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总体规划规划方案-最新版
东莞市总体规划规划方案前言东莞市是中国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南接深圳市,东邻惠州市,北靠河源市,西与广州市、佛山市交界。
作为珠三角地区的一员,东莞市在过去几十年间迎来了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东莞市政府制定了一份全新的总体规划规划方案,以使该市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和要求。
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从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城市安全和生态保护出发,制定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长期的、系统化的城市规划方案。
根据东莞市现有城市形态和特点,东莞市政府制定了以下总体规划:发展战略1.突出“创新引领、质量优先、开放协作、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新型城市;2.确立“一轴、四带、十三区”的发展格局,加速推进东莞市核心轴线综合提升,推动全市城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城市面貌1.重点发展规划,优化城市路网布局和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交通的高效便捷与绿色智能;2.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社会保障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全方位、多元化的世界级生活品质。
环境治理1.提高城市生态文明水平,进一步治理环境污染,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打造适宜人居的生态城市;2.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品质。
具体规划1.坚持“质量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以“科技兴市”作为龙头产业,全面发展科技产业和服务业;3.重点发展临港产业,规划临港新区,建设引领自由贸易、高端制造、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的现代化国际产业新城;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5.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交通的高效便捷,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6.加快推进城市生态绿化和环境治理,加强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品质。
结语总的来说,东莞市的总体规划规划方案非常可喜,这份规划方案只是东莞市政府为明天制定了一个可行和可操作的发展路线,未来,还需要东莞市交通、建筑等各行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认真落实总体规划方案,为东莞市未来的城市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说明书东莞市万江区办事处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08.12前言2006年7月,我市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把“创园”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的是打造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和谐幸福家圆。
借此契机,结合环境“五整治”活动,全市各镇街结合各自发展特征开展绿地系统规划。
万江区位于东莞市区的西部,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江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万江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万江,打造“水岸新城、和谐万江”的城市形象。
2007年3月,受万江区办事处的委托,我院承担了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
随后项目组着手进场踏勘、收集基础资料、确立构思原则,5月份形成了规划初步方案,与规划所多次交流后于9月份正式向区领导汇报,规划方案的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得到充分的肯定,于2007年11月份召开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会后,项目组针对各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邀请了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股股长刘颂颂高级农艺师作为项目顾问,形成了本规划的最终成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万江区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使本次规划能够顺利的开展,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 (1)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目的与意义 (2)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 (3)(一)工作阶段划分 (3)(二)技术路线 (4)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一、概况及现状分析 (5)(一)概况 (5)(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9)二、万江区规模确定 (25)(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 (25)(二)相关规划指引与万江区未来规模确定 (27)三、重点问题思考 (30)(一)如何确定合理的绿化建设指标30(二)充分体现滨水地区建设的特点.. 30(三)充分考虑滨水地区和全区的关系 (30)(四)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 (31)(五)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和景观特色 (31)(六)滨水地区用地功能的重组 (31)(七)滨水地区的交通组织 (32)(八)滨水地区开发和防洪设施的关系 (32)(九)重视渐进式开发与可操作性 (33)四、规划总则 (33)(一)规划范围 (33)(二)规划年限 (3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33)(四)规划理念 (36)(五)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 (37)五、城市绿地空间结构 (41)(一)规划结构 (41)(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 (43)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45)七、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46)(一)规划手段 (46)(二)城市绿地分类 (46)(三)公园绿地(G1)规划 (53)(四)生产绿地(G2)规划 (66)(五)防护绿地(G3)规划 (68)(六)附属绿地(G4)规划 (70)(七)其他绿地(G5)规划 (77)八、园林绿化植物规划 (77)(一)园林植物种植与生长现状 (77)(二)植物资源与生长环境分析 (92)(三)规划原则 (94)(四)园林植物规划 (94)九、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17)(一)总体现状分析 (117)(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 (117)(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117(四)保护措施与对策 (119)(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119)十、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20)(一)古树名木范畴及分级标准 (120)(二)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及树种 (120)(三)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37)十一、分期建设规划 (138)(一)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 .. 138(二)中期建设规划(2011-2015) (142)(三)远期建设规划(2016-2020) .. 142十二、实施措施 (144)(一)法制保障措施 (144)(二)行政管理措施 (144)(三)资金保证措施 (145)(四)舆论宣传措施 (145)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一)规划背景1、国家和省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的要求近几年来,东莞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性质第五章城市规模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第一节道路系统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第三节公共交通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第一节绿地系统第二节城市景观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第一节消防工程第二节人防工程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四节防洪工程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二十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东莞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本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标准和文件: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协调与持续发展(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组编著,1996年);3、《东莞市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89~2010年》(东莞市城建规划局,1989年);4、东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2000年);5、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1999年);6、关于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说明(东莞市城建规划局,2000年)。
第三条规划修编重点:1、研究粤港协调和综合发展中东莞市的区域定位和发展职能问题,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策略;2、调整和控制东莞市区土地利用和未来发展方式;3、提出各类城市用地、综合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布局与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和发展战略;4、提出市域和市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目标、实施策略和污染控制的具体措施。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经济发达镇道路专项规划探讨——以东莞市常平镇为例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经济发达镇道路专项规划探讨——以东莞市常平镇为例摘要:为有效缓解经济发达镇近期道路交通拥堵、支撑中远期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探讨近期道路交通拥堵治理以“交通大数据和交通模型”为基础,通过“精细设计施工和智慧运营管理”组合施策破解交通拥堵瓶颈;中远期道路系统结构、布局,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全面梳理、系统优化,打造内通外畅的路网体系,匹配空间与产业发展需要。
本研究探讨可为经济发达镇道路专项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经济发达镇;交通拥堵治理;道路专项规划中国分类号:U126文献标识码:A1 引言东莞市是我国四个不设区地级市之一,下辖32个镇街、3个园区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经济发达。
根据《2021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东莞15个镇进入全国百强,占广东省超半数席位。
同时,东莞市也正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交通系统作为重要基础支撑,对促进区域一体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东莞下辖各镇街(园区)经济虽发达,但交通服务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公路与城市道路交织、交通基础设施陈旧、道路交通拥堵时有发生、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停车泊位缺口大等一系列交通问题普遍存在。
道路系统作为交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道路相互交织、联络成网,为交通安全高效流通与运转提供基础支撑[1]。
然而东莞市下辖各镇街(园区)现状和规划两个维度均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百姓日常出行、降低了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制约土地出让、影响经济发展。
同时,东莞“市-片区-镇”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也正在有序推进,交通是支撑城市空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道路系统则又是其中关键一环为此,故本文以“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经济发达镇道路专项规划”为主题展开探讨,并以常平镇为例分析论述,以期支撑近期交通安全、有效运转,中远期匹配空间格局产业发展。
2 存在问题问题一:对外联系道路不足,内部次支路路网密度低对外道路上,常平镇仅能通过从莞高速、虎岗高速实现快速联系,东莞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广深间过境交通集中于两条高速,早晚高峰时段拥堵常发,通道运行压力大。
(完整版)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建议书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建议书》标题打通深圳市光明新区光侨路、S358交界处与潮莞高速、莞深高速松山湖收费站之间的道路,路段全长只需10公里。
建议内容1、物流运输意义非凡近日,一则消息吸引了深圳、中山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采招网发出了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工程招标讯息。
这预示着论证讨论了10多年的深中通道工程今年就要上马。
有人据此分析,随着深中通道若干年后建成通车,深圳中山将开启“同城化”时代。
年初,中山市委全体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也支出在交通设施建设上,重中之重是要推进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在通过国家发改委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按照A 3方案年内动工建设,并加快做好配套路网对接工程。
今年准备在全市打通1320条村路。
另一方面通过招标公告显示,拟建的深中通道工程项目位于珠江下游核心区域,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公里,直接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圳和中山两市。
项目跨越珠江口内伶仃洋海域,全长约24公里,其中海中段长度约22.4公里,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与深圳之间只需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深中通道A3方案规划图据了解,深中通道在建成后将实施免费通行,东莞西部城镇经广深高速直达深中通道而连中山、茂名、珠海等市和前海自贸区、西部空港区。
而东莞的松山湖景生态园、大朗、黄江、塘厦等东南部城镇以及惠州的惠阳、大亚湾片区距离深圳CBD的距离在60公里以上,与深圳前海自贸区、深圳大空港区的对接将会越来越边缘化,这对莞城的发展极为不利,与“一带一路”、“同城化、一体化”的建设战略显然偏线。
若打通与深圳主干道-光侨路(双向10车道)之间的断头路连接至G94莞深高速与S20潮莞高速交界处的屏山出入口-屏安路,松山湖景生态园、大朗、黄江、塘厦等东南部城镇经光侨大道至深圳前海自贸区、西部空港区只需50-60分钟,而距离中山则只需一个半小时,西南至阳江、茂名则更大大缩短之间的距离。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7.14•【字号】东府办〔2015〕65号•【施行日期】2015.07.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东府办〔2015〕65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各单位要在统筹推进“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各项目标任务基础上,突出抓好今年各项重点工作,确保“九年大跨越”中期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7月14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2015年是珠三角地区“九年大跨越”中期关键之年。
今年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目标,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总抓手,狠抓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和重点企业,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改革攻坚,增强市场活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法治建设,强化民生保障,努力完成“九年大跨越”中期目标任务,力争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突破、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三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为我省更好发挥“双支撑”作用和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5%;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7%和37%;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3%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省“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东莞市石龙镇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文本
第一章总则第1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5)制订,是东莞市石龙镇全镇范围内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定指导性文件,凡在本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2条规划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2000年;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5、建设部2002(218)号文: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6、《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建委1996);7、《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1999);8、《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9、《东莞市村镇规划管理规定》(2001年);10、《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及黄洲区规划(1991—2005)》,1992年;11、《东莞市石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2000;12、石龙镇各职能部门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第3条规划期限1、近期:2002——20052、中期:2006——20103、远期:2011——2020第4条规划区范围注*本次规划的规划区即石龙镇的行政辖区,包括东区、西区、兴龙3个街道工作办公室和忠维村、林屋村、新维村、蒲溪村、西湖村、王屋洲村、黄家山村7个农村管理区,23个居民委员会,全镇总面积为13.08平方公里。
第5条本规划是1992年《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及黄洲区规划(1991—2005)》的修编。
凡原规划与本规划有冲突之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
第6条对上版规划的评价石龙镇从八十年代起,已作过两版规划,即86年版《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规划(1982—2000)》和92年版《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及黄洲区规划(1991—2005)》。
探索东莞市城中村改造新模式——以南城区元岭村为例
探索东莞市城中村改造新模式——以南城区元岭村为例张利敏;赵书山【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成区规模逐步向外扩张,占用了大量农村土地,城中村现象普遍,而且将长期存在.本文以东莞市城中村发展总体情况为研究背景,选择一条有代表性、成熟的城中村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分析过去城中村的发展及改造的情况,以点带面,进而提出东莞市城中村新型改造模式.【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模式【作者】张利敏;赵书山【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建成区的用地迅速扩展。
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中,昔日的城乡结合部逐渐成为城市内部地域,城乡结合部中的农村也被包围在城市地域之中,就形成了“城中村”。
根据国际文献检索,国外虽然有关于城市边缘地带、城市蔓延、都市村庄的研究,尚没有关于城中村问题的专门研究;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人口、土地的城乡二元制度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关于城中村,人们给它的定义是各式各样的。
本次研究的“城中村”是指农村土地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的,且农业用地很少或没有,居民基本上“非农化”的村落,这些村落处于城市建筑的包围之中,居民虽以原村民为主,但却聚居了数倍、数十倍于原村民的外来人口[1]。
谈到城中村,普遍想到的是城中村带来负面影响,如脏、乱、差等,甚至有人把城中村比作城市中的“毒瘤”。
其实,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还承载了一项重要功能,是“目前最为合适的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模式”[2]。
国内许多学者曾对城中村做过分析与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发展的特征、可行的改造模式等。
关于城中村改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全国各地情况又有所不同。
本文以东莞市南城区一条有代表性、成熟的城中村——元岭村为例,通过现场踏勘、与村委会访谈及问卷调查,总结分析该条城中村的发展历程、改造情况及建设现状,在评价传统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东莞市城中村新型改造模式。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建议书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建议书》标题打通深圳市光明新区光侨路、S358交界处与潮莞高速、莞深高速松山湖收费站之间的道路,路段全长只需10公里。
建议内容1、物流运输意义非凡近日,一则消息吸引了深圳、中山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采招网发出了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工程招标讯息。
这预示着论证讨论了10多年的深中通道工程今年就要上马。
有人据此分析,随着深中通道若干年后建成通车,深圳中山将开启“同城化”时代。
年初,中山市委全体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也支出在交通设施建设上,重中之重是要推进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在通过国家发改委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按照A 3方案年内动工建设,并加快做好配套路网对接工程。
今年准备在全市打通1320条村路。
另一方面通过招标公告显示,拟建的深中通道工程项目位于珠江下游核心区域,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公里,直接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圳和中山两市。
项目跨越珠江口内伶仃洋海域,全长约24公里,其中海中段长度约22.4公里,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与深圳之间只需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深中通道A3方案规划图据了解,深中通道在建成后将实施免费通行,东莞西部城镇经广深高速直达深中通道而连中山、茂名、珠海等市和前海自贸区、西部空港区。
而东莞的松山湖景生态园、大朗、黄江、塘厦等东南部城镇以及惠州的惠阳、大亚湾片区距离深圳CBD的距离在60公里以上,与深圳前海自贸区、深圳大空港区的对接将会越来越边缘化,这对莞城的发展极为不利,与“一带一路”、“同城化、一体化”的建设战略显然偏线。
若打通与深圳主干道-光侨路(双向10车道)之间的断头路连接至G94莞深高速与S20潮莞高速交界处的屏山出入口-屏安路,松山湖景生态园、大朗、黄江、塘厦等东南部城镇经光侨大道至深圳前海自贸区、西部空港区只需50-60分钟,而距离中山则只需一个半小时,西南至阳江、茂名则更大大缩短之间的距离。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文本)2006-04-10 上午11:18:40 来源:东莞市规划局点击数:3601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性质第五章城市规模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第一节道路系统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第三节公共交通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第一节绿地系统第二节城市景观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第一节消防工程第二节人防工程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四节防洪工程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二十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东莞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本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标准和文件: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协调与持续发展(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组编著,1996年);3、《东莞市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89~2010年》(东莞市城建规划局,1989年);4、东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2000年);5、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1999年);6、关于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说明(东莞市城建规划局,2000年)。
第三条规划修编重点:1、研究粤港协调和综合发展中东莞市的区域定位和发展职能问题,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策略;2、调整和控制东莞市区土地利用和未来发展方式;3、提出各类城市用地、综合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布局与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和发展战略;4、提出市域和市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目标、实施策略和污染控制的具体措施。
东莞市南城区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第三部分定稿版
东莞市南城区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第三部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第三部分说明书第一章导言1.1规划背景随着城市与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东莞南城居民的生活质量随之得到了很大改善。
农贸市场1[①]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构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普遍存在设施简陋、环境恶劣、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难以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也与城市建设整体水平不相协调。
为了全面改变农贸市场的整体形象,改善经营环境,完善市场管理机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南城政府积极响应东莞市政府《东莞市农贸市场工作实施方案》的号召,将《南城区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作为整治工作的第一步,为农贸市场整治工作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依据。
1.2规划依据(1)《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2)《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3)《东莞市2005-2015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东府[2005]198号)(4)《东莞市整治农贸市场工作实施方案》(东府[2006]69号)(5)《东莞市整治农贸市场考核标准》(东农市整[2006]5号)(6)各镇(街)控制性详细规划1.3规划范围及对象1.3.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内东莞南城区行政区域。
1.3.2规划对象本次规划对象为南城区行政区域内所有农贸市场。
1.4规划期限本次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的期限为:2007-2015年,其中近期为2007-2010年。
1.5规划进程整个规划编制过程分为调查研究、编写文件、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和颁布实施等五个步骤进行。
根据《关于做好镇街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工作的通知》(东府办[2007]22号)指示精神,本次规划须在2007年10月1日之前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名义正式颁布实施。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于2007年6月底承接本次南城区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后,立即紧锣密鼓的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在2007年7月6日至7月15日期间进行并完成调查研究工作;并正式开始编写文件,于2007年8月15日提交文件初稿。
东莞市南城区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第三部分
东莞市南城区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第三部分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三部分说明书第一章导言规划背景随着城市与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东莞南城居民的生活质量随之得到了很大改善。
农贸市场1[①]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构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普遍存在设施简陋、环境恶劣、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难以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也与城市建设整体水平不相协调。
为了全面改变农贸市场的整体形象,改善经营环境,完善市场管理机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南城政府积极响应东莞市政府《东莞市农贸市场工作实施方案》的号召,将《南城区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作为整治工作的第一步,为农贸市场整治工作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依据。
规划依据(1)《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2)《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3)《东莞市2005-2015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东府[2005]198号)(4)《东莞市整治农贸市场工作实施方案》(东府[2006]69号)(5)《东莞市整治农贸市场考核标准》(东农市整[2006]5号)(6)各镇(街)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范围及对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内东莞南城区行政区域。
规划对象本次规划对象为南城区行政区域内所有农贸市场。
规划期限本次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的期限为:2007-2015年,其中近期为2007-2010年。
规划进程整个规划编制过程分为调查研究、编写文件、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和颁布实施等五个步骤进行。
根据《关于做好镇街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工作的通知》(东府办[2007]22号)指示精神,本次规划须在2007年10月1日之前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名义正式颁布实施。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于2007年6月底承接本次南城区农贸市场发展专项规划后,立即紧锣密鼓的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在2007年7月6日至7月15日期间进行并完成调查研究工作;并正式开始编写文件,于2007年8月15日提交文件初稿。
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六月2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分析 (8)一、土地利用现状 (8)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结论 (12)三、土地利用形势 (13)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6)一、市域发展战略 (16)二、土地利用指导思想与原则 (17)三、土地利用目标 (18)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 (20)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0)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23)三、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5)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30)一、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30)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2)三、重点镇(街)土地利用指引 (38)第六章重点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41)一、自然保护区空间管制 (41)二、水体空间管制 (42)三、生态绿地空间管制 (44)四、工业用地空间管制 (46)I五、廊线空间管制 (51)第七章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52)一、落实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53)二、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落实占补平衡制度 (53)三、提高耕地与基本农田质量 (54)四、优化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 (55)五、储备耕地后备资源 (55)六、完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制度体系 (56)第八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57)一、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加强用地布局引导 (58)二、推进“三旧”改造,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59)三、优化整合工业用地 (60)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60)五、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61)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67)一、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控制 (67)二、中心城区发展布局 (69)三、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71)四、中心城区生态绿地建设 (74)第十章土地整合与集聚 (75)一、“四整四聚”方针 (76)二、“四整四聚”措施 (77)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81)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81)二、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81)三、重点建设项目 (82)II第十二章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85)一、生态主轴 (85)二、生态廊道 (86)三、生态绿核 (86)四、重点生态保护区 (86)五、生态节点 (87)六、网络状绿化带 (88)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90)一、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提高规划法律效力 (90)二、加大规划宣传,营造依法用地、规划用地的社会氛围 (90)三、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和指导机制 (91)四、运用经济调控机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91)五、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92)六、加强规划监察执法力度,构建和谐用地秩序 (93)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94)附表 (95)III附图:1、东莞市地理区位图2、东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3、东莞市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4、东莞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2006—2020年)5、东莞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06—2020年)6、东莞市土地整治规划图(2006—2020年)7、东莞市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图(2006—2020年)8、东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9、东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IV前言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地处东经113º31´-114º15´、北纬22º39´-23º09´。
东莞市区范围内经营性房地产项目闲置土地处置实施细则
东莞市区范围内经营性房地产项目闲置土地处置实施细则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3.05•【字号】东莞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施行日期】2002.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东莞市区范围内经营性房地产项目闲置土地处置实施细则(2002年3月5日东莞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第一条为促进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依法处理和充分利用经营性房地产项目闲置土地,经营城市土地资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土资源部《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东莞市市区范围内。
市区是指《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中红线划定的市区范围,包括城区、万江、东城、南城及寮步的划定部分,约237.6平方公里。
第三条市国土资源局是负责组织实施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的主管部门。
建设、规划、发展计划等部门及有关镇区应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协助市国土资源局对经营性房地产项目闲置土地实施监督和管理。
市土地储备中心在市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按计划要求具体承办土地收购、储备和经营工作。
第四条本细则所称闲置土地,是指原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法定期限而未动工开发建设的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应当认定为经营性房地产项目闲置土地:(一)取得土地使用权后,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或者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规定的动工开发期限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二)土地平整或“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道路和地面平整)工程完成后,未经批准中止建设满一年的;(三)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的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一年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实施评估研讨会简本
全面总结《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实施10年来,在强化 规划的空间调控能力,整合城乡资源,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和品位,推进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并分析总规实施中存在的不 足,为新一轮总规修编提供依据。
¾ 明确原规划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009年,市区人均GDP高于市域副中心和主要城镇,成为全市经济中心。
1999-2010年市区三次产业构成变化图
6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实施评估
2.2 城市人口CHAPTER 2.0源自2.0 总规实施评估主要结论
¾ 人口规模突破00版总规预测值51%
东莞市区总人口规模总规预期与实际的比较(单位:万人)
市区工业用地规模相比1999年增长幅度达到700%以上,说明东莞产业先行,工业 化带动城市化。
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广场、市政设施等用地相比1999年,增长幅度分别为 233.66%、224.97%、779.41%,说明东莞重视城市新区和基础设施往建设,设施先 行推动城市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市区已形成环城路+东莞大道、港口大道等放射性道路的市区道路布局。市区 快速路、主干道、次干路和支路的道路密度为0.32 km/km2 ,0.9 km/km2 ,0.8 km/km2、2.9 km/km2 。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路网密度低于规划目标值。
¾ 公交车辆数达到总规目标,需重点解决公交专用站场用地
CHAPTER 2.0
2.0 总规实施评估主要结论
东莞市区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 东莞市区各类建设用地分类分时对照图
8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实施评估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建设质量强市2014-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建设质量强市2014-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4.08.21•【字号】东府办〔2014〕80号•【施行日期】2014.08.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建设质量强市2014-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东府办〔2014〕80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建设质量强市2014-2015年行动计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8月21日东莞市建设质量强市2014-2015年行动计划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质量强省的决定》(粤府〔2013〕96号),明确2014-2015年全市质量工作重点,深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成果,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积极开展先进标准体系建设(一)积极发动企业参与先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关键技术和产品为核心,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LED照明等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动企业参与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
力争到2015年,新参与制修订上述领域标准10项。
(市质监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配合落实)(二)加大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做好物流、零售、餐饮等标准规划,在共同配送、人才服务和民政服务等领域争取制定地方标准。
到2015年,推动人才服务标准化试点顺利通过验收。
(市质监局牵头,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配合落实)(三)大力推动企业联盟标准建设在电子商务领域实施企业联盟标准,提高电子商务企业标准化水平,以标准为手段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文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莞市城建规划局2001年1月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魏天爵城市规划师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郝天文工程师马林涛助理工程师洪昌富高级工程师王瑞石高级工程师王召森工程师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秦晓昂城市规划师孔彦鸿工程师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刘永合工程师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叶伟南副局长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雷劲松助理规划师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四章城市性质 (5)第五章城市规模 (5)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第一节道路系统 (13)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第三节公共交通 (17)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第一节绿地系统 (18)第二节城市景观 (19)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第一节消防工程 (28)第二节人防工程 (28)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第四节防洪工程 (29)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第二十六章附则 (3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东莞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本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标准和文件: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协调与持续发展(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组编著,1996年);3、《东莞市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89~2010年》(东莞市城建规划局,1989年);4、东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2000年);5、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1999年);6、关于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说明(东莞市城建规划局,2000年)。
第三条规划修编重点:1、研究粤港协调和综合发展中东莞市的区域定位和发展职能问题,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策略;2、调整和控制东莞市区土地利用和未来发展方式;3、提出各类城市用地、综合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布局与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和发展战略;4、提出市域和市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目标、实施策略和污染控制的具体措施。
第四条规划原则:1、与周边城市整体协调发展;2、市域城乡共同发展;3、高标准的城市建设目标;4、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第五条城市规划区为市域现状4区28镇,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范围是指市属城区、东城、万江、篁村4个区和寮步镇西北7个自然村的行政用地,总面积237.6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期限确定为:近期2000~2005年,远期2006~2015 年,远景为2015年以后。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第七条规划在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90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4.3:54.7:41.0。
社会保险覆盖率在95%以上。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普及高中教育。
年末总人口控制在430万人左右。
第八条规划在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150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3.2:51.3:45.5。
建立高层次的城市产业结构体系,国家重要的信息技术产品制造基地基本形成。
年末总人口控制在420万人左右。
第九条规划2015年全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30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3:47.7:50。
产业的外向型发展和贸易仍是城市经济的主导;高新技术产品制造和研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年末总人口控制在400万人左右。
第十条经济发展战略: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动力,电子通信、机械制造和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发达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推动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的高层次发展。
第十一条社会发展战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建设全国基础教育强市,进一步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培育和塑造融优良传统和现代文化于一体的都市社区环境;逐步形成与产业国际化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和高效的政府调控和社会服务体系。
第十二条环境发展战略:严格控制全市各类污染源,整治环境污染;加强全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和历史古迹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城镇土地开发,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率,按照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调整和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实现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十三条规划2015年市域内形成以东莞市区为主体,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格局。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四条加速发展东莞市区(中心城)和虎门、常平两个副中心城,以及石龙、塘厦、长安、厚街、樟木头等重点城镇,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建设协调、高效的市域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第十五条规划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80%,市域城镇人口规模为320万人左右(包括暂住人口)。
第十六条规划2015年全市形成主次明确、分工协作的城镇职能结构。
东莞市区:市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商贸服务中心,公路枢纽,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和发展基地。
虎门:市域西部发展中心,珠江两岸交通枢纽,综合性工业及商贸旅游城镇。
常平:市域东部发展中心,广东省重要的铁路枢纽,工业及外贸仓储基地。
塘厦:市域东南片区发展中心,外向型加工工业基地。
石龙:珠三角水铁联运中心之一,高新技术加工区。
厚街、长安:综合性轻工业加工区。
樟木头:外向型加工业区和度假旅游区。
清溪、凤岗:综合性外向型加工工业区。
麻涌、沙田:滨海港口工业城镇。
石碣、茶山、横沥、谢岗:铁路沿线工贸城镇。
中堂、望牛墩、道滘、洪梅、高埗:综合性加工业区,三高农业基地。
大岭山、大朗、黄江:外向型工业城镇,生态旅游区。
寮步、东坑、桥头、企石、石排:外向型加工业城镇。
第十七条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见表3-1。
表3-1 2015年东莞市域城镇人口规模等级结构注:城镇人口包括暂住人口。
第十八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维持现状“一中心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和“一个中心连接东西两翼”的城镇发展形态。
以东莞市区为市域发展中心,加速发展以常平为东部副中心的广深铁路城镇带和以虎门为西部副中心的西部城镇带。
特别重视发展位于穗深港经济走廊中的西部城镇带。
第十九条按照中心城、副中心城、重点镇和一般城镇的四级等级序列,加速市域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质量的提高。
除继续极化发展中心城区、常平和虎门两个副中心外,进一步加速发展塘厦、长安、厚街等现状经济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的城镇。
扶持麻涌镇区的临港开发,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市域西北部的城镇发展极。
第二十条重视市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建设。
1、公路建设:形成“六横四纵”的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六横是望石(北环)高速公路、莞沙高等级公路和莞桥高等级公路、清塘高速公路、环珠高速公路、深圳大外环高速公路;四纵是沿海快速路、广深高速公路、从深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博深高速公路。
高等级公路与一、二级公路组成畅通的公路网系统。
2、铁路建设:完善常平铁路枢纽工程,改善石龙站用地紧张及配套交通拥挤的现状。
3、轻型轨道交通建设:随着穗深之间城镇发展及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规划预留基本沿107国道走向的轻轨用地,以便适时建设广深之间沿107国道的轻轨客运系统。
4、港口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分工、抓住重点、分期建设的原则,逐步把东莞虎门港建设成为华南沿海港口群中的综合性、地方性港口。
从长远看,虎门港与广州港新沙港区应合作发展,统一规划,充分发挥虎门港的优良港址和腹地条件。
5、给水工程:必须打破行政界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水厂,实行就近和联合供水;严格保护本地水源,充分发挥东江水源中跨区、镇大型供水工程的作用。
6、排水工程:全市根据水利条件划分为五大排水片区,即山乡片、埔田片、丘陵片、水乡片、沿海片。
山乡片区包括凤岗、塘厦、清溪、樟木头及谢岗等镇,属石马河流域,现状雨水及山洪多通过明渠或暗渠汇流后自流排入石马河排出。
丘陵片包括黄江、大朗、寮步、大岭山、东城、莞城等镇区,地形为丘陵地带,大部分雨水及山水都通过天然泄洪河道由南至北自流排入黄江河、寒溪河排出。
埔田片区有桥头、企石、石排、常平、东坑、横沥、茶山等镇,雨水多由电排站提升排出。
沿海片包括沙田、虎门、长安、篁村、厚街等镇,排水采用自流与电排相结合方式。
水乡片由石碣、高埗、万江、中堂、望牛墩、麻涌、道滘、洪梅和石龙等镇,雨水采用分散排放方式,就近自流排入水体。
全市分为三个排污片区。
东部排污片区地处东深沿线,接纳污水的水体均为下游各镇的生活水源,规划要求污水全部进行二级处理后排放;中部排水片区为缺水山区,污水按二级处理排放,远景可考虑三级处理后回用;西部排水片区位于珠江入海口狮子洋沿岸,采用一级处理后水底分散排放的方式处理污水。
力争在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总体环境规划》中要求的指标。
7、电力设施:规划期内,东莞市需配置500KV变电站2座,终期主变容量东莞站为2×75+120万KVA,东莞二站为3×100万KVA。
为保持适度的发展空间,500KV变电站的建设规模可按3×120万KVA主变容量设计。
配置220KV变电站约17座,220KV变电站的建设规模可按3×45万KVA主变容量设计。
在本次规划期内,原有及新建变电站共125座,其中500KV站有3座,220KV 站有32座,110KV站有90座。
8、电信工程:规划至2015年,全市电话交换总容量300万门,长途交换总容量30万端口,建设3个长途交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