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论
异化理论

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现实启示摘要:在马克思理论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异化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要注重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一、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异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是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的,马克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异化概念不断深入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青年黑格尔派时期(1843年前):马克思开始学习了解异化概念,是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开始的。
因此,马克思的异化论也是从自然的异化开始的。
“自然对我们的意识来说,不再是恐惧的来源,而正是伊壁鸠鲁使直接的意识形态、自为存在成为一种自然的形态……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
[1]”此时马克思认识到的异化仍然是黑格尔的观点,而他自己的思考也停留在思想层面,思索着自然界的本质,进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权衡,并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范围。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及巴黎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逐步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种种缺陷,逐步开始形成全新的世界观。
在异化论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了黑格尔异化论中过于夸大“自我意识”的作用,并扬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异化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到政治经济学层面。
(1)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理想的政治制度开始批判。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处于官僚组织(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市民组织)双重组织中,前者的物质由市民构成,国家对市民来说是形式的对立面,而后者的物质并不是国家,市民本身对国家来说是物质的对立面。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着作1844年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着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着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只有把人的异化最终地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展示人的异化的秘密,进而揭示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出发,分析了人类生存的基础即劳动对人的实际作用,从而揭示了人的异化的本质,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异化劳动,在上第一次确定了异化概念严格的确切的含义,赋予了这个概念以社会经济的实质内容,树立了一个正确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起点;二、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概述总的来说,手稿是马克思从经济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进行的初步分析;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的经济现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手稿有关异化劳动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根据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论述,通过对工资、资本和地租的考察,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结构和中心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第二部分,马克思从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出发,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异化理论对社会基本阶级关系进一步作了分析,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本质批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总的批判,为他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确定了出发点,即“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1P42;而所谓的前提就是“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的分离,还有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1P42-43;其实质也就是异化劳动;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规定; 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P44;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1P46;二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1P45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1P48,人的类生活、类存在就是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界得到表现和确证;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P51;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是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就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四从人的社会交往看,人与人关系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人的异化,一般说来,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1P52;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也是他们中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说来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来说是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1P53;至于这“别的什么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而是由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这样,马克思就解决了开始时所提出的任务——考察资产阶级学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私有财产的任务;马克思这里的整个思考线索是:从资产阶级经济学肯定的事实出发,分析了他们所说的劳动其实不过是异化劳动,然后由劳动的自身异化理解了人类的自身异化,理解了阶级关系和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论证了历史必然性;2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渚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沦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没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这对于我们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具有同样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因为,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昔,激化着人们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以上现象表现出了异化劳动理沦的某些特点;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由于我目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就摆脱异化现象;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替遍化,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干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喂观点的导向作用,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值得可喜的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正积极主动的正视这些现象,化解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辑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惜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渚社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把理论思想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中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所旧和}皆社会,它指的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也包括人身的情况.人与人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的和情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实质就在于人的全面发喂,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关于人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出全面发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与自然、会融为一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3.当代存在的异化现象论现实生活中的异化---某个角度的分析如果我们要从异化的观点来考察当代生活的话,不难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异化所包围的世界;异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难以逃避,有时甚至难以呼吸今日之异化现象,实则不是哪一个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诸领域;早在25年前,即1985年8月,王若水先生就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我想我们应当承认,实践证明还是有异化;不仅有思想上的异化,而且有政治上的异化,甚至经济上的异化;”因此,有关转型期异化的相关情况,我们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领域逐一考察;1政治制度的异化:官僚体系的异化关于政治制度的异化,我们完全可以从其结构来分析;官僚体系建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加强对整个社会的管治,使社会运转更加有序;按照现代政府管治的需要,必须根据行政层级,将官僚体系层级化;这一层级化的结果就是不同层级的权力体系的建立;现在的问题在于,这样一种官僚体系正在逐渐丧失其初衷,这就是根据其职位要求,履行其相应的职权,“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加入官僚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官僚体系应有的功能;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这个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捞取更多的好处;为了升官,为了积累广泛的人脉,低层权力者在高层权力者面前,为了讨好他们,有时就像一条狗一样,点头哈腰,阿谀奉承,唯恐服侍不周,唯恐领导不答应,唯恐领导不高兴,唯恐领导不满意;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官僚体系已经结成了各式各样的利益集团;权力在资本面前、官员在商人面前、官僚体系在金融资本面前,正在逐渐失去其自主性,有时甚至毫无尊严可言,其结果就是权力、官员、官僚体系成为资本、利益、金融资本的俘虏与工具;这就是人的异化,人在权力面前的异化,人在人面前的异化;2经济生活的异化:房地产业的异化关于经济生活的异化,可以通过考察其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经济结构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就此而言,当前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房地产业;住房问题是什么问题毫无疑问,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所谓“衣食住行”;房屋本身的功能就是给人遮风避雨,所谓“温馨的港湾”;当房地产业被纳入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时,它也只不过是众多产业链中的一个链条;就个人消费与社会心里来说,房价的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至少人们能够接受,不会认为其过于夸张,更不致于望楼兴叹问题在于,当房地产业成为一个社会占绝对性优势的支柱性产业,当住房成为“蜗居”,当业主成为房奴,当房奴成为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当众多的人们选择逃离“京上广深”3,当地方政府成为居高不下的房价的罪魁祸首之时,房地产业本身异化了;它从一个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变成了整个社会不堪重负、个体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房地产业整个异化了;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地方政府一方面是推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现在也被绑架到房地产业这家狂飙的战车之上;政府推动发展房地产,现在房地产又反过来支配地方政府;开发商所谓各种各样助推房价飙升的措施……人制造了房屋,现在房屋又反过来支配人,人成了房奴;诚然,人不是自然成为房奴,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助推之下成为房奴,包括地方政府、开发商、媒体、炒房团等等,这就是房地产业的异化;这就是人的异化,人在建筑、人在资本、人在权力、人在利益集团面前的异化;3社会生活的异化:工作就业的异化除了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的异化之外,我们还可以考察社会生活的异化;我们不妨以就业为例;如果能够找到一种适合、理想的工作,工作本身是人的一种享受,一种存在的需要,一种发展的需要;当读到一定的层次,比如本科、硕士、博士,工作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对于不少专业来说,读书就是读书,读书不必要想着工作——确切来说,主要是指就业——的事;因为读书与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现在的问题是,读书与就业两者联系越来越紧密;读什么书,将来干什么工作;读不读研究生,考不考博士,将来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都成为读书时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然后有所抉择的重要问题;注意,我这里用了一个词,是抉择,而不是选择;工作本来是和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理想期待、改善生活等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当工作变成了仅仅是为了糊口、为了饭碗、为了生存之时,工作本身成了一种将就、一种无奈,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一些满怀学术理想与道德激情的青年学子,原本试图在踏上社会后大干一番事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勉强为之的“被就业”面前,他们更多的是苦闷与无语;所以,现在的学生,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不得不将工作、将就业置于第一位;即使不是摆在第一位,也一定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就是人在知识学习、知识生产、在社会生产面前的异化;4思想文化的异化:讲真话的异化除了上述三种异化之外,对于知识界来说,最让人忧心、甚至揪心的倒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异化;最近几年热烈讨论的说真话的问题就是典型;追求真善美本来就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求真,首先就要从说真话开始;说真话,才能够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够反映思想文化现状的真实状况,也才能够真正推动思想文化创新;追求真为何如此步履维艰假的东西为何能如此大行其道思想、语言,本来都是人们的思维及其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高级成果;现在却反过来成为控制人们的思想本身;这就是所谓的思想控制思想,语言控制语言;不仅是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且是他人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思想;如此思想,总是会通过的一定的语言范式表述出来;这些话语表述方式,也逐渐成为人们思想、表达的模板与范本;这就是人在思想、在语言、在话语模式、在语言范式面前的异化;5小结:异化风险及其规避上述分析告诉我们,在转型中国,异化现象已经是一种结构性的现象,而且存在着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化解这一风险;<1>市场经济存在着结构性异化的风险;发展市场经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市场经济对人的异化也同样不可小觑;而且,这种异化不是在哪一个领域的异化,而是在诸多领域,甚至是在这诸多领域同步异化;这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异化现象;<2>必须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妥善化解这些风险这就必须反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限度;必须寻找导致这些异化的各种根源;尤其要注意导致这些异化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不积极化解这种种异化,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的异化,异化,再异化;最后,异化就真的成为了人的真实存在然而,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都不愿意想见的事实。
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

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教育异化现象,批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扬弃教育异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在现代社会,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异化现象,即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与其本质相背离,导致了诸多问题。
我们需要对教育异化进行批判和反思,寻找扬弃教育异化的途径,以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和目标。
文章首先将对教育异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分析教育异化的具体表现,揭示其带来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教育异化的根源,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文章将提出扬弃教育异化的策略和建议,包括重构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等,以期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教育异化的理论探讨在深入探讨教育异化现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教育异化”。
简而言之,教育异化指的是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其本真的目的和价值,成为一种与人的全面发展相悖离的力量。
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教育异化的理论探讨,离不开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在现实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教育被过度功利化、工具化的现象。
比如,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导致教育成为了一种“应试机器”,而非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
这种异化的教育,不仅剥夺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也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教育异化的理论探讨,还需要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外部因素可能会扭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导致教育异化。
例如,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马克思—异化理论

主体异化—>异化扬弃—>归化 异化是中性词。
4、主体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支配主体。
费尔巴哈
自然的人—>宗教 宗教批判—>人的自然属性(启蒙方法) 异化是消极的。
人能认识自己是类存在,即理性、意志、心。类 指与动物不同的种类。
与黑格尔不同:
人是主体 “直接的肯定”取代“绝对的肯定”
5-3总结
法哲学批判形成学术分水岭:转向经济学批判。
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和法。
“法律关系以及国家形式,既无法通过它们自身而得 到掌握,也无法通过所谓人类心智的一般发展来加以 掌握,相反,它们根植于生活的物质条件中。”
找到普遍意识的代表:工人阶级。
从意识革命(理论批判)到激进革命:革命的主体就 是无产阶级。
6、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6-1人的假设:类本质 6-2劳动的异化 6-3劳动异化的克服 6-4总结
6-1人的假设:类本质
人的类生活的本质(区别且高于动物)就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构想、自由地创造及 占有对象的活动。
人的类特征不是本能和生理特征(动物)。 人的类特征是自觉的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 人的类特征是人有类意识,即自己的生活是自
己的对象。
6-2劳动的异化
6-2-1劳动产品的异化 6-2-2劳动行为的异化 6-2-3人与类本质的异化 6-2-4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6-2-1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 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 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 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5-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Page ▪ 7
17
我的总结;
▪ 在当今社会,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们 得承认我们多多少少都会被物化,异化,但是我们 仍要扪心自问,去思考自己的独立意识,追问自己 的灵魂归属。我们需要的是灵魂的救赎和不断的自 身追问。我们应该对生命本体有一个新的认识,去 思考我们的生活,去感受艺术,甚至爱上"写作"。 我们也要有勇气去抗争,去抗争卡夫卡笔下变成甲 虫的格里高尔,反抗《局外人》莫尔索,反抗成为 福柯笔下的“异常人”。
暴虐的灵魂,而仅仅是 空心人
填充着草的人。
艾略特 《荒原》
14
▪ 四、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以物 质欲望的张扬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以及迷信技术和 崇拜物质导致的人类精神的丧失。自然在人类的眼中 消失了,就像托麦斯笔下的;天空成了一块裹尸布, 地球不过是柴炭和灰烬的混合,风景用自己的线条表 明它只是一具巨大的尸体。
Page ▪ 9
9
卡夫卡 《变形记》
现代艺术使人面对自己的灵魂,去追问,我是谁?在荒 诞的生活中,在踽踽独行的众生相中,在一个人人都已经异 化的世界中,唯有发现自己,发现这变形世界的人才是正常 的人。艺术成为人性觉醒的向度。它永远使你焦渴的发问; 我是谁?并让你在清醒地感到孤单意识时不沉沦、不退缩, 而是在新的意义上面对孤单,获得超越,得到拯救。
Page ▪ 15
15
赫尔曼·梅尔维尔 《白鲸》
“这镶牙骨的披谷德号变成了一片屠场,每一个水手都变成了 一个屠夫”。
“鱼枪一支接一支地向这头飞逃的鱼投去。……此时。血水从 这海怪周身各处如泻下的山泉—般喷出来。它的受折磨的躯体不是 在海水而是在血水中滚动,这红色的水像开了锅似的沸腾,吐着沫子, 伸展在后面有好几涅长”。
异化理论 物化理论 技术理性批判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

异化理论
异化理论起源于黑格尔哲学,核心概念是“异化”。该理论认为,人类在发展 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逐渐失去了与自然和真实的,变得越 来越陌生。在20世纪的文化批判理论中,异化理论成为揭示现代社会文化现象 的重要工具。它揭示了现代人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失去了与自然、 传统的,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物化理论
物化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思想,指的是人类创造出的 物质成果反过来控制人类自身。在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中,物化理论被广泛应 用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和资本的逻辑 如何控制人的行为、思维,使人类无法摆脱物质的控制。同时,物化理论也指 出了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以及消费文化的兴起。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应以下方面:首先,深入研究这三种理论的内在和差异, 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它们在文化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具体历史事件 和社会现象,运用多学科方法分析现代文化现象的复杂性;最后,新兴的文化 现象和思潮,及时总结和反思其背后的哲学和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批判理论在解释和改变社会现实方面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批判理论本身也经历了数次发展和转变。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批判理论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从后批判理论的角度对其 进行批判性反思。
第三期:后批判理论
后批判理论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批判理论,它试图超越早期和后现代批判理论 的限制。后批判理论家们认为,早期的批判理论过于单一和简化,而后现代批 判理论则过于复杂和混乱。因此,他们试图在批判理论中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 和政治行动,以推动社会的变革。
后批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和后现代批判理论的不足,它更加于揭示 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和挑战,并试图通过政治行动和社会实践来解决问题。然而, 后批判理论也存在问题,例如它过于强调实用主义和政治行动的重要性而忽视 了哲学思考和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李印堂七十年代末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的推动下,沉寂多年的学术理论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在各种学术期刊甚至一些报纸上,开始出现一些研究和介绍异化问题的文章。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一些非哲学专业的文化人来说,对异化概念和异化理论当时均感到相当陌生。
正当不少人准备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个新概念和新问题时,一场清除精神污染与反对异化论及人道主义的类似于整风的运动席卷而来。
从此在报刊上再也难得看到异化二字。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滚滚向前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提出不要搞什么姓社姓资的争论。
在这种背景下,学术思想领域里的禁锢逐渐冰消雪融,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又不断地提到异化概念和人的异化问题。
特别是在近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中,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文中不断提到卢卡奇,弗罗姆、马尔库塞、阿多尔诺等人的名字;还有人则直接援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如《新华文摘》1998年第一期转载的《大众传播过程的异化现象》一文;《读书》杂志与《南方周末》等发表的一些对大众文化与商品文化的批判文章……这说明,异化理论与异化现象我们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那么,什么是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到底是怎么回事?继马克思之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异化理论有何发展?异化理论对现代人又具有什么意义?所有这些,在一般知识分子群体中并非众所周知。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客观如实的考察和描述。
本文的立意就是在于此。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简称为异化理论,指的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里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的分析和阐述,其内容包含着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
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还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量;意味着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异化论

异化论描述黑格尔系统的彻底性完成了康德哲学所说的不可能完成之事。
康德主张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人类心灵不能取得关于现实的所有知识。
而黑格尔则提出其一般的论断:合理的是现实的,现实的是合理的(what is rational is real, what is real is rational)。
由此得出,everything that is, is knowable.在此,他有一个十分精致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可划分为三大部分:逻辑观念、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或心灵哲学。
为思考现实的结构及其在伦理、法律、宗教、历史、艺术、道德等方面的表象及最重要的思想本身提供了新的基础。
从观念洐生出了自然领域,如黑格尔所提出的,自然表现了'它本身之外'的观念。
这个表述有点误导,因为它意味着观念独立于世界而存在。
另外,黑格尔把绝对自由赋予观念,表明它自由地像自然一样出于自身。
然而,记住黑格尔的假设,现实的是合理的。
它必然推出,自然仅仅是种合理性或观念,以一种外在形式的,类似于制表匠的观念独立于自身而存在于表中。
但是黑格尔的观念比制表匠与钟表的关系更为细微,因为黑格尔并不真的指两个孤立存在的事物:观念与自然。
最终,现实是一个单一有机的动态整体。
黑格尔对万的之后的逻辑的观念及自然的区分,只是去区分自我同一之现实的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
简言之,自然是反题,是理性观念(正题)的反题。
我们的思想达到了综合观念和自然的新的概念,即精神(Spirit或Geist(德语'精神'的意思))。
把思想从自然赶回精神是自然概念内的辩证运动。
正如逻辑始于最为抽象的概念,的即存在,于是自然哲学始于最抽象的事物,即空间。
空间是空的(正如存在是不定的)。
在一个极端,自然触及到了空(emptiness)。
在另一端,它发展到了精神。
在空间与精神之间是特殊事物的多重性。
那就是自然之所是,自然展现了机械、物理和有机学定律。
自然的每一方面都被黑格尔逐一以其辩证术语分析。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异化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础内容。
理论角度上,研究异化理论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远意义;现实角度上,它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导向作用。
我国学术界针对马克思的异化内涵、异化理论的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标签:《手稿》;异化理论;综述异化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础内容。
理论角度上,研究异化理论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深远意义;现实角度上,它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导向作用。
我国学术界针对马克思的异化内涵、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针对我国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从异化的内涵、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这两方面做如下综述。
一、国内学者对异化概念的理解黄楠森在《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中提出,历史上异化概念有三个用法,即“(1)黑格尔的用法指矛盾的转化,或矛盾。
(2)费尔巴哈的用法,指由于认识上的错误而产生出与主体对扰的结果。
(3)马克思的用法,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即剥削剩余价值。
”他认为,异化概念不能滥用,就如黄楠森提到的:“马克思讲的异化就是劳动异化,就是剥削剩余价值,他讲的异化劳动就是雇佣劳动。
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1]孙英在《异化概念新议》中从两个角度论述异化概念,即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异化和作为人道主义基本概念的异化。
他认为作为后者是前者在人的行为上的具体推演。
他通过对国内国内学界异化的流行定义进行辨析,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异化也就相应地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自己活动及其结果所奴役的异化,如工人的异化劳动,另一类则是被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之外的力量所奴役的异化。
”[2]侯才在《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中提到,“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使用和对异化现象的研究大体经历了由自然的异化到政治的异化再到经济的异化的这一过程。
”[3]文中从博士论文的“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就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再到《论犹太人问题》的“金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进行了论述,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变化过程。
异化论

马克思的“异化论”黑格尔对于宗教的批判是一种虚假的批判,它没有消灭宗教而是拜倒在了宗教前面。
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批判比黑格尔更进一步,他揭示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神是由人造出来的,但是人却在为神服务,这就是宗教异化论。
接着他提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大爱”,把宗教放入到了人的本质中,把天国还原到为原始生活。
我们爱宗教不是爱现象,而是爱人;宗教的本质是大爱,人的本质也是一种大爱。
费尔巴哈说出了这个宗教异化的世界,人与人的交流没有在物质方面进行,而是要通过宗教,从现实的爱人到了虚幻的爱上帝,人的世界被异化成了神的世界。
而马克思借助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方法形推广到了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十分的敬佩和追崇,但是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提出的劳动异化已经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的批判继承。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与费尔巴哈虚幻的“爱”这种感性的唯物主义相比,马克思更重视物质、实践方面。
费尔巴哈宗教的异化属于意识领域,但是劳动的异化(从本质来说是人的类本质异化的表现)属于现实生活范畴,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强调的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下工人会被异化,他分了四个方面: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在其中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是重点,其他三种是类本质异化的变现。
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在的活动,类似于一种共同体信仰。
最后马克思初步指向了共产主义。
最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这个词的时候,我以为就是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消灭私有制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现在我认识到的“共产主义”是一种人能充分实现人的本质的自由自在的实践活动,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体信仰的一个社会。
而马克思写这篇手稿的时候正是在看到了资本主义压迫下的社会——异化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样的理解下,异化的社会变得生动而令人痛心,工人没日没夜的工作,一天加到十几个小时的班,却只能得到只够温饱的工资。
在流水线生产方式发明了之后,工人更是变成了批量生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工人失去了“人”的本质,只有一个“工”字就能概括,他们完全只有动物的机能。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所谓的异化,是指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逐步走向对自身的否定。
因此,异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杨弃。
因此,异化有两个特征:1、异化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异化必然走向异化的异化。
即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是提出最早异化理论的人;黑格尔承认,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有人的精神。
他认为自然界之前还有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做理念阶段,或者叫做逻辑的阶段。
这个阶段变出了自然界,这就叫异化。
费尔巴哈把这个概念接过来解释宗教。
以前18世纪唯物论批判宗教比较肤浅,光说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
人怎么会信上帝?这是愚昧无知,不懂科学!这种批判很简单,费尔巴哈用异化解释宗教的起源,就比以前深了一步,进了一步。
圣经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创造了亚当、夏娃。
费尔巴哈指出来的却正好相反。
他说,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
不仅如此,人还把自己的本性也放到上帝里去了。
上帝有无比的智慧,这智慧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本性。
上帝爱世人,爱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上帝有意志,意志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所以,是人把自己的本性赋予自己创造的上帝,并且把它无限夸张,成了个上帝。
但是在创造出上帝之后,却跪倒在上帝的脚下,向它哀求:伟大的上帝啊!你创造出我啦!请你救苦救难。
我什么都不是,我是卑微渺小的,你是伟大全能的。
一切好的东西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顶礼膜拜。
这个过程,费尔巴哈把它叫做异化,叫做人性的异化,或者叫做人的本质的异化。
上帝哪里来的?神哪里来的?都是人自己造的。
自己塑菩萨自己拜,不认得了,反而倒过来,让上帝支配自己。
修道士为什么不结婚?因为天国里有个新娘,叫圣母玛利亚。
他把自己需要的,异化成圣母,他就不要新娘了。
修女在天上也有个新郎,就是上帝。
天上有了新郎新娘,就不要人间的了,异化了。
因此费尔巴哈得出一个结论:要克服宗教的异化,人就应该崇拜自己。
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在人之上没有更高的东西,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不要相信上帝,要相信人自己。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产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沿着这条线索,对异化理论或提出综述,或提出阐释,或提出新的见解,极大地丰富了异化理论,也给异化理论带来了新的思考点。
我们要通过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来正确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并正确认识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标签: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异化理论;资本主义一、异化的概念分析及异化理论的发展1.异化的概念分析“异化”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最终定型,脱离不了其发展过程的贡献。
在“异化”概念的前期经历了“对象化”和“物化”的阶段。
因此,提到“异化”,不得不提的当然是与之相近的且易相混淆的两个概念——“对象化”和“物化”。
从词源上看,异化的英文单词是:alienation,它来自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指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分离,精神上升到上帝的层面;其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神性与人性的分离。
由此可见,异化从来源来说就包含着分离、对立的涵义。
这种对立与分离必然派生出主体的概念。
因为只有先设定了主体,才有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与之对立。
这个主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即指人自身。
因此,考察异化,还必须从人的角度来展开。
我们知道,异化概念的雏形实际上就是“对象化”,这种对象化是浅层次的、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和哲学色彩,是简单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物理学上的客观实在。
对象化的直接含义就是,本质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成为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这种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认识加深,以及这种对象化的自在之物对人的影响和制约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象对于自身的奴役。
尤其是进入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简单机械的劳动过程使人丧失了自身的意识。
人成了非人,人变成了一种物品,一种商品。
主体原来所具有的创造力、情趣、知识都被机械化所泯灭了。
弗洛姆的异化论及现实启示

弗洛姆的异化论及现实启示异化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一种社会现象,并没有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消除。
实际上,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反而感到内心更加的迷茫,感到被物所控制,这就是异化的表现。
弗洛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与批判,并探寻使人克服异化走向健全的有效路径。
准确理解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对分析与解决我国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标签:弗洛姆;异化理论;意义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对异化的概念,异化产生的根源、表现方式以及克服途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在他看来,人的精神和性格结构的异化是更加深层次的异化问题,也更加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使人走向健全。
现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释放的力量更大,但人的内心更加感到无能为力,更加不知所措。
人被自己所创造的的物所控制,所奴役,失去了自身的内在独特特性。
弗洛姆断言:“实际上,尽管物质繁荣,人们在政治和性方面拥有自由,但在精神上,二十世纪中期的社会比十九世纪病的更重。
”〔1〕(82)可见,物质虽是保障人类生存的前提,但物质的进步并不能代表人就可以幸福的生活,内心得到满足。
准确认识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对我国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协同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一、弗洛姆异化理论弗洛姆认为异化这种问题并没有在20世纪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的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消失,反而是更加的深化和普遍化,不仅存在劳动异化,而且还存在技术异化、政治异化,甚至人与人的异化,使人成为机器,被自己所创造物所控制,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也就是,自认为自己是健全的人,实质却是一个不健全的人,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
“作为一个人,他是多么无能为力,这些力量体现在他所创造的物中,以从他身上独立出来,他被他所创造之物控制着,失掉了对自己的所有权”。
〔1〕(p101)人们感到的不再是幸福与自由,甚至想逃避这种自由,人的内心充满的是内疚、惶恐与不安,与他人关系的也更加的疏理与冷漠,自身丧失了独特个性和自我意识。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2019-08-06⼀、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兴起与70年代,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G.A.科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个辩护》⼀书。
在80年代形成⼀种学术思潮,影响⾄今。
严格的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个学派或者流派,因为它没有通常能够成为学派的基本的⽴论特征,⽐如,相互认可的基本特征,原理,主要观点等,它是⼀个开放的系统,松散的互相讨论、学者之间的观点并不是互相认同,那为什么称之为⼀个学派呢?原因有两个,以使他们的研究⽅法都有英美分析哲学的底⼦,采取的⽤分析的⽅法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分析哲学20世纪起源于英国,1905年罗素《论指标》,其产⽣是⾃然科学升⼊发展,数理逻辑影响空前的催化下形成的⼀种哲学思潮,强调分析⽅法的重要性,分解分析法,就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组成要素,形式分析法,分析科学预⾔,命题,推理形式结构,意义分析法,分析词语,命题的意义,特别是分析元逻辑,元科学语⾔的意义。
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确化,清晰,严密。
其⼆他们声称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追求的是重构⼀种既是科学的⼜是⾰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意义是指,符合20世纪的哲学标准,机构严谨,话语明确,⾰命的意义是说,⼀种有关解放的理论。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些注重理论的诠释和概念化,拒绝或批判各种形式的⽅法论主义和个⼈主义的微观基础,⼀些强调以理性选择为⽅法论原则探讨理论的微观基础,既反对整体主义也对基础注意持某种否定态度,⽽且从实践和理论⾓度来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套和信⼼年集中在⼀起的紧凑实体,不存在⼀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存在⼀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式,分析的马克思只是将不同的观点和研究路径结合到了⼀起。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三部分,⼀部分是⽅法论问题,⼆是经验理论部门,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三是规范理论部分,主要是对异化,剥削等伦理问题的分析。
从马克思的异化论看当代人的异化

从马克思的异化论看当代人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我们认识当代人的异化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与思路,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社会中,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所带来的各种异化问题。
借助文献法浅析马克思异化论,并从网络人的异化层面来分析当代人的异化问题,简单陈述解决的对策,最后是对其他领域中的异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以求不断深化对不同时期的人的异化的认识,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标签:马克思异化论;当代人的异化;网络馬克思的异化论对于当下社会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精神产品的日益兴盛,人们在享受着发展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生活时,当代人的异化现象也呈现出显著的普遍化倾向,而对人的异化的理解,应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有所新发展,即当代人的异化更强调人们对于发展成果的过于依赖和发展成果对人们的控制,所产生的主体性的丧失和心灵与肉体的分离,并伴之机械化、物质化、失控化、冷漠化等倾向的产生。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概述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异化是一种同阶级一起产生的社会现象,强调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以及生产的产品对自身产生了异己力量,这种异己力量使人失去了主体性,丧失了能动性,不断受到来自这一对立面的控制与统治,遭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奴役。
具体来看,马克思劳动异化的理论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工人与其产品之间存在相互异化。
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了劳动产品,但是却不属于工人自己,创造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与工人形成了对立。
其次,自我异化,即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相互异化。
工人生产的产品发生异化,工人自己的劳动行为也随之发生异化。
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劳动本身应该是自由自觉的行为,但是却受到资本家的压迫和强制,失去了这种自由,劳动行为并不是出于工人自己的本身的目的。
第三,工人与人的类本质存在异化。
工人本应该是通过劳动行为证明自身是类本质的存在,但是工人的劳动行为发生了异化,类本质也就发生了异化。
哲学社会科学讨论禁区趋同论异化论

哲学社会科学讨论禁区趋同论异化论摘要:一、引言1.介绍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2.讨论禁区、趋同论和异化论的背景和意义二、禁区现象1.阐述禁区的定义和表现2.分析禁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学术发展的影响三、趋同论1.解释趋同论的概念和主要观点2.探讨趋同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及影响四、异化论1.阐述异化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2.分析异化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启示和影响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思考1.面对禁区,如何推动学术创新和进步2.如何在趋同论和异化论中找到平衡,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六、结论1.总结全文内容2.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正文:一、引言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国际环境中,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禁区趋同论和异化论的讨论。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论述,分析其背景和意义,并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行思考。
二、禁区现象禁区是指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些具有争议或者涉及敏感问题的研究领域被人为地限制和禁止,使得学者们无法自由地进行研究和探讨。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创新,使得一些重要的问题无法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解决。
三、趋同论趋同论是一种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会走向相同道路的观点。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趋同论认为各种文化、制度和发展模式最终都会走向融合和一致。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也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和地域特色的减弱。
四、异化论异化论是与趋同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主张各国和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应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制度优势。
这一观点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认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异化论为各国和地区的自主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思考面对禁区现象,我们应积极推动学术创新和进步,打破研究领域的局限,勇于面对和解决重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
“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揭露和对异化新特点的分析,得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型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理论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性质。
一异化本属哲学范畴,最早将异化概念引入社会政治学说中,作为考察社会政治问题“概念工具”的是卢卡奇。
早在20年代,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就已通过对物化与商品生产内在联系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必然性。
他认为,物化是商品社会固有的现象,它必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商品交换的原则成为社会活动的最基本原则,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披上了“物—物”关系的外衣。
因此,商品交换以及由此产生的物化,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异化成了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普遍的社会存在范畴”。
卢卡奇还分析了物化在主、客观两方面的表现形式。
从客观方面看,物化表现为:一个充满客体的世界拔地而起,控制这些客体的规律虽然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人们仍将它视为与自己力量相对立的异在的隐蔽的力量。
尽管人们能掌握其规律,但却无法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这一客观的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这种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进行的。
总之,卢卡奇指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的稳定发展时期,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了福利国家政策,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西方学者(如自由主义者、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社会了。
“西方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并没有消除异化现象,反而深化、扩大了异化。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仅马克思所描述的那几种异化形式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着,而且伴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又产生出许多新的异化形式;异化不仅表现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人的理性与本能之间、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而且还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
在列斐伏尔看来,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尤如一张巨大无比的网,笼罩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异化就这样扩展到全部生活,任何个人都无法摆脱这种异化。
当他力图摆脱这种异化的时候,他就自我孤立起来,这正是异化的尖锐形式。
”[②]另一个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萨特则干脆宣称,异化是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命运。
他认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无法逃脱“他人目光”的注视而不得不“自我欺骗”,这就是异化的最普遍形式,所以萨特称异化是人类一种无法克服的“本体论形象”。
60年代,卢卡奇在《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中重申了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必然性的观点。
他引述了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关于人的存在的双重性的一段话:“在政治国家真正发达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
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做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别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
”[③]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这种双重性,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特性必然使市民及其理论成为资本无限统治的工具,从而导致人的全面异化。
卢卡奇写道:“资本主义的这一特性必然导致人同自身的全面异化。
”“资产阶级的纯经济越发展,异化就在资产阶级中不断加深,这是不言而喻的。
实利主义的资产阶级越是强烈地力图在全部生活环节上得到承认,超越市民理想,异化就越深刻。
”[④]根据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必然性、普遍性的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否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
他们认为,一个合理社会的标志,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丰裕、生活舒适的社会,更主要的应是一个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挥的社会。
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恰恰相反,它导致人格的扭曲、人性的丧失,因而是一个畸型的、病态的社会。
他们使用了许多概念来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性质,如“不健全的社会”(弗洛姆)、“患了社会健忘症的社会”(拉塞尔·雅各比)、“总体异化的社会”(列斐伏尔)、“单面性的社会”、“病态社会”(马尔库塞)等。
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它的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时,这个社会就是有病的。
”[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是这样的一个病态社会。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肯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异化的、病态的社会,指出了异化与资本主义的必然联系,而且着力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异化所具有的新特点。
第一,当代异化对人造成的结果,主要是一种心灵的折磨、精神的痛苦。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说,在马克思的时代,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异化,异化对工人所造成的结果,主要是肉体上的痛苦(如物质生活的贫困、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等),那么,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对人所造成的结果,则主要是心灵的折磨、精神上的痛苦。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西方社会的确是一个“富裕社会”,不仅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资本家过着奢侈的生活,而且社会各阶层的物质需求也能够得到基本满足。
但是,马尔库塞认为,这种状况并没有给西方人带来真正的幸福,相反,这种丰裕的物质生活是与巨大的精神痛苦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因为,其一,人们承受着“多余压抑”所带来的额外的紧张和负担。
这种多余的压抑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无时无刻不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
其二,人与物的关系被完全颠倒,人甚至已沦为物(商品)的奴隶。
在当代,由于人们把社会所强加的“虚假需求”当作自己的真正需求,拼命把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占有更多的消费品当作自己生活的全部内容,这样,物与人的关系就被完全颠倒了,人成为商品的奴隶,因而感到精神更加痛苦。
其三,人彻底丧失了自我,成了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伴随当代资本主义“一体化”过程,人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失去了自己真正的自我,成了一具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东西,这也必然导致人的巨大的精神痛苦。
这种精神痛苦,比因物质匮乏、异化劳动所导致的肉体痛苦,更加深重,更加强烈。
如果说,肉体的痛苦还有望得到解除的话,那么,这种精神痛苦则已“病入膏肓”,无法解除,这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一个本质特征。
第二,当代异化正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的控制手段。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说,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控制主要地是强制的形式(如政治专制、暴力镇压以及饥饿等),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者的控制形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强制形式已退为次要,异化则成为主要的、更加有效的控制手段。
现在,统治者巧妙地利用、甚至制造各种异化的形式,借助科学技术,对人的心理系统进行操纵和控制。
这种控制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通过社会生产的自动化,使每个人都屈服于技术分工,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像零件一样被结合到社会这部大机器中,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种“零件”的命运。
二是制造“虚假的需求”,并借助各种广告媒体、社会催眠术等手段,强迫人们去接受,把“社会的需求和政治的需要必须变为个人的本能的需要”[⑥],而一旦人们接受了这种“虚假的需要”并改变了自己的专能结构,人们也就“不自觉地和自觉地接受和屈从于制度的控制和操纵”[⑦]了。
因此,异化成了更加有效的控制手段。
第三,当代异化具有“总体性”的特征,已发展成为一种“总体异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19世纪,异化主要存在于劳动生产领域,所以马克思对异化的分析和揭露,也主要局限在劳动生产方面。
而在当代,异化已超出劳动生产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异化的受害者,也不仅仅是无产阶级,还包括资本家、官僚、经理、职员以至普通居民。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阶层都饱受异化之苦。
例如,工人仍然是受异化之苦最深重的阶层,他的人性被严重扭曲,创造性被完全窒息,在科学管理的幌子下,工人甚至被剥夺了自由思想和活动的权利,工人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不过是一个被动的零件,一个“机器原子”。
作为工人之对立面的资本家,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资本家作为人,他是除了金钱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的人”。
经理们的状况又如何呢?弗洛姆断言,“经理的作用也是一种异化”[⑧],他们是“既无爱也无恨完全无人格”[⑨]的机器零件,“是这一非人格机器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同雇员进行个人接触的人”[⑩]。
至于行政部门,从行政官吏到普通职员,“在今天的异化程度,甚至超过熟练的手工劳动者的异化程度”。
而就整个人类而言,“在今天,全人类都成了它自己创造出的核武器的囚犯,成了同样是它自己创造出的政治制度的囚犯”[①①]。
总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是马克思生活时代所不具有的,因此认为,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异化理论,已不足以分析和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这就为他们“修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种种异化理论,作了理论的铺垫。
三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如此普遍,如此深刻,那么原因究竟何在?对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科学技术是产生异化的万恶之源。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技术是异化之源,主要理由是:第一,科学技术的发达,提高了生产劳动中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从而也增强了工人劳动的“破碎化”,使工人服从于片面的劳动分工,这是劳动异化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使工人更依附于生产过程,从而更失去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
第二,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富裕的社会,人们的物质匮乏消失了,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了,但与此同时人也失去了反抗的权利,失去了说“不”的理由,成了现存社会制度的驯服工具,导致“没有反对派”的异化政治。
第三,科学技术被利用,并已成为制造“虚假需求”的重要工具。
异化作为一种新的控制手段,是通过制造“虚假需求”而实现其对人的本能和需要的操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