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第四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及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2.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

3.历史地理学(Historioal Geography),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

4.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的科学。聚落是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的集中点。

5.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地域条件及城镇的体系、结构、布局的学科。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1.。

2.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和相互制约的方式。

3.区域开发: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的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区域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4.区域发展政策:1)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2)区域组织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政策,是区域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政策保证。3)区域调控政策: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实行中央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体系。

5.如何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

①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作为地域单元,制定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全国经济布局。

②主要采取轴线开发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通过三条主轴线将三大地带联系起来。

③重视沿边地区的的开发和开放,既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并通过横贯东西的两条经济走廊把全国各地连结起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并避免各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④轴线开发与重点地区开发相结合,推进区域一体化及参与国际竞争。

⑤*

⑥继续发展较发达地区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扶持欠发达和贫困地区,重点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

6.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①主导产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占较高比重;与区域内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关联效应;阶段性、区域性、关联性。

②选择原则:高比较优势系数、高需求收入弹性、搞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高产业关联度。

③方法:根据主导产业的特性,参照国际通用指标,并结合实践经验采取投入产出分析法,选择以下指标:1)净产值率:即净产值与总产值之比,反映经济部门经济效益高低。2)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进步在总产值增长中贡献大小或比重。3)前后向连锁度:即该行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所带动起来的增量。4)出口依存度:该行业对外出口额占总产出的比重。

7.区域结构合理化问题:

总:全国--地区间的平衡问题;地区--产业布局演化规律在地区国土开发的具体利用。

分:1)经济较落后区域:实行重点开发。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一两个城市中,以发挥增长极的作用;经过一个阶段节点开发后会形成中等发达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选取好重点开发轴,一方面沿轴线布置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对原有增长极进行技术改造,使其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带。

2)发达地区:网络型开发。一方面进行老区改造,另一方面规划建设新区。

第三章:

第四章:产业布局条件

1.产业布局:社会生产部门在一定空间存在的基本形式,既包括产业部门在地区的分布,也指产业部门在地域上的安排、部署和组合。

2.自然资源与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①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必要前提条件:1)一般表现:提供矿物资源与原料、空间和场所、水源等。2)对不同产业有不同影响。3)产业布局的前提非充分条件。

②为实现劳动地域分工(地区专业化生产)提供自然基础。

③制约区域产业结构。

④影响产业布局的空间界限。

3.传统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①、

②影响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1)增加可利用的资源种类。2)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味界限。3)拓展资源利用深度。

③影响产业布局对原料地、材料地的地区指向:1)产业布局要综合考虑生产、运输、销售费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些费用及其在成本中的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变化。2)产业布局必须克服生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些矛盾较易解决,削弱原、燃料产地对产业布局的束缚(交通运输条件改善,运输成本比重下降)。

④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和发展:1)支柱产业变化。2)各经济部门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越来越多。3)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地域分工的深化。

4.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①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②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

③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变化:1)区域经济结构变化,电子和信息产业地位上升。2)改变传统的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界限,出现了新的地域分工格局。3)生产向小型化和分散化发展,经营向大型化、国际化、综合化迈进。

5.地理位置、交通和信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①>

②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③直接影响第二、三产业分布

④间接影响第一产业和采掘业布局

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类型

6.距离衰减原理

①概述: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即各地理客体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强度越小。

②原因:运费随距离增大而递增,运距越大:1)付出的代价越高,接受到的作用力越小。2)相对便利程度降低,其他费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降低,影响力越小。3)时间效益损失。

③距离:直线距离、运输距离、时间距离、经济(费用)距离

④¥

⑤模型: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距离衰减函数、断裂点模型

⑥距离衰减原理在产业布局中的应用:1)推导出很多的产业布局规律,如农业、工业区位理论。2)在实践中产业布局尽可能靠近原料地、市场地或交通枢纽及城市,目的就是尽量克服距离造成的效益下降,节约生产和社会费用。3)用于区域、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如分析原理供应范围、市场服务范围及交通线的新建引起的空间距离变化。

7.人口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①人口数量

②素质和结构:人口性别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城乡构成;人口文化构

③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之间是否合理;消费者人口分布;人口和劳动力移动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8.政府对产业布局的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环境和土地政策。

9.经济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10.{

11.产业布局条件评价原则:

①全面考察与突出主导因素相结合

②辩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1)既要看到诸条件的有利一面也要看到不利方面。2)既要注重资源的数量也要注重质量.3)既要看资源的绝对量也要看社会需求的相对量。4)既要研究本区域的情况,也要考察相关区域的情况,特别要进行区域间的比较。5)既然把握资源的现实情况,也要了解动态的变化。6)既要研究资源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也要分析产业布局对资源条件的利益。

③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第五章第一产业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