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传热学改编版第二版课程设计

传热学改编版第二版课程设计

传热学改编版第二版课程设计1. 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传热学的改编版第二版,旨在对传热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掌握一些实际应用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热的基本概念、传热的基本模型、传热的基本方程式、传热的基本方法、传热基本边界条件、传热的实际应用、传热的控制、传热的优化等方面。

同时,本课程还将辅助学生掌握Excel、Matlab等工具进行传热学计算。

2. 课程安排2.1 第一周2.1.1 课程前置知识回顾回顾热力学、流体力学、数学方法等课程内容,以及与传热学相关的基本概念。

2.1.2 传热学基本概念介绍传热学的概念、传热的分类、传热的基本原理。

2.2 第二周2.2.1 传热学基本模型介绍传热学的基本模型,如一维传热模型、二维传热模型、三维传热模型等。

2.2.2 传热学基本方程式介绍传热学的基本方程式,如热传导方程、对流传热方程、辐射传热方程等。

2.3 第三周2.3.1 传热学基本方法介绍传热学的基本方法,如传热计算方法、传热实验方法等。

2.3.2 传热学基本边界条件介绍传热学的基本边界条件,如温度边界条件、热流边界条件等。

2.4 第四周2.4.1 传热学实际应用介绍传热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情况,如换热器、冷却系统、加热系统等。

2.4.2 传热学控制和优化介绍传热学的控制和优化方法,如传热控制技术、传热优化技术等。

2.5 第五周2.5.1 Excel在传热学中的应用介绍Excel在传热学中的应用,如利用Excel进行传热计算等。

2.5.2 MATLAB在传热学中的应用介绍MATLAB在传热学中的应用,如利用MATLAB进行传热计算等。

2.6 第六周2.6.1 课程总结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对传热学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展望。

3. 课程评估3.1 考试本课程将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评估。

3.2 作业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30%以上,包括实验报告、编程作业、任务书等。

3.3 课堂表现课堂表现占课程总成绩的20%以上,包括参与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等。

传热课程设计A

传热课程设计A

传热课程设计A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传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规律,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传热现象,并运用传热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3.理解传热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4.能够运用传热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5.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传热计算。

6.能够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传热规律的验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对传热学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热的基本概念、传热的方式、传热的计算方法以及传热在工程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传热的基本概念,包括温度、热量和热传递等。

2.第二章:热传导,包括热传导的定律、热传导的计算方法等。

3.第三章:对流,包括对流的类型、对流的计算方法等。

4.第四章:辐射,包括辐射的定律、辐射的计算方法等。

5.第五章:传热在工程中的应用,包括热交换器、热传导材料的选择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传热现象,并验证传热规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传热学》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传热学的相关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传热现象。

传热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传热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传热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是传热学中的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广泛用于热工业、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热学各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掌握用数学方法解决传热学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体验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应用。

二、教学内容
2.1 传热学基础理论
让学生掌握传热学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基本原理和数学形式化模型,包括:•热传导定律
•热对流定律
•热辐射定律
•热传导方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
2.2 典型传热学问题
讲解典型传热学问题,并要求学生利用传热学基础理论和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包括:
•热传导问题
•对流传热问题
•热辐射问题
•复杂传热问题
1。

《传热学讲稿》教案

《传热学讲稿》教案

《传热学讲稿》教案传热学讲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

3.了解传热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热传导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

2.对流传热原理和计算方法。

3.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教学录像、实验仪器。

2.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教学录像或实验仪器展示一个热传导实验,引起学生对传热学的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热是如何传导的?步骤二:热传导(30分钟)1.讲解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包括传热的方式、传热方程等。

2.展示实验:用铜棒传热实验,通过测量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热传导的存在。

3.讲解热传导实例,并引导学生用传热方程来解决问题。

步骤三:对流传热(30分钟)1.讲解对流传热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2.展示实验:用水箱传热实验,通过观察水的流动和温度变化来验证对流传热的存在。

3.讲解对流传热实例,并引导学生用对流传热公式来解决问题。

步骤四:辐射传热(30分钟)1.讲解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2.展示实验:用黑体辐射传热实验,通过测量黑体的辐射能量来验证辐射传热的存在。

3.讲解辐射传热实例,并引导学生用辐射传热公式来解决问题。

步骤五:应用实例(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传热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展示传热学在建筑、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3.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实例进行研究并进行报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10分钟)1.对传热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2.引导学生拓展传热学的知识,查阅相关文献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五、教学评价:1.讲稿撰写评价:鼓励学生探索传热学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学生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对传热学应用实例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与与传热学相关的科研课题或实验项目。

传热学第十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十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十版教学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传热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能够解决传热学的基本问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2.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3.能够解决传热学的基本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热传递基本概念•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热传递的分类和区别。

•热传递的物理基础。

2. 热传递的传热模式•对流传热。

•导热。

•辐射传热。

3. 热传递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热传递的一般传热方程。

•对流传热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导热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辐射传热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4. 热传递的计算方法和实例•基本计算方法和实例。

•热传递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

四、教学策略1. 主动学习本课程采用主动学习的策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互动,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2. 课堂教学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师讲授、案例演练、班级讨论等方式,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

3. 实践教学本课程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通过仿真实验、课程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掌握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将通过课堂测验、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将定期与学生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仿真实验软件等。

教师将在课程安排之前,提前准备相关教学资源,以保障教学效果。

七、教学安排本课程总共授课16次,每次课为1.5小时,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1-4周:第1-5章•第5-8周:第6-9章•第9-12周:第10-13章•第13-16周:第14-16章八、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由传热学专业教师担任,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团队成员将共同参与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的实施,以保障教学质量。

传热学课程设计科大

传热学课程设计科大

传热学课程设计科大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能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传热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理解传热的基本概念,如热传导、对流和辐射;2.掌握传热的基本原理,如傅里叶定律、牛顿定律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3.学会计算一维稳态传热问题,如物体内部温度分布和热量传递速率。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传热学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传热问题;2.熟练使用传热学计算软件,如COMSOL Multiphysics等;3.具备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传热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能够在团队中发挥作用;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关注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环保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传热学的基本概念:热传导、对流和辐射;2.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傅里叶定律、牛顿定律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3.一维稳态传热问题的计算:物体内部温度分布和热量传递速率。

教学内容将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热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中的传热问题,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4.实验法:通过进行传热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传热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经典的传热学教材,如《传热学》一书;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传热学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热学的知识;4.实验设备:准备传热实验所需的实验设备和材料,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传热学课程设计报告

传热学课程设计报告

传热学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热学基础知识,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基本原理;2. 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传热问题,学会运用传热学理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运用传热学公式和计算方法进行传热过程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传热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进行传热实验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传热模拟和仿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热学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交流;3. 培养学生关注传热学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物理学科传热学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传热学基本概念,掌握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培养解决实际传热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对科学实验和计算机仿真有一定的兴趣。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二、教学内容1. 热传导理论:热传导的基本定律、导热系数、稳态和非稳态热传导;2. 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的机理、边界层理论、Nu数和Re数的计算;3. 辐射换热:黑体辐射、实际物体辐射、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4. 传热过程分析:复合传热、传热过程控制方程、数值解法;5. 传热应用实例:家用电器、工业设备、建筑节能等领域的传热问题分析;6. 实验教学:稳态热传导实验、对流换热实验、辐射换热实验;7. 计算机仿真:运用传热软件进行传热过程的模拟和计算。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热传导理论及稳态热传导计算;第二周:非稳态热传导计算、对流换热基本概念;第三周:对流换热计算、Nu数和Re数的应用;第四周:辐射换热理论、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第五周:辐射换热计算、传热过程分析;第六周:传热应用实例、稳态热传导实验;第七周:对流换热实验、辐射换热实验;第八周:计算机仿真教学与实践。

《传热学》课教案

《传热学》课教案

《传热学》课教案本课程共27学时,讲课23学时,实验4学时。

属院级必修课。

每一节课都应做到承前启后。

(第一次课)一、主要内容第1章绪论1、引言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3、传热过程第2章导热理论和一维稳态导热1、立叶定律及导热系数二、讲课重点1、傅立叶定律2、导热系数三、讲课难点1、引言中的热量传递三种基本形式及传热量计算2、导热系数四、举例1、传热的增强和削弱技术举例为暖气供热,说明哪部分是需要增强的传热,哪部分是需要削弱传热,说明其增强和削弱传热的技术措施。

2、确定温度场和控制所需的温度举例为:研究热应力时需先确定温度场,以连铸机拉矫辊温度场的确定为例加以说明。

(第二次课)一、主要内容第2章导热理论和一维稳态导热1、导热方程及单值性条件2、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3、多层平壁的稳态导热二、讲课重点1、导热微分方程2、单值性条件:包括第三类边界条件(对流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条件(温度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平壁导热的热阻表达式三、讲课难点1、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2、第三类边界条件中等式两端正负号一致问题四、举例1、书中例2-12、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时平壁内的温度分布3、解释温度曲线凸向的原因(第三次课)一、主要内容第2章导热理论和一维稳态导热1、无限长圆筒壁的稳态导热2、球壁的稳态导热3、通过等截面棒的稳态的导热4、各种肋片散热量的计算二、讲课重点1、无限长圆筒壁热阻的表达式2、球壁热阻的表达式3、等截面棒模型温度分布的分析及应用的场合三、讲课难点1、等截面棒温度场的推导及换热量的计算四、举例结合例题,讲述圆球法测定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的实验,说明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第四次课)一、主要内容第3章非稳态导热1、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2、无限大平板的加热和冷却二、讲课重点1、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2、无限大平板的加热或冷却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三、讲课难点1、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问题数学模型的求解,即分离变量法2、详细推导此数学模型的求解过程四、举例1、介绍本书中应用图表法求解无限大平板的加热或冷却问题,介绍图表法的求解思路,即:第1步:查取中心面或中心线的温度(分别对于板、圆柱体、球体来说明)第2步:查取任意点的温度第3步:查取热流量值第4步:计算Q 0第5步:计算Q 值(第五次课)一、主要内容第3章 非稳态导热1、半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的数学模型建立2、有限大物体温度场的求解思路(不讲具体计算方法)3、集总参数法二、讲课重点1、集总参数法的温度场及热流量计算2、集总参数法的解题思想3、集总参数法的应用条件及所适用的问题三、讲课难点1、集总参数法数学模型的求解2、详细推导此数学模型的求解过程四、举例1、结合书中的例题说明集总参数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首先说明热电偶的用途及特点,简单介绍热电偶的工作原理,结合其工作原理说明本例题所提到问题的实际存在性,然后说明本题的求解方法。

传热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三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传热学是化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各种传热现象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传热学第三版课程。

二、教学目标1.掌握传热学的基础理论和各种传热方式的特点。

2.熟悉传热系数和传热设备的设计。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热相关问题的计算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章节内容第一章传热学的基础知识第二章热传导第三章对流传热第四章辐射传热第五章多相传热第六章热传导定解问题第七章对流传热定解问题第八章辐射传热定解问题章节内容第九章内强迫对流传热第十章自然对流传热第十一章换热器基本原理第十二章换热器性能和设计分析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采用授课方式,讲解每个章节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举例分析应用。

2.案例实践:选取多个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传热现象,分析传热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决方案设计。

3.讨论研究:组织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4.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热器件的结构和性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热现象和传热机理。

五、考核方式1.课堂考核:通过课堂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占总成绩的40%。

2.作业考核: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能力。

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核:考试以解答题为主,涉及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传热学第三版。

2.视频资料:选择国内外优秀教师的视频资源,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3.实验室:配备传热实验室,提供教学实验设备和实验资料。

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材难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也应该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及时反馈教学意见,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建议。

最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形成。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简介
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量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传递过程和规律。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程。

2. 掌握传热过程中的传热量计算和传热速率计算方法。

3. 熟悉传热过程中的传热机制和传热方式。

4. 能够应用传热学知识解决传热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
1. 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a. 传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b. 热量和温度的基本概念。

c. 传热机制和传热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d. 传热方程和传热速率的计算方法。

2. 热传导
a. 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热传导方程和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传热模型。

c. 热传导的计算方法和相关应用。

3. 对流传热
a. 对流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b. 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的区别和特点。

c. 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和相关应用。

4. 辐射传热
a. 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b. 黑体辐射和实物体辐射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c. 辐射传热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应用。

传热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传热学第九版教学设计一、课程介绍本课为热力学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传热学的基本概念、传热机理、传热过程计算以及传热实例。

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热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传热机理2.熟练掌握传热过程数学计算方法3.能运用传热学理论分析实际生产过程4.能设计并实验探究各类传热实例5.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3.1 教学内容1.传热学概述2.热传导3.对流传热4.辐射传热5.相变传热6.传热实例分析3.2 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讲授、演示、讨论、案例分析等)。

2.布置教案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并提交书面答案。

3.课堂上进行计算和实验指导,以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其设计并完成传热实验。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4.1 教学评价1.平时考核:课堂参与度、教案作业等。

2.实验报告:班级小组制,自行设计并实现传热实验。

3.期末考试:理论知识与实验设计。

4.2 期末考核及分数权重1.实验报告:30%2.期末考试:70%五、教学资源5.1 教材伍宗源,刘明洁编著《传热学》第九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

5.2 教学设备1.传热实验室需要的传热仪器和装置。

2.课堂所需投影仪等辅助教学设备。

六、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时间传热学概述讲授2学时热传导讲授 + 计算6学时对流传热讲授 + 计算8学时辐射传热讲授 + 计算4学时相变传热讲授 + 计算4学时传热实例分析案例分析4学时传热实验实验指导 + 实验报告10学时教学总结讲授2学时七、教学反思本课程采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兼顾了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程设置合理,内容涵盖面广,注重实践操作,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传热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不足之处在于需要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个别学生的差异化教育需要更为关注,在实验环节中也需更改进设备和安全防范措施。

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

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

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传热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基本原理;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传热问题的能力,掌握传热方程式的建立和求解方法;3.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传热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如建筑、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传热软件进行传热问题模拟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包括问题建模、计算和结果分析;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传热学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传热学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应用物理学科,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传热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需要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教学。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但传热学相关概念和技能还需进一步培养。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导理论:包括热传导基本方程、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设定,以及稳态和非稳态热传导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热传导理论内容列举:热传导方程、傅里叶定律、热扩散方程、边界条件、稳态解、非稳态解。

2. 对流传热原理:介绍对流传热的基本概念、流动与换热的关联,以及准则关联式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对流传热内容列举:对流传热机理、流体力学基本方程、雷诺数、努塞尔特数、准则关联式。

3. 辐射传热基础:涵盖热辐射的基本原理、黑体辐射定律、实际表面的辐射特性以及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

大学传热学课程设计

大学传热学课程设计

大学传热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传热学基本概念,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2. 学会运用传热定律(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和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分析实际问题;3. 掌握热传递问题数值解法,如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4. 了解热传递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建立传热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传热问题模拟和分析的能力;3. 培养运用传热原理进行设备设计和优化的实际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热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问题的热情;2.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学术探讨中尊重他人观点的良好品质;3. 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传热学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结合传热学课程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传热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传热学基本概念:热传导、对流、热辐射的定义及其物理本质;教材章节:第一章 导论2. 传热定律: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教材章节:第二章 热传导定律、第三章 对流传热、第四章 热辐射3. 传热问题数学描述及求解方法:微分方程、边界条件、解析解与数值解;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第六章 传热问题的解析解、第七章 传热问题的数值解法4. 传热问题在工程应用中的实例分析:热交换器、建筑节能、电子设备散热等;教材章节:第八章 传热应用实例5. 传热实验方法与实验数据分析;教材章节:第九章 实验传热学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共计16周,每周2学时。

第一至第四周主要讲解基本概念和传热定律;第五至第八周学习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及求解方法;第九至第十二周分析工程应用实例;第十三至第十六周进行实验方法学习及实验数据分析。

传热的课程设计

传热的课程设计

传热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传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传热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1.了解传热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2.掌握热量传递的三大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3.学习传热方程及其求解方法。

4.能够运用传热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如热传导、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等。

5.能够运用传热方程进行简单计算,求解热量传递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对热量传递现象的认知水平。

2.激发学生对传热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未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热的基本概念、传热方式、传热方程及其应用。

1.传热的基本概念:热量、温度、热传递等。

2.传热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3.传热方程: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等。

4.传热方程的应用:热量传递问题的求解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讲解传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传热现象和问题,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传热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热现象,提高其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传热学》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热力学》、《流体力学》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传热现象和原理。

4.实验设备:准备热传导实验仪、对流换热实验仪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热现象。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其对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完整版)传热学教案1

(完整版)传热学教案1

第1章绪论1.1 概述1.1.1、传热学研究内容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研究热量传递的机理、规律、计算和测试方法。

热量传递过程的推动力:温差1)物体内只要存在温差,就有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2)物体之间存在温差时,热量就会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1.1.2、传热学研究中的连续介质假设将假定所研究的物体中的温度、密度、速度、压力等物理参数都是空间的连续函数。

1.1.3、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的关系相同点:传热学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

不同点a)定义:工程热力学:热能的性质、热能与机械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

传热学:热量传递过程的规律。

b) 状态工程热力学:研究平衡态;传热学:研究过程和非平衡态c)时间工程热力学:不考虑热量传递过程的时间。

传热学:时间是重要参数。

1.1.4、传热学的应用❖自然界与生产过程到处存在温差—传热很普遍❖传热学在日常生活、生产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热量传递中的三类问题❖强化传热❖削弱传热❖温度控制日常生活中的例子a 人体为恒温体。

若房间里气体的温度在夏天和冬天都保持22度,那么在冬天与夏天、人在房间里所穿的衣服能否一样?为什么?b 夏天人在同样温度(如:25度)的空气和水中的感觉不一样。

为什么?c 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房屋都是双层玻璃,以利于保温。

如何解释其道理?越厚越好?d 冬天,经过在白天太阳底下晒过的棉被,晚上盖起来为什么感到很暖和?并且经过拍打以后,为什么效果更加明显?e 为什么水壶的提把要包上橡胶?f 不同材质(塑料、金属)的汤匙放入热水中,哪个黄油融解更快?生产技术领域大量存在传热问题a 航空航天:卫星与空间站热控制;空间飞行器重返大气层冷却;超高音速飞行器冷却;b 微电子:电子芯片冷却c 生物医学:肿瘤高温热疗;生物芯片;组织与器官的冷冻保存d 军事:飞机、坦克;激光武器;弹药贮存e 制冷:跨临界二氧化碳汽车空调/热泵;高温水源热泵f 新能源:太阳能;燃料电池o很多行业中如何让热量有效地传递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o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散热问题o航天飞机的有效冷却和隔热o材料加工行业的散热问题传热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测定➢理论分析➢数值模拟1.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热能传递基本方式:导热(热传导)、对流、热辐射1.2.1 导热(热传导)1 概念定义: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称导热。

传热学课程设计

传热学课程设计

传热学课程设计引言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能量在物质之间传递的过程。

在工程领域,熟悉传热学原理对于设计高效的热交换设备和系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传热学的主要概念和应用,并提供一个课程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传热概念在开始设计热交换设备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

传热通常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传导是指能量通过物质中的分子传递的过程。

热能从一个高温区域的分子传递到一个低温区域的分子。

传导的速度取决于物质的导热性能以及导热面的温度差。

对流对流是指通过流体或气体的运动传递热量的过程。

通过流体或气体的对流换热可以加快能量传递的速度。

对流的速率取决于流体的性质、流动速度和温度差。

辐射辐射传热是指能量通过电磁辐射传递的过程。

热能通过辐射传递,不需要介质的存在,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辐射通常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递。

热交换设备设计热交换设备用于在工业过程中将热能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

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包括换热器、冷却塔和蒸汽发生器。

下面是一个关于热交换设备的课程设计示例:设计目标设计一个高效的热交换器,实现两种介质之间的热能传递。

热交换器需要满足以下设计目标: 1. 最大程度地提高热交换效率。

2. 最小化压力损失和功率消耗。

3. 适应不同介质的温度和流量变化。

设计步骤1.确定介质特性和需求。

了解待处理介质的温度、压力、流量以及特殊需求,如腐蚀性等。

2.选择适合的热交换器类型。

根据介质的性质和需求,选择传统的换热器、冷却塔或蒸汽发生器。

3.计算热负荷。

根据介质的温度差和流量,计算所需的热交换面积。

4.设计传热表面。

根据热负荷和热传导原理,确定适当的传热表面形状和尺寸。

5.优化流体流动。

通过优化管道和流道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流体阻力和压力损失。

6.确定材料和绝热层。

选择耐腐蚀的材料,并添加绝热层以减少热能损失。

7.优化整个系统。

综合考虑热交换设备与其他系统组合的问题,如泵的选择和管道连接等。

传热学课程设计

传热学课程设计

摘要:为了提高发光二极管(LED)灯具的性能,依据散热指标,计算了散热面积,建立了LED鳍片式散热模型,最终利用软件编程对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当鳍片间距与鳍片厚度比为3:2,底座厚度与鳍片厚度为1:1时,散热效果最好,随着鳍片数目和鳍片高度的增加,散热效果也有所增强。

关键词:发光二极管;灯具;鳍片式;散热发光二极管(LED)照明以其发光效率高、方向性好、能耗小、寿命长、可靠性好、安全环保等优点,无论在装饰性照明还是功能性照明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虽然理论上LED的发光效率很高!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散热方式!大部分LED 芯片的最终发光效率只有10%~20%,而其余80%~90%的电能则转化成了热。

较高的LED运行温度还将使得LED 的寿命快速下降。

如果LED芯片的热量不能散出去,会加速芯片的老化,还可能导致焊锡的熔化,使芯片失效。

对于单个LED而言,如果热量集中在很小的芯片内而不能有效散出!则会导致芯片温度升高,热应力非均匀分布,芯片发光效率和荧光粉转换效率下降。

当温度超过一定值时,器件的失效率将呈指数规律上升。

LED产生的大量热量极大地降低了照明效率,高温还将使LED发光颜色改变。

这些都对高亮度LED的热管理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良好的散热措施来解决LED的散热问题。

散热方式包括被动散热、风冷散热、热管散热等。

散热片的种类也很多,如压印散热片、挤型散热片、铸造散热片等。

但是,不管形状如何变化!鳍片式的结构依然是研究的基础。

复杂形状的散热片可以根据对称性研究其剖截面,鳍片式结构为研究其他形状的散热片提供了参考标准。

散热片的大小和厚度,直接影响了有效散热面积与散热的能力。

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对散热片都进行了研究,包括研究散热片的包络体积、整体散热面积等。

当底座宽度一定时,增加鳍片数目可以增加散热面积,但这会减小鳍片间隔,传热系数也会降低,散热片各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但是目前对LED灯具的散热片各结构(鳍片高度、厚度、间隔等)之间的制约关系并没有详尽研究。

传热学课程设计致谢

传热学课程设计致谢

传热学课程设计致谢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热学基础知识,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基本原理;2. 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传热问题,学会运用传热学解决实际问题;3. 引导学生了解传热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对学科交叉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热学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传热装置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整理传热学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热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合作精神;3. 引导学生关注传热学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义,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学学科,旨在教授传热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掌握传热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热传导:介绍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导热系数的概念,一维稳态导热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以及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教材章节:第一章 热传导2. 对流传热:讲解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层流和湍流的特点,对流传热的关联式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对流传热3. 辐射传热:阐述热辐射的基本概念,黑体辐射定律,实际物体辐射传热的特点,以及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辐射传热4. 传热问题的应用:分析实际工程中的传热问题,如热交换器、散热器等的设计与优化,以及建筑节能中的传热问题。

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热问题的应用5.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传热实验,如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观察对流现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热设计的课程设计

传热设计的课程设计

传热设计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传热的基本原理,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

2. 学习并能够运用传热公式进行简单传热问题的分析与计算。

3. 掌握不同材料热导率的特点及其在传热设计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图形和计算工具对传热问题进行模拟和计算。

2. 培养解决实际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进行基本的传热设计。

3.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设计、执行、展示的沟通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热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热设计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3. 增强学生的工程伦理观念,理解传热设计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物理学科,旨在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热现象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课程将结合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引导他们从具体实例中发现传热规律,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分析和应用。

教学要求:1. 结合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传热原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

2. 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热基本原理:导热、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概念与数学描述,热传导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导热理论基础,第二章 对流传热,第三章 辐射传热。

2. 传热计算与分析方法:传热系数的计算,热阻分析,稳态和非稳态传热问题求解。

- 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与解析方法。

3. 材料热导率特性:常见材料的热导率数据,热导率测量实验,影响热导率的因素。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材料热物理性质。

4. 传热设计实践:结合实际案例,学习传热设计的基本步骤,进行简单的传热系统设计。

- 教材章节:第六章 传热设备的设计与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换热器的设计及换热器的效核计算
热能系0901 班
设计者贺江哲
指导教师阴继翔
2011 年9 月16 日
太原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传热学课程设计
一、题目类型
换热器的设计及换热器的效核计算。

二、任务及目的
换热器的热计算:在熟练掌握符合换热器的基础上,对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表面式换热器进行设计或校核计算,并对换热计算的两种方法—对数平均温压法(LMDT )以及效能—传热单元数法(ε-NTU 法)进行比较,找出各自在算法上的优缺点以及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

掌握工程中常用的试算逼近法,逐步培养分析问题以及综合思维的能力。

三、计原始资料
两种流体不相混合的一次交叉流管翅式换热器—见附图,用于加热流量为3.23
m /s 的一个大气压的空气,使其温度从18℃升高到26℃。

热水进入管道的温度为86℃。

已知换热器面积为9.292
m ,传热系数k=227W/(2
m ·K),试计算水的出口温度计传热量。

解:a)传热单元数法
由空气的能量平衡计算传热量
入口处空气的密度
523
22
1.01310==1.212301812kg m 287?K K
P N m RT m s ρ⨯=⨯(18+273.15) 空气的质量流量为:
322 3.2 1.212301812 3.879365797m q m s kg m kg s =⨯=
传热量:
()()322 3.879365797kg s 100526=31.1901010110W
m q c t J kg K Φ=∆=⨯⋅⨯⨯℃-18℃由题意还不知道22m q c 是水的值还是空气的值,如果是空气,则可直接算出NTU ,并利用10-34水的流量,进而求出水的出口温度。

如果水是22m q c ,那么查10-34图时还必须用试凑法,先假设空气是22m q c ,则
22m q c 3.87936579710053898.762626kg s W K W K =⨯=
()22222279.290.5408972543898.762626m W m k m kA NTU q c W K
⋅⨯===
基于空气为()min m q c 的流体,其效能为:
2max 2618=0.1176470588618t t ε∆-=
=∆-℃℃℃℃
附图10-34(传热学课本)
查图10-34可知,我们找不到可满足上述参数的曲线,这就要改用水为的()m mn q c 流体进行计算:
首先 ()min
NTU m kA
q c =
(a )
()()31min min
31.1901010110m m W
t q c q c Φ⨯∆==
(b ) 111max t
=861868t t t ε∆∆∆=
=∆-℃℃℃
(c )
计算时假设一组水的流量值,由式(a )即可得相应的NTU 之值,再由式(b )热水得温降1t ∆,从而由(c )得出相应的ε值。

应当指出,这一ε值是由热平衡得出的;另一方面,根据NTU ,
()()max
min
m m q c q c 与ε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图10-34查出一个相应的ε
值。

正确的()min m q c 值应是按式(c )算出的ε与按图10-34查出的相等。

为减少因查图而引入的不准确性,引入两侧不相混合的一次交叉流的ε理论分析式如下:
()()()()min
max min
max exp 11exp m m m m q c NTU n q c q c n
q c ε⎡⎤
⎛⎫--⎢⎥ ⎪ ⎪⎢⎥⎝⎭
=-⎢
⎥⎢⎥⎢⎥⎣⎦
(d ) ()
0.22
n NTU -=
q c值的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对六种()min
m
附机算的程序和截图:
Function JS()
Dim QCmax As Double
Dim i As Single
Dim QCmin As Double
Dim NTU As Double
Dim K As Integer
Dim A As Single
Dim Q As Double
Dim Dt As Double
Dim n As Double
Dim e1 As Double
Dim e2 As Double
Dim tmax As Integer
dtmax = 68 '最大温差
Q = 31190.10101 '传热量
K = 227 '换热系数
A = 9.29 ' 换热面积
temp = 0.3 '假设初始值
QCmax = 3898.762626 '空气当量
For i = 0 To 1 Step 0.01
temp = temp - 0.005
QCmin = QCmax * temp
NTU = K * A / QCmin
Dt = Q / QCmin
n = NTU ^ (-0.22)
e1 = 1 - Exp((Exp(-NTU * temp * n) - 1) / n / temp)
e2 = Dt / dtmax
If Abs(e1 - e2) < 0.01 Then
Print "方法(d)计算结果为:0" & e1, "方法(c)计算结果为:0" & e2
Exit For
End If Next
End Function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JS
End Sub
由此确定水的当量:
11475m q c W K =
出口温度''
18666.65=19.35t =-℃℃℃
b )平均温差法
由空气的能量平衡计算传热量
入口处空气的密度
523
22
1.01310==1.212301812kg m 287?K K
P N m RT m s ρ⨯=⨯(18+273.15) 空气的质量流量为:
322 3.2 1.212301812 3.879365797m q m s kg m kg s =⨯=
传热量:
()()322 3.879365797kg s 100526=31.1901010110W m q c t J kg K Φ=∆=⨯⋅⨯⨯℃-18℃
设''
120t =则
=0.96ψ
()'''''
111'''2286R =8.252618t t t t t --==--℃
'P =PR=0.9705882
'
1
R =
0.121212121R
=
查图得0.96ψ=
max min
max min t -t
=16.3707053t In t m t ψ⎛


∆∆ ⎪∆=⨯∆ ⎪ ⎪∆⎝⎭
31m =kA t 34.5230344610W Φ∆=⨯
1Φ≠Φ故假设不成立
另设''
119t =℃同上述方法得
'P =PR=0.985294043
'1
R =
0.119402985R
= 查图得0.98ψ=
max min
max min t -t
=14.12191845t In t m t ψ⎛


∆∆ ⎪∆=⨯∆ ⎪ ⎪∆⎝⎭
32=29.78072510W Φ⨯
2Φ≠Φ故假设不成立
另设''
119.3t =℃同上述方法得
'P =PR=0.980882279
'1
R =
0.1194003R
= 查图得=0.96ψ
max min
max min t -t
=14.70571236t In t m t ψ⎛


∆∆ ⎪∆=⨯∆ ⎪ ⎪∆⎝⎭
33=31.0118473910W Φ⨯
3Φ≈Φ故假设成立
''1t 1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