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知识--平仄的运用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首发2023-12-1806:19・论诗词格律一、平仄相对1、了解平仄:平、仄是指中国诗词曲赋中字的声调。
古代韵书中有四种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平称为平声(粗分、用平或一、。
表示),其余上、去、入声调都有高低的变化,统称为仄声(用仄或X、黑点表示)。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
阴平和阳平统称平声(粗分),去声和上声统称仄声。
2、平仄一致:平仄在对联的上、下联中是要一致的,上是平、下对仄,上是仄、下对平。
3、上联最后一字必须仄收,为仄声字。
下联最后一字必须要平收,为平声字。
上联出句禁止用三尾仄(上联最后三个字为仄声),对句禁止用三尾平(下联最后三个字为平声)。
4、平起、仄起:平起是指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的声调为平声,那么上联就按照平起: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绿水无弦万古琴如果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上联就按照仄起: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对联的平仄规律,一副好的对联基本上要遵守平仄规律。
5、一般来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改动,改动后,请你在隔一个字的位置上换成相反的声调字,比如:平平仄仄,你把第一个平声字,改成了仄声,变成了仄平仄仄,那么就要隔一个字(第三个字)改为平声,成为仄平平仄。
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间可拗救,不可犯孤平。
第一句是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改动。
第二句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许动!这第三句是说你改动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那就把隔一个字的位置上的字平仄改过来,和你用的平或仄相反就成,这就是拗救。
第四句是说:不论你怎么改动平仄,一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
6、对联平仄规律(仅供参考)一字联:仄,平二字联:平仄,仄平三字联:平平仄,仄仄平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词性相当1、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性,要求词性相同、意义相同或相反。
七言对联平仄
七言对联平仄篇一:对联的平仄对联的平仄: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
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
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
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
(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
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诗句平仄: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
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
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
它们是:(一)五律: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必须运用平仄, 就必须掌控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年<对联和楹联优劣的深入探讨>一文中, 曾谈及对联的平仄来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稀释了词曲的长短句耍等格律. 律诗沦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到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采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时态变化)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及: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六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及: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十一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及: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短一点的对联, 虽并无紧固的格式, 但必须就是平仄交叠, 互相协同, 要不然就无法算是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控娴熟的人来说, 就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苛.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对联就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观赏与文学创作对联,必须介绍其基本的格律建议。
对联入门
对联入门一) 平仄简单而言, 以普通话(今音)为例: 字的一, 二读音----- 平声字的三, 四读音----- 仄声平声举例: 天/人/家/池/塘/轻/桃/风/花/流……等等仄声举例: 世/事/醉/夜/地/水/雪/月/草/去……等等二) 联律一幅正确的对联是上联尾字为仄音, 下联尾子为平音主张以普通话(今音)的平仄音入联更正: 个人认为:硬记五言联律(上联)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硬记七言联律(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一) 概念: (1,3,5 不论, 2,4,6 分明)我在初学联的时候, 经常看到什么1,3,5 不论, 2,4,6 分明, 苦思了一段日子和问了好几个前辈之后, 才明白了其中意思, 原来就是说联律的规范和变化, 所谓1,3,5不论, 就是说七言句中的1,3,5位置的字在联句中可变化平仄, 并不要求太死, 而2,4,6分明则刚刚相反, 是需要很严格的平仄相对, 因此无论在出句或对句中, 在1,3,5位的字都有了弹性的处理, 当然, 这也不是说全部是这样, 三仄尾和三平尾是不主张的格律和犯忌的, 现在解释一下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就以七言为例:我在上面说过上联用: 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是很规范的律; 但若以1,3,5 不论的概念去写, 便可写成: 通仄通平平仄仄和通平通仄通平仄, 这个明白不? 当然1,3,5 不论的概念只针对七言句而说, 五言句不包含在内!举个实例: (1)画上荷花和尚画仄仄平平平仄仄(正规格律)可写成:唯有朝云能识我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用平声也不算不合律)或可写成:风压草丛头点地平仄仄平平仄仄当然, 头三字是可以三连平或三连仄, 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 这就是“三平尾”的大忌了, 但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可四连平或四连仄, 谨记!!举个实例: (2)书生落难仍风雅平平仄仄平平仄(正规格律)可写成:落红泣诉离情恨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仄声也不算不合律)或可写成:落红轻诉离情恨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仄声, 第三字用平声及第五字用仄声, 也不算不合律)如此类推……!!在以上几个例子中, 七言句中可得出一个结论, 1,3,5 不论, 可随意变化, 但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另外, 2,4,6 字中, 可看出有个规律, 就是: 平仄平或仄平仄, 对吗?二) 孤平个人认为, 若以“正规格律”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孤平”的机会比较少, 在变化中就要注意了, 上联如: 仄平仄仄仄平仄, 这也算合律, 但这到底算不算孤平呢?1) 在1,3,5 不论中要注意三仄尾和三平尾的禁忌, 当然四连仄和四连平也是不可犯的错误!2) 2,4,6 分明之中, 也是有特定的规限, 就是“平/仄/平”和“仄/平/仄”的注意了3) 孤平还没有最终定论, 暂时还是以律诗中的孤平为据, 那暂时就随波逐流吧…呵呵…但我个人认为, 如果以“正规格律”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孤平”的机会就比较少了!第三课对仗/词性问题一) 前言在这个问题上, 相信需要较多的文字来加上说明, 更需要小许涉及到对联形成的解说, 在这方面希望不会做成各联友的混乱和沉闷就好, 我尽量简化吧! 也希望大家多加意见和讨论, 谢谢!!对联能够雅俗共赏, 主要原因是它贴近生活, 并与书法等艺术融合在一起, 还有具音乐性的精炼文字来表达, 显示出传统文化的特色。
对联的基本知识 平仄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平仄是构成对联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型,分为平声和仄声。
在古代汉语中,平声指平调,仄声指升降调。
平仄在诗词和对联中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
在对联中,平仄有严格的规则和要求。
一般来说,上联的末尾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尾必须是平声,即“仄起平收”。
在对句中,平仄要相对,即相反的声调相互对立,形成工整的对仗。
有时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可以在个别位置上适当调整平仄,但要避免影响整体和谐。
在对联的创作中,掌握平仄的规则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巧妙地运用平仄的交错与对立,可以创造出优美的节奏和韵律,使对联具有艺术美感。
同时,通过对仗工整、意义相关的词语,能够突出对联的主题和意义,增强表达效果。
总之,平仄是对联的基本要素之一,掌握平仄的规则和技巧是创作优美对联的重要前提。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对联创作水平。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
一、对联句子不注意平仄。
有的网友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声字、仄声字,随意写去;有的抢着作对句,不顾平仄;有的不深思熟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字,先写了再说;
二、四、七字的联句,不知道如何安排平仄。
一般说来,前四字应安排成“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后七字应用律句。
即,四、七字的联句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
上联:
1、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3、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若按这四种句式写,在平仄方面是不会出问题的。
三、不知道如何运用马蹄韵,这方面常出问题。
关于马蹄韵,在本擂台的《楹联知识》中说得较详细,请各位新手仔细看一下,并不
难的!!这里我简略说一点。
马蹄韵主要是要掌握好各句句脚即最后一各字的平仄:
每边一句者--
上联:****仄;
下联:****平。
每边两句者--
上联:****平,****仄;
下联:****仄,****平。
每边三句者--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每边四句者--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每边五句者--
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优秀4篇)
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优秀4篇)平仄的要求篇一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平仄的要求篇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
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
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
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
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
七言句式对联的基本平仄
二、句脚对联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对联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句式对联的基本平仄
(1) 基本:平平仄仄平平仄
(2) 变化一: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可仄)
(3) 变化二: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一字可仄同时第三字可平)该变化第三字可平时第一字必须用仄,否则出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不正确的说法的主要原因)。
(4) 变化三:平平平仄仄平仄(第三字可平下第五字可仄)
仄起式的变化:
(1) 基本:仄仄平平平仄仄
(2) 变化一: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
(3) 变化二:仄仄仄平平仄仄(第三字可仄)
(4) 变化三:平仄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平时第三字可仄)
(5) 变化四:平仄平平仄平仄(主变第一字可平)
平起式的变化
(5) 变化四: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可仄)
(6) 变化五:仄平仄仄仄平仄(第一字可仄的情况下第五字也可仄)
(7) 变化六:仄平平仄仄平仄(第一字可仄的情况下第三字可平且第五字可仄)
以上是七言的十二种变化格式。
3、平仄变化必须遵循的规则如下:
(1)尾字必须用仄。
(2)不允许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即是孤平)
(3)没有四连平或四连仄
(4)没有两仄夹一平或两平夹一仄(如在开始五个字仄仄平仄仄或最后五个字平平仄平平)
(5)第二字和第四字的平仄相反(仅指七言句)
(6)平起式的情况下,第二字和第六字是同平仄的(仅指七言) 如果有上面的任一种情况,就是不合平仄,就是出律,如果没有违反,则称为合律。
(完整版)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作者:佚名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对联课堂之平仄的宽严与禁忌
对联课堂之平仄的宽严与禁忌傻笑的达芬奇: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对联课堂已经是第三讲了,老傻希望通过掌握对联知识,对大家今后写古诗歌能有所帮助。
在上两次的课堂上,有许多好友的执着都让傻哥感动。
希望大家能够接着努力,直到真正掌握了对联写作技巧为止,早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本文也是基本取自网络,特此说明。
○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可仄。
一、三个关键部位从严1、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比较我们在第二讲讲的七言对联的联谱“●●○○○●●○○●●●○○”,我们可以看出来,上联并不符合要求,到是下联合规合矩。
但是,用一、1、的要求来看,它也是符合要求的对联,因为它满足了上联用仄声结尾,下联用平声结尾的基本要求。
2、词组的最后一个字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副对联也基本满足七言对联图谱的第二式“⊙○⊙●○○●⊙●○○●●○”。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3、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举一个短点的长联,例如: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从上面不长的长联中,可以看出,长联中应该遵循一、1,一、2的要求。
平仄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平仄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平仄对联的概念平仄对联是一种汉族传统文学形式,指的是对联中的平仄音律关系。
平对指两句对联的平仄声调相对应,仄对指两句对联的平仄声调相互照应。
平仄对联是对联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平仄对联的特点1. 严格的音律规范。
平仄对联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音律上有严格的配合,不允许出现平转仄或仄转平的情况。
2. 富有音韵美感。
平仄对联在音律上的配合使得对联在朗朗上口时有一定的音韵美感,增加了对联的艺术魅力。
3. 蕴含深刻内涵。
平仄对联不仅要求音律上的配合,还要求对联的内容意境相对应,从而达到一种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效果。
三、平仄对联的分类平仄对联按照音律的不同分为平对和仄对两种。
1. 平对平对是指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平仄音相对应。
平对要求上联和下联中的平上仄下或平上平下相对应,达到音律的和谐美感。
平对在传统文学中较为常见,常用于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2. 仄对仄对是指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平仄音相对应。
仄对要求上联和下联中的平上仄下或仄上仄下相对应,同样达到音律的和谐美感。
仄对在传统文学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常出现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四、平仄对联的应用平仄对联的应用范围较广,常见于书法、诗歌、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之中。
1. 书法平仄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常常用于书法作品之中。
书法家会根据对联的内容和意境来运用平仄对联的技巧,使得对联在布局和字体上更加美观。
2. 艺术创作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常常会运用平仄对联,使得作品在音律上更加和谐。
诗人和文学家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来运用平仄对联的技巧,增加作品的艺术美感。
3.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平仄对联也常常出现。
在年画、春联、对联等文化载体中,都会出现平仄对联的身影。
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对联更是随处可见。
平仄对联的应用丰富了文化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五、平仄对联的艺术魅力平仄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对联是一种文体,通过简短对偶句表达感悟。
其基本要素包括格律、结构和意境。
在六个要素中,字数相等且内容相关是基础要素,而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和节奏相应则是语法、声律要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要素的知识点。
格律相对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即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平仄相反。
马蹄韵格律是其中的一种,指的是按照马蹄的形状来交替平仄。
单边五言、七言、十一言的格律各有两种,而长联则可以采用长联自对的方式。
在意节点定韵中,需要抓住意节点的最后一字来调节平仄,使其平仄基本上两两交替。
对联仄起平收,即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但不能出现三仄尾或三平尾。
失替和失对是对联中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情况。
对联的结构要求相同,即对联的结构应该一致。
节奏相应则是指平仄相谐,即上下联的节奏应该相应平仄相谐,使得对联更加和谐美妙。
意境相谐是对联的重要要素之一,指的是上下联的内容应该相互呼应,产生共鸣。
对联应该即景即事,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所感所思,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情感。
通过对对联的基本要素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联的规则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对联。
5、在使用格律韵时,有两种标准可供选择:平水韵(古韵)和中华新韵(今韵)。
如果使用古韵,需要进行注明。
如果没有注明,默认使用今韵。
为了确保准确性,最好无论使用今韵还是古韵,都进行标明。
6、入声字在古韵中存在,而在今派中则分为XXX和XXX。
如果使用中华新韵,就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使用古韵,需要记住这些入声字属于仄声。
掌握入声字的方法有规律可循:1.根据自己的地方口音读这个字,如果发音短促,一般就是入声字。
2.发音中韵母有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3.最快速、权威的方法是使用网络平仄古今韵查询。
4.经常吟诗填词作曲对联的朋友,建议使用古韵。
因为填词需要韵押,律依古韵;而且熟能生巧,惯了古韵后就不会惯使用今韵了。
同时,一副联不能混用韵,当对联出句是古韵时,必须律依古韵。
7、多音字在网络平仄查询时无法识别,会出现“通”字。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平仄技巧口诀
对联平仄技巧口诀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数字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 (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上句我用仄作尾,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 (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 (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二四六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一三五,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他说平来我说仄,他说仄来我说平。
细敲平仄费心机,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格律的简易记忆方法一、对句练习,先遵循“135不论,246分明”。
二、判别平仄照例依照“平、上、去、入”四声,不过现在很难区分。
先按照普通话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来分辨,“一声,二声”作为平;“三声,四声”作为仄。
入声字为短音节EDA,另外考虑。
三、句子平仄两字一变化,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135不论,246分明”就是说单数字平仄随意,双数字平仄严格。
四、这里有两个特例:A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子第一个字不能变,“仄平仄仄平”这样叫孤平,大忌。
如果一定要变化,就改成这样:仄平平仄平,叫孤平拗救。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子第三字不能变,变了也是孤平。
如果一定要变就改成这样:仄仄仄平平仄平,也是孤平拗救。
B七言:仄[D平仄平仄,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不符合“246分明”的原则,这个也是特例,算合律了。
五、对联上句最后一个字一定是“仄”,如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下句一定是平收,如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其实五言就是七言去掉前面两个字)六、对句一般是“135不论,246分明”就是上句和下句的双数字一定要平仄相反。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芔BD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联格律~平仄查询和资料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4.忌孤平或孤仄
忌孤平: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的情形,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原无忌孤仄一说,现有联家由忌孤平反推。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一、尾字平仄规则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
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
(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例如虎雨画墨龙风诗泉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宁波金龙红花好书3、三言联格律。
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例如:三尺剑桃叶渡空中月六钧弓琼花台水底天4、四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夕字古仄)B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仄)5、五言联格律A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2 对联的格律[转贴]例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下联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是一种变格)7、七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8、八言联联格律。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对联平仄查询]对联平仄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对联平仄查询]对联平仄对联怎么分上下联对联平仄对联怎么分上下联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下联为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1.按字调平仄分。
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
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
比如“家园似锦添春色(“色”是仄声),福运齐天赖党恩(“恩”是平声)”。
2.按左右方位分。
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
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3.按时序先后分。
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
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门结彩乐全家”。
4.按语言习惯分。
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
人们常说“福寿双全”、“风雨同舟”,从来没有“寿福双全”、“雨风同舟”的说法。
5.按因果关系分。
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6.按场面范围分。
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
从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大。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是对联最早出现的形式。
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联》对春联做了注释:“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 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写的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明洪武元年春节前夕(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朱元璋命令全金陵城的公卿士庶,家家于除夕之日贴春联,并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春联。
对联的格律要求
对联的格律要求一、基本概念1、格律---也称韵,指楹联在声调方面的基本要素。
它以平仄为载体,按马蹄韵要求平仄两两交替,或按意节点定韵平仄交替。
2、马蹄韵----是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即对联的声律规则。
对联的平仄每两字换一个声调,就像马蹄踏步那样两两交替,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各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两两交替。
例如:出句:日暮秋风起对句:月园孤雁鸣上联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下联对的时候就格律相反:平平仄仄平字数再多,也是按两两交替无限延伸,就不会乱。
3、意节点---指不能断字的专有名词或人名。
意节点定韵,严格说来也是马蹄韵,它也是平仄交替,只不过是按不可分的专有名词或者人名意节点来句读,但这好像马蹄脚上多了个脚趾,不妨碍它按节奏平仄交替。
比如,成吉思汗中间不能断,那么它的落脚字就是仄,但是后面紧跟着的字必须是平,所以也是平仄交替。
4、平仄---指格律在楹联中的具体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简言之,平仄就是声调。
通过上下起伏的声调平衡,从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魅力。
下面会具体说明声调,这里先讲概念。
5、格律依据---分为古韵(平水韵)和今韵(中华新韵)两种。
今韵,也称新韵。
其声调就是汉语拼音的四声。
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为平声。
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
如:清(阴平)情(阳平)是平声,请(上声)庆(去声)是仄声。
需要补充的是,汉语拼音中还有一声:轻声。
如:妈妈,读声第一个字是第一声,而第二个字是紧随其后,拼音是不标声调的,这就是轻声。
这一般都归在平声。
归纳一下:今韵平仄:阴阳归平,上去归仄。
古韵,声调也分为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
上去入各为一卷,为仄声。
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上下平,为平声。
好在对联只究平仄,不分上去声和上下平,所以我们只要记住平、仄就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基础知识--平仄的运用
在对联和古典诗词(关于近体诗和词牌格,以后讲诗词时再展开)中都要涉及平仄。
而在对联中,平仄尤为重要,是学习对联的第一步。
1、什么是平仄?
平仄就是格律,就是平声、仄声安排布局的规律。
平仄韵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今韵,即中华新韵,一种是古韵,即文水韵。
古韵适用地区的方言。
包含入声字。
古今韵通用,但在一副联中不能混用。
所谓混用,就是上下联或者本句中古韵今韵都用,这是不允许的,一副联中,要统一用一种韵。
一般用古韵须注明。
不注明的默认今韵。
2、怎么掌握平仄:
今韵比较好掌握,凡是普通话发音比较准的朋友,只要掌握汉语拼音的四声法,就可以了。
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
但许多朋友喜欢用古韵,紫雨也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古韵中有许多入声字,而入声字是计入仄声的,这样在对联中选词用字就有回旋余地,有利于发挥。
如:笛、竹、结、杰、节、洁、拂,独、读、哭等等,大家读读看,用方言读起来,是没有拖音的,很短促很干脆的,这就是入声字。
4、对联的平仄格式(马蹄韵)
首先,上下联平仄对立。
上联处是平的,下联相同处就仄。
好在学联起步总是先根据出句来对的,以后你玩的熟练了就会自己创作成联
了。
现在你根据出句对句,只要和上联相反的平仄就是没出律。
其次,平仄结构一般是马蹄韵。
就是像马蹄一样,两两交替。
即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两两交替。
例如:出句1:日暮秋风起
对句1:月盈孤雁鸣
上联格律是:
仄仄平平仄
下联对的时候就格律相反:
平平仄仄平
字数再多,也是按两两交替无限延伸,就不会乱。
有的文章写的很复杂,许多格式,其实没必要记住那么多的,只要记住两两交替。
需要注意的是:在七言句中,还有这样的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也是允许的。
理由就不展开了。
再次,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上面例句下联不是
平平仄仄平,而是仄平平仄平啊。
这里就引伸出第三个要求:在马蹄韵的对联里,可以一三五不论,但二四六分明。
就是在二四六的位置一定要严格按律。
不然就是出律。
这句下联出律的是在一三的位置,这就是允许的。
5、对联的特殊平仄格式(意节点)
对联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意节点)。
如:空山/入醉/轻如/梦
夜雨/淋醒/迷中/人
这个意节点和马蹄韵一致,所以就是马蹄韵。
但是:
十八公/道旁/介寿;
重九节/塞上/称觞。
月/如钩,何人垂钓太湖鱼
这些意节点都破了马蹄韵了,有的是三个字,有的是一个字。
其平仄就必须按意节点来定。
一般是在长联中用的比较多,所以这里暂不介绍。
和平仄依据一样,一副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6、不计平仄的有哪些?
使用领字、有规律的重字和虚词,只要在上下联相应位置一致,词性相同,就可以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如:以端午怀屈原入题。
上联:天问/虽/绕梁,怎敌他朝廷昏聩,谗言奸吏,到末了:山河破碎,壮志未遂含泪去!
下联:离骚/却/留世,终成我华夏文明,爱国诗人。
从来是:端午伤悲,九歌当哭唤魂归!
这里,上下联都在同样位置按意节点定平仄。
下划线的都是领字,可以不计平仄,但要在同一位置。
又如虚词:
上联:九歌离骚,忠骨谏言名载史,竟然滚滚汨罗,血泪沉江:怒水哭,诗人,身兮殉去!
下联:千年端午,龙舟竞渡粽飘香,只为长长岁月,楚天极目:伤心悲,屈子,魂兮归来!
兮是虚词,可以不计平仄。
而在此联中,又是有规律的重字,所以是允许的。
再如:古色古香弹古韵
新人新事入新词
就是有规律的重字。
但是也必须避免三仄尾、三平尾。
7、平仄禁忌:
对联遵循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有时看到有的朋友出句收尾是平声,就把它放到下联的位置上,有的朋友还不理解,其实这是对联的要求。
必须强调的是:上联最后三字不能连仄(如:入美梦,就是三仄尾了)下联最后三字不能连平(如:夕阳红,按今韵就是三平尾了。
这时如果掌握古韵的朋友就可以把夕作为入声字,当然前提是上联也是古韵)。
最后总结一下:本篇主要解决对联的平仄问题,也就是节奏相应,上下联平仄相对,本句平仄相替。
整副联语因此就具备了音乐美。
最后说明一点:对于初学者,多写声律严格的对联有好处。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出格之作,往往是在精通该类艺术创作规则的基础上升华而成。
对联艺术同样如此。
格律都是第一标准。
当然,一副联的好差最终是意境,但是平仄是必要的基础。
最后出个上联,大家来比比:
上联:梧桐夜雨秋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