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认知发展和教育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1、含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分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机体觉(恶心,呕吐,饥饿)、平衡觉、运动觉。

3、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a、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b、感受性和感受阈限反比关系。

c、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的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微弱刺激的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4、感觉的相互作用:

正后像:看灯泡,闭眼看到黑暗中的灯泡。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负后像:看绿色后看白色,有红色出现。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盲人听觉敏锐)、联觉: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

(1)选择性:彩色图片更吸引人,霓虹灯广告等。

(2)理解性:专业人员看的懂设计图。

(3)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

(4)恒常性:颜色、亮度、形状、大小恒常性。一个人走远我们不会觉得她变小。

三、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1、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注意的能力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3、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规律,

使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快乐学习。

五、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①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②运用知觉的组。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③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④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六、观察

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

五、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的遗忘。

第三节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概述

1、含义: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二、想象概述

1、含义: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2、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3、功能:预见、补充、替代、调节功能。

4、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三、再造想象

1、含义: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产生的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识要准确、鲜明、生动;

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四、创造想象

1、含义;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产生的条件:

①强烈的创造愿望;

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④原型启发;

⑤积极的思维活动;

⑥灵感的作用。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其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五、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①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大门;

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二、思维

1、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3、品质:(1)广阔性和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

4、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对比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5、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6、概念形成的标志: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在实际中运用。(抽象化、类化、辨别三个阶段)

7、科学概念的掌握:(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三、创造性及其培养

含义:是发散的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1、创造性思维

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2、创造性评定原则:一致性、多样性、适用性。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4、创造性的培养:

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提供学生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学生害怕答错问题的心理、鼓励独立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榜样;

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自我设计、直觉思维、头脑风暴等训练。

5、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措施: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