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流变 (精选)
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
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历史非常复杂,流派纷呈,头绪也很多。
此题要求通过“点”的掌握,梳理出变化的轨迹,为纷乱的现象找到一条线索。
首先,应关注每个流派最突出的特点,如初期白话诗的散文化与写实风格、郭沫若对抒情的强调、前期新月派的格律化主张,以及早期象征派对纯诗的追求等。
在把握了“点”之后,还要考虑如何将“点”连缀成“线”,注意潮流消长背后的两次“结构性调整”,即从散文化到诗化、从自由化到规范化。
这一次次的转变与调整,正是新诗在获得解放之后,不断追求诗美、不断建立自己的形式的过程。
抓住这样一条线索,就会对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历史,有整体上的把握了。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可以看做是他白话诗尝试的理论起点,要点包括:1.“作诗如作文”要求打破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界限,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为“用白话写诗”提供了历史突破口。
2.胡适提出这个主张,受到了宋诗传统和晚清“诗界革命”的启示,但又完成了一种历史超越。
3.“作诗如作文”带来诗歌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的双重革命,诗歌观念的变化也蕴涵在其背后。
4.作为一种激进的“战略”,该主张为新诗的创造开辟了道路,但在某种意义上,模糊了“诗”的文体特征,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本书附录中废名《谈新诗》中的一段也可参考,体味“散文的文字”与“诗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在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是“格律化”最重要的推动者和阐发者,所以本题可以他的理论和创作为中心,展开论述。
首先,可交代一下新月派诗人对“和谐”与“均齐”的共同追求,以及在新诗规范化方面的尝试,进而讨论闻一多对诗歌“格律”的思考,重点说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具体内涵,并探讨这种追求在新诗的历史发展中,在沟通旧诗与新诗方面,具有怎样的意义。
江西当代新诗流变中的“选本现象”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选本是非常重要的批评形式。
选本在编选过程中因有所选择,有所隐性的评价,故具备了批评的特质。
从这一批评机制而论,选本批评是关涉作者、选家和读者的三方联动机制,选本是这一机制的运行载体。
1949—2018年尤其是2000年以来,江西出版了诸多的文学选本,评论家吴海认为出现了“选本现象”。
其中,诗歌选本编选最为活跃,种类最为丰富。
这些去粗取精、沙里淘金的选本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文学史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对展示、呈现江西诗群的创作阵容,分析、研究诗歌版图中的“江西力量”的得失具有重要的价值。
20世纪50—90年代末,江西诗选大都由文学管理部门主导编选,并且大多在本土出版社推出。
新世纪以来,一些诗人、评论家热心编选选本,是文化管理部门主导选本的有益补充,共同呈现为江西诗歌的风貌、诗歌生态。
这些“个人化”选本立足本省出版机构,但又借助省外出版机构扩大影响力。
20世纪50—90年代,基本是江西人民出版社一枝独秀;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表现不俗。
新世纪以来,在推动本土诗歌选本方面,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最为突出,江西美术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等多有涉猎。
一、文化管理部门主导的诗选:全景展示“诗歌赣军”发展历程1949—2018年,围绕新中国成立、新时期、改革开放等重要节点,江西文化管理部门精心组织,编选文学选本,其中“新诗”是必不可少的选本。
新中国成立至今,江西编选了五次全省区域的大型文学选本。
这些总结江西文学创作成果,充分展示江西文学事业巨大成就,梳理江西文学发展脉络的标志性选本,大都由本土出版社出版。
1960年,江西省文化局、江西省文联为检阅新中国成立10年来江西文艺的成就,联合编选了一套六种文艺作品选集,其中就有《江西十年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979年,江西省文化局编选了两本作品选,《江西三十年新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即是其中之一。
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李金发《弃妇》
《猛虎集》(1931)。死后由陈梦家编辑出版《云游集》。徐志摩的
诗,以轻盈飘逸、潇洒灵动著称。朱自清形容他的诗是“跳着溅
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代表作:《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 《偶然》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走向时代社会; 二、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开掘,自由的
形式与内在灵魂的书写,显示出同世界现代主义 思潮接合的倾向。
艾略特及其《荒原》对后期新月派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三方面:
1、主智化倾向、非个人化倾向、荒原意识的崛起。 2、 在内容上引进现代主义“丑”学理论。 3、 “诗感”(原动的诗意)才是诗歌心脏的跳动, 注重情绪中的韵律,显示向现代主义归附的趋势。
——沙扬娜拉!
2020/3/19
22
2.闻一多——忧国忧民的诗人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他致力 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 《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 “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 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 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 (1923)《死水》(1928) 等。
梁宗岱说:“所谓纯诗,便是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 事,说理以及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底形体的 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 起我们感官与想象底感应,而超度我们底灵魂到一种神游 物表达光明极乐的境域。”
大陆新诗发展简史
大陆新诗发展简史
中国文艺史书
返璞归真诗风(元一百二十一年—清四十年)
中国文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从文艺复兴的汉赋到元曲,再传承到明清抒情诗,有着不同的历史曲折。
明代末期,兴起了返璞归真诗风,以白描手法表达自然,具有现实思辨与反映当下社会情形的特性。
元一百二十一年,著名文学家苏轼开创了返璞归真诗风,受到众多诗人的影响,他们开始极力描写历史风貌和风景美景,突出“返璞归真”的思想。
此后,返璞归真诗再次在清四十(一七八七年)到八十年(一八四六年)之间发展蓬勃,受到众多著名诗人的推崇,新诗流派更加多样丰富。
返璞归真诗风在当时受到很大的欢迎,甚至引起张若虚、顾嗣立等大量的诗人的反响。
他们用普通话表达了自然,以描写荒野、江河、古迹等为主题,让读者形象生动地接触自然现象,领略自然之美。
他们感受他们所描绘的世界,用简洁的文字,微妙的工笔思想,直觉的抒情,展现出了当代的社会文化景象。
这种诗风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为中国文学史谱写了新的一页,为中国文艺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现当代新诗
中国现当代新诗(实用版)目录1.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述2.新诗的发展历程3.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4.新诗的艺术特点5.新诗的影响和贡献正文中国现当代新诗是指在 20 世纪初至今,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歌创作。
新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新诗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丰富的诗歌流派。
首先,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 1917 年到 194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以胡适、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写作,推动了新诗的创立。
第二个阶段是从 1949 年到 197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成熟和发展阶段,出现了“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以及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人。
第三个阶段是从 1979 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新诗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阶段,诗人们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次,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也值得关注。
如前所述,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如“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些流派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诗采用白话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使得诗歌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其次,新诗在形式上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束缚,不再局限于五言、七言等固定形式,而是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自由发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再次,新诗在主题和内容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风貌。
最后,新诗的影响和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诗的诞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言文互动:中国百年新诗的流变
安庆 师 范学院 学报( 会科 学版) 社
Junl f n i e cesC lg ( o il ce c dt n ora qn T a hr ol e S c ineE i ) oA g e aS i o
J n2 1 a .0 0
V 12 № . o.9 1
学现 代化 发生期 的 观念 变 革 开 始滥 觞 , 起 了以 掀
后, 又翻 作 白话 写 出 的 ”3 r 。这 种 基 于古 文 本 位 思维所 创作 出的诗歌 势必要 受 到古文 的束缚 。其 三 , 统诗 歌所依 赖 的古文基 础 , 传 对创作 主体 和接 受主体 而 言 , 是一个 相 当高 的门槛 , 国布 朗大 都 美
到的标 准里 , 以看 出其天 亡 的必 然 。梁 启超 《 可 饮
冰室 合集 ・ 专集 》 2 《 卷 2 夏威 夷游 记 》 一相 情 愿 里 地 阐明 了这 三个 标 准 : 第 一 要有 新 意 境 , 二要 “ 第 有新语 句 , 又须 以古人 之风格 入 之 , 而 然后 成其 为 诗 。新 意 境是 对 思 想层 面 的要 求 , ” 新语 句亦 不过
是 取径 欧洲新 思 潮 中 的名 词术 语 , 片 鳞 只爪 的 乃 皮 毛之物 。可 见归 根 到底 , 梁启 超 倡 导 的诗 界 革
出 :深入 学 习复 杂 的古 汉 语 是 艰 巨 的 , 是 令人 “ 也
痛苦 的缓 慢 的 。对 于古汉 语本 身 , 它的语法 规则 ,
以及 由古 文写 成 的 文献 的掌 握 , 能会 占去 一生 可
即便 是按 照狭 隘的“ 统—— 现代 ” 传 对立 思维
来 观察 中 国新 诗 , 能清 晰地 看 出言 文互 动对 新 亦 诗 生成 的意 义 。新 诗 在 五 四之 前 , 曾有 一 次 失 败 的尝试 。晚清积 弊 与 维新 运 动 的背景 下 , 国文 中
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跨越了近九十年的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20世纪20年代:1.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
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
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2.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微音等。
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
3.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等。
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等。
20世纪30年代:4.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
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源头,移植的倾向比较明显。
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
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5.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
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20世纪40年代:6.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
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最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
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
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1.尝试中的新诗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
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
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
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
“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新诗发展史
• 英雄式的悲壮——北岛
• 回答(节选)
• 告诉你吧,世界 • 我--不--相--信! •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 •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的出 现
• 新月派对新诗的杰出贡献: • “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
——闻一多 • “使新诗成为诗”——诗的形式格律化
• 此后,格律体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 成为中国新诗的两种诗体,互相推动
闻一多——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静夜》(节选)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隐失的诗人与诗派
• “写实”潮流与叙事诗的兴盛 • 政治抒情诗的高潮
• 《甘蔗林—青纱帐》(节选)郭小川 •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
、 、(,、 ( ( 、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1.新诗的初创期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的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被看作是现代最早出现的"白话诗"(现代新诗在20世纪初刚出现时都称为"白话诗")。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鸽子》 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 沈尹默的《月夜》等,被看作是现代第一批白话新诗。
刘半农和沈尹默后来创作的歌谣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散文化的《三弦》 则被看作是他们的诗歌代表作)。
1919年2月,周作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最权威的新诗理论,朱自清称之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这年,郭沫若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
1920年1月,新诗社编辑出版的《新诗集(第1集)》(内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作品)是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这年1月,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
这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从此,胡适被看作是"白话新诗第一人"。
这年的重要诗集还有郭沫若、宗白华、田汉(寿昌)三人的诗合集《三叶集》 上海亚东图书馆)和许德鄰编选的《分类白话诗》 崇文出版社)。
沈玄庐的《十五娘》被朱自清称为"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
这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会是白话诗人们进行的新诗"歌谣化"努力的开始,主要收获有刘半农的《瓦釜集》和《扬鞭集》中的部分作品,以及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等。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 一方面把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体现,被看作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新诗百年流变
七月诗派
1937年9月,《七月》、《希望》等杂志及丛书 上出现诗人群,称七月派,代表诗人有艾青、胡 风、田间、彭燕郊、牛汉、鲁藜、绿原、阿垅、 曾卓、杜谷、邹荻帆等,最著名的为艾青。
七月诗派作品
艾青
代表作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新诗第一人
胡适,近代风云人物, “五四”文学革命 的 倡导者,新诗、 《红楼梦》研究、 《水经注》研究等 诸多领域的开先河者。
代表作
秘魔崖月夜
依旧是月圆时, 依旧是空山,静夜; 我独自月下归来,── 这凄凉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 惊破了空山的寂静。 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台湾诗歌
50年代以后,大陆本土的诗歌处于停滞状态,而海峡对岸 的台湾诗人却迸发出强烈的创作激情。他们对中国新诗 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们对于现代诗歌的借鉴已经达到相当 深入的程度,并且在将现代诗歌本土化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效果。 代表诗人: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 ,成就 最高的诗人为痖弦。
痖弦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 :王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 嘉和穆旦九位诗人。 这些诗人的共同特点:中西诗歌的艺术精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现代 诗风。
九叶诗派在40年代开始创作,,他们的成就在于将现代主义跟现实主义有机 契合,并加以创造性的拓展。穆旦(查良铮)是九叶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位, 他的诗饱含激情,但又富有深沉的哲理,标志着中国新诗的发展达到一个新 的高度。
新诗发展历史
新诗发展历史、主要流派及作者作品20世纪初至1920年代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现代诗歌诞生,次年再次刊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白话诗的创作1921年7月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成立,代表诗人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1921年7月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倾向,后有冯乃超等参加。
1922年3月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了历史上的湖畔诗派1923年新格律诗派/新月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成立新月社,提倡现代格律诗1925年早期象征诗派: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出现1920年代代表诗人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女神》是郭沫若的首部诗集,也是中国新诗的早期代表作品。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集中共收诗57首(含三出诗剧),创作于作者留日期间的1918年-1921年。
其中《凤凰涅磐》是其代表作。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诗人,曾任《新月》主编:《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是现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
以下是新诗的主要发展历程:
1. 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3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中国的文化启蒙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诗人们开始追求个人表达和自由创作,摒弃了传统古诗的格律和题材限制。
胡适、郭沫若等人提倡自由诗,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主题。
2.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运动,也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大量诗人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并通过诗歌表达对旧体制的批判和对自由、民主的向往。
五四运动后期,以艾青、徐志摩等为代表的新诗派崛起,强调诗人的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
3.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新诗成为了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诗人通过诗歌宣扬抗战精神,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一时期,郁达夫、闻一多等人的抒情诗、抗战诗广泛流传。
4.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新诗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
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受到严格限制,很多作品被批判和禁止发表。
然而,一些诗人仍然通过秘密地创作和传播诗歌,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这段时期的新诗多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呈现。
5.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迎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对新诗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诗人们开始拥抱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的思潮,表达对现代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此时期的新诗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主题,包括抒情诗、社会诗、自然诗等。
20年代诗歌(完整)分析
黄遵宪: 提倡:诗歌散文化、宋 诗化
一、早期白话诗
1、胡适与《尝试集》 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 国第一部新诗别集。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 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
20年代新诗
学习要点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 神》、湖畔诗派、、小诗体、 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 代表性诗人与诗作 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早期白话诗
郭沫若《女神》
湖畔诗派
小诗体
新月诗派
象征诗派
晚清诗界革命
梁启超: 提倡:前期:新意境+ 新语句+古风格 后期:旧风格含新意境 拒绝:对传统格律与语 法进行任何变革
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出版他们的合集 《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 《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 出版,文学史上称这四人为“湖畔诗人”。 2、特点
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的“五四”的产儿,是
“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 的少年白话 诗”。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 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 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 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 屈的恋爱。”
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责, 一步—回头地瞟我意中人, 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汪静之)
湖畔诗人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对《女神》中叛逆、创造的自我抒情主人公 形象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样是时代精神与 诗人个性的统—。
四、小诗
中国现代新诗发展概要 20年代
教我如何不想她
• • • • •
• • • • •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 • • • • • • • • •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 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我们飞向西方, 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我们飞向东方,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们飞向南方,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我们飞向北方,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凤凰更生歌
• 鸡鸣 听潮涨了, 听潮涨了, 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春潮涨了, 春潮涨了, 死了的宇宙更生了。 生潮涨了, 生潮涨了, 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 凤凰和鸣 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一的一切,更生了。 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 我便是你, 你便是我。 火便是凰。 凤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早期白话新诗
• 1917年《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 八首》,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 • 此后不久,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 陈衡哲、俞平伯、罗家伦、傅斯年、康 白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在 《新青年》《新潮》《星期评论》《少 年中国》《学灯》《觉悟》上发表了一 批初期白话新诗,使新诗“在文学上的 正统地位以立”。
凤凰更生歌
• 我们新鲜,我们净朗, • 我们华美,我们芬芳, 一切的一,芬芳。 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
我们热诚,我们挚爱。 我们欢乐,我们和谐。 一切的一,和谐。 一的一切,和谐。 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 和谐便是他,和谐便是火。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光慈《新梦》,1925年1月书店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一、新诗的诞生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浪漫主义诗歌四、湖畔诗派五、小诗六、诗的“规化”———新月派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与《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理论主: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白话诗歌2、其他白话诗人半农、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创造社——浪漫诗派1、问题意识: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县沙湾镇人。
该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
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诗界革命”的演变梁启超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1)“作诗如作文”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
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
“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
对“诗界革命”的呼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1.新诗阵营的发展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③刊物:《诗》月刊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
2.胡适《尝试集》《尝试集》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意义:《尝试集》是新诗史上第一部诗集,它标示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
其在内容上反映了新的时代主题,形式上有自由诗体,但许多作品未脱尽旧诗痕迹,所以它是一部过渡性作品,承上启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1)作品沈尹默《三弦》《月夜》俞平伯《冬夜》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小河》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自清《毁灭》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两类形态:白描手法如客观写实摹写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索形式上,散文化的倾向,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
1920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
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1)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我国现代新诗
我国现代新诗摘要:1.我国现代新诗的起源和特点2.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3.我国现代新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我国现代新诗的影响和贡献正文:一、我国现代新诗的起源和特点我国现代新诗起源于20 世纪初,是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而诞生的一种文学形式。
现代新诗与传统古诗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用白话文写作,形式自由,节奏灵活,意象丰富,表现力强。
二、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创时期(1917-1927):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倡导用白话文写作,开创了新诗的先河。
2.发展时期(1928-1949):以徐志摩、朱自清、辛弃疾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积极探索新诗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使新诗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
3.成熟时期(1950 年至今):以郭沫若、毛泽东、北岛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进一步拓宽新诗的创作领域,使其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形式。
三、我国现代新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脍炙人口的作品,以下是一些代表人物和作品:1.徐志摩:《再别康桥》、《翡翠》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3.辛弃疾:《无题·荷花香里度飘然》、《水调歌头·寄雷上人》4.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6.北岛:《回答》、《门》四、我国现代新诗的影响和贡献我国现代新诗的产生和发展,对国内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创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2.强化了文学的现实意义,使其成为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重要载体。
3.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诗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诗刘扬烈【期刊名称】《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1998(000)002【摘要】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起,“左”的文艺思潮统治文坛,许多诗人被打倒,后继无人,中国新诗一片荒芜,濒于绝境。
1979年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才给新诗带来了生机。
随着国家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新诗迅猛发展,终于迎来了新时期空前繁荣的局面。
百花齐放,色彩鲜明,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多种探索,成绩斐然。
这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阶段。
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主潮,影响较为深远。
但自“五四”运动以来,却长期存在着紧扣现实,为政治服务,发挥战斗和教化作用;表现手法也比较单一,多用直陈,缺乏丰富的想象和余味。
七月诗派在深化现实主义上曾作过不懈的努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却没有善终。
新中国17年的现实主义诗歌,多数显得热情而轻飘,欠缺厚重感。
改革开放以后,现实主义诗歌有了新的突破,在开拓中深化提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是一批长期被压抑的诗人唱起了“归来的歌”,如艾青的《在浪尖上》、《光的赞歌》、《鱼化石》,公刘的《沉思》、《吹号者之死》,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绿原的《另一支歌》、《重读(圣经)》,牛汉的《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流沙河的《归来》、《故园九咏》……等等。
他们怀着历史的重负?【总页数】6页(P32-37)【作者】刘扬烈【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相关文献】1.寻求新诗史研究的突破与超越--中国新诗史写作与《中国新诗流变论》 [J], 江锡铨2.改革开放以来新诗中的西方形像 [J], 赵小琪;王静仪3.重述"新诗"发生的故事——《"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的叙述特点 [J], 周炜赟4.作为“方法”的“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新诗——以《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系列和《中国新诗总系》为例 [J], 徐勇5.新诗何为:刘福春《中国新诗编年史》对新诗传统的寻踪 [J], 张丽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诗的流变与传承
------------------大致勾勒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间的传承关系
信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姓名:王小彪学号:201118041057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然而,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又存在着紧密的传承关系,所谓古典与现代,新与旧,难于做一切的划分。
事实上,文学革命的爆发却有其历史背景,并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
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
虽然由于历史条件尚未成熟,这由社会变革的热情扇起的文学革新的尝试,只开出过眩目的花,未结出实在的果,然而其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和关注社会变革的使命感,其向传统文学观念与手法挑战的激进的精神,都为后起的文学革命所直接传承。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
————这正是总结了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与诗界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的战略
选择。
梁启超在设想“诗界革命”时,提出: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在实际操作中,他却把“诗界革命”的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正是选择了梁启超后退之处,作为理论出发点与进攻方向。
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里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
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
胡适们“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他们在提倡“诗体的解放”的同时,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
在发展初期,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上;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连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也都写过新诗,这都说明了新诗与“五四”思想革命的密切联系。
在集体的努力中,早期白话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实际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初形态。
胡适说过“诗必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是这一时期诗人在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所谓“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
这样,早期白话诗九自然分为两类。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场景,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
另一类则是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这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并不多见的。
在新诗的形式上,早期白话诗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而另一些早期是人则热衷于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收与借鉴。
这对传统诗歌的人文化、贵族化倾向的反驳,与“五四”文化的“平民化”的思潮是相一致的:这样的努力也是开拓了新诗的一个方面的传统。
创造新诗的试验,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仍占主导地位的诗词传统与读者中的习惯势力的压迫与抵制,早在白话诗人俞平伯就谈到“从新诗出世以来,就我个人所听见的和朋友所听见的社会各方面的批评,大约表示同感的人少怀疑的人多”。
但新诗仍然在“四面八方的反对声中”站住了脚跟:从1918年《新青年》发表新诗到,1920年胡适的《尝试集》出版,“新诗的讨论时期,渐渐的过去了”。
1921年,当新诗基本上站住了脚跟,又面临着新的内部危机与新的突破的内在要求。
周作人在《新诗》一文中,指出“现在的新诗坛”的“消沉”现象后,又恳切地提出“诗的改造,到现在实在只能说到了一半,语体诗的真正长处,还不曾有人将他完全地表示出来,因此根基并不十分稳固”,他的结论是“革新的人非有十分坚持的力,不能到底胜利”。
这一关系到新诗发展前途的战略性任务,得到了一批青年诗人的响应。
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早期白话诗当作批评的目标。
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的创建者对旧诗的批判是一次整体性的摧毁,这一次艺术的反叛,却是对新诗的内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中国新诗也从此走上了一条通过自身的艺术否定向前发展的道路。
郭沫若和冯至是这一时期是人的代表。
《女神》出版于1921年,它在新诗发展上的主要贡献是:他一方面把“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极致;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
这样,不仅“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在新诗里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而且诗人更加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在这两个意义上,《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冯至是当时诗坛上重要的抒情诗人,他自称受到郭沫若的《女神》的影响从事现代抒情诗的创作的,但他也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与贡献。
他的诗,如《蛇》、《雨夜》不仅情调充满感伤苦闷,而诗的节奏舒缓,音韵柔美,形成了“五四”新诗中独具一格的幽婉风格。
其叙事诗,也是对新诗的一个重要贡献。
他的《帷幔》、《蚕马》及《吹箫人的故事》,抒情
与叙事融为一体,艺术表现十分精致,把现代叙事诗的创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前期新月派担负起了这样的历史使命。
此时,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为了实现这一美学原则,新月派诗人做了有益的尝试:一是客观抒情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一是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
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减弱了早期白话诗里开始显露、在郭沫若《女神》等诗作里充分展现的诗人主体形象与主观意志,并显示出“非个人化”的倾向。
同时,新月派明确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当然,新月派的新诗格律化,绝非梁启超式的格律化。
新月派诗人也用了很大的力气来进行西方格律诗的转借,其中有得也有失。
总的来说,新诗格律化得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此后格律化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两种主要诗体,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对新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月派诗人尽管有着大体相同的追求,但更为重视的却是个人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并涌现出了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具有鲜明个人风格,自觉进行新诗试验的诗人,这本身即是新月派对新诗发展的一大贡献。
如果说新月派诗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实践是对早期白话诗的“非格律化”的一次历
史的反驳;随着新诗自身的发展,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理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其实,疑惑是早就产生了的;正面向胡适提出挑战的,是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谭诗----寄郭沫若的一封信》这篇文章。
他于是进而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创作“纯粹的诗歌”。
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
另一位同为早期象征派诗人的王独清在与穆木天的讨论中,又突出了“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感觉的交错,主张“作者须要为感觉而作,读者须要为感觉而读”。
可以看出,早期象征派诗人所提出的“纯诗”的概念,在更深层面上,是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早期象征派诗人,明确提出了将东西方诗歌“沟通”的理想。
无论是“纯诗”概念,还是“沟通”理想的提出,都只是一种理论的提倡———理论倡导在先,创作实践在后,这正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特点。
因此,在新诗发展史上,早期象征派的理论价值是超过了其创作实践的。
但早期象征派诗人的试验仍然为新诗艺术提供了新的东西。
同时期的小说家、散文家也在试验采用文言词语以增加文章的“涩味”,与李金发等在新诗语言上的努力表现了同一趋向。
李金发之外的早期象征派的艺术讨论也各有得失。
穆木天的《旅心》为了增加诗的朦胧性与暗示性,做了废除诗的标点的试验,并采用叠字、叠句式回环复沓的办法来强化诗的律动;冯乃超的《红纱灯》加强了诗的色彩感,王独清的《圣母像前》有更多的异域情调与病态感情的渲染,虽没有李金发那样艰涩,格局都太小,感情世界也过于狭窄:象征派诗歌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斗争形式的发展,党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新诗必须自觉充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工具”的号召。
无产阶级诗歌把“五四”新诗“平民化”的趋向发展到极端,纳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
和早期象征派的“内倾于诗人感觉世界”不同,它强调直接从外部世界,即大时代里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吸取诗情。
无产阶级诗学的一个重要
方面是强调诗歌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注重于理性理想的灌输,无产阶级诗歌必然加重议论成分,感情的抒发更加直露,想象也趋于平实:这些方面又是与早期白话诗相通的。
新诗诞生与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就这样在继承与发展、批判与肯定中度过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