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小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社会性发展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将于3⽉11⽇进⾏,请考⽣做好备考准备,迎接考试,⼩编在此预祝⼤家取得好成绩。
课程推荐:⼩编在此为⼤家中公校课程,套餐、免费试听体验【
知识点三、社会性发展
⼩学⼉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
(⼀)⼩学⼉童的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和他⼈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发展相对应。
⼩学⼉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这样⼏个趋势:从表⾯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理品质特征的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到多⽅⾯、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从呆板到灵活的思考;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学⼉童的社会性交往
⼩学⼉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母、教师和同伴。
⼩学⼉童与教师的关系是⼀种重要的⼈际关系,师⽣彼此相互影响。
与幼⼉相⽐,⼩学⼉童与同伴交往的频率更⾼,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次数也进⼀步增加,社会性交往也更富有组织性。
新东⽅课推荐:。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简介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
凡是有人群的地,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
人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着各种角色,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
你跟别人打交道的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别人的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会性的场合。
(一)社会性的产生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大多数学者实质上都是把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即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
动物也有这类需要,所以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
比如,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
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求,反而还增加了这种需求。
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团体成员、遇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参加者)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
沙赫特也曾做实验说明:人是很难忍受长时间与他人隔绝的。
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
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阶段性、互 动性、情境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重要性及意义
重要性
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身心健康、人格 形成、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
意义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儿童 的社会认知、情感表达、人际交往和 问题解决等能力,为儿童未来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06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 略和方法
家庭教育策略改进建议
01
02
03
04
建立积极亲子关系
通过日常互动、情感交流等方 式,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感
和信任感。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承担 适当家务,以培养其独立性和
责任感。
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应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和教育孩子
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01
亲子依恋关系
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态度和技能。
02 03
亲子互动方式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日常互动方式,如游戏、交流等,对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情 感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亲子冲突与解决
亲子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些冲突对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协商、妥协等方式解决亲子冲突有助于培养儿童 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03
学校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 展影响
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对儿童影响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
(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 或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意损坏 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向他人挑衅、引 起事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在 儿童身上经常发生的行为。
.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幼儿社会 性发展更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
(2)安全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 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 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 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 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 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
(3)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 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 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 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 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 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 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
.
(1)回避型
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 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 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 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 又走开了。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 亲的安慰表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 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 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 家长的做法: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
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 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 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 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社交障碍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 干预措施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家庭疗法等。
家长和教师如何共同努力,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家长和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技 能和情感,如分享、合作、关心他人等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潜移 默化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社 会性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
02
亲子关系与家庭环境对学 前儿童社会性影响
亲子关系类型及特点
民主型亲子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平等、尊重的 关系,鼓励孩子自由表达,注重培
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专制型亲子关系
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强调服从和 纪律,较少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纠正不良行为
当儿童表现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 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和 引导。在纠正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 法,避免简单粗暴的惩罚或责备,而 是要通过耐心讲解、引导思考等方式 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 来。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和自信心不受伤害。
06
总结:全面关注并促进学 前儿童社会性健康发展
家长自身要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道德 品质,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 子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03
同伴关系与幼儿园环境对 学前儿童社会性影响
同伴关系类型及特点
01
受欢迎型
在同伴交往中积极主动,表现 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被
大多数同伴接纳、喜爱。
02
被拒绝型
在同伴交往中活跃、主动,但 经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 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 、抢夺玩具等,因此常被同伴
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报告社会性发展是小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参与社会活动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对于其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将对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小学生积极的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1. 自我意识的建立阶段在小学阶段初期,孩子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观念和意识。
他们逐渐学会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开始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2. 同伴关系的建立阶段在小学阶段中后期,小学生开始主动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关系,并且愿意主动与他人合作。
他们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3. 规范意识的形成阶段在小学阶段的末期,小学生逐渐接受并遵守社会规范和规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且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影响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方式,父母的育儿方式以及家庭的价值观念都会对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2. 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的积极性和支持性对于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的教育方式、同学之间的交流活动以及学校对于道德教育和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都会对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3. 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社会文化中的社交互动方式都会对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三、促进小学生积极社会性发展的建议1. 家庭的支持和陪伴家庭成员应该给予小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 学校的教育和指导学校应该重视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巧。
第十三章小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第十三章小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性发展小学生是处于社会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通过与同伴和社会环境的互动,逐渐理解和适应社会规范,培养友谊和合作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小学生在社交互动中逐渐发展出对他人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内心感受和意图,能够从他人的行为中推测其意图和情感。
例如,他们能够理解一个人的笑容表示快乐,而哭泣表示伤心。
这种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理解,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建立起友谊和信任的关系。
其次,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也表现为对合作和分享的认可和重视。
在小学生的社交互动中,合作和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小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了分享自己的资源和经验。
这种合作和分享的能力是小学生成为社会的一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
然而,小学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可能存在社交困难和社会认知上的障碍。
他们可能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难以建立好的友谊关系,或者对合作和分享缺乏兴趣。
这些问题会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促进小学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家长和教师应该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正面的榜样。
小学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离不开与家庭和学校环境的互动。
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鼓励他们与同伴互动,分享和合作,提供良好的典范。
其次,要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指导。
对于一些存在社交困难和社会认知障碍的小学生,可以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理解他人和合作的能力。
可以开展一些社交技能培训课程,教授小学生从他人的表情和动作中推测其意图和情感的技巧。
最后,要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小学生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和合作项目。
同时,要加强对小学生的社会行为的引导和纪律,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
发展心理学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PPT学习教案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
阶段
心理特征
一 前习俗水平 1 避罚服从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
的 (4-10岁)
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
惩罚。
2 相对功利取向 只按照行为后果是否
带来需要满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水平
二 (10-13岁 3 寻求认可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
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
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
即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
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2、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 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
第16页/共24页
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行为 百万富翁为癌症研究捐款50万 马拉多纳拍广告
动机 可能是为了挽救自己的病情 可能是为自己做广告
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等等。
第9页/共24页
小学各年级儿童择友标准的变化(%)
择友标准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直接接触 41
21
36
25
28
接受关系 16
24
27
15
11
敬慕关系 13
55
30
57
59
其他关系 0
0
7
3
2
小学儿童的择友表现出同质性和趋上性。 同质性即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似的人做朋友; 趋上性即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
3、 敌 意 攻 击 却有 所增加
第21页/共24页
如何有效地控制孩子的攻击性发展
1)遗传与与攻击性---耐心和自我克制 2)塑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1)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 (2)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3)冷处理的方法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首先,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开始显著提高。
孩子们开始理解并感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他们能够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并从中推测别人的感受和意图。
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言语来学习和理解社会规范和社会交往技巧。
这种社会认知的发展为儿童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基础。
其次,情感及人格发展在学前阶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感经验和自我意识逐渐成熟。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能够体会别人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发展为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建立积极关系提供了基础。
接下来,同伴关系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更愿意与同龄人进行交往,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需求和意见。
同伴关系的发展对于儿童的社会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儿童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此外,学前儿童的性别认同也开始在这个阶段形成。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开始培养相应的性别角色和特征。
这个过程主要通过模仿和源于家庭和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来实现。
性别认同的发展为儿童在与同性和异性交往中产生适当的行为和期望提供了指导。
最后,儿童在学前阶段的道德发展也值得关注。
他们逐渐理解和接受社会规范,并开始从内心生成道德判断。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并逐渐发展出合作、公平和友善的行为。
总之,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认知、情感及人格发展、同伴关系、性别认同和道德发展。
这些方面互相关联和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技能、社交能力和道德意识的发展。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关注儿童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发展
小学儿童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发展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
人的心理是由自我构建的,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都受到自我的制约。
儿童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获得对自己的认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别人的人。
儿童是在人际交往中渐进地完成这些认识的,不仅自我意识在逐步提升,自我调节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根据儿童的反应,将儿童的观点采择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3~6岁:未分化的角采择。
6~8岁:社会信息的角采择。
8~10岁:自我反应的角采择。
儿童开始能够观察和评价自己的内在自我,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能够更为直接地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10~12岁:互相角的采择。
12~15岁及以上: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采择。
(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儿童社会化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儿童具备了互相角采择能力之后,就会对他人的感受和心态变得敏感起来,且能够依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他人的需求和喜怒哀乐,由此儿童就能够产生同情与共鸣,能够设身处地地去关注和体贴别人。
另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随之形成了对自尊威胁的预感,面对这种威胁儿童最常用的自我防卫方式就是隐瞒和蒙骗。
成年人常会感到儿童的撒谎行为带有自欺欺人的味道。
其实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揉合了两种自我防卫机制:一种是“否认”,另一种是“反向”。
由于儿童对他人反应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对他人反应的预感有点过于敏感和夸张,经常会出现自我防卫过度的现象,有时还会表现出“机关算尽”的味道,常令大人又好气又好笑。
儿童的撒谎行为是对他们想象中可怕现实的回避和否认。
自我的本质是进行自我调节,而自我调节的内在动力则是个体的内部需要——自尊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在小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的体验: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得到老师的关注为需要,在课堂上由于举手发言最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他们会积极争取这样的机会,常会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争着举手发言,被老师叫到后,却不知说什么。
第十三章 小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性发展[14页]
[3]李晓东主编.小学生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冯维主编.小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美]戴安娜· 帕帕拉,萨利· 奥尔兹,露丝· 费尔德曼.发展心
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一、简述
1.什么是社会认知?请简述小学生认知的发展。 2.什么是社会行为?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经历了什么样
的过程?
3.简述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论述
1.请运用社会认知的相关理论解释为什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 社会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
2.请就影响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人 际关系处理能力。
11岁的小峰让父母很头疼。小峰平时少言寡语,性格 孤僻,不喜欢班集体活动,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不善 于与同伴打交道。最近的一次野炊时,看到他自己喜欢 吃的鸡腿、牛肉、樱桃,他就全部收入囊中,让其他同 学们目瞪口呆。为什么小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所谓社会认知,就是根据人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来解释个体
二、反社会行为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1.生理学、本能论以及习性学 2.社会学习理论 3.挫折—攻击说 (三)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关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
象。从广义来看,人际关系是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泛指一切 社会中交往的关系。狭义来看则是指在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形成 的心理关系,囊括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 系、同事关系等。 (二)人际关系的理论 1.研究人际关系的理论 2.西方人际关系理论 (1)人际交往行为模式理论。 (2)人际反应特质理论。 (3)人际激励理论。
认知心理学 第十三章 社会认知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配套教材 供本科应用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用
【本章要点】
在阐释社会认知基本概念与基本对象的基础上,分析 了社会认知的特点与内隐社会认知的性质,并解释了社会 认知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及代表性理论,最后探讨社会认知
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CONTEXT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特性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个体发展 第四节 社会认知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 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领域,较狭隘的解释就是 人们如何理解社会以及他们在其中的位置。——奥古斯汀
“社会认知” 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 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莫斯科威兹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 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时蓉华 “社会认知”可以定义为“用认知的方法研究和解释社会行 为及社会信息加工的一门科学”。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从认知对象来看,社会认知主要包括:人、物、事。 从过程或者阶段来看,社会认知主要包括:社会知觉、社 会印象、社会判断。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三、社会认知偏差 (一)社会认知偏差的定义
指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 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偏差。
(二)社会认知偏差的种类
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
首因效应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 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最近获得的信息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
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 xx指导教师 xx摘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认知能力的发展却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好坏与儿童时期息息相关。
由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社会性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要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必须研究儿童在认知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认知能力关系引言: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智力(主要包括五个因素: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另一个是社会行为的发展,也就是儿童和周围的人们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即儿童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通过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接受别人,怎样去适应社会。
①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分析并掌握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指导,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意义,而且对儿童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等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一)什么是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即社会化,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课题。
不同学科根据学科自身的性质和任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偏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价值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
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成①王海梅.人人享有听力语言康复[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年,01卷(019期)员中形成“足够的同质性”,在儿童的内心初步确立为集体生活所必须的相似性,即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
②发展心理学偏重于社会化过程的个人成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形成及一般的社会学习过程。
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角色采择能力
角色采择(角色承担),指对自己和他人所扮演的角色的设想。角色采择是 一个过程,是在不断予取的社会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
不能认识到 他人的观点
能意识到他人 的观点,但不 能理解
开始认识到自 己和他人的观 点冲突
能客观地接受 并理解他人的 观点
训练方法: 合作活动训练、情感训练、角色扮演,讲故事,做游戏
集体具有下列特点: (1)明确的共同目标以及由此而产 生的共同行为。 (2)具有统一的领导 (3)具有共同的纪律 (4)具有共同的舆论
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 两个方面:
(1)提供了学习与同龄伙伴交往 的机会。
(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 的机会。同伴的反应和同伴的拒绝 与接受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 认识。
1. 一至三年级处于上升期,一年级到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 2. 三至五年级处于平衡阶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间无显著差异; 3. 五至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在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在儿童发展的多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积极自我 概念的养成在儿童教育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
0
1
2
3
3~7岁
4~9岁
6~12岁
9~15岁
没有形成友谊 单向帮助阶段 。双向帮助阶段, 亲密的共享阶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1)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宏观: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师生中心
微观:儿童的师生关系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
而不断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儿童对教师的 变化:盲从-自主评价倾向
三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调查表明:84%的小学儿童认为要听老师的
话,儿童最常用的话“这是老师讲的” 其中,小学低年级儿童100%的认为要听老师 的话。 五六年级时学生开始注重老师的人品、精神 面貌,试图对教师做出全面的了解。
社会和习俗系 能用社会系统和信息分析比较评价自己和 统的角色替换 他人的观点 (12-15岁以 上)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的处于“社会信息的观 点采择“阶段。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比较机械,无商量 余地。有的低年级孩子已达“自我反省阶段”, 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部分中年级学生也 达到此阶段。有的中年级和大部分高年级学生 “相互观点采择”阶段,能够从旁观者的身份解 释。 这种观点的采择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有些儿童产生过失行为和不良行为,就是因为其 观点采择能力水平较低,若在该方面加以训练, 可以减少过失行为的发生率。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三节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的发展
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发展过程
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
实现社会性发展与认知能力发展的整合教育
01
在游戏中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社会规则和认知技
能。
02
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关注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03
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能
力发展。
•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对于学前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和认知能力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家长也可以参 考本研究结果,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周围环境。
学前期(3-6岁)
03
主动性和内疚感相对发展,逐渐形成道德意识,并学会与他人
合作和分享。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幼儿园教育
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条件 等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师幼关系 等都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同伴关系
大众传媒
05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启示
创设有利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
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机会
组织各类集体活动,鼓励儿童与同伴互动,培养其合作与分享精 神。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摇篮,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建立稳固的亲子关系。
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儿童展示积极的社会行为,引导其模仿 和学习。
。
社会性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具有 积极影响,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和情感表达能力有助于儿童更社会 性发展,较高的认知水平有助于 儿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
13
6岁以下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 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 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 生的。
14
处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7岁) 的儿童会认为约翰更坏些。因为他们判断行为的好坏 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他们是根 据的行为的客观责任去作出判断的。
处于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8-11岁)的儿童 会认为亨利更坏些。因为他们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 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是根据的行 为的主观责任去作出判断的。
15
科尔伯格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 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 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 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 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 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偷药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 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
偷药
3
称以为人“际好和孩谐子为”准取也向做给贼自会己使的自麻家己人烦的(和包家耻括庭辱妻名子声)扫带地来,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 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 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
事
4
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 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
11
皮亚杰1932年出版《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
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和同事们设计了许多包 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来考察儿童道德判断地 发展。
12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 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 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 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8
——跳一跳就能摘苹果
D1=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D2=儿童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D2-D1
9
3. 信息加工理论以及新皮亚杰主义
10
(一)小学生印象形成的发展 印象是个体对他人能力、品质、性格等总体特征的
反映,实质上就是人际知觉的结果。 行为比较阶段,大概在6~8岁之间 心理特点阶段,为8~10岁 之间 心理比较阶段,10~11、12岁之间
5
一个六岁的孩子,把玩具弄丢 了,向父亲求助。父亲问他最 后一次看见玩具是在哪里
孩子说:“不记得了。” 父亲又问了许多问题—在不在
房间?外面?隔壁房间? 每次孩子都回答:“没有.” 当父亲问道:“汽车里呢?” 孩子说:“我想是在那里。”
就跑去取玩具了 父亲和孩子在交往协作中完成
了回忆和解决问题,孩子可能 从中把这些策略内化,下次丢 了东西就可以用上了
6
最近发展区
7
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
◦ 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心理水平。 ◦ 潜在发展水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
到的问题解决水平。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帮助所 达到的问题解决水平与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 问题解决水平的差异。
1
一、社会认知 (一)社会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就是根据人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来解释个
体的社会行为。
对他人的认知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对自我的认知
2
每个同学写五个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句子,我是一 个_________的人。
例:我是一个勤劳的人。
我是一个爱唱歌的人。
我是一个爱干净的人。
16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 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 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 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 药,就是为了赚钱。”
2019/11/16
3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图式:存在于头脑中组织和理解信息的概念或构架。
同化:儿童将环境纳入到已有图式中(量变) 顺应:儿童调整自己以适应新信息(质变) 平衡:发展与认知能力之间的矛盾与调和过程(发
展的动力)
4
基本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在历史、社会文化环 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儿童通过语言符号系统从低 级心理机能发展到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高级心 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 偷走了。
17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 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 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 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 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 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 为什么? 5、 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 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 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
18
水平
阶段
道德推理的特点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前习俗水 平
前习俗水 平
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 平
后习俗水 平
1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
向
惩罚
西,他不会受重罚
2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 满足需要为准则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 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
偷东西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 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5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 为准则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 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 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 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 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 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
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
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 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 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 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 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