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1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a1fb4e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b.png)
《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原子结构的模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组成及其结构模型,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测试评价:通过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测试,评价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方式,讲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重点讲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原子结构模型教具,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https://img.taocdn.com/s3/m/098fc8370508763230121234.png)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汤姆生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原子结构及其中的各粒子间量的关系;3.体会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的历程及科学方法。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cde1e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f.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相关知识。
3.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化学实验器材,如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等。
3. 教材:准备《高中化学》等相关教材。
4. 参考资料:收集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研究历史和相关论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探究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程。
3.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4. 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5. 开展小组讨论,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程度,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2. 评价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对化学教育和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cb2009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1.png)
《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基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原子模型的认识,并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原子结构的模型》课程内容,了解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概念,并准备回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基础问题。
2.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听讲,记录教师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讲解内容,包括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不同模型的特点等。
3. 实践操作(1)制作原子模型:学生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如乒乓球、吸管、橡皮泥等)制作简易的原子模型,并标明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
(2)小组讨论:学生需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制作的原子模型,讨论不同模型之间的异同,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子结构。
4. 课堂作业完成一份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的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作业要求(1)预习准备: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2)理论学习: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要认真做笔记,确保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
(3)实践操作:制作的原子模型要符合科学原理,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和讨论。
(4)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答案准确。
四、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根据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课堂听讲的表现、实践操作的成果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小组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作业反馈(1)反馈形式: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反馈。
(2)问题解答: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进行解答和指导。
(3)后续跟进: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需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进和辅导。
人教版选修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d919f5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e.png)
人教版选修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及教学反思本文主要介绍人教版选修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这是一门重要的高中物理课程,在理解和掌握原子核的基本原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2.了解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包括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概念;3.掌握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并了解主要的衰变方式;4.了解核反应和核能源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下:1.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2.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3.核衰变和主要衰变方式;4.核反应和核能源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核的基本结构;2.掌握原子核的基本性质;3.了解核力的作用。
1.原子核的基本结构;2.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核力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
教学过程1.讲解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原子核的基本性质;3.讲解核力的作用。
第二节: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教学目标1.掌握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2.了解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重点1.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2.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掌握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并了解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1.讲解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2.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来了解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第三节:核衰变和主要衰变方式教学目标1.掌握核衰变的基本原理;2.了解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教学重点1.核衰变的基本原理;2.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教学难点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核衰变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1.3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1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1.3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457f90a482fb4daa58d4b33.png)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材分析〗:原子有复杂的结构,但无法让学生直接观察到,也缺乏学生所熟悉的事实作为推断的依据,因此是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
教材中通过介绍历史上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和典型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并了解原子的构成。
随着对微观世界的不断深入的研究,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教材中以直接呈现的方式介绍了科学研究的结果,帮助学生更深层地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
对于同位素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课本中先用核电荷数引出元素的概念,这里不去辨别元素概念的属性,而是分析同位素,前面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核内质子和核外电子上,因为它们带电荷,元素的分类也是以质子数为依据的。
这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中子上,显示了微观分析的多个角度。
重点是通过介绍同位素原子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体会学科学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兴趣。
由于核外电子抱有排布不作要求,所以建立离子的概念较困难。
教材中用实验展示了两种单质进行化学反应后生成氯化钠的事实,指出氯化钠是由两种离子构成的,这两种离子是由原子得失形成的(不要求知道是最外层电子得失)。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一到二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教学建议:1.把握教学目标,不要把注意点放在科学史的记忆上。
2.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成果,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3.充分利用科学史和同位素应用的教育性素材,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教学准备〗氯化钠实验、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认为原子就象是个实心球,实心球模型能否代表原子的真实结构呢?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
八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01cbde9b90d6c85ec3ac6e3.png)
原子结构的模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小组合作、问题引导、任务解决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的局限性及建立的依据。
2.知道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现象建构正确的核式结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的方法模拟各种原子结构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修正旧模型得出新模型的逻辑分析能力。
2.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对不同模型的发展比较感受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史学习体会和感受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是曲折的,人们通过质疑、实证和反思不断的推翻旧观点建立新观点。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的构建体会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朝真理迈进的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基于科学史的发展理清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及模型的特点。
2.难点:模拟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利用类比法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科学本质。
三、教学和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生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玻尔的“分层结构模型”和电子云模型。
对于微观粒子的模型构建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旧的原子结构模型碰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就需要修正而使之能够解决现有的问题。
由于微观粒子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因此需要借助模型、视频和一些直观化的器材帮助学生构建抽象思维能力。
课堂中需要借助类比法建构模型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设计思路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学生思考、观察、回答:圆的、实心的。
学生对比结合模型的特点把这种模型叫做实心球模型。
【质疑】如果不可师展示下图模型。
4.汤姆生提出的模型是不是全部否定掉道尔顿的模型? 5.请同学们结合这种模型的特点给这种模型起个名字。
模型。
以α粒子散射实验为载体揭示汤姆生模型不能揭示的现象,引发思考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模型。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72bb8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d.png)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性质和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2. 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性质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4.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5.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意义和局限性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其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3.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结果。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采用提问、答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3. 分组讨论的指导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基本原理。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5.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际应用。
6. 总结:总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意义、局限性和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9.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0. 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实验表现和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内容: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2. 评估方法:通过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估。
教案-原子的结构模型
![教案-原子的结构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bc1c4283ec3a87c24028c412.png)
原子的结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定义、构成、原子的结构模型及其中量的关系2、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3、知识应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难点:原子结构中量的关系课堂教学设计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东西,大到无限的宇宙,小到一块黑板、一只铅笔。
那么这些东西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填空: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是 或 。
下列物质分别是由什么构成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水是由 构成的,金属铁、铜是由 构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讲一下原子是怎么构成的,或者说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凡是提到一种物质或者一件东西,就像我们去认识一个人一样。
我们首先要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他的相貌、五官以及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一样。
我们今天对原子也要展开剖析。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和认识原子。
1、原子的定义?2、原子的结构模型?3、原子的结构模型中量的关系?4、如何证明原子的这些结构以及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正式开始讲课1、 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C和Si 等。
2、 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组成。
()()()()()}1+⎧⎪⎪⎧⎨⎪⎨⎪⎪⎪⎩⎩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负电荷原子结构质子每个质子带个正电荷原子核夸克中子不带电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和核外构成,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电性,因此整个原子电性。
不同种类的原子,它们原子所含的数不同。
3、原子的结构模型中量的关系?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原子的半径一般在10-10数量级,大多数的原子质量在10-26千克数量级。
原子中的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的比重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因此,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根据原子组成的各微粒的带电性,可以得出: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例题2:原子序数诶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和中子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145B、核外电子数为94C、质子数为94D、核电荷数为239例题3:下列有关原子中各粒子的数量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质子数肯定等于核电荷数B、质子数与电子数肯定相等C、质子数与中子数肯定相等D、质子数与中子数可能不等例题4:某元素的一个原子,其核内有32个质子,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中必然含有()A、32个电子B、32个中子C、16个质子和16个中子D、16个中子和16个电子5、如何证明原子的这些结构以及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1803年道尔顿模型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1879年汤姆生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不满浆果的松糕”1911年卢瑟福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随意的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初中原子结构模型讲解教案
![初中原子结构模型讲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ce92e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4.png)
初中原子结构模型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2. 掌握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提出的原子模型;3. 理解电子云模型及其意义;4. 能够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2. 电子云模型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1. 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2. 电子云模型的理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资料;3. 教学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原子是否可分?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
二、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15分钟)1. 介绍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 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形成了中性原子。
3. 介绍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三、电子云模型(15分钟)1. 介绍电子云模型的提出背景: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原子的结构。
2. 介绍电子云模型的概念: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形成的云状分布,具有波动性。
3. 解释电子云模型的重要性: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为现代原子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应用实例(15分钟)1. 利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如化学反应、原子光谱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心得。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疑问。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深入研究,如量子力学对原子结构的理解;2. 探讨原子结构模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掌握不同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课件】《第3节原子的结构模型》(18张ppt )
![【教学课件】《第3节原子的结构模型》(18张ppt )](https://img.taocdn.com/s3/m/1e3388abc850ad02df804176.png)
4、 在①分子 ②原子 ③质子 ④电子⑤离子 ⑥原
子核 ⑦中子 ⑧元素中,选择: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__①__②__⑤____ ,其
中__②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__⑥___和___④__构成的。
20
17
氯离子
17
17
20
18
失电子 阳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
离子形成原因:原子
带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阴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
得电子
) 硫酸铜(CuSO4)是由铜离子Cu2+ 和 硫酸根离子SO42构成的。
金属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 少于_4__个。在化学反应中易_失__去__电子,形 成_阳___离子。Ex:钠、镁、铝、铁
带负电荷 9.1176×10-31千克
(1)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 夸克
四、随堂练习
1.原子核( B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2.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B ) A.分子 B.原子 C.中子 D.质子
[3]极少数被弹射了回来,原因是: α粒子撞击到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核。 。
α粒子散射实验
二、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1)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中 在原子核里; (3)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 绕太阳运动那样。“行星模型”
八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6d09fa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4.png)
科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的几种模型及其特点,了解电子、质子、中子在原子中的分布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科学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结构的几种模型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原子结构的几种模型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
2.能够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的方式观察和分析原子的组成结构。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放映一段关于原子模型发展历程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原子结构的几种模型,包括汤姆逊的“西瓜糖葫芦模型”、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和玻尔的“能级模型”,并讲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
3.实验展示(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原子实验,需要的材料包括小球、面包板、弹簧和磁铁。
实验流程如下:(1)将小球插在面包板上,利用磁铁吸引小球,让小球围绕磁铁旋转。
教师解释这个实验可以类比原子结构中的电子绕着核运动的情景。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电子绕着核运动近乎于在一个平面上旋转等。
(3)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比喻太阳和行星的运行轨道。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证明原子的结构?4.理论总结(15分钟)根据实验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通过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了解电子并非简单地绕核运动,而是存在着各自的能级,不同能级又有着不同的能量。
5.深入探究(15分钟)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原子模型的理解,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是否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位置是固定的?如何解释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差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归纳总结不同模型的观点,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位置是不确定的,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差异主要由电子的分布决定。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相关阅读作业。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5c1d6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3.png)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过程;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3. 培养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2. 利用模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3. 采用讨论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自信心;3. 培养学生具备合作、交流、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2.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化学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难点:1.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2. 核式结构模型在复杂化学现象解释中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核式结构模型的图片和视频;2. 有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资料;3. 化学现象解释的案例。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2. 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和疑问;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回顾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2. 讲解:介绍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过程,讲解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3. 演示:利用模型和实验,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4. 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进行讨论和交流;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核式结构模型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过程,掌握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并能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
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交流和共享知识的能力;4.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e2e6e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f.png)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教案: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理解原子核的形成和性质。
3. 掌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演示用的模型(如球体,磁铁等)。
2. 准备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图片和图表资料。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些基础的原子知识,如原子的定义、元素周期表等。
2. 提问学生关于原子结构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讲解(10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概念和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2. 解释原子核的电荷情况和稳定性。
3. 展示原子核的大小和相对质量。
示范(15分钟):1. 使用模型演示原子核的结构,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球体表示质子和中子,并使用磁铁来展示核力的作用。
2. 让学生观察和探索模型,理解原子核的紧密结构和核力的作用。
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如质子数、中子数等。
2.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原子核稳定性与放射性衰变之间的关系。
总结(5分钟):1. 总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强调原子核在原子中的重要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性。
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纠正他们的误解。
拓展(5分钟):1. 提供更多关于原子核的扩展材料,如同位素、原子核反应等。
2.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深入了解原子核相关的内容。
结束语(2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有关原子和原子核的知识。
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互动和学生练习题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深化讲解。
希望以上教案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第2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1
![第2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e7243d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e.png)
第2章第3节《原⼦结构的模型》教案1《第3节原⼦结构的模型》教案⼀、教学⽬标了解原⼦的构成、原⼦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模型的思想。
⼆、教学重点原⼦的构成、原⼦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难点对原⼦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课前预习1、原⼦结构模型的建⽴与修正(1)1803年道尔顿--实⼼球原⼦结构(原⼦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球)。
--发现原⼦。
(2)1897年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是⼀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嵌在中间。
--发现电⼦。
(3)1911年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绕原⼦核运⾏。
(4)1913年波尔--“分层模型”:电⼦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云模型”--电⼦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2、科学家最终发现原⼦核是由更⼩的两种粒⼦——和构成。
3、科学家们⼜对质⼦和中⼦的构成进⾏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更⼩的基本粒⼦——构成。
⼆、新课教学(⼀)原⼦结构模型的建⽴与修正(⼆)对学⽣的课前预习1进⾏检查并重点介绍1、实验:α粒⼦轰击原⼦2、图原⼦模型⼩结:建⽴模型是⼀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使学⽣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法。
思考:氦原⼦核外有2个电⼦,你能建⽴⼀个氦原⼦的模型吗?(⽤图表⽰)⼩结:原⼦是由居中间的带电的和其外的带电的构成的。
(三)揭开原⼦核的秘密1、原⼦核⼜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原⼦核是由更⼩的两种粒⼦和构成的。
它们的情况是。
讲述:核电荷数:原⼦核所带的电荷数,⼀个电⼦带⼀个单位的负电荷,⼀个质⼦带⼀个单位的负电荷;2、试阅读书本P10请⽐较原⼦中电⼦、质⼦、中⼦的质量⼤⼩?⼩结:3、【读表】思考:在原⼦中哪些数⽬总是相等的?(1)(2)(3)4、质⼦、中⼦都是由更微⼩的基本粒⼦构成的。
5、【读图】⼀杯⽔的微观层次分析⼀杯⽔----------三、课堂练习1、原⼦结构中,下列等式成⽴的是( )①中⼦数=质⼦数②核电荷数=电⼦数③质⼦数=电⼦数④核电荷数=中⼦数A.①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③2、原⼦结构中⼀定含有的微粒是( )A.质⼦、中⼦、电⼦B.质⼦、电⼦C.质⼦、中⼦D.中⼦、电⼦3、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三位科学家格罗斯、波利茨、威尔茨克,他们对有关原⼦核内夸克之间存在的强作⽤⼒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发现。
八年级下册科学《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科学《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cd8b2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f.png)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家及其成就,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3.增强学生对我国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所作出的贡献的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2.重难点: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过程中的贡献及其科学精神的传承。
设想:结合科学史实,通过故事化的叙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智慧,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重难点: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设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充满好奇。然而,由于原子结构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可能存在混淆,需要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模型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道尔顿的原子论和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过程:教师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讲解道尔顿的原子论和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教学内容:介绍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过程:教师通过动画演示α粒子散射实验,讲解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让学生理解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
2.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教师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原子结构研究的前沿动态。
第2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2
![第2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67126d4ab8f67c1cfbd6b899.png)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a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2、了解原子核内各种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3、了解同位素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4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内各种微粒的电性。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2、知道物质也可以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同位素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体会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二、教学重点1、a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及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
2、组成原子核的几种微粒。
3、构成同位素的粒子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1、组成原子核的各种微粒之间的联系。
2、离子的概念和形成。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五、教具准备第1课时:高亮度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鸡蛋1只、盛水烧杯1只第2课时: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第3课时:投影片、钠、氯气、表面皿六、课时3课时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引入出示一只鸡蛋并设问:假如你以前从来没有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你想知道蛋壳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把它打碎!又问:如果你不想打破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呢?学生议论,提出实验方案:透视、摇晃、称量……等等演示实验:将鸡蛋放入清水中。
实验现象:这只鸡蛋漂浮在水面上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假设演示实验:得出鸡蛋里面是空的归纳得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时常用的思维方法:即观察物理现象——建立理想模型——理论实验验证。
(注1:用1只鸡蛋作为课题的引入,一是寓意原子的核式结构;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们对第一个问题会不介意,对第二个问题觉得有点棘手。
但为了能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个个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发言。
教案,原子的结构模型
![教案,原子的结构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42732bf5fad6195f302ba66a.png)
原子的结构模型一.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四.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学生活动:看教材51页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师:小结1.原子枣糕模型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电子像枣糕上的中枣一样嵌在球中整体中性师:汤姆生的枣糕模型确实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不久又被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
这就是α粒子散射实验。
2.α粒子散射实验(1)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α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学生通过看教材52页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α粒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难点
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一、课前预习
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1803年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发现原子。
(2)1897年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
(3)1911年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4)1913年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2、科学家最终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和构成。
3、科学家们又对质子和中子的构成进行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构成。
二、新课教学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二)对学生的课前预习1进行检查并重点介绍
1、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2、图原子模型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思考:氦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你能建立一个氦原子的模型吗?(用图表示)
小结:原子是由居中间的带电的和其外的带
电的构成的。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和构成的。
它们的情况
是。
讲述: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2、试阅读书本P10请比较原子中电子、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
小结:
3、【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1)
(2)
(3)
4、质子、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构成的。
5、【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一杯水----------
三、课堂练习
1、原子结构中,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①中子数=质子数②核电荷数=电子数
③质子数=电子数④核电荷数=中子数
A.①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原子结构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
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
C.质子、中子D.中子、电子
3、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三位科学家格罗斯、波利茨、威尔茨克,他们对有关原子核内夸克之间存在的强作用力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发现。
有关夸克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夸克研究是一个科学研究的热点
4、1992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汞元素的一种新原子,这种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8,核电荷数为80,这种汞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80 B.128 C.208 D.288
四、课外练习
1、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是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粒子()
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
B.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
C.绝大多数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极少数被弹回
D.绝大多数发生偏转,甚至被弹回
2、我国计划在2007年发射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其任务之一是寻找一种新能源——氦3。
氦3原子核由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的,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 1
B. 2
C. 3
D. 6
3、下列粒子中带正电荷的是。
①电子②质子③中子④原子核⑤原子⑥分子
4、美国在2003年对伊拉克战争中,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投放了大量的贫铀弹,贫铀弹中的铀元素核电荷数为92,原子核质量数为238,则它的核内质子数是,核外电子数是,中子数是。
5、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科学家是英国的,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6、构成原子核的微粒是、。
由于所带正电和所带负电,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显性。
7、化学反应前后,下列粒子的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 )。
A.分子B.原子C.质子D.中子
8、根据书中的表格,填表并回答问题。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氢10
碳66
钠1112
填完表后,分析此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
(2)。
(3)。
(4)。
9、以上表中的钠原子为例,说明原子是如何构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