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生活充满好奇心,但关注能力观察能力欠缺,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也甚少,所以地方课上想更多地体现自主性还是有难度的。
课堂上,教师要以丰富的资料诱发学生努力学习、努力探究显得很重要。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
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文明观众。
5、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6、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关心和养护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7、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1、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综合的特点2、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
3、增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情境的开放性4、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教学内容的表达应避免成人化新的学期开始了,回顾上学期的教学工作,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1.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七年级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及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于九年级学生侧重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能力。
2.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其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3.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课的地方适应性,体现地方课的地方特点。
地方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成功训练》、《专题教育》和《家乡教育》三个方面。
成功训练是我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之后设立的地方课程,《成功训练》在课程设计上划分为“基础学力教育”、“情意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着重用于七、八年级学生的教学)。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地方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地方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本地区相关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本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3. 课堂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4.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实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开展“家乡美”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
(3)举办“家乡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有趣故事。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
2. 学生准备:查阅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自己所在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在地区的名称。
(2)教师提问:你们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了解多少?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新知(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等。
(2)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总结: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3. 实地考察(1)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自己所在地区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等。
(2)学生记录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为后续写作做好准备。
4. 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名人对你有什么启示?5. 总结反思(1)学生分享参观感受,谈谈自己对自己所在地区的认识。
(2)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方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2. 了解地方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3. 学习地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4. 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教材、课件材料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组织学生讨论,了解地方课程的定义和意义。
2. 知识讲解:a. 地方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地方课程是指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一定的课程设计方案,开设的适合当地特色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贴近实际:地方课程关注当地的现实问题和需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2)注重能力培养:地方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
(3)注重社会实践:地方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综合素质:地方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素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b. 地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4)问题解决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案例分析:教师以当地某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地方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
4. 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社会实践、设计创新作品、制作实物展品等。
5. 结束: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并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笔记、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特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提高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点,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
2. 第二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民间习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3. 第三课时:家乡的物产资源教学内容:掌握家乡的主要农作物、特色产业、旅游资源等,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
4. 第四课时: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传承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
5. 第五课时:家乡的现代发展教学内容:了解家乡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发展成果,激发学生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典型事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点和优势。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物产资源、历史名人、现代发展等方面的认识水平。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2. 辅助材料:家乡地图、图片、视频、案例等3.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官方网站、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六、第六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等,欣赏家乡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第七课时:家乡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教学内容:讲解家乡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让学生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第八课时:家乡的建筑特色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如古民居、古建筑等,培养学生对家乡建筑文化的认识。
初中地方课程教学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教学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省份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山东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并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山东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深入了解山东省在该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山东省的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强调山东省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情感。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山东省的探究性作业,如调查山东省的民俗风情、旅游景点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更多关于山东省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山东省的特色。
4. 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山东省的发展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探究性思维等。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贡献意识。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方历史1. 节课:家乡的历史变迁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名人。
2. 节课:地方古迹探究内容:参观家乡的古建筑、历史遗址,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地方地理3. 节课:家乡的自然环境内容: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4. 节课:家乡的资源与环境内容: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地方民俗5. 节课:家乡的节日习俗内容:学习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问题。
2. 利用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
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历史、地理、民俗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资料书籍。
2. 实地考察、采访、调查所需的器材和工具。
3. 网络资源,如地方新闻、博客、论坛等。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
2. 开展地方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3. 安排学生进行地方地理考察,如河流、山脉、城市布局等,增强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民俗活动,如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民俗的魅力。
2.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河流清洁、植树造林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的深入研究,如选择一个地方历史人物、地方特色地理现象、民间艺术等进行专题研究。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感;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活动内容: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山川、河流、气候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观察到的自然景观,拍照留念;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记录法。
2.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和民间传说;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制作PPT进行汇报;教学方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制作PPT法。
3. 第三单元:家乡的特产与美食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特产和美食,进行品尝和分享;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准备家乡的特产和美食,进行品尝和分享;教学方法:准备特产和美食法、品尝法、分享法。
4. 第四单元:家乡的民俗风情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如节日习俗、传统服饰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进行民俗风情展示,如表演舞蹈、展示服饰等;教学方法:展示法、表演法、讨论法。
5. 第五单元: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制作PPT进行汇报;教学方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制作PPT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家乡特产和美食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家乡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4. 学生对家乡发展与变化的掌握程度;5. 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地方课程教材;2. 互联网资源;3. 家乡的实地考察;4. 家乡的特产和美食;5. 家乡的民俗风情展示。
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2课时;2. 第二单元:2课时;3. 第三单元:2课时;4. 第四单元:2课时;5. 第五单元:2课时。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本地区的历史沿革2. 本地区的地理特点3. 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
(二)本地区的历史沿革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变迁。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深入了解该时期本地区的历史事件。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本地区的地理特点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理特点,深入了解该特点对本地区的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本地区的文化特色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文化景观,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文化特色,深入了解该特色的形成原因和传承方式。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后作业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地区的其他特色,如美食、旅游景点等。
2. 各组制作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进行汇报。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本地区的历史地图、地理特点、文化景观等。
2. 调查报告模板:供学生课后使用。
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家乡的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山东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案

山东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案一、第一章:认识危险,学会自我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提高警惕性。
2. 培养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正确处理危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危险,如火灾、水灾、地震等。
2. 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如遇险时如何求救、如何逃生等。
教学活动:1. 观看安全教育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危险场景。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掌握的自我保护方法。
3. 组织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应对危险。
二、第二章:交通出行,安全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学习交通规则,如行人过马路、骑车注意事项等。
2. 分析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如闯红灯、酒驾等。
教学活动:1. 讲解交通规则,让学生了解交通标志和信号。
2. 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片,让学生认识到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
3. 组织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交通规则的掌握程度。
三、第三章:网络安全,守护青少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如防范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等。
2. 分析沉迷网络的危害,如影响学习、身心健康等。
教学活动:1. 讲解网络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陷阱和防范方法。
2. 观看网络安全宣传片,让学生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
3. 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第四章:饮食健康,茁壮成长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关注饮食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学习饮食健康知识,如合理搭配膳食、饮食卫生等。
2. 分析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如挑食、暴饮暴食等。
教学活动:1. 讲解饮食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 观看饮食健康宣传片,让学生认识到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
3. 组织饮食健康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饮食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完整版)第一章:地方文化概览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地方文化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地方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如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等。
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各地的文化特色,引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方文化的定义、特点和表现形式。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地方文化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章:地方历史知多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对地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使学生认识到地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2 教学内容地方历史的定义与特点。
地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地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地方历史的重要事件或人物,引发学生对地方历史的兴趣。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方历史的定义、特点和重要事件。
案例分析:分析地方历史事件或人物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章:地方特色美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美食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兴趣和热爱。
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品尝地方特色美食。
3.2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美食的定义与特点。
各地的地方特色美食介绍。
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技巧。
3.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各地的地方特色美食,引发学生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兴趣。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方特色美食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地方特色美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技巧。
第四章:地方传统艺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传统艺术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地方传统艺术作品。
4.2 教学内容地方传统艺术的定义与特点。
各地的地方传统艺术介绍,如民间绘画、剪纸等。
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地方校本课程教案教案地方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本地区的历史发展、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
2. 地方文化: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
3. 地方地理:本地区的自然风光、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本地区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采访当地居民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本地区的风土人情。
4. 交流分享: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活动1. 地方历史:通过历史故事、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等,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发展。
2. 地方文化:通过民间艺术、特色美食、传统节日等,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特色。
3. 地方地理:通过实地考察、地图绘制、自然景观摄影等,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精神等。
2. 学习成果: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作业、实践报告等,评估学生对本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教案民间艺术探究课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山东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山东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 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预防交通事故。
2. 防火安全:了解火灾的危害,学会预防火灾和扑救初期火灾。
3. 防水安全:学会预防溺水,应对洪水等自然灾害。
4. 食品卫生安全:了解食品卫生知识,预防食物中毒。
5. 地震安全:了解地震的危害,学会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二、第一章交通安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 学习交通规则,了解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
2. 讨论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分析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
3. 学习如何正确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4. 学习骑行自行车的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活动:1. 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片,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和交通标志。
2. 组织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竞答,巩固所学内容。
3. 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三、第二章防火安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 学习火灾的危害,了解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2. 学习预防火灾的方法,如正确使用电器、燃气等。
3. 学习初期火灾的扑救方法,如使用灭火器。
教学活动:1. 观看防火宣传片,了解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组织学生进行防火演练,学习初期火灾的扑救方法。
3. 讨论如何在家庭、学校等场所预防火灾,提高防火意识。
四、第三章防水安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 学习预防溺水的方法,如不在不明水域游泳、学会救生技能等。
2. 学习应对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方法,如洪水来临时如何逃生、如何自救等。
教学活动:1. 观看防水宣传片,了解溺水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危害。
2. 组织学生进行防水演练,学习救生技能和逃生方法。
3. 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预防溺水,提高防水意识。
五、第四章食品卫生安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 学习食品卫生知识,了解食物中毒的危害。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历史和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第二课:家乡的美食教学重点:认识家乡的特色美食,了解其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文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美食的喜爱和传承意识。
3. 第三课: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土陶、戏曲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传承责任感。
4. 第四课: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重点:认识家乡的历史名人,了解其生平事迹和贡献。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敬先贤的品质。
5. 第五课:家乡的自然地理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特点和魅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课程教材》2. 辅助材料:家乡的图片、视频、报纸文章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间艺术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教学计划与安排1. 第一周: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内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底蕴实践活动:介绍自己的家乡2. 第二周:家乡的美食教学内容:特色美食、制作方法、文化背景实践活动:制作家乡特色美食3. 第三周: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民间艺术形式、制作技巧、文化内涵实践活动:学习民间艺术制作4. 第四周: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内容:历史名人、生平事迹、贡献实践活动:讲述家乡历史名人故事5. 第五周:家乡的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实践活动:调查家乡的自然环境七、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地方特色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3. 分析地方文化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展示法:展示地方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2. 讲解:详细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 展示:展示地方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调查家乡的民间艺术,了解其特点和历史渊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特色美食,培养学生的饮食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美食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美食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如小吃、菜肴、糕点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方美食的魅力。
3. 分析地方美食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美食的历史、制作工艺及其特点。
2. 展示法:展示地方美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3. 品尝法:组织学生品尝地方美食,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美食的了解和感受。
2. 讲解:详细介绍当地特色美食的历史、制作工艺及其特点。
3. 展示:展示地方美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4. 品尝:组织学生品尝地方美食,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特色,提高学生对家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家乡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第二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1. 家乡的传统节日2. 家乡的民间习俗3. 家乡的特色美食第三课时:家乡的文化遗产1. 家乡的历史名人2. 家乡的传统艺术3. 家乡的重要历史事件第四课时:家乡的现代发展1. 家乡的经济发展2. 家乡的社会事业3. 家乡的未来规划第五课时:我为家乡骄傲1.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4. 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3. 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2. 相关书籍、文章等参考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地方新闻、报道等。
六、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土地资源2. 家乡的水资源3. 家乡的动植物资源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分享对家乡自然资源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资源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程度。
初中地方课程的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1. 家乡人文景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家乡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进行调查和研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学生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课堂探究(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基本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了解每个小组选定的家乡景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家乡环境污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和危害。
2. 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份家乡旅游攻略。
2. 各小组展示旅游攻略,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家乡文化的决心。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保护家乡环境、传承家乡文化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增强家乡自豪感,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家乡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教案
教案一:营养健康教育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营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维护健康的身体。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营养?
2. 营养的分类和功能。
3. 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4. 如何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阶段:
引入营养概念,询问学生对于营养的理解和意义。
2. 复习阶段: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通过提问、讨论巩固学生的知识。
3. 新授阶段:
(1)呈现新知识,介绍营养的分类和功能。
(2)通过展示食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富含营养的食物,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随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食物的功能。
4. 实践应用阶段:
(1)讨论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
论结果进行展示。
(2)介绍一些常见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让学生分析其对身体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替代方法。
5. 拓展阶段:
学生每人带来一张自己熟悉的食物包装袋,通过分析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让学生进行评估和分享。
6. 总结阶段: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均衡饮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意识。
四、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情况、小组讨论的质量、评估食物包装袋的准确性等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序号:第1课时课题:天气与节气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 3 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了解一些天气现象,学习描述天气状况。
2. 背诵相关的天气谚语,认识天气预报常用的标识,增强环保意识。
3. 初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名称和含义,感受节气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天气,增强环保意识。
2.初步认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气预报视频教学过程:(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二)、开动脑筋,认识天气1.除了刚才所说的几种,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2.那么怎样来描述一天的天气呢?3.如果你打算外出旅行,通常你是怎样获得天气消息的呢?(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看报纸、手机短信……)4.现代科学技术很发达,我们获得天气变化的途径有这么多。
那我们古人是怎样了解天气变化的呢?(利用天气谚语。
)(三)、畅所欲言,交流气谚1.学生阅读背诵教材上的谚语。
2.学生交流汇报搜集到的天气谚语,并就难懂谚语做简单解读。
3.总结:古人的优秀经验我们要继承,当代的科学技术我们更要利用。
现代我们最常用的了解天气变化的方法是什么?(看天气预报。
)(四)、探究园地,学习预报1.我们先来看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
请大家边看边想: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有哪些?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2.汇报交流。
(1)天气预报常用符号:请几生前台板画,教师课件补充。
(2)天气预报包含信息:气温、阴晴(降水)、风力、风向、空气质量等。
3.尝试播报天气。
出示济南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请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播报天气。
先组内练习,再推荐播报。
4.探究天气与人类的关系(1)刚才我们了解了关于天气的许多知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2)那么天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学生交流探讨。
教师多媒体展示:天气与交通、天气与日常生活、天气与农业生产、天气与军事的图片。
(3)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充分地利用天气预报,就能预知近期天气,就可以未雨绸缪,有效地趋利避害。
(4)几种极端天气给我们的启示。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还指出,2010年极端天气有增长趋势。
国外也频频出现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同学们,看到这些事件,你想说点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五)、齐心协力,知晓节气认识了天气,那什么是节气呢? 1.什么是节气?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那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小资料”。
知晓节气的来历:把地球公转的轨道分成24份,每15度为一个节气,便有了二十四节气。
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含义。
(1) 学生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2)指导说出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
(3)学生尝试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教师补充引导。
(六)、走出校园,观察记录1.选择一种在下雨前后有反应的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记录。
2. 搜集积累相关农谚。
板书设计:天气与节气(1)天气预报常用符号:(2)天气预报包含信息:气温、阴晴(降水)、风力、风向、空气质量等。
(3)尝试播报天气。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总体来看比较简单,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
一是什么是天气及天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但课本上这部分内容比较陈旧、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重点在这部分,我进行了加工整合,以最新的信息呈现给学生。
并且对什么是天气,如何描绘天气进行重新解读。
二是认识常用天气符号,会看天气预报。
这里难度不大,因此设计了几个活动,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教案序号:第2课时课题:我是地球小公民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 10 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懂得地球上生物之间息息相关,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
2、明确地球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
3、明确作为小公民应怎样去做。
教学重点:弄清地球产生的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明确作为小公民的职责。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是个大家园,我们不孤单,有许多的朋友,植物、动物……我们都是地球的主人。
二、探究园地(一)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生物资源作食品,水资源作气候调节,大气作能源释放,矿物作能源物资,星球固体表面做活动场地,森林草原作栖息地,沙漠戈壁作考场……明确地球的慷慨无私。
(二)感受人类的自私1、地球的变化2、变化的原因三、齐心协力,保护地球:如何爱护地球,保护家园?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讨论,完成书上的表格。
四、走出校园,亲身实践1、阅读小资料《世界地球日》2、制定一个方案,组织一次宣传活动,呼吁大家爱护动植物,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板书设计:我是地球小公民1、地球的变化2、变化的原因教学反思:勉励学生课后在校园内张贴环保宣传画,并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自然课程写出研究报告体验知识应用的愉悦,提升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
课题:夜晚的星星哪儿去了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 17 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光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并向学生渗透不利的自然条件是可以被改造和利用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光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1、教师注意收集与“光污染”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光污染”的问题。
2、教师预计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夜晚,城市与乡村的星空有什么不同?二、明确光污染的类型。
(一)光污染的种类1、白亮污染2、人工白昼污染3、彩光污染(三)列举相关例子,让学生弄清分别是哪种污染。
三、明确光污染的危害1、导致能源浪费2、对人的心理产生破坏。
3、对人的生理产生破坏。
4、引发交通安全问题。
四、避免光污染的措施。
板书设计:夜晚的星星哪儿去了(一)光污染的种类1、白亮污染2、人工白昼污染3、彩光污染教学反思:在上课环节中,使学生了解了光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且引导了学生从小事做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题:避免电磁辐射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 24 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危害。
2、知道一些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电磁辐射的危害以及措施教具使用:课件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现代生活中有许多“隐形杀手”在威胁着我们,电磁辐射是其中一员。
电脑、微波炉、手机、电视机、收音机、高压线、变电站、无线电发射台等工作时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危害我们的健康。
电磁辐射,只要有电子、电气设备,就会有一种杀手——电磁辐射。
二、电磁辐射的危害1、日常生活中哪些电器会产生电磁辐射?2、电磁辐射有哪些危害?(1)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值。
(2)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
(3)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4)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组织发育、骨骼发育能力。
三、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电磁辐射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大可不必对电磁辐射“谈虎色变”,因为只有电磁辐射超过一定强度后,对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采取防护措施避免电磁辐射的危害。
1、学生试着填写下表(课本P10的表格)2、教师提出一些建议:(1)电器避免扎堆。
(2)按照指示规范操作。
(3)电器不要放在卧室里。
(4)避免长时间操作,每小时离开一次。
(5)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四、走出校园:调查你所生活的社区,看看有哪些电磁辐射源,哪些人经常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并对他们提出几点建议。
板书设计:避免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有哪些危害?(1)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值。
(2)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
(3)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4)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组织发育、骨骼发育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从自身生活经验中,知道现代生活中有许多“隐形杀手”在威胁着我们,电磁辐射是其中一员。
电脑、微波炉、手机、电视机、收音机、高压线、变电站、无线电发射台等工作时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危害我们的健康。
电磁辐射,只要有电子、电气设备,就会有一种杀手——电磁辐射。
知道了一些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
教案序号:第5课时课题:不容忽视的热污染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热污染,热污染的危害。
2、了解防治热污染的方法。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新加坡采取了哪些防治热污染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热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热污染的措施。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出闹市区,来到乡村什么感觉?从乡村返回城市,什么感觉?为什么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呢?二、明确什么是热污染以及危害。
1、为什么城市的气温比郊区低呢?城市热岛效应:2、热污染:3、热污染的危害(1)污染水体(2)污染大气(3)间接引发疾病。
(4)加重城市热岛效应。
三、防治热污染的措施(一)防治措施1.废热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工业的余热,是减少热污染的最主要措施。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种类繁多,有高温烟气余热、高温产品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和废气废水余热等。
这些余热都是可以利用的二次能源。
我国每年可利用的工业余热相当于5000万吨标煤的发热量。
在冶金、发电、化工、建材等行业,通过热交换器利用余热来预热空气、原燃料、干燥产品、生产蒸气、供应热水等。
此外还可以调节水田水温,调节港口水温以防止冻结。
对于冷却介质余热的利用方面主要是电厂和水泥厂等冷却水的循环使用,改进冷却方式,减少冷却水排放。
对于压力高、温度高的废气,要通过气轮机等动力机械直接将热能转为机械能。
2.加强隔热保温,防止热损失在工业生产中,有些窑体要加强保温、隔热措施,以降低热损失,如水泥窑筒体用硅酸铝毡、珍珠岩等高效保温材料,既减少热散失,又降低水泥熟料热耗。
3.寻找新能源利用水能、风能、地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即解决了污染物,又是防止和减少热污染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太阳能的利用上,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我的建议学生提出建议四、新加坡在防治城市热岛效应方面采取的措施:绿化环境。
板书设计:不容忽视的热污染热污染的危害(1)污染水体(2)污染大气(3)间接引发疾病。
(4)加重城市热岛效应。
教学反思:教案序号:第6课时课题:化学农药的功与过授课时间:2013年 9 月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明白化学农药的功与过,辩证看待问题。
2、明白过量使用农药的危害。
3、知道什么是生物防治。
4、对使用农药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并写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