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4db175d3c1ec5da50e270d9.png)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院:农学院专业:植物保护年级:2011级姓名:段兴婷学号:12011241749日期:2013年6月9日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揭开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新时。
它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尤其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互联网正以空前迅猛的发展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
在网络时代的大趋势下,思维活跃敏锐,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的青年大学生们,成为网民的主体和生力军。
随着网络进校园、进宿舍,上网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互联网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隐藏在互联网中的某些不良因素也在悄然增长,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潜在的深远的影响。
那么,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想而知。
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能够快速的提供各种消息与知识,它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的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就会产生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大学生通过在各电子网站、校园网站上制作个性化的主页,建立个人网站的方式,为自身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施展才华的新空间,锻炼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信心,实现个人的价值。
网络最大的好处是不用离得有多近,也不用见面就可以使人与人畅所欲言,在这里不用担心自己的容貌,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体缺陷,不用担心别人的眼光,可以尽情发泄。
大学生在即将面对踏入社会,有一种莫名的惧怕心理,害怕与别人交流,在这里可以锻炼。
可以使大学生扩展了交友的范围。
大学生渴望真情可又怕受到伤害,渴望交往,却往往内心闭锁。
网络具有虚拟、安全、广泛的特点,这种新型的交往形式,恰恰迎合了大学生这种矛盾的心理。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bb5fab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b.png)
文/ 贺小妹 西安外事学院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较于健康宣教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现今的网络环境下,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及平台等相关优势,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具有相对更好的效果,如下将由此展开分析,并对互联网平台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及新模式开展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线上资源,如健康知识平台、教学程序及电子教材等,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线上讲座及平台文章等形式。
一方面能够由此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具备相关基础认知的大学生能够自行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搭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与渠道,通过这种更为便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降低改善心理健康问题的负担成本,这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可以通过匿名的形式进行心理问题提问、分享自我改善经验,以及寻求他人支持,这样也能够帮助其积极建立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并更为从容地应对心理困扰。
除常见的互联网平台相关健康教育方式外,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还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心理健康干预体验,由此也能够辅助培养心理问题的应对能力及各种问题的解决技巧,如模拟面试、模拟社交及各类压力情境的模拟应对。
对于学校来说,互联网平台的利用也有助于更为全面、系统地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咨询港湾青春期健康84和问题,并由此为其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网络相关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网络环境本身也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网络相关的心理问题,如网络孤独、网络依赖、网络依恋、网络交往障碍、网络环境中的自我迷失及自我认同混乱等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可以将大学生网络相关的心理问题划分为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障碍性网络心理问题及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3个部分。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f9c144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f.png)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探讨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积极方面来看,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社交圈子: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交平台,他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聊天室等途径结识新朋友,拓展人际关系。
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和寂寞感。
2、增强自我认同: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
他们可以通过博客、、朋友圈等途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增强自我认同感。
3、丰富学习资源: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大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电子图书馆等途径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然而,从消极方面来看,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1、沉迷于虚拟世界: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恋爱等虚拟世界,过度消耗精力和时间,影响学业和生活。
这可能导致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脱节,增加孤独感和焦虑感。
2、信息过载:由于网络信息过于丰富,大学生可能会感到信息过载,无法有效筛选和处理信息。
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
3、网络依赖:部分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上网搜索答案,而不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可能导致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创新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综上所述,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作为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网络依赖等问题。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让网络成为推动大学生成长的积极力量。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5353d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3.png)
丝 路 视 野《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数据统计指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接近10亿,占全球网民综述的20%左右。
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比19.8%。
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曾做了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超4成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这表明,上网冲浪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扩大社交的同时,也受到了黄色、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如何引导大学生培养出良好的上网习惯,充分发挥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成为高校管理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积极影响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均为公开的,部分大学生因为害怕身边的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导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碍于种种因素,不会前往心理健康咨询师处寻求帮助,导致心理健康教师无法解决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隐蔽性,让大学生放下防备心,发泄内心的情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压力。
在网上,学生通过简单搜索就可以找到各种心理健康的资料,如在心理健康论坛网站、微博、微信心理健康公众号等搜索所需资料。
这种智能便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减压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向平台的心理师咨询,有助于帮助学生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二)消极影响虽然互联网平台中资源丰富,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指导,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负面的信息,极易导致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在多元网络文化中迷失。
有的沉迷虚拟世界,忽略现实中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沟通,变得孤僻、逃离社会;有的因为沉迷于游戏,荒废了学业;有的没有塑造健康的人格,走上了犯罪道路。
基于此,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更加艰巨,难度更大。
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向大学生传授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与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过滤负面影响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问题论文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问题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5f4b1c0b4e767f5acfce18.png)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问题研究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心理问题,对其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本文着重分析日前存在的大学生网治心理问题,多方面分析讨论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及社会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一)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是心灵面向外部世界而力求协调内外关系的一套防卫与适应机制,它既包括外在行为及其表现,也包含内在的心灵与精神状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其人格表现出自身所独有的人格特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对他人的同情感等相应地有所减弱;大学生行为选择逐渐趋于多样化,对异己的言行和不同的价值观念表现出比较大的理解和宽容,集体意识逐渐淡漠,个体化行为不断展现出来;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存在着理想与现实、自我与集体、社会、他人利益的冲突;情感的表达上注重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缺乏一定的严肃思考和理性选择,因而,不容易被他人理解和接受,从而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等。
到目前为止,网络带来的心理问题受到国际社会首先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网络成瘾综合症,全球亿万网民中部分有不同程度的上瘾,并且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与网络自身发展的速度同步。
网络成瘾患者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说谈或网上互动游戏,而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
患上网络成瘾的学生成绩下滑、人际关系淡漠。
由于无节制地“泡”在网上持续浏览聊天,造成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出现自慰、自残的意念和行为,上网不能自拔,人格所具有的正常双重性被唯一的网络生存方式夸大了,从而产生人格整体上的分离。
(二)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网络人际交往中,由于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对方的相貌、神情、体态都无法直接感受,只能依靠文字描述或声音来判断或想象对方,因而很容易被网络交往对象的文字描述所迷惑,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979783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a.png)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挑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文章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建议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以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与普及以及引入心理健康评估机制也是必要的步骤。
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挑战,保持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挑战,重要性,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课程,宣传,普及,评估,新形势,必要性。
1. 引言1.1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
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们往往需要面对学业繁重、竞争激烈的现实,而在社会环境中,他们又需要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和适应社会的挑战。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们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网络暴力等问题,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一些学生存在焦虑、抑郁、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
而在应对这些心理问题上,学校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导致一些学生难以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2. 正文2.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他们需要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是缺乏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和知识,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抵抗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5b53315cf705cc1754270920.png)
收稿日期:2019-06-20作者简介:刘炜炜(1983-),女,辽宁凌源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第4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42019(总124期)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GeneralNo.124“互联网+”背景下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刘炜炜(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2000) 摘 要: “互联网+”背景对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因此,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有效契合,科学构建“互联网+课堂教学”方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主渠道;科学构建“互联网+校内活动”方式,占领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微阵地”;科学构建“互联网+校外联动”方式,打造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双引擎”,是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9)04—0080—03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因此,“互联网+”方式也已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业发展的新产业,是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支持传统行业”,然而这并非是简单的两者组合相加,而是采取互联网之上的信息技术、定位服务等,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之间深度碰撞,有机融合,创造发展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多面化〔1〕。
大量资料显示,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成才已成为新常态,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影响趋势,因此,高校就应该顺应“互联网+”这种新常态,并把握这种新趋势,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70c1f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4.png)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压力的与日俱增,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也接踵而至,所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强大的工具解决人们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篇一网络交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迅速发展而催生的一种新型人际交往方式。
狭义的网络交往是指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交流,达到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并达到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的目的。
它也可称为网络人际交往、网上交往、网上交际或网上交流等。
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交往的重要形式。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他们在心理上正趋于成熟,此时网络交往以如此的强度和广度进入他们的生活,势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影响,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更多新的挑战。
一.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互联网的诞生引起心理学者们对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积极关注,从而成为互联网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主题。
网络交往到底是降低了交往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提高了交往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笔者认为,对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交往是非常平常的生活方式。
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可以说并不完全是网络交往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大可不必谈“网”色变。
绝大部分大学生能非常科学地看待和理智地使用互联网,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进行人际交往,能够较好地处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
只有少数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一)网络交往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契机网络的主要特征有:信息传输的互动性、网络时空的虚拟性、网络行为的匿名性、共享资源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利益主体的多样性等。
它赋予网络交往中丰富的信息表现力,极大地扩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最新教学资料、众多模式的教学软件、丰富的课程参考文献、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等,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互相借鉴交流的广阔平台。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67ba1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d.png)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5)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概述 (5)2.1 网络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 (6)2.2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特点 (7)2.3 影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因素 (9)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0)3.1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1)3.2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2)3.3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14)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提升策略 (15)4.1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17)4.2 建立完善的网络支持系统 (18)4.3 提升自我调节与情绪管理能力 (19)4.4 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 (21)五、案例分析 (22)5.1 案例一 (24)5.2 案例二 (25)5.3 案例分析与启示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结论 (28)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0)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1)一、内容描述本论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我们将系统地分析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心理表现,包括网络成瘾、网络交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网络负面情绪的反映等热点问题。
论文还将深入研究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如网络信息支持、社交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论文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大量一手数据,为理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实证支撑。
通过对数据的多维度分析,我们期望揭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影响效应,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在写作格式上,论文将遵循学术论文的一般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分析、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部分将探讨已有的研究进展与观点,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
浅析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
![浅析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a12831bcc7931b765ce1570.png)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 信 对未来充满美好 的向往。但 随着高 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 , 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 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大, 造成大学生行为偏差、
非 正常死亡的个 案屡见 不鲜 , 出现 心理 问题 的大学 生呈 现 增多 的趋势 。 互 联网 的开 放性 、 实时性 会导致 大学 生 的思维 模式 和
时间用于网上聊天 、 游戏等 , 导致学业荒废, 不关心他人和 集体 , 集体观念越来越淡漠 , 甚至抵制现实的人际交往。 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缺陷
目前 , 校 心理 健康 教 育 的范 围过 于狭 窄 , 高 本来 是应
心理状 态发生改 变 。网络 环境 无疑 会 对 当代 大学 生 的 生 活 方式 、 观念 、 思想 特别 是 心 理 状态 产 生较 大 的影 响和 冲 击 。例 如 , 随着思维 能力 的发 展 , 学 生 网 民独立 思 考 的 大
大 学生的积极影 响 , 减少其 消极影 响 。 1 互联 网给大学生 心理 带来 的影 响
大学生的信息量 。( ) 2 网络为大学生提高 自身素质提供
了新 的发 展机遇 。
当然 , 网络也给 大学 生带来 了一些消 极影 响。美 国心 理 学家金 伯利 ・ 杨 在作 了 比较 充分 的研 究之 后 指出 , s・
作者简 介 : 大鹏 (92一) 男 , 杜 18 , 黑龙 江哈 尔滨人 , 研 究 实习员 , 寓辅 导 员。 公
— -・— —
的实践过程中, 只是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心理咨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c2de7d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7a.png)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一、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也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中国大学生开始使用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的关键对象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始发挥作用,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能迅速获得大量的信息,从情绪上来说,互联网可以让人产生激动和兴奋。
大学生拥有更加自由和便捷的方式了解全球动态,而且可以获得大量情感深刻、动人心魄的信息。
这样一来,大学生精神饱满,情绪良好,充满活力,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沉浸于互联网中,而忽视了现实生活,其情绪容易变差,可能会引起心理压力,出现焦虑等疾病,这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降低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育对策为了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1)首先,大学校方应就互联网的使用开展教育,既增强大学生对互联网有效使用的认知,又提高大学生自身负责、文明和友好使用互联网的意识,以免过度沉迷大学生消耗时间和精力。
(2)其次,班主任可能会持续监控并引导学生的学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注意他们是否出现压力,而不是沉迷于网络,及时评估,提出合理的建议。
(3)此外,还可以在心理健康方面开设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如何维护心理健康,比如调节情绪、分析情绪以及放松身心。
(4)最后,大学生也可以参加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及时释放压力,尽可能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结论互联网的进步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也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沉迷。
大学校方和家长都需要加大教育力度,监督并引导学生,使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维护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论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c32891c14791711cc79172f.png)
和 教 师 能 够 自觉 主 动 地 运 用 网络 技 术 手 段 和 网 上 信 息 资 源 , 创 造 性 地 开 展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工 作 。 首 先 ,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部 门和 教 师 要 能 够 主 动 对 触 网 学 生 进 行 正 确 引 导 和 正 面 教 育 ;其 次 ,教 师 要 能 够 自觉 地 运 用 网 络 技 术 和 网 上 资 源 开 展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工 作 , 同 时 也 要 对 网 瘾 学 生 的
趋 势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让 大 学 生 离 开 网络 是 不 现 实 的 ,也 是
随着 社 会 网络 化 、信 息 化 和 现 代 化 趋 势 的 不 断 推 进 , 以信 息 技 术 为 主要 标 志 的科 学 技 术 已成 为 学 校 教 育 不 能 忽
视 的社 会 现实 。 因 此 ,2 0 0 5年 中共 中 央 国务 院 《 于 进 一 关 步加 强 和 改 进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意 见 》 ( 发  ̄ 0 4 中 203
( 社 政 教
根 据 中 国互 联 网络 信 息 中心 ( NN C 发 布 的第 2 次 C I) 1
《 国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 最 新 统 计 , 截 至 2 0 中 07
E o 1 1号 ),我 国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工 作 ,逐 步 从 初 2o]
5 . ,在 过 去 一 年 中平 均 每 天 增 加 网 民 2 33 O万 人 。 在 总 体
网民 中 ,3 . 属 于 1 —2 18 A o 8 4岁 的青 年 ,这 个 年 龄 段 的 网 民
、
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5b75fa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e.png)
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现状、策略、实施和评估等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愈发凸显,如焦虑、抑郁等。
建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尤为重要。
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实施方案,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
应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积极应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未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现状、策略、实施、评估、挑战、展望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智能设备等新兴媒体工具的普及和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便捷和快速性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快,信息量更大,社交关系更广泛。
人们通过新媒体获取的信息多元化、碎片化,由于信息过度的碎片化,个人容易分散注意力、思维不集中,出现信息爆炸的困扰和焦虑。
社交媒体的普及也给人们带来了社交压力、自我展示的焦虑等问题,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点赞数量也成为衡量个人价值和自我认可的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通过新媒体时代来进行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来自新媒体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网络社交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网络社交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db6061a26925c52cc5bf84.png)
88文|康雅婷网络社交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摘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多,网络也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既是互联网上的活跃群体,又对人际交往有着旺盛的需求,而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相较其他群体亦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目前由网络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点,为合理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心理健康“90后”大学生作为当下高校的新鲜血液,有其独特的交往模式,可以看到如今的大学生责任意识强、个性独立、自信张扬,因此网络社交的发展满足了时下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跟“95后”大学生的日常接触中,笔者发现同一个人在网络社交平台和现实沟通中表现迥异,这会使大学生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障碍和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与日常工作实际,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利与弊,对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网络社交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1、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网络社交打破了固守的人际交流模式,使大学生可以自由沟通、随时随地可以互相畅谈。
大学生经常晒状态、写心情、发照片,既满足求新鲜、求刺激的心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快节奏的学习压力。
这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应对能力和抗压能力,缓解了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社交的互动性极大地提高了新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频率,缩小地域和时间的差异,能够及时沟通分享多种思想和意见,对大学生之间加深友谊,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都提供了通畅的渠道,也为大学生的交往创造了良好的展台。
3、转变人际交往模式网络社交平台均呈现出开放性,以文字、图片、网络语言等导致人际交往模式的大转折,沟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在很多实名制的社交媒体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真实性,减少了不安全的因素。
二、网络社交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作用1、淡化情感交流,淡漠世态人情虽然高端科技的发达使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变得快捷简单,但同样也束缚了大学生的情感交流。
浅谈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9427282a32d7375a517801d.png)
浅谈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标准及思想意识。
因此,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通过优化学生思想道德管理的体系,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优化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稳定支持,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
在现阶段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创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
一、新媒体环境特点(一)便捷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在信息发出后,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回复,为双方的互动交流及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支持。
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其语言也呈现出便捷性的特点,出现了缩略语、数字单词的谐音,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捷性的服务。
(二)新颖性在网络资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新媒体形成了新颖性的特点,例如,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网络语言环境及新颖的交流方式。
学生在该平台上,可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及时传输,满足了学生对新媒体的基本需求,实现了网络资源运用的丰富性及个性化,完善了新媒体传播的核心途径。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正面影响第一,新媒体的出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可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新媒体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升他们思想道德的综合水平。
第二,新媒体为大学生营造全新的环境。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展了技术的运用形式,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及时性传输,为学生营造了全新的资源环境,丰富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新媒体环境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大学生群体对知识内容的认知,通过实时地观察及分析社会因素,使学生全面地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养的稳定,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了解社会的基本需求.提升。
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ab3da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0.png)
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网络平台向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并分析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挑战。
1. 网络平台宣传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经验的重要平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开设官方账号,发布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和活动信息,吸引大学生关注并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2. 在线心理咨询借助新媒体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以建立在线心理咨询服务,为大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
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等平台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获得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
3. 互动交流利用新媒体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以开展各类线上互动活动,如心理知识问答、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漫画创作比赛等,吸引大学生参与,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二、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1. 覆盖范围广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具有便捷性和高覆盖范围,可以迅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覆盖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心理健康教育。
2. 互动性强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强,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学生可以通过评论、私信等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互动,提出问题和建议,增强参与感和满意度。
3. 实时性强新媒体平台具有实时性,可以及时发布心理健康资讯、活动通知等内容,满足大学生及时获取心理健康信息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1. 信息真假难辨在新媒体平台上,大量的信息可能是虚假的、不准确的,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
为了确保心理健康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加强对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管理。
2. 互动交流受限虽然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强,但与面对面交流相比,线上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及时获得对方的情绪和身体语言等信息,这对心理咨询和指导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浅析网络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享乐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浅析网络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享乐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fe3b01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6.png)
浅析网络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享乐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对策【摘要】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享乐心理日益突出。
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网络媒体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社会竞争激烈,导致大学生压力增加,寻求享乐成为一种心理逃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塑造大学生心理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网络媒体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针对大学生享乐心理问题,建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规范网络媒体内容,以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调适心理。
调适大学生的享乐心理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机遇。
未来,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大学生享乐心理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享乐心理、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网络媒体、对策建议、心理调适、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现状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信息的渴求和依赖。
他们习惯于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获取各种知识和资讯,很少主动去深入思考和研究问题。
与此大学生在网络上的社交行为也占据着很大比重,虚拟世界的社交关系常常取代了现实生活的亲密关系,导致他们在情感上更加脆弱和孤独。
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对享乐的追求也日益明显。
他们渴望通过网络游戏、短视频、社交平台等各种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却忽视了现实中的学业、工作和人际关系等重要方面。
这种享乐心理的盛行,容易使大学生陷入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1.2 享乐心理的定义享乐心理是指当代大学生渴望获得快乐和满足感的心理倾向。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们往往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惑,导致他们倾向于追求享乐和放松自己。
他们常常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追求瞬间的快感和满足感,而忽视了自我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性。
这种享乐心理的形成,往往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甚至影响他们的整个人生发展。
了解和调适大学生的享乐心理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有效的对策和引导,才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10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d9c839a76e58fafab0034d.png)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10篇第一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互联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开放性。
网络超越了时空限制,信息畅通无阻,真正的实现了地球村,资源可以共享,人与人可以畅通交流,大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学习、购物、交友。
第二,快捷性。
网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快捷性,例如我们在搜索引擎上查询某个信息,只需要输入关键字,几秒就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相关信息。
第三,匿名性。
网络相对于现实社会具有虚拟性,我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候都用自己的网名,不论是QQ、微博、微信、贴吧,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匿名发表言论。
第四,平等性。
大学生可以下载很多APP,这些不管游戏、社交、工具类的APP,大家都可以下载,没有划分学生、上班族、还是司机、医生等,具有平等性;大家要在网络上表达意见,无论你是哪个地域的学生,你都可以发表,这些都是网络平等性的体现。
网络对大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其中积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了个体的主体意识。
网络时代的虚拟现实激发了个体的自我意识,网络信息化特征强化了个体的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网络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促使个体形成了强烈的自主求知意识。
第二,更新了个体的价值观念。
跨时空性、多级主体性的特点客观上帮助个体逐步树立了开放观念,大学生们更加注重平等、效率。
第三,使个体人格素质现代化。
促使个体自觉的感知现代生活、大学生更加容易形成自主独立、开拓进取、创造创新的现代人格素质。
同时,网络会不可避免的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其一,产生人际交往障碍,沉迷于网络的人际交往,必然会影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一方面是对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网友产生一定的依赖,另一方面恐惧和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一些大学生出现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害怕面对矛盾和冲突,长此以往,导致忽视亲情、友情,不关注他人和集体,产生个人孤立化、焦虑、压抑等心理现象。
其二,情绪情感障碍,网络上很多的交流和内容都是和情感有关,如此的隐匿性正好适应了个体渴求情感却又害怕实际交流的心理,很多同学在网上表现很兴奋、善于交流,但是在现实中却又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不善于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以大学生上网状况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标签]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努力构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便成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网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趋势的不断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已成为学校教育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
因此,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真正发挥信息社会化的网络功能,实现利用网络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掷地有声”,目前,对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进一步论证研究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2007年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上,所提交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论文达261篇,涉及到与网络有关的仅有6篇,其中5篇被收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论文集,都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和干预实验的相关研究。
可见,目前在我国对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仅限于对少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进行的矫正性实验研究。
而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网络生活,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
在总体网民中,31.8%属于18—24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
0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让大学生离开网络是不现实的,也是错误的。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和休闲的新空间,它给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与身心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负面作用,而信息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就要着力引领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促进自身心理健康。
因此,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上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要能够主动对触网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其次,教师要能够自觉地运用网络技术和网上资源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对网瘾学生的行为给予诊断和矫正。
二、大学生上网状况及其心理问题的分析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为什么上网?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必须对此做出现实的调查研究,这样,所寻找的应对策略带给我们的认识和思考才能不限于定义本身所演绎出的意义或价值,才能触动和改善人们对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处的整体环境,进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着更有利于现代人成长的方向迈进。
为此,我校采取问卷调查法和重点访谈法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971名大学生上网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如下:1.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态度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认为网上信息可信并实用或信度一般的大学生占96.44%,认为网上信息不可信的只占1.61%。
认为网上信息不实用仅占1.95%。
这不难看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度评价很高,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对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还没有明确的区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网络世界所存在的虚拟性特征。
2.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内容引人关注调查结果统计,大学生首选自己喜欢的网络活动内容有所不同(见图2),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有多种主要的网络生活方式:首要的网络生活方式是热衷于看电影、时尚娱乐节目、小说等;永恒不变的网络生活方式是查找学习资料;不断延展的网络生活方式是网上交友和聊天;坚持时间较为持久的网络生活方式是玩网络游戏;为数不多但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网络生活方式是寻求网络色情信息。
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活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相关检验结果为F=0.095,P<0.01,其中喜欢上网休闲娱乐和玩游戏的从大一到大四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3.大学生过度上网需要适当干预上网时间是衡量大学生过度上网或网络依赖的重要指标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将每天上网4小时称为染上网瘾。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0—1小时的占54.1%;1—2小时的占28.13%;2—3小时的占13.35%;每天上网在4小时以上的有4.41%。
从图3可以看到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男生人数比例明显多于女生,这些学生多数是由于学习期间自我控制力不足,缺乏自我价值认同感,或者是人际关系疏远,为了排解无聊而染上网瘾。
因此,我们不能不关注并干预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此项工作应该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4.大学生上网聊天和玩游戏不容忽视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91.91%的大学生有网上聊天的经历,其中有6.5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上瘾,每天都聊的大学生占3.87%,而没有聊过天、也不想聊天的学生仅占8.09%。
大学生上网聊天的目的也不同,其中“消磨时间”和“发泄情绪”都各占18%以上,以交友为目的的大学生超过总数的1/3。
大学生在网上选择聊天择友对象,多数选择熟悉的和同龄人,对网友的性别不太在乎。
由于网络使用便利,虚拟社群可以给学生提供归属感,所以,还有6.32%大学生经历过“网恋”。
调查表明,有5.44%大学生把网络游戏作为自己喜欢上网活动的第一选择,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活动中“网络游戏”被排在第5位。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玩过网络游戏的人数占54.59%,其中有3.65%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比较上瘾的程度。
另外,从学生上网玩游戏的原因中我们会看到(见图5),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游戏可以放松心情或消磨时间,网络游戏的新异性能满足他们的感官刺激,网络在线游戏使他们获得成就感,网络的匿名性不受现实限制。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现象。
另外,在调查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上网寻求网络色情信息,这种网络生活方式特别需要引起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关注。
三、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现实中大学生自由上网或上网越来越自主化,及时到位地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活密不可分,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如何避免网络的消极影响、正确引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作出了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突出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的会上特别地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说“网事”,说明“网事”非小事!深入探讨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其理论学术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增强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信息素养不仅包括教师利用网络信息工具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服务于教学的能力,还包括教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生活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的能力。
在大学生普遍上网的今天,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能局限在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上,还要学会主动地运用现代技术或网络信息与学生沟通,实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网络生活。
3.加强校园网建设,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权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传媒,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上的竞争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不仅网站多如牛毛,各种网站都想通过吸引学生的“眼球”来培养自己的网民。
如果我们不主动去占领网络阵地,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信息必将乘虚而入。
因此,完善校园网建设,净化校园网内容,对于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高校要善于利用校园网及网上资源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升校园网的文化品位及文明程度,强化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
4.规范文明上网行为,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学校应把大学生网络教育纳入正规教育轨道上来,除了开设有关网络技术课程之外,可考虑开设以网络资源利用为主题的诸如网络道德、网络交际、网络心理等等课程,使网络的交际属性、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及文明上网等方面内容融于上网全过程。
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上网聊天要语言文明,发布信息要健康有益,只有人人从我做起,自重自律,自觉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质量才能成为现实。
5.开展科研工作,把“网瘾”矫正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没有成熟的经验。
这就需要把研究网络背景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常规运作中,从现实情景出发,不断探寻在网络背景下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进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们不仅要以预防心理问题为主来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方式,还要关注那些迷恋网络无以自拔的大学生的行为矫正。
目前,在我国关于网瘾的内涵界定及其测试标准都处于探索阶段,对于网瘾的行为矫正也没有一个规范的可操作的模式。
虽然,国外的一些学者从心理学、病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一些干预方法,在我国也开始尝试运用,比如认知行为疗法、动机性访谈以及团体在线支持等心理干预方法,但人们对什么是最好的治疗或治疗策略还不是很清楚。
所以,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同时也要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网瘾”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