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文化区域划分及中国概念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区
中国传统文化区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1.东部农业文化地区(北方文化亚区,南方文化亚区)(1)关东文化副区: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
此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
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白山地区有朝鲜族。
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
不同的经济类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
(2)燕赵文化副区: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
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
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
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3)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
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
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今陕西省被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被称作“地上文物博物馆”。
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区: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
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
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5)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
古代对中国的划分
古代对中国的划分古代对中国的划分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领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中国的各个领域都被分为不同的部分,以便管理和研究。
这些划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
本文将介绍古代对中国的划分。
1. 以地理为基础的划分早期,中国的划分以地理为基础。
《山海经》记载了中国古代时期的地理,将中国的大陆划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央五个部分。
这五个部分各自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后来《礼记》、《周礼》等古代典籍中也细分了各地区的行政区划,如中央的“京畿”和“卫”,东南的“吴”和“越”,西南的“蜀”和“巴”,东北的“燕”和“齐”,西北的“秦”和“韩”等等。
2. 以历史为基础的划分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被视为不同的部分。
主要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
这些历史时期被视为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特点的代表,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
3. 以政治为基础的划分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政治制度也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的划分。
在明清时期,中国被划分为十三个行政省份,包括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等。
每个省份下设有州、县、乡等行政单位,以便管理土地和物产。
4. 以文化为基础的划分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也影响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划分。
在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华北地区的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江南地区的文化则和南方地区有所不同。
古代时期,中国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建筑、哲学等方面,不同的文化特征也被视为不同的划分依据。
总之,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
这些划分的存在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各种因素的体现,同时也凸显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各地区的差异。
这些划分的存在,也为政治管理、历史传承、文化研究和地理探索等领域提供了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doc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
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1)炎黄文化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
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黄帝的功绩则在于率领其部落养蚕制丝、始作农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造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厂险夷,艰难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想了新的历史阶段。
据司马迁〈〈史记〉〉载,“黄帝驾崩,葬于桥山“,即今天陕西黄陵市桥山区。
同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功绩还在于,立足中原,建立国家雏形,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据〈〈国语·晋语〉〉,〈〈史记·帝本纪〉〉载:“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部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
黄帝居姬水,炎帝居姜水。
有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
黄帝部落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朝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
与此同时,炎帝部落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直达河南山东一带。
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
“古中国”历史的史前文化、邦国时代到王国时代的进化史!
“古中国”历史的史前文化、邦国时代到王国时代的进化史!'古中国'是对中国的称谓,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之一,即华夏文明,属大河文明。
中国自古作为文化古国五千年文明从未出现彻底的文化断层。
这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深入骨子里的文明的传承!史前文化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800年1.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
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800年。
文明迹象(雏形文字、彩陶、绘画、早期农业等)出现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
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主要成就时出现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雏形文字、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绘画、公元前3000年的大地湾四期、聚落面积分布巨大,密集分布区达50万平方米,巨型建筑物密集。
2.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持续时间为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属于晚期石器时代。
3.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2900年,主题文化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前。
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
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等。
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青铜器和制铜业已经出现。
并发现玉龙。
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
发现图腾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情况,而玉龙玉凤则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严格,出现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很大,私有制,甚至已经形成了原始的酋邦、陶文也进一步成熟。
中国历史文化地域差异
东汉以后儒学为主,中原地区的风俗逐渐趋同,三国后南北分裂, 江淮不断开发,南北朝后,地域风俗形成南北之间的明显差异。
三、秦汉以后区域文化的变异以及文化地域、文化人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 是在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 环境下,各地人文景观与 文化风貌的差异。由于地 理环境的差异,在文化上 中国北方与南方,东部与 西部地区都存在明显的不 同。“骏马秋风晋北,杏 花春雨江南”就是中国古 人对于地域文化差异的形 象描述。
吾
日
三
省
吾
我知
身
进步
一、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起源很早 ,《周礼》载:“观乎天文以察 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指“文治教化”之意。
西方“文化”一词出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耕 作,引申至人们培育、创造、发展起来的与天然状 态有别的事务。现代意义的“文化”概念是英国人 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根据德国学者古斯塔夫•克勒 姆的《文化学通论》发展而来。后来一些美国学者 又增加了物质文化的内容,20世纪以来关于“文化” 的界说越来越多。
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制 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既各有其相 对独立性,又有彼此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 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具体器物: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等 生产、工艺和技术 物质文化的特性: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燕地亚区:愚捍少虑,敢于急人。宾客相过,以妇相待。 赵地亚区:今河北中部“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 子游媒富贵,遍诸侯之后宫”太原、上党一带号“难 治”。 鲁地亚区:有圣人之教,西汉去圣久远,俗趋商贾,多 伪巧。 宋地亚区:重厚多君子,好稼穑。 卫地亚区:郑卫之音,好气任侠。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地理和文化都发生过巨大的演变与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
1. 古代地理演变在中国古代时期,地理演变是十分显著的。
早时的中国可归为“中原文明”,以黄河为中心,向东南延伸。
由于黄河的泥沙淤积,使得其逐渐改变了水流方向,向北运河。
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中心由黄河流域转向了长江流域。
这也意味着文化和政治的中心由中原地区逐渐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2. 文化流变中国的文化流变十分丰富多彩。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数百个民族和国家相继兴起并消亡,形成了辉煌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古代上古时期随着气候变化和文化交流,中国出现了神话时代和禅道教的雏形;封建时期的诸侯争霸、昭明太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渐渐成熟,丰富了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中世纪的黄山、九寨沟等名胜,为中国文化增色不少。
此外,由于对朝鲜、日本、越南、波斯等国家的接触,中国也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如佛教、伊斯兰教等。
3. 文化传承中国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是始终延续不断,且不乏变化。
早在封建时期,封建王朝制度的建立就为中国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文化传承中,以明清时期为最为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明初的文化成就,为后人所传承,影响至今。
同时,中华文化对于周边国家的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力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已经传至韩、日等国。
4. 地理变化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地理变化对其文化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黄河的改道、长江的流经,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地理形态,也影响了文化和政治中心的转移。
中国各地之间的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其文化,如气候、自然环境和地形等。
以西藏为例,其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对于其宗教和文化传统影响甚大,使得西藏文化成为了独特的一种文化载体。
总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地理演变还是文化流变,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不可否认的是,地理环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形态变化产生影响,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五千年进程贡献了无穷无尽的资源,为后代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文化流变则为中国的各个阶段增添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邑为单位,邑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发展成以州为单位,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成以郡为单位,郡是周朝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秦朝还设置了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县下辖乡。
汉朝还设置了州、府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较为复杂,南朝梁、陈、宋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南朝齐、梁、陈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北朝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县下辖乡。
唐朝还设置了府、州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道下辖府、州、县。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五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州服制说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 等行政区划。
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
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十二州说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西汉学者谷永(前?一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维十二州” o 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撰《汉书》即从其说。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行政区划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古代的诸侯国到现代的省市县区,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起点。
在夏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以诸侯国为主。
诸侯国是指各地的贵族、宗室和部落首领所领导的地方政权。
这些诸侯国在夏朝时期统治着各自的领土。
商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的行政区划体系。
2.秦汉时期秦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县,从而使行政区划更加统一。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实行郡县制外,还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3.隋唐时期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隋炀帝实行了以州县为基础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后来行政区划体系的基础。
4.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体系。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但行政区划的细节有所不同。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省为单位,设立有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直隶、总督、布政使、巡抚、府、州、县七级行政区划体系。
5.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了清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开始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省、市、县、区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不断改革完善,行政区划体系逐渐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与文化交融
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与文化交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丰富多彩。
从远古时代到现代,中国的地理区域和文化面貌都发生了无数的变化和交融。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与文化交融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古代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古代中国将自己的领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一种传统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
这种划分方式在中国的历史上被广泛使用,是古代汉民族王朝政治和文化的基础之一。
九州划分是根据自然地理和殷商文化的发展进程而形成的。
中国的东西南北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
而在殷商时期,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以中原为中心区域,形成了中原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九州的划分方式就出现了,可以看作是区域文化发展需求的体现。
二、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不同的地域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也各不相同。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
因此,在这里形成了重要的农业文化。
有关中国农业的诗词歌赋很多都源自于这一地区。
而长江流域则因为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面貌。
这里的文化更加富厚,多元化,涵盖了很多其他领域,比如工艺、诗歌等等。
这种文化交融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但是各自之间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的情况。
在中国古代,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就是东、西方方向。
西方文化是向东方传入的,比如弘扬佛教文化、带来数学、天文学等先进文化。
而东方文化则是向西方发展的,比如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传达了中国文化的声音。
在中国的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交织,形成了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一些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对全国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少数民族服饰、舞蹈、音乐等,都影响了汉族文化的发展进程。
四、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今天的影响今天,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仍然是影响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文化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体现出更为开放、自由和包容的特点。
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形成与变革
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形成与变革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行政区划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变革。
在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形成与变革。
周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始祖。
在周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被分为诸侯国和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地区。
而周王室的直接管理地区其实是比较少的,所以周王室的实际控制力并不是很强。
当时,周朝的诸侯国是周王室给予诸侯王的封地,诸侯国的大小取决于封地的面积大小。
每个诸侯国的国都有自己的官员和军队,而且这些诸侯国之间还会进行一些交流和互相支援。
秦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相比于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制度,秦朝制定的郡县制度则更为严格和细致。
秦始皇将中国本土分成了三十六个郡,郡下分为若干个县,县下又分为若干个乡镇。
为了确保秦朝能够更好地控制这些郡县和乡镇,秦始皇还规定了一个“县官不到三年不得晋升”的制度,这个制度可以确保地方官员的忠诚度和执行力。
同时,秦朝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强化这个行政区划系统,在每个郡都设立了一个郡守,这个郡守就是秦朝的代表,用来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确保中央的意志得到贯彻。
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唐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朝规定了一个五州十路的制度,五州分别是京兆、陕西、山南、江南、并州,十路包括京畿路、河东路、河南路、山东路、北京路、山南西道、淮南道、湖南道、四川道和云南道。
唐朝还规定了一个制度,各州县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的债务,都会由中央政府进行垫付,这就确保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财力得到一定的保证。
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元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又出现了一些变化,正式实行了九边制度,将中国本土划分成了九个行省,每个行省下设若干个路和州,中央政府掌握了比较完整的控制权。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又出现了一些变化。
国家在六个路的基础上划分了十三个行省。
而清朝则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行省的数量,将其划分成了十八个行省。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从古代的"中原"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 名称所代表的含义和范围一直在发生变化
2
"中国"概念的演变
"中国"概念的演变
古代:中原与四夷
在古代,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即现在的河南、河北 、山东、山西等省份。这个地区被认为是最适合人类居 住的地方,因此也是文明的中心。在古代,中国与四夷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相对,代表了文明与野蛮的 区分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 “中国”的历史论述
xxxxxxxxxxxxx
汇报人名称
-
CONTENT
目录
01 引言
02 "中国"概念的演变
03 重建"中国"的历史论述
04 结论
1
引言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这个概念一直在不断地演 变和深化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以及如 何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 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同 时也要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和发
展需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 解和认识"中国"这个概念的本 质和内涵,为中国的未来发展
贡献自己的力量
-T感H谢ຫໍສະໝຸດ 聆NK听S3重建"中国"的历史论述
重建"中国"的历史论述
多元一体的概念
在当今世界,单一民族国家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中 国"这个概念也应该从单一的民族国家向多元一体的方 向发展。在这个模式下,"中国"不再仅仅是指汉族或者 某个特定地区的领土,而是指包括所有民族和地区在内 的整个中国的领土
中国古代人文地理与地域划分
中国古代人文地理与地域划分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土地,自古以来就分为不同的地域,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特点。
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分布、文化传承等方面,而古代的地域划分也与此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与地域划分。
一、中国古代人文地理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山盘地、河流纵横的国家,自然环境多样。
北方平原广袤,适合农业生产;南方地势崎岖,热带气候使得农作物种类繁多。
这些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中国古代地方特色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地域。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域包括:中原、关中、江南、四川和辽东等。
1. 中原中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粮食生产,这也是中原的一大特色。
同时,中原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先后成为封建王朝的中心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产生了许多在中国史书上出现的名人和文化遗产,如孔庙、道教名山嵩山、嶽山等。
2. 关中关中位于中原西北部,是大西北的中心地带,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区。
这个地方地势平坦,环境适宜,粮食物资富足。
历史上秦朝的崛起就起源于此,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3. 江南江南地区自古以来以水乡而著称,水资源是其重要的特色。
江南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是中国的重要农产品和养殖基地。
并且,江南是中国文化的又一重要发源地,兽面壶、红釉陶、金钩银线文等独著的艺术风格都是江南地区文化的代表性特征。
4. 四川四川地区地势崎岖,山川壮丽,自然景观优美,气候湿润,适合农业生产,是中国的粮仓之一。
四川地区历史上曾是蜀汉王朝的发源地,是文化、政治、经济的重要中心。
蜀绣、川剧等文化表现形式也成为了四川地区的代表性特征。
5. 辽东辽东位于中国的东北角,和东北、内蒙古等地相接,是中国的战乱地带。
由于该地区环境恶劣,因此人口分布极为不均衡。
但是辽东也拥有着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如中国的古长城和清代的皇家园林等。
二、中国古代地域的划分中国古代的地域划分并不固定,常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古代史第九讲
——《盐铁论· 轻重》
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非中和气所生,非礼义所能化,故不
臣也。
——《白虎通德论· 王者不臣》
太元八年(383年)正月,吕光自长安出发,苻坚在建章宫为其送 行,并对吕光说:“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 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 。 ——《晋书· 符坚载记》 苻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 。且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
第九讲 中国的疆域与民族
(一)
由内到外:“中国”的形成
一、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的语义变化
中
或
國
何 尊
大邑商
中 國
◆ 指京师。《诗· 大雅· 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 , 以绥四国。” ◆ 指国中、国都。《国语· 吴语》:“吴之边鄙远者,罢而未至,吴王 将 耻不战,必不须至之会也,而以中国之师与我战。”吴韦昭注:“ 中 国 ,国都。” ◆ 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 。《诗· 大雅· 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 指诸夏国家。《左传》成公七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
恤,无吊者也夫。” ◆ 指地处中原之国 。
地域概念的“中国”
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 以今地理考之,吴、越、楚 、蜀、闽皆为蛮,淮南为群 舒,秦为戎,河北真定、中 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 河东之境有赤狄里(甲)氏 、留吁、铎辰、潞国。洛阳 为王城,而有杨拒、泉皋蛮 氏,陆浑、伊洛之戎。京东 有莱、牟、介、莒,皆夷也 。杞都雍丘,今汴之属邑, 亦用夷礼。邾近于鲁,亦曰 夷。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 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 ,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 ——《礼记· 王制》 中国,天地之中,阴阳之际也。日月经其南,斗极出其北,含众 和之气,产育庶物。
中华文明十二大支系:由中原大地到四海八荒
中华文明十二大支系:由中原大地到四海八荒中华文明从最初的一个起始点扩展到四面八方,形成了中原地区、海岱地区、辽河地区、渭河地区和两湖地区“五大文化区”,这五大文化区之间交流碰撞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历经“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至今,成为世界历史唯一传承至今的人类远古文明。
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了,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十二大支系”,这些文化分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推动中华文明持续向前发展。
本文列述中华文明的“十二大支系”,目的是更直观地展现中华文明的宏观特征和发展历程,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各省市自治区的远古文明发展史,以及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划分方法是笔者为了研究中华远古文明的一家之言,不带有任何地域偏见或歧视。
每个地区都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华夏中心的中原文化。
中原地区既是华夏大地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苏北、皖北等广大地区,大致北到燕山,西到晋陕黄河,南到大别山和桐柏山,东到大海。
从伏羲统一华夏经略中原开始,历朝历代都将以逐鹿中原来问鼎天下,让中原成为各种文化汇聚碰撞交流融合的中心,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原北部的河套文化。
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大致以燕山及长城为界,古代属于游牧区,主要区域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外蒙古和俄罗斯的中西伯利亚地区,其核心区域在阴山以南、黄河以北的河套地区,所以称之为“河套文化”;由于蒙古帝国的强大影响力,也可以称之为“蒙古文化”。
从匈奴到突厥,从西夏到辽国,从金朝到清朝,北方游牧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原西北的西域文化。
西域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主要途径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道,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核心地带,主要区域包括甘肃的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地区和新疆自治区。
在古代,被称为西域,所以称之为“西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之历代疆域与行政区划
中国文化概论之历代疆域与行政区划历代疆域与行政区划二、历代行政区划自秦始有正式的行政区划黄帝时代“画野分州”尧时分十二州九州《尚书·禹贡》: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周礼·职方》:冀、豫、青、荆、扬、兖、雍、幽、并《尔雅·释地》:冀、豫、荆、扬、兖、雍、幽、并、营——依山川地势之自然分界,非行政区划《吕氏春秋》: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将自然形势与诸侯国疆域形势结合起来先秦虽然已经有郡或县的设置,但没有形成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
中国行政区划的三个阶段:州、郡时代(秦——南北朝)道、路时代(隋——辽、金)行省时代(元——(一)州郡时代(秦—魏晋南北朝)1、秦汉时期:郡县二级制(1)秦朝三十六郡——四十一郡郡名治所(古名)今地内史咸阳陕西咸阳东陇西狄道甘肃临洮县南北地义渠甘肃宁县西北蜀郡成都四川成都巴郡江州四川重庆汉中南郑陕西南郑东南郡江陵湖北江陵黔中临沅湖南常德市南阳宛县河南南阳市长沙临湘湖南长沙市南楚郡陈县河南淮阳九江寿春安徽寿县泗水相县安徽宿县西北薛郡鲁县山东曲阜东海郯县山东郯城西南会稽吴县江苏苏州邯郸邯郸河北邯郸市西南钜鹿钜鹿河北平乡太原晋阳山西太原市西南上党长子山西长子县12 雁门善无山西左云右玉镇南代郡代县河北尉县西云中云中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河东安邑山西夏县北东郡濮阳河南濮阳西南砀郡砀县安徽砀山县南(2)汉朝继承秦制,郡县二级制郡国并存郡(王国)——县(侯国)西汉一百零三郡、国属国(少数民族地区)东汉一百零五郡国郡南大北小豫章郡会稽郡2、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郡上置州先秦:理想中的地理区划,非实际存在之行政区划汉武帝:十三刺史部监察区域黄巾起义后:逐步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三国:魏十二州,吴四州,蜀一州两晋南北朝:州数增加,辖境缩小侨治州郡隋文帝撤郡(二)道、路时代(唐、宋)唐代道唐太宗:十道采访处置使,监察区中唐以后:节度使为首长的道道-州-县三级制宋代路安抚使:主管军事转运使:主管赋税、漕运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使宋代的路接近今天的省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西路、12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福建路、两浙路府——特殊的州唐初三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宋代:府、州、军(驻军单位)监(矿区)(三)行省时代(元、明、清、民国)行省:行中书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最高行政区划1、省(1)元代十省13中书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河南之黄河以北)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四川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云南行省宣政院辖地(2)明代承宣布政使司(省)北直隶南直隶山东布政司山西布政司河南布政司陕西布政司四川布政司江西布政司湖广布政司浙江布政司福建布政司广东布政司广西布政司云南布政司贵州布政司交阯布政司两京十三省《兰花花》“一十三省的女子们,数上兰花花。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摘要: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概述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1.萌芽时期2.郡县制时期3.州制时期4.道(路)制时期5.行省制时期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与演变正文: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其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五个时期。
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概述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统治,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域。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直到清朝结束。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1.萌芽时期(先秦)这个时期从公元前21 世纪至公元前3 世纪,约1800 年间。
在这个阶段,国家刚刚形成,行政区划还没有完全确立。
夏、商、西周的行政区划比较简单,主要是以部落、方国为基础。
2.郡县制时期(秦、汉)公元前3 世纪至公元2 世纪,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 个郡,下设数百个县。
汉朝沿用郡县制,并在汉武帝时期设立了13 个州,以监察各郡。
3.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公元3 世纪至6 世纪,这个时期州的地位逐渐上升,州的长官成为州的最高长官,行政区划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4.道(路)制时期(唐、宋)公元7 世纪至13 世纪,唐朝将全国划分为10 道,后又增至15 道。
宋朝时期,道逐渐演变为路,成为高级行政区划,下设州、府、军、监等。
5.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公元13 世纪至20 世纪初,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13 个行省。
明朝时期,行省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国分为两京一十三省。
清朝沿用明朝的行省制,并在新疆、西藏等地设立了行省。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与演变从上述五个时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与演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行政区划逐渐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松散走向严密,体现了统治者对国土管理的不断加强。
古代中国文化区域划分及中国概念的演变
古代中国⽂化区域划分及中国概念的演变按⾮洲起源说:⼤约在20万年前,我们这些现代⼈的祖先不知什么原因,开始从⾮洲向全世界迁徙;⼤约在2-3万年前,他们到达了中国现在的区域。
中国幅员辽阔,⼭河纵横,各地⾃然条件差异极⼤,于是他们在这⾥逐渐发展出了各具特⾊的古代中国⽂化体系。
图1:现代⼈类扩散路线图图2:古代⽂化区域图⼀、古代中国的6⼤⽂化区域(⼀)东北渔猎⽂化区⼤兴安岭以东、燕⼭以北的现代中国东北地区,古时河流众多、森林茂密,那⾥⼈们发展出了以捕鱼与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化。
(⼆)蒙古游牧⽂化区⼤兴安岭以西、阴⼭以北、天⼭以南,由于⼭脉阻隔,降⾬量锐减,形成了带有沙漠性质的蒙古草原,那⾥的牧⼈习惯逐⽔草⽽居,过着迁徙不定的沙漠式游牧⽣活。
(三)西北丝路⽂化区从天⼭到西藏北部、青海⼀带,雪⼭⾼耸,⾼原矗⽴,平坦处为⼀⽚⽚草原和沙漠。
沙漠中⼜有孤岛相似的绿洲,每⼀个绿洲往往就是⼀个⼩城市,⾥⾯的居民则过着丰⾜的农业⽣活。
在汉唐时期,这⾥是中国通往中东的陆上通道,⼜称西域。
⽽早在上古时期,这⾥就形成了以新疆为主的平原游牧民族和以青海、西藏为主的⾼⼭游牧民族。
(四)西南⾼⼭⽂化区现在的云南、贵州、⼴西及藏南地区是我国的⾼⼭⽂化区,即地理上的横断⼭脉地区。
这⾥⾼⼭林⽴,民族众多,往往⼀个⼭⾥住着好⼏个民族。
⼭顶上住着⼀种⼈,⼭腰上⼜住着⼀种⼈,⾕地⾥还住着⼀种⼈。
这些居民往往根据地形不同,有不同的⽣活形态。
⼭顶上的居民,⽤⽺和青稞交换⾕地出产的蕈类和⼩⽶,⽽⼭腰则往往作为马帮和盐客来往的要道。
中原的居民,也通过这些狭窄⾕道或河流,与他们进⾏经济往来,将中原的⽂化和讯息带到此地。
(五)两河中原⽂化区古中国的农业地带主要集中在两河中原⽂化区,它们分别是:黄河流经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即黄⼟⾼原和黄⼟平原;长江流经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即三峡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者以秦岭淮河为界,北部以⼩麦、⼩⽶等旱⽥作物为主;南部则以⽔稻等⽔⽥作物为主。
传统中国区划方案
传统中国区划方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区域分布。
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土和资源,中国历史上采用了多种区划方案,对全国进行行政和经济管理。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区划方案及其特点。
一、古代区划方案在古代,中国采用了封建的区划方案。
首先是以国家中心为划分,分为九州,九州再划分为道,道再划分为州,州再划分为县。
这种区划方案体现了封建王朝的行政管理结构,以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需求。
二、近代区划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中国开始引进现代的区划概念和方法。
在清朝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国土划分为省、厅、县等行政区域。
这种区划方案体现了清朝政府对于地方行政管理的要求,使得地方政府更加便于统一管理和资源配置。
三、现代区划方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和改革。
根据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中国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这种区划方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强调行政效能和资源整合。
四、特殊区划方案除了上述的行政区划方案外,中国还建立了一些特殊的区划方案,以便更好地管理特定的地区。
例如,西藏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是根据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设立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和特殊管理措施。
五、区划方案的意义传统中国区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地方协调发展。
通过将国土和人民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国家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调控各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区划方案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通过将资源相对集中在特定的区域,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最后,区划方案对于行政和治理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划定行政边界和设立相应的行政机构,可以更好地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实现法律和政策的有效落实。
总结起来,中国的传统区划方案演变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文化区域划分及中国概念的演变
按非洲起源说:大约在20万年前,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祖先不知什幺原因,开始从非洲向全世界迁徙;大约在2-3万年前,他们到达了中国现在的区域。
中国幅员辽阔,山河纵横,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极大,于是他们在这里逐渐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古代中国文化体系。
图1:现代人类扩散路线图
图2:古代文化区域图
一、古代中国的6大文化区域(一)东北渔猎文化区大兴安岭以东、燕山以
北的现代中国东北地区,古时河流众多、森林茂密,那里人们发展出了以捕鱼与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文化。
(二)蒙古游牧文化区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天山以南,由于山脉阻隔,降雨量锐减,形成了带有沙漠性质的蒙古草原,那里的牧人习惯逐水草而居,过着迁徙不定的沙漠式游牧生活。
(三)西北丝路文化区从天山到西藏北部、青海一带,雪山高耸,高原矗立,平坦处为一片片草原和沙漠。
沙漠中又有孤岛相似的绿洲,每一个绿洲往往就是一个小城市,里面的居民则过着丰足的农业生活。
在汉唐时期,这里是中国通往中东的陆上通道,又称西域。
而早在上古时期,这里就形成了以新疆为主的平原游牧民族和以青海、西藏为主的高山游牧民族。
(四)西南高山文化区现在的云南、贵州、广西及藏南地区是我国的高山文化区,即地理上的横断山脉地区。
这里高山林立,民族众多,往往一个山里住着好几个民族。
山顶上住着一种人,山腰上又住着一种人,谷地里还住着一种人。
这些居民往往根据地形不同,有不同的生活形态。
山顶上的居民,用羊和青稞交换谷地出产的蕈类和小米,而山腰则往往作为马帮和盐客来往的要道。
中原的居民,也通过这些狭窄谷道或河流,与他们进行经济往来,将中原的文化和讯息带到此地。
(五)两河中原文化区古中国的农业地带主要集中在两河中原文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