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社会心理学》
论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一.什么是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侵犯,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虽然现在还没有关于人类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但是已经产生了几种有一定说服力的观点,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可以对一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结构化解释。
1.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②。在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后来,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早期,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
2.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常被用来解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四种,即一是以洛伦兹为代表的动物行为因素,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人和动物一样具有不断积累的侵犯能量,当特定的刺激引发了内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会发生。二是以Wil2son和Paly为代表的生物进化因素,进化论心理学认为生物的进化不但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人类侵犯行为模式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是遗传因素。在行为遗传学研究领域有一些证据显示,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是荷尔蒙因素。研究者很早就发现了雄性激素在动物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诸如睾丸激素之类的雄性激素之所以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发挥两种作用,即组织与激活。但是,人类是否也会受到类似的影响还处于广泛的争论之中。
5.挫折侵犯理论是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首次提出的,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一直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双重影响。该理论是把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人类对环境条件反应的第一次尝试。多拉德认为个体的侵犯行为是由他所受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是个体受到挫折的后果,其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作为前提。该理论认为:诸如挫折之类不利条件不会直接引发侵犯行为,它们首先会产生不断积累的消极情感,这种消极情感作为一种中介调节过程,最终有可能表现为两种直接的结果:侵犯行为和逃避行为。也就是说,所有能够引发消极情感的环境都可以看作是侵犯行为或逃避行为发生的先行条件。当个体面对消极情感时,是表现出侵犯行为还是表现出逃避行为取决于个人的遗传天赋、从前的训练和经验以及对抑制或促进侵犯的情境的识别等。
6.认知新联想理论在解释侵犯原因时把认知与情感看作是互相独立的平行过程,并且认为一种过程不会引发另外一种过程。虽然其承认认知过程对情感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却未能很好地解释认知过程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影响侵犯行为的发生。认知情感互动理论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其认为愤怒(anger)是调节外界环境刺激和侵犯行为之间关系的必要中介变量。而所谓愤怒是持续唤起的消极情感过程和说明、理解这种这一过程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一定环境线索的基础上,那些破坏个体心灵安宁的情绪唤起会被个体的认知过程理解为愤怒,而造成这种威胁的人或物会成为愤怒和由这种愤怒所激发的侵犯行为的目标。
7.认知情感互动理论关于侵犯行为发生原因的理论解释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批评者主要认为:愤怒不单纯是个体因为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生理情绪唤起,对于现代人来说愤怒是一个非常客观的社会性定义,在人际互动中,那些使用不正当方式攻击他人或者违背社会与文化规范的人才会使我们感到愤怒。而且侵犯也不是愤怒的唯一结果,研究表明大约有75%的被试者在愤怒时没有以侵犯方式作出反应,而是和肇事者或中立者共同商讨所面临的问题。
8.是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对挫折侵犯理论简单地把侵犯行为看作是一种受挫反应的观点提出了深刻的批评,虽然它并没有否认挫折或其他环境刺激是诱发侵犯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它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个体是如何获得并保持侵犯行为的问题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基因与天赋规定了侵犯的潜在可能性,挫折和其他刺激只是侵犯发生的环境条件,而个体侵犯行为的对象、形式、强度和频次等细节都是个体在经验中获得
二、对侵犯的预防和控制
如果说侵犯行为是一种影响正常社会生活的行为,或者如威尔逊所说,侵犯行为对人毫无幸福可言,那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自然会涉及到对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1.宣泄说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借宣泄一词,用来说明作为转移和消除侵犯情绪的一种方式。假如一个人有了强烈的侵犯性情感,那么如果让他以某种方式把这种情感释放和表达出来,就能达到消除其实际侵犯性行为的目的。宣泄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比如直接对伤害自己的人进行侵犯,可降低今后侵犯他人行为的发生率;了解到伤害自己的人受到他人侵犯时,也会使自己侵犯情绪的强度下降;把自己所受伤害发泄到其他人或物方面,也能达到使愤怒情绪得以宣泄的效果;通过参加和观看有关的文体活动,例如拳击和竞赛等,也能让强烈情绪得以释放。但是,用宣泄方式来降低和消除侵犯行为,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只是在适当的条件和情境中,宣泄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2.榜样说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主要与观察和模仿等习得性经验有关。因此,要控制和预防侵犯行为,应当经常给学习者提供非侵犯性榜样。许多有关电视节目暴力和犯罪镜头的研究资料,大多证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确实会增加人们的侵犯行为和犯罪活动。这一结果从反面提示我们:大众传媒应当尽量给观众提供非侵犯性榜样,减少大众观察和学习侵犯行为的机会。在有关实验研究中,给被试提供拒绝侵犯他人的榜样以后,被试也会仿效而拒绝对无辜者进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