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塑造性格和品德。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古希腊时期,教育思想家们开始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各自的教育理念。

其中,柏拉图以“理念教育”为核心,强调理性和智慧的培养;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实用教育,提倡德育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古希腊的教育哲学为后世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在中世纪,宗教教育成为主导。

基督教会掌控着教育事务,教育目标以培养虔诚的信徒为主。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神学、哲学和拉丁文等传统学科。

三、启蒙时期的教育理论18世纪的启蒙时期,教育思想家们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理性。

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强调儿童的天性和兴趣发展;康德则主张“目的论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和人类理性的发展。

四、现代教育学的确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的赫尔巴特、美国的杜威以及瑞士的皮亚杰等教育学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使得教育学从一门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逐渐成为一门具有自身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学科。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

当代教育学关注个体差异,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教育学界兴起了“建构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新的研究范式,试图从更全面、综合的角度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逐渐兴起。

同时,教育学也积极研究如何运用技术改进教学、评估教育成效等问题。

总结一下,教育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哲学思考到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再到启蒙时期的理性思考,最终形成了现代教育学的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教育学将继续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观等基本问题,探索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思想。

2. 教育史: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的演变,了解教育的历史背景对教育问题的启示。

3.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化作用、教育的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4.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学习、教学、发展等方面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的心理机制和教育心理问题。

5. 教育方法学:研究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计等问题,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6. 教育评价与质量管理:研究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绩效评估、教育质量管理等,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反馈和指导。

7. 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与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包括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等。

以上只是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实际上,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的子学科和研究领域,如比较教
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高等教育等等,这些领域都是教育学的具体研究内容。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姓名谢利苹专业教育领导与管理年级2013级学号201332360014课程名称教育的历史与哲学授课教师石中英成绩《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摘要】: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直面当今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推进了教育哲学向纵深发展。

该书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

有助于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关键词】:教育哲学读书笔记读了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受益匪浅。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读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籍。

说实话,对于哲学的书籍,还是颇有兴趣的。

曾经读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等。

但对于教育哲学,却不知为何。

通过阅读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发现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哲学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理解力,指引人们活动的方向,并帮助人们不断的反思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与当下教育行为的合理性等。

”(P5)它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让人大开眼界,对教育的认识更清晰。

一、印象最深的章节(一)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帮助界定和辩护教育目的。

(我们培养的人不仅是要满足或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更要能够并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P32、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

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

教师通过哲学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

P33、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高级的教育知识”,也不是为了试验教育哲学家们的某些理论观点,而是为了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定义和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提供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2.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古代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试验:从古代文明至公元前4世纪。

-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苏格拉底至笛卡尔。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启蒙运动至现代教育学创始人杜威。

3.教育学的基本分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史学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

二、教学法基础知识1.教学法的定义和概念-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规范。

-教学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法的基本原则-适应性原则: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渐进性原则: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的学习。

3.教学法的分类-根据教学方法的逻辑关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理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幼儿教学法、小学教学法、中学教学法、大学教学法等。

4.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课堂教学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从历史探讨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

从历史探讨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

从历史探讨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一、教育哲学概述历史以来,教育哲学是对教育者做什么,怎样做的思想阐述。

对教育哲学的研究是一个推究,规范,分析的过程。

说它推究,因为它探索研究人与社会及世界关系间所存在的性质,从而来解释教育研究与行为科学之间的矛盾。

在教育与人和社会关系及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基础上,永恒教育论,基本教育论,循序渐进教育论,重建教育论,存在主义教育论运用而生。

这些学说是人们对教育目的,作用,使命探索的结果。

也是人们从知识、价值、道德、美学等角度来审视教育观念的总结。

对教育思想的了解,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教育研究的基础,这就是知识、价值、道德及美学与教育的关系。

二、教育思想理论基础1.知识与教育(KnowledgeandEducation)知识是教育的基础。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

他对事物所做评价和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可信赖的知识基础上。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知识的基本类型。

直觉知识是人们自身的顿悟,洞察力在刹那间的展露。

这种突然间迸发的知识或决策实际上是人们多年来勤奋努力,无意中的知识积累,从而对某些事物所产生的正确思想或结论。

许多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荷马、蒲鲁司特在作品里向我们揭示的人的内心真实性就是这种直觉知识的例证。

对于这些,我们不可能通过观察,计算或测验去验证,因为这些真实性不是假设,而是洞察力的体现。

这种知识从自身及他人经验中地得到积累。

随着岁月流逝不断丰富,深入与完善。

理性认识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推理演绎而出。

从根本上它是一种抽象而正统的知识。

它从逻辑性出发,不涉及任何感情意义及需要。

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唯理性知识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感性和实践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实践知识还显得更为重要。

经验知识是通过感官得以证实的知识。

在人们对周围世界所形成的认识基础上,知识从观察,感觉的事实中生成。

理性知识者告诫人们对事物要通过理性思维来决策,而经验知识者却强调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实践。

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

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

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自我实现、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自古以来,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而不断变革进化。

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教育的发展曲线更为曲折,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文将探讨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

一、教育体制的演变1.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

富有的人家会聘请私人教师对孩子进行一对一教育。

公共教育机构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化的盛行,最早的公共学校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

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政治与哲学素养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为了每个人提供基本教育。

2. 中世纪在中世纪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播宗教信仰和精神道德。

由于欧洲当时是基督教会的核心地带,教育体制几乎完全为教会所掌控。

由于教会的广泛影响,教育的内容受限于神学和读写能力的教育。

3.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学习成为了一种时尚,个人和家庭在教育的决策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这个时期对传统的神学教育进行了颠覆,出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模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发展,标志着一种新的知识和价值观的兴起。

4.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的到来加速了教育体制的转型。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教育不再仅仅关注精英阶层,而是希望为更多人提供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此时期,公立教育机构成为教育主流形式,而不再是家庭或教会的传统教育方式。

5. 当代时期在当代时期,教育体制的变革仍在不断进行。

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的趋势下,教育必须适应大众化、技术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同时,现代人对教育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如培养创造性思维、解决人际冲突、跨文化沟通技能等。

二、教育哲学思想1. 人类主义教育人类主义教育是一种希望能够培养出独立和自由思想的适应社会的教育。

人类主义教育的思想是人文主义的延伸,旨在维护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和人的尊严。

外国教育史参考书目

外国教育史参考书目

外国教育史基本参考书目1、《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本书为主要教材]2、《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下册),北师大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外国教育史组选编,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3、《外国教育史料》,[美] 克伯雷选编,华中师大等四院校教育系译,华中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4、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1-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996。

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10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6、《外国近代教育史》,滕大春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外国现代教育史》,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8、《西方教育思想史》,张斌贤等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9、《西方教育史》,博伊德·金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佛罗斯特,华夏出版社,198711、《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W. F. 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James Mulhern, A Histo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1946.13、Mayer, Frederick,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Columbus, Ohio : C. E. Merrill Books, 1960.14、James Bowen, 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Methuen & Co.Ltd,1972.15、Paul Monroe, A Brief Course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0716、Robert Ulich,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New York, Cincinnati American Book Company, 194517、Robert Ulich, 徐宗林译, 《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Three Thousand Years of Educational Wisdom )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18、Robert Ulich, Education in Western Cultur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519、Robert Ulich, The Education of Nations : A Comparis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20、Robert Ulich, A History of Religious Education; Documents and Interpretations from the Judaeo-Christian Tradi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8.21、Mayer, Frederick,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Columbus, Ohio : C. E. Merrill Books, 1960.世界史、世界文明史及史学进一步阅读书目1、《世界史》(6卷本),吴于廑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世界史》2卷,马世力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上下卷),第15版,〖英〗赫·乔·韦尔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教育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基础答案

教育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基础答案

一、填空题
要求要输入这个破符号$,大家认真读读要求
1.《大教学论》的作者是_ $夸美纽斯
2.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遵守的_和_ $道德准
则$职业操守
3.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_和实践性知识$实践知识
4.素质教育提出的直接动因是从根本上治理“_”$应试教育
5.人的社会化就是由_到_的转变过程$自然人$社会人
6.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家是_ $韩愈
7.全文仅1200多字的《_》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
8.一般认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__的系和的关系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怀疑题目
有问题,我填的是$教育发展
9.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是
_ $亚里士多德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四、单选题
培养目标
通识性知识
夸美纽斯
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
亚里士多德
《通识性知识》
韩愈
应试教育
《学记》
ABCD
CD
ABC
ABC
ABCD
ABC
ACD
D
正确
正确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错误
德国
B
C
德国。

教育学专业教育哲学概论

教育学专业教育哲学概论

教育学专业教育哲学概论教育哲学是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对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探索。

本文将从教育哲学的定义、历史、重要理论以及教育哲学在教育学专业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哲学的定义及历史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意义、教育本质和教育方法的学科,它旨在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的哲学分析,探索教育学这一学科的核心问题。

教育哲学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雏形,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人的教育问题,并试图寻找教育的最高价值。

在历史上,众多教育哲学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杜威等。

二、教育哲学的重要理论1. 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是教育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关注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不同的教育理论家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有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还有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等。

2. 教育方法论教育方法论探讨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它关注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方法论主要包括传统教育法、建构主义教育法、探究式学习法等。

不同的教育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教育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

3.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和伦理准则,它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育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道德责任、教育者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等。

教育者应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培养。

三、教育哲学在教育学专业的应用教育哲学在教育学专业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教育哲学为教育学专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帮助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其次,教育哲学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哲学的原则和理念来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教育哲学还可以帮助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没有独立的形态。

在这个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对教育的专门研究。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教育学逐渐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个阶段,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开始对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并撰写了一些独立的教育学著作。

例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洛克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概念,卢梭则主张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3.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教育学的科学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个阶段,一些教育家开始关注教育实验和实证研究,试图将教育学的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例如,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4.教育学的多元化和综合化阶段:在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理解。

在这个阶段,教育学的学科交叉和多元化成为一种趋势,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和流派。

例如,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布鲁纳则倡导结构主义的教育改革。

5.教育学的现代化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教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信息处理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脑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教育学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经历了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等多个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西方教育的历史与哲学

西方教育的历史与哲学

新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重要时 期。以凯兴斯泰纳、蒙台梭利、德可乐利、杜威、克伯屈等 为代表的教育家,适应现代社会变革对教育的新要求,汲取 现代知识和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进行了 深入的批判,对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校组织和教学方法 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建立大批新型学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 的教育理论,对20世纪前期欧美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为欧美国家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 教育”,是专指这一时期在欧洲发生的教育改革与理念;而 “进步主义教育”则专指这一时期在美国发生的教育改革与 理念。
以凯兴斯泰纳蒙台梭利德可乐利杜威克伯屈等为代表的教育家适应现代社会变革对教育的新要求汲取现代知识和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对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校组织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建立大批新型学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理论对20世纪前期欧美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欧美国家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论的科学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高扬儿童的价值,确立了儿童
的主体性地位。 首先,遵循自然、适应自然、归于自然、顺从自然都
不是为了作自然的奴仆,而是为了越超自然和驾驭自然, 从而使自然服从于现实的目的。
其次,遵循自然并不抹杀儿童的主体性。 再次,遵循自然并不忽略教育(外在环境的影响)在 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心理学化
• 理论基础
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 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 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
• 主要阶段
发生——裴斯泰洛齐 发展——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斯多惠
教育心理学化
• 主要内容: (一)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的心理学 (二)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 (三)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四)教学程序的心理学化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哲学基础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哲学基础

Page
22
三、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基础
3
不变的永恒的人性观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在于人类具有理性, 3 理性是人类共同的本性。 这种共同的本性存在于任何历史时期、历 史空间和任何社会形态过程中,贯穿在整 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文明史在 极大的程度上就是理性探索客观奥秘,寻 求征服自然,逐步完善自身的历史。它是 永恒不变的客观存在。
Page 9
二、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阿德勒((Mortimer J.Adler,1902—2001): 出生在美国纽约市。他在纽约太阳报做印 刷工人期间在夜间学习写作课程。他进入 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尽管他没能通过 学士学位必须的体育标准,还是留在了大 学,得到了一个教师的位置和哲学博士学 位。1930年,艾德勒去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任 职,在那里他遇到了校长罗伯· 赫钦斯,西 方世界伟大名著项目的发起人。
永恒主义与进步主义、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义的区别
比较项目 进步主义 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
主要特征
进步
保守
复古
社会和文化的 都承认变化,都强调用 从根本上否认世界是 看法 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所 变化的说法,变化只 面临的问题,都不太重 是表面现象,而控制 视对人文学科所包含的 世界的根本原则是永 价值和理论的理解 恒的、不变的。
Page 14
三、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基础
1
哲学基础——永恒的绝对的实在观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实在是潜在于物质 之中的永恒的形式 的展现 :一种是 对“实在”的目的 论倾向,另一种是 “实在”的超自然 主义倾向。
认识要经历全 然的无知到经 验和意见的水 平,再到理性 的和精神的水 平。

教育哲学简史

教育哲学简史

❖ 译著:杜威的教育哲学波德的《教育哲学大意》
❖ 著作:范寿康的《教育哲学大纲》(讲义923年

李石岑的《教育哲学》(1925年)

萧恩承的《教育哲学》(1926年)

瞿世英的《教育哲学ABC》(1929年)

姜琦的《教育哲学》(1933年)

陆人骥的《教育哲学》(1933年)

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1935年)
第二节 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英国是世界上教育哲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各地到英国学习和 研修教育哲学的人络绎不绝它的教育哲学研究班不间断举办了近40 年。它的教育哲学年会成为一种真正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一学科前史(20世纪40年代之前)
哲学家论教育,如洛克、斯宾塞、罗素、怀特海、能、里德等。 他们普遍侧重于理解与论证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应遵循的原 则,并就应该采取的方法提出建议。故称之为“规范教育哲学”。
3.20世纪80年代之后分析教育哲学的衰落与发展 新路的探索
(讲义分析教育哲学的衰落 就在分析教育哲学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一些内在的和外在的消 极因素开始制约它的发展
❖ 第一,分析方法本身的缺陷。 如怀特指出,它花费太多精力去论证如何理解教育目的这个概 念,而没有强调教育目的应该是什么等实质性问题。
讲义999年开始,由怀特领导的一批教育哲学家们开始编辑出版名叫冲击 (Impact)的连续出版物。与教育哲学杂志明显不同,这种连续出版物侧重 于对国家和学校各种教育政策的哲学分析,以一种非常积极的姿态渴求与教 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的对话,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 中间产生了不小的反响。也许,我们可以将此作为英国教育哲学正在进行 “范式转换”的一个标志。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随着人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日益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经验,就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而伴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概括,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发展,就开始有了教育学的产生。

在西方,教育学(pedagogy)源于希腊语中的“教仆(pedagogue)”,就是如何照管儿童的学问。

文艺复兴以来,对教育过程的研究,被叫做“教育学”,在师范学校或师资培训学校中传授。

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如从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撰写的名作《大教学论》开始算起的话,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

我国最早于1898年在京师大学堂开始开设此课程,彼时的教育学教材基本上从日文转译过来。

总体而言,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教育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等,西方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载有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论。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期普及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思学结合”等原则,主张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

《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上都已涉及,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而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在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和知识。

古希腊有着非常发达的教育体系,他们提倡全面的教育,包括体育、音乐和哲学等。

中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宗教教育,这期间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和修道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新回归到人文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国际教育动态国际教育动态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国际化、数字化、全球化等。

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立法、政策法规。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对于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的理论反思和思考,是研究教育事业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从而为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中心理现象和教育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支撑和指导。

第五章: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和指导。

第六章: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教育资金来源和分配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等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资金和教育效益等方面。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 (五)存在的语言性 • 无论意向、意识还是文化都表现为一种语 言的形式,离开了语言,人们不禁不能认 识之间,也不能进行相互交流。 • (六)存在的独特性 • 不仅表现为身体特征上的独特性,而且表 现为精神特征和热体行为习惯上的独特性 。精神特征主要表现为认识背景和认识结 果的独特性;行为习惯的独特性主要表现 为行为方式和行为强度的独特性。
• • • • • • • •
三、人生的境界与教育 (一)教育应该关注人生的境界问题 (二)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教育 (三)教育能为人生境界的提升做些什么 1、之处人生境界的问题 2、传播人生境界的学说 3、讨论人生境界的意义 4、启发人色会难过境界的思考
• 5、介绍伟大人物的榜样 • 6、培植实现人生境界追求的信念
第二节 知识的性质与课程
• • • • • 一、知识性质与课程的一般关系 (一)知识的性质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 (二)知识的性质影响到课程知识的性质 (三)知识的性质影响到教学过程 二、现代知识的性质与现代课程
• (一)现代知识的性质:客观性、普遍性 、中立性 • (二)现代知识的性质对现代课程的影响
• 三、一般哲学可以代替教育哲学吗? 一般哲学可以代替教育哲学吗? 杜威是教育哲学的大师,他在《民主主义 与教育(副标题是教育哲学导论)》中根 本没有区分两者,认为哲学就是教育的一 半理论,教育就是哲学的实验室;我国学 者原来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教育具有 指导作用,没有必要专门形成教育哲学。
• 一般哲学研究教育问题,但是对教育问题 研究不充分;不充分性一方面是由于研究 者的研究兴趣、知识结构决定的,另一方 面是由学科制度决定的;分科情况下,以 一般哲学为重,教育问题作为一般哲学研 究的成果比较少,国内外都是如此。 • 因此,一般哲学不能取代教育哲学。

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 读后感

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 读后感

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读后感篇一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读后感哎呀,读完《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这本书,我这脑袋瓜里可是像煮了一锅粥,乱得很呐!说真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超级枯燥,不就是讲职业教育的那些事儿嘛,能有多精彩?可当我真正读进去,我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从历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大片。

也许在古代,它只是星星点点的萌芽,不被重视。

但随着时代的滚滚车轮向前,它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教育领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难道不是一种必然吗?就像我觉得,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总会发现,光有理论知识可不行,得有实实在在的技能才能站稳脚跟。

再从哲学基础的角度琢磨,我就在想,职业教育到底是为了让人成为赚钱的工具,还是为了让人实现自我价值呢?可能两者都有吧。

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如果只是为了钱,那人生是不是也太无趣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职业教育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哲学思考。

但我又在纠结,未来的职业教育又会走向何方呢?是更加注重技术,还是会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总之,读这本书,我是又兴奋又困惑,这感觉,真奇妙!篇二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读后感哇塞,刚读完《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你们说,职业教育这玩意儿,从古至今,咋就经历了这么多弯弯绕绕呢?一开始,它可能就像个小透明,谁也没把它当回事儿。

但后来呢,社会变了,需求变了,它就慢慢开始崛起了。

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从哲学的角度去想,我就忍不住问自己,职业教育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还是为了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内心的热爱?也许,这两者根本就没法分得那么清楚。

就像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学个技能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多赚点钱,可有时候又觉得,要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那才叫爽呢!回顾历史,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像是在走一条崎岖的山路,有上坡,有下坡。

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 读后感

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 读后感

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读后感篇一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读后感嘿,读完《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这本书,我这心里啊,真像开了锅的水,翻腾个不停!说真的,以前我对职业教育的理解,那可真是一知半解。

总觉得就是学个手艺,找个工作呗。

可这书里讲的东西,让我猛地意识到,职业教育哪有这么简单!从历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那可是随着社会发展一步步走来的。

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不断适应着时代的需求。

也许在过去,它只是为了让人们有口饭吃,能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

但如今呢?这可不仅仅是为了温饱啦,而是要让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

再说到哲学基础,我觉得这就有点深奥了。

它探讨的那些关于人的发展、价值观念的东西,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接受职业教育,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还是为了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想起我身边那些选择了职业教育的朋友,有的可能一开始是因为成绩不太理想,没办法走常规的升学道路。

但后来,他们在职业学校里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学得那叫一个带劲!这让我觉得,职业教育也许就是给那些在传统教育中迷失的人,重新点亮了一盏明灯。

不过,我也在想,职业教育现在发展得是不错,可还是有很多人对它有偏见。

这难道不矛盾吗?明明职业教育能培养出那么多实用型人才,为啥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呢?总之,读了这本书,我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它不再是我印象中那个简单的“学手艺”,而是有着深厚历史和哲学底蕴的重要教育形式。

我觉得,未来职业教育可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谁知道呢?篇二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读后感哇塞,读完《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我整个人都有点懵圈,但又好像明白了点啥!你说这职业教育,从古至今,一路走来,那故事可多了去了。

就像一部长长的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

以前的人们学个手艺,可能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能混口饭吃就行。

可现在呢?时代变了呀,职业教育也跟着大变样!从哲学的角度去琢磨,我就在想,这职业教育到底是让人变成社会需要的“工具人”,还是帮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呢?这可不好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课程班作业姓名:刁娟资格卡号:专业:教育行政管理课程科目: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作业时间:2015年7月阅卷老师:成绩:课程名称作业题目结合本学科教材中的某一章节就教育法学方面写一篇论文(不少于2000字)作业正文科举制度梳理科举制度在中国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这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甚至民族心理产生过巨大影响,对西方建立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亦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自身的局限以及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社会,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

1 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代,但追根溯源其初始形态是汉代的察举制。

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察访人才、举荐朝廷的制度,察举制后来也逐渐采用考试,但总体还是以推荐为主。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下诏求取“贤者智能”之士,令相国、诸侯王、郡守等各级向朝廷举荐本地贤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下诏广泛察举人才。

到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下诏令各地方长官举荐贤良之才,并且“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这是中国最早的策试,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晁错就在举中。

这种皇上提出策问,举子对策回答然后评定等第的书面考试方式,不仅是制科考试的开始,也是殿试的开端,标志着我国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开始出现岁举科目,即定期举行、有名额和具体规定的科目,它的出现标志着察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此后察举制朝着更加注重才学的方向发展。

到了隋代,出现进士科,由于进士科在后来成为考试举人中的主要科目,因此人们一般把隋炀帝在公元606年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志,这在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较之从前,科举考试对知识技能的考察有了比较客观和稳定的标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进步。

科举源远流长,它渊源于汉,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

明代科举借鉴前代科举的经验,将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统一合流,并在考试内容中演化出八股文这种考试文体,在取士布局中定下分地配额的格局,这使得科举制度更加成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科举的地位,科举制到此达到鼎盛。

到了清代,科举集数代之大成,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但是施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也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它的弊端,此后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和革新,例如增加复试、设立算学科举、设立经济专科等,但这些改良已经无法改变科举制度阻碍社会变革这一现实,科举制终于在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行将结束时沉入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2 科举制度的特点和积极作用及影响科举制度作为选官制度来说,比之历史上采用过的世袭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来说,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其显著特点便是显示出了极大的公平性和公开性。

首先很大程度上的扩大举贤范围。

根据历史记载,除少数几种人以外,不论贫富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因此可以说科举制度是打破了阶级桎梏的,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有通过这一竞争选拔途径取得个人社会地位的机会。

其次,在考试制度上采取多种措施体现选拔的公平。

例如,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度,使其与外界隔绝,以避免发生行贿受贿、请托舞弊的事件;别头试,即为了防止各级考官徇私,规定有与有关官员有亲属关系的应试举子必须回避,另设考场;糊名,即密封试卷的卷头,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糊住,从而便于高官以统一的标准公平地判卷;誊录,即将考生的试卷统一重新誊写一遍,防止阅卷人凭笔迹舞弊。

这些方法有不少沿用至今。

此外,还有一系列严厉的惩罚制度,如“废举者”法令用以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1 较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统治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

”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的最优制度。

”因此科举制在保证统治者掌握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权的前提下,同时使封建政权取得更多阶层的支持,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相对缓和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扩大其统治基础,并且有利于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成为封建统治者强化其思想统治、巩固皇权的有效手段。

2.2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造就重学之风“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

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

2.3 影响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而且对近现代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

这些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

而我国的科举制度采取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尽可能大的向平民开放,倡导公平取士,唯才是举,正体现了“机会均等”原则。

这与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种选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

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由于英国当时国力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为系统且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效法的榜样。

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度,才发现西方文官制度是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学过去的。

1983年,当时的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应邀来北京讲学时曾说:“当我被邀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

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到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3 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科举制度为历史所淘汰,必定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所造成的。

3.1 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

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的现象。

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技艺,因此大多数读书人为了仕途,为了出人头地,把学习的精力都集中在儒家经典上,对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毫不关心。

人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甚至胸襟狭隘、目光短浅。

此时科举制重伦理轻技艺,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3.2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科举制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决定着政治人物的诞生和发展,必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是有着必然关联的。

随着历史的推进,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从经济上,新兴的工业经济对科学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将自然科学完全摒除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之外,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无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也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

从政治上,科举制度造成官员普遍思想教条僵化、目光短浅的情况,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陈旧的社会制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必然将被取代。

不论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都不能幸免。

3.3 仍然存在选拔不公虽然一再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极大的公平和公开,然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

在少数几类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就有女性。

科举制度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男女平等”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不为社会发展所认可。

此外,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应试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更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

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条件读书,有的即便自学成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其远赴京城参加考试。

“学而优则仕”这条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出人头地之路,很大程度上只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铺就。

因此,科举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我们审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这项遴选政治权利精英的机制,不可否认的,由于其自身的弊端及其历史局限性,它必将为历史所淘汰。

然而古老的科举制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不仅在我国政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至今对世界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

因此,在正在进行着的政治实践与社会发展中,我们仍然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丰富中国科举制度的内涵,以史为鉴,用以促进当今政治人才选拔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