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据基本理论
数据结构六度空间理论
数据结构基础
六度分隔的图模型
六度分隔理论可以用 图模型来表示。在这 个模型中,每个人都 是一个节点,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是边。根 据六度分隔理论,任 意两个陌生人之间最 多通过6个中间人就 可以建立联系。这个 理论可以用图的最短 路径问题来描述
数据结构基础
最短路径算法
在图模型中,最短路径是指从一个节点到另 一个节点路径中边的数量最少的那条路径。 在六度分隔理论中,最短路径问题就是寻找 任意两个陌生人之间的最短路径,即通过的 中间人数量最少的那条路径。这个问题可以 使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来解决
数据结构六度空间理 论
xxx
1 引言 2 数据结构基础 3 六度空间理论的实现
PART 1
引言
1
1
六度空间理论,又被称为六度分隔理 论,最早由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
格朗提出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不超过 六个中间人,任何两个完全陌生的人
都可以建立联系
2
3
这个理论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和推 荐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
六度空间理论的实现
PART 3
六度空间理论的实现需要使用到一些关键 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其中最重要的数据结构是图,而最关
x
键的算法是最短路径算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编程语言来实现 这些算法和数据结构
例如,可以使用Python的NetworkX库来实 现图结构和最短路径算法
六度空间理论的实现
编程实现
应用实例:社交网络推荐系统
六度空间理论在社交网络推荐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我们可以发现用户之间 的最短路径,并根据这些路径来推荐可能感兴趣的用户 或内容。例如,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可以分 析用户关注的人、转发的人以及互动的人之间的关系, 找出最短路径,并根据这些路径来推荐可能感兴趣的用 户或内容。这样可以帮助用户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 人脉资源,提高社交网络的使用体验
5.1空间数据库概述资料
空间数据库系统概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空间数据模型
空间数据存储管理方式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地位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六十年代末,是计算机科学的 重要分支。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的出现 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应用向各行各业的渗透。 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 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该映象定义通常包含在模式描述中
保证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数据库管理员修改模式/ 内模式映象,使模式保持不变;
应用程序不受影响: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2 空间数据模型
1. 数据模型概述
2. 最常用的数据模型
§2.1 数据模型概述
8. 空间数据的可视化
(2) SDBMS的实现途径
1. GIS软件商在DBMS之上进行扩展,外加一个空间
数据管理引擎,如ERSI公司的ArcSDE,MapInfo 公司的Spatial ware等。
2. DBMS软件商自己对DBMS进行扩展,使之能直接
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如Oracle、DB2、Informix、
数据结构
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 系
描述的内容
与数据类型、内容、性质有关的对象 与数据之间联系有关的对象
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
空间数据结构
矢量数据结构
1. 实体式 2. 索引式 3. 双重独立式 4. 链状双重独立式
栅格数据结构
1. 链式编码 2. 游程长度编码 3. 块状编码 4. 四叉树编码
4. SDBMS 支持几何完整性约束; 5. SDBMS 支持长事务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下的空间分析——第三章_空间分析的理论问题
4、顺序关系描述 顺序关系中的一类重要关系是方向关系,如东、西、 南、北等。 (1)方向关系的定量描述 方向关系的定量描述主要是使用方位角来进行
(2)方向关系的定性描述 方向关系的定性描述主要有投影法(projection)和锥形 法(cone)。 1)投影法:是将空间目标投影到特定的坐标轴上,通 过各目标投影间的关系去描述与定义方向关系。其中的投 影可以是正射投影,也可以是斜率投影。 2)锥形法:是将空间目标及其周围的区域分成带有方 向性的几个区域,通过各目标本身及方向区域之间的交的 结果来描述空间关系。
7)西南关系
South_West(Pi,Qj)=X(Pi)<X(Qj) And Y(Pi)<Y(Qj) 示意图如下:
8)东南关系
South_East(Pi,Qj)=X(Pi)>X(Qj) And Y(Pi)<Y(Qj) 示意图如下:
以上8种关系通过点的投影可以精确判断。对于任意两点, 上述8种关系必有一种满足。 这些关系具有传递性。 另外,一些关系可进行相互转换,如North_East(Pi,Qj)和 South_West(Qj,Pi)。
课堂练习: 请大家分别算 出8种面面关系 的4元组矩阵
8种面/面关系
………………….
三种点/线拓扑关系。 课堂练习:请大家分别算出3 种点线关系的4元组矩阵。
两种点/点拓扑关系。
课堂练习:请大家分别算出2种点 点关系的4元组矩阵。
三种点/面拓扑关系,请 写出4元组矩阵。
2、空间关系描述结果的评价: 完备性是指空间关系描述结果能包含目标间所有可能的定 性关系; 严密性是要求所推出的一组关系是实际存在的或正确的; 唯一性要求所有关系是互斥的; 通用性指描述方法应能处理各种形状的目标和各类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
面对象 Class
属性
属性
体 3-Complex
面 2-Complex
线对象 Class
属性
线 1-Complex
点对象 Class
属性
点 0-Complex
三角形 2-simplex
线段 1-simplex
节点 0-simplex
33
空间地物
复杂地物
13 类空间对象
复杂
柱状地物
体状地物
数字立体模型
部分
节点 0-simplex
X,Y,Z
31
三维对象的拓扑数据模型
体状对象
面状对象
线状对象
点状对象
1 BodyID
1 SurfaceID
1
LineID
1 PointID
N
体1
N
4
5
面
1
6
N
3 4
边
1
1
2 结点
ElementID
FaceID
EdgeID
NodeID
X
Y
Z
32
三维复杂实体的逻辑模型
体对象 Class
• 模型:
• 时间作为属性(time stamp)
• 序列快照模型( Sequent Snap shots) • 基态修正模型(Base State with Amendments) • 时空复合模型( Space - time Composite) • 时空立方体模型( Space - time Cube)
表示形成三维空间目标表示,其优点是便于显示和数据更新, 不足之 处是空间分析难以进行。 (2)体模型(Volume model)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理论与应用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理论与应用第一部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介绍 (2)第二部分模型理论基础与原理 (5)第三部分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 (8)第四部分常用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10)第五部分模型估计与检验方法 (14)第六部分应用案例与实证分析 (19)第七部分空间计量模型的局限性 (22)第八部分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25)第一部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介绍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是一种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传统经济学模型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在传统的线性模型中引入空间相关系数来考虑地区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模型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并逐渐成为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对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详细介绍。
一、理论基础1.空间数据特性空间数据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空间邻接性:相邻地区的变量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影响。
(2)空间异质性: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等差异会导致数据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3)空间相关性:同一地区内的多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从而使得数据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
2.空间计量模型的分类根据空间效应的不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可分为两大类:(1)局部空间模型:这类模型关注的是单个区域的数据,如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它们分别考虑了邻居地区的影响和空间内相关性的效果。
(2)全局空间模型:这类模型考虑的是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效应,如空间杜宾模型(SDM)和空间卡尔曼滤波模型(SKF),它们能够捕捉到区域间广泛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1.空间权重矩阵在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时,首先要确定空间权重矩阵。
空间权重矩阵用于衡量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常见的有邻接矩阵、距离衰减矩阵等。
例如,在邻接矩阵中,如果两个地区相邻,则它们之间的权值为1;否则,权值为 0。
2.模型选择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数据特点,可以选择相应的空间计量模型。
例如,当研究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时,可以采用空间误差模型或空间滞后模型;当研究区域之间的互动效应较强时,则应选用空间杜宾模型。
《2024年空间计量模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范文
《空间计量模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科学和数据科学的发展,空间数据及其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空间计量模型,作为空间数据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已经在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空间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1. 定义与分类空间计量模型是一种通过捕捉和分析空间数据中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来研究现象的模型。
这种模型包括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空间自回归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等。
2. 理论基础空间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包括空间自相关理论、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过程理论等。
其中,空间自相关理论强调观察值之间的依赖性,空间异质性则反映了空间单位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而空间过程理论则强调空间过程的变化和动态性。
三、空间计量模型的应用研究1. 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在经济学领域,空间计量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房地产价格评估、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结构研究等方面。
例如,通过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可以分析不同地区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变化规律。
2. 地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在地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空间计量模型被用于研究区域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质量评价等问题。
例如,使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在公共政策领域,空间计量模型被用于研究公共设施布局、区域发展政策、社会公平等问题。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和人口结构变化,可以制定更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
四、实例分析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例,可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收集交通流量数据、路网结构数据等,建立城市交通网络的空间数据集。
然后,使用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交通拥堵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道路宽度、交通设施布局等。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交通规划和管理策略,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第五章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模型分析
4.基于要素的空间分析 4.1空间关系的基本概念
(5)线——面关系 线面相邻:线是面的部分或全部边界; 线面相交:一条线部分或全部穿过一个面 线面相离:线与面相互隔离 线面包含:一条线完全落入一个面里 线面不存在重合关系 6)面—面关系 面面相邻:两个面至少有段共同的边界; 面面相交:一个面与另一个面部分相交 面面相离:两个面完全不相交 面面包含:一面完全被另外一个面包含 面面重合:两个面的边界完全相同
4.基于要素的空间分析 4.1空间关系的基本概念
4.基于要素的空间分析 4.1空间关系的基本概念
(1)点——点关系 相合:两个点坐标重合 分离:两个点不在同一个位置; 点与点不存在邻接、相交和包含关系 (2)点——线关系 点线相邻:一个点恰好落线的端点; 点线相交:点在线上 点线相离:点为在线上 点线包含:等同于点线相交 点线不存在重合
在边数从3到N的规则覆盖(Regular Tesselations)中, 方格、三角形和六角形是空间数据处理中最常用的。三 角形是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根据角度和边长的不 同,可以取不同的形状,方格、三角形和六角形可完整 地铺满一个平面 。
1. 场模型 1.2栅格数据模型
三角形
四边形
基于栅格的空间 模型把空间看作 像元(Pixel) 的划分 (Tessellatio n),每个像元 都与分类或者标 识所包含的现象 的一个记录有关。
2. 要素模型 2.1欧氏空间和欧氏空间中的三类地物要素
(一)点对象
点是有特定的位置,维数为零的物体 。
(二)线对象
线对象是GIS中非常常用的维度为1的空间组分,表示对象和它们边界 的空间属性,由一系列坐标表示,并有实体长度和方向性特征。
(三)面对象
面状实体也称为多边形,是对湖泊、岛屿、地块等一类现象的描述。 通常在数据库中由一封闭曲线加内点来表示,并有面积范围、周长等 特征。
空间数据库原理
2、层次模型
空 间 数 据 库 原 理 》
层次模型是一种树结构模型,它把数据接自然的 层次关系组织起来,以反映数据之间隶属关系。 层次模型是数据库技术中发展最早、技术上比较 成熟的一种数据模型。 特点是地理数据组织成有向有序的树结构,也叫 树形结构。结构中的结点代表数据记录,连线描 述位于不同结点数据间的从属关系(一对多的关 系)。 由树的定义知,一棵树有且仅有一个无双亲结点 的称为根结点;其余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结点。
用数据库的数据描述语言DDL来定义概念模式、外模 式和内模式; 具体为:数据库逻辑结构、数据项、记录类型、记录 之间关系、安全控制等。
数据库管理功能
对数据的更新、存取功能
数据库维护功能
改善系统性能 受损后的复原 用户管理 拓宽数据库的用户要求
通讯功能(接口)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 蔡忠亮
第四章 空间数据库
空 间 数 据 库 原 理 建立数据库不仅仅是为了保存数据,扩展 人们的记忆,而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们去管 理和控制与这些数据相关联的事物。 空间数据库是一种专门化的数据库,因为 这类数据库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空间数据库的理论与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 的核心问题。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 蔡忠亮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 蔡忠亮
(5)数据模型
空 间 数 据 库 原 理 》 相关概念
GIS基本理论
GIS基本理论之一:GIS的概念、构成结构、功能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围绕着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它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等分析方法,实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它的定义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GIS使用的工具:计算机软硬件系统;②GIS研究对象:空间物体的地理分布数据及属性;③GIS数据建立过程:采集、存贮、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显示。
2 地理信息系统与相关技术(CAD、数字化制图)之间的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与事务信息系、CAD和数字化制图都有很大的关系,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点。
与一般的事务信息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特征:①地理信息系统在分析处理问题中使用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并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从而提供了认识地理现象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而事务信息系统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不能进行有关空间数据的操作;②地理信息系统强调空间分析,通过利用空间解析式模型来分析空间数据;③地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仅取决于技术体系,而且依靠一定的组织体系;④虽然事务信息系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实践证明,人的因素在地理信息系统得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问题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畴。
CAD是指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各种设计,广泛用于机械、建筑、工程和产品设计方面。
GIS是在CA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设计制图同时也是GIS的重要功能。
CAD和GIS的关系密切。
二者都具有坐标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和处理图形数据,也能处理属性数据。
空间信息技术
空间信息技术(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技术,7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主要包括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的理论与技术,同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等。
空间信息技术在广义上也被称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在国外被称为GeoInformatics。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1 数据与信息数据(计算机时代):指输入到计算机并能被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
信息: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它以文字、数据、符号、声音、图象等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传递和处理,为人们的生产,建设,管理等提供依据。
数据与信息两者关系: 数据是信息的表达、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形与质的关系。
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才成为信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成为信息。
信息的特点客观性: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实相联系的,这是信息的正确性和精确度的保证。
适用性:问题不同、影响因素不同,需要的信息种类是不同的。
信息系统将地理空间的巨大数据流收集,组织和管理起来,经过处理、转换和分析变为对生产、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有用信息,这是由建立信息系统的明确目的性所决定的。
如股市信息,对于不会炒股的人来说,毫无用处,而股民们会根据它进行股票的购进或抛出,以达到股票增值的目的。
传输性:信息可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传输信息的传输网络,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共享性:信息与实物不同,信息可传输给多个用户,为用户共享,而其本身并无损失,这为信息的并发应用提供可能性。
2 地理空间数据(简称为地理数据)是指以地理空间位置为参照,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的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
包括:地理空间位置数据;属性数据;时域(间)数据。
3 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空间分布、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信息,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及环境数据的解释,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
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
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年度项目指南空间信息网络是以空间平台(如同步卫星或中、低轨道卫星、平流层气球和有人或无人驾驶飞机等)为载体,实时获取、传输和处理空间信息的网络系统。
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络在服务远洋航行、应急救援、导航定位、航空运输、航天测控等重大应用的同时,向下可支持对地观测的高动态、宽带实时传输,向上可支持深空探测的超远程、大时延可靠传输,从而将人类科学、文化、生产活动拓展至空间、远洋、乃至深空,是全球范围的研究热点。
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受频谱和轨道等资源的限制,难以通过增加空间节点数量和提高节点能力来扩大时空覆盖范围。
为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信息网络全域覆盖能力有限、网络扩展和协同应用能力弱的问题,亟需开展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新理论、新方法探索,有力支持空间信息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
一、科学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是:瞄准信息网络科学的学科发展前沿,针对空间信息网络大时空跨度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环境下的高速信息传输、稀疏观测数据的连续反演与高时效应用等基础性重大挑战,研究大尺度时空约束下空间网络及空间信息传输处理等机理,重点突破动态网络容量优化、高速信息传输及多维数据融合应用等技术难题,通过传输网络化、处理智能化和应用体系化等方法,将网络资源动态聚合到局部时空区域,解决空间信息网络在大覆盖范围、高动态条件下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性支持问题,为提升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快速响应和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支撑能力,实现我国空间网络理论与技术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并有效支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导航、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通过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培养空间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及优秀科研群体。
二、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网络理论与空间信息科学发展前沿,瞄准空间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信息传输理论、空间信息表征与时空融合处理等重大基础科学理论,围绕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中国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发展需求,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一)空间信息网络模型与高效组网机理。
第六章 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空间聚类 分析
空间聚合
空间聚合
根据空间分辨力和分类表,进行数据类
别的合并或转换,以实现空间地域的兼并。空间 聚合的结果是将较复杂的类别转换为较简单的类
别,大多数以小比例尺图形输出。
空间聚合 分析
基于栅格数据结构的叠置分析
B
标号 A B 地貌 阳坡 阴坡
A
1 2
3
标号 1 2 3 标号 A1 A2 A3 B1 B2
植被 林地 农地 牧地 综合属性 阳坡 林地 阳坡 农地 阳坡 牧地 阴坡 林地 阴坡 农地
A1 A2
B1 A3
B2
1、叠置条件的确定 根据求解问题确定关系表达式,如根据水稻种植条件,求某区域适 合种植水稻的地区。 积温> 3200度; 降雨量> 800mm; 坡度<3度; 无霜期>200 天; 关系表达式: (积温> 3200) (降雨量> 800) (坡度<3) ( 无霜期 >200) 2、叠置算法的确定(二值非权重模型) 单个栅格为单元的叠置; 游程编码叠置。
查询三峡地区长江流域人口大于50万的县或市 Select * From 县或市 Where 县或市· 人口>50万 And cross (河流· 名称=长江)
3)基于空间查询语言(Spatial Query Language)的查询
•用标准查询语言SQL,无法表达空间关系及空间运算操作,为此对 原有的SQL查询进行扩充或改造,从而提出了空间查询语言称扩充 SQL和空间SQL。扩充SQL或空间查询语言均未标准化。
设求解:某地区降雨量=1000mm,土厚=50cm的区域
0
400
800
0 30cm
400
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第一章绪论1.空间分析概念GIS空间分析是从一个或多个空间数据图层获取信息的过程。
空间分析是集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模拟于一体的技术,通过地理计算和空间表达挖掘潜在空间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刘湘南等, 2008)。
2.空间分析与GIS的关系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和灵魂。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指标之一。
3.空间分析在GIS中的地位和作用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空间分析的理论性和技术性第二章GIS空间分析的基本理论1.空间分析有哪些理论?空间关系理论;地理空间认知理论;地理空间推论理论;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理论2.简述空间关系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GIS空间关系主要分为顺序关系、度量关系和拓扑关系三大类型。
顺序关系描述目标在空间中的某种排序,主要是目标间的方向关系,如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
度量关系是用某种度量空间中的度量来描述的目标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目标间的距离关系。
拓扑空间关系是指拓扑变换下的拓扑不变量,如空间目标的相邻和连通关系,以及表示线段流向的关系。
3.简述拓扑空间关系的特点?拓扑空间关系是指拓扑变换下的拓扑不变量,如空间目标的相邻和连通关系,以及表示线段流向的关系.拓扑变换:拓扑所研究的是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它们在图形被弯曲、拉大、缩小或任意的变形下保持不变,只要在变形过程中不使原来不同的点重合为同一个点,又不产生新点。
拓扑变换的条件:在原来图形的点与变换了图形的点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邻近的点还是邻近的点。
拓扑关系表达的代表性模型:4元组模型、9元组模型、基于V oronoi图的V91模型、RCC 模型、空间代数模型4.简述方向空间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方向关系是顺序关系中的最主要的关系。
方向关系的描述方式包括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两种。
一般方向关系的形式化描述:使用的是绝对方向关系参考。
九种方向关系:正东:restricted—east(pi,qi)≡X(pi)>X(qi)∧Y(pi)=Y(qi)5.简述距离关系的类型和计算方法?欧氏距离、切比雪夫距离、马氏距离、明氏距离P216.简述空间关系描述模型的评价准则?一般从完备性、严密性、唯一性、通用性1.空间关系表达是否是形式化的、无歧义的2.表达的完备性3.表达的可靠性4.表达的唯一性5.表达的课推理性7.简述时空空间关系的特点?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往往随着时间而变化,时间关系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多种时空关系。
空间数据分析模型
空间数据分析模型7.1 空间数据按照空间数据的维数划分,空间数据有四种基本类型:点数据、线数据、面数据和体数据。
点是零维的。
从理论上讲,点数据可以是以单独地物目标的抽象表达,也可以是地理单元的抽象表达。
这类点数据种类很多,如水深点、高程点、道路交叉点、一座城市、一个区域。
线数据是一维的。
某些地物可能具有一定宽度,例如道路或河流,但其路线和相对长度是主要特征,也可以把它抽象为线。
其他的线数据,有不可见的行政区划界,水陆分界的岸线,或物质运输或思想传播的路线等。
面数据是二维的,指的是某种类型的地理实体或现象的区域范围。
国家、气候类型和植被特征等,均属于面数据之列。
真实的地物通常是三维的,体数据更能表现出地理实体的特征。
一般而言,体数据被想象为从某一基准展开的向上下延伸的数,如相对于海水面的陆地或水域。
在理论上,体数据可以是相当抽象的,如地理上的密度系指单位面积上某种现象的许多单元分布。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同一数据置于不同类别中。
例如,北京市可以看作一个点(区别于天津),或者看作一个面(特殊行政区,区别于相邻地区),或者看作包括了人口的“体”。
7.2 空间数据分析空间数据分析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各个方面,与此有关的内容至少包括四个领域。
1)空间数据处理。
空间数据处理的概念常出现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通常指的是空间分析。
就涉及的内容而言,空间数据处理更多的偏重于空间位置及其关系的分析和管理。
2)空间数据分析。
空间数据分析是描述性和探索性的,通过对大量的复杂数据的处理来实现。
在各种空间分析中,空间数据分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空间数据分析更多的偏重于具有空间信息的属性数据的分析。
3)空间统计分析。
使用统计方法解释空间数据,分析数据在统计上是否是“典型”的,或“期望”的。
与统计学类似,空间统计分析与空间数据分析的内容往往是交叉的。
4)空间模型。
空间模型涉及到模型构建和空间预测。
在人文地理中,模型用来预测不同地方的人流和物流,以便进行区位的优化。
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1、空间分析:基于地理对像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
2、尺度:广义尺度是实体、模式化过程在空间化时间上的基准尺寸,从研究和被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尺度是指研究某一现象或事件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或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3、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对一组或一类地物按缓冲的距离条件,建立缓冲区多边形,然后将这一图层与需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所需结果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4、网络数据模型:是现实世界网络系统的抽象表示5、地理空间数据立方体:是一个面向对象的、集成的、以时间为变量的、持续采集空间与非空间数据的多维数据集合,组织和汇总成一个由一组唯度和度量值定义的多维结构,用以支持地理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和决策支持过程6、地理网格:地理网格系统是一种以平面子集的规则分级刨分为基础的空间数据结构,具有较高的标准化程度,有利于开发面向空间数据库和几何操作的更有效算法7、尺度变换:信息在不同尺度范围之间的转换称尺度变换,是将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实现跨越不同尺度的辨识、推断、预测或推绎,包括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8、泰森多边形:将所有气象站连成三角形,作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每个气象站周围的若干垂直平分线便围成一个多边形,用这个多边形内所包含的一个气象站的降雨强度来表示这个多边形区域内的降雨强度,该多边形就称为泰森多边形9、空间统计分析:是以具有地理空间信息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划为研究对象,以具有空间分布特点的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的一门新学科。
10、网格gis:网格gis是gis与网格技术的有机结合,是gis在网格环境下的一种应用,它将具有地理分布和系统异构的各种计算机、空间数据服务器、大型检索存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系统等资源,通过高速互联网连接并集成起来,形成对用户透明的虚拟的空间信息资源的超级处理环境11、地理空间分类:是根据已知的分类模型把数据库中的数据映射到给定类别中,进行数据趋势预测分析的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球空间与空间数据基础
地理空间认知的思维过程,是地理空间认知的高级阶 段,它提供关于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和空间 关系的知识,在地理空间认知过程中实现着“从现象 到本质”的转化,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13
正确
地理理论体系 实践验证
地理认知图式[鲁学军]
错误
指 导 地理逻辑分析
图解
地理概念 地理意象
地理意向
地理信息 符号加工
17
地球空间与空间数据基础
2.1 地球空间、地理空间与地理空间描述
3.地理空间抽象过程
18
地球空间与空间数据基础
2.1 地球空间、地理空间与地理空间描述
3.地理空间抽象过程
19
地球空间与空间数据基础
2.1 地球空间、地理空间与地理空间描述
3.地理空间抽象过程
概念数据模型
➢地理空间中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抽象概念集,是地理数据的语义解释; ➢考虑用户需求的共性,用统一的语言描述和综合、集成各用户视图 ; ➢构造概念模型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0
心象地图,是不呈现在眼前的地理空间环境的一种心 理表征,是在过去对同一地理空间环境多次感知的基 础上形成的。所以,它是间接的和概括的,具有不完 整性、变形性、差异性(当然也有相似性)和动态交互 性。心象地图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阅读文字材料、使 用地图等方式来建立。
11
地理(地球)空间认知包括感知过程、表象过程、记忆过程和思维过程等 基本过程。地理空间认知的感知过程,是研究地理实体或地图图形(刺 激物)作用于人的视感觉器官产生对地理空间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地 理空间认知的表象过程,是研究在知觉基础上产生表象的过程,它是通 过回忆、联想,使在知觉基础上产生的映像再现出来。地理空间认知的 记忆过程,是人的大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地理空间环境的反映,分 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动态记忆和联想记忆。
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
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空间数据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和操作空间数据的理论模型。
空间数据是指与地理、地质、天文等相关的二维或三维地理空间信息。
在空间数据模型中,空间对象被抽象为点、线、面或其他形状,并与属性数据(如颜色、高度等)相关联。
空间数据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空间数据,并为空间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提供基础。
向量是由有序的点,线和多边形组成的,向量数据模型是基于几何对象的。
在向量数据模型中,地理空间被划分为离散的几何对象,每个对象都有唯一的标识符和属性。
常见的向量数据模型有对象集模型和拓扑模型。
对象集模型将空间数据表示为一个个独立的对象,而拓扑模型则通过描述空间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来表示空间数据。
栅格数据模型把地理空间划分为均匀的栅格单元,每个栅格单元都有唯一的标识符和属性。
栅格数据模型适用于以栅格为基本单位的空间数据,例如遥感影像。
栅格数据模型可以将连续的空间数据离散化,便于计算机处理和存储。
除了向量数据模型和栅格数据模型,还有其他的空间数据模型,如网格数据模型和层次化数据模型。
网格数据模型通过将地理空间划分为不规则的网格来表示空间数据。
网格数据模型适用于网格化的空间数据,如地球表面的地理栅格。
层次化数据模型是基于分层结构的数据模型,将地理空间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细节级别。
层次化数据模型可以在不同的细节级别上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空间数据模型通常与数据库系统结合使用。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可以支持空间数据模型,并提供空间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功能。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GIS)也是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重要工具,它结合了空间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系统,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
总之,空间数据模型是描述和操作空间数据的理论模型,包括向量数据模型、栅格数据模型、网格数据模型和层次化数据模型等。
空间数据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空间数据,并为空间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提供基础。
第二章_GIS空间分析的基本理论
A B A Bo A B- o o o o - R (A, B) A B A B A B A - B A - Bo A - B-
30
9元组模型由于引入了“补”的概念,矩阵模型可 区分512(29)种关系,但具有实际意义的只有一小部分。
34
Voronoi图:又叫泰森多边形或Dirichelet图,它由一组 连接两邻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组成的连续多边形组成。 N个在平面上有区别的点,按照最邻近原则划分平面; 每个点与它的最近邻区域相关联。
Delaunay三角形:由与相邻Voronoi多边形共享一条边 的相关点连接而成的三角形。
实线为Delaunay三角形, 虚线为Voronoi图。
32
(3)基于Voronoi 的V9I模型
针对9元组模型中“补”的概念存在的重叠太大、 空间实体定义方面的不足、不能描述空间邻近关系 等缺陷, 陈军等用Voronoi多边形取代9元组中的“补”重新定 义9元组模型,并将其定义为V9I模型。
33
空间目标的Voronoi区域:
空间目标的Voronoi区域:设二维空间R2中有一空间目
度量空间关系:空间指标量算、距离度量 空间指标量算:主要包括长度、周长、面积等指标, 其定量计算通常采用数学描述公式,形式简单、较为 统一。
15
度量空间关系描述:
距离度量描述:以两个点目标间的距离为基本距离。 基本距离的计算有不同的方式。 最常用的是平面中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又包括 欧氏距离、广义距离、契比雪夫距离等。 为了适应地球球面距离的量算,还有大地测量距离、 曼哈顿距离等球面距离的定义方式。
11
橡皮表面有一个多边形,多边形内部有一个点。无 论对橡皮进行压缩或拉伸,点依然存在于多边形内部, 点和多边形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不改变,而多边形的 面积则会发生变化。前者则是空间的拓扑属性,后者 则不是拓扑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空间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要完整地描述空间实体或现象的状态,一般需要同时有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如果要描述空间实体或的变化,则还需记录空间实体或现象在某一个时间的状态。
所以,一般认为空间数据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⑴空间特征表示现象的空间位置或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
空间特征又称为几何特征或定位特征,一般以坐标数据表示。
⑵属性特征表示现象的特征,例如变量、分类、数量特征和名称等等。
⑶时间特征指现象或物体随时间的变化。
位置数据和属性数据相对于时间来说,常常呈相互独立的变化,即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位置不变,但是属性类型可能已经发生变化,或者相反。
因此,空间数据的管理是十分复杂的。
有效的空间数据管理要求位置数据和非位置数据互相作为单独的变量存放,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软件来处理这两类数据。
这种数据组织方法,对于随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2.如何在计算机内部用数字形式描述客观事物或现象对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描述,就是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地理事物的形状,为此,必须精确地指出空间模式如何处理,如何显示等。
在计算机内描述空间实体有两种形式:显式描述和隐式描述。
在计算机中的显式表示,就是栅格中的一系列像元。
隐式表示是由一系列定义了始点和终点的线及某种连接关系来描述。
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显式描述也称栅格数据结构,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隐式描述也称矢量数据结构。
栅格和矢量结构是计算机描述空间实体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在栅格数据结构中,整个地理空间被规则地分为一个个小块(通常为正方形),地理实体的位置是由占据小块的横排与竖列的位置决定,小块的位置则由其横排竖列的数码决定,每个地理实体的形态是由栅格或网格中的一组点来构成。
在矢量数据结构中,地理实体的形状和位置是由一组坐标对所确定。
矢量数据结构对地理实体的描述类似于地图对地理信息的描述,一般也把地理实体分为点、线、面三种,每种实体有不同的编码方法。
3.栅格结构数据的特点有哪些,栅格数据有哪些获取手段栅格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属性明显,定位隐含,即数据直接记录属性的指针或属性本身,而所在位置则根据行列号转换为相应的坐标,也就是说定位是根据数据在数据集中的位置得到的。
由于栅格结构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的,所表示的实体的位置很容易隐含在格网文件的存储结构中,在后面讲述栅格结构编码时可以看到,每个存储单元的行列位置可以方便地根据其在文件中的记录位置得到,且行列坐标可以很容易地转为其他坐标系下的坐标。
在格网文件中每个代码本身明确地代表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的编码,如果为属+性的编码,则该编码可作为指向实体属性表的指针。
由于栅格行列阵列容易为计算机存储、操作和显示,因此这种结构容易实现,算法简单,且易于扩充、修改,也很直观,特别是易于同遥感影像的结合处理,给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栅格结构表示的地表是不连续的,是量化和近似离散的数据。
在栅格结构中,地表被分成相互邻接、规则排列的矩形方块(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三角形或菱形、六边形等),每个地块与一个栅格单元相对应。
栅格数据的比例尺就是栅格大小与地表相应单元大小之比。
在许多栅格数据处理时,常假设栅格所表示的量化表面是连续的,以便使用某些连续函数。
由于栅格结构对地表的量化,在计算面积、长度、距离、形状等空间指标时,若栅格尺寸较大,则造成较大的误差,由于在一个栅格的地表范围内,可能存在多于一种的地物,而表示在相应的栅格结构中常常是一个代码。
也类似于遥感影像的混合象元问题,如Landsat的MSS 卫星影像单个象元对应地表79米*79米的矩形区域,影像上记录的光谱数据是每个象元所对应的地表区域内所有地物类型的光谱辐射的总和效果。
因而,这种误差不仅有形态上的畸形,还可能包括属性方面的偏差。
栅格结构数据主要可由四个途径得到,即①目读法:在专题图上均匀划分网格,逐个网格地决定其代码,最后形成栅格数字地图文件;②数字化仪手扶或自动跟踪数字化地图,得到矢量结构数据后,再转换为栅格结构;③扫描数字化:逐点扫描专题地图,将扫描数据重采样和再编码得到栅格数据文件;④分类影像输入:将经过分类解译的遥感影像数据直接或重采样后输入系统,作为栅格数据结构的专题地图。
4.栅格结构数据的编码与压缩有哪些方法,各自有何特点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结构中,栅格结构的编码方式主要有直接栅格编码、链码、游程长度编码、块码、四叉树码等。
直接栅格编码是最简单直观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种栅格结构编码方法,通常称这种编码的图像文件为网格文件或栅格文件,栅格结构不论采用何种压缩编码方法,其逻辑原型都是直接编码网格文件。
直接编码就是将栅格数据看作一个数据矩阵,逐行(或逐列)逐个记录代码,可以每行都从左到右逐个象元记录,也可以奇数行地从左到右而偶数行地从右向左记录,为了特定目的还可采用其他特殊的顺序。
对压缩编码而言,目前有一系列栅格数据压缩编码的方法,如键码、游程长度编码、块码和四叉树编码等。
其目的,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数据量记录尽可能多的信息,其类型又有信息无损编码和信息有损编码之分。
信息无损编码是指编码过程中没有任何信息损失,通过解码操作可以完全恢复原来的信息,信息有损编码是指为了提高编码效率,最大限度地压缩数据,在压缩过程中损失一部分相对不太重要的信息,解码时这部分难以恢复。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多采用信息无损编码,而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压缩编码时,有时也采取有损压缩编码方法。
链码(Chain Codes)又称为弗里曼链码[Freeman]或边界链码,链码可以有效地压缩栅格数据,而且对于估算面积、长度、转折方向的凹凸度等运算十分方便,比较适合于存储图形数据。
缺点是对边界进行合并和插入等修改编辑工作比较困难,对局部的修改将改变整体结构,效率较低,而且由于链码以每个区域为单位存储边界,相邻区域的边界将被重复存储而产生冗余。
游程长度编码(Run-Length Codes)是栅格数据压缩的重要编码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对于一幅栅格图像,常常有行(或列)方向上相邻的若干点具有相同的属性代码,因而可采取某种方法压缩那些重复的记录内容。
其方法有两种方案:一种编码方案是,只在各行(或列)数据的代码发生变化时依次记录该代码以及相同的代码重复的个数,从而实现数据的压缩。
事实上,压缩比的大小是与图的复杂程度成反比的,在变化多的部分,游程数就多,变化少的部分游程数就少,图件越简单,压缩效率就越高。
另一种游程长度编码方案就是逐个记录各行(或列)代码发生变化的位置和相应代码,游程长度编码在栅格压缩时,数据量没有明显增加,压缩效率较高,且易于检索,叠加合并等操作,运算简单,适用于机器存储容量小,数据需大量压缩,而又要避免复杂的编码解码运算增加处理和操作时间的情况。
块码是游程长度编码扩展到二维的情况,采用方形区域作为记录单元,每个记录单元包括相邻的若干栅格,数据结构由初始位置(行、列号)和半径,再加上记录单位的代码组成。
四叉树又称四元树或四分树,是最有效的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方法之一,绝大部分图形操作和运算都可以直接在四叉树结构上实现,因此四叉树编码既压缩了数据量,又可大大提高图形操作的效率。
四叉树将整个图像区逐步分解为一系列被单一类型区域内含的方形区域,最小的方形区域为一个栅格象元,分割的原则是,将图像区域划分为四个大小相同的象限,而每个象限又可根据一定规则判断是否继续等分为次一层的四个象限,其终止判据是,不管是哪一层上的象限,只要划分到仅代表一种地物或符合既定要求的少数几种地物时,则不再继续划分,否则一直划分到单个栅格象元为止。
四叉树通过树状结构记录这种划分,并通过这种四叉树状结构实现查询、修改、量算等操作。
四叉树编码具有可变的分辨率,并且有区域性质,压缩数据灵活,许多运算可以在编码数据上直接实现,大大地提高了运算效率,是优秀的栅格压缩编码之一。
5.矢量结构数据的特点有哪些,矢量数据的获取手段有哪些矢量结构的特点是:定位明显、属性隐含,其定位是根据坐标直接存储的,而属性则一般存于文件头或数据结构中某些特定的位置上,这种特点使得其图形运算的算法总体上比栅格数据结构复杂的多,有些甚至难以实现,当然有些地方也有所便利和独到之处,在计算长度、面积、形状和图形编辑、几何变换操作中,矢量结构有很高的效率和精度,而在叠加运算、邻域搜索等操作时则比较困难。
矢量数据的获取手段是数字化仪手扶或自动跟踪数字化地图。
6.什么是拓扑结构,拓扑结构包含哪些内容在GIS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地理实体,不仅要包括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属性、还必须反映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就是指它们之间的邻接关系,关联关系和包含关系。
点、线、面基本数据之间的关系,代表了空间实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分析点、线、面三种类型的数据,得出其可能存在的空间关系有以下几种:点—点关系点和点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点(通过某条线)是否相连,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如城市中某两个点之间可否有通路,距离是多少?这是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点和点之间的空间关系问题。
点—线关系点和线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点和线的关联关系上。
如点是否位于线上,点和线之间的距离等等。
点—面关系点和面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空间包含关系上。
如某个村子是否位于某个县内?或某个县共有多少个村子?线—线关系线和线是否邻接、相交是线和线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如河流和铁路的相交,两条公路是否通过某个点邻接?线—面关系线和面的关系表现为线是否通过面或和面关联或包含在面之内?面—面关系面和面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邻接和包含的关系。
7.选择栅格或矢量结构数据的考虑因素有哪些,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结构栅格结构和矢量结构是模拟地理信息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栅格数据结构类型具有“属性明显、位置隐含”的特点,它易于实现,且操作简单,有利于基于栅格的空间信息模型的分析,如在给定区域内计算多边形面积、线密度,栅格结构可以很快算得结果,而采用矢量数据结构则麻烦的多;但栅格数据表达精度不高,数据存储量大,工作效率较低。
如要提高一倍的表达精度(栅格单元减小一半),数据量就需增加三倍,同时也增加了数据的冗余。
因此,对于基于栅格数据结构的应用来说,需要根据应用项目的自身特点及其精度要求来恰当地平衡栅格数据的表达精度和工作效率两者之间的关系。
另外,因为栅格数据格式的简单性(不经过压缩编码),其数据格式容易为大多数程序设计人员和用户所理解,基于栅格数据基础之上的信息共享也较矢量数据容易。
8.GIS对空间数据是如何组织和管理的,空间数据分层的原则是什么依据地理实体之间不同的特征、相似的特征以及不同地理实体的组合特征对地理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按专题来理解和描述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来实现数据编码,实现空间数据的组织。
地理空间上按图幅来组织和管理。
同一图幅内按图层来组织和管理,即图层来组织和管理空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