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关于农民法制意识调查报告
农村法治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法治建设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农村法治建设的步伐,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为此,我团队进行了一次农村法治建设调研,旨在了解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了若干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以了解农村居民对法治建设的认知、实际情况和期望。
三、调研结果1.农村居民法治意识普遍存在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对法治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法治意识仍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
2.农村法治环境亟待改善调研发现,农村法治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知识普及率低、法律服务不足、法律宣传与贯彻落实不力等。
很多农民在面临法律问题时并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导致了一些纠纷和冲突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3.农村法治建设亟待加强四、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1.健全法律服务体系2.加强法治宣传与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强农村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将法律知识融入学校教育、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让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接触和了解法律。
3.健全法律援助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制,确保农民在面临法律纠纷时能够得到及时、公正的援助和解决,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加强法律援助人员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法律援助的专业化水平。
4.增加法治资源投入增加农村法治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扶持农村律师事务所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法律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法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法律服务体系。
五、总结农村法治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1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现代化法治进程直接影响了我国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而现实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多数法律意识淡薄,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这一历史性命题面前,农民的法律意识无庸讳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是以淡漠为其表象特征的。
一.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
人们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法律,依然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解决问题,农村秩序的型构与维持所需要的具体素材是长期的乡间生活所供给的,诸如“族外交涉”、“差序格局”和“爱有等差”,除非万不得已,它一般不会主动邀请国家正式法律的介入。
与轻法意识“相映成趣”的是,在农民心中既“轻法”又“畏法”。
这不能不说与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法律的刑罚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鲜明特色。
这种传统法律文化反映到人们的意识观念上,导致了对法律的狭隘认识。
时至今日,仍有老百姓把“被告”视为“罪犯”的同义语,而国家倡导法治,老百姓想到的并不是通过法治,实现权利,而是想到“严打”,要“从重、从快、从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苛刑的畏惧心理。
“知足者长乐,能忍者自安”是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格言。
在他们看来,遭遇不幸怨不得别人,而是自己的命苦。
诉讼是道德败坏的表现,为好人所不耻。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诉讼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把打官司看作不光彩的事,遇到纠纷逐渐倾向于诉诸法庭。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篇一:农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石河子大学20XX至20XX学年第二学期《社会调查》课程结课作业班级法学二学位20XX级姓名杜佳彦学号20XX702026 成绩写作要求:写作要求:(评分标准)一、格式正确,符合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和特点;(20%)二、内容完整,真实准确,不得抄袭;(40%)三、结构安排合理,逻辑层次清晰;(20%)四、语言准确、通顺,简明; (15%)五、文面整洁、美观;(5%)命题组长签字:农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重大问题,把法治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提升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水平。
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亿,在某种意义上说农民法律意识水平决定着中国法制化的进程。
会中尤其重视人民的力量,“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法律农村调研报告
法律农村调研报告法律农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农村法律建设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法律对于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合法权益保障、乡村治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法律建设情况,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走访、访谈等方式,对农村法律建设进行深入调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过程和方法本次调研我们选择了某县的几个村庄作为调研地点,通过实地走访和与当地农民进行座谈,收集了大量的调研资料。
同时,我们还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一些定量数据。
三、调研结果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到了以下一些主要结果:1. 农村法律意识的提升调研显示,农民对法律意识的提升有了很大的进步。
大部分农民已经认识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且希望能够利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在与农民的座谈中,他们普遍表达了希望加强法律教育和普及法律知识的需求。
2. 农村法律服务的不足尽管农村法律意识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民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法律服务的不足。
农村法律服务机构的不完善,导致了农民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遇到了很多困难。
此外,一些农民在遇到纠纷时不知道如何去申诉和寻求法律援助。
3. 农村法律宣传的不到位调研发现,很多农民对于法律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农村法律宣传的不到位,导致了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加强农村法律宣传成为了当务之急。
四、建议和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加强农村法律教育加强农村法律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
可以开展法律讲座、法律培训等活动,让农民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
2. 完善农村法律服务机构加强农村法律服务机构的建设,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
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和相关机构,提供法律帮助给需要的农民。
3. 加大农村法律宣传力度加大对农村法律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传播法律知识和案例,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五、总结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农村法律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从农民的角度探讨了农村法律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农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3篇
农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农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精选3篇(一)报告主要内容如下:1. 调研目的和背景:明确调研的目的和背景,说明为什么选择调研农村法律意识。
2. 调研方法和样本选择:介绍调研所采用的方法和样本选择的原则,说明调研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3. 农村法律意识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包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法律权益的保护意识、对法律规定的遵守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4. 影响农村法律意识的因素分析:对农村法律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并且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村法律意识的影响程度。
5. 农村法律意识改善对策:结合调研结果,提出提高农村法律意识的具体对策和措施,包括加强法律教育宣传、提升法律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等方面的建议。
6. 结论和建议:总结调研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农村法律意识的提升提供参考。
7. 参考文献:对调研过程中参考的相关文献进行罗列,确保调研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调研报告内容可能会因为调研的具体要求和目标而有所不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报告的编写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农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精选3篇(二)《农村法治建设调研报告》一、引言农村法治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深入调研,对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会等多种方法,围绕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开展调研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若干个典型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对村委会、农民法治意识、基层法治组织建设等进行深入了解,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座谈。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农村法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农村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健全,大部分农村居民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基层法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农民知法守法调查报告
农民知法守法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状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知法守法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旨在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以农村地区的农民为主要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段、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的群体。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50 份,并对 50 名农民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调查结果(一)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1、大部分农民对基本法律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较低。
例如,多数农民知道“违法”和“犯罪”的概念,但对于《土地管理法》《劳动法》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了解程度有限。
2、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相对具有更强的法律认知能力,而低文化程度的农民在理解和运用法律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二)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1、电视、广播等媒体是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约占60%。
2、其次是与他人交流和政府组织的宣传活动,分别占20%和15%。
3、仅有 5%的农民通过自主学习法律书籍获取知识。
(三)农民的守法意识1、在涉及到常见的民事纠纷,如邻里矛盾、土地纠纷等方面,大多数农民能够秉持和平解决的态度,遵守法律法规。
2、然而,在一些经济活动中,如农产品交易、民间借贷等,部分农民存在法律意识淡薄,不签订合同或协议,导致自身权益受损的情况。
(四)影响农民守法的因素1、法律知识的缺乏是导致农民不守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对法律规定不清楚,一些农民在无意中触犯了法律。
2、农村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存在冲突,使得部分农民在行为选择上更倾向于遵循传统而非法律。
3、执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削弱了农民对法律的信任,影响了他们守法的积极性。
四、原因分析(一)农村法治教育相对滞后1、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普法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法治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法治状况,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动农村法治进一步发展。
二、背景介绍农村法治是指在农村地区,依法进行管理和社会治理的一种状态。
它不仅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还涵盖了法制宣传、法治文化建设、法律援助等方面。
农村法治的发展是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农村居民进行,内容包括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对法治建设的评价等;实地走访主要选择了一些农村法治建设较为成熟的地区,通过观察和座谈的方式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
其中,对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如合同法、婚姻法等,了解程度较高;但对涉及到农村土地承包、农村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了解较为薄弱。
2. 对法治建设的评价大部分农村居民对法治建设持积极态度,认为法治能够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保障其合法权益。
然而,也有部分农村居民对法治建设的效果表示怀疑,认为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3. 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情况在所考察地区,法律援助工作得到了积极开展。
农村居民可以通过法律援助机构获取法律帮助,解决各类纠纷。
然而,也有农村居民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难以及时获取到法律援助。
五、问题分析1. 农村法律知识普及不足农村居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农村产权保护等法律知识了解不深,这使得一些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2. 法治建设宣传不够到位一些农村居民对法治建设的效果表示怀疑。
这可能是因为法治建设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农村居民对法律的行使和维护能力认识不够。
3. 法律援助覆盖范围有限农村居民难以及时获取法律援助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法律援助的覆盖范围有限导致的。
家乡法治调研报告
家乡法治调研报告家乡法治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法治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为了了解我家乡的法治状况,本次调研以深入了解我家乡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为目的,通过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以期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推动我家乡的法治建设。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包括了法治观念、法律意识、法律执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我们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了实地观察和访谈,了解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和市民的体验。
三、调研结果分析1. 法治观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市民对法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但还存在部分人对法治的认知不足,尤其是在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陈旧思想。
2. 法律意识:大部分市民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及时采取行动,但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时,市民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法律意识亟待提高。
3. 法律执行:法律执行方面,虽然我家乡建立了健全的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等法治机构,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执行力度不够、执行速度慢等,市民仍有一定的抱怨。
4. 法律服务:市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较大,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法律咨询和帮助。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案件发生时,需要及时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
四、问题分析1. 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在调研中发现,市民普遍认为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对法律的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加强法律宣传工作,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
2. 法律执行缺乏力度:虽然我家乡建立了健全的法治机构,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问题,执行力度不够,特别是在涉及大型企业和官员的案件中,执行力度尤为突出。
3. 法律服务不完善:市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较大,但实际提供的法律服务相对不足,政府部门需要积极提供法律援助,解决市民在法律方面的问题。
五、建议和措施1. 加强法律宣传工作:通过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举办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市民对法治的认同。
农村法治意识调研报告
农村法治意识调研报告引言农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法治意识的提高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农村居民对法治的认知和态度,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农村法治意识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参与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71.5%。
调研结果农村居民对法治的认知根据调研结果,68%的受访者对法治的认知较为模糊,只知道法律的基本概念,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了解甚少。
仅有20%的受访者能正确区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
农村居民对法律的态度调研结果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平正义非常重要。
然而,仅有30%的受访者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自身问题,更多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通过私下交流或求助于权威人士解决问题。
农村居民面临的法治问题调研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普遍存在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
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与法律接触,对法律的认知停留在学校的基础教育阶段。
同时,个别农村地区存在乌龙案件频发、低效办案、司法不公等问题,这进一步加深了农村居民对法治的不信任感。
农村法治意识提升的途径对于提升农村法治意识,调研结果显示,83%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法律宣传教育,通过举办法律讲座、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
60%的受访者建议加大对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的投入,提供更便捷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农村居民对法律的认知水平较低,应加强法治教育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素养。
2. 加大基层法律服务力度,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法律咨询和服务,鼓励农村居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3. 完善农村地区的司法体系,加强乌龙案件的防范和处理,提高司法公正性。
4. 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法律维权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信任和支持法治。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法治意识,推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8篇)
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8篇)如果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完全陌生,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调查,并根据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调查报告。
好的调查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1在目前全国上下进入法治建设的新时代,我县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如何?他们的权利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状态又如何呢?为了解现今我县农民的法律意识状况,更好地加强和增进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对我们的法律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我们选择几个乡镇采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农民法律意识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目前我县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
随着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县农民法律知识贫乏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总体来看全县农民的法律意识依然相对淡薄,传统意识较浓,农村法制宣传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法律素养低,害怕打官司,对法律缺乏信任,薄情优先于法。
从走访的人员和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来看,在一部分农民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或者想寻求法律保护,确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也有一些像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朋友,不会出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法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
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篇一:农民工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的调查报告农民工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的调查报告实践时间:20xx年1月20日~20xx年2月20日调查对象:各镇农民工实践地点:湖北省仙桃市调查目的:大力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和社会所做的贡献,客观反映农民工的现实状况,让社会公众了解农民工,在社会中尊重农民工,平等对待农民工,主动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
调查人:郑颖班级:12级会计电算化指导老师:辛应红关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调查报告,“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非凡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区域内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跨地区进城务工人员。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是中心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为维护农民工权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权益保障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农民工采取过激行为的维权事件不断发生,对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次调查对象是本地的农民工。
一.本镇农民工现状农民工这一时代出现的新的代名词,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兴的劳动力,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走出田间、走出农村、进入工厂、进入城市,用他们的双手,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创造着自己的新生活,创造着中国的现在和中国的未来。
1.本镇农民工的主要特点(1)以自发性外出为主。
目前,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调查统计显示,88%的农民工通过自发方式外出,有组织外出的仅占12%,自发性外出主要靠亲戚朋友介绍或帮助,就业成本低且成功率高,这也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有关。
农业农村法治工作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法治工作调研报告农业农村法治工作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农业农村法治工作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为了了解当前农业农村法治工作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我们对某县的农业农村法治工作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内容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农民对法治工作的认知和满意度;通过实地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法治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
2. 调研内容(1) 农业法治工作调研发现,某县农业法治工作在政策制定、法规宣传、农业执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政策制定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农民对政策的认知不足;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农民对农业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农业执法不够严格,存在一些执法不力、执法不公等问题。
(2) 农村法治工作针对农村法治工作,调研发现某县存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土地流转方式不规范,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信访问题突出,农村信访矛盾频发,解决不及时;农村治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安全隐患比较大。
三、调研结果总结本次调研结果表明,某县的农业农村法治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定、法规宣传、农业执法、土地流转、信访问题、农村治安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四、建议和对策针对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 完善农业法治制度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注重体现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确保政策和措施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农民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和遵守意识;加强农业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公正性,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 规范土地流转经营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和管理,规范流转方式,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增加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知情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保障农民利益,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 加强信访问题解决建立健全农村信访机制,加强信访工作力度,及时解决农民投诉和矛盾纠纷,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增加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关于农民工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精选5篇)
农民工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农民工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1调查时间:20xx年6月。
调查地点:农村、乡镇、就业办事处等地方。
调查方式:采用收集材料、电话、网聊、面谈等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及法律援助的途径,深入剖析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前言: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同程度地受到侵犯,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工法律素质普遍较低,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20xx年春节期间,对大通县的农民工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通过调查大通县外出的农民工在外主要涉及建筑业、餐饮服务、批发零售、车辆修理、轻工业等行业。
一、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及法律援助的途径调查显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这些传统媒体仍然是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54.64%;通过法制宣传橱窗获取法律知识的农民工占到了总数的25.24%;以互联网为载体获得法律知识的农民工只占到了总数的1.6%。
在农民工认为在哪里咨询法律问题比较可靠这一问题上,有48%的人选择了政府相关部门,44%的人选择了法律服务所,33%的人选择了律师事务所,还有13.5%的人选择了熟人介绍。
在有效解决法律问题途径这一项目上,有66.51%的人选择了依法解决,另外还有9.57%的人选择了上访,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工已有了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而少部分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也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
在农民工是否了解法律援助具体条件的问题上,有84.07%的人选择了了解一些。
有85.64%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他们需要法律帮助时很方便或比较方便。
此外还有89.84%的农民工认为他们能够或有时能在社区获得法律帮助。
二、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农民工分布较广、流动性大、居住分散、难以集中,这些特性给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特别是外出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比较薄弱,存在不少盲点。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1为深入了解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状,切实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笔者利用在乡镇挂职锻炼的机会,采取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对乡镇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工作主要措施及成效在组织领导上,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成立了“__”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机构和人员任成员,将普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普法工作与全镇总体工作统一安排,统一检查,统一评比,确保了普法工作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在普法教育上,突出对重点对象的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
对于乡镇领导干部、乡镇直单位负责人和村干部以规范依法行政行为为主,提高干部依法执政水平;对镇企业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商户依法经营意识;对普通党员、群众广泛深入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教育,提高村民依法自治水平;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交通、消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学生自我防范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在依法治理上,大力推进“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
把法制教育、依法治村与“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全乡镇普遍实行了村民自主选举村委会,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农村基层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开始树立,农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意识明显提高。
在活动载体上,普法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与法治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增强企业经营从业人员的法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为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难点和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法治主题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开展“法律上门”服务活动,加大对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人员的法律援助力度,受到群众的欢迎。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1、对农村普法认识不足,思想上有偏差。
农村法治建设调查报告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引言 • 农村法治建设现状 • 影响农村法治建设的因素 • 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调查背景与目的
调查背景
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农村法 治建设成为了重要的议题。为了深入 了解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 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法律服务模 式
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应积极探索适合的 法律服务模式,提高法律服务的可及性和 有效性。
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 意识
继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 素质和权益保护意识,促进农村法治建设 的深入发展。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 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推动农村法治 建设的顺利开展。
法律实施效果不佳
执法不严
在农村地区,执法部门在 执法过程中存在不严格、 不公正的现象,导致法律 权威受损。
司法不公
农村地区的司法体系存在 不公现象,影响农民对司 法制度的信任。
社会监督不足
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无法对执法和司法行为 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
法律服务设施不完善
法律服务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法律服务资源匮乏,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人员数量不 足。
法律援助体系不完善
农村地区的法律援助体系不健全,农民在需要法律援助时得不到及 时有效的帮助。
法律服务设施落后
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法律服务需 求。
05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建议
提高法律普及程度
建立法律宣传教育机制
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制作法律宣 传资料、利用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 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和素不够完善,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关于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关于新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则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基础性环节。
笔者结合目前常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并和农民进行了接触,对一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发给农民,使得一些农民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
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结构。
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
二是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盛行。
虽然我国早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但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有许多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
笔者在农村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
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农村法制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法制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法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在法制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一、调查背景农村法制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普及程度、农村执法和司法状况等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发放了问卷,并对部分农民、村干部和法律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同时还对农村的法制宣传设施和执法司法场所进行了实地观察。
四、调查结果(一)农民的法律意识1、大多数农民对法律有一定的认知,但认识程度较浅。
他们知道法律的存在,但对具体的法律条款和法律程序了解不多。
2、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而通过法律培训和法律咨询获取法律知识的比例较低。
3、在遇到纠纷时,部分农民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依靠家族力量或传统习俗。
(二)法律普及程度1、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工作存在不足,宣传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贴近农民生活实际。
2、法制宣传的频率较低,不能满足农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3、部分农民反映,法制宣传资料难以理解,影响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农村执法状况1、农村执法力量相对薄弱,执法人员数量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执法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如执法程序不严格、执法不公等。
3、部分执法部门对农村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村司法状况1、农村司法资源相对匮乏,基层法庭数量少,法官工作压力大。
2、农民在诉讼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诉讼成本高、诉讼周期长等。
村法治调研报告
村法治调研报告村法治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村落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为了全面了解村落法治的现状和问题,为推进村落法治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我们进行了一次村法治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某县的一个村庄作为调研对象。
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村庄的法治建设情况,并听取村民对村庄法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法治意识不强调研发现,部分村民对法治的认识不深入,法律意识薄弱。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也不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于村庄发生的一些违法行为,他们往往采取默认和容忍的态度,没有及时举报或维权。
2.法治宣传不到位村庄的法治宣传工作薄弱,村民对村级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不深。
很多村民并不知道自己所在村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什么,对相关法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了解不足。
3.村规民约执行不力调研发现,一些村庄的村规民约执行不力。
一方面是因为村规民约制定不完善,存在模糊的规定和缺乏可执行性的规定;另一方面是因为村民对村规民约的认同和遵守意识不强。
一些村民往往以个人利益为重,对村规民约视而不见。
4.村干部作用不明显在村法治建设中,村干部的作用举足轻重。
调研发现,一些村干部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执行力和组织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村庄日常管理中,一些村干部缺乏有效的法治意识,容易出现违法行为。
四、建议与对策1.加强法治教育宣传加强对村民的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可以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引导村民正确对待法律。
2.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和执行机制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制定工作,确保规定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加强对村规民约的执行监督,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对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加强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水平。
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加强纪律教育,确保村干部在法治建设中起到带头作用。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建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解农村法治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农村法治状况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村法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法律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农民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容易出现违法行为。
其次是法治宣传不足。
农村地区的法治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充分,容易发生违法行为。
再次是法律援助不到位。
一些农民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法律援助,导致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最后是执法不严格。
一些地方的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其次要加大对法律援助力度,确保每个农民在面临法律问题时都能及时得到帮助。
再次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法治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法律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农村法治建设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农村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法治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要加强对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素质。
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让农村干部和群众了解法律,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此外,要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提供法律咨询、调解、代理等多方面的服务,方便农民解决各种法律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和谐稳定。
另外,加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法律服务,帮助农民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避免因法律知识不足而犯错。
同时,要完善村级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定期举办各类法制宣传活动,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关于农民法制意识调查报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足部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
劳动力市场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速度不断提高。
与此相反,传统市场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扔阻碍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是合法权利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
由于历史级制度为得到根本改进,有些地区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显著。
农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农民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过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笔者与小组成员深入调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并和农民进行了接触,对一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发给农民,使得一些农民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据了解,新农村建设后农民越来越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为了了解安义石鼻镇居民的法律意识特进行此次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形式为主,非结构式访问的方式为辅,在发出的100分问卷中,回收率为76 % ,其中有效率为65% ,其中年龄分布比较平衡。
于此可见,此次调查的结果真实可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随着各界坚持不懈地开展普法工作以及媒体对以案说法的报道越来越多,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开始加强,农民也越来越注意到了法律的重要性。
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
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情在处理问题是在某种程度上占了极大的比重。
第二,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足。
小组在安义石鼻镇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
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第三,权利意识淡薄。
"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一群人。
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
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
不少农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争,一味忍让。
第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
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
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
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法律几乎是没有权威的。
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第五,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成为制约市民法律素质提高的瓶颈。
当地居民掌握法律法规数量明显不足。
大部分居民民对内容有大致了解的法律法规仅在10种以下,对不同类别的法律法规认知水平不均衡且带有明显的选择性。
法律认知不足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法律遵守,居民不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懂法。
大多数居民认为不遵守法律的原因是不懂法,尤其是在居民维权意识比较强烈的情况下,法律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导致一些不理智行为。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第一,受教育程度不高,影响其法律素质的提高。
由于传统和现实原因相互交织,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而城市为12.2年。
而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在安义县石鼻镇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学历在高中以上的仅为23.85% ,而大学毕业的很少。
另据有关报载,目前,我国文盲绝对数高达8507万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
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响到其学法、知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进而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阻碍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第二,法律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较差。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农村良好的执法、守法、崇法环境密切相关。
由于封建法制传统中"行政兼司法"体制的影响,农民在碰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这不仅使司法独立的实现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
农民不相信法院,无意诉诸法律,却对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充满憧憬。
而农村的行政执法情况又如何呢?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农村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中以权代法、以势乱法、执法违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乡村执法者的这些形象和执法行为必然削弱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们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
第三,农村普法工作较为薄弱。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
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第四,当地居民能用到的法律途径很少,当地居民的遇到问题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能够找那些途径以获得帮助,他们(他别是年龄较大的人)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话只能想到向政府求助。
三、解决方案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这远远不足。
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法治国家必须转变农民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让他们做一个现代农民。
小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积极探索农村普法教育新模式是关键我国目前的普法教育,是指政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全社会的法律宣传教育,"目的在于让全体社会成员获得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情感,确立法律信仰,"这种自上而下的普法教育模式在农村地区所取得成效低于预期值。
因此,首先要从发展的视角搞清楚现阶段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普法,提高农民学习法律的热情和自主性,同时要加大投入,突破陈旧的普法方式,搞好法律援助,将普法的重点放到现代法治理念和民主思想的教育宣传上来,提高农民对法律的深层认识。
一方面要结合农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法制教育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说法、在农贸集市设立法律咨询点以及法制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
这样才不至于使"送法下乡"变成简单的"送书下乡"。
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农村普法工作。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进程。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要使农民都进行有效的社会参与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必须有完善规范的法律体系。
政府应对村委会工作制度进行法制改革,保证村委会有效快速的进行基层工作,使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管理自己的事务。
此外,对于农村留守的老人孩子应采取一些针对的方式。
对提高老人法律意识来说,一是开展全面性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宣传通过法制宣传橱窗,黑板报、法律咨询等为老年人开展法律服务,帮助老人排疑解难;二是为特殊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工作人员对有残疾或行下不便的老人进行了一次走访,能及时满足老年人法律方面的需求;三是为老年人发放《法律服务手册》及工作人员联系卡,通过此项工作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法律需求,将有援助需求进便于及时联系;四是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专题咨询活动。
开展法律援助现场咨询活动,回答了老年人关心的老年婚姻、遗产继承、赡养纠纷、分家析产、拆迁安置及遗嘱效力等方面的法律问题,消除了老年人心中心疑惑。
而对于提高儿童来法律意识来说,一是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同时,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制实践活动;二是确保课时到位。
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品德课、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在相关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宣传及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
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时,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安排,有条件的地方要开设法制教育专门课程;三是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
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
可采取脱产进修、短期培训、专家辅导、以会代训等方式进行。
"四五"普法期间,力争将所有中小学法制课老师轮训一遍。
有条件的中学要引进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
同时,也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