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

合集下载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
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山、水、云、石等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图方法
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法主要包括“重心法”和“对称法”。

重心法是指画面中心的物体或景观成为画面的重心,而其他元素则在重心周围布置。

对称法则是指画面中心的景物对称,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呈现出平衡和谐的感觉。

二、绘画手法
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手法主要包括“写意法”和“工笔法”。

写意法是指画家以自由、灵活的线条描绘山水的形态,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力。

工笔法则是强调细节的表现,画家使用精细、细致的线条描绘山水,强调画家的技巧和功力。

三、色彩运用
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多以青、绿、蓝、灰为主,强调自然色彩的变化和渐变。

传统山水画中,不同的山水景观通常使用不同的颜色,以突出山水的特点和气质。

四、创意表现
传统山水画的创意表现主要体现在构思和选题上。

画家通常会在自然景观中寻找灵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画家也会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的山水画元素融入到现代艺术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总之,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描绘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承和发展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是现代艺术家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重要任务。

中国山水画构图研究

中国山水画构图研究
不嫌 稀” 。可 见 , 构 图 在 中 国 山 水 画 中 的位 置 是 不 言 而喻的。
二、 中国 山水画构图的规律
中国山水画构 图规 律是 画家构图 时必须 遵循 的 准则 , 也是 山水画形成美感 的重要规律 。画面景物 的 罗列 与组合是否符合绘 画艺术形 式的美感是 决定 山 水 画优劣 的关键 。因而 , 优 秀的画家总能借助巧妙 的 安排使作 品达 到 内容 与形式 的完 美统一 。古人 认为 山水 是“ 道” 的显 示 , 画 家创作 的 目的就是 要画 出 山 水之 “ 道” 。“ 道” 即“ 一 阴一 阳 ” , “ 山 水 以形 媚 道 ” , 因 而, 观山水应 当“ 澄怀观道 ” , 这样才能 观到“ 天地 ” 之 道。_ 』 换 言之 , 山水 画构图虽然 千变万化 , 但核心 在 于以“ 和谐统 一” “ 媚道 ” ( 媚 即显现 之意 ) 。因而 , 源于
自然客观规律 的对立 统一规律是 中国山水画构 图的 根本规 律。 ( 一) 开合与宾主 山水画构图要注 意开合。开合是 山水画构 图的 “ 大宗刚 ” , 开 是构 图的开始 , 构 图局 势的展 开 ; 合就 是合拢 , 收局。有开必有合 , 开合是相对的矛盾 , 开 时 势向外张 , 画面得 以展 开 ; 合 时势 向内收 , 画面景物 相 对集 中。开时外张得势 , 有气 魄 , 但 却会产生不稳 定 和散乱之感 ; 合时内敛传神 , 但却 易导致拘谨 。开 合 之 间外 求气势 , 内得 神韵 , 外松 内紧 , 二者相 互制 约、 相互 照应 , 对立 中见统 一 , 统一 中有对立 , 画面整 而不乱 , 平衡又不失变化 , 生动传神 、 张 弛有度 。一幅 画中既有总体上大的开合 , 也可 以有 局部 的开合 , 甚 至是几 开几合 ,这是 自然界 的辩证规律在 山水画构 图中的客观 反映。开合对立统 一规律不仅 要体 现在 画面 中, 还要根 据画面表现 内容 的需要来确定 。 画面上的物象应 当有宾主之分。主即画面表现 的主体 , 居于 画面的重 点和核心 ; 宾 即副体 , 为陪衬 和 突出主体 而存在的物象 。一 幅画 中如果 只有主没 有宾会 显得 孤独呆板 ,但如果 只有宾没有 主又会显 得散漫无章 。在群峰列岫的山水画中 , 宾主关系尤为 重要 , 宾主之 间既不能 平等对 待 , 也不 能各 自独立 , 既不能将 主放在 画面 中央显得 呆板 ,也不能 将其放 在一侧 显得不 起眼 , 应做 到主 要突 出 , 宾要陪衬 , 宾 主相互照应 , 其状貌各不相 同但又一脉相承 。 ( 二) 取舍 与 呼应 取舍是 中国山水 画构 图的一个 重要法则 。取 与 舍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取舍也称裁 剪 , 是根据画家意 图选择哪些要重点描绘 , 哪些要舍弃。取就是深入 自 然获取创作素材 , 也就是 石涛 所说的 “ 搜尽奇峰打 草 稿” ; 舍就是将素材 中无用 的材料舍 弃。没有取就 形 不成 画 , 而 没有舍就 成不 了艺术 品 , 该取 则取 , 该 舍 则舍 , 取舍得 当, “ 取舍不 由人 , 取舍可 由人 ” 。只有取 得合情 合理 、 独 出心 裁 , 才能 使画 面 以少胜 多 、 以无 胜有、 以一 当十 。 呼应 又称顾盼 ,是指 画面 中看似 没有联 系的物 象之间的拱揖关 系。呼应 的形式 多种 多样 ,上下 呼 应、 左右 呼应 、 前后呼应 、 穿插 呼应 , 等等。呼应关 系 既可以发生在 同类物 象间 ,也可 以发 生在不 同物 象 问, 如大小 石块问 的相 互 呼应 , 山与水 、 云与 气 的相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成就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成就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成就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以下是对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成就的详细介绍。

一、独特的构图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讲究布局和章法,通过巧妙地安排画面元素,达到整体与局部、动与静的和谐统一。

在构图中,画家常常运用"远近法"、"高远法"等技巧,创造出层次感、立体感和空间感。

例如,"远近法"是通过画面中景、近景、远景的层次感,表现出山水的深远和辽阔;"高远法"则是通过强调山峰的雄伟、崇高,来营造一种崇敬自然、俯瞰万物的境界。

二、笔墨的运用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通过笔墨的运用,画家能够生动地表现自然景观中的线条和墨色。

在中国山水画中,笔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传达情感和意韵的方式。

画家通过运用不同的笔法和墨色,表现出山石的肌理、树木的生机、流水的动态等自然景观,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意境的营造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它通过画面所表现出的氛围和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联想。

在山水画的意境中,往往寄托了画家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

例如,在表现山水的静谧和恬淡时,画家常常运用淡雅的色调和简洁的画面,创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而在表现雄浑和壮丽时,则运用浓重的笔墨和鲜明的色彩,展现出大自然的宏伟与壮观。

四、风格的多样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十分多样,不同地区的画家在创作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南方的秀美山水到北方的苍茫大地,从西部的崇山峻岭到东部的湖光山色,不同地域的山水画风格各异,但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此外,不同时代的画家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诸如青绿山水、水墨山水、工笔山水等不同流派。

五、传承与创新中国山水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历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山水画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国山水画构成与构图张宪华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

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绘画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炼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的未来。

构成艺术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构成主义。

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这一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所接受,并且成为学科的基础理论。

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将造形艺术中所需要的因素组合装配起来,构成一个适合主观需要的造形。

从现代绘画本体论来看,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元素,可以概括成“点、线、面”。

如果从点线面的角度论述中国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平面构成在中国画中自古就有,且经验非常丰富,远远走在西方现代绘画之前。

中国画中的“点”是画面构成元素最成熟、最灵活多变也是最有绘画本体论意义的画面构成元素。

在现代绘画平面构成里面,“点”是“线”的开端,组成和结尾。

但中国绘画中的“点”以本质是仍然是“线”,仍然是“笔画”。

从画理上讲中国绘画的画面中,是不应该有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点的,这是中国绘画的本质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绘画中的“点”最初叫“苔点”,是指土石树木上生的苔藓。

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具有了绘画语言的功能,成为画面上最灵活多变的元素。

就中国绘画中的“线”表现力而言,笔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线”的效果,构成丰富的绘画语言,它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

古代画论中对“线”的要求较为严谨,如“拆钗股”、“虫蚀木”、“锥画沙”“屋漏痕”“一波三折”等等。

按此论述,我们如果再和生命的节律及生命形态相联系,对古人“线”的要求,理解就深刻了,就会很快,渐入佳境。

中国的“线”是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之一,“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

由于中国画的“线”秉承了中国书法的用线,因此,中国绘画的用线不仅表现力丰富,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独具民族特色的用线和体系。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解析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解析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有图有真相!一、概述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

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

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鹊华秋色图》2. 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

“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见图一)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见图二)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见图三)“平远”、“深远”、“高远”构图三、构图的一般规律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重要绘画形式,它以山水为题材,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文精神和艺术理念。

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心情、表达思想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前景、中景、远景的分割山水画的构图应该分成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

前景即画面最前方的部分,通常是些草木、石头、流水等细节。

这些元素在两侧或中间点缀出一个小而精致的前景,有时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引导视线进入画面。

中景是画面中部,描绘的是山水的主题,如山峦、水流、树林、村落等。

这个部分作为画面的主体,应该通过适当的构图突出它的主题性和韵律美,以达到艺术效果。

远景是画面最后部分,通常为空间和深远感的表现,利用恰当的透视技法,可以使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形成空间对比。

二、点、线、面的运用山水画中点、线、面的运用是构图的重要技巧之一。

点是构图的最基本要素,它通常用来点缀或衬托出画面中重点部分。

例如,在画面中巧妙地安排一些点缀元素,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跳跃性。

线是构图的另一个重要要素,通过线条和灰调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山势、水流和树木等。

同时,线条可以体现出画面的横竖、婉曲与直,加大了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面是构图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通常用来表现整个画面的空间结构。

在画山的时候,石山、云雾、林木等可以看出是用面的处理技巧来处理。

三、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是构图技巧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对称,可以使画面具有一种宏伟、庄严、稳定的格局。

例如,在画山时,可以采用左右对称的手法,将山峰平分为左右两半,使画面富有坚定而豁达的某种意味。

但是,对称也容易让画面过于沉闷,因此在使用对称的同时要重视画面的整体平衡。

平衡可以使画面的各部分相互协调,每个部分不会产生过分的压迫或扭曲。

平衡通常由色彩、明暗度、形状、空间等几个方面来达到。

例如,在画树时,可以利用空间距离的远近、体量的大小、枝叶的弯曲来体现平衡和协调性。

国画构图十种方法

国画构图十种方法

国画构图的方法一、少而精取势法在画面上仅突出一点绘画,另一点以轻淡相衬,形成无限的空间与深远之感,令人联想画外有画。

二、居中取势法在整幅画面中,几乎四周均有空间与空白,而所画的景物集中在中间部,其特点是主体,气势凝重而明快。

国画作品四尺对开三、均衡取势法无论是上下或左右,以一方为主体,由密至疏,由浓至淡向大面积空间部位过渡,而空透有空间的这一方,画少许景物与主体相呼应,虽然有疏密与轻重,但整体均衡,这种构图方法为均衡取势法。

四、疏密主从取势法以一方为主,景物宜密,用墨宜重,突显主体,而大部空白处,景物宜疏,用墨轻淡且散,形成疏密对比,主从轻重对比气势,轻淡散落部位用落款相衬。

画技理论中所讲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道理就在于此。

五、分段取势法将画面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分成几段,段与段之间用云雾自然过渡,按主宾关系每个段落均有景物,则总体构成一幅完整、气韵贯通的山水画。

六、满幅取势法顾名思义,全幅均要画满。

需要重点突出的则重写之,但要适当留白,无白不透而且闷塞,虽然布局满幅,但要分出浓淡、疏密、主宾,且不可浓淡难分,其特点是沉厚、凝重。

七、相互呼应取势法立幅画面上下呼应,横幅画面左右呼应,其关键在于上下分段或左右分段,以其中任选的一段为主体,重点突出,而另一段则断断续续地过渡,再以另一段的景物与主体呼应,或者是留白处与留白处相呼应,有笔墨处与有笔墨处相呼应,形成气韵贯通大局和谐之势。

水墨山水3*6尺八、折带形取势法似一布带,从左折向右,再从右折向左,左右相折,呈步步高升之状。

或从右折向左,再从左折向右。

类似“S”形状的上下利用或“∽”形状左右利用。

这种折带形取势法,古人立幅山水画中利用者颇多。

九、凹型取势法立幅的凹形,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的灵活运用,或者将“凹”形放倒,形成左“”形或右“”形。

似如“C”字形的左右颠倒利用。

这种的构图方法为凹型取势法。

十、S型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在山水画中经常会看到表现山势的绵延不断,远近山峦的层叠关系。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101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国画的一大流派,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构图艺术形式。

我国的山水画家开创了许多新的构图艺术形式。

1.S 形构图。

S 形构图是指画面各个元素的排列顺序犹如字母S 的构图形式,在视觉上给观者一种柔和迂回、协调灵动、流畅优雅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拥有书法上一波三折的艺术美感。

通过起承转合,把画面中的各个创作元素联系起来,创造出山水画的磅礴气势。

2.藏露开合构图。

藏露开合构图是指通过对创作元素大小、远近的透视经营,将画面中的细节或隐藏或显露,或遮开或闭合,使画面景物呈现若隐若现的幽邃镜像,给观者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3.交错构图。

山水画表现的空间形象各色各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纵横交错的形式。

横表现为坚实的山石、厚重的土地,纵表现为挺拔的松杉、高耸的楼阁,纵横合一的构图有种节奏美、和谐美。

4.三段平远构图。

三段平远构图是指画面构图分成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平远是指由近望远由前向后的延伸效果,以表现地势风貌。

这种构图往往带来极大的视野,对于营造山体的威势很有效果。

5.段叠构图。

所谓段叠构图是指通过层峦叠嶂的山峰间透视及对比关系,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饱满感,与三段平远构图的景别划分不同。

通过段叠构图可以凸显画面的壮观气势,增强山水画的奇峻之感。

6.近景构图。

近景构图是从创作元素的布局上来说的,画面以视觉为中心,远景作为近景的陪衬,形成前实后虚的画面效果。

这种近景构图,由于远景的表现较为少或较为模糊,有时前景就成了画面的中心,而远景的山水就起了装饰点缀作用,使得画面构图更加简洁明了,意境更加悠远。

7.远景构图。

远景构图与近景构图相反,是前虚后实的景物布局。

通常用于表现云雾缭绕的山峰和浩渺无际的水流。

利用虚实对比,疏密相间的景物位置布置,达到给观者一种下空上满、下轻上重之感,同时也产生一种烟波浩渺、如临仙境的缥缈感觉。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薛续友编辑|薛续友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壮观。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包括构图、笔墨、色彩、意境等方面。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非常重要。

它通常采用“三分法”或“九宫格”等构图方式,以达到画面的平衡和谐。

在构图中,山水画家通常会运用“虚实”、“远近”、“高低”等手法,使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深度感。

同时,山水画家还会注重画面的空间感,通过运用透视法和远近法等手法,使画面更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运用也是其特点之一。

山水画家通常采用“墨色浓淡”、“笔墨干湿”等手法,以表现出山水的质感和气势。

在笔墨运用中,山水画家还会注重“意境”和“气韵”,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壮观。

同时,山水画家还会注重“写意”和“工笔”,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自然景观的真实和细腻。

第三,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运用也是其特点之一。

山水画家通常采用“淡雅”、“清新”等色彩,以表现出山水的自然之美。

在色彩运用中,山水画家还会注重“色彩对比”和“色彩渲染”,通过色彩的运用表现出自然景观的丰富和多彩。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也是其特点之一。

山水画家通常通过笔墨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壮观,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意境表现中,山水画家通常会注重“意境深远”和“意境寓意”,通过意境的运用表现出自然景观的深刻和哲理。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壮观。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包括构图、笔墨、色彩、意境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山水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1907-1989)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堪称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的构图艺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从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构图原则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进行浅析。

一、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独特,以大写意、平淡、恬静为主,融入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同时又不失现代气息。

他擅长用墨色表现山水的意境,善于运用空间的变化来塑造画面的张力。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广阔的山水、宁静的村庄、悠远的古迹以及静谧的水面,这些元素在他的画面构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可染的山水画常常采用对角线构图,通过对角线的运用来强化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在画面中,他会使用不同角度的对角线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这样可以让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让观众的视觉在画面中不断流动,增加了画面的变化和趣味性。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还善于利用形状、线条和色彩的对比来丰富画面。

他擅长运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和色彩来表现山水的远近、轻重、虚实,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观众在欣赏画面时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李可染在创作山水画时,遵循着一些构图原则,以确保画面的和谐和美感。

最重要的构图原则之一就是“留白”,他擅长利用留白的手法来创造画面的平衡和空间感。

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大片的留白,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填充的东西,而是有意识地留出空间,给观众留下联想的余地,增加画面的神秘感和韵味。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原则还包括“点、线、面”的运用。

他擅长利用点、线、面的组合来营造画面的结构和节奏感。

在他的作品中,点是构图的侧重点,线是连接各个点的桥梁,而面则是各个点和线的空间位置,通过这三者的运用,李可染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形式,赋予了画面更加立体和鲜活的艺术表现力。

李可染在山水画的构图中还经常运用“对比”和“平衡”的原则。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山川河流、云雾松柏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体验。

构图艺术技巧在山水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决定了画面的美感,更能表达画家对自然的理解与情感。

线条运用是构图的基础,它可以表现出山水的轮廓与纹理,引导观者的视线;色彩搭配则赋予作品生动的色彩与情绪;明暗对比则产生画面的光影效果,增强立体感;前中后景的安排可以营造深度感;形与背景的统一性则保持画面的整体性。

构图艺术技巧对中国山水画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决定了作品的质量与水平,更展现了中国绘画传统的深厚底蕴。

通过对各项技巧的分析与应用,画家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独特理解,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技巧,线条运用,色彩搭配,明暗对比,前中后景的安排,形与背景的统一性,重要性,结论。

1. 引言1.1 介绍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山水画就被视为中国绘画的灵魂,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审美追求。

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借以表现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体现出中国人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和赞叹。

中国山水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绘画技法,其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工笔精美,也有写意的潇洒飘逸。

艺术家们通过山水画,表现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生命的体会,展现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山水画的绘画内容广泛丰富,既有山水人物、山水花鸟等,也有山水村舍、山水寺观等。

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们通过构图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构图艺术技巧对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决定了作品的整体效果,还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功力。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绘画形式。

1.2 概述构图艺术技巧的重要性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山水画构成要素

山水画构成要素

山水画构成要素作为一名画家,不仅要熟练掌握笔墨的技法,也要懂得构图,如此方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从古至今,画家们都高度重视构图,比如古代著名画家谢赫曾在《六法》中提及“经营位置”,道出了构图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和笔墨一样,构图也堪称绘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尤其是在创作一幅山水画之时,若是不懂得如何构图,即便笔墨精妙,也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

由于山水画通常要画万水千山,重峦叠嶂,以及建筑、人物、云水、动物等。

故而如何在一张小小的画纸上把这么多物象生动表现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若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须得学会构图。

山水画中的构图,离不开规律性以及辩证法,山水画构图一定要注意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出宾与主、开与合、虚与实等关系。

比如开与合,就是指分与合,有开必须有合,二者是相对的矛盾。

总之,具备了矛盾的对立因素,方能使整幅画生动有趣,富有灵气。

不过,矛盾必须统一,否则就会出现散乱之感。

山水画构图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一、宾主:创作山水画之时切忌主次不分,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必须做到让主体物占据整幅画的突出位置,但是最好不要画在正中央或是太偏的位置。

创作时第一步就是画主体,次要物体,也就是宾体随后再画。

宾体是为了陪衬,故而务必要尽力减弱其地位,切莫喧宾夺主。

二、呼应: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林等都应该互相呼应。

比如高山之间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总之,画中的各种物象切莫独立存在,一定要相互依存。

三、远近:国画中的物象通常都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山水画亦如此。

如果主体景物较大又位于远处,此时需要运用墨色的浓淡以及虚实。

此外,山水画中需要有近、中、远三个层次。

四、虚实:创作山水画时不能只有虚没有实,也不可只有实没有虚,否则作品就会毫无趣味,必须做到虚实结合,方可让作品趣味盎然,意境隽永。

通常来说,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多是用云烟等一些物象让画面看起来有虚有实,从而产生一种朦胧之美,如梦似幻。

五、疏密:在山水画中应“疏中密,密中疏”,时而疏时而密,疏密结合,不能只有疏没有密。

中国山水画构图刍议

中国山水画构图刍议
( 一) 透 视 原理 中国山水 画透视 不同于 西方 的焦点透 视 法 , 它 不局限于 固定焦 点 , 也不 在特定视域 内截取画面 , 而 是打破 自然景 物的时空 限制 ,将不 同时空 的景物 集
营位置” 列为基本 审美 原则 , 宗炳在《 画山水序》 中提
出构图的透视 问题。
到隋唐 时期 , 山水 画艺术有 了长 足发展 , 隋代 的 展子虔 被称 为“ 唐 画之 祖 ” , 其 山水 画《 游春 图》 就充 分体现 了山水 画的透视原理 ;李思训父子 继承了展
子虔的山水画风 , 创作 了独 具特 色的青绿 山水 画。五 代时期 。 形成 了以荆浩 、 关仝 为代表 的北 方山水和 以 董源 、 巨然为代表 的南方 山水 。宋代 之后 , 绘画技法 日渐成熟 , 郭 熙提 出山水画创作 的“ 三远 法” , 沈括提 出“ 以大 观小 ” 的艺 术主张 , 马远 、 夏 圭分 别提 出“ 一 角” “ 半边 ” 的取景 法。元代时期 , “ 元 四家 ” 在 山水 画 坛上 占据 主导地位 , 他 们强调绘 画的娱乐性 、 笔墨趣 味, 使山水画展现 出浓重的文人 画色彩 。明清 时期 ,
特, 生动形 象 , 是一种 造型特殊 的构图样式 。山水画 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时期 , 顾恺 之的《 女史箴 图》 《 洛神

中国山水 画构 图的主 要形式
构图即构思 画面 , 犹如文章 的组织结 构 , 是 指在
赋图》 就 以 自然 山水 为人物 的背景 与衬托 ; 在构图理 论上 , 顾恺 之提 出“ 置陈布 势” 的概念 , 谢 赫 则将 “ 经
中国山水画构 图刍议
◎符丽娜
( 洛 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 河南 洛阳 4 7 1 0 0 0 ) 山水 画是画 家以 自然 山水为摹本 ,通过抽 象概 括、 提 炼加 工 、 艺术 再创造 而形 成 的绘 画 形式 , 是 客

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画的审美特征 ⼭⽔画的审美特征,主要由以下⼏⽅⾯构成: 1、构图形式 中国⼭⽔画的构图,要求做到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的恰当运⽤.平⾯构图中的纵深关系处理是采取独特的“三远法”.北宋郭熙说:“⼭有三远:⾃⼭下⽽仰⼭巅,谓之⾼远,⾃⼭前⽽窥⼭后,谓之深远,⾃近⼭⽽望远⼭,谓之平远.⾼远之⾊清明;深远之⾊重晦;平远之⾊有明有晦.⾼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缥缥缈缈.”这种三远法类似西画中的仰视(⾼远),俯视(深远),平视(平远),是⼀个独特的空间处理⽅法,⼭⽔画中的以⼤观⼩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有⼈认为应称作⽆点透视法)结合运⽤,可使层⼭叠岭、千⾥江河、深宅⼴院俱现于⼀幅画之内,不但庞⼤的画⽽得以铺陈布设,⽽且这样构图可以极为⾃由地充分表现内容和⼭⽔的⽓势. ⼭⽔画的构图从外观形式上看,有中堂、条幅、条屏、横幅、长卷、册页、扇⾯等等.画⾯构图形式有:s形、V形、c形、三叠两段,开合、对称、平衡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构图形式,为⼭⽔画增添了美的⾊彩,同⼀个美好的景观,采⽤不同的构图形式,将会产⽣不同的效果. 2、笔墨语⾔ ⼭⽔画的造型技巧是笔墨,⽽笔墨造型的技巧核⼼⼜是线描造型.中国画⽤的⽑笔,宣纸等⼯具材料⾮常适合笔墨技巧的发挥,经过千百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套完整的具有民族特⾊的表现⽅法,构成⼭⽔画独特的造型特点.北宋韩拙认为“笔以⽴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悉从笔墨⽽成.”⼭⽔画中所说的笔,主要是指线条、点、⾯、皴擦,⽽线是主要的.笔着重在勾划轮廓,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墨,主要指的⿊墨,有时也略含⾊彩之意.特别是⽔墨画,墨法是表现物象的光影、⾊调,以及住视觉中造成的浓淡,虚实感觉的重要⼿段.住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直和笔⼒交融在⼀起活动着,笔所到处⽆论是K线或短线,还是点或块,都是感情活动的痕迹.⼭⽔画造型的成败,意境有⽆,关键在于⽤笔. ⽤线造型,要使⽤线塑造的艺术形象集中、有⽣命⼒,画家必须存运笔中渗透⾃⼰深刻的思想感情.因此,⼭⽔画中很讲究笔法表现情感,这是鉴别艺术⽔平⾼低的⼀个⽅⾯. 画家⽤线的技巧与功⼒和⽤笔技巧是完全⼀致的.俗话说“⼒透纸背”就是指⽤线的功⼒、⽤笔的速度和恰当地⽤⼒所产⽣的效果.⼈们对线的感觉只有在线表现集中对象时才能显⽰出来,如⽼辣、粗犷、⾼雅、流畅、凝重等;⼈们从线中感觉到⽓质,既体现对象的⽓质,⼜蕴涵着画家个⼈的⽓质. 线的形象也能体现出美感.画家的笔法和笔⼒要把线勾得好往往全仗艺术功⼒和对线的体会与修养.由⼗画家的⽓质素质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不同,也就创造出程式各样的关的线条.如:“春蚕吐丝”⽐喻柔美⽽不断,“如锥划砂”⽐喻笔⼒浑厚着⼒;“⼒透纸背”说明⽤笔之沉着有⼒;“绵⾥缠针”说明有内功和⾻法;“屋漏痕”指的⾜⽤笔凝重,留得住;“⾦锉⼑”是形容⽤笔具有⾦⽯⼑斧味等等. 传统⼭⽔画要求“意在笔先”、“胸有成⽵”,“差之丝毫⽽失千⾥”,要求⽤线造型严谨不苟.所以,在对⼭⽔画的成就品评上素有“笔画见⾼低”之说. 明代沈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境⽽皴之,清蚀在笔,有皴⽽势之,隐现在墨.”中国画的墨法和笔法是不能分的,墨是以笔来表现的,墨法之妙,全在笔出.如果没有墨,笔法就⽆从体现.⼭⽔画以墨⾊为基本⾊,墨法包括⽤墨浓淡的程度和墨⾊⿊⽩深浅的变化.墨分五⾊,即指:焦、浓、重、淡、清五种浓淡不同的⾊度.其实运⽤的时候,实在不⽌五⾊.墨⾊也具有⾊之变化的趣味,须有⼲有湿,有浓有淡.墨法也就是⼭⽔画的⼀种⽤⾊法,⼭⽔画⽤⾊时强调要“⾊不碍墨”.唐代王维说:“夫画道之中,⽔墨最为上,肇⾃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之景,东南西北,宛尔⽬前,春夏秋冬,⽣于笔下.”南此可见,笔墨是⼭⽔画的重要表征,⼭⽔画通过笔墨既⽴形也表情达意.。

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正确的方法

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正确的方法

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正确的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以山水为题材,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手法,表现自然山水的美感和意境。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描绘的正确方法。

在描绘山水画时,要注重构图的平衡和层次感。

山水画通常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景通常是一些树木、花草等,中景则是山脉、江河等,后景是天空或远处的山峦。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透视法,可以使画面更加丰满和立体感。

山水画的线条要流畅而有力,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山水的形态和纹理。

在描绘山石时,要注意用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的线条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形态。

而在描绘水面时,可以运用曲线和波浪线来表现水的流动和波动。

色彩在山水画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山水画通常以墨色为主,运用淡墨、浓墨和水墨的层次,表现出山水的远近和深浅。

在描绘山石时,可以利用水墨的渐变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光影效果。

而在描绘植物和花草时,则可以运用不同的颜色和色调来表现。

细节的处理也是山水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描绘山石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形态。

在描绘植物时,要注意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植物的叶子、花朵等细节。

而在描绘水面时,要注意表现出水波的纹理和光影效果。

要注重表现山水画的意境和情感。

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内心感受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运用画法和色彩,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让观者在欣赏山水画时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考。

中国传统山水画描绘的正确方法包括构图的平衡和层次感、流畅而有力的线条、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准确地描绘细节以及表达情感和意境。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山水画的美感和内涵,让观者在欣赏山水画时沉浸其中,体验到山水带来的宁静和美好。

山水画的构成

山水画的构成

山水画是中国水墨画中的一种,通过墨色的淋漓表现,将自然风光中的山川河流、岩石树木、雨雪云霞等具体形象与意境相结合,造就了一幅又一幅意蕴深远、意境优美的视觉作品。

下面是山水画的构成要点:
1. 构图:山水画的构图需要注意整体平衡和局部对比,忌讳追求零散的细节,而应把握大整体。

山水画的构图往往以三分之一原则为主,如将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或左中右三个部分,用来安排画面的空间。

2. 主题:山水画的主题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如巍峨的高山、险峻的峡谷与峭壁、清澈的溪流和奔腾的瀑布以及远方连绵不断的山峦。

此外,还包括人文景观和动物等元素的融入,如房屋、桥梁、牛羊、马匹等,都可以作为山水画的主题。

3. 用笔:山水画的用笔要以浑厚、自然为主,追求墨色的淋漓,并注重笔力与用笔的变化。

山水画中用笔、墨色及水的运用是关键,要用相对滋润的笔触表现山石的复杂形态,同时又要表现出笔画的自然流畅感。

4. 色彩:色调应以黑白灰为主,如山石的石纹、树木的枝叶、草木的纹理、云雾的层次等均应凭借墨色和水的自然流动来表现。

5. 意境:山水画不仅要表现物象本身,更要融入意境,通过墨色的堆积和渲染、构图的布局和变化,使观者产生心境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启迪,达到“以墨入道”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山水画的构成包括构图、主题、用笔、色彩和意境等方面,要全面考虑这些要素的相互配合,才能创作出一幅优美、富有意蕴的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美术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Art and Art101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高琦(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摘要:山水画作为我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有长卷、立轴等多种样式,虽然这种长宽比例在构图上提出高难度的要求,但是却可以使作者有更大的空间把思想情感与意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透视一词作为绘画行业的专业术语,即作者通过正确的绘画技巧,在纸张上突出事物的立体与空间感。

由于透视给读者的视觉感观为近大远小,所以这种绘画手法也称之为远近法。

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并不规定某一特定的立脚点,也不会受到固定视域的影响,可以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随意变换描绘角度,这种描绘技巧名为散点透视[1]。

本文就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构图;透视一、引言我国的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并逐渐形成了相关的描绘手法与规律。

特别是在山水画中,这些手法与规律间相互交叉变换,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内容散乱、雷同、气流不通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画作位置经营不善、内容主次不分、景物选取平均,结构安排散乱等多种问题。

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便需要画家加强对画作内容对比与统一之间的关联,在对比中探索构图的变化规律,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尝试,寻求内容之间的完整与统一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的构图能力。

但是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仅仅只是手法与规律的结合便产物,不应被这些老套的规律所束缚,只有真正了解其内涵,并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应当以理性的角度进行看待,这是十分重要的[2]。

二、构图中的位置经营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的美术著作便是谢赫所写的《古画品录》,书中详细记载了绘画的“经营位置”。

所谓经营,是指作者设计构图的手法与技巧,并通过这些方法,将内容的美感充分体现在相应的“位置”上。

构图能力是画家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能够创作出一幅完整的作品将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

中国画构图的表现方法

中国画构图的表现方法

中国画构图的表现方法一、对称构图对称构图是指将画面分割成左右、上下或对角线相对称的部分,两边对称的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稳定的、平衡的美感。

对称构图常用于表现规整、庄重的主题,例如山水画中的山水、人物画中的典雅姿态等。

它强调整体均衡和稳重,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二、平衡构图平衡构图是指通过在画面中合理安排物体的位置和数量,使得画面的重心分布均衡,给人以稳定的感觉。

这种构图方法突出了画面的和谐和整体效果,使人感到舒适和平静。

平衡构图可以分为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两种形式。

对称平衡是指画面左右两侧的物体在形状、色彩、质感等方面相似或相等;不对称平衡则是通过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的物体在画面上的合理组合,使得整体平衡。

三、动感构图动感构图是指通过线条的曲直、形状的变化和色彩的对比来表现画面的运动感。

它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观者的注意力和审美体验。

动感构图常用于表现具体的动态场景,例如战争、舞蹈、戏曲等。

通过线条的曲直和颜色的运用,可以使画面表现出震撼、快速、激烈等动态效果。

四、透视构图透视构图是指通过透视法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感。

它可以使平面的画面产生立体感,使观者感到画面的空间延伸。

在中国画中,透视构图一般采用正交透视法,即沿着画面所定方向的垂线来观察物体,通过精确的线条构造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大小。

透视构图常用于表现山水的广阔和空灵感。

五、重心构图重心构图是指通过合理安排画面的主体和次要元素,使得画面的视觉焦点集中于一些特定的地方,从而产生画面的重心。

重心构图可以使画面产生引人注目、层次分明的效果,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在中国画中,常用的重心构图方式包括聚焦重心、离心重心和平衡重心等。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中国画构图的表现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画家可以根据画面的主题和要表达的情感来选择合适的构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当然,创作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新和变化,从而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构图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有图有真相!一、概述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

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

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鹊华秋色图》2. 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

“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见图一)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见图二)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见图三)“平远”、“深远”、“高远”构图三、构图的一般规律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1. 宾主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

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

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

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

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

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

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

钱松喦的《红岩》(见上图),就注重了主体与宾体的对比。

画中主体是山上的房子,宾体是高山。

房子虽小,但刻画得较具体,位置也很突出。

高山虽占据的面积较大,但没有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

、2. 呼应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应互相呼应、彼此顾盼。

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

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陈子庄的《峨眉道上》(见图一)采用了呼应式。

此画中,前方右侧的山挺拔向上,与后面的山形成一种呼应关系;前面的人物与远山上的墨点(代表的是游人)也形成了呼应。

3. 远近中国画中,物象一般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当然也有近小远大的。

若主体景物较大且在远处,就要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

一幅画一般有近、中、远三个层次。

即使一幅画没有三个层次,那么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

孙克纲的《李白诗意图》(上图)注重了画面的远近层次。

此画中,前面的景物画得清晰实在,后面的景物用淡墨虚化,远近层次明显。

4. 虚实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两者是相对的。

画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无生气,而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过实应以虚破之,过虚则以实破之。

一般在山水画中有形则实,无形则虚;黑是实,白是虚。

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常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来体现,或以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

上图是黎雄才的《风帆出峡图》。

此图中,山是实的,江水和云是虚的,用墨近浓远淡,虚实相生,层次分明。

5. 疏密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

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

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

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

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

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画任何景物,还得画景;“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上图为刘鲁生的《芦雁图》。

画家用浓淡不一的墨色画出了芦塘的景致,将浓密的芦草与空白的水域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使画面气息畅通。

6. 开合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则。

开是指把画中的各种景物铺开,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

一幅画的构图既要有整体的大开合,又要有局部的小开合。

山水画中常见的开合式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以及远、中景开,近景合等。

陆俨少的《峡江秋涛图》(上图)采用了典型的开合式构图法。

此画中,近、中景为开,远景为合。

7. 藏露恰当地处理画面的藏露关系,可以让画面比较含蓄。

若处处都交待清楚,就没什么情趣可言了。

景物画得有藏有露,才能引发人们的遐想。

“藏”处理得好,可以达到“无景色处似有景”的效果。

在钱松嵒的《古塞驼铃》(上图)中,长城蜿蜒,远处的城墙隐约可见,山脚下一行驼队走来,中间的驼队被一座山头挡住,藏露处理得很妙。

8. 均衡中国画忌“四平八稳”的对等式构图,而多用“秤锤压千斤”来取得画面的平衡。

可见,山水画追求一种均衡美。

图案设计中的对称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山水画若采用对称就会让人感觉单调,当然也就谈不上美了。

在上图中,画面的重心在下方,若上方只是空旷的湖水,就会让人感到有点儿轻飘。

画家又在画面上方加上了一些远山,使画面达到了平衡。

9. 黑白黑白一般是指画面中墨色的轻重关系,浓墨重,浅墨轻。

画面上下左右的黑白要均衡,不要左黑右白,也不要上黑下白。

如果画面左边的山用重墨画,那么右边的江水就可以用空白表示。

山水画中,通常黑是实,白是虚。

在某种情况下,白也可以是实。

画水就常采取“计白当黑”的手法。

上图中,画家十分注重画面的黑、白、灰关系。

黑色的山坡、灰色的远岸和色彩浅淡的天空、月亮、河水,共同组成了这幅优美的图画。

10. 大小布置画面时,景物要有大小和整碎的变化,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匀齐,而且也可以使主体突出。

画中一般是主大宾小,有时也可以主小宾大。

不过,主体一定要明显,笔墨要实,色彩要明快。

在童中焘的《翠幄》(上图)中,初看画面,密密麻麻,一团翠绿,再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微妙,树石、亭榭大小相间、错错落落,画面整中有碎、碎中有整,富有变化。

四、取景水画的构图可繁可简、可大可小。

下面列举一些画家常用的取景方式以供大家参考。

全景,即通景:画面上,地、山、水、天兼具,是山水画家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

一角:不取全景,只取物象的局部。

李嵩的《赤壁图》(上图),就采用了典型的一角式构图。

左、右侧立面景式:主要景物呈竖向走势,且集中占据画面的左侧或右侧。

李可染的《漓江边上》(上图)就采用了典型的左、右侧立面景式构图。

顶天立地式:画中的实景顶天立地,几乎占满画面。

不过,画幅内可以留有小面积的空白,使其透气。

上实下虚或上虚下实式:取景时,将实景集中在画面的上方或下方,将虚景集中在另一方。

实景与虚景所占画面的面积不要相同,两者比例以3:2、3:1或4:1为宜。

对应式:它分为上下对应、左右对应和对角对应三种构图方式。

画面总体是一种呼应关系。

关山月的《龙羊峡》(上图)采用了左右对应的构图方式。

画面上,雾气缭绕,峡谷两侧山石高耸,形成了一种左右对应关系。

特定式:只取自然界中的某一特定物象(如草木、山石、舟桥等)入画。

五. 取势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势:尖峭的山峰有向上之势,飞流的瀑布有向下之势,弯曲的河流有迂回蜿蜒之势,飘浮的白云有流动之势,平坡、沙漠有横平之势……画家把握住山水画所要表现的“势”很重要。

一幅画中,要表现的景物很多,每个景物的取势也多种多样。

构图的目的就在于把所绘物象的各种势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大势,这就是取势。

陆俨少在创作中即很注重画面的取势,力避画面过平。

他把取势方法总结为“之”、“甲”、“由”、“则”、“须”五字形章法。

他说:“画要不平,加得上不容易,放得下更难。

能够加得上,放得下,画法就不平。

”意思是说,画家既要能为画面制造矛盾,又要能统一矛盾。

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很多,常见的有“由”字形构图法、“须”字形构图法、“甲”字形构图法、“之”字形构图法等。

常见的山水画构图方法除了前面所讲的构图法外,还有“C”形构图法、对角式构图法、“S”形构图法等。

唐寅的《落霞孤鹜图》(上图),采用了典型的“C”形构图法,使画面有开窗透气的地方。

吴石仙的《看山人坐夕阳船》(上图),采用了典型的对角式构图。

画中左下角与右上角的物象遥相呼应。

采用此种构图法时,要注意画面的空白面积切勿相等。

另外,中间实、上下虚的构图方式也是一种对角式构图。

“S”形构图法可以使画面婉转、流畅,有一种曲线美。

六、天地位置与边角处理在一幅画中,“天”指的是画的上方,“地”指的是画的下方。

一幅山水画通常要先留天空地,然后再在画面中布置景物。

对天地位置的处理,画家可以采用上下虚中间实、上虚下实、上实下虚、上下实中间虚四种方式。

画面的边角虽不是画家重点处理的地方,但若处理不当,仍会影响画面整体的美观。

画面四角全封死,没有通气的地方,就会让人感到窒息、死板。

处理画面边角时,空出一个角或两个角比较合适,也可以空出三个角,但最好不要四个角都空出。

四个角全虚空也不好处理,容易产生不稳定感。

画家常用的边角处理方式有虚空一角(上图)、虚空两角、虚空三角,也可以四角全实。

不过,画家采用四角全实的处理方式时,要在画里留白,使其气息畅通。

处理画边时,靠近画边较长的线、形,不论是竖是横,都不宜与画边平行,而要略有倾斜,并且墨色的浓淡也应有变化。

七、当代流行的几种构图形式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当代流行的构图形式有小大小(见图一)、少多少(见图二)、横竖横(见图三)、竖横竖(见图四)、一开一合(见图五)、开合开合合。

图一图二图三当代流行的构图形式除了前面列举的六种以外,还有横竖横竖(见图一)、半平面(见图二)、平面(见图三)、横竖竖、横竖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