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所以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又要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阶段特征。

所以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实施的前提。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历史教学;有效性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从这个观点看,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变成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参与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进入中国才20多年,这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方法目前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在历史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因为前期的分组不合理、教师学生准备不足,造成课堂的无目的讨论;又如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管控能力较弱,使得“讨论”变成“闲聊”;再如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过,在学生思维出现碰撞的时候无法正确引
导、分析、总结。

各种原因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流于形式。

如何才能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研究,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前合理分组,明确各自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讲究系统性、结构性,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分组的原则,组间同质保证了各种可以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成员的互助互补。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适时调整小组成员,以此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小组分完后,每次我都会让他们给自己的小组取个名字、画个组徽,如有一年在执教八年级的时候,在学习到大跃进和文革的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我全部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于是在分完组后让他们用周末的时间给自己小组取名字。

我本以为他们会取个很流行的名称,结果出乎意料之外,他们取的名字很有单元特色,有“卫星组”“赛千斤”“高产”“造反(质疑)”等,而且在名字背后都有一定的内涵,比如“造反组”,我最初看到这个名字后感觉很不合适,要求修改,但是当组员提出他们起这个名字是他们这个组的成员善于质疑,善于换角度思考后,我最终同意并理解了这个名字。

在给各自小组命名的同时还明确了各自分工。

各组确认了课堂前与后的资料收集、整理分类、小结的人员,以及课堂中组长、记录、协调等不同任务角色,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合理选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所以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又要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阶段特征。

所以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实施的前提。

我在进行大跃进内容教学之前,先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想摸清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情况并激发学生对学习这段历史的学习兴趣。

在问卷调查的第二天,学生就掀起了问各类问题的小高潮,学习兴趣无疑是被调动起来了。

再从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大跃进名称的由来和具体表现几乎不知道,更不用说要让他们说说给我们国家的经验教训了。

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名称的由来”“具体的例子”“给我们的启示”这三个主题,分给各组去查找、分析、综合有关资料,为课堂的谈论、展示、碰撞做充分的准备。

在这一阶段教师不能忽略了自身,教师要比学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只有教师自身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更好的引导学生。

三、教师引导,课堂民主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的共同探究问题,教师不能预设过多,也就是说不能在课堂中不断的暗示提醒,把讨论向自己预设好的方向前进,这样最终又回到了教师的独角戏。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过去课堂的主导变为引领和指导。

在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思想上的顾虑,无拘束的与别人讨论交流。

有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后的观点是独特的,表达的语言是犀利的。

这让我认识到只有教师真正的放开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才会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应变能力,才会有更多更意外的惊喜。

这样的课堂将会是活跃、高效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并不是意味着课堂的放任自流,在课堂上,教师要巡视各小组,在巡视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监督者,要给学生一定的点拨,要和学生交谈,善于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要抓住关键点,把学生的谈论引向更深的一个层次。

如我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时候,有学生就在谈论中提出,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话辛亥革命就成功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大胆假设,然后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抽丝剥茧,让学生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与辛亥革命成败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真正在教学中做到了再合作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课堂前的准备、课堂上的教学,课后还要拓展延伸。

课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的书籍,制作小报,撰写历史小作文,演讲比赛等。

这样就把课堂内外联系起来了,不光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还有助于教师自身完善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