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概念综述 尹东旭 201340170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地关系概念综述
【摘要】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研究人地关系,人地关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到地理学这一单一学科的问题,有关研究遍布历史、哲学、生态学等多学科领域。然而关于人地关系概念,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因为世界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同的人地关系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地关系是既涉及到自然过程又涉及到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1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角度对人地关系概念做简单综述。
一、古代地理学时期
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的思维意识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之下表现出对客体自然的绝对服从,这一时期古代天命论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所谓天命论即信奉天命,用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天命是从的观念和意识。人们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对一切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均无法解释,充满崇拜和畏惧。《礼记.表记》中提到:“殷人尊神,摔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2阴虚卜辞中也有记:“帝其令雨”,“帝其令风”,“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3认为晴雨变化和年成好坏都是上帝的旨意,只能听天由命;《论语.颜渊》中有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富贵贫穷都是命中注定,取决于上天的旨意;而在西方上帝的意志对人类拥有绝对的统治,人类的一切都是由上帝所赐予,上帝主宰万事万物。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说:地球是“上帝”用水创造出来的;4柏拉图也提到:“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5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生产条件相当落后,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限制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利于人类能动性思维意识的滋生发展,制约了人类创造性的发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范围相当有限,造成了人类思维的天命色彩。因此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概念可以概括为:自然对人类生活的统治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们懂得钻木取火,会自造简单的生产工具。与此同时,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不再盲目的恐惧,而是懂得利用自然规律而为农业生产服务,出现了一些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诗经》中,地是承载万物的基础,老百姓对土地充满敬畏,他们遇到不平的事情就有“怨”,怨谁呢?除了怨统治阶级(见《七月》、《硕鼠》等),就是怨天(如《黄牛》、《柏舟》等),但却少见怨地的。有一个成语叫“怨天尤人”,也不涉及土地,所以说《诗经》中处处流露出人口与土地之间深远浓郁的亲情;6孟子《天论》中有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愿以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情;7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顺天时,两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是典型的顺应自然合理利用的思想。柏拉图《国家论》中构想了以公民数量的恒定性作为理想国的设想条件;亚里士多德基于“土地总量既定”前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应当保持适度规模。由于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限,对自然的索取程度在自然的承载力范围内,故人地关系较为和谐。人地关系可以概括为:环境对人类的控制和人类对环境主动的选择与适应的关系
二、近代地理学时期
从1859年到二战后期,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唯物论和唯心论在学术领域斗争最尖锐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人地关系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客观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起绝对支配作用。希波克拉底、孟德斯鸠、黑格尔以及拉采尔等都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代表者;或然论: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后由他的学生白吕纳发展了这一观点,“世界并无必然, 到处存在着或然,人类作为机遇的主人,可以自由支配他们, 由此可居于地理环境之上”8;适应论:英国人文地理学家P﹒M ﹒Roxby提出的,他认为,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人定胜天论:与环境决定论完全相反的论断。工业革命后,人类生产力水平迅猛提高,社会财富极剧增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度增大,范围增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业
成就。人类愚蠢的认为人本身的价值高于自然界,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与技术可以克服和战胜任何潜在的环境威胁和限制,取得对自然的主导权,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人定胜天论在当时盛极一时,成为主流理论,人们在创造出巨额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人地矛盾突出,人地关系极为紧张,因此该时期的人地关系可以概括为: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与技术可以克服和战胜任何潜在的环境威胁和限制,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利用与被利用的对立关系。
三、现代地理学时期
进入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重惩罚,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能源不足、难以治愈的疾病等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通过审视自己在传统发展观念支配下的社会经济行为以及所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发展道路。9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协调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发展性的人地关系理论,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当代的人地关系。北京大学胡兆亮先生指出:“人地关系是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这里,人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当于社会环境,地是自然条件的全部,相当于自然环境。”并总结出人地关系内涵的四个要点;10中科院郑度先生:“人地关系包括人对地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11中科院王铮指出: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看,现代人地关系的中心是人口(Pu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rnent)和发展(developrnent)l 的问题,即PRED问题。协调人地关系,本质上就是协调PRED关系;12杨青山给出了人地关系的经典解释和非经典解释:经典解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属于生物圈与其它圈层关系的生态类推。非经典解释: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广义的)的关系,——属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关系的类推;13吴传钧院士指出真正的人地关系是:“人必须依赖所处的地为生存活动的基础,更主动地认识,并自觉地按照地的规律去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