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颗粒污泥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厌氧颗粒污泥是由产甲烷菌、产乙酸菌和水解发酵菌等形成的自凝聚体。它是由相互聚集的、多物种的微生物构成的团体,具有生物致密、相对密度大、沉降速度快等特点,可使反应器中保持有较高的污泥浓度和容积负荷,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可简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等,因此它在水污染控制领域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厌氧颗粒污泥技术做以阐述。

1.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性质及微生物相

1.1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机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以下为几种有代表性的假说:

1.1.1二次核学说二次核学说认为营养不足的衰弱颗粒污泥,在水利剪切力作用下,破裂成碎片,污泥碎片可作为新内核,重新形成颗粒污泥。Grotenhuis[1]及其合作者分别用高低浓度基质培养颗粒污泥,发现前者形成颗粒粒径较大,而后者的粒径较小,据此提出了二次核形成的模型。其他研究者如杨虹[2]、Beeftink[3]等也提出过类似的二次核形成模型。二次核学说较好地说明了加入少量颗粒污泥可加速颗粒化进程的现象。

1.1.2三段理论学说Y.G.Yen[4]等认为污泥颗粒化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即积累阶段、颗粒化阶段和成熟阶段。他们认为颗粒污泥的增长速率呈指数增加,而粒径表示的颗粒比生长速率等于细菌比生长速率的1/3,在积累阶段以后尤为如此。污泥颗粒开始阶段生长非常缓慢,随着运行的进行,颗粒的生长加快,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初始小颗粒平均直径达到0.25mm。在颗粒化阶段开始后,初始颗粒以最大比生长速率迅速增长,颗粒生长模式呈近似指数模式。当底物的有效度低于0.8时,菌体并不以最大生长速率生长,它们也不全部凝聚在一起。随着污泥颗粒的不断增大,比生长速率增加量不断降低,当污泥颗粒达到一定大小时,比生长速率开始下降,污泥颗粒中底物的缺乏和水力负荷与气体负荷产生的剪切力的连续增加,会导致细菌衰退。最后,污泥颗粒达到一定大小后,污泥颗粒内部在菌体衰退与颗粒解聚和菌体的生长与凝聚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随着颗粒的生物和物理相互作用而变化。这样,在一定的操作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就形成了厌氧颗粒污泥。

1.2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质

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质与培养条件有关。不同的培养条件,培养出来的各方面性质也不完全相同。厌氧颗粒污泥的形状大多数是具有相对规则的球形或椭球形。成熟的厌氧颗粒污泥表面边界清晰,直径变化范围为0.1145mm,最大直径可达7mm。密度约在1.030-1.080kg/m3之间。颜色取决于处理条件,特别是与Fe,Ni,Co等金属的硫化物有关。厌氧颗粒污泥的颜色通常是黑色或灰色。颗粒污泥有良好的沉降性能,Schmidt等[5]认为其沉降速度范围为18-100m/h典型值在18-50 m/h之间。

1.3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相

颗粒污泥主要由厌氧菌组成,如共生单胞菌属、甲烷八叠球菌属、甲烷丝状菌属等,但同时还存在一些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甲烷菌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古细菌,是绝对厌氧菌。厌氧颗粒污泥中参与分解复杂有机物、生成甲烷的厌氧细菌可分为三类[6]:第一类:水解发酵菌,对有机物进行最初的分解,生成有机酸和酒精;第二类:产乙酸菌,对有机酸和酒精进一步分解利用;第三类:产甲烷菌,将H2、CO2、乙酸以及其它一些简单转化成为甲烷。水解发酵菌、产乙酸菌和产甲烷细菌在颗粒污泥内生长、繁殖,各种细菌互营互生,菌丝交错相互结合形成复杂的菌群结构,增加了微生物组成鉴定的复杂性。

2.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因素较多,至今还在研究之中,其中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2.1进水水质及有机物浓度

目前,人们已经成功地利用很多废水培养出厌氧颗粒污泥,如酿造废水、食品工业废水、造纸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Fukuzaki等对淀粉、蔗糖、乙醇、丁酸盐和丙酸盐等不同基质进行研究发现,所形成的颗粒污泥均表现出很高的沉降速率,由此在反应器内可保持了很高的生物量。500天运行后最大COD去除速率(gCOD·L-1d-1)分别达到7.6 (淀粉)、10.5(蔗糖)、32.1(乙醇)、42.6(丁酸盐一丙酸盐)。在不同基质下长期生长改变了细菌的种类和营养组成以及颗粒污泥的特性。以淀粉或蔗糖为基质生长的颗粒比以乙醇或脂肪酸为基质生长的颗粒粒径大,而且具有更高的EPS。以脂肪酸为基质培养的颗粒含有相当多的无机盐(灰分含量:56%-63%),但EPS含量低,并表现出比其它三种颗粒更为密集的超微结构(亚显微结构)。在微酸环境中以乙醇为基质培养的颗粒污泥显示最小的密度、最高的vss和最低的灰分含量。某些有机物如乙酸,也对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当乙酸浓度较高时,甲烷八叠球菌比增殖速率明显高于甲烷丝菌,成为优势甲烷菌;而浓度较低时,甲烷丝菌则成为优势甲烷菌,易造成污泥膨胀。培养颗粒污泥的进水COD浓度一般以1000-5000mg/L为宜,高的进液浓度有利于底物向构成颗粒污泥的细菌细胞内传递,因而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生长。但浓度不能过高,过高时细菌生长过快,形成的污泥结构松散、沉降性能差;过低会延长培养时间,甚至难以形成厌氧颗粒污泥。

2.2水力负荷和气体上升速度

水力负荷和气体上升速度是影响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重要因素。水流速度通常与负荷、反应器产气量共同影响颗粒污泥形成过程,水力上升速度与产气搅动可有选择性地洗出细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高负荷产生的大量气体也有助于洗出细小污泥。通常情况下,水力负荷大于0.25m3/m2·h可以把絮状污泥与颗粒污泥完全分开。通过水力负荷筛选沉降性能良好的污泥,淘汰结构松散、沉降性能差的絮状污泥。在颗粒化初期,淘汰絮状污泥可避免与颗粒污泥争夺营养,从而有利于颗粒污泥的生长。提高气体上升速度可以促进污泥的颗粒化、提高颗粒污泥的质量。但过高有害,会使形成的颗粒污泥分散、沉降性能降低。气体上升速度可采用充氮来提高。Wu等给出培养厌氧颗粒污泥的水力负荷下限值为0.3m3/m2·h,通过内循环保持该流速。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内循环能起到稀释进水浓度和增加泥水混合作用。

2.3接种污泥及接种量

要培养出较好性能的厌氧颗粒污泥,选择接种污泥及接种量的多少是至关重要的。接种污泥按其来源可以划分为颗粒污泥和非颗粒污泥,共同点是种污泥内必须含有可降解目标废水中有机物的微生物。所需的接种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认为接种量为UASB反应器有效容积的10%-30%为佳。Veigant等的研究表明,以消化过的污泥、牛粪等为接种物均可生成颗粒污泥。国内的研究也表明用阴沟污泥、厌氧消化过的猪粪、鸡粪、初沉池污泥等为接种物都可形成颗粒污泥。吴唯民等还成功地在中温下用好氧活性污泥作接种物,培养出了性能良好的颗粒污泥。但研究表明采用颗粒污泥为种泥,可加快颗粒化进程,缩短反应器的启动时间。接种量以5-15gVSS/L为宜,较大的接种量可缩短启动的时间。对不同类型的废水和接种(下转第412页)

厌氧颗粒污泥技术

向敏1杨冠2

(1.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厌氧颗粒污泥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厌氧废水处理技术。污泥具有良好沉降性能和高污泥浓度的特点,使反应器的容积负荷较高,能有效地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和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等。文章根据国内外对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特性以及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厌氧颗粒污泥;机理;性质;影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