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壤肥料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 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 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知识点总结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了解土壤肥料的知识对于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分类、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1.土壤肥料的定义土壤肥料是供给植物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物质,它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生产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土壤肥料的作用土壤肥料的主要作用是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土壤肥料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的抗逆性。

3.土壤肥料的成分土壤肥料主要由氮、磷、钾等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

此外,土壤肥料中还含有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等成分。

二、土壤肥料的分类1.按照来源分(1)化学肥料: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或提取的肥料,如尿素、磷酸二铵等。

(2)有机肥料:是指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机物质转化而成的肥料,如腐熟堆肥、畜禽粪便等。

2.按照养分含量分(1)复合肥料:是指含有多种养分的肥料,如NPK复合肥。

(2)单一肥料:是指只含有一种养分的肥料,如硝酸铵、磷酸二铵等。

3.按照施用对象分(1)基肥:是指在播种前或栽植前施用的肥料,主要用于提供作物生长的初期所需的养分。

(2)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的补充施肥,主要用于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养分需求的变化。

三、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化肥施用(1) 肥料施用量的确定: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品种和生长期需求等因素确定肥料的施用量。

(2) 施肥时间的选择:化肥一般在播种前或栽植后进行基肥施用,追肥则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在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施肥。

2.有机肥施用(1) 堆肥成熟度的判断:有机肥在施用前需要经过充分腐熟,通过观察肥料质地、气味、颜色等判断堆肥的成熟度。

(2) 施肥方法:有机肥一般在播种前或栽植后进行基肥施用,也可以作为追肥进行施用。

土壤肥料学 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 复习重点

1.土壤:植物生长的基地,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4.岩石的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作用。

5.物理风化:指岩石、矿物受物理因素的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其特点是大块的岩石变成小块或碎屑,而岩石矿物本身的成分和化学性质不变。

6.化学风化:指矿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的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作用的过程。

7.生物风化:指在生物的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

8.黏化过程:指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9.钙化过程:指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10.盐化过程:指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的聚集过程。

11.潜育化过程:是土壤长期积水,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12、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干湿下,土体中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

13、土壤剖面:土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成土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土壤层次,并由上而下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我们将这种完整的三维垂直土层序列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14、土纲:土纲是最高级的分类单元,是一组共性土类的归纳与概括。

15、土类:土类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反映土壤的不同发育阶段,每一个土类都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剖面形态。

16、土壤纬度地带性:是指封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的土壤分布规律性。

17、土壤经度地带性: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变化的土壤分布规律。

18、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地形高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规律。

20、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未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21、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

22、粒级:根据土粒的当量直径把土粒由粗粒到细粒划分成几组,同组的土粒性质基本相近即为粒组或粒级。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一、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1.土壤肥料的概念及作用土壤肥料是指用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肥力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肥料的作用主要包括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植物的抗病抗逆能力等。

2.土壤肥料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来源、化学性质和作用方式,土壤肥料可以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肥等。

有机肥包括农家肥、腐熟的动植物残体、腐熟的粪便等;无机肥包括化肥、矿物质肥料等;微量元素肥则是指对植物的需求量很少的钼、锌、铜、锰等微量元素。

3.土壤肥料的成分土壤肥料的主要成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钙、镁、硫等次要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各种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吸收和利用肥料中养分的程度。

它受土壤属性、气候、施肥水平和种植作物等因素的影响。

提高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二、土壤肥料的施用原则1.合理施肥原则合理施肥是指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生长需要和施肥技术要求,科学施用肥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中包括弥补土壤养分缺乏、根据作物需求施用适量肥料、按照作物生长期施肥。

2.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原则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确定需要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长期、气候、水分状况等进行科学调控。

合理的施肥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3.施肥技术原则施肥技术原则包括采用精细施肥技术、微生物施肥技术和植物养分供给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施肥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三、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基础施肥和追肥基础施肥是指在播种或移栽前,将所需的肥料施入土壤中,供植物初期生长和开花结果所需的养分。

追肥则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的施肥。

2.滴灌肥料滴灌肥料是通过滴灌技术,将肥料溶液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以满足作物吸收养分的需要。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一、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土壤,是我们脚下那看似平凡却又至关重要的存在。

它就像是地球的皮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为生命的延续默默贡献着力量。

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

固体部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生物。

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主要由岩石风化而来,它们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和孔隙度。

有机质则是土壤的“灵魂”,来源于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为土壤提供了肥力和保水保肥的能力。

土壤中的液体就是土壤溶液,它包含了各种溶解的养分,是植物根系吸收营养的重要来源。

而气体部分,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它们的含量和比例对土壤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二、土壤质地与结构土壤质地指的是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相对含量。

常见的土壤质地类型有砂土、壤土和黏土。

砂土颗粒较大,孔隙度大,通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黏土颗粒细小,孔隙度小,通气性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壤土则介于两者之间,兼具了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则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组合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如团粒结构,能够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酸碱度(pH 值)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指标。

大多数植物在 pH值为 60 75 的范围内生长良好,但也有一些植物适应了酸性或碱性的土壤环境。

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如氮、磷、钾、钙、镁、硫等,对植物的生长起着关键作用。

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的蛋白质合成;磷有助于植物的花芽分化和根系发育;钾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果实品质。

四、土壤肥力与改良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持续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合理施肥、轮作、深耕、种植绿肥等。

合理施肥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量。

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肥料学重点必须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重点必须复习资料

绪论填空题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

(水肥气热)问答题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填空题土壤颗粒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个不同等级。

(石砾砂粒粉粒粘粒)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________毫米。

(0.01)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大类。

(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三大类。

(层状硅酸盐类简单的盐类含水氧化物类)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大类。

(砂土壤土粘土)土壤中有机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新鲜的有机物质半腐解的有机物质腐殖物质)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

(矿物质化腐殖质化)土壤中腐殖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个组成成分。

(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一般有机质含量高于________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土壤肥料学重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第一章土壤的物质组成四部分组成成分相互混合构成极其复杂的单个土体:矿物质(土壤固相)38%有机质(土壤固相)12%土壤空气(土壤气相)25-30%土壤水(土壤液相)12-25%第一节土壤矿物质1.主体物质——“骨骼”——95%~98%2.土壤母质1经风化成土作用2形成3.对土壤的物理性质3和化学性质4以及生物与生物化学性质5均有深刻的影响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一)主要的成土岩石沉积岩和岩浆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浆岩和变质岩通过母岩的风化、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

变质岩和沉积岩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二)岩石的风化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分解和崩解的过程。

可分为:a.物理风化:物理崩解、 T、结冰、水流、风b.化学风化: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过程,H2O, CO2 ,O2c.生物风化:生物作用+分泌+有机产物物理+化学作用▪1. 物理风化▪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只有物理形状的改变,由大变小,而不会引起岩石的成分和性质的改变。

▪ 1) 热力作用受热因昼夜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而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相应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 2) 冰劈作用在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由于体积的膨胀,产生960㎏/cm2的压力,使岩石逐渐崩解为岩屑。

▪ 3) 盐崩作用随着水分的蒸发,浓度逐渐达到饱和,对周围裂隙壁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岩石崩裂。

物理风化是机械力作用的结果流水的冲击、风、冰川等自然动力对岩石的磨蚀,树根生长时对岩石造成的挤压作用,均能加速岩石的破碎。

物理风化的结果,产生许多岩石碎屑和细粒,获得了岩石所没有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但由于物理风化只是岩石在机械力作用下的破碎,产生的岩屑一般都大于0.1mm,没有毛管作用,所以对水的保蓄性能很差。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复混肥料:含有N、P、K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能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

能被土壤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逐渐溶解为作物吸收,肥效慢。

土壤吸附:指土壤吸收保持气态、液态和固态养分物质的能力,即分子和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负吸附。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包括孔隙)中干燥土粒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单位是g/cm3。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又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有效肥力:可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

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保肥性:指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其大小受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分子吸附、化学固定、离子交换的影响。

土壤供肥性:土壤在植物整个生育期内为其持续不断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与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关系密切。

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

土壤腐殖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在土壤中重新合成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疏松多孔的一类高分子混合物的聚合物。

腐殖化系数: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

C/N:有机物中C总量与N总量的比。

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25:1较为合适。

根圈(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土壤肥料学重点的重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的重点

1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并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养分:由土壤供给的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

3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的干重。

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5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6土壤粘土矿物:在风化过程或成土过程中重新形成的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

7土壤净化:是指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达到降低或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和毒素的措施和过程。

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8土壤阳离子的交换量:每千克干土所吸收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9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

10养分的被动吸收:指不需要消耗植物代谢能的吸收方式,依电化学势梯度吸收,一般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

11氨化作用:指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氨(或铵离子)的过程。

12微量营养元素:作物需要量很少,一般占作物干重的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

13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的干重称为土壤容重14生理酸性肥: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就叫生理酸性肥料15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2]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16质流:是因植物蒸腾,根系吸水而引起水流中所携带的溶质由土壤向根部流动的过程17肥料利用率:任何一种肥料施入土壤后都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中一部分由于淋失、挥发或被土壤固定而成为作物不可利用的形态。

18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称为土壤背景值19肥料: 把施入土中或喷洒在作物地上部分,能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或改变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称为肥料。

20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第七章土壤形成与发育
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生物的风化作用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第八章植物营养与施肥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种类
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在农业利用上指导作用
植物营养的阶段性临界期和最大效应期
施肥的基本理论或者原理
养分向根表移动的方式
阴阳离子吸收与土壤pH的关系
根据施肥时期将施肥分成哪几种类型
第九章氮营养与氮肥
第十二章微量元素
几种常见微量元素缺乏症状
第十三张复混肥
复混肥料养分计算方法
复混肥料的配置与施用
氮被称为生命元素
氮肥为什么提倡深施
氮素缺乏出现的部位
第十章磷营养与磷肥
磷肥类型,水溶性和弱酸溶性磷肥类型
磷酸退化或异成分溶解
为什么深施与集中施肥
磷肥能否与碱性物质一起施用
第一十章钾营养与钾肥
钾被称为品质元素或抗性元素
土壤中钾形态划分
钾的固定
钾肥高效施用,深施与集中施肥
第十一章钙镁硫营养与相关肥料
元素缺乏症状
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土壤孔隙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土壤结构体中的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其对肥力的调控
第四章
土壤空气
土壤通气性的指标
第五章
田间持水量,长的影响“发小不发老”
电荷产生-永久电荷
阳离子交换量
盐基饱和度
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容量指标
酸度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绪论
土壤
土壤肥力
土壤生产力与肥力关系
第一章矿物质
岩石化学风化的主要类型
热区土壤中的次生硅酸盐矿物是有何特征
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1、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这部分矿物仅经物理机械作用、破碎变小,保留在土壤中。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无层次和化石。

沉积岩: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先生成的岩石经过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虽占地壳重量的5%,但占大陆面积的75%)。

有层次性,常含有生物化石。

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受到由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造成的高温高压和热气热液作用,而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

坚硬致密,不易分化。

3、风化作用:地表矿物、岩石由于温度、水、大气以及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

岩石和矿物的风化一方面决定于矿物、岩石本身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外界环境条件。

(物理、化学、生物风化)4、成土母质:矿物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成土母质初步具备了提供养分、对水分的通透性和吸持保蓄性、对气热的调节能力。

(残、坡、洪、冲、湖、海、风积物)5、土壤粒级:土粒大小的等级。

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6、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的组合比例,一般以各粒级所占百分比表示。

(又称土壤机械组成)7、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8、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质地常常是土壤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供肥、保温、导温和耕性等的决定性因素。

砂土类:a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水通畅,不易积聚还原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分解快,易释放有效养分;b 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含养分少,要多施有机肥料;保肥性差,施肥后因灌水降雨而易淋失;c 含水量低,热容量较小,易增温也易降温;d 松散易耕,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容易沉淀、板结、闭气。

土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

土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

⼟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第六章植物营养概论⼆、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环境之间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与多个学科交叉,⽬前其主要领域包括如下:1.植物矿质营养⽣理学2.根际微⽣态系统中的物质环境及其调控3.逆境植物营养⽣理学4.作物产量⽣理学5.植物营养⽣态学6.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7.植物⼟壤营养8.肥料学与优化平衡施肥三、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法1.⽥间⽣物⽅法1)最基本的研究⽅法2)接近于⽣产条件3)⽐较客观地反映农业实际4)结果对⽣产更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5)其他试验结果在应⽤于⽣产以前,都应该通过⽥间试验的检验2.模拟研究⽅法通常叫盆栽试验或培养试验特点: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特定的营养环境下对植物的营养问题进⾏研究。

优点:便于调控⽔、肥、⽓、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的研究和开展在⽥间条件下难于举⾏的探索性试验。

-----结果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通过⽥间试验进⼀步检验,才能应⽤于⽣产。

⽅法:⼟培、砂培和⽔培(溶液培养)等3.植物根系和根际研究⽅法根系:摄取、运输和储存营养物质以及合成⼀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器官,是植物的地下⽣长部位。

根系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主要领域有:根系⽣态学、根系⽣理学、根系解剖学根际是受植物根系⽣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理学特征上不同于原⼟体的特殊区域,是⼟壤-植物根-微⽣物三者相互作⽤的场所。

根际研究在理论及⽣产实践上都有重⼤意义。

4.⽣物统计和⽣物数学的⽅法在近代植物营养研究中,数理统计已成为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资料不可缺少的⼿段和⽅法。

优点:能正确对试验⽅法进⾏设计和研究试验误差出现的规律性,从⽽确定误差的估计⽅法,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能客观地认识试验资料,合理地判断试验结果,从⽽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近态:计算机技术的应⽤-数学模拟、数学模型其它:p166-1675.近代物理化学、⽣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法6.核技术研究⽅法7.酶学诊断法8.植物营养诊断与调查研究法第⼆节植物的营养成分⼀、植物的组成和必须营养元素的概念植物新鲜植物中含⽔分75%—95%,⼲物质含量5%—25%,⼲物质中有机质占绝⼤部分,约占⼲物重的95%,主要元素为C、H、O、N四种,灰分中主要是各种⾦属氧化物、磷酸盐及氯化物等,亦称矿质元素,包括P、K、Ca、Mg、S、Fe、Mn、Zn、Cu、Mo、B、Cl、Si、Na、Se、Al、Hg、Se等,这些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种类要受到⼟壤的物质组成,植物种类,⽓候条件,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肥料学(最全)

土壤肥料学(最全)

土壤肥料学(最全)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工肥力: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发展起来。

4、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5、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单质岩)或数种(复成岩)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的类型: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常有化石);变质岩(定向排列性)。

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所以大都属于热力学风化。

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但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溶解于水);水化作用(矿物化合为含水矿物,增大体积,降低硬度);水解作用(水解离出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置换,水的解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作用(产生各种酸)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2.沉积岩 :又称次生岩是裸露于地表的各种类型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破坏,经各种地质动力作用搬运后沉积,再经压力胶结作用重新固结成岩,也有由生物遗体、残骸堆积沉积而成。
沉积岩分为:
机械性沉积岩 指砂粒、粉粒、粘粒等物质机械堆积而成的岩石。
化学性沉积岩 指原先为水溶性物质,后因外界条件改变结晶析出而形成的岩石,如石膏岩、部分石灰岩。
⑤地下水---当土壤深处有不透水层时,重力水就会在上面聚积形成地下水,又称支持重力水。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也称最大吸湿量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大道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反映的是土壤保水能力的一个指标
渗透过程—水分进入土壤过程。渗透过程分为两个紧密相连的阶段:渗吸阶段,渗透过程的起始至水分逐渐饱和,水分进入土壤主要靠基质吸力;渗漏阶段,渗透速率趋于稳定阶段,水分进入土壤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
影响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如下几种:温度、结冰、风 、流水
(二)化学风化:指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等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的过程.化学风化的结果使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性质发生变化,并释放盐基、磷、铁、硫等养分,同时生成新的次生矿物.
①溶解作用:滴水穿石 ,1份滑石可溶于110000份水中
②水解作用:由于水是弱电解质,更因为水中总是或多或少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这种由于水的电离作用和溶于水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碳酸对岩石的分解破坏作用称水解作用。
1、风化的概念与类型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和水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母质的先决条件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一)物理风化:指在物理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破碎崩解成大小不同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它为进一步风化提供了条件。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 (2)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 (2)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土壤的形成与演变一、绪论1. 土壤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起源、形成、分类、分布、性质、功能、演变、利用和管理的一门自然科学。

- 研究对象: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如质地、结构、孔隙度等)、化学性质(如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生物性质(如微生物多样性、根系分布等)以及土壤与环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2. 土壤学的研究意义- 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参与地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资源载体: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

- 环境调节:土壤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维持水循环和气候稳定。

- 人类健康:土壤质量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3.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使用土壤剖面刀、采样器等工具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和样品采集。

- 室内实验分析:通过化学分析、物理测量、生物活性测试等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详细分析。

- 遥感与GIS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土壤资源调查和监测。

- 模型模拟与预测:建立土壤形成、侵蚀、污染等过程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

二、土壤的形成与演变1. 土壤的形成- 成土因素:- 母质:不同类型的岩石和沉积物对土壤性质有决定性影响。

- 气候:温度和降水影响土壤的风化速度和类型。

- 生物: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关键因素。

- 地形:坡度、坡向和海拔影响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

- 时间: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土壤类型形成时间差异很大。

- 成土过程:- 物理风化:机械破碎作用,如冻融作用、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收缩。

- 化学风化:化学反应,如氧化、水解、碳酸盐的溶解等。

- 生物风化:生物活动对岩石的分解作用,如根系穿插、微生物分泌有机酸。

- 沉积作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沉积物的堆积形成土壤。

2. 土壤的演变- 土壤演变的概念:土壤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土壤养分及其作用1.氮肥氮肥是土壤中养分非常重要的一种,它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氮肥能够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的形成和生长,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

氮肥还能够增加作物的抗病能力,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

2.磷肥磷肥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加作物的根系生长,促进作物的根系发达。

磷肥还能够增加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增加作物的产量。

3.钾肥钾肥是土壤中养分的一种,它能够提高作物对干旱的抵抗能力,增加作物的抗倒伏和抗病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

4.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土壤中养分的一种,它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中益生菌和微生物的含量,提高作物的产量。

二、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 基肥基肥是指在作物种植前施用的肥料,用于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养分,一般在春季作物播种时施用。

2. 追肥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按时按季施用的肥料,用于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

3. 混施混施是指混合不同种类的肥料一起施用到土壤中,用于为作物提供多种养分,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

三、土壤养分失衡对作物的影响1. 氮肥过多氮肥过多会导致作物叶片过于繁茂,抢夺养分和水分,降低作物的抗病能力,增加作物的倒伏率。

2. 磷肥不足磷肥不足容易导致作物的根系生长不良,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和水分吸收,降低作物的产量。

3. 钾肥不足钾肥不足容易导致作物的干旱抵抗能力不足,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作物的产量。

4. 有机肥料不足有机肥料不足会导致土壤贫瘠,失去肥力,降低作物的产量。

本文总结了土壤肥料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包括土壤养分及其作用、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和土壤养分失衡对作物的影响。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与土壤的物质组成一、土壤肥料学绪论1. 土壤肥料学的定义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与植物营养、土壤肥力、肥料及其作用机理和施用技术的学科。

它涉及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2.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内容(1)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分类;(2)土壤肥力的形成、评价和提升;(3)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吸收、运输和利用;(4)肥料的种类、特性、效果和施用技术;(5)土壤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室分析:化学分析、物理测量、微生物学检测等;(2)田间试验:肥料试验、土壤改良试验、作物栽培试验等;(3)模型模拟:土壤过程模拟、作物生长模拟等。

4. 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2)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品质;(3)保护土壤环境,防止土壤退化;(4)指导合理施肥,减少环境污染。

二、土壤矿物质-上1. 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母岩的风化产物,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2. 原生矿物(1)定义:未经化学变化的母岩矿物;(2)种类: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3)特性:稳定性高,化学成分变化小。

3. 次生矿物(1)定义: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形成的矿物;(2)种类: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等;(3)特性:稳定性较低,化学成分和结构多样。

三、土壤矿物质-下1. 土壤矿物质的粒径分布(1)砂粒:粒径大于0.05mm,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2)粉粒:粒径介于0.002mm至0.05mm,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3)粘粒:粒径小于0.002mm,对土壤的保水和养分保持能力至关重要。

2.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成分(1)硅酸盐矿物:最常见的土壤矿物,含有SiO2、Al2O3、Fe2O3等;(2)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影响土壤的pH值和肥力;(3)氧化物矿物:如氧化铁、氧化铝,影响土壤的颜色和性质。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内容为什么说土壤是一种再生自然资源?1)成分观点——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不断地、同时以最大量供应植物水分和养分的能力;2)生物热力学观点——土壤肥力是在太阳辐射热周期变化的影响下,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协调供应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热、气、肥养分的能力,这一观点也称之为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观点;3)生态学观点——认为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土壤是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心,土壤肥力应作为土被的重要特性。

因此,必须把土壤肥力概念扩大到生态的肥力,甚至为生物地理群落的肥力。

在系统生态环境中,土壤是基础,植物是对象,这一开放系统补充物质和能量,维持整体功能,才能满足植物生产所需的物质与能量的供应与交换2、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有几种类型?1)物理风化2)化学风化3)生物风化事实上,这三类风化作用不是孤立进行的,常是同时同地发生且相互影响的。

4、简述土壤形成因素的作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 母质:A. 总的说来,母质一方面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另一方面它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

B. 母质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上。

C. 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

D. 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E. 母质的层次性,往往可长期保存在土壤剖面构造中,这是母质先天性的残迹。

2)气候:A. 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B. 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3)生物:生物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中起主导作用,严格地说,母质中出现了生物后,才开始成土过程。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4)地形:地形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 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B. 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 C. 地形对母质的再分配类似于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5)时间:时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要条件。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水势:土壤水分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势能的变化。

2.土壤导热率:指厚度为1cm,两端温度相差1℃时,每分钟通过1cm2土壤断面的焦耳数。

3.养分归还学说: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4.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阶段对某种养分需要的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要求却很迫切,此时如果不能满足作物对该种养分的需求,作物的生长发育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即使后期大量补给含有这种养分的肥料,也难以弥补,这个时期称之为作物营养的临界期。

5.复合肥料:同时含有氮、磷、钾三元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肥料。

6.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7.非必需营养元素:一些特定的元素,对多数植物是不需要的,但对特定的植物是必需的,这些元素为非必需营养元素。

8.报酬递减律:在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的总产量是增加的,但单位施肥量的增产量却是依次递减的。

9.厩肥:是指以家畜粪尿为主,加入作物秸秆、草炭或泥土等垫圈材料集制而成的有机肥料。

10.高温堆肥:是以高纤维的秸秆、杂草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量的人畜粪尿,堆腐温度较高,时间短,适合集中处理大量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成肥。

11.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内土体容积的烘干质量。

12.总孔度: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土壤总孔隙度。

13.土壤结构:土粒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各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

14.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遗体、植物的残体以及分解和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15.人粪尿药物处理:给粪便中加入农药、氨水、尿素、石灰氮、漂白粉等化学物质。

二、填空题1.土壤中的铁、锰、铜、锌、硼的有效性随土壤pH升高而降低,而钼的有效性随土壤pH升高而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重点整理土壤肥料学重点整理绪论1.土壤具备植物着生条件和供应水分、养分的能力2.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1)土壤是一个可家剖的样块或实体(2)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3)土壤是一个能量转换器或者是一个具有机能的自然体第一章1.露出地表的岩石经风华后,变成了在地表广泛堆积的疏松的风化产物,而这些堆积物的表层即是形成土壤的重要物质基础--------成土母质2.元素大部分不都一样话务形式存在与地壳中3.成土的主要矿物类型:①长石类②铁镁类矿物③云母类④氧化硅类矿物⑤碳酸盐类矿物⑥硫化物⑦磷灰石⑧铁矿⑨黏土矿物成土岩石类型:1.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指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前者称侵入岩,后者称喷出岩。

主要有花岗岩、流纹岩、闪长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等等。

2.沉积岩:又称次生岩是裸露于地表的各种类型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破坏,经各种地质动力作用搬运后沉积,再经压力胶结作用重新固结成岩,也有由生物遗体、残骸堆积沉积而成。

沉积岩分为:机械性沉积岩指砂粒、粉粒、粘粒等物质机械堆积而成的岩石。

化学性沉积岩指原先为水溶性物质,后因外界条件改变结晶析出而形成的岩石,如石膏岩、部分石灰岩。

生物性沉积岩指水中生物的介壳及微生物遗体堆积成岩,如大部分石灰岩、白云岩、珊瑚岩、硅藻岩等。

沉积岩的特征是有层理,常可见化石。

3.变质岩:指各类岩石受高温作用或受岩浆侵入发生接触变质,使原来岩石中的矿物重新排列,重新结晶而成的岩石。

特征是构造上具有定向排列,常见的有大理岩、片麻岩、片岩、板岩、石英岩等。

1、风化的概念与类型风化作用是指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母质的先决条件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一)物理风化:指在物理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破碎崩解成大小不同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它为进一步风化提供了条件。

影响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如下几种:温度、结冰、风、流水(二)化学风化:指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等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的过程.化学风化的结果使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性质发生变化,并释放盐基、磷、铁、硫等养分,同时生成新的次生矿物.①溶解作用:滴水穿石 ,1份滑石可溶于110000份水中②水解作用:由于水是弱电解质,更因为水中总是或多或少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这种由于水的电离作用和溶于水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碳酸对岩石的分解破坏作用称水解作用。

③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化合成含水矿物造成体积膨大,硬度降低④氧化作用:空气中的氧在湿润的条件下,对矿物的氧化作用促使矿物风化。

(三)生物风化:指岩石在生物作用下进行的崩解和分解。

包括直接引起的风化如地衣苔藓、植物根对岩石的直接破坏,间接引起的风化如生物放出CO2光合作用产生O22、母质的形成与类型(一)母质的概念母质是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它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二)母质的形成与类型由于母质在形成时所受的地质动力不同,沉积部位不同,因而类型有区别,分为几种类型:1,残积母质(残积物)指岩石经风化后的碎屑就地堆积而成。

2,运积母质指风化的碎屑经过地质动力作用的搬运,在它处重新沉积而成。

崩积和坡积母质`洪积母质`冲积母质`湖积母质,,海积母质,风积母质,黄土及黄土性母质,冰碛母质3.母质形成的阶段性(1)碎屑阶段---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物理风化占优势,化学划分不明显,只有氯,硫发生移动,母质中主要是粗大的碎屑(2)钙积阶段---所有的氯,硫已淋失,钙镁钠钾等大部分保留下来,并且一些钙游离出来,形成碳酸钙,沉积在碎屑孔隙的内母质呈中性或碱性反应,灰钙土,漠钙土,黑钙土,栗钙土即发育停留在此阶段.(3)酸性铝硅阶段---母质中钙镁,钠钾都受到淋失,同时硅酸盐与铝硅酸盐中的硅酸也部分淋失,母质呈酸性反应,颜色为棕或红棕色为主,黄棕壤及部分棕色成土母质发育至此阶段.(4)铝阶段---盐基及硅酸全被淋失,残留的只是铁和铝的氧化物,形成鲜明的红色,母质呈酸性及至强酸性.我国华南的红壤,砖红壤成土母质发育至此阶段.成土过程:即土壤形成的过程,是指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是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它是土壤外界条件影响内部性质变化的外在表现自然土壤剖面:覆盖层、淋溶层(腐殖层·灰化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岩层第二章粒级常用的划分标准:国际制、卡庆斯基制、美国制和中国暂拟分类制1.石砾及砂粒它们是风化碎屑,其所含矿物成分和母岩基本一致,粒径大,抗风化,养分释放慢,比表面积小,无可塑性、黏结性、黏着性和吸附性。

无收缩性和膨胀性。

氧化硅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

2.粉粒颗粒较小,容易进一步风化,其矿物成分中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有微弱的可塑性、膨胀性和收缩性;湿时有明显的黏结性,干时减弱。

粒间孔隙毛管作用强,毛管水上升速度快。

氧化硅含量在60%一80%之间,营养元素含量比砂粒丰富。

3.粘粒颗粒极细小,比表面积大,粒间孔隙小,吸水易膨胀,使孔隙堵塞,毛管水上升极慢。

可塑性、黏着性、黏结性极强,干时收缩坚硬,湿时膨胀,保水保肥性强.二氧化硅含量在40% ----60%土壤质地----在土壤学上把土壤颗粒的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即粒级大小及组成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也简称为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分类----根据肥力特征相近与否,把土壤颗粒组成划分成若干组,每组为一个质地类别,这种分类办法就叫土壤质地分类。

分类方法有: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2.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 3.我国土壤质地分类 4..美国土壤质地分类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有机质在自然土壤中差异很大,高的可超过20%,称为有机质土壤,低于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土壤质地划分为砂土、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特点:(1)砂土及壤土类以黏粒含量在15%以下为其主要标准;黏壤土类以黏粒含量在15%一25%为其主要标准;黏土类以含黏粒25%以上为主要标准。

(2)当土壤含粉粒达45%以上时,在上述4类质地名称前加“粉质”字样。

(3)当砂粒含量在55%一85%时,则在各类名称前加“砂质”字样。

如砂粒大于85%,则称壤质砂土,其中砂粒达90%以上者称为砂土。

土壤质地改良途径:1、客土法2、放淤改良3、多施有机肥4、翻淤压砂,翻砂压淤5、种绿肥(一)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

(二)土壤有机质的元素组成:含C、H、O、N、S、P、Ca、Mg、Fe、Si等,平均含碳为58%,实验室测有机质中的含碳量,再乘以100/58=1.724即土壤有机质总量。

土壤中的含氮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相关性,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平均12:1,因此,土壤有机质/氮=1.724·C/N=1.724×12/1=20:1,即土壤中的含氮量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5%。

(三)土壤有机质物质组成:1动物残体2微生物体3上述两种物质中间分解产物代谢产物4经过复杂生物化学转化后的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四)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成分)1、非腐殖物质(非特异性物质)指土壤中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和它们不同阶段的分解产物。

包括:a、碳水化合物有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等b、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等c 、含磷化合物植素、核酸、磷脂等d、含硫化合物e、脂溶性物质和木质素2、腐殖质(特异性物质)----是指有机生物残体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和再合成作用重新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70%以上,有资料说每公顷土壤每天可以产生500千克的这种物质,它对植物的生长极为重要。

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

矿化分两个阶段:①有机物质在微生物分泌出的体外酶的作用下将较复杂的有机物先分解成构成该物质的基础有机化合物。

②微生物吸收第一阶段的降解产物,一部分作为建造自身的原料,一部分则被彻底转化为最终分解产物,如CO2、H2O并释放出无机盐(如NH4+、SO42-、HPO42-等)。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程度常用矿化率来表示: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土壤每年因矿质化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数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一般农业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在2—5%之间,自然土壤<1%。

可计算土壤有机质的消耗,例:一亩地表土重150000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为3%,则矿化量为150000×1%×3%=45公斤。

影响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大小的因素:1、有机残体的化学组成2、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及残体的C/N比3、温度4、水气条件5、土壤酸碱度腐殖质化作用----土壤微生物将生物残体矿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合成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称为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

矿质化阶段: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如多元酚、氨基酸、多肽、氧化物醌和糖类物质。

第二阶段:是合成阶段,微生物将上述原始材料通过某种化合机制(包括缩合等多种酶促反应和可能的纯化学反应),进一步合成为腐殖质的单体分子。

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的有机物料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下来的量占施入量的百分数。

耕地土壤一般为0.2~0.4之间.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土壤每年因矿质化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数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土壤有机质可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②可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③土壤有机质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④可调节土壤的化学性质⑤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⑥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加速土壤矿物的风化⑦提高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增温⑧土壤有机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途径:1、增施有机肥,2、秸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简单易行的措施3、粮肥轮作,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土壤水分类型:①吸湿水---干燥的土粒靠分子引力从土壤空气中吸持的气态水称为吸湿水。

②膜状水---土粒靠分子引力吸持的液态水,在土粒吸湿水外围形成薄的水膜。

③毛管水---土壤孔隙借弯月面力(即毛管力)而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毛管水实际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水的总和。

④重力水---土壤中所有毛管孔隙充满水后,再有多余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孔隙所保持,而受重力作用沿大孔隙向下移动,这种水分叫重力水⑤地下水---当土壤深处有不透水层时,重力水就会在上面聚积形成地下水,又称支持重力水。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也称最大吸湿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大道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