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辛亥革命
袁世凯登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宋教仁被刺身亡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历史启示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 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 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 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分布集中表现在: 地区—沿海城市 行业—纺织、船舶、 铁路、采矿、航运等
集中分布易于形成强大力量
(一)领导力量新 2、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条件
思考: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条件 是什么?
(一)领导力量新
思考: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条件 是什么?
第一,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 斗争,并取得胜利 第二,给被领导者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 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进行政治教育
认清国情,乃 是认清和解决 革命问题的基
本依据。
(一)近代中国国情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一方面,帝国主义通过政治、经济、文化 的手段,使中国丧失了主权国和独立国的地 位;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 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 资本主义国家。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 理论的诞生
思考: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 国人民进行了哪些革命实践,结果 如何,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启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义和团运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三)革命道路新
新民族主义革命与旧民族主义革命相比新在哪里

新民族主义革命与旧民族主义革命相比新在哪里?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这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
(3)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4)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但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革命还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将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当作是首要的任务,强调联合一切社会阶层的力量使国家获得独立和解放;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它的中心任务是“国家问题”(独立、解放、统一),而不是“政治问题”(政党、议会、立宪等问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二: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革命它就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谈谈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革命运动,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
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分为两步走,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导革命运动的,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思想成熟于30年代末40个代初,最初是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其核心内容。
新民主主义理论大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涉及中国革命诸问题的,如近代中国为什么会爆发革命?革命的对象、性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等等。
二是关于革命之后将要建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个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分别是什么形态,或说将在这个新国家中担负领导责任的中国共产党将贯彻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前者即所谓新民主义义革命的思想;后者即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
这两项内容合一的新民主主义思想实际上构成了当时中共党人的社会现代化思想。
这个思想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推翻整个帝国主主儿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乎和民主,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施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亦即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条件。
这是一套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的、具有巨大理论力量的思想。
它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领导毛泽东思想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里面有一点是:“农村包围城市”。
我觉得在当时的形势下提出这一点,足以看出毛泽东的高明。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这么大的一股力量,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利用好。
另外中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不可能是和平的革命,只能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农村就适合开展土地革命。
并且当时反动统治力量一般是聚集在城市的,我们的革命力量相对弱小,在城市中难以立足。
我们可以先占领农村,巩固农村政权,动员农民参军参战,发展壮大军事力量,然后等实力得到提高之后再包围城市,夺取城市。
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表现

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行的一场改变政治制度的浪潮,其空前的气势与力量,令西欧各国政治都受其冲击,欧洲新国家无一例外地大动脉改动政治制度,制定了相应的民主立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强调追求公正和仁爱,以及提高个人尊严和责任感,树立民主价值观,以及国家和政府尊重当代文明,重视自由,尊重合法权利,破除贫富差距,让社会治安达到新高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多重层面上改变旧政治体制,消除社会不公,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彻底改变政治面貌,使社会清晰定义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譬如法国的三次革命结束了路易十六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行了专制君主政府推翻,建立了新的约法制度,把继承、租税和王室的巨额财产等分为公共所有,为原先租契人民解放出路,彻底改变了以贵族为主体的民主制。
英国议会改革也获得了成功,去掉了封建传统,给予平民平等保护,废除了中央君主的宗法权力,地方行政和诉讼程序得以改变,开
启了民主宪政的新篇章,为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政治支柱。
欧洲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在政治制度上作出了巨大改变,还拓展
了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全新的理念挑战古老思想和传统意识形态,并促使新一轮思潮的出现。
新思想理论诞生了,对社会结构,文化作
风和人们的行为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其新的表现,在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形
态及思潮上,严重影响了欧洲的各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演变,其
重要性可想而知。
高中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知识点介绍

【导语】在政治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到很多知识点,下⾯⽆忧考将为⼤家带来关于新民主主义⾰命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1.新民主主义⾰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命的时代特征 ①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封建主义和⼈民⼤众的⽭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是各种⽭盾中最主要的⽭盾。
③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命的根本任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盾,决定了中国⾰命是资产阶级民主⾰命。
⑤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产阶级开始以独⽴的政治⼒量登上历史舞台,由⾃在阶级转变为⾃为的阶级,成为中国⾰命的领导⼒量。
⑥近代中国⾰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新民主主义⾰命阶段。
(2)新民主主义⾰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①党的⼆⼤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命时期的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②党的三⼤提出了建⽴国共合作统⼀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③党的四⼤第⼀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④⽑泽东提出了中国⾰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并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命道路理论。
2.新民主主义⾰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命的总路线 ①1939年,⽑泽东在《中国⾰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命”的科学概念。
1948年,他在《在晋绥⼲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产阶级领导的,⼈民⼤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命。
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盾,决定了中国⾰命的主要敌⼈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③在不同历史阶段集中反对的主要敌⼈有所不同:在国共合作的*时期,⾰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地⾰命战争时期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战争时期是⽇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是美帝国主义⽀持下的国民党*。
2015版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半殖民地”的另外一面是什么?
?
半殖民地
半封建
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国内的社会性质
国际、国内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国际地位
1842年8月, 清政府在英国军 舰上签订《中英 南京条约》,标 志着中国开始沦 为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会。
《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战争
思考:
有人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客观 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 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说,帝国主义 “侵华有功”。你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 首先,这种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其目 的不是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只是充 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 • 其次,客观上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尤其是 在19世纪70年代后,中外反动派加紧勾结, 这种作用不复存在。
“如银针之响于幽谷” ——徐志摩
大众性
A.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 众服务,并逐渐成为 他们的文化; B.应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要战胜敌人,就必须要 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 ———— 毛泽东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什么? 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 毛泽东是怎样开创出这条道路的?
③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宋子文
孔祥熙
蒋介石
陈立夫
陈果夫
③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1、四大家族控制了‚四行二局‛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 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 2、积聚的财富在100亿至200亿美元之间,占 全国资本总额的70%,仅孔氏家族就占有10多 亿。 3、滥发纸币:1946年为4万亿;1947年为33万 亿;1948年663万亿。 物价飞涨:1946年上涨7.7倍;1947年上涨 14.7倍;1948年上涨56倍;1948年日日上涨。
新民主主义革命

战线建立;
2、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时间: 地点: 1924年初 广州
a.国共合作的方式: 党内合作; b.国共合作的政治 基础:新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内容:
意义: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 战线的正式建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宣布国民党的新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孙中山
新旧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3)关内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
A、十九路军的抗战 B、长城沿线官兵抗敌(安德馨;宋哲元;冯玉祥 和吉鸿昌) (4)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A、关外人民: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等。 B、爱国学生:一二九运动[1935年]
C、国民党爱国将领:西安事变[1935年](原 因、经过、结果、意义)
▲1931—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①自发性、形式多样 ②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 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全民族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第二阶段:1937—1945年)
一面旗帜: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 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 抗战路线,形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37、7-38、10)、战 略相持(38、10-44)、战略反攻(45、8)。
1840——1919 ——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侵略反封建
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旧民主革命
社会性质 斗争对象 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新民主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旧三民主义 目的前途 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主革命后社会主 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_人民版-一轮复习

3、红军的长征 (1934.10——1936.10) 1)长征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 路线的错误军事指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 被迫开始了“长征”。 根本:“左”倾错误 2)长征开始: ●中央红军:1934.10---1935.10
壮大。
群众基础
③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经过:1919
⒈)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其中哪个口号最能完整反映五 ⒉)中心 前期——北四京运(主动力的:性学质生?)
后期——上海(主力:工人阶级 )
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简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 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意义;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及 其意义、土地革命作用、红军长征及其意义、遵义会议及其
学习 意义、全民族抗战、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要求 三大战役名称和意义、渡江战役作用;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历史地位: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端。
(依据: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影响:
A、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 B、促进马克思主义流传,为中共成立 奠定思想基础;
如何看待五四精神?
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更高地举起爱国和进步 的旗帜。 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发扬民主、崇尚科学。 弘扬五四传统,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2、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内容和特点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内容和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内容和特点:
一、新内容:
1、政治实现民主化:以民主的政治模式替代旧的封建体制,充分发挥全民族的政治活力,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多元政治结构。
2、经济解放:采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建立平等开放的贸易环境,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加快经济增长。
3、文化改革:强调科学文化的发展,实行文化多样化的原则,推行多元文化的建设,以振兴民族文化为目标。
4、社会建设:改革社会组织机构,强调社会公平、正义、自由,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以构建和谐社会。
二、特点:
1、民主促进公正:新民主主义革命注重民主化过程,力求构建公正合理的政治体系,强调人民自主选择,消除社会不平等。
2、自由推动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注重民众自由发展,强调发展全面
协调,推动经济改革、社会建设和政治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合作共享平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注重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加
强国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分享共同的发展机遇。
4、文明促进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注重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强调文明
交往和文化对话,促进国际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崇高
理想。
专题六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提示: (1)陈独秀时代:1921~1927年,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
革命失败。 (2)“左”倾错误时代: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出现严重的 “左”倾错误,导致红军被迫长征。 (3)毛泽东时代: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先后取得 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主要表 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认识到了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2)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 (3)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
3.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1)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性质: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联合、社会各 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成就:北伐战争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
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 命失败。
资本双重压迫。
归纳拓展
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对我们的启示
三、思想领域的新成果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
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进一步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 义的传播。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4)生活上,婚姻生活习俗逐渐改变,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发展趋势。
2.国民政府的统治政策有何特点? 提示:(1)政治上,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2)经济上,一方面大力发 展官僚资本,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发展民族资本。 (3)对外上,一方面积极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长期投靠依 赖美国。
近代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规律总结 (1)一条主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三个战场:正面战场(主动抗战→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敌后战场、海外战场。 (3)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 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内正面、敌后两个战场 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 (4)胜利保障: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5)意义: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 一次伟大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 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工人运 动进一步发展。 (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4)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5)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 海召开。
答案:B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侵华事件 (1)1931 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1932 年 1 月,制造一· 二八事变。 (3)1935 年,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 北事变”。 (4)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 (5)1937 年 8 月 13 日,大举进攻上海,制造了八· 一三事变。 2.滔天罪行 (1)1937 年 12 月,南京大屠杀。 (2)1941 年初,河北省潘家峪村大屠杀。 (3)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4)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
论新民主主义的“新”

浅析新民主主义的“新”引言: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的发表为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体系已经比较完整地形成了。
而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提出及其形成过程是有特殊原因和意义的,新民主主义不仅是在新三民主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更有其崭新的特点。
内容摘要:新民主主革命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论述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进一步认识新民主义革命的新特点。
关键词:新三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区别与联系一、新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提出国内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随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开始发展壮大。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国际上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明了解放道路。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爆发了五四运动。
拉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序幕。
封建的的土地制度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基,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经过60年的中外交往,中国已经有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
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民主主义先声夺人,不但法国、美国已建立立宪政体,而且俄罗斯、西班牙,土耳其等也进行反专制民主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教材上是这样回答的:
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拥有一个新的救国阵营,有一场新的、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民主革命,这样,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
------------------------------------------------------------------以上这一些是引用教材上的资料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进行的回答。
但真的只是新在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吗?
不,作为当时同为无产阶级的陈独秀,对于所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而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而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这就是革命的领导权的区别吗?
不是。
两者的本质区别应该是在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以及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的宏观分析上。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是他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比较系统的思想,主要反映在1923年他写的《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的社会各阶级》两本小册子中。
当时,中共仅成立两年多时间。
人们对中国革命的
认识尚处于探索阶段。
尽管文章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错误和不成熟之处,但终归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初步联系中国特殊国情,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以及革命问题的分析和探索,也是中共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认识的较早见解。
因此对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具有先导意义。
(一)、关于革命领导权问题
(1)、对资产阶级力量与作用的夸大,并不等于承认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2)、承认国民党的领袖地位,并不等于承认资产阶级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
(3)、指出革命资产阶级拥有政权,并不等于承认民主革命的结果就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制度
而陈独秀产生“二次革命论”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对马列主义教条式的理解
(二)对特殊中国国情的茫然
(三)、幼年时期中共党内的普遍认识
(四)、共产国际及联共(布)的错误指导
(二)、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两步走”的关系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第一次规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阶段依次进行。
应该说,在两个革命如何衔接,特别是现阶段民主革命的主要动力及领导阶级方面,这一理论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与缺陷。
但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二次革命论”是毛泽东两步走思想的基础,其在中国革命理论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
因此说,正确认识“二次革命论”与两步走思想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史学界有待重新认识并加以深化的问题。
(1)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阶段依次进行。
中国革命应该分成两个阶段,先民主革命和后社会主义革命,这是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一个基本思想。
这一思想最早见诸于在中共“二大”宣言中,“民主革命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
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这一理论实际上勾画出了中国革命的两个历史阶段,。
毛泽东在1940年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中国革命的阶段问题也有如下论述:“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6页)很明显,在中国革命所必需的历史阶段问题上,“二次革命论”与两步走思想存在着共同点。
二者的重大区别是在第一个革命阶段,即民主革命阶段的无产阶级是否当革命的领导者,是否使民主革命呈现出“新式”的和“特殊”的性质。
在这方面,毛泽东两步走的思想无疑具有更深刻的理论认识。
但是,由于二者的形成时间相距十几年,并且中共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是在“二次革命论”提出之后,因此,“二次革命论”在中国革命阶段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开拓意义还是应当肯定的。
中国革命分两个阶段的认定,在当时具有诸多指导意义。
它一方面非常明确地规定了现时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指出不能过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活动,进而认识到资产阶级在现阶段的革命作用(按照“一大”纲领,资产阶级无革命性可言)并与之建立革命的联合战线;另一方面也提醒全党不要忘记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这一理论的指出,是中共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开端,也是中共在现时革命性质认识方面的第一次正确而及时的转变。
其中陈独秀功绩不可忽视。
(2)两个革命阶段之间的关系。
一个革命理论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与空间的革命实践做基础。
后者不断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推动前者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限于当时的革命实践,陈独秀着力论述的是现时的民主革命(或称国民革命),没有深入研究和论述第二个革命阶段,只是对它进行了粗略的推论。
这是因为后一个革命不仅远未涉及,甚至连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在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之前(1924年)也没能引起注意。
他关于民主革命前途的推论恰恰是“二次革命论”最具争议并遭到非议的焦点之一。
在陈独秀看来,民主革命后,一种可能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但另一种(或更大的)可能则是无产阶级也有相应的部分政权;中国很难有一个(旧式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革命会像1917年俄国革命一样,经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后,迅速转变为十月无产阶级革命;期间并存两个政权:资产阶级的政权和苏维埃政权,前者随即被后者推翻,此即所谓“第二步
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即刻成功的”。
可见,“二次革命论”在两个革命关系上的认识,基本是俄国1917年的革命模式。
无疑,陈独秀并没有揭示出两个革命之间的正确关系。
“二次革命论”在两个革命之间衔接的问题上存在着理论缺陷。
相对于两步走思想,陈独秀没有认定民主革命的前途是非资本主义前途,也没有认清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但是以此推论陈独秀认定了民主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前途,在两个革命中间“横隔着一个长期的和平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万里长城”,这显然也是不准确的。
相对于后来的两步走思想,与其说“二次革命论”在这方面有错误,不如说是认识粗浅。
这一点连陈独秀自己也清楚。
正是由于意识到对下一个革命何时到来、如何到来无法看清,他也时而采取暂时回避的态度:“这种未来的机会我们没有预计的可能。
也没有预计的必要,现在只有一心不乱地干国民革命。
”必须看到,“二次革命论”在这方面的不足,有其不可避免性。
在中国革命实践刚刚开始,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消化还相当有限之时,要求陈独秀得出到位的正确结论,这是很不现实的。
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如果把陈独秀比做马克思,那么毛泽东就可比做列宁。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论”,成功地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毛泽东反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直接将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夺取了全国政权(除台湾省外)。
但是,实践似乎证明列宁和毛都太激进了些。
苏联的解体和中国宣布退回“初级阶段”的事实,又好象说明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不可人为地改变。
虽然如此,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仍不失为伟大的人民革命,就象巴黎公社一样——革命死了、革命万岁——社会终究是进步了;列宁和毛仍不失为伟大的哲学家和革命家。
总体来说,新民主主义的“新”在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及党内的思想的积累结晶。
在对中国革命道路上,共产党如何发展夺取政权的问题见,表现在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以及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的宏观分析上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