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区域经济特征分析
杭州市地理环境
![杭州市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66351ee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6.png)
杭州市地理环境
杭州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杭州市地理环境优越,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太湖经济圈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下面将从地貌、气候、水系等方面介绍
杭州市的地理环境。
山水相依
杭州市地势东西高,中部低,西部山地起伏,东部平原开阔。
市内有大运河、钱
塘江、富春江等水系穿城而过,构成了独特的水网环境。
西湖是杭州市的标志性景观,周围山峦环抱,水杉倒影,美不胜收,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气候宜人
杭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湿冷,
春秋宜人。
杭州常年雨量充沛,雨水充沛,气候宜人,适宜居住和生态环境良好。
生态环境优美
杭州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山清水秀。
西湖周边的植被茂盛,空气清新,环境
优美。
市内还有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大量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为城市增添了独
特的生态魅力。
总体来说,杭州市地理环境独特,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美,是一个
宜居宜游的城市。
以杭州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以杭州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6f7e4c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f.png)
以杭州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理要素对城市产生影响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地理环境因素能改变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使这个城市发生巨大改变。
城市是人类发展与居住的基本场所,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环境中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占有是城市进步与发展的前提。
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和维持基本生存必备条件之一。
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质量、景观协调程度及可持续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城市产业结构、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人们对整个城市整体人文素质及道德水平的评价与认同。
因而城市是人类发展的产物和象征而受到人们重视与尊敬。
城市的发展与人民需求息息相关,而且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有深远意义。
一、杭州市杭州市位于中国浙江省中部,浙江省东北部,钱塘江下游,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邻江苏,西北连安徽,东南邻上海、浙江两省,南濒杭州湾,西接嘉兴、湖州和绍兴,北与安徽省黄山市相连。
杭州市由钱塘江、京杭大运河、杭金衢铁路和京台高速等构成。
杭州市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3年12月30日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省北部大通道上,是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连接最为便捷的城市。
全市总面积2271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约为7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1656万(2017年)。
二、地貌特征杭州的地形由东向西呈阶梯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杭州市的山地主要为丘陵地带,如临安、富阳、桐庐等地区。
这些地方均属于低山区,且大多以山丘为主,山丘连绵起伏且不平缓。
山地与丘陵之间,往往还有一些冲积平原,而冲积平原又往往是低地。
由于杭州地形复杂所以这里就形成了一个个山地村落类型。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浅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39ae4f336c1eb91a375d52.png)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浅析
叶津杨 ( 浙江师范大学 符加侬 3 2 1 0 0 0 ) 浙江 金华
[ 摘要】区域 经 济不平 衡增 长 已成 为 中国经 济发展 中的一 个显著 现 象。浙 江在 经 济快速 发展 的 同 时, 区域经 济发展 差异也 尤为显著 。因此 ,本文利 用主成 分分析法对浙 江省 的 区域经 济差异进行一 个 分析 。 [ 关键词】浙江 区域 经济差 异 主成分分析 [ 中图分类号】 F 2 2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9 —5 5 4 9( 2 0 1 5 )O 5 —0 1 2 8 —0 1
杭 州 5 9 4 9 2 0 8 2 8 4 4 2 8 9 7 2 7 5 3 2 1 4 6 1 2 4 5 3 5 3 2 9 1 3 9 l 3 1 8 6 宁波 5 1 6 3 2 1 9 2 8 7 1 2 0 7 3 2 1 9 3 1 7 0 4 l 1 7 2 5 2 0 2 9 9 7 7 1 4 2 6 1 嘉 兴 2 3 0 0 1 2 7 1 3 4 0 8 3 4 1 4 8 8 7 9 9 3 3 4 1 6 0 2 7 4 8 7 1 4 3 6 5 湖 卅l 1 3 0 2 1 O 4 7 1 5 4 8 3 7 2 0 5 l 6 1 7 2 5 9 2 5 7 2 9 1 3 2 8 8
地 区 X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X 9 X l O
由于 前两特征值 的累积贡 献率 已经 达N9 4 . 8 3 7 % ,可 以 说前两个变量 已经概括 了大部分信息 ,因此提取 前两个因子 便能够对所分析 的问题 进行很好的解释 ,所 以取 前两个成分 作为主成分 。根据 因子得分系数矩 阵和标准化后 的数据可 以 计算出各个观 测量 的因子得分 。具体见表3 。
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以杭州为例
![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以杭州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280967b7fd5360cba1adb2e.png)
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区 域 经 济
浅 析 区域 性 中 心 城 市 的发 展
— —
以杭 州 为例
方 良
( 江财经学院 浙
浙 江杭 州
30 1 ) 10 8
【 摘
要】 在 全球 经济一体化趋 势加速的 时代背景下 , 中国经济要进一 步扩大总量、 提升 质量 , 亟须 若干 个区域发挥重要 的带动和支撑
域性中心城市可能会在组团模 式或连片 模式等 方面有 所不 同, 但它们 集 型的“ 三资 ’ 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 创造 了大 量的就业 岗位 , 吸引 必须都要有应有的规模 , 即在城 市人 口、 城市 面积等方面都 要有应有 的 了全 国劳动力大军 。除广东外 , 北京 、 天津、 上海三个直辖 市和江苏、 山
展小城镇的路子 , 而是应该 走体 系化发展 的路 子 , 即大 中小 城市与小 城 之间的不平衡表现 在各 地在收入 水平和 就业机 会上的 差距。 自 2 世 0 镇协调发展的路 子。走体 系化发 展的路 子, 最为重 要的 工作是 推动各 纪 7 年代 , 0 中国开始改革经济体制 , 由计划经济逐 步转变为市场经济 。 类中心城市的发展。各类中心城 市是中 国城市体 系 中的最基 本构 架 , 中国改革过 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外开放 , 开放的过程中 , 在 中央政 对别的城市及小 城镇有 巨大的辐 射和推 动作用 , 因而中 国城市 化的重 府 采取了一种有利于部分沿海省份 的 非平衡发 展战略 ’ 这 种战略显 ,
许多城 市工业 部门 生带动作用的应有的功能 , 这种 功能的有 效发挥是 现代 化区域 性中心 用。制造业 的发展能够促进 生产要素 的快速积 聚 , 直接 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果发挥不 了区域性的经济 带 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 动力 , 而显著地 提高城 市化水 平。第三产
杭州市主要统计指标分析及预测报告【范本模板】
![杭州市主要统计指标分析及预测报告【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918afb8804d2b160a4ec01d.png)
杭州市主要统计指标分析及预测报告(xxx,0000000,xxx级;xxx专业,合肥学院,230022)[摘要]近年来杭州市发展迅速、稳定,各个方面的经济数据都呈比较良好的增长势头。
本文我们主要利用一些分析对近年来杭州市的主要统计指标进行分析,并且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对图表的观察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它的增长特点和未来的增长趋势。
[关键词]主要统计指标;分析;预测;线性回归The report of Hang Zhou's main statistical index analysis andforecast(Lcvccc, 0000000 levels;the specialty of engineerit, Hefei university,230022)[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ang Zhou, all aspects of economic data has a good momentum.. In this paper,we mainly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by using some of the Hang Zhou of major statistical indicators for analysis,And in the form of chart , Through to the chart observation we can easily find it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ture of the increasing trend. [Keywords] main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forecast;linear regression正文一、简介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人口870.4万人,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南翼经济、金融、物流、文化中心.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钮。
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109a43b307e87101f69632.png)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研究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之中的作用、区域之间互相联系的规律。
包括如下内容: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
例如: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相关政策、法治水平等等。
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可以了解区域的发展基础,评估发展潜力,为选择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应明确指标种类、数量、质量、分布、优势、劣势和变化趋势等问题。
以杭州为例。
杭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物产丰富,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2.8%,矿产资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属和金属矿床;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8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8.9万人,非农业人口354.4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2‰;2009年累计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6家,累计培育认定研发中心521家,企业技术中心454家;基础设施水平较高,法治健全。
二、区域发展现状评价及问题分析同样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主要是对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进行分析;区域社会发展情况的评价主要是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精神文明、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从生态环境质量、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经济问题是基础和分析的重点。
以杭州为例。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098.66亿元,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杭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3.7:47.8 :48.5;杭州被授予“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博物(纪念)馆51个,剧场16个,可见社会发展情况良好;杭州酸雨程度较高,政府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和清静”工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
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特征及其效应探讨
![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特征及其效应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840460816fc700abb68fc80.png)
文 献标 识 码 : . 文 章 编 号 :0 8— 7 1 20 )5— 04— 3 A 10 6 8 (0 8 0 0 5 0
2 世 纪是 城市世 纪 ,以中心城市 为核 心 的都市 经 济 圈 的竞 争 已经成 为 国家 和 区域 竞 争 的主 要 表 l 现 形式 ,成 为 国家 区域 发展 总体 战 略的重 要 内容 。党 的 十七 大提 出 , “ 遵循 市 场经 济规 律 ,突破 行 政
维普资讯
嘉 兴 学 院学 报 Jun lfJaigU i rt ora i n nv sy o x e i
第2 g5 08 月 0 - 期2 年9 g 0 V10 o 2 89 o2 . . N5 0 . 0
杭 州 都 市 经 济 圈 的 特 征 及 其 效 应 探 讨
met yav t e rg n ri e ok cnt co n ai . ecnt c o i eoo i cr e n r da a , e o a s v ent rs C a ng i l e c w f o O— o sut nads r g T os tno t s cn mc i l r i h n h u r i fh c
虞锡君 ,肖 健
( 兴学 院经 济学 院 ,浙江嘉 兴 3 4 0 ) 嘉 10 1
摘
要 :杭 州都 市经济圈由杭 州、绍兴 、嘉兴、湖州四个城 市组成 ,它的构建是十七 大后 长三 角区域 经
浙江市辖区与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浙江市辖区与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13a63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b.png)
第20卷第4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20 No.4浙江市辖区与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I: 10.13669/ki.33-1276/z.2020.066设区市与县在行政隶属上是上下级关系,从行政管辖范围来看市域包涵县域,但由于建国以来浙江“省管县”体制一直存在,因此市域和县域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在实践工作中,通常所谓王晓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摘 要] 在市域范围内,浙江市区和县域经济社会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但由于行政管辖范围及职责和权利方面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人口构成、发展阶段和产业分布等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一些差异。
与此同时,在人口老龄化、交通便捷化、经济数字化和去周期化的大趋势下,市区与县域经济发展也各自面临着一些新的风险和问题。
为进一步促进市区与县域经济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必须从健全完善要素指标区域竞争性分配机制、加快建立产业链现代化的区域协调机制以及着力构建县域经济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等三方面着手,实现市区与县域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关键词] 市区;县域;合作竞争;分配协调;防范化解;浙江[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 (2020) 04-0054-06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Municipal Districts and County Regions in ZhejiangWANG Xiaom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iw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Yiwu, 322000, China)Abstract: Within the scope of municipal are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municipal districtsand county regions of Zhejiang are close, and they influence and promote each other.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so exist i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industry distribution, etc. Meanwhile, under the general trend of population aging, traffic convenience, economic digitization and de-periodization, municipal districts and county regions are also faced with some new risks and problems respectivel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further facilitate 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municipal districts and county regions, it is required to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as improving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factors and indicators,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s, and focusing on building a risk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mechanism for economy in county regions to achieve the stead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municipal districts and county regions.Key words: Municipal districts; County region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Distribution and coordination;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Zhejiang的市域主要指设区市的市辖区(以下简称“市区”)范围①。
萧山区发展特点分析报告
![萧山区发展特点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6f678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8.png)
萧山区发展特点分析报告一、概述萧山区地处浙江省杭州市下辖,是杭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区域,萧山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
本报告旨在分析萧山区的发展特点,揭示其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特点与趋势。
二、经济特点1. 工业经济发达:萧山区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涵盖了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等多个行业。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萧山区聚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区域创新和产业升级。
2. 服务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萧山区的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商业、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的发展迅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对外开放程度高:萧山区地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域,与杭州萧江综合保税区相邻,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和投资。
外贸、外资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特点1. 人口结构年轻化:萧山区人口中年轻人群体比例较高,年轻、高学历的劳动力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2. 教育资源丰富:萧山区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社会文化多元化:萧山区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和外国人士。
文化多元化成为区域社会的一大特点。
四、环境特点1. 自然生态环保:萧山区拥有较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美丽的湖泊、山水资源。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无限潜力。
2. 环境污染治理: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可忽视。
然而,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萧山区采取了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并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趋势1. 创新驱动发展:萧山区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培育和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传统制造业将通过技术升级和转型,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杭州房地产市场分析
![杭州房地产市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05ce2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2.png)
杭州房地产市场分析引言概述:杭州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杭州的房地产市场也呈现出一些特殊的现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杭州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市场供需情况分析1.1 市场供给:杭州房地产市场供给充足,新建住宅项目不断涌现,各大开发商纷纷进入市场。
同时,二手房市场也十分活跃,各类房源供应充足。
1.2 市场需求:随着杭州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市民对住房的需求也在增加。
尤其是随着年轻人的购房需求逐渐增加,对小户型住房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1.3 供需平衡:目前杭州房地产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部分热门区域的供应仍然不足,导致房价上涨。
二、政策影响分析2.1 限购政策:杭州实行了限购政策,对购房人员的购房数量和面积进行限制,以控制房价上涨速度。
2.2 限贷政策:杭州也实行了限贷政策,对购房人员的贷款额度进行限制,以避免过度借贷导致金融风险。
2.3 政策调整:政府会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相关政策,以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房价走势分析3.1 房价上涨:近年来,杭州房价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尤其是一些热门区域的房价上涨速度更快。
3.2 房价波动:虽然整体上涨,但杭州房价也存在一定的波动,受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房价并不是一味上涨。
3.3 未来趋势:根据市场分析,杭州房价未来仍有上涨空间,但增速可能会放缓,市场将更趋于稳定。
四、投资分析4.1 投资热点:杭州的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些投资热点,如西湖周边、市中心等地区,投资潜力较大。
4.2 投资风险:尽管有投资热点,但投资房地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谨慎选择项目和时机。
4.3 投资建议: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走势选择适合的投资方式,谨慎决策。
五、未来发展展望5.1 市场调控:未来杭州房地产市场将继续受到政府的调控,以保持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5.2 产业升级:随着城市的发展,杭州房地产市场也将逐渐向产业升级方向转变,注重品质和服务。
地域分析
![地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1058bd1a37f111f1855b85.png)
杭州市地域构造分析一、城乡构造看一个城市的城乡构造,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看这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即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就业构成。
如果一个地区人口密集(意味着该地区建筑物密集),人口的就业构成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意味着该地区的人口主要从事工商等非农产业活动),则该地就符合城市的特征。
反之,如果人口密度低,人口的就业构成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则可认为符合乡村特征。
从杭州的数据看,杭州人口分布的层次分明,非常有规则。
由城区→县级市→县,人口密度从高到低,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人口比例从低到高。
城区人口密度达3589公里,县级市为369公里,县为122方公里。
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人口比例,城区为6%,县级市为42%,县为59%(表1)。
表2为杭州各区县的人口密度和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例。
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杭州城区的人口密度比较高,该地区的居民基本上从事非农经济活动,所以是城市地区无疑。
县级市的临安市、建德市,人口密度低,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例较高,所以我们不认为是城市区。
例如:建德市农业基础扎实,耕地27万亩,山地3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
“一优二高”农业初具规模,已建成草莓、柑橘、茶叶、板栗、水产、畜禽、莲子、白梨、蚕桑和用材林等十大商品基地,其中草莓是全国最大的棚载基地。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新安江、寿昌江及兰江两岸,土地肥沃,排灌条件良好,是本市的主要农耕地带这样。
县的人口密度极低,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虽然也有一定数量,但农业活动的人口比例较高,应该说,城市地区在这些县也存在,但它们已经不是与杭州市相连部分,不能看看作杭州市的组成部分。
这样,作为实质上的杭州市,可以认为只是由市内六区组成。
其中,又以上城区人口最密集,是城市的核心部分。
二、城市的就业人口密度和中心地构造同一个地区,作为工作地和居住地,它的就业人口密度的大小、构成和随地区不同的变化都是不相同的。
从杭州市各区县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密度可以知道(见表3),无论是作为“工作地”还是作为“居住地”,就业人口的密度都是由城区→县级市→县,从高到低发生变化,即是说,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浙江区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51d0f4700abb68a982fb59.png)
场 54 ,其 中超 十亿 元 市 场 13个 ,超 百亿 元市 场 1 7个 3。 5 个 ,市场成 交 总额 、单 个 市场 成交 额 连续 1 7年居 全 国第
一
。
市场建 设对 浙江 区 域 经 济发 展 的作 用 是 大 的 ,成
2 浙江 区域经 济协调 发展 未 来趋 势
济协 调发 展是整 个 国民经 济发展 的重要 条件 。只有 发挥各
级示 范 区试 点单位 ,加快 形成 产 业 集 群 的 “ 头 企 业 带 龙
动作 用 明显 的 集 聚优 势 、配 套 协作 紧 密 的 产 业 链 优 势 、 持续 创新 的技 术 领 先 优 势 、公 共 服 务 平 台 的支 撑 优 势 、
市快 速发展 。2 0 0 8年浙 江省 县域经 济 G P为 1 3 54 D 2 . 2亿 1 元 , 占全省 G P的 5 . % , 次 产业 结构 比为 7 2: 7 6 D 27 . 5. : 52 3 . ,与全省 5 1:5 . 4 . 3 9: 1比较 ,第 一 产业 过 高 ,第
区域 经 济
中国市场 21 年 第4 期 ( 01 8 总第69期) 5
浙 江 区 域 经 济 的 特 点 与 发 展 趋 势 分 析
袁 丽
( 浙江 商 业 职 业 技术 学 院 ,浙 江 杭 州 30 5 ) I 10 3
[ 摘 要 ]对 浙 江 区域 经济的特 点在 于块状 经 济、专业 市场 、县域 经济 的发 展 ,在 结合 《 中共 中央 关 于制 定 国民经
丁程 ,鼓励欠 发 达 县 市 充分 发 挥 后 发 优 势 和 生 态 资 源 优
1 浙 江 区域 经济 特点
杭州经济结构
![杭州经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f8c95dc65fbfc77da269b12c.png)
对杭州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及思考卢学法我市目前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
2003年,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968美元,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向中上收入国家水平迈进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对物质、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消费结构升级,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和升级,促进服务业长足发展,带动城市化加速。
如果处理得当,就能抓住战略机遇期,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但这一时期,往往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增长徘徊。
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杭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但是,仅从经济增长速度出发,不足以涵盖我市经济发展的全貌。
对经济增长状况总体、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是科学合理地界定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前提。
为此,本文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化水平等几个方面对我市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纵横向比较。
1.杭州经济发展阶段及特征判断——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而经济结构又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
综合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应当考察如下若干方面:经济增长及作为经济增长直接结果的人均GDP水平、产出结构、就业结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等。
这几项指标之间有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各地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上,发展特征可能不尽相同。
因此,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必须综合考察上述几项指标。
为了便于比较,选用H.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作为判定的依据(见附表1)。
2003年,对照H.钱纳里的总量标准(1998年),我市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
浙江区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浙江区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fac0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3.png)
浙江区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省份之一。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得天独厚。
本文将分析浙江区域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浙江是中国最富裕和最具创新力的省份之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浙江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浙江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以及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中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浙江的经济结构多元化。
浙江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是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领军地区。
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和电子商务中心,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和投资者。
浙江还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省份之一,汽车、纺织、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在浙江得到了广泛发展。
其次,浙江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
浙江省政府重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浙江拥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如阿里巴巴、华为、浙江大华、中兴通讯等。
这些企业不仅为浙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全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浙江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致力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创新发展。
浙江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创业空间,同时也为城乡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浙江的发展趋势将继续朝着创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首先,浙江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更加创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其次,浙江将加大对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
浙江省政府已经提出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积极推广和应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保护好大自然的绿水青山。
再次,浙江将继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支持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回归乡村创业,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3年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
![2013年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6c4b201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c.png)
2013年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
2014年1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称:该市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8343.52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同比增长率,一季度为7.7%,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均为8.0%,上下波幅仅为0.3个百分点。
杭州市统计局认为,2013年杭州的经济呈现三大特征,即稳、转、好。
首先,平稳增长是2013年杭州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
杭州统计局认为,虽然与上年相比增幅低1个百分点,但该市理性对待经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根据经济发展潜力和实际,着力防范经济增速滑出底线,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
杭州统计局表示,该市就业稳定,物价平稳。
全年CPI上涨2.5%,低于3.5%的物价调控目标;城镇新增就业23.1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18.67万人的目标。
其次“转”则为杭州转型升级稳中有进,产业结构优化,需求结构改善,区域协调性提高,创新驱动作用增强,表现在一是服务业首位度进一步提升;二是十大产业引领进一步凸显;三是内需贡献进一步提高;四是促转型力度进一步加大。
此外,在统计数据中,杭州还体现出了“好”,“好”体现在效益回升,质量好转,民生改善和升级加快。
一是财政收入总体好转。
财政规模稳步扩大结构再优化。
年初全市财政总收入一度出现负增长的局面,经过努力,财政收入增长逐季好转,地方财力持续巩固。
二是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以GDP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2.94万元/人,按可比价提高7.4%。
企业利润由降转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18.96亿元,增长7.9%,增幅比上年的-4.8%回升12.7个百分点。
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aa468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a.png)
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陶裕峰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前沿》
【年(卷),期】2017(006)009
【摘要】从1978年至今,浙江省成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开始发生变化。
本文主要从协调发展浙江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首先对浙江区域经济差异从80年代以来的变化分析得出,无论是从环杭州湾地区、浙中与东南沿海地区、浙西南山区这三大区域中,还是从省内的11个市域来看,它们之间的绝对差异都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也在总体上不断扩大。
之后,将选用的指标与浙江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城乡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工业总产值及公路客运量对人均GDP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总页数】11页(P1191-1200)
【作者】陶裕峰
【作者单位】[1]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差异——以江西省与浙江省为例 [J], 赵松霞;刘江鹏
2.全球化进程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以浙江省为例 [J], 袁红清
3.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浅析 [J], 叶津杨
4.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创新网络联结度相关关系研究——基于对浙江省83家企业研发中心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 [J], 陆立军;郑小碧
5.近16年来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J], 叶华;陈修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省各地市产业概况
![浙江省各地市产业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cac0818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14.png)
浙江省各地市重点产业分 析
章节副标题
杭州市重点产业分析
电子商务:杭州市是全国电子商务中心,拥有众多知名电商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等。
数字经济:杭州市是全国数字经济的重要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已成为杭州市的支柱产业之 一。
生物医药: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达,拥有众多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
文化创意:杭州市是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中心,拥有众多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
新能源:宁波的 新能源产业以太 阳能、风能等可 再生能源为主导, 重点发展太阳能 电池、风力发电 机等产品。
温州市重点产业分析
产业布局:温州市重点发展制造 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 成“3+1”产业体系。
服务业:温州市加快发展现代物 流、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服务 业,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
石油化工产业:依托舟山港的区位优势, 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成为舟山市的支 柱产业之一。
海洋渔业产业: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重 点发展海洋渔业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海 洋渔业基地之一。
船舶修造产业:舟山市拥有丰富的海洋 资源和船舶修造业基础,重点发展船舶 修造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船舶修造基 地之一。
旅游业:依托独特的海岛风光和丰富的海 洋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业,成为舟山 市的重要产业之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Βιβλιοθήκη 添加标题制造业:温州市以鞋革、服装、 汽摩配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同时积极培育智能装备、新能源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温州市以数字经 济、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 点发展方向,加大科技创新和人 才引进力度。
湖州市重点产业分析
湖州市重点产业:纺织、机械、化工、电子等
机械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 产品包括数控机床、智能装备等, 拥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5df3a6f242336c1fb95e4e.png)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
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标签:区域差异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F2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
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
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
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
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
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
1997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
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
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
杭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杭州市产业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40235fad02de80d4d8401f.png)
就业人数(万人)
比重
合计
478.53
100%
第二产业
226.64
47%
第三产业
288.75
60%
从上表可以看杭州市的就业人数大多在第二、三产业,说明杭州市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在杭州市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杭州市的发展程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3、工业发展分析
四、杭州市的总体发展状况
杭州市“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展情况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4年
四年年均
增长(%)
提高
“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年
年均增长(%)提高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5949.17
9201.16
8.8
10000
10
人均生产总值(元)
69828
103757
7.7
102500
8.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四、杭州市经济结构
1、杭州市2010年到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布
指 标
2010
2011
2012
2013
第一产业(亿元)
208.41
236.77
255.11
265.42
第二产业(亿元)
2844.07
3323.79
3572.63
3661.98
第三产业(亿元)
2896.69
3458.5
3974.27
4416.12
三、杭州市综合实力
1.杭州市1995年到2014年生产总值分析
时间
2005
2010
2011
2012
20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区域经济特征分析
作者:王黎波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5期
摘要:杭州地处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长三角地区,是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其区域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大,尤其是非公经济和金融业高度发达,位居全国前列。
从金融业角度分析和总结杭州区域经济特征。
关键词:杭州;区域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17-03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概况
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按照规划将把长三角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为副中心,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宁波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十六个城市为核心。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江三角州城市圈也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0%,且年增长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都稳居全国第一。
二、杭州区域经济特征
1.地处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地理环境优越
杭州都市圈是浙北地区的一个以杭州为核心,湖州、嘉兴、绍兴三个城市为副中心的都市圈。
根据由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南京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创新力”课题组共同完成的“国内六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报告,杭州都市圈综合得分位列首位。
依照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杭州全市常住人口为870万。
2010年杭州市GDP已达到5 945.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约12%,已连续二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快于全国与全省数字。
人均GDP 1万美元是普遍认同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准线,按户籍人口计算,2010年杭州市人均GDP为86 642元,增长11.4%;按常住人口计算,这一数字为68 398元,增长9.7%,以2010年的平均汇率来换算,上述两项人均水平都双双突破1万美元大关。
以世界银行的评价和划分标准,杭州市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迈入“上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2.经济总量大
杭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八、副省级城市第三和省会城市第二位。
2010年,杭州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 94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连续二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96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 844.47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2 893.39亿元,增长12.3%。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2.4%,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产业结构。
3.工业生产规模大、效益好
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 500.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1%。
实现全部工业销售产值12 821.87亿元,增长19.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1 114.53亿元,增长24.2%,“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8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 00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实现利税1 21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利润753.48亿元,增长51.6%。
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72%。
4.非公经济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规模不断壮大,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杭州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0年,杭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6%,比2005年的56.5%提高了9.5个百分点;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6.2万户,从业人员145.6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82.5%和55.1%;个体工商户29.9万户,从业人员65.3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2.2%和
26.1%,民营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居浙江省第一位,杭州市进入“全国五百强民营企业”的数量已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和浙江省第一。
杭州市正在实现从民营经济大市向民营经济强市的跨越。
5.财政收支平稳较快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杭州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收入质量不断优化并着力加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有机更新重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落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道路交通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地铁1号线计划于2012年10月开通运营。
2010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 24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1.34亿元,增长28.9%。
2011年1—11月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
长,财政支出稳步运行,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 419.54亿元,同比增长22.6%,为预算的10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42.54亿元,同比增长21.2%,为预算的98.7%;财政支出累计完成617.13亿元,同比增长26.7%,为预算的96.7%。
6.金融业发达,企业发行上市踊跃,规模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 084.3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6%;贷款余额15 078.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 426.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3%。
“十一五”期间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20.4%、22.2%。
杭州市2009年共有各类金融业机构已达242家,其中银行38家(政策性银行3家、商业银行26家,邮储银行1家、村镇银行1家、外资银行7家);省级分公司以上保险公司58家(两家保险公司总部);各类证券期货机构133家(3家证券公司总部);信托公司两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8家,全市银行机构实现利润已达228.05亿元,证券机构实现利润24.38亿元,期货机构实现利润2.88亿元。
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44.12亿元,同比增长16.5%,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占GDP比重8.7%。
城市金融实力居全国第五位。
2010年新增上市公司19家,共募集资金258.27亿元,至年末,全市上市公司累计83家,实现上市融资818.6亿元。
7.人民生活富足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 035元,比上年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1 075元,增长12.3%,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为2 189元、1 651元,增长2%和3.4%,转移性收入8 896元,增长13.7%;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0 219元,比上年增长8.7%。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 186元,比上年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 267元,增长13.3%。
“十一五”时期,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 990.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4%。
三、结束语
杭州区域经济发达,经济高速增长、民营资本充裕,直接带动杭州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服务业作为杭州市现代经济的核心,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为四大支柱,以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为补充的全面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杭州是全国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金融业务增长最快、效率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杭州已成为金融机构齐全、金融市场发达、金融辐射功能强劲的“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是上海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金融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看,杭州金融业在通过资本集聚和资源配置在间接促
进经济增长方面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完善了金融作为中介的各项服务功能,而且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直接贡献和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杭州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金成,高国力,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2011-06.
[2] 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201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1-02.
[3]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组.2010年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R],2011-02.
[4] 王宁江,江玲洁.环杭州湾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浙江经济,2003,(9).
[5] 黄勇,等.全球化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环杭州湾地区战略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
[6] 梁熠.杭州市金融业运行情况简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07,(11).
[7] 徐小华,陈杭丽,张小林.杭州市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