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影像学总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总论 PPT精品课件
引入的物质称对比剂
对比剂的分类
高密度对比剂:碘剂、钡剂 碘对比剂: 有机碘剂
离子型:泛影葡胺 非离子型: 无机碘剂:碘油 低密度对比剂:空气
造影方式
直接引入:口服、灌注、穿刺 间接引入
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由Hounsfield设计,1972年问世 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
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
医学影像学包括:
X线诊断学 超声诊断学 CT MRI DSA ECT 核素扫描 介入性放射学
(解剖形态)
(功能代谢) (诊断+治疗)
第一章 X线成像
第一节 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 产生的
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 台
1、氢原子核磁矩平时状态 杂乱无章
2、氢原子核置于磁场状态 磁矩按磁力线方向排列
3、施加射频脉冲 氢原子核获得能量
4、射频脉冲停止后 产生MR信号
弛豫与弛豫时间
弛豫:质子中止射频脉冲,由此引起的变化 回到平衡状态
纵向磁化恢复(纵向弛豫) 横向磁化消失(横向弛豫) 纵向磁化由0恢复到63%所需时间,为纵向
CT的分类
螺旋扫描CT: 扫描速度快 提高病灶检出率 CT值测量准确 多功能显示病灶 电子束CT:
CT检查技术
普通CT扫描 平扫 对比增强扫描 造影扫描 高分辨力CT扫描:短时间高空间分辨力,清
楚显示微小组织
CT检查技术
特殊扫描: 延迟扫描 动态扫描 三维图像重建 多平面重组 CT血管造影 CT仿真内窥镜 CT灌注成像
弛豫时间(T1) 横向磁化由最大减小到最大值37%的时间,
为横向弛豫时间(T2)
对比剂的分类
高密度对比剂:碘剂、钡剂 碘对比剂: 有机碘剂
离子型:泛影葡胺 非离子型: 无机碘剂:碘油 低密度对比剂:空气
造影方式
直接引入:口服、灌注、穿刺 间接引入
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由Hounsfield设计,1972年问世 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
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
医学影像学包括:
X线诊断学 超声诊断学 CT MRI DSA ECT 核素扫描 介入性放射学
(解剖形态)
(功能代谢) (诊断+治疗)
第一章 X线成像
第一节 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 产生的
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 台
1、氢原子核磁矩平时状态 杂乱无章
2、氢原子核置于磁场状态 磁矩按磁力线方向排列
3、施加射频脉冲 氢原子核获得能量
4、射频脉冲停止后 产生MR信号
弛豫与弛豫时间
弛豫:质子中止射频脉冲,由此引起的变化 回到平衡状态
纵向磁化恢复(纵向弛豫) 横向磁化消失(横向弛豫) 纵向磁化由0恢复到63%所需时间,为纵向
CT的分类
螺旋扫描CT: 扫描速度快 提高病灶检出率 CT值测量准确 多功能显示病灶 电子束CT:
CT检查技术
普通CT扫描 平扫 对比增强扫描 造影扫描 高分辨力CT扫描:短时间高空间分辨力,清
楚显示微小组织
CT检查技术
特殊扫描: 延迟扫描 动态扫描 三维图像重建 多平面重组 CT血管造影 CT仿真内窥镜 CT灌注成像
弛豫时间(T1) 横向磁化由最大减小到最大值37%的时间,
为横向弛豫时间(T2)
医学影像学总论(1)
1.5T MRI
医学PPT
24
1.5T HDx MRI
医学PPT
25
五 DSA
动脉DSA(IADSA)
静脉DSA(IVDSA) 旋转DSA 通过减影技术更清楚显示血管,可做血管 成型、栓塞、置入支架等各种介入手术。
医学PPT
26
DSA
医学PPT
27
平板DSA
医学PPT
28
X线成像
一 、X线产生条件
医学PPT
2
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8、介入放射学 外周、心脏、神经介入 CT介入 超声介入
9、数字化成像(CR、DR、DDR…) 图像存档与传输(PACS)
信息放射学(PACS、 RIS)
医学PPT
3
医学影像学科发展史
• 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1895—W.C.rontgen 1901—第一位nobel物理奖
医学PPT
37
六 对成像大小与失真的影响 ▪ X线阳极靶与人体距离对X线投影的影响
距离越近,晕影越多 ▪ 胶片与人体距离对投影的影响
距离愈远,图像愈放大,晕影愈多 ▪ 斜射投照对图像的影响
倾斜投照使投影变形失真
9
介入放射学
• 定义: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影像设备导 引下,穿刺针、导管、其他介入器材, 对疾病诊断或治疗。
·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电子群在高电压作用下形成高速运行电 子流 电子流受靶面阻拦突然停止、同时发生 能量转换
医学PPT
29
X线成像设备
发生装置主要是X线管、变压器 和操作台。 ·X线是真空的球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 钨靶时产生的,决定X线质和量的因素是: 1 管电压(kv):决定x线穿透力 2 灯丝电流(mA)和时间(s)毫安秒 (mAs)决定x线量
医学影像学总论(一)好精品PPT课件
x 线穿过人体密度和厚度不同的组织 结构,被吸收程度不同,到达荧光屏、胶 片或影像板上的剩余 x 线量不同,激发出 明暗不同的图像。
(2)
★X线成像基础:X线特性+密度和厚度差 16 ★影像对比产生的基础---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 度的差别所形成的对比。 ★人工对比--用人工的方法向器官内部或其 周围引入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后形成的对比 ★病变成像基础---局部密度或/和厚度改变
X线图像→像素化→数字化
分类
➢ CR(计算机X线成像)--影像板(IP板)作为介质
(2)
20
➢ DF(数字X线荧光成像)--影像增强电视系统 (IITV)为介 质,图像用高分辨力摄像管扫描
➢ 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
优点
➢ X线辐射小
➢ 摄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件宽容度大
➢ 图像灰度可调,一次摄影可清晰观察各种密度结构
4
(1)
2.介入放射学
5
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引导和监视
下采取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
包括穿刺活检、穿刺引流、栓塞、灌注、
成形、消融、取异物术。
(1)
二、医学影像学的作用
6
1.疾病诊断中起“侦察兵”的特殊作用
2.临床医学的支柱学科:介入放射学为与 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疗体系之一。
(1)
A 离子型常用的为泛影葡胺、胆影葡胺等。 B 非离子型常用的有欧乃派克、碘必乐等。 C 非离子型碘制剂具有低渗性、低黏度、低毒性,价较高
(1)
1人7 工 对 比
自
然
病
对
变
比
产 生
对
比
人体组织结构依据密度不同分
(2)
★X线成像基础:X线特性+密度和厚度差 16 ★影像对比产生的基础---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 度的差别所形成的对比。 ★人工对比--用人工的方法向器官内部或其 周围引入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后形成的对比 ★病变成像基础---局部密度或/和厚度改变
X线图像→像素化→数字化
分类
➢ CR(计算机X线成像)--影像板(IP板)作为介质
(2)
20
➢ DF(数字X线荧光成像)--影像增强电视系统 (IITV)为介 质,图像用高分辨力摄像管扫描
➢ 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
优点
➢ X线辐射小
➢ 摄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件宽容度大
➢ 图像灰度可调,一次摄影可清晰观察各种密度结构
4
(1)
2.介入放射学
5
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引导和监视
下采取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
包括穿刺活检、穿刺引流、栓塞、灌注、
成形、消融、取异物术。
(1)
二、医学影像学的作用
6
1.疾病诊断中起“侦察兵”的特殊作用
2.临床医学的支柱学科:介入放射学为与 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疗体系之一。
(1)
A 离子型常用的为泛影葡胺、胆影葡胺等。 B 非离子型常用的有欧乃派克、碘必乐等。 C 非离子型碘制剂具有低渗性、低黏度、低毒性,价较高
(1)
1人7 工 对 比
自
然
病
对
变
比
产 生
对
比
人体组织结构依据密度不同分
医学影像-总论课件
• 介入放射技术自70年代以来,开始为临床 的治疗与诊断作出了贡献,形成“介入放 射学”,并于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与外 科、内科一起并列为三大治疗体系。
• 医学影像学包括: • 影像诊断学: X线诊断 超声诊断 CT诊断 MRI诊断 • 介入放射学:介入诊断学 介入治疗学
•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目的 • 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 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 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 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疾病诊 断的目的
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常以时间 减影法,形成血管影像。目前是诊断心血管疾病 的金标准,也是血管内介入治疗不可缺少的成像 手段。
• 数字化成像的发展与优势 • 数字化成象改变了传统的X线成象的显示、 保存、传输与利用模式,形成了PACS系统 (应用数字信息的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极大地方便了病人的就诊,使影像科数字 化、无胶片化成为可能,远程会诊得以实 现。
• 医学影像学的重要作用 • 纵观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其应用领域 在不断地扩大,诊断水平亦在不断地提高, 已成为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放射 科是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重大,不可或 缺的重要临床科室
• 学习医学影像学应注意: • ①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图像。是 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与综合而作出的, 会有同影异病或同病异影而鉴别困难。 • ② 不同成象技术在诊断中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 ③影像诊断价值是肯定的,也是有限度的,并 非适用于所有疾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 • ④ 有禁忌。(孕、儿;肾功受损)
如何学习和运用医学影像学
• • • • • 1、熟悉成像技术、检查方法。 2、掌握图像特点。 3、熟悉图像上正常和异常表现。 4、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影像诊断要点。 要求: 选择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 考虑经济/诊断效能比。 会解读影像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总论PPT
5.对于易发某些疾病的高危人群(如肝硬 化病人、重度吸烟者、遗传性肾癌综合 征家族成员等),定期影像学检查有助 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6.影像学检查也常用于健康体检,能够早 期发现病变尤其是某些恶性肿瘤(早期 肾细胞癌、早期乳腺癌),这对于疾病 的及时治疗、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 床意义
生殖
内分泌
肢体
脊柱
CT限度
辐射剂量高 微小早期病变检出困难 定性诊断限度
MRI
利用强外磁场内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特定射 频(radio frequency,RF)脉冲作用下产生磁共振 现象,所进行的一种崭新医学成像技术
低场强——高场强
不同组织在信号强度与灰度不同
信号强度
成像参数
成像序列
多方位图像
组织分辨率高
流空效应
功能成像和波谱检查
MRI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与神经、头颈、纵隔、心血管、 腹部器官、肢体
检出率与敏感度高 定性诊断较好
优势
1、组织分辨力高 2、直接进行水成像 3、直接进行血管成像 4、在体分析组织和病 变代谢物的生化成
多层面容积再现(MPVR)
多层面容积再现(MPVR)
容积再现(VR)
容积再现(VR)
CT仿真内镜成像(CTVE)
CT诊断的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 头颈部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内分泌系统
形态成像 功能性成像 急诊医学
颅脑
头颈
胸部
消化
泌尿
影像重叠:同一部位结构的综合投影 放大与失真:非点射线的锥形投射 可调性与数字化:CR/DR/DF
-X线灰阶图像
以密度反映人体组织结构变化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在影像上主要以黑
医学影像学总论PPT
宽窗宽显示的CT值范围大,每级灰阶代表的CT值跨度大, 对组织或结构在密度差异之间显示的黑白对比度小。层次 丰富。适用于密度差异大的组织或结构的显示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
空间分辨力:
某物体间对X线吸收具有高的差异、形成高对比的条件下,鉴别其细 微结构的能力
影响因素:探测器数目,重建算法,图像 矩阵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MRI)
自旋与核磁
地球自转产生磁场
原子核总是不停地按一定频率绕着自身的轴发生自旋 ( Spin )
原子核的质子带正电荷,其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核磁,因 而以前把磁共振成像称为核磁共振成像(NMRI)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MRI)
MR按主磁场的场强分类 —低场强 小于0.5T —中场强 0.5-1.0T —高场强 1.0-2.0T(1.0T 1.5T 2.0T) —超高场强 大于2.0T(3.0T 4.7T 7.0T)
像的一种单位,相对在CT成像设备中,用每个体素对X线 束的吸收系数来表示其影像信息,并转换成各组织的CT 值,映射在平面图像上对应的像素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
图像矩阵 把受检体的体层影像人为加上一个栅格,
并有规律的划分为许多大小(面积)均等的小单 元体。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和编号,便形成一个有 序的数组,此有序数组反映在影像平面形成图像 矩阵。图像矩阵中每个元素即为像素。图像矩阵 是X线束扫描过程中形成的
第一节:X线成像
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安全 准确 简便 经济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
体素: 依据CT成像的物理原理,将人体内器官或组织体层划
分有限个小单元体,称为体素。即受检体体层上按一定坐 标人为划分的小体积元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
空间分辨力:
某物体间对X线吸收具有高的差异、形成高对比的条件下,鉴别其细 微结构的能力
影响因素:探测器数目,重建算法,图像 矩阵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MRI)
自旋与核磁
地球自转产生磁场
原子核总是不停地按一定频率绕着自身的轴发生自旋 ( Spin )
原子核的质子带正电荷,其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核磁,因 而以前把磁共振成像称为核磁共振成像(NMRI)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MRI)
MR按主磁场的场强分类 —低场强 小于0.5T —中场强 0.5-1.0T —高场强 1.0-2.0T(1.0T 1.5T 2.0T) —超高场强 大于2.0T(3.0T 4.7T 7.0T)
像的一种单位,相对在CT成像设备中,用每个体素对X线 束的吸收系数来表示其影像信息,并转换成各组织的CT 值,映射在平面图像上对应的像素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
图像矩阵 把受检体的体层影像人为加上一个栅格,
并有规律的划分为许多大小(面积)均等的小单 元体。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和编号,便形成一个有 序的数组,此有序数组反映在影像平面形成图像 矩阵。图像矩阵中每个元素即为像素。图像矩阵 是X线束扫描过程中形成的
第一节:X线成像
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安全 准确 简便 经济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
体素: 依据CT成像的物理原理,将人体内器官或组织体层划
分有限个小单元体,称为体素。即受检体体层上按一定坐 标人为划分的小体积元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
《医学影像总论》课件
医学影像技术的多模态化和多维度化
未来医学影像技术将向多模态化和多维度化方向发展,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医学信息, 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医学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
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存在标准化和规范化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和制定相关标准。
核医学检查技术
01
核医学检查技术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对 人体内部进行成像,能够显示组 织的功能代谢信息。
02
核医学检查技术的 优点
能够显示功能代谢信息、无创性 。
03
核医学检查技术的 局限性
操作复杂、价格昂贵、存在辐射 风险。
04
医学影像诊断与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诊断原则
功能性MRI
研究大脑活动和功能连接的成像 技术。
全身MRI
快速获取全身图像,无创检查手 段。Leabharlann 超声影像设备超声探头
利用高频声波生成人体内部结构的实时图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
显示血流和血管情况的超声检查。
实时三维超声
获取立体和动态的超声图像,用于胎儿和心脏检 查等。
核医学影像设备
核医学成像设备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进行成像,显示器官功能和代谢 情况。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
01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组织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能够显示
人体内部结构的细节。
CT检查技术的优点
02
高分辨率、能够显示三维结构、无创性。
CT检查技术的局限性
03
存在辐射风险,价格相对较高。
MRI检查技术
1 2
MRI检查技术
未来医学影像技术将向多模态化和多维度化方向发展,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医学信息, 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医学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
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存在标准化和规范化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和制定相关标准。
核医学检查技术
01
核医学检查技术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对 人体内部进行成像,能够显示组 织的功能代谢信息。
02
核医学检查技术的 优点
能够显示功能代谢信息、无创性 。
03
核医学检查技术的 局限性
操作复杂、价格昂贵、存在辐射 风险。
04
医学影像诊断与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诊断原则
功能性MRI
研究大脑活动和功能连接的成像 技术。
全身MRI
快速获取全身图像,无创检查手 段。Leabharlann 超声影像设备超声探头
利用高频声波生成人体内部结构的实时图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
显示血流和血管情况的超声检查。
实时三维超声
获取立体和动态的超声图像,用于胎儿和心脏检 查等。
核医学影像设备
核医学成像设备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进行成像,显示器官功能和代谢 情况。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
01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组织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能够显示
人体内部结构的细节。
CT检查技术的优点
02
高分辨率、能够显示三维结构、无创性。
CT检查技术的局限性
03
存在辐射风险,价格相对较高。
MRI检查技术
1 2
MRI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学总论教材教学课件
采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 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 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 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 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 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 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 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从而得到CT图像。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 使人体组织产生磁共振 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 得到MRI图像,对软组 织分辨率高。
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 中的反射、折射等物理 特性,通过仪器接收信 号并处理成图像,主要 用于腹部、妇产科等部 位的检查。
异常形态
如器官增大或缩小,组 织密度改变等,可能提 示炎症、肿瘤等疾病。
异常功能
如代谢异常、激素水平 异常等,可能提示内分 泌系统或代谢性疾病。
异常信号
如医学影像检查中出现的 异常信号影,可能提示血 管病变、感染等疾病。
异常血流
如血流速度异常、血流方向 改变等,可能提示心血管疾
病或血管狭窄等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05 医学影像诊断常见疾病分 析
DSA检查:数字减影血 管造影技术,通过计算 机处理去除骨骼和软组 织影像,仅留下血管影 像。DSA对血管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 值。
PET检查:正电子发射 断层显像技术,利用正 电子核素标记的葡萄糖 等人体代谢物作为显像 剂,通过病灶对显像剂 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 化。PET主要用于肿瘤、 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 疾病的诊断。
CT检查:采用X射线束 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 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 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 线,转变为可见光后, 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 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 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 理。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的检查,尤其是颅脑、 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病 变诊断。
MRI检查:利用强磁场 和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 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计 算机处理成像。MRI对 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 射损伤,适用于神经系 统、脊柱、关节等部位 的病变诊断。
医学影像学总论课件PPT课件
21
X线球管
医学影像学
球管基本结构 高速电子流轰击在阳极靶上产生x射线 冷却系统保证球管能连续高效的运22转
医学影像学
二、 X线的特性
X线属于电磁波。
波长范围为0.0006~50nm。
用 于 X 线 成 像 的 波 长 为 0.031 ~ 0.008nm (相当于40~150kV时),比可见光的波 长短,肉眼看不见。此外,X线还具有以 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和X线检查相关的特 性:
琴射线,但伦琴愿意谦逊地称它为x射线(简
称x线)。这就是伦琴射线和x射线的由来。
除少数德语国家称它为伦琴射线,全球普
遍称它为x线。
6
医学影像学
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 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 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 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
9
医学影像学
介 入 放 射 学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VR ) 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 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 导管等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 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 断的学科。
10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它面向临床各科,应用 于各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 显著扩大了原放射学的检查范围和诊断 水平。在服务于临床各科的同时,也大 大促进了各临床学科的发展。
条件、学术水平)
3
医学影像学
4
医学影像学
1895年12月22日伦琴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 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年1月23日将这一重大发现
在沃尔兹堡物理医学会
(WurzburgPhysico—MedicalSociety)上报告。
X线球管
医学影像学
球管基本结构 高速电子流轰击在阳极靶上产生x射线 冷却系统保证球管能连续高效的运22转
医学影像学
二、 X线的特性
X线属于电磁波。
波长范围为0.0006~50nm。
用 于 X 线 成 像 的 波 长 为 0.031 ~ 0.008nm (相当于40~150kV时),比可见光的波 长短,肉眼看不见。此外,X线还具有以 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和X线检查相关的特 性:
琴射线,但伦琴愿意谦逊地称它为x射线(简
称x线)。这就是伦琴射线和x射线的由来。
除少数德语国家称它为伦琴射线,全球普
遍称它为x线。
6
医学影像学
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 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 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 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
9
医学影像学
介 入 放 射 学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VR ) 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 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 导管等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 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 断的学科。
10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它面向临床各科,应用 于各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 显著扩大了原放射学的检查范围和诊断 水平。在服务于临床各科的同时,也大 大促进了各临床学科的发展。
条件、学术水平)
3
医学影像学
4
医学影像学
1895年12月22日伦琴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 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年1月23日将这一重大发现
在沃尔兹堡物理医学会
(WurzburgPhysico—MedicalSociety)上报告。
医学影像学总论课件
02
医学影像学基本原理
医学影像的形成原理
医学影像的形成
医学影像学通过利用不同类型的 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磁 共振等,将人体内部结构转化为
可视图像。
物理原理
每种成像技术都有其特定的物理 原理。例如,X射线基于穿透不 同组织密度的能力来形成图像, 而超声则利用高频声波在人体内
的反射和回声来成像。
超声检查技术的优点包括无辐射损伤、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
03
,但同时也存在对骨骼和肺部等结构显示不佳的局限性。
核医学检查技术
核医学检查技术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 素对人体进行标记和显像的技术,可 以显示人体器官的功能和代谢状态。
核医学检查技术的优点包括无创伤、 无辐射损伤、能够显示器官功能等, 但同时也存在显像剂价格较高、操作 复杂等缺点。
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
03
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的应用
在脑部疾病、关节病变、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为疾病的早
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医学影像学新技术的未来发展
技术融合
未来医学影像学新技术将朝着多种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如光学分子成像与超声、核磁共振等技术结合,实现多模态 成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字化成像技术
数字化成像技术提高了医学影像的质量和可重复性,降低 了辐射剂量,并方便了远程医疗和移动诊断的应用。
03
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最常用的检查技术之一,通过X线照射人体,利用不同组织对X 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在胶片或数字成像设备上形成图像。
X线检查技术主要用于胸部、骨骼、腹部等部位的检查,对于肺部炎症、肿瘤、骨折、胃肠 穿孔等疾病具有诊断价值。
医学影像学总论课件
加强交叉学科合作
未来,医学影像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医学学科( 如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等)以及理工学科( 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交叉合作 ,以共同推动医学的发展。
注重健康管理和预防医学
未来,医学影像学将更加注重健康管理和预防医 学的理念,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式 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应用范围
01
02
03
04
诊断疾病
医学影像学可以提供人体内部 结构和病变的直观图像,帮助
医生诊断各种疾病。
监测疾病进展
通过定期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 ,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
效果。
指导治疗
医学影像学还可以为医生提供 精确的定位信息,指导治疗过
程。
评估手术风险
在进行手术前,医学影像学检 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手术的风
CT检查技术的应用
CT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颅脑、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疾病诊断,如颅脑外伤、肺癌、肝癌 等。同时,CT检查技术也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
CT检查技术的优缺点
CT检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能够观察细节等特点,但也存在辐射较大、价格较高、操作 繁琐等缺点。
MRI检查技术
01
MRI检查技术原理
MRI即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内部组织进行成
病变、肺部病变、胸腔积液等。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03
主要用于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如骨折
、肺炎、胃癌等。
CT诊断
CT机的原理
CT机利用X射线旋转扫描人体,同时接收透过人体后的X射线, 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人体横断面的图像。
CT检查方法
最新[医学]11医学影像总论1ppt课件
距离防护
15
普通X线成像系统
16
数字化成像系统 ( DR)
17
数字胃肠机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计算机体层成像
(Computed Tomography)
CT成像基本原理
• 基本原理
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 扫描,由探测器接受衰减的x线,并由光电转换 器变为电信号,再由模数转换器变为数字进行计 算机处理,获得该层面的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 数,再由数模转换器把每个体素的数字转换成不 等灰阶度的像数,按矩阵排列,构成CT图像。
[医学]11医学影像总论1
医学影像学的范畴
• 影像诊断学: 放射诊断学 超声成像 CT MRI 核素成像(γ闪烁成像、ECT、PET)
• 介入放射学:诊断 治疗
2
X线特性
• 穿透性:与物体的密度与厚度相关 • 荧光效应:透视的基础 • 感光效应:摄影的基础 • 电离效应:放射治疗的基础、x线防护
34
CT值
• 以水为标准(0) • 采用Hounsefield单位(Hu) • 空气为-1000 Hu ,骨为+1000 Hu • 可划分为2000或3000个等级 • 代表同一单位的组织密度,可对组织密度
高低量化。
35
窗宽、窗位
• 窗宽是指荧屏图像上包括16个灰阶的CT 值范围。 • 窗位是指观察某一组织结构细节时,以该组织CT
CMPR)
• 仿真内窥镜技术(Virtual Endoscopy, VE)
39
CT诊断与临床应用
• 优点: –断层图像 –密度分辨率高 –可反映造影剂在不同时相的变化,大大扩展了 临床检查范围
15
普通X线成像系统
16
数字化成像系统 ( DR)
17
数字胃肠机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计算机体层成像
(Computed Tomography)
CT成像基本原理
• 基本原理
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 扫描,由探测器接受衰减的x线,并由光电转换 器变为电信号,再由模数转换器变为数字进行计 算机处理,获得该层面的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 数,再由数模转换器把每个体素的数字转换成不 等灰阶度的像数,按矩阵排列,构成CT图像。
[医学]11医学影像总论1
医学影像学的范畴
• 影像诊断学: 放射诊断学 超声成像 CT MRI 核素成像(γ闪烁成像、ECT、PET)
• 介入放射学:诊断 治疗
2
X线特性
• 穿透性:与物体的密度与厚度相关 • 荧光效应:透视的基础 • 感光效应:摄影的基础 • 电离效应:放射治疗的基础、x线防护
34
CT值
• 以水为标准(0) • 采用Hounsefield单位(Hu) • 空气为-1000 Hu ,骨为+1000 Hu • 可划分为2000或3000个等级 • 代表同一单位的组织密度,可对组织密度
高低量化。
35
窗宽、窗位
• 窗宽是指荧屏图像上包括16个灰阶的CT 值范围。 • 窗位是指观察某一组织结构细节时,以该组织CT
CMPR)
• 仿真内窥镜技术(Virtual Endoscopy, VE)
39
CT诊断与临床应用
• 优点: –断层图像 –密度分辨率高 –可反映造影剂在不同时相的变化,大大扩展了 临床检查范围
医学影像学总论课件
医学影像组学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尽管医学影像组学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面临技术、数据和标准化等方面的挑战 。未来,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算法,加强数据共享和标准化建设,以推动医学影像组学技 术的广泛应用。
医学影像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01 02
医学影像在精准医疗中的重要性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医学影像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 学影像可提供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 依据。
介绍X线的产生、穿透和衰减等基本 原理以及X线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CT成像原理及特点
详细描述CT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各种 扫描技术,包括平扫、增强扫描等 。
MRI成像原理及特点
介绍MRI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扫描技 术,包括SE、TE等脉冲序列以及T1 、T2加权图像等。
其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简要介绍超声、核医学等其他医学 影像检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与融合
未来,医学影像技术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例如,将人工智能、深度 学习等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结合,开发更高效、精确的分析和诊断算法。
多模态成像与融合
多模态成像技术是指将多种成像方式(如MRI、CT、PET等)融合在一起,以提供更全面 的医学影像信息。未来,多模态成像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研究。
医学影像组学技术概述
医学影像组学是一种分析医学影像数据的新兴技术,通过高通量分析,能够无创地评估肿 瘤的分子特征和生物标记物,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疗效评估提供了新 的手段。
医学影像组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组学技术可通过对肿瘤的影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取肿瘤的形态学、功能性和 分子特征,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型。
尽管医学影像组学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面临技术、数据和标准化等方面的挑战 。未来,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算法,加强数据共享和标准化建设,以推动医学影像组学技 术的广泛应用。
医学影像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01 02
医学影像在精准医疗中的重要性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医学影像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 学影像可提供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 依据。
介绍X线的产生、穿透和衰减等基本 原理以及X线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CT成像原理及特点
详细描述CT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各种 扫描技术,包括平扫、增强扫描等 。
MRI成像原理及特点
介绍MRI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扫描技 术,包括SE、TE等脉冲序列以及T1 、T2加权图像等。
其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简要介绍超声、核医学等其他医学 影像检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与融合
未来,医学影像技术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例如,将人工智能、深度 学习等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结合,开发更高效、精确的分析和诊断算法。
多模态成像与融合
多模态成像技术是指将多种成像方式(如MRI、CT、PET等)融合在一起,以提供更全面 的医学影像信息。未来,多模态成像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研究。
医学影像组学技术概述
医学影像组学是一种分析医学影像数据的新兴技术,通过高通量分析,能够无创地评估肿 瘤的分子特征和生物标记物,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疗效评估提供了新 的手段。
医学影像组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组学技术可通过对肿瘤的影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取肿瘤的形态学、功能性和 分子特征,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型。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计算机X线摄影 (computed radiography, CR)
CR是将X线摄照的影像信息记录在影像板上,经阅 读器读取,由计算机计算出一个数字化图像,经数字/ 模拟转换器转换,在荧屏上显示出灰阶图像。
CR构造:
1、影像板(IP板):
代替传统胶片
31
CR结构
2、读取装置: (1)暗盒型 (2)无暗盒型
字
化
数字X线荧光成像-DF
X
线
Digitalfluorog- raphy
成
像
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DR
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
29
传统屏-片系统:
X线摄照
胶片 显影、定影 影像
(模拟)
计算机X线成像-CR :
X线摄照
影像板
IP板(可重复使用) 激光扫描
(数字)
影像
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
放射诊断学
6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1895年后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超声与核素显像
7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1895年后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X线计算机体层 磁共振成像
发射体层显像
8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1895年后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4
25
X线成像设备 X线管 变压器
操作台
26
X线成像设备
• X线管、变压器、操作 台和检查床等。
27
数字X线成像
• 将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 结合,使形成影像的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 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数字化图像的成 像技术。
28
计算机X线成像-CR
数
Computed Radiography
32
影像信息的记录、读取、处理和显示
33
数字X线荧光成像-DF
Digitalfluorog- raphy
用IITV代替CR的IP作为介质。 优点:
成像时间短,有透视功能。 应用:
DSA、数字胃肠机。
34
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DR
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
• 用平板探测器将X线信息直接转换成电信号, 再行数字化,整个转换过程都在平板探测 器内完成。
• DR没有经过摄像管或激光扫描的过程,所 以X线信号损失少,图像质量好,成像时 间短。
35
DR机房及操作室
36
DR照片
Digital Radiography
37
DR能量减影成像(骨肉分离)
38
39
数字X线成像与普通X线成像比较:
• 提高图像密度分辨力与显示能力; • 行图像处理,增加信息的显示功能; • 患者接受的X线量较少; • 摄照条件的宽容度加大; • 可摄成照片,可用磁盘或光盘存储; • 可输入PACS中。
➢与X线成像密切相关的特性: • 穿透性; • 荧光效应; • 感光效应; • 电离效应。
15
X线的特性--穿透性
电压 波长 ---穿透性 ; 物质密度 ---穿透性 ; 物质厚度 ---穿透性 。
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16
穿透力正常的胸片
穿透力不足的胸片 17
X线的特性--荧光效应
X线波长很短,肉眼看不见。
20世纪70年代
介入放射学
9
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两大组成部份形成了 一门新的临床学科——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医学影像学的形成,不仅扩大了人体的 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些疾病进 行治疗,这样大大地拓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成为 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90年代以来,又有了数字化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 )及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 (picture archiv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使医学影像学又发展成为今天 的信息放射学(information radiology)和远程 放射学(tele-radiology)。
10
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
了解
不同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及图像特点。
掌握
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
掌握
不同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技术在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
11
第一节 X 线成像
12
X线成像的基本 原理与设备
13
X线的产生
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 撞击钨(钼)靶时而产生。 三个条件:
14
X线的特性
➢波长极短,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具有波粒 二象性。
硫化锌镉
X线激发
钨酸钙
X线被转换成波长
较长的荧光
铂氰化钡 (肉眼可见)
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
18
X线的特性--感光效应
放
X线
X光胶片
出
(药膜AgBr)
银离子 Ag
感光的Ag+被 还原黑色银 未感光AgBr 被溶解变透明
显影 定影
经 过
潜影
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19
X线的特性--电离效应
• X线穿过任何物质都可使之电离,而产生电离 效应。
人体的密度分为三类:
• 高 密 度: 骨和钙化灶等; • 中等密度: 软骨、肌肉、实质器官、
结缔组织、体液等; • 低 密 度: 脂肪组织及存在于呼吸道、
胃肠道、鼻窦气体。 密度和厚度差别是产生影像对比的基础
22
密度不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23
X线成像设备
• X线机包括: X线管、变压器、操作台及检查床等
医学影像学总论
广东医学院放射诊断学教研室
1
概述
1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2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3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2
影像学的诞生和发展 X 线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3
影像学的诞生和发展
4
伦琴
放射诊断学 1895年,X线 Diagnostic radiology
基础
重大发现
医学影像学
Medical imaging
5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1895年后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 生物效应: X线射入人体也可产生电离效应,使细胞和体 液发生一系列反应,引起细胞损害,使细胞 DNA破坏。
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也 是X线需要防护的原因。
20
成像基本原理
• 基于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 和感光效应。
• 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X线
人体
荧光屏
图像
潜影
21
成像基本原理
计算机X线摄影 (computed radiography, CR)
CR是将X线摄照的影像信息记录在影像板上,经阅 读器读取,由计算机计算出一个数字化图像,经数字/ 模拟转换器转换,在荧屏上显示出灰阶图像。
CR构造:
1、影像板(IP板):
代替传统胶片
31
CR结构
2、读取装置: (1)暗盒型 (2)无暗盒型
字
化
数字X线荧光成像-DF
X
线
Digitalfluorog- raphy
成
像
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DR
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
29
传统屏-片系统:
X线摄照
胶片 显影、定影 影像
(模拟)
计算机X线成像-CR :
X线摄照
影像板
IP板(可重复使用) 激光扫描
(数字)
影像
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
放射诊断学
6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1895年后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超声与核素显像
7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1895年后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X线计算机体层 磁共振成像
发射体层显像
8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1895年后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4
25
X线成像设备 X线管 变压器
操作台
26
X线成像设备
• X线管、变压器、操作 台和检查床等。
27
数字X线成像
• 将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 结合,使形成影像的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 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数字化图像的成 像技术。
28
计算机X线成像-CR
数
Computed Radiography
32
影像信息的记录、读取、处理和显示
33
数字X线荧光成像-DF
Digitalfluorog- raphy
用IITV代替CR的IP作为介质。 优点:
成像时间短,有透视功能。 应用:
DSA、数字胃肠机。
34
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DR
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
• 用平板探测器将X线信息直接转换成电信号, 再行数字化,整个转换过程都在平板探测 器内完成。
• DR没有经过摄像管或激光扫描的过程,所 以X线信号损失少,图像质量好,成像时 间短。
35
DR机房及操作室
36
DR照片
Digital Radiography
37
DR能量减影成像(骨肉分离)
38
39
数字X线成像与普通X线成像比较:
• 提高图像密度分辨力与显示能力; • 行图像处理,增加信息的显示功能; • 患者接受的X线量较少; • 摄照条件的宽容度加大; • 可摄成照片,可用磁盘或光盘存储; • 可输入PACS中。
➢与X线成像密切相关的特性: • 穿透性; • 荧光效应; • 感光效应; • 电离效应。
15
X线的特性--穿透性
电压 波长 ---穿透性 ; 物质密度 ---穿透性 ; 物质厚度 ---穿透性 。
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16
穿透力正常的胸片
穿透力不足的胸片 17
X线的特性--荧光效应
X线波长很短,肉眼看不见。
20世纪70年代
介入放射学
9
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两大组成部份形成了 一门新的临床学科——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医学影像学的形成,不仅扩大了人体的 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些疾病进 行治疗,这样大大地拓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成为 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90年代以来,又有了数字化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 )及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 (picture archiv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使医学影像学又发展成为今天 的信息放射学(information radiology)和远程 放射学(tele-radiology)。
10
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
了解
不同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及图像特点。
掌握
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
掌握
不同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技术在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
11
第一节 X 线成像
12
X线成像的基本 原理与设备
13
X线的产生
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 撞击钨(钼)靶时而产生。 三个条件:
14
X线的特性
➢波长极短,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具有波粒 二象性。
硫化锌镉
X线激发
钨酸钙
X线被转换成波长
较长的荧光
铂氰化钡 (肉眼可见)
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
18
X线的特性--感光效应
放
X线
X光胶片
出
(药膜AgBr)
银离子 Ag
感光的Ag+被 还原黑色银 未感光AgBr 被溶解变透明
显影 定影
经 过
潜影
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19
X线的特性--电离效应
• X线穿过任何物质都可使之电离,而产生电离 效应。
人体的密度分为三类:
• 高 密 度: 骨和钙化灶等; • 中等密度: 软骨、肌肉、实质器官、
结缔组织、体液等; • 低 密 度: 脂肪组织及存在于呼吸道、
胃肠道、鼻窦气体。 密度和厚度差别是产生影像对比的基础
22
密度不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23
X线成像设备
• X线机包括: X线管、变压器、操作台及检查床等
医学影像学总论
广东医学院放射诊断学教研室
1
概述
1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2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3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2
影像学的诞生和发展 X 线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3
影像学的诞生和发展
4
伦琴
放射诊断学 1895年,X线 Diagnostic radiology
基础
重大发现
医学影像学
Medical imaging
5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1895年后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 生物效应: X线射入人体也可产生电离效应,使细胞和体 液发生一系列反应,引起细胞损害,使细胞 DNA破坏。
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也 是X线需要防护的原因。
20
成像基本原理
• 基于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 和感光效应。
• 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X线
人体
荧光屏
图像
潜影
21
成像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