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分章汇编:种群和群落(精析版),推荐文档
三年高考2018-2019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种群和群落含解析_2251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1.(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
2.(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3.(2018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4.(2018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
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答案】C【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
5.(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6.(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7.(2018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答案】D【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中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等生态因子,A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不占A种群能量的10%~20%,B错误;E和F是不同物种,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种群为食物的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为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将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顶级生态群落,达到动态的平衡,所以A错误;总光合产量,将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大,植物种类的增多,数量的增大而使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所以B正确;在演变-过程中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则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其成正比,所以C错误;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时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C错误;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呈S型,D错误。
2019-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课标版):种群、群落
2019-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课标版):种群、群落(11年新课标卷)31.(12)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
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⑴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⑵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⑶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⑷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31.【解析】⑴人吃兔,狐也吃兔,人同时也捕食狐,所以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关系。
病毒与宿主是寄生的关系,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⑵见下图。
⑶人登岛以后,狐狸濒临灭亡,野兔数量大大增加,导致食物空间等竞争加剧,则竞争强度增加。
⑷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导致野兔数量呈下降趋势,流行病传染程度减弱。
【答案】⑴竞争和捕食寄生⑵见上图⑶增加⑷减弱(11年大纲版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2011年安徽卷)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答案:B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种群和群落-三年(2020-2022)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
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求出x即为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
【详解】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022·浙江·高考真题)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
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A.寄生B.领域行为C.食物D.天敌【答案】B【解析】【分析】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调节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内源性调节因素有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详解】ACD、外源性调节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天敌)等,ACD错误;B、内源性调节因素有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
故选B。
3.(2022·浙江·高考真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通过食物链(网)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高考生物教师用书:专题21 种群和群落 PDF版含答案
举 地衣, 大豆 例 与根瘤菌
蛔虫与人
牛 与 羊, 农 作 物 与 杂草
狼与 兔, 青 蛙 与昆虫
㊀ ㊀ (2) 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① 同升同降 ② 一升 一降 ң 竞争 寄生
ң互利共生,如(1) 中图甲 ң一方灭绝 ң两方皆在
ң竞争,如(1) 中图丙 ң寄生,如(1) 中图乙
专题 21㊀ 种群和群落 ㊀ ㊀ 说明: 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 一方因竞争力弱灭绝, 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㊂ ③ 交替 升降 ң
(2) 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㊀ 环境容纳量㊀ ( 即 K 值) 后, (3) 应用 ㊀ 将维持稳定 建立卧龙自然保护区ң改善大熊猫㊀ 栖息环境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ˌ 保护大熊猫ѳ提高㊀ 环境容纳量㊀ ㊀ 生存斗争㊀ 中被淘汰的个体数㊂
{
种群数量达到㊀ K / 2㊀ 时,增长速率最大
㊀ 重捕㊀ ,计数为 n,其中被标记个体为 m 个体总数(N) 再次捕获个体数(n) = 计算种群密度: 初次捕获的标记数(M) ㊀再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m)㊀ (4)
注意 事项 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㊁出生和死亡 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
1. 曲线 A 为 J 型曲线 (2) 数学模型
(1) 形成原因:㊀ 食物和空间㊀ 充裕㊁气候适宜㊁㊀ 无㊀ 敌害㊂ N :㊀ 种群起始数量㊀ ì ï 0 ï t:时间 N t = N0 λ t í ïN t :t 年后该种群的㊀ 数量㊀ ï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㊀ 倍数㊀ î
三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ң S 型曲线㊂
(1) 适用对象:㊀ 植物㊀ 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㊂ (2) 调查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ˌ 取样方法:㊀ 五点取样法㊀ 和㊀ 等距取样法㊀ 选取样方 取样关键:㊀ 随机取样㊀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2021-2023)高考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11.(2023·山东·高考真题)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答案】D【解析】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
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据图可知幼体存活率下降较高,0-1年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2.(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结构D.性别比例【答案】D【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3.(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
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答案】A【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2016-2019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课件专题3-3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2019-2016年4年高考题汇编
种群和群落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
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
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
(1). 果树→害虫A→鸟C 鸟C (2).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 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2019-2016年4年高考题汇编
种群和群落
12. (2019•全国3卷.9)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 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 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________, 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 ,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 “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
2018-2016年3年高考题汇编
2019-2016年4年高考题汇编
种群和群落
3.(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4.(2019•江苏卷.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 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B A. 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 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 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 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生物专题13种群和群落Word版含解析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生物专题13种群和群落(含解析)1.(2019•全国卷Ⅰ•T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故选D。
2.(2019•江苏卷•T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种群和群落+答案解析(附后)
【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1小题,共31分。
1.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 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2.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
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坪中欧亚蔊菜的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B. 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C. 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D. 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3.(某小岛上生活着自然寿命为一年半左右的某种鼠,数量较多且无迁入和迁出。
研究人员通过等距布放鼠笼开展每月一次、为期一年的标志重捕,进行其种群特征的研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利用标志重捕法所得的全部数据,可绘制该种群的存活曲线B. 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该鼠的种群密度,但不能估算总个体数C. 若不同雄鼠很少在相同鼠笼布放点上被重捕,说明雄鼠具有领域D. 若资源均匀分布且有较强的种内竞争,其种群的分布型为随机分布4.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 甲、丙、乙B. 乙、甲、丙C. 丙、甲、乙D. 丙、乙、甲5.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A. 出生率B. 死亡率C. 年龄结构D. 性别比例6.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A. 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B. 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C. 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D. 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7.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分章汇编(含解析)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2013新课标卷Ⅰ)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答案】C【解析】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考查。
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的问题。
重点是种群数量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的区别,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的丰富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群落内物种的数量,二是全部生物个体的总数量。
所以群落中一种生物数量的下降未必说明群落的丰富度的下降。
(群落的生物丰富度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应为不同的概念)在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需要计算时,一般都是准确的,可以先不算而是对其他选项进行判断。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与计算、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种群密度的计算能力、对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能力。
(2013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解析:A项中出生率为20/110=2/11,A错误;B项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B正确;C项性成熟推迟,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D项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错误。
2012年高考生物试题(新课标版)分类汇编16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考点16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2012·全国新课标·T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分析坐标图,得出年龄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熟悉种群特征和各特征间的关系。
(3)明确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精讲精析】选D。
由图所给信息可以直接看出,6月份~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而且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该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
天敌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
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种群的出生率会降低,种群的密度也将降低,D错误。
2.(2012·福建高考·T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种数量不等于生物的数量,即物种数量多代表营养结构复杂,不代表种群密度大。
【精讲精析】选C。
由图可知,纯茶园的物种数少,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差,易暴发虫害;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因此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近三年高考真题生物试题汇编精析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1.(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 正确。
2.(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3.(2018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4.(2018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
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答案】C【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
5.(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6.(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7.(2018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答案】D【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真题分类题库2024年知识点15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学问点15 种群和群落1. (2024·全国卷乙·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改变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起先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选D。
该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图示为种群增长率曲线,当种群增长率最大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
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进行收获,并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复原,甲、乙、丙三点种群数量均小于K/2,若在这几点收获会造成种群数量越来越小,所以D项正确。
2. (2024·全国卷丙·T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纳等距取样法,适当削减样方数量D.采纳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B。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采纳干脆计数的方法,由于该植物个体数量较少,分布相对稀疏,不须要将个体标记后计数,A项错误;在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当适当增加样方面积,保证每个样方之内该植物的数量差异较小,B项正确;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为了削减调查误差,若采纳等距取样法,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若采纳五点取样法,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项、D项错误。
【方法规律】样方法的取样原则与取样方法(1)取样原则:随机取样。
(2)取样方法:①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方形地块。
可在四角和中心位置分别取样,共五个样方。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调查区域,如马路沿线、铁路沿线等。
3. (2024·江苏高考·T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育试验,下图是摇瓶培育中酵母种群改变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育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料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试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纳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育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选B。
三年高考2014-2016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种群和群落1.(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D考点;群落【名师点睛】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
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
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
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2.(2016新课标2卷.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容易题,记住并理解样方法的含义就能准确作答。
3.(2016北京卷.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动植物的稳态》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新课标Ⅰ卷)6.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 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 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 项错误。
(浙江卷)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故 A 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 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 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 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 D 错误。
(广东卷)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 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故 A 正确,,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 错;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 C 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故D 正确。
(福建卷)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 年低B.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 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 1975 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A 错误;横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纵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 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 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 错误;从5 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 错误。
(江苏卷)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A 正确。
标志重捕法适用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 B 正确。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故 C 错,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正确(海南卷)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 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B 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 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 错误。
(新课标Ⅰ卷)30.(11 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祼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
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安徽卷)29.(24 分)Ⅱ.(14 分)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1)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
(2)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
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
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
(3)取两份等质量同品种的玉米粉,一份经发酵做玉米馒头,另一份煮玉米粥,这两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的是。
(4)纤维素分解菌可用于玉米秸秆还田。
用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其大小能反映。
【答案】II.(1)遗传(基因)多样性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有固氮作用(2)样方法竞争生殖隔离(3)玉米馒头(4)刚果红菌株产酶能力或酶活性强弱【解析】II.(1) 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他们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其区别是基因有所不同,因此共同种植可增加了遗传(基因)多样性。
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其中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2)玉米螟幼虫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因此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根据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共同取食玉米,可知两者为竞争关系;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为不同的物种,因为它们各自释放的性信息素不同,保证了他们之间不能相互繁殖,从而维持了两物种间的生殖隔离。
(3)发酵过程会有部分有机物被微生物呼吸作用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故所含能量会减少,因此玉米馒头的能量相对较少。
(4)刚果红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中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用此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作用;透明圈越大,说明对纤维素的分解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因此通过透明圈的大小可用来反应菌株产酶能力或酶活性强弱。
(2014 重庆卷)7.(20 分)Ⅰ.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
(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题7-Ⅰ图所示。
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加剧。
(2)通过人工林建设的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答案】Ⅰ.(1)分解者;种子或繁殖体;增强;竞争 (2 )整体性(系统论)【解析】Ⅰ(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分解者的功能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废弃采石场开始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能使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可迅速增加;t1→t3植物物种数变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群落中的植物物种数增加,相互争夺资源(如阳光、水)和空间越激烈,竞争加剧。
(2 )生态系统改善后,考虑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整体性原理、(2014 山东卷)27.(12 分)6 月8 日是世界海洋日。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
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中和(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