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考试重点汇编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bc9b36ccc22bcd127ff0c03.png)
分值分布不定项选10*2 判断15*1 简答25 论述12+13 案例分析15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 ,所谓“守一”:意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 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
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②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
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3、道德教育有表象或形态上的“转化”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发、生长或建构的过程。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68653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5.png)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A. 道德观念B. 法律意识C. 社会责任感D. 爱国情怀答案:D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A.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B. 以学生为中心C. 德育与智育相结合D. 所有选项答案:D3. 德育教育中,以下哪项不是有效的德育方法?A. 榜样示范B. 情感教育C. 强制灌输D. 社会实践答案:C二、填空题1.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2. 德育教育的实施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原则。
答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三、简答题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德育教育应如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答案:德育教育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环境。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原则,使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辅相成。
四、论述题1. 论述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答案: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有道德底线的公民。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等,这要求德育教育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五、案例分析题1. 某学校在德育教育中采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请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汇编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bf8efd73eff9aef8951e062b.png)
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革命性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原理、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德育学科群。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4c7ee0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6.png)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2.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理解.德育思想基本上是前德育理论形态准形态.3.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或者灌输给学生给学生.精确4.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道德的本质判断P65-685.德育的目的、任务只是人们对德育活动的一种主观期待和设定,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德育的功能、实效客观效果和能量只是反映了“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6.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规范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他律,社会理性则表现为一种自律.<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自由的,而自由的道德发自“本心”而非“良心”.>理解7.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掌握8.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理解.意念性知识、符号性知识.9.“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儿童的道德学习是由内而外的.10.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或人的道德发展经历的阶段有哪几个: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道德发展的“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道德情感也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在道德行为上则是完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价值的“自然流泻”就是具有中国古人所言的“圣贤气象”重点理解一下11.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的三个基本维度构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教育技能.12.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之间有三重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2、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13.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规定性:1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 2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3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4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14.德育目的应该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表现为三点: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15.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是提升人格,是应然的状态,现实的德育目的是在于养成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德性.16.何谓“品德”,国内的两大理论:①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品德是由品德的心理形式维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品德心理内容维道德立场、观点等、品德心理能力维道德能力、策略17.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填、精确18.德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德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德育目的是通过德育目标实现,大的方面目的;德育目标有助于德育目的的实现,细化、分层次目标.19.在当代社会,尽管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世界各国德育内容的千差万别,但是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仍然有一些趋同,表现如下: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四个层次.20.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哪些属于基本的道德品质P170-171选择21.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当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爱“祖国”与爱“国家”祖国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概念,而国家则是一个政治概念2.“爱国”与“爱人类”3.爱国与改革开放4.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22.活动课程实际上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精确掌握23.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重点或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它的“显性化”.精确掌握德育的隐性课程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24.信仰道德教育好好看,大题“信仰道德”是一个来源于宗教道德理论的概念,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或者说它是人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等的总和.人生观也称人生价值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方面的表现,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主要回答怎么对待人生、度过人生和在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通俗地说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做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问题.人生观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等方面.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实际上所要完成的是个体终极价值体系的建立.只有建立了这一体系,道德生活才可能有最后的依托.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实际是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核心问题,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必备的理性基础.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侧面.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向往与追求.在学校德育中,理想教育的主要内涵是生活理想、事业职业理想、社会理想三个方面的教育.生活理想是对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的一种设定和追求.事业理想是个体对理想职业的憧憬和追求,社会理想教育应当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未来社会最美好或终极状态的追求,二是对近期社会目标的追求.三者之间的关系:1.生活理想、事业理想、社会理想是不可分离的.生活理想是理想结构中的基础,职业理想建立在生活理想的基础之上.而职业理想是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实现的中介.社会理想则是生活与职业理想的方向指导.2.由于三者的统一关系,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时如果孤立地进行某项理想教育,就肯定会导致教育上的偏颇.25.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关于隐性课程的描述还是有相对共性的东西,这主要是以下几点:1从影响结果上看,隐性课程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上. 2从影响环境上说,它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3.从影响的计划性角度来看,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4.从影响效果上看,由于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它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等特征.26.三纲八条目:在大学中作了规定“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大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不仅包含“三纲”的含义,而且揭示了“三纲”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明明德”即弘扬仁、敬、孝、慈和信等美善的道德思想,然后用“明德”教化百姓“新民”,最后使天下万民都处于至善. “八条目”,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节选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大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27.本质的德育过程体现的是德育对象获得价值建构或道德自主建构,德育主体发挥价值引导或道德价值引导.2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1计划性与正面性2复杂性与多端性3引导性与整合性29.“传统”的和“现代”的德育过程观的上述区别不仅是形式上的,在两种过程观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对于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不同.一种观念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灌输”;另一种观念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以上体现的是转化说.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德育主体要完成的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德育对象老师:道德价值;学生:道德对象30.为了使品德评定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应做到:1.阶段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的统一.2.品德评定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1.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当特别注意的基本原则有:1.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2.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3.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4.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32.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1.教师的师爱 2.环境陶冶 3.艺术陶冶33.德育方法组合的三项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34.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1.提供成长基地2.创造内在的需求3.左右运作模式35.社会环境的导向功能主要有两层含义:1.社会环境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潜在的样式.2.范式定向36.社会环境对于德育环境影响的现实性是:作为德育影响源的社会环境指具有德育潜在或可能价值的社会环境.37.家庭的道德活动环境分为三类:传承性环境、建构性环境和超越性环境.理解。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https://img.taocdn.com/s3/m/727512f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1.png)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一、选择题1.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他们的()。
A. 知识能力B. 道德品质C. 艺术素养D. 体育技能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尊重学生个性B. 以身作则C. 正面引导D. 所有选项3.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家庭教育D. 所有选项二、填空题4.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 德育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简答题6.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7.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8. 论述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9. 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案例分析题10. 阅读以下案例:某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节等。
请分析这些活动对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作用。
参考答案:1. B2. D3. D4. 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个人品德5. 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6.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7.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德育为智育提供道德支撑,智育为德育提供知识基础;德育与体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育与美育相互渗透,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8. 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面临的挑战包括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网络环境复杂化等。
9.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德育方法单一等,改进措施包括更新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方法、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等。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27424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1.png)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理论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以下是德育原理的重点整理:1.具体性原则:德育应具体到个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道德发展存在差异,德育应给予他们个别指导和关怀。
2.积极性原则:德育应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鼓励、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兴趣和热情。
3.生活化原则:德育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道德教育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到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能力。
4.分层次原则:德育应分层次进行,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需求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德育方式和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德育内容、方式和程度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5.教育化原则:德育应与教学相结合,融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德育不能脱离课程,应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活动和校园生活等渠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6.领导原则:德育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带领,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
学校领导应制定德育方针,建立德育组织和管理体系,加强对德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7.师德示范原则:德育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领。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在言传身教中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德品质。
8.社会化原则:德育应与社会相结合,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的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孤立于社会,应积极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共同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9.全面发展原则: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育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德育要与学校其他教育目标相统一,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10.探索性原则:德育需要敢于创新和探索,不断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变化。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7eef2e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0.png)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如何理解道德教育的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从广义上讲,道德教育除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环境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德育原理》(华师大)复习资料整理——可直接打印
![《德育原理》(华师大)复习资料整理——可直接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642ec4e258f5f61fb73666ec.png)
《德育原理》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题10分,共4题)1、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D)A小学低年级B小学高年级以上C中学以上D以上三者2、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 A )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B《敏感性》《后果》《冲突》C《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D《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3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FG教师:一个你认识的人在你同别人说话时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
你怎么办?学生A: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B:我才不躲,我会叫他闭嘴。
学生C:还是让他加入进我们的谈话好,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D: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心里非常生气,但拿他没有办法。
学生E: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F: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G: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不要当着他的面谈论这个话题了。
4、在体谅模式中,使用上述情境问题,直接目的在于(C )A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B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C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D提高学生对行为后果的想象、理解和预测能力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 D )A体谅情境 B 实验情境 C后果情境D说明情境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 B )A道德天赋论B道德虚无主义 C道德相对主义 D环境自发影响论7.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C )A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B 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D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二、简答题(24分,每题8分,共3题)1.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敏感而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考点汇总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a1cf22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8.png)
1、考试内容2、考试题型——共4大题型题型数量分值405*5'252015*1153、课程重点3、课程重点4、课程难点5、复习建议6、应试技巧考过逢必本章重难点分析考点1:德育原理的特点例题【正确答案】考点2: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发端于苏格拉底考点2: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教育漫话》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标志。
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3: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20世纪上半叶近代科学梁启超的《德育鉴》、蒋拙诚的《道德教育论》独立的德育学在中国产生的标志。
考点3: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在我国产生的标志。
苏联教育例题【正确答案】:A考点4: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多学科理论与实际开放创新例题【正确答案】本章重难点分析考点1:德育概念与大德育观18世纪后半叶康德20世纪初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考点1:德育概念与大德育观例题【正确答案】:A考点2:德育的本质首先应该明确本质的内涵事物是什么例题【正确答案】:A考点3:德育功能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4:德育的主要功能个体的品德发展本体性功能。
个体品德发展功能、智能发展功能和享用性功能。
考点4:德育的主要功能社会发展所发挥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例题【正确答案】本章重难点分析考点1:德育的起源生物学前提社会现实基础考点1:德育的起源劳动和交往人教育内容介质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2:原始社会的德育特征【选】生活式习俗传承全民性。
口耳相传和榜样示范。
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3:学校德育的产生与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奴隶社会独立的教育形态飞跃考点3:学校德育的产生与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组织化程度增强等级性明显凸显阶段性神秘性实施具有明显的经验性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4: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5:现代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选】【简】个人全面且自由综合系统化或整体结构化内容多样化、全球化多种观念的交流与冲突中不断变革。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b43e2a09770bf78a64295409.png)
德育原理绪论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一、德育原理的对象1.不同观点“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
(华中师大,1988)“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容、过程以与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胡守棻,1996)“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
(胡厚福,1996)2.基本观点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德育现象(2)德育问题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基本特征:客观性语境依赖性主体性二、德育原理的任务(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二、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德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论语》、《墨子》、《孟于》、《荀于》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与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与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1cee54bb4cf7ec4afed0c5.png)
《德育原理》复习题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1.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定稿版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定稿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b882bcf78a6529647d53fe.png)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分值分布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论述 12+13 案例分析 15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
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②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
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48c39b7375a417876f8f31.png)
一.名词解释: 10个1. 德育目标的序列: 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德育要求按程度不同的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 合理组成一个承前启后、相互照应的目标体系。
2. 澄清反应法: 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反应,鼓励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以澄清其 理解能力、感情、抱负、态度、信仰,检查其生活、行动和思想。
3. 德育隐蔽课程: 在正规德育课程计划之外,并非教师有意设计但却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 生积极促动与影响的道德教育内容。
4. 公正团体法: 旨在通过改变学校的道德气氛以形成一种集体协作、共同负责的精神并建 立一种有利于集体发展和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方法。
5. 品德意应能力: 是个体面对道德情境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向、道德态度并推动道德行为 的能力。
6. 三维结构说: 班华认为,一切品德的形成都通过人的心理活动,一切品德的心理结构都 包括心理内容维、心理形式维和心理能力维,每一维都有自己的亚结构,个体的品德是这三 种要素的有机统一。
7.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乃指通过德育过程使个体实现自身的道德需要与愿望,以从中体 验到某种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的功能。
8. 德育: 乃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品德生成的规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的道 德认识并引导其外化为道德实践,以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教育活动。
质 言之,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9. 道德讨论法: (道德两难论法)又称为新苏格拉底法( the new-Socaraticapproach是旨在引导学生就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以诱发其认知冲突、促进其积极的道德思 维和道德判断发展的教育方法。
10. 道德能力: 个体处理道德意识与道德活动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自身活动予以调 节和支配的一种能力,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意应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 成分。
11. 德育过程: 以促进学习者品德的生成、完善为目标,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双向互 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1caed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6.png)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一.名词解释: 10个1. 德育目标的序列: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德育要求按程度不同的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合理组成一个承前启后、相互照应的目标体系。
2. 澄清反应法: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反应,鼓励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以澄清其理解能力、感情、抱负、态度、信仰,检查其生活、行动和思想。
3. 德育隐蔽课程:在正规德育课程计划之外,并非教师有意设计但却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积极促动与影响的道德教育内容。
4. 公正团体法:旨在通过改变学校的道德气氛以形成一种集体协作、共同负责的精神并建立一种有利于集体发展和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方法。
5. 品德意应能力:是个体面对道德情境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向、道德态度并推动道德行为的能力。
6. 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一切品德的形成都通过人的心理活动,一切品德的心理结构都包括心理内容维、心理形式维和心理能力维,每一维都有自己的亚结构,个体的品德是这三种要素的有机统一。
7.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乃指通过德育过程使个体实现自身的道德需要与愿望,以从中体验到某种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的功能。
8. 德育:乃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品德生成的规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的道德认识并引导其外化为道德实践,以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教育活动。
质言之,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9. 道德讨论法:(道德两难论法)又称为新苏格拉底法(the new-Socaraticapproach是旨在引导学生就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以诱发其认知冲突、促进其积极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发展的教育方法。
10. 道德能力:个体处理道德意识与道德活动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自身活动予以调节和支配的一种能力,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意应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成分。
11. 德育过程:以促进学习者品德的生成、完善为目标,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德育原理重点(归纳)
![德育原理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e6557250066f5335a8121c2.png)
(二)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矛盾是: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在此阶段儿童的依赖性减少而自主性增强,他们开始出现一种自控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此阶段对儿童影响较大的是父或人物。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
→什么是道德认识呢?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情景、道德关系、道德规范的认识和评价,最终要升华到对社会共同重要价值的认识与评价。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有什么作用?
道德认识帮助个体认清道德情景与关系;
道德认识告诉个体,我们的社会更倾向于怎样的选择与行动;
道德认识是交流道德规范与价值观的基础。
他认为,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他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发展自主性是很必要的,否则儿童的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或者变得过分羞怯,难为情,或者变得疑虑。当然让儿童实现自主时也要有一定的限制,以便为将来参加法制生活有所准备。
(三)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
这一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主动性与内疾的矛盾。在此阶段儿童开始进行各种运动。
一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一个性冲突二目标冲突三规范冲突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应遵循的原则一目标趋同二尊重信任三心理相容四智能互补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类型集体组织关系教育促进关系心理情感关系专制型权威管理控制一切畏惧服从放任型松散放任疏于指导冷淡疏远民主型合作协调教育指导与自我教育尊重信任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三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策略一尊重与爱护1从哪些方面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尊重学生发展的现状提出合理的目标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公正对待学生公正是信赖的基础宽容对待学生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协调统一而非全知全能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2对于学生需要注意避免的误区偏爱依照主观情绪错爱爱才爱钱爱地位溺爱一味放纵袒护泛爱事无巨细全盘掌控不爱对学生淡漠缺少关注爱法不当纯粹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打印版)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eb8bd3e2aeaad1f346933f61.png)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2-6分重要程度:★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学科性质: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
p3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一)研究任务p3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1632《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最高目标:道德信念方法:自我教育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一)杜德海姆《道德教育论》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二)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主要方法:实验法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四)柯尔伯格1.认知发展阶段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方法:道德两难法第三节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三、具体研究方法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比较法第二章德育的概念知识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的结构和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的定义一、语源和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二、德育定义结构——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b9ec9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7.png)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德育原理试题一:1. 德育原理是什么?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请列举并解释德育原理中的几个重要理念或原则。
3. 在实际教育中如何贯彻德育原理?请提供一些实例。
答案一:1. 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原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良好学校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基石。
2. 重要的德育原理包括:a. 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发展和个体的价值为中心,关注个体全面成长。
b. 身心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健康成长。
c. 以德育为纲:将德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贯穿教育全过程。
d. 情感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能力。
e. 行为规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3. 在实际教育中,贯彻德育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a. 设立德育课程: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教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念。
b. 情感关怀: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c. 值得效仿的榜样:树立正面榜样,激励学生向优秀行为看齐。
d. 课堂实践: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
e. 课外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原理试题二:1. 请解释什么是“以德育为纲”原则,并说明其在学校德育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2. 为什么情感教育在德育中非常重要?你认为如何有效开展情感教育?3. 请选择一个德育原理,并结合你的亲身经历,阐述你对该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二:1. “以德育为纲”原则是指在学校德育中,将德育教育置于首要位置,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设置德育课程,通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注重日常教育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校园文化建设。
2. 情感教育在德育中非常重要,因为情感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核心之一,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96f62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1.png)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德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
A. 知识教育B. 思想教育C. 道德教育D. 技能教育2.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
A. 传授知识B. 培养习惯C. 塑造人格D. 增强能力3.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尊重学生B. 因材施教C. 循序渐进D. 所有选项都是4.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
A. 课堂教学B. 日常生活C. 社会实践D. 所有选项都是5.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A. 知识水平B. 道德品质C. 学术成就D. 艺术修养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德育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_________的培养。
7. 德育的过程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统一。
8.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社会公德教育。
9. 德育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实践锻炼等。
10. 德育评价应注重学生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12.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13. 描述德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如何将德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15. 论述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五、案例分析题(共30分)16. 阅读以下案例:某学校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决定开展“文明礼仪月”活动。
请分析该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D4. D5. B二、填空题6. 思想品德7. 知识传授品德培养8. 个人品德家庭美德9. 言传身教情感陶冶10. 品德表现行为习惯三、简答题11.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不仅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教育考试整理-德育原理
![小学教育考试整理-德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d149abb0717fd5360cdc3f.png)
1.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a.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b.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c.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2.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关系:a.在等级社会中,道德和礼仪的界线很难分清。
礼仪是维持等级制度的一种特别有效的工具;b.直到近代,等级制度分崩离析,道德与礼仪的关系才开始有所变化。
洛克认为,教育应当注重绅士的4种基本品质即德行(美德)、智慧、礼仪和学问的培养;c.礼仪训练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他本身并不是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情世故”的教育;d.法国学者孔德-斯蓬维尔认为:礼貌不是一种美德,也不能代替任何美德。
礼貌不在乎道德,道德也不在乎礼貌。
“思想教育”区分开来,是出于研究的方便,是为了加强对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建设。
与理论上分开不同,在实践中我们则强调“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割。
5.教育的定义问题:人们脱口而出的“教育”,通常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的心理影响。
“教育”一词在日常语言环境中是一个评价词,人们用它表明某种肯定的价值判断。
一个人认定某种影响或活动为“教育”,意味着这个人肯定和承认这种影响或活动在内容上是有价值的,在方式上是合乎道德的,至少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
的,因此,古代教育实质就是德育。
然而,古代教育属于非理性德育,近代学校则强调德育的理性基础。
在从非理性德育向理性德育转变过程中,智育迅速崛起,并且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与此同时,体育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正式方面。
学校教育逐渐分化成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甚至更多方面。
8.怀疑与反对的意见(道德虚无主义):反对道德教育和怀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的人,通常是一些对现实道德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甚至对社会和人性的深思,他们对道德教育提出了不同于常人的简介;道德虚无论者认为,社会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道德,个人根本不需要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值分布
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
论述 12+13 案例分析 15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
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
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
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
么?”
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
德育目标的确定。
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
性)功能。
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②德育作为
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
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
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
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3、道德教育有表象或形态上的“转化”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内发、
生长或建构的过程。
4、“新性善论”是德育主体发挥的前提之一。
5、道德发展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关注情感
方面。
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关注行为,即观察学习。
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关注认知。
6、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
的理解。
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
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
(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所谓“无律”,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或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所谓“他律”,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所谓“自律”,就是指儿童或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
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所谓“自由”,就是道德认识的最高境界。
)
7、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应包括:①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
②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
③应当做到德育与“心
育”的统一。
④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8、德育的主体的分化:①专门的德育工作者。
②非专门的德育工作
者(往往被误解为非德育工作者)
9、对德育主体的正确认识应包含:①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
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
②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
③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10、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三维度: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
11、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①德育师资的培育。
②德育主体的自修(德
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1、德育目的的功能:分为教育功能和道德功能。
教育功能的表现:
①导向功能②调控功能③评价功能。
道德功能的表现:①引导性
功能②规范性功能
2、德育目的的类型: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社会本位: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人,主要观点: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使个体实现社会化。
个人本位: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杜威等,主要观点: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是指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3、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
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
4、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
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②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进程。
④德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⑤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1、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为:文明习惯、基本道
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2、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及其重点课题的思考(了解):①基本文明习
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②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③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
④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教育”
的教育。
3、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点有:①在教育目标和对
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②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在于使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提高多无与伦比的高度。
③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于安排方面:在于既要有认知的因素,还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
④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在于认同更多的道德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4、活动过程对德育的意义:①德性的本质是德行。
②活动的德育意
义㈠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㈡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㈢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5、德育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包括:①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
性原则;②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③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6、隐形课程的概念: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
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
7、德育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
化。
第八章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1、德育过程的特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
整合性。
2、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
3、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是
学校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是道德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矛盾。
4、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当特别注意的基本原则:①保持教育
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
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③注意“教育性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④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5、选择德育方法的完整依据应当是:用最经济的方式求得最大最佳
的德育目标的达成。
6、德育方法的特点:①德育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较为特殊。
(首先是
具体的道德概念水平;其次是知识性道德概念水平;最后是内在性道德观念水平。
)②对应用德育方法的主体要求较高。
(一是道德教育过程中身教重于言传;二是道德教育价值性使教育意图的处理变得困难。
)③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的复杂程度高。
(德育效果取得的情境性、长期性和反复性)
7、(案例分析)方法论上的德育方法: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
人法、系统或综合法。
具体的德育方法:①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②情感陶冶法③理想激励法④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⑤修养指导法
第八章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1、微观系统是指成长中的人同他们的直接背景之间的关系,如家庭、
学校、邻居;
中间系统是具体个人在一生的特殊阶段与其重要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家庭、同辈小团体、学校、工厂、教会等。
宏观系统指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法律、政治体系等;
中观系统:社区
2、建构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发挥学校、政府、社会的主体性。
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
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政治、经
济、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
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
④优化德育社会环境的策略(加大净化文化环境力度;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法制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