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第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雅利安人 二、“吠陀”时代 三、婆罗门教 四、种姓制度
(一)吠陀
“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前500年 《梨俱吠陀》《沙摩吠陀》
《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二)吠陀时代的社会
早期吠陀时代
社会结构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且仍具有原始部落性 质。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家庭由一个年长的男 子掌管,同一氏族的若干家庭组成一个村落。这种结构逐 级向上,形成了具有“国”性质的社会组织。国王多采用 世袭制,但也受到代表民众意愿的组织和德高望重的元老 组织的制约。比较重要的会议是长老大会“萨巴”和部落 成员会议“萨米提”,它们与军事首领构成了雅利安人军 事民主权力机构的要素。这时,私有制已逐渐产生,并开 始出现等级划分的现象。
(一)婆罗门教的形成
毗湿奴雕像
(二)经典与信仰
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最高的信仰:梵天 “业力轮回”
梵天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
印度-雅利安人的社会结构 等级制度与世袭分化
“瓦尔纳”——种姓制度的雏形 从事祭祀的僧侣、军事贵族或武士、普通牧民
(二)种姓制度
(二)种姓制度
婆罗门
第一等级,首脑之尊。以献牲祭祀和告示神启为主要工作
一、古代印度人的社会等级与生活 二、文学艺术 三、科学成就
阿旃陀石窟
一、古代印度人的社会等级与生活
在漫长的印度古代史中,四级种姓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复杂 的变化和反复,但仍有一些共性贯穿始终。
➢ 首先,不同的种姓有明确的职业限制,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各 级种姓的职业被以世袭的方式确定下来。
➢ 其次,古印度人的婚姻制度有很多限制。同种姓婚姻是印度社 会各级成员的共识。
(二)重要流派
顺世论派
梵语称“路伽耶陀”,意为“流行于群众中的观点”,故汉译 佛经称其为“顺世外道”或“世间行”。
阿什斐迦派
或称为“邪命外道”,其代表人物是末伽黎•拘舍罗,主张彻底 的宿命论
耆那教
“耆那”意为“胜利者”或“完成修行的人”,指那些战胜情 欲终得正道的人,或称“摆脱束缚者”。耆那教是列国时代在 次大陆东北部兴起的新宗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前4千纪-前5世纪)
引言 第一节:哈拉巴文化 第二节:雅利安人的迁徙与“吠陀”时代 第三节:列国时代 第四节:孔雀帝国与笈多王朝的兴衰 第五节: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本章小结
【地理范围】古代印度包括今 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 国、锡金、不丹和尼泊尔,面 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它的范 围与地理上所谓的“南亚次大陆” 大致重合。
• 印度人民很早就学会了测量土地面积以及画出种种 几何图形,并列出了最早的三角函数wk.baidu.com。
(二)医学
• 印度人民在医学方面成就亦高。《阿闼婆吠陀》中已 经记载了77种病症之名,并开出了对症治疗之药。
• 古代印度人不仅著录了许多专门的医病方法,还能从 事解剖,进行手术,也开始研究胚胎学。
• 古印度最著名的医学作品有阇罗迦的《阇罗迦本集》 和妙闻的《妙闻本集》。
(二)吠陀时代的社会
后期吠陀时代
雅利安人的生活区域已经超出了旁遮普地区,扩展到整个恒 河流域,且向南发展到德干高原深处。该时期君主制盛行。 王国比以前更大,王权世袭的制度也更为稳定,可延续数 代。此外,在《吠陀》和《梵书》中已经开始出现用神谕的 方式强化王权合法性的策略,君权神授的观念渗透在很多的 神话中。 在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方面,雅利安人在后吠陀时代的经济重 心已经从畜牧业转向农业。 这一时代的各类商品贸易活动规模显著扩大,衣服、毛皮、 首饰的交易转向大宗。手工业和商业中开始出现行会。
城镇遗址
哈拉巴城;摩亨佐·达罗
文字
象形;几何图案与符号
文明的来源——未解之谜
(二)哈拉巴文化的衰落问题
学界假说
外族入侵说: 公元前1750年前后,一批外族人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在 激烈的对抗中,城市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自然灾害说: 自然灾害加剧了人民苦难,阶级矛盾日趋激烈,人民起 义频繁,给外敌入侵造成可乘之机,内外因互相影响, 从而导致印度河文明的彻底灭亡。
(二)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首先,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思想虽然从理论上 更多地维护了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在 社会底层产生反响,缺乏牢固的社会基础。
其次,佛教的组织机制在混乱的社会背景下缺少应 变能力。
再次,也有学者认为佛教的理论无法适应印度人自 古以来逐渐形成的内省式文化。
最后,婆罗门教宣扬的种姓制度,作为最初的一种 神话传说和已然形成的社会等级秩序,经过一千余年的 社会生活积淀,已经根深蒂固地留存于众多印度人的心 理当中并形成一种社会传统,成为印度文化的一部分。
【居民】一般认为,印度历史早期的印度河文明是本地原住民创造的,他们被通称 为达罗毗荼人。不过,受到南亚次大陆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其他地区的种族也大量 迁入,因而印度地区种族构成十分复杂。各种族彼此冲突融合,先后形成的民族多达 百余个。其中,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卢固族、马拉提族、比哈尔族、拉贾斯坦 族、古吉拉特族、马拉雅兰族、旁遮普族、坎纳达族、奥里雅族、阿萨姆族是该地主 要的民族。此外,还有五百多个表列部落,它们属于印度的少数民族。从分布上看, 以外来种族为主体的民族主要集中生活于次大陆的北部,而更多的原著民后裔则散布 于南方沿海和高地。
(一)佛教的产生
佛出生地蓝毗尼 (Lumbini)
佛成道处菩提伽耶 (Bodhgaya)
(二)“四谛”与“八正道”
➢ 苦谛是佛教讲道的起点,也就是从人生的各种苦恼现象说 起。苦谛,宣扬人生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 别离、身心等八种苦。
➢ 集谛,说明形成苦的各种原因。佛教认为苦的根源在于各 种欲望,而各种欲望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满足。苦是以前 欲望的果,果又成了以后的因,因果相袭,人生轮回不 已。
➢ 再次,古印度人社会地位的差异渗透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 雅利安人组成的前三个种姓被认为是“再生”种姓,他们可以 通过一系列净法仪式实现再生,即除了自然生命外,可获得宗 教意义上的第二生命——精神的再生。
(一)文字与文学
婆罗迷字母
《摩柯婆罗多》汉译本
(一)文字与文学
《罗摩衍那》壁画
《佛本生经》缅甸版手稿
一、哈拉巴文化的发现 二、哈拉巴文化的特点
哈拉巴文化遗址
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一处奇特的文化遗址,它远远早于后来的吠 陀文化,时间上限大约为公元前2500年,印度历史也因此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
(一)社会与经济
农业系统已初具规模
劳动工具;栽培作物; 驯养家禽;金属加工;手工业;纺织染色;车船制造;经贸往来
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大集 结。经过这次集结,佛教经、律、论三类经典基本齐 备。
阿育王广派传教士,东赴缅甸,南下锡兰,西达塞 琉古和希腊诸国,北进克什米尔以及中亚,使佛教不仅 在印度内部广为传布,且冲出国界,弘扬天下,变成世 界性的宗教。
(一)笈多王朝的兴起
笈多王朝领土范围
(二)笈多时期的社会
➢ 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是要消灭苦,佛教认为消灭苦的关 键在于消除欲望。
➢ 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八正道。
(二)“四谛”与“八正道”
八正道 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理论上领悟佛陀所 宣扬的教义,以提高信徒的宗教智慧;另一方面也在行 动上通过静坐修身体悟至上的境界,从而达到摆脱俗世 纠葛,净化身心的目的。
开始使用烧制砖块,城墙外著有城壕和防御工事
生产力提高
农业、手工业
海外贸易
斯里兰卡、缅甸、西亚;中亚、波斯
社会关系
刹帝利财富和势力剧增,婆罗门受到冲击,从事工商业 的吠舍日趋富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日趋下降
(一)沙门思潮
列国时代国与国之间征伐不断,种姓间矛盾尖锐。 社会动荡触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各阶层的新思想、新 宗教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发。当时有志探讨哲理的青年 人,往往采取自行流放式的修行途径。他们认为,人人 都可出家,自立宗派,以求解脱。这些人反对婆罗门教 对思想领域的主控,质疑吠陀权威、反对祭祀、反对婆 罗门至上,其思想被时人称为“沙门思潮”。倡导“沙 门”文化的人是势力有所增长的刹帝利的代表,他们被 婆罗门视为叛逆者,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外道”。
一、孔雀帝国的兴衰 二、阿育王的皈依与佛教的传播 三、笈多王朝的统治 四、婆罗门教的复兴与佛教的衰落
(一)帝国的兴起
孔雀王朝遗址
(二)孔雀帝国的社会
经济制度
孔雀帝国仍体现出明显的奴隶制特征。恒河流域中心地区的 土地关系则有如下几种: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奴隶主贵族 占有地;农村公社占有地。
(二)建筑与艺术
“窣堵波”
库特布塔公园中保存的孔雀 王朝石柱
(二)建筑与艺术
印 度 佛 教 石 窟
(一)天文与数学
• 古印度人通过研究日月的运行,制定历法。
• 古代印度人将1年定为12个月,每月定为30日,每年 360日,所余差额用增置闰月的方法来弥补。
• 古印度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又加上一个“0”, 并提出了数字按位计值的方法。
刹帝利
第二等级,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
吠舍
第三等级,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即养活整个社会的 工农劳动群众
首陀罗
第四等级,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失去政治、法律 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
一、列国综览 二、百家争鸣 三、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摩揭陀国遗址
(一)十六大国
(二)社会变化
新兴城市
政治 帝国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封建集权制,由中央政府统 系,控制着中央和地方的众多王公贵族,各方面行政 事务由王公之下的官吏司职管理。
经济 生产力显著提高,特别是恒河流域,经济富庶,人口 稠密,成为帝国的经济中心和贸易集散地。
(一)婆罗门教的复兴
孔雀王朝时期,虽然国王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不 限制任何宗教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在阿育王的鼓励 下,佛教的兴盛状况几乎达到了国教的程度。不过, 孔雀王朝的统治并没有深入到乡村社会。孔雀王朝灭 亡后,佛教的发展受到影响。这一时期在恒河流域势 力较强的巽加王朝和卡奴瓦王朝都推行排斥佛教、扶 持婆罗门教的宗教政策。借助政权更迭和政策指向的 转移,一度衰落的婆罗门教得以复兴。
社会关系的变化
帝国制定相关律法,开始限制雅利安人沦为奴隶;奴隶地位 有所改善;种姓制度也面临各种危机
婆罗门法律文献的补充和新解释: 四大种姓仍然是种姓制度的基础,但同时承认“杂种 姓”的存在。
(三)帝国的灭亡
巽加王朝 甘婆王朝 300余年模糊历史 笈多帝国
(一)皈依佛教
阿育王石柱
(二)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 古印度文明对世界历史有重要贡献。佛教的创立和传 播对整个人类文明影响深远。印度古代的经典、科学 技术上的成就以及他们培育的各种农作物,也都在世 界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独特而深远的作用。
✓ 古代印度文明的显著特点应该是其民族的多源性和文 化的多元性。
✓ 古代印度文明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种姓制度把 人类社会最丑恶的不平等用一种天生的种姓出身固定 下来,永世不得更改。后来,这一现象竟愈演愈烈, 生生地造出一个极为下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阶层。种姓制度及其种姓歧视观念的长期存在,成为 印度社会矛盾危机的渊源,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 文明的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