府判处了死刑。
死刑在京城长安执行。
临刑,监斩官问她有无最后要求。
歌女说,她别无他求,只想在告别人世之前唱一首歌。
监斩官想,囚犯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让她唱一首歌,也不至于发生什么意外的,便答应了她。
临死的何满子,此时涌起的感情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极度的悲愤。
歌声像泉水从岩隙中喷涌出来一样,断人肝肠,直令天地昏暗。
歌罢,圣旨也到。
原来,当歌女那叙事性的悲歌初起的时候,宫中来监斩的人见何满子色艺超群,认为杀了可惜,便快马奏告唐皇,多情的皇帝果然降旨赦免了她死罪。
何满子料不到一曲悲歌,竟救了自己一命。
此后《何满子》成了悲歌的代名词。
满子这名字带着异域色彩,不似中原寻常女儿名,有执拗勇敢的朴实勇气。
真正让《何满子》成断肠之作的传说来自玄宗之后。
武宗时候的一个才人——孟才人,因为擅长笙歌而受到了唐武宗的宠幸。
武宗病重的时候看着她说:“我就快不行了,你有什么打算呢?”孟才人指着装笙的锦囊说:“就让我用它来自缢吧。
”武宗哀伤。
才人说:“让我来为皇上演唱一曲,以排解您的忧思。
”于是她唱了一曲《何满子》,然后气绝倒下。
太医检查过说:“她的脉搏尚有余温,但是肝肠已经断碎了。
”这样的故事听来只是深深的哀伤,怎样的伤情可以让人一曲断肠?她不过是一个才人,他众多妾中的一个,以死相随并不一定是她的本意啊,但先皇已去,剩下的岁月只是等待白头而已,不过也罢。
女人宫怨是一种极端的生命状态,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善歌,谁会知道?也许她来到世上只为那最后的发声,就像那只传说中的荆棘鸟,积蓄一生所有的能量只为最后的歌唱。
余音缭绕,千载而下,犹伤之不已。
何满子的故事在盛唐可以有一个喜剧的结尾,而到了晚唐只能成为女人的悲歌,这也是时运所致,由不得人选择。
后来念奴的高昂嘹亮,何满子的哀切婉转都成了词牌名。
那是两个女孩子的名字。
一个是念奴,一个是何满子。
盛唐诗之花的漫天烟火中两道绚丽的霞。
芳魂一缕,破云裂锦,直至宋的小令长调里,终成词牌名。
她们就这样永生。
按照“诗言志,词表情”,诗庄词媚的说法,她们温柔的名字是那些长短句最美的载体,将气势开阔,天上人间的唐诗渡到宋词的旖旎惆怅里。
有着这样让人无限憧憬的名字的,该是怎样的女子?第一次看到念奴这个名字是在李清照那篇著名的《词论》里,那时易安多大?小女子品评天下大家,何等意气张扬,犹似盛唐女子,纵使后来命运多舛,也难掩天赋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