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的《红与黑》 解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汤达的《红与黑》解读

一、作家简介

作家简介:司汤达(一、作家简介:司汤达(1783-1842))

1、少年时期(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受到两种思想教育、

2、青年时期(与拿破仑相始终)跟随拿破仑14 年。、

3、创作时期(从1814 年旅居意大利开始)

二、《红与黑》的基本内容:

《红与黑》的基本内容:

1、情节梗概、两次恋情:德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

2、认识价值:真实再现了1830 年革命前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①在县城唯立叶尔,主要揭露资产阶级;

②在省城贝尚松,主要讽刺教会势力;

③在首都巴黎,主要批判高等贵族。。

3、思想意义

作品通过平民青年于连和两个上流女子的感情纠葛,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个人奋斗道路、反抗反动统治的悲剧典型。描绘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灭亡前的恐惧和垂死挣扎,批判了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的看风使舵和惟利是图,揭露了他们互相勾结又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真实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的革命形势和社会面貌。

三、于连形象分析:

对于连的评价

肯定:英雄、反抗者

否定:野心家、伪君子

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末期、反对封建专制的小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反映了一代有志青年幻想的破灭。在于连身上有许多矛盾性的性格元素:①虚伪与正直:他出身平民,有英雄主义思想。但却不得不披上黑色道袍走教士的道路。因为拿破仑时代已经过不能立功于战场,便当上教士,然而他并未放弃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思想,并未放弃对拿破仑的疯狂崇拜。他是精神上的拿破仑,身穿道袍的拿破仑。他短促的一生,就是在拿破仑英雄主义思想指导下。顽强进行个人奋斗的一生。②自卑与自尊:自卑与自尊这对矛盾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纠结在于连身上。基于贫苦、地位的低贱,他常常自卑,而自卑又激起强烈的自尊。自尊心使得他不容他人对其人格的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③雄心与野心:虽然出身平民,但却不甘于这样的地位。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相比,于连是有雄心壮志的。他最嫉恨自己的怯懦,最欣赏自己的勇敢。他把情人当敌人,把情场当战场,把恋爱当成战斗。写爱情,不如说是通过爱情写雄心;与其说是写恋爱史,不如说写他和上流社会顽强周旋的搏斗史,写于连野心不断膨胀的整个过程。④反抗与妥协:于连性格具有反抗性,也具有妥协性。在那种社会里,教会、贵族、大资产阶级势力强大,占统治地位,下层平民要踏进上流社会,必须走妥协的道路。或者说连的妥协是反抗性的特殊表现。所以说,于连是一个反抗性和妥协性的矛盾统一体。

单一性的性格元素:①强烈的自我意识:于连一生的奋斗都在寻自我、确立自我;②热爱民主、平等;③仁慈善良;④极度敏感;

总结:

于连实际上是人类群体中个人奋斗者的一个象征符号。叔本华:“人的本质表现为他的意志奋求、满足、再奋求、再满足这样一个永恒不断的循环中。” 于连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当个人遭遇不平等的社会时,他的奋斗往往以悲剧告终。因此,这一形象具有超民族性和超时代性。往往以悲剧告终。

四、《红与黑》的美学价值

1、出色的人物塑造;

2、开放式结构;

3、精彩的心理描写。①外部描写心灵化。②内心独白有其心理层次。③能展现心灵变化的过程。

《红与黑》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主人公于连身上,即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恋爱观和拿破仑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且,作者是用赞赏态度、渲染的笔调去描写的,所以读者很容易受到感染,应当提高我们的批判能力。至于于连恋爱中采用的具体行为和手段,更不该去模仿,否则,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