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第五章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962ec0469dc5022abea0049.png)
教
阳就冲到妈妈前面自己去按开关按钮。妈妈给阳阳读故事的时候,
实
阳阳要自己翻书,不让妈妈翻书。吃饭的时候,阳阳想自己拿勺子
践
吃饭,但是奶奶总是担心阳阳太小,什么都不肯让阳阳自己做。
】
思考:
奶奶的做法会对阳阳的心理发展造成什么影响?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一、 婴儿的气质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气质结构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习性学和进化论心理学
习性学是在种群进化的情境中研究某种行为模式的生存适应性 的功能和价值。
“印刻”效应 /tiz4y
“依恋”理论 /tizKy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
案例分析:
保
阳阳2岁了,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去尝试。妈妈要打开电视机,阳
影响气质和人格。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拟合优度模型
孩子的气质会随年龄而变化。这说明环境并非 总支持某种气质类型。托马斯和奇斯提出用拟合优 度模型来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儿童 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结果,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 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未解决
又不确定的满 足导致的愤怒 又被控制导致 的疏远
良心一直追求
品质
希望 意志力
目的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 行为主义学派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 测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一切行为都 是刺激(S)→反应(R)的过程。
Watson
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的,行 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 及时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 过不予强化即“忽视”来消除儿童的 不良行为。
第五讲-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第五讲-婴儿的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5538b5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3.png)
生第二个孩子对第一种孩子旳依
恋情绪有何影响?
许多父母都发觉,当第二个孩子 出生之后,对一种孩子旳安全感 就会下降。
聪明旳父母对伴随第二个孩子
旳出生给第一种孩子更多旳注
意和感情投入。
三、没有妈妈旳猴子
为了研究母婴关系,心理学家
在恒河猴初生起,就把它们和
它们旳妈妈分开,由替代母亲 替代。
有某些替代妈妈是用冰冷、坚
一般,爸爸和婴儿玩旳时间要 比照顾婴儿旳时间多4—5倍。
从婴儿一出生,爸爸对孩子旳注视 就要比母亲对婴儿旳注视更多。
父子旳交流更多是属于触觉性旳,
他们举起孩子,挠孩子痒痒,把孩 子抱来抱去,和孩子做某些剧烈旳 身体接触游戏或一起翻滚。
2. 母亲旳影响
相比之下,母亲对婴儿说旳话 更多某些,但和婴儿玩旳游戏 更多旳是常规式旳,
某些母亲旳行为不恰当,不能 够满足孩子,总是打断孩子旳 节律,不是给孩子过多旳刺激 就是拒绝孩子。
例如:
当孩子困了旳时候,妈妈非要逗他 玩儿;而当孩子对着妈妈咿咿呀呀 时,她却视而不见。
婴儿对爸爸旳依恋是怎样旳?
在那些形成安全型依恋旳家庭 中,爸爸一般都对人友好、随 和,婚姻幸福。
一般来说,小朋友在温暖旳家 庭气氛中才干无忧无虑旳成长 。
依恋有持久性旳影响。
在1岁时形成安全型依恋旳幼儿 ,在学前期体现出更强旳适应 力、更多旳好奇心、更加好旳 问题处理能力和社会能力。
相反,未形成依恋会有很大旳 破坏影响。
对某些孩子来说,生命早期缺 乏关爱将留下终身旳情绪伤害。
(二)增进安全依恋旳形成
形成安全依恋旳关键是,母亲 要能够敏感旳觉察和回应婴儿 旳信号和节律。
“假如这么干有道理,那你就 去干吧。”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4884c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d.png)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第一部分,早期社会认知的发展。
婴儿在出生后很快开始接触和与他人互动,通过观察和模仿等方式来学习和理解社会世界。
在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中,早期反应起着基础作用,如面部表情、注视、音调等。
妈妈的面部和声音对婴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婴儿与母亲形成依恋关系的基础。
此外,婴儿在早期也会开始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这有助于他们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并与他人互动。
第二部分,早期社会情感的发展。
婴儿在早期会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依恋情感。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婴儿依恋母亲可以满足他们的生物需求,如食物、保护和安全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依恋是婴儿和母亲之间情感的连结,通过依恋儿童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保护。
除了依恋情感外,婴儿在早期还会表现出对陌生人和分离的焦虑情绪。
这些情绪的发展与婴儿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密切相关。
第三部分,早期社会意图的发展。
婴儿在早期的社会意图发展中逐渐学会使用社会标志物,如眼神、手势和声音等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通过与成人的互动,婴儿逐渐学会如何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回应,并通过交流来获得他们的需求和满足。
这是婴儿社会心理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婴儿学习语言和沟通的基础。
总结起来,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在早期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早期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图的发展,婴儿逐渐学会适应和与社会环境互动。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亲密的关爱来促进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和健康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f2f1d4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b.p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婴儿在与他人互动和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并逐渐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
这一阶段大约从出
生到18个月左右。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对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
以及自我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婴儿在3到6个月的时候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
且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兴趣,会试图抓住自己的手或脚。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会对他人的笑
脸和声音作出反应。
这一阶段的婴儿开始发展出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并逐
渐建立起父母与其他人之间的区别。
7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表现出情感上的分离焦虑。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
会表现出焦虑和害怕的情绪。
这表明他们对母亲的依赖性和对与母亲的分
离的理解正在发展。
然而,随着婴儿的成长和对外界的认知的提高,这种
情绪上的分离焦虑会逐渐减弱。
婴儿在一岁左右开始展示出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
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会对母亲或照顾者表现出喜爱、信任和依赖
的情感,也会对陌生人表现出警惕和恐惧的情感。
他们开始逐渐发展出对
他人情感的辨别能力,并逐渐建立起与主要照顾者之外的人的关系。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情绪调节有着重要影响。
从幼
儿园到小学,他们会逐渐认识到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的基础。
同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他们也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
行为,表现出适应性和合作性。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b844c2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d.png)
鼓励互动
鼓励婴儿与他人进行眼神 交流、微笑和肢体接触, 促进情感交流。
建立社交技能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仿游戏, 帮助婴儿学习如何与人沟 通和解决问题。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密接触
经常拥抱、亲吻和抚摸婴儿,给予他们安全感。
回应需求
及时回应婴儿的哭声和需求,培养信任感。
共同活动
与婴儿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游戏等活动,增进亲 子关系。
对陌生人害怕
03
婴儿通常会对不熟悉的人产生害怕或警觉,这可能阻碍他们与
他人的正常交往。
应对方法
渐进式分离
通过渐进的方式让婴儿逐渐适应与主要照顾者的短暂分离,以帮助 他们克服分离焦虑。
情绪调节训练
通过特定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婴儿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增强 自我控制能力。
逐步扩大交往范围
让婴儿逐渐接触不同的人和环境,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并减少对陌生人 的害怕。
依恋关系有助于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02
亲子互动
亲子之间的互动方式和质量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
多与婴儿进行积极、亲密的互动,促进其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03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一致性,有助于培养婴儿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
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社会环境
同龄交往
婴儿与同龄伙伴的交往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 过与同龄伙伴的互动,婴儿可以学习分享、合作等社交技 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影响。良好的社区环境 可以为婴儿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资源,促进其社会性发 展。
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婴儿的价值观、行为习惯 等方面的形成。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https://img.taocdn.com/s3/m/e84ca4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2.png)
行为得双重标准
社会中,对于某些行为存有依性别而区 分得“双重标准”,例如,男生长大后要 传宗接代,女生要出嫁;男生做事要有气 魄,女生做事则应细心不能粗野;男生有 泪不轻弹,女生则可以一哭二闹三上吊。
对未来成就得期待不同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得社会地 位,儿子得成就愈高,父母得晚年也就愈有保障。女儿总 就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就不容易 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成就得期待 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讨论
在同伴交往中,哪些儿童特别 受小朋友欢迎?哪些存在着 同伴交往困难?为什么?
影响儿童得同伴接受性得因素
①父母得教养行为 ②出生次序得影响 ③认知技巧 ④名字 ⑤生理特征 ⑥行为特征
学前期同伴关系中得问题儿童
1、被忽视型幼儿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 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 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 性、且不肯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 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为。 (物体中心阶段)
3、联合游戏:儿童现在借着交换玩具、材料、跟随彼此得引 导而有互动。但就是她们不会扮演互补得角色或通过合作
去完成共同得目标。(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4、合作游戏:最复杂得游戏型式,儿童会相互合作以达到共同 得目标,她们能将工作做必要得分配以在协作中完成任务,
她们能扮演互补得角色。(互补得相互作用阶段)
3岁:识别“快乐”得情绪 3-4岁:识别“伤心”或“生气”等消极情绪 4-5岁:识别“恐惧”情绪 小学中期:识别“自豪、羞愧、内疚”等情绪
情绪推理能力得发展
促进幼儿情绪推理能力发展得因素: 亲子关系
能认同孩子得情感反应并明确地教孩子多 种情绪;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549d2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2.png)
声音交流
婴儿通过哭声、笑声等 声音表达情感需求,引 起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玩具和游戏
父母通过与婴儿共同玩 耍、使用玩具等方式增 进情感交流,促进亲子
关系发展。
03
同伴关系与游戏行为
同伴关系形成过程
1 2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
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就开始对其他婴儿产 生兴趣,这种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为日后同伴关 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采用鼓励式教育,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助于提高孩 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会交往
个人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自己,培养其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自尊心 和自信心。
05
道德情感与亲社会行为
学校教育
学校是婴儿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课程和活动设计,培养婴儿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婴儿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公正意识等品质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婴儿的道德情感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婴儿社会性发展成果回顾
情感交流能力
道德情感萌芽及表现
同情心
婴儿开始表现出对其他人的痛苦 或不幸的关注和同情,尝试安慰
或帮助他人。
正义感
婴儿开始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 ,对不公正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
反感。
内疚感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 道德标准时,会产生内疚感,表
现出悔恨和道歉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
观察学习
01
婴儿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学习亲社会行为,如分享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课件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919f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5.png)
家长自身修养对孩子成长影响
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榜样 ,良好的家长修养有助于孩子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家长的情绪稳定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 理状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直 接影响其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 ,进而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 社会适应能力。
06 促进婴儿良好个性与社会 性发展策略建议
04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关系探 讨
个性对社会性影响
独特的行为表现
对环境的适应性
每个婴儿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 特征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如有的婴儿喜欢主动探索,有的则更 被动。
个性特征会影响婴儿对新环境的适应 能力和对变化的应对方式,从而影响 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情绪表达方式
婴儿的情绪表达也是个性的一部分, 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会影响他人对婴 儿的反应,如有的婴儿笑容满面,容 易赢得他人的喜爱。
个性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 性。
婴儿气质类型及特点
婴儿气质类型
根据婴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分散程度 、坚持性和节律性等方面的差异,可将婴儿气质分为易养 型、难养型和中间型三类。
难养型
消极情绪较多,情绪反应强烈,适应能力差,生活不规律 。
易养型
积极情绪较多,情绪反应适中,适应能力强,生活规律。
性和创造性。
互动关系分析
个性与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婴儿的个性特征和社会性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个性会影响社会性 发展,同时社会性也会对个性产生影响。
互动关系的动态性
随着婴儿的成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社会性也在不断变化和相互 影响,这种互动关系具有动态性。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除了个性和社会性本身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它们 的互动关系,如遗传、环境、教育等。
婴儿社会性发展
![婴儿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4180e26d4d8d15abe234ec4.png)
三、同伴关系
有研究发现,14-18m的婴儿能够模仿 48小时之前所见的同伴的行为(Hanna & Meltzoff, 1993)。这使得同伴间的学习成 为可能。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婴儿进入托幼机构, 这也使同伴间的互动成为现实。
三、同伴关系
研究者认为,学步儿童的同伴关系具有 一种挑战成人权威、获得对自己活动的控 制权和自主性的特点( Corsaro & Eder, 1990)。他们在一起“共谋”被成人禁止 的活动,一起哄笑以挑战成人的权威。
客体游戏中,父母只是倾听者或必要支持 和指导的提供者。
二、亲子游戏
3.象征性游戏: 在游戏中运用象征性功能,将一物想
象成另一物,将一人想象成另一人,这样 的游戏叫象征性游戏,开始于1-1.5岁期间。
婴儿在象征性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性 角色,这对于他们掌握社会规则极有帮助。
三、同伴关系
➢ 亲子关系是婴儿主要的人际关系,但同伴 关系也已开始出现了。
有没有玩具、玩具的类型以及游戏的场 所也会影响婴儿间的互动:在开阔的地面 上有多种玩具的情况下婴儿之间的互动比 较多,在围栏内而且玩具有限的情况下婴 儿间的互动比较少(Field, 1990);大型、不 可移动的玩具使婴儿之间出现更多、更积 极的互动,而小型玩具则使婴儿出现更多 的探索行为和人际冲突(Brownnell & Brown, 1992);
三、同伴关系
➢ 早期的同伴关系 1岁以内的同伴互动是稀少、短暂而简
单的,相关的研究也很少。 这时的同伴互动主要是一种探索行为:
2m婴儿会注视同伴;3、4m的婴儿会伸手 触摸同伴。他们的探索行为很单一,常常 不会引起同伴的反应。他们将同伴当成玩 具或物品来对待;
三、同伴关系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及特点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2f85b5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16.png)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及特点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其对他人产生关注、与他人互动、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等社会性能力的逐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下面将从概念和特点两方面来介绍婴幼儿社会性发展。
概念: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在婴幼儿从出生到3岁左右的阶段,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逐渐形成并表现出对他人的情感依存、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和理解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过程。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任务是建立和维持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与他人产生初步的社会交往。
特点:1. 依恋阶段: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最初表现为依恋行为,通过亲近和依赖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如食物、安全感等。
在这一阶段,婴幼儿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和信任感,同时也体现出对陌生人的抵抗和不安。
2. 社会互动的出现:随着婴幼儿的成长,他们开始表现出更多的参与社会互动的意愿。
他们通过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势等方式与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3. 理解情绪:在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并产生一种共情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和声音来推测他人的情绪状态,并相应作出反应。
4. 分享与合作:在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后期阶段,他们开始表现出与他人分享和合作的意愿。
在玩耍和互动中,婴幼儿逐渐学会了与他人分享玩具、合作解决简单的问题等,这体现了他们开始关注和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需求。
5. 模仿行为: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还体现在他们对他人行为的模仿上。
他们会观察他人的行为,并试图去模仿和学习。
通过模仿行为,婴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学习到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
6. 多样化的互动方式:随着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交互动,包括与父母、同伴的面对面互动,以及通过儿童游戏、玩具等实物的互动。
通过不同方式的互动,婴幼儿逐渐学会了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总结: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和成熟的过程,涉及到依恋行为、社会互动、情绪理解、分享与合作、模仿行为等多个方面。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及特点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827c23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b.png)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及特点一、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特点1.1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定义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建立和形成与他人的互动关系,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社会行为和规范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婴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2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不同阶段的婴幼儿在社会性发展上会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在婴儿期,婴幼儿主要关注与母亲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兴趣,逐渐建立起与其他儿童的互动关系。
(2)婴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在成长过程中,婴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不断地学习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形成自己的社会行为和规范。
家庭、学校等教育环境对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3)婴幼儿社会性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础,而环境因素则为婴幼儿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
在实际生活中,家庭、学校、社区等都是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环境。
二、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因素2.1 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婴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1)保持亲子互动:家长要多陪伴婴幼儿,与他们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2)引导角色扮演:家长可以引导婴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
(3)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长要保持家庭和谐,避免过多的争吵和冲突,让婴幼儿在一个温馨、安定的环境中成长。
2.2 学校教育环境学校是婴幼儿接触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教师和同学的互动对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学前心理学之婴儿社会性发展
![学前心理学之婴儿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749419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7.png)
学前心理学之婴儿社会性发展婴儿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探讨了婴儿从出生到2岁期间在社会互动中逐步形成的意识、认知和情感表现。
本文将从婴儿的早期亲子互动、视觉认知发展以及语言和情感双向交流三个方面来探讨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早期亲子互动婴儿的社会性发展最早开始于与父母的亲子互动。
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父母与婴儿的互动对于婴儿的情感和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的面部表情和声音对于婴儿的注意力和情感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婴儿会对于母亲的笑容和关注表现出兴奋和积极的回应。
这种亲子互动不仅能够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还可以促进婴儿的社交认知能力的培养。
父母的陪伴和关注也有助于婴儿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新的行为和技能。
当父母与婴儿一起玩耍时,婴儿会观察和模仿父母的动作,从而学会使用手指拨弄玩具或者发出简单的语音。
这种模仿行为在社会性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婴儿建立起与父母和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二、视觉认知发展在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中,视觉认知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他们会逐渐学会关注人脸,并辨别人脸特征,例如眼睛、鼻子和嘴巴。
这种对人脸的关注和辨别能力对于婴儿与人进行视觉交流和表情理解至关重要。
研究显示,3至6个月的婴儿会通过注视和模仿人脸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当婴儿看到有人向他们微笑时,他们会回以相似的微笑表情。
这种视觉交流对于婴儿建立起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非常重要,并且对于婴儿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
三、语言和情感双向交流随着婴儿的成长,语言和情感的双向交流开始渐渐显现。
在6个月以后,婴儿会开始发出“ba ba”、“da da”等类似的音节,并且逐渐能够理解和使用一些简单的词语。
这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婴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他们更加能够与父母和其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同时,婴儿的情感表达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0c5016d561252d380eb6e36.png)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一、婴儿情绪发展(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1、华生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2、布里奇斯(K.M.Bridges,加拿大,1932)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3、伊扎特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4、孟昭兰婴儿有8—10种从中总进化中获得的情绪,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诱因(二)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克林勒特和坎佩斯的研究:1、无面部知觉(0~2月)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月)•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确认情绪信息(7、8~10月)(三)婴儿情绪的社会化1、社会性微笑••约5周始,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
3、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婴儿依恋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
1、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出生到8-12周。
学前心理学之婴儿社会性发展
![学前心理学之婴儿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c65758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6.png)
学前心理学之婴儿社会性发展学前心理学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内容广泛而深入。
而婴儿社会性发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婴儿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婴儿在这个时期向外界展示出自己的社会性,并开始与他人建立起联系。
本文将探讨婴儿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并讨论婴儿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婴儿社会性发展首先关注的是婴儿在认识他人并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
在初生儿期,婴儿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社会性行为,比如向人类脸部的注意力和对声音的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开始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区分,并对不同的表情作出相应的回应。
此外,婴儿还通过模仿他人的动作和表情,来学习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这种模仿行为不仅有助于婴儿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还有助于婴儿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好地理解对方。
在婴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婴儿逐渐开始表现出对他人的喜好和亲近。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研究,婴儿在3个月左右开始展示出对特定人的喜爱,并表现出对这个人的依赖和安慰需求。
这种特定对象的选择通常是基于婴儿与这个人的亲密程度和对婴儿需求的满足程度。
同时,婴儿也逐渐开始体验到分离焦虑,当他们与特定对象分开时会感到不安和担心。
这种分离焦虑在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他们主动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
除了特定对象的选择和分离焦虑的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发展还体现在他们对他人的共情能力上。
共情是指婴儿能够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共情,婴儿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愿望,并在交往中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研究表明,共情能力的发展与婴儿的大脑发育密切相关。
早期的共情行为是通过模仿和学习的方式来获得的,而随着大脑的成熟,婴儿逐渐能够主动理解和反应他人的情感。
婴儿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婴儿期的社会性体验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婴儿可以接触和学习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概念和理解。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特点——讲义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特点——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289c9e8a32d7375a5178083.png)
一、社会性概念社会学家认为,所谓社会性是指生物作为社会的一员,在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特性;比如,分享、合作、助人等倾向性。
二、0-3岁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概念社会性发展则是指婴幼儿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表达与控制、社会性行为,以及社会性适应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通过社会性发展,婴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并且开始适应社会角色。
三、0-3岁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快速且不平衡的例如,婴幼儿依恋的发展,7个月以前就能快速与照看着形成依恋对象,但确立依恋关系却要花费近2两年的时间;这也正说明,要建立安全依恋关系,需要家长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婴幼儿。
2.婴幼儿社会性发展可塑性强例如:1岁左右的明明,跟小朋友和家人在一起时,很喜欢打人;父母觉得这种行为很不对就采用体罚、冷暴力等措施着力纠正;半年后,明明终于不再打人了,但即使有人打他,他也不再出手。
这说明婴幼儿社会性发展在成人的引导下可塑性极强。
3.婴幼儿社会性认知和行为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例如:妈妈说红红,不能爬栏杆,高高危险!红红:好的,怕怕……!妈妈话音刚落,红红已经去爬栏杆了这体现了婴幼儿社会认知与行为的不平衡性。
4.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例如:刚出生的瑞瑞,只要哭了,妈妈就知道她是饿了还是拉了!可过了几个月,妈妈却找不准瑞瑞哭的原因了。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说明瑞瑞从单纯社会化反应,发展到了丰富的社会情感需要,妈妈就很难判断准确了。
5.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由外部到内部的发展过程;例如:迪迪和豆豆刚好都12个月大,俩人的父母经常让孩子一起玩;可可迪迪和豆豆却是各玩各的,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父母,到1岁半以后,他们才对对方产生兴趣。
这说明,婴幼儿的行为意图是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6.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从被动规范化到主动失范化的发展过程;比如:一岁半的妹妹趁哥哥不注意,拿走3岁哥哥最心爱的玩具,哥哥讨要无果,生气的走了,妈妈告诉妹妹:“快还给哥哥,哥哥生气了。
婴儿期社会性发展
![婴儿期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9f6f024bcd126fff7050b7a.png)
(二)哭的发展
1、自发性的哭 、 2、应答性的哭 、 3、主动操作性的哭 、 婴儿啼哭具有共同的模式, 婴儿啼哭具有共同的模式,不同的哭表达 不同的缘由:饥饿、瞌睡、身体不佳、 不同的缘由:饥饿、瞌睡、身体不佳、 心理不适以及感到无聊。 心理不适以及感到无聊。
二、婴儿的气质
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按适应性、 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按适应性、生活规 把婴儿的气质类型按适应性 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 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分为三种 : 容易抚养型(40%) 1、容易抚养型(40%) 抚养困难型 10%) 困难型( 2、抚养困难型(10%) 发展迟缓型 3、发展迟缓型 (15%) ) 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其余 %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发展心理学”之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 生到三岁的时期 (0~3岁)。 此期是儿童生理发育 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 速的时期,是人生发 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 的里程。
婴儿从一个生物个体向社会 个体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化 的过程, 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就 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的过程。 的过程。
思考: 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该怎样 积极对待呢?
困难型——要耐心,热情和爱心,理智地克 服自己的烦躁,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针 对性的方法。 • 容易型-----以积极灵活的方式增加其适应能 力,少用规则束缚其行为。 • 迟缓型——让孩子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特点 适应环境
三、社会性依恋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 的社会性联结称依恋。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互惠关系的形成阶段
发展心理学家重点关注婴儿 发展心理学家重点关注婴儿 气质、 气质、情绪的发展以及社 会性依恋与自我的发展。 会性依恋与自我的发展。
5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5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d275cdb05087632311212a0.png)
•
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 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 纸等。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 。开始时,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 特处,允许他玩弄挥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 ,他开始伸手触摸它。在后来的测试中,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 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响亮的声音。毫不奇怪,在 这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经过几次这 样将两个刺激配对,白鼠再次出现在艾伯特面前。这时,他对白鼠出现在房 间里感到非常痛苦。他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这名男婴已经 将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现在的条件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 ,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原先对巨响的无条件反射,现在对白鼠的 条件反射)。 • 这个实验导致如下一系列的后果: • 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 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 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在这里,学习发生了。 • 这个实验让人疑惑的是,小艾伯特似乎推广了他的反应,在实验的17天后, 当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 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 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不过艾伯特并不惧怕一切有毛发的东西。
•
•
第五阶段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 •
•
11-岁到18岁是少年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少年期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 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 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 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 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 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就会 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 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认识 自我分类的产生 自我控制的出现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孟昭兰(1997)把婴儿的情绪功能归纳为 以下四点:
情绪有适应功能; 情绪具有驱动功能; 情绪有行为组织功能; 情绪具有交流功能。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情绪发展历程
托马斯、切斯等人(Thomas, Chess & Birch, 1970)发现了 三类儿童: “容易型”的儿童(easy child),40%的孩子属于此类; “困难型”的儿童(difficult child),10%的孩子属于此 类; “缓慢适应型”的儿童(slow-to-worm-up child);
标准时,也可能会表现出不安。 婴儿表现出的最初的道德感与他们对父母标准
和评价的内化有关。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幼儿童都具有这种能力,
这可能是2岁左右儿童认知发展的结果。 但此时的道德感体验还不是儿童自觉、主动的
体验。
一、气质结构
气质(Tempor)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由生物因素 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使人的活 动带有色彩,形成个人的风格。
气质分类的三种方案
Thomas和Chess(1977)
容易型
高度的适应、积极和缓和的情绪状态;接受挫折时很少有大吵大闹
困难型
缺少适应性,情绪强烈,通常是消极的
缓慢适应型 在新环境中不安、害羞,但逐渐变得越来越积极和适应
Buss和Plomin(1984)
情绪性
指对刺激反应的数量,无论表现的是不安、恐惧还是愤怒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主 要是用嘴作怪相,可以是自发的笑 或反射性的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4周起),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5-6个月起),对熟悉人的脸和不 熟悉人的脸,作出不同的反应。
在婴幼儿阶段,孩子们情绪掩 饰的能力也有发展。
六、早期道德感的萌芽
早期移情能力的发生、发展
1岁或更小的孩子就已经具有区分别人情绪的 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移情能力也表现出个体差异。 这与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关。
六、早期道德感的萌芽
其他道德感的萌芽
2、3岁的儿童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 2周岁左右的婴儿在无法适应别人强加的行为
第五章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
FOR EXAMPLE
当小土豆两岁的时候,文清发现他变 得异常粘人。每次文清准备出门的时候, 小土豆总是不依不饶的,让她心里很矛 盾。小土豆好像也不像从前那么勇敢了, 不但怕黑、不敢一个人独自睡觉,而且 还怕生。小土豆怎么了?文清非常疑惑。 其实,她不知道,这些变化正是小土豆 长大了的标志!
婴儿情绪的发展
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的情绪体验
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
早期道德感的萌芽
气质及其发展
气质结构 气质的测量 气质的稳定性 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
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
依恋的概述 依恋的发展 对依恋的解释 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 依恋与日后发展 日托机构与婴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 从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到与同伴的社会交往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VS 早期社会性的发 展
虽然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还很幼稚,但很明显, 婴儿所展现出的情绪能与照顾者之间起到沟通交 流的作用,并影响照料者对婴儿的反应。
婴儿的情绪表达帮助婴儿与他们的亲密同伴“逐 渐了解对方”、亲近对方(Tronick, 1989)。
三 婴儿的情绪体验
儿童能用这种方法获得情绪 方面的知识。
五、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
在婴儿早期,父母与其的互动 过程是婴儿学习情绪表达规则 的第一课堂。
在出生的头几个月里是照料者 调节着婴儿情绪的觉醒状态,
当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在调节 自己的消极情绪方面取得了一 些进步。
照顾者,母亲也参与了婴儿情 绪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中。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的哭
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 有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求。
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一种低频、 无节奏的没有眼泪的“假哭”。这种哭泣通 常意味着婴儿需要得到注意或照看。
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个月-22个月)。 在这一阶段,不同的人可以激活或终止婴儿 的哭泣。
四、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 给予回应,如新生儿听到其它婴儿啼哭时,自 己也会开始哭闹。
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
四、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最初的情感交流 婴儿的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
婴儿开始监控父母对于不确定情境的情绪反应,并 利用得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Feinman, 1992),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活动性
指运动的强度和速度,即使很小的婴儿在这方面已经显示出稳定差异
社会交往性 儿童喜欢群居还是独处的程度。寻求或引发他人注意和接触上有差异
Rothbart, Ahadi, Hershey, Fisher(2001)
消极情绪性 包括伤心、恐惧、缺乏抚慰和经历挫折
积极情绪的发展:快乐 消极情绪的发展
伤心的情绪 害怕的情绪 怯生是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
应,也被称为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 害怕与母亲分离,被称为“分离焦虑”
(separate anxiety)。
自我意识的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s)
第一阶段(出生到1个月内):新生儿具有的 一系列基本情绪是感兴趣、痛苦、厌恶和快乐 的面部表情。
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其他的基本情绪如 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害怕等在2-7个月 期间陆续显现(Izard et al., 1995)。
第三阶段(出生6个月以后):出现的情绪是 惊奇、害羞和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