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环境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

合集下载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第一部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分类1属性;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同种和异种生物个体及其生物过程。

2性质;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等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竞争等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3作用密度制约因子: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不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二.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什么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基础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

基础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
– 两个补充条件(Odum,1983): – 1)只适用于稳定状态 – 2)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 “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V.E.Shelford,1913,美国)
– “生物的存在和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 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 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 绝。”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一)、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起来对
生物体起作用。 例如:温度与气压、湿度等因子共同作用 同样的高温度下,高气压和低湿度时对生物体损伤小;低气压和高湿度对生物体
损伤大。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三)、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 直接因子:能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或参与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因子。 间接因子 :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作用于生物的因子。 例如:海拔高度及温度、光照等因子对人体的作用
(五)、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A 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又称同等 重要定律。
例如:人体缺维生素A、人体缺维生素D
一定范围内的 补偿!!
B 补偿作用(可调剂性):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某因子 在量上的不足,可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光照不足,可多施有机肥使土壤中CO2浓度提高可补偿光照不 足。
耐性的可变性
• 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对多种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 用进废退;
例如:高山雪莲,耐高寒,对其他的条件适应性差。 • 生物的耐性范围还可通过人为驯化改变; 例如:生将金鱼长期饲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8℃和32℃ ),他们对温度的耐性

第二章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第二章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第二章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第一节环境与生物环境与生物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就具有了一些关于环境的感性认识,即自然力量与人周围的动植物的知识。

环境是人类以及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各种外界客观条件,因此只有对具体的环境、生物进行研究,才能了解环境与生物的生态作用规律及其机制。

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各种要素或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如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等,这些因于对生物的形态、构造、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生态致分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了解各生态因子的特性,下面将介绍自然环境。

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的大气、岩石、水、土壤等各种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发生、发展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这些条件在生物和人类还未出现前就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此其中有需要的,也有不需要的甚至有害的。

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进行改造,消除有害因素,或使其逐步转变为更适合于人类活动生存的环境。

但是如果人们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为地破坏,使生态失去平衡,那么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因此,人类生存的环境既不能是单纯的自然因素,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因素所构成,应是两者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它体现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性质和水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一)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1.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的不同而引起热量的差异,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

根据热量不同可分为若干自然地理带,有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每个带的气候状况、水文特征、土壤类型以及生物种类都有明显的不同。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态学二、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物种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黄化现象生理有效辐射光周期有效积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休眠物候节律土壤肥力内稳态形态建成三基点光补偿点光饱和有效积温法则温周期现象二、重要知识点1、环境概念2、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1)光强,光质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2)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昼夜节律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3)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三基点有效基温(公式)积温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4)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从形态,生理,行为三方面分别回答(5)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重要反应(6)物候节律内源学说(7)休眠概念以及动物休眠的生理变化(8)动物,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9)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了解)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种群种群生态因子种群空间格局样方法标志重补法单体生物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图性比内禀增长率赤潮种群平衡生态入侵三、重要知识点1、种群动态(重点)标志重捕法(公式)步骤种群结构生命表的编制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公式,意义)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公式,意义,适当计算)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缔曲线,方程,意义)种群的数量变动(几种类型)2、种群空间格局(重点)三种类型意义3、种群调节(相关概念)四种学说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异速生长繁殖扩散繁殖成效繁殖成本繁殖格局繁殖策略性选择四、重要知识点1、生活史生长s型曲线繁殖(意义)扩散(动物,植物扩散的意义,方式)2、繁殖成效繁殖价值(了解)亲本投资3、繁殖格局一次繁殖多次繁殖(两者的比较)列举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延长繁殖以及提前繁殖在不同条件下的优势。

A63-园林生态学-第二章

A63-园林生态学-第二章
例如低温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是必 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 是有害的。如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 中,生殖季节回游到淡水河流中产 卵。
(五)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 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 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
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
❖ ②气候指示植物。如椰子的开花是热带气候的 标志,如生长桫椤、莲座蕨的地区表明为热带 或亚热带潮湿气候带 。
❖ ③矿物指示植物。如海洲香薷是铜矿脉的指示 植物,问荆、云杉可用以指示金矿 ,喇叭茶可 指示铀矿等 。
❖ ④环境污染指示植物。如唐菖蒲的叶片边缘和尖 端出现淡黄色片状伤斑,则说明空气中存在HF污 染。许多种地衣和苔藓植物也对大气中SO2敏感, 环保部门已把它们作为检测SO2污染程度的指示植 物。有些水生植物可指示水体有机物污染或重金 属污染的指示植物,如微囊藻、颤藻、眼虫等在 水体中为优势类群时,表明水体有机污染严重。
狭光性(stenophotic)
▪ ……
……
生物对温度的耐受

狭温喜冷生物


狭温喜热生物



广温性生物

温度变化梯度 低→高
(五)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1、内稳态 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 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能够扩大生物的生态幅 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 制,它只能扩大自己的生态幅度与适应范 围,成为一个广适应种。
❖ 适应: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
A 树皮纺织娘(Bark katydid) B 枭蝶(Owl butterfly) C 枯叶蝶

环境及其类型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环境及其类型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耐受范围窄,则为限制因子 如:水体中的溶解氧
限制因子的价值
某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即是其生存的关键; 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掌握了最小因子定律
基本描述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最小因子定律的补充
该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
2 生物与环境
生物种的概念 环境及其类型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1 生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即物种 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强调形态相似与能够繁殖延续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强调能够杂交繁殖
物种的性状可以分为两类
基因型:遗传本质,内在因素;与环境结合可产生变异,甚 至导致物种的分化;
以促进甜瓜的植株发育。
光质对动物的作用
主要影响动物的生殖、迁涉、毛羽更换、生长和发育; 对动物的分布和器官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对色觉的影响差别较大:只有灵长类动物的色觉发达。
紫外光对动物和微生物都有有害影响
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对人类有致癌作用 对昆虫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
图2-7 地表上太阳光谱中能量(E)的分布及强度相等但波长不同的 光照下,小麦光合作用的相对速度(P)
图2-4 环境变化对内稳态和非内稳态体内环境的影响
图2-5 金鱼在两种不同温度下的驯化结果
(6)指示生物
指示生物具有对环境状态及特点的指示作用:
指示节气
枣花发,种棉花;杏花开,快种麦
指示天气
燕子低飞预示雨将来临,蜻蜓高飞预示天晴
指示水质
美国威斯康星地区湖泊中的软水指示植物为Gratiola,硬水指示 植物为Ranunculus aquatilis。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生态因子是指生物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因子包括光照、温度、水分、pH值、土壤等。

这些生态因子对生物的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光照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光照的强度和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光照充足的环境下,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自身提供能量。

而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下,植物可能会出现光合作用受限、长势不良等问题。

然而,一些植物也能够适应光照不足的环境,通过增大叶片的表面积、提高光合效率等适应策略来保证生存。

其次,温度对生物的生理功能和生态行为有着显著影响。

温度的适宜范围对于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存活至关重要。

高温环境下,生物可能会遭受脱水、蛋白质变性等损害,而低温环境下则可能导致冻结、代谢减缓等问题。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温度适应策略。

例如,一些动物能够通过调节体温、进入冬眠或休眠等方式来适应低温;而一些植物能够通过合成抗冻蛋白、增加叶片厚度等方式来适应寒冷条件。

水分是生物体内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的生理代谢和结构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水分的缺乏或过剩都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活。

大多数生物体依赖地表水源或地下水源来满足水分需求。

一些植物适应生活在干旱地区的环境变化,通过发育较长的根系、减少蒸腾等方式来节约和利用水分。

此外,一些动物也能够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入休眠或进化成水分稀缺环境下的特殊形态来适应干旱环境。

pH值是指水体或土壤中溶液的酸碱程度。

pH值的变化会影响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代谢过程和物质运输等。

许多生物对pH值的变化非常敏感。

一些生物通过改变酶的产生和调控来适应不同pH值的环境。

例如,酸性环境中生活的一些植物能够产生耐酸酶类物质,保护细胞免受酸性环境的损害。

另外,一些微生物也具有酸碱度调节的能力,能够适应不同pH值的环境。

土壤是地面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生长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状况对植物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1.3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3.1 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当某个生态因子 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 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乃至引起死亡 时的生态因子。 (最小量和最大量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Blackman 1905年提出
1.3.2 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岩石圈和土壤圈:岩石圈是指地壳的固体部分,它是一切陆
生生物的“立足点”。在岩石圈上,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 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和种 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岩石圈的土壤表层下面,即土壤 圈,生活着蝼蛄、蚯蚓等动物,还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 的根系。
水 圈:包括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内陆水域和地下水。 大气圈:球表面包围整个地球的一个气体圈层。大气圈没有
明显的上界,在赤道上方高42000m和两极上方高28000m的 高空仍有大气存在的痕迹。
生物圈: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的总
称。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物的物质环境
1.1.2 什么是生态因子
1.1.2.1 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的生 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 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O2、CO2 、 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 起作用的因子,即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 件,也称生物的生存条件。
第1章 生物与环境

1.1 环境与生态因子 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3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最小因子、 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1.1 环境与生态因子
1.1.1 什么是环境? 1.1.2 什么是生态因子?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
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或高于最低及最大状 态生理现象停止,在最适状态可显示最大观测值。 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 且这种因子又易于变化,那么这种因子就很可能成为限 制因子。
1.3.3 耐受性定律与生态幅 1、耐受性定律 美国生态学家V. E. Shelford于 1913 年指出,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 的存在,只要其中一个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 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
动物的趋同
1. 鲨鱼;2. 鱼龙;3. 海豚
植物的趋同
1. 仙人掌(仙人掌科);2. 仙人笔(菊科);3. 霸王鞭(大戟科);4.班海星花(萝摩科)
B、生物的趋异适应(生态型)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它们中间可 能出现不同形态结构和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类型,这些特性 的变异往往具有适应的性质。这种生态变异和分化是可以 遗传的;换言之,它源于基因的差别。因此,人们将生态 型定义为“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的反应而 产生的产物”。生态型是指种内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 域的遗传类群。 一般认为生态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绝大多数广 布的生物种,在形态学上或生理学上的特性表现出空间的 差异;②这些变异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联系;③ 生态学 上的相关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后续补充: Mitsherlich发现,当限制因子增加时,开 始增产效果很大,继续下去,效果渐减。 E. P. Odum(1973)建议对Liebig定律做两 点补充:① 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 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使 用;②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3.2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 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即称 为限制因子。

第四章 生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第四章 生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长期适应缺氧环境,根、 茎、叶形成连贯的通气组织,以保证植物体各部分 对氧气的需要。 水生植物的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 状,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CO2的面积。
旱生植物对干旱的适应
根系发达 叶面积很小 发达的贮水组织(如仙人掌) 在干旱时,细胞可通过增加可溶性物质来改变其渗 透势,从而避免脱水。
生物因子(P.73种群关系)
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等.
人为因子
人类施加于生物的各种活动。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1)综合性 (2)非等价性 (3)直接性和间接性 (4)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 (5)阶段性和限制性
三、最小因子法则和耐受性法则
1、最小因子法则 李比希(J.Liebig)发现,植物生长并非经常受到 大量需要的水和CO2的限制,而是受到一些需要 量很小、在土壤中又非常稀少的微量矿物质如 硼的影响。油菜“花而不实”、棉花“蕾而不 花”和果树“落蕾、落花、落果”等均可以是 缺硼的缘故。 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 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即限制因子)。
1)根据物候预测气候。例如:大雁2月飞来,农民 始种春麦。 2)根据气候预测物候。例如:小麦于9月下旬播 种,来年3月返青,4月拔节,5月抽穗灌浆,6月上 旬成熟收割。
(2)形态 植物对温度的适应
有的植物体密生绒毛或呈白色,能过滤部分阳光或 使阳光反射。 有些植物的叶片垂直排列,叶缘向光。 有些植物在高温时,叶片折叠,以避免热害。 有的树木茎干或根茎有厚的木栓层以隔离热源。
(二)水分对植物的影响与植物对水分的适应
1、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抑制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生理过程失调。(影 响产量) 引起植物体内各部分水分的重新分配。 影响植物产品的质量。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耐度限制的调节通过下列主要方式: –新环境适应:驯化培育 –休眠——“逃避”限制 –生理节律变化和其他周期性补偿变化 调节的目的是对恶劣环境的克服, 通过这些方式,使体内生理、行为达到 平衡,而抵抗恶劣环境。
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温度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水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4.土壤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温度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 生长:“三基点”——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不 同的生物“三基点”不一样。 发育:植物的春化作用(vernaligation)(某些植 物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对低温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的表现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对低温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的表现mmmm331345273313148160127140400472295354959778622说明了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第二章
• 环境概述
• 生态因子
生物与环境
•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一.环境概述
•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①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②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 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散甚至 生存的因素。 • 最小因素定律(law of minimum): 能够影响生物的无数因子中,总有一个因素 限制生物的生长、生存或繁殖。
• 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耐性(tolerance):①指生物能够忍受外界极端 条件的能力;②指单个有机体或种群能够生存的某一生 态因子的范围。 又称shelford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 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 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学(王国祥)-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二章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学(王国祥)-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二章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类群:多种不同的植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如生理、形态、结构以及物候等),具有相似需求性和耐受力,表现出比较一致的适应性特征.生态型(ecotype): 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称生态差型(ecocline),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性变化。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例如10℃为某作物的生物学零度,其中某三天12。

1℃、9.8℃、13。

5℃,则这三天的活动积温为25.6℃,其中9.8℃低于生物学零度,不统计在内.例如,某作物的生物学零度为10℃,某日温度12。

1℃,则该日有效温度为12。

1-10.0=2。

1℃,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表面(主要是叶子)蒸发散溢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转,降低植物的体温,促进营养盐的运转和分布。

土壤供水适宜、通气好、光照强、温度高、风速大,都能促进蒸腾作用。

生态对策: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的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也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

一、生态因子主要包括哪些类型?1、以主客体分:①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②非生物因子(条件因子:温度、湿度、pH;资源因子:营养物、水、光照等。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O、C O、其他相关生物等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4.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最小因子: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最小因子不是绝对的)耐性定律:一直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5.生态幅每一种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6.指示生物例:水藻多→富营养化,桃花水母→水很干净7.植物对光的适应性阳地植物:适应于在阳光地区生活耐阳植物:一般在强光环境下生长,能承受一定弱光阴地植物:适应于在弱光地区生活8.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9.土壤: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三章1.生物种形态相似个体的集合,可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2.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单体生物形态结构一致(受精卵)、构件生物(有不同数量的树枝的树,高等植物是构件生物,大多数动物是单体生物)4.种群的年龄锥体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5.存活曲线(斜率表死亡率)I型(凸:人)Ⅱ型(对角线:麻雀)Ⅲ型(凹:海龟)6.种群的增长模型J形与S型7.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环境、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8.种群爆发例:蝗灾、赤潮、地球人9.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气息和繁衍的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发展。

生态学第一章 有机体于环境

生态学第一章 有机体于环境
• 基本内容
–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 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木桶效应
该理论被引申到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被称为最小因子定律 。
•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定律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
– 注意:

应用该法则时,必须要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生物等
–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
坡度等
–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
作用
–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2)生态因子的分类
• 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 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 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如
地心引力、地磁等 – 变动因子:
• 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 密度制约因子
–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 子
– 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用导致生 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反馈性降低,有调 节种群密度的作用。一般生物因子常为密度制约因子。
– 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30—40km厚的地壳层。它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 元素的仓库。
• 4,生物圈(biosphere)
• E. Suess(休斯—奥地利地质学家)于1875年首先创造了生物圈这一术 语。
–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总体。 – 其范围为海平面以上10km,海平面以下12km。其间最活跃的是生物,地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4
按环境的性质分可分成自然环境、半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三类。
5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可分为宇宙环境(或 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 和内环境。
6
二、环境因子分类
Daubenmire(1947、1959)将环境 因子分为三大类:气候类、土壤类 和生物类;
7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 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这是以环境因子特点为标准进行分 类的代表。
36
图 2-7 植物光合作用 的昼夜变化 (Larcher, 1975)
37
温度对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
我国从南到北植被分布
38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 温度与生物生长 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 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每一种 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 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如高温使蛋白质 凝固,酶系统失活;低温将引起细胞膜系统 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 可逆转的化学变化。
11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 度、坡向、坡度、海拔及经纬度等 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 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 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 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 的作用。
12
4.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 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 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 造成的。如光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 起作用,但在光周期阶段则是很重要的。有些 鱼类不是终生都定居在某一环境中,根据其生 活史的各个不同阶段,对生存条件有不同的要 求,如鱼类的洄游,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 生殖季节就成群结队洄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 而鳗鲡则在淡水中生活,洄游到海洋中去生殖 。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限制因子的意义: 限制因子的研究在生态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学家主要 任务是探讨生物与环境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一旦找到限制 因子,就意味着找到了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
2. 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Liebig)于1840年发 现谷物的产量常不是受常量营养物质(N、P、K 等)所限制,而是取决于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B、Mg、Fe等)。
生态因子
4.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具体生物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包括生物本身的影 响。
环境因子的说明
复杂性(Complexity):环境因子的组成和影响 非常复杂,所有生物群落都受到环境因子复杂的 交互作用影响。 变异性(Variation):环境因子在不同的时间尺 度上发生变化。大多数生物必须面对持续变化的 外部环境。
即使有丰富的食物存在,环境因子的限制可以阻止生物生存,如 冬天海鸟死亡、风干土壤微生物死亡; 冰川作用周期上万年,日照强度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发生变 化。 复杂性和变异性研究是生态学永久的热点。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生物对 气候因子的耐受范围影响着生物的分布,但是,气候因子只能说明生物不 能分布的地区,却不能准确地说明生物将会分布的地区(生物因子也影响 分布)。
耐受定律的补充
(3)生物会主动的进行生理性的驯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 金鱼的致死温度依赖于先前的生活的水温。

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与生态因子(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而言的,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的空间以及其中可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生物科学中,一般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和群体的空间及其中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阳光、湿度、大气及其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生物的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在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很多生态因子,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组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为各类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生态类型。

生态因子据其性质可归纳为: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光、降雨、风、气压和雷电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等。

③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坡阳坡等。

2.生物因子生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共生等。

有时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

澳大利亚的生物与环境独特的环境使澳大利亚与世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

澳大利亚独特的动植物和地貌的形成是巨大而缓慢的地质作用的结果。

4500万年以来,这块古老、厚重而平缓的大陆逐渐离开南极向赤道方向运行。

这一过程将澳大利亚的生物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绝,并给它们带来了特殊的生存挑战。

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植物往往生长于同一地点。

在这些特殊的植物群落进化的同时,它们也为动物的进化提供了机会。

澳大利亚的气候是生物进化的另一个推动力量。

当澳大利亚大陆向北移动时,原来凉爽、湿润的地带逐渐变得温暖而干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生物有机体的存活需要不断地与其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 的交换。
一方面环境向生物有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 的物质和能量,使生物有机体不断受到环境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生物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生物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 在。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4、环境因子分类
(1)R. F. Daubenmire 1947
3大类:气候、土壤、生物 7小类: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
(2)Dajoz,1972
按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 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因子。
(3)Gill 1975
表型是种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称作该种的可 塑性,——表型的变异属非遗传变异 物种通过“突变”与基因的重组实现的变异——基因型的 改变,可遗传变异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第二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环境的概念 1、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1、综合作用
自然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 生态环境。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 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 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
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 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 子。 主导因子是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的。
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光、水分) 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风暴) 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所影响,又反作用于植被 (放 牧、火烧等)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第三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 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是 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如光合——光强,春化作用——温度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 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的生态效应。即为可补偿 性。
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 或期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
5、直接性与间接性
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体现,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但可影 响光、温、水分布。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 1、“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 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Justus von Liebig,1840, 德国) 。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 生境(habitat):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 态环境,包括的作用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直接和间接作用 6、限制性作用
– 两个补充条件(Odum,1983): – 1)只适用于稳定状态 – 2)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2、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V.E.Shelford,1913,美国)
3、环境类型
(1)按主体:人——人类环境:环境科学
生物——生物环境:生态科学(生物体以外)
(2)按性质: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按范围:
宇宙环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 地球环境:大气圈中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区域环境: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微环境: 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 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如群落的镶嵌。 内环境: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 生态因子的作用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第一节 生物种的概念 第二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第三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第四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第一节 生物种的概念
17世纪, J. Ray 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 1753年,C. Linna 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产 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育,创 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1963年,E.Mayr “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 的种群的集合”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明 显的形态上的不连续性记不同形式的生殖隔离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环境的内容
环 谈到境研环这一境个条时概鲤,念鱼总是要具包体含的特,定又的是主相体其鲤对它鱼。的,在
究 鲤鱼种群

体 池塘群落
虾, 水蚤, 水草,鱼等 异种生物
非生物 因素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环境
2、环境因子(Environment factors): 包括生物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生物种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
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 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物与环境概念及生态因 子的作用
生物种
种的分化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结果
种的性状可以分为两类:基因型与表型
基因型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 内在因素。
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 和。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生物学中,环境指生物的栖息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 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在环境科学中,人类是主体,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 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