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先秦诸子百家》专题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先秦诸子百家》专题解析

一、《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个人修养的言论。阅读下列语段,并回答问题: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孔子认为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是什么? (2分)

答案: “恕”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子贡(孔子的学生)问道: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体会: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主张。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3分)

答案: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

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解析: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

[注] ①子华: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②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庾”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文的“秉”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③益:增加。④与:给。

⑤惠:恩惠德惠。

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

答案:公西赤不能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2分)因为对方妄施恩惠不符合“周急不继富”的原则;(2分)公西赤如果接受冉求妄施的恩惠就会伤害廉洁。(2分)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可以以孟子的分析为根据再结合材料①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

三、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孟子离娄下》)

1、孟子以“手足”、“腹心”为喻阐明了什么道理?(3分)

“手足”喻指君王对臣子的亲近,“腹心”喻指臣子对君王尽忠,孟子以此阐述君王只要能亲近自己的臣子,那么臣子就会对君王尽忠的道理。(3分)

解析:回答本题,注意首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即: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再联系孟子的生活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在孔子和孟子看来,君臣应该以怎样的关系相处?请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君臣双方都应该履行自己对于对方应尽的职分。(3分,分析可自圆其说)

解析:这里是双向要求,孔孟的主张是针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的治国救世主张之一,对君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对上述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解析:D,手舞足蹈的原因是不能抑制由乐于做仁和义两方面的事所产生的快乐,“恶可已”是“怎么可以抑制”之意。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他们分别怎样阐述这一观点?(3分)

答案:两者都认为礼与仁密不可分(或“仁是礼的思想核心”或“礼的实质是仁”)。盂子讲要依礼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孔子也讲到礼是不能离开仁而单独存在的。

解析:“仁是礼的思想核心”或“礼的实质是仁”。

参考译文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孟子离娄上》)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五、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