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奥赛必看讲义——量子论
2023-2024高中物理竞赛:量子力学
Planck 辐射定律:
式中: d是黑体内频率在到 d之间的辐 射能量密度,C 是真空 中光速,k 是波尔兹 曼常数,T 是黑体的绝对温度。该式称为 Planck 辐射定律
Planck 常数:h 是普朗克常数,数值为 h=6.62559(16)×10-34 焦耳·秒
de Broglie 波:描写自由粒子的平面波Ψ
上,提出了他的原子的量子论。
波尔假定:电子在原子中不可能沿着经典理论所允许的每一个轨道运动,而只能沿着
其中一组特殊的轨道运动。波尔假设沿这一组特殊轨道运动的电子处于稳定状态(简称定态)。 当电子保持在这种状态时,他们不吸收也不发出辐射。只有当电子由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 定态时,才能产生辐射的吸收或发射现象。电子由能量为 Em 的定态跃迁到能量为 En 的定 态时所吸收或发射的辐射频率ν,满足下列关系: 为了确定电子运动的可能轨道,波尔提出量子化条件:在量子理论中,角动量必须是 h 的整 数倍。
平方可积:由于粒子在空间总要出现(不讨论粒子产生和湮灭情况),所以在全空间
找到粒子的几率应为一,即:C∫∞|Ψ (r,t)|2 dτ= 1,从而得常数 C 之值为:C = 1/∫∞| Ψ(r,t)|2dτ
粒子产生和湮灭: 归一化:由于粒子在全空间出现的几率等于 1,所以粒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几率只取决
Compton 散射:X--射线被轻元素如白蜡、石墨中的电子散射后出现的效应。
电子的 Compton 波长:
Planck 假定:1900 年,普朗克提出黑体以 为能量单位不连续地发射和吸收频率为
的辐射,而不是像经典物理所要求的那样可以连续地发射和吸收辐射能量。 能量单位称为能量子,h 是普朗克常数,数值为 h=6.62559(16)×10-34 焦耳·秒
高二物理竞赛量子物理课件 (6)
薛定谔方程描述非相对论微观粒子在势场中的状态 随时间的演化,反映了微观粒子的基本运动规律,是 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定。
15
15
从粒子的观点看:强度 大处电子到达该处的概 率大
所以电子在任意时刻在 空间某处出现的概率与 电子波在该处的振幅平 方成正比。
概率是实数,又是正数, 所以取波函数的绝对值 平方与之联系。
7 3000 70000
10
10
1926 年 波 恩 对 波 函 数 提出了统计解释
任意时刻粒子在空间 某点出现的概率与在 该处粒子波函数模的 平方成正比。
70000
20000
3000
8
8
从图样看,衍射极大处, 7 波的强度大,即每个粒子 到该处的概率大,因而投 射该处的电子数多。
衍射极小处,波的强度
3000
小或等于0,粒子投射到
该处的电子数少或没有。
可见衍射图样是由于到 达屏上各处的概率不同而 形成的。
70000
9
9
从波动的观点看:波的 强度正比于波的振幅的 平方
1954.Nobel Prize
11
11
2
表示粒子的概率密度,即在t时 刻 , 在 点 (x,y,z) 附 近 单 位 体 积 内 发现粒子的概率。
例:自由粒子平面波的波函数
在t时刻,在点 x附近单位体 积内发现粒子 的概率-概率密 度ω
2
e
i
(
Et
px
)
0
ei
(
Et
px
)
2
2
(1) 经典的波与波函数
机械波 y(x,t) Acos2π(t x )
电磁波
E(
2022-2023高中物理竞赛课件:玻尔氢原子量子论
En
1 n2
me4
8
2 0
h
2
ν~nk
me4 1
8
2 0
h3c
(
k
2
1 n2 )
从其它能级到同一能级的跃迁 属于同一谱线系。
5 4 3
2
莱 曼 系
n1
-0.85eV
布
拉 -1.5eV
帕开 邢系
系
-3.39eV
巴 尔 末 系
-13.6eV
例: 在气体放电管中,用能量为12.5eV的电子通过碰撞使氢原子激发, 问受激发的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发射那些波长的光谱线?
3)正确的解释了氢原子及类氢离子(单电子)光谱;
玻尔理论意义与局限性
2、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1)对稍复杂的原子光谱,定性、定量都不能解释; 2)对氢原子谱线的强度、宽度、偏振等问题无法处理; 3)把微观粒子的运动视为有确定的轨道是不正确的; 4)是半经典半量子理论,玻尔理论的出发点是经典力学,
又加上一些与经典理论不相容的量子化条件来限定稳 定状态,这些条件又不能从经典理论中给出解释, 是一种不自洽的理论。即把微观粒子看成是遵守经典 力学的质点,同时,又赋予它们量子化的特征。 这本身就决定了理论本身的局限性
能量的计算
rn
n2
0h2 me2
1 2
mvn 2
e2
8 0rn
电子在量子数为n的轨道上运动时, 原子系统总能量是:(取无穷远处为静电势能零点)
v n=3
n=2
m
n=1 r
E1 E2
E3
基态能量:
n 1, 2, 3, 这种量子化的能量称为能级
与量子力学的结论一致
玻尔氢原子量子论
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专题——量子力学课件(共546张PPT)
(三)Compton 散射 -光的粒子性的进一步证实。
(1) Compton 效应
X--射线被轻元素如白蜡、石墨中的电子散射后出现的效应。该效应有如下 2 个特点:
1 散射光中,除了原来X 光的波长λ外,增加了一 个新的波长为λ'的X光, 且λ' >λ;
2 波长增量 Δλ=λ’ –λ 随散射角增大而增大。这一现象 称为 Compton 效应。
光电效应的两个典型特点的解释
• 1. 临界频率v0
1 V 2 h A
2
2. 光电子动能只决定于光 子的频率
上式亦表明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光的频率 v 有关,光的强度只决定光子 的数目,从而决定光电子的数目。这样一来,经典理论不能解释的光电效应得到 了正确的说明。
由上式明显看出,能打出电子的光子的最小能量是光电子 V = 0 时由
该式所决定,即
hv -A = 0,
v0 = A / h , 可见,
(2)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金属上,有电子从金属上逸出的现象。 这种电子称之为光电子。试验发现光电效应有 两个突出的特点:
•1.临界频率v0 只有当光的频率大于某一定值v0 时, 才有光电子发射出来。若光频率小于该值时,则不论 光强度多大,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电子产生。光的 这一频率v0称为临界频率。
§1 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一)经典物理学的成功
19世纪末,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来已经发展到 相当完善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应用牛顿方程成功的讨论了从天体到地上各种尺度的力 学客体体的运动,将其用于分子运动上,气体分子运动论, 取得有益的结果。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这个发现表明 电子的行为类似于一个牛顿粒子。
2022-2023年高中物理竞赛 量子力学总复习课件(重点难点易错点核心热点经典考点)
五 不确定原理
xpx h
ypy h
zpz h
Et h
微观粒子同一方向上的坐标 与动量不可同时准确测量
四 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意公式
h h
p mv
E mc2
hh
德布罗意波是概率波。
强度是与粒子在该处邻近出现的概 率成正比的。
d 2
dx2
8π2m h2
(
E
Ep ) (x)
0
自由粒子平面波函数
i 2 ( Et px)
(x,t) 0e h
一维无限深势阱问题: 1.波函数的统计意义
波动方程,波函数, 概率密度,能量。
概率密度 Ψ 2 *
2.归一化条件
Ψ
2
dV
1
E h
p h
波粒二象性
h 1 mv2 W
2 逸出功 W h 0
三 康普顿效应
二 光子 爱因斯坦方程
x射线通过物质时散射线中
除了有与入射波长0相同的射线 外,还有>0的射线。
康普顿公式
h m0c
(1
cos
)
C
(1
cos
)
h
c
0
e0
e0
y
h
ceLeabharlann exmvE h
p h
波粒二象性
h 1 mv2 W
2 逸出功 W h 0
三 康普顿效应
四 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x射线通过物质时散射线中
除了有与入射波长0相同的射线 外,还有>0的射线。
康普顿公式
h m0c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精品课件——专题25:波动光学与量子理论拾零(共76张 PPT)
2
l PB AB PA
干涉条纹满足
P2 P1
2r sin
P2B AB P1A P1P2 2 r sin
2k 1 k 0,1, 2,
明条纹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
r明
2
2k 1
4 sin
k 0,1, 2,
的同心圆;
干涉条纹满足 2r sin k k 1, 2, 3,
k 暗条纹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 r暗 2 sin k 1, 2, 3, 的同心圆;
膜厚度须满足两束光的相差为2kπ:
2
d cos
r
2 /n
2d
tan
r
sin
i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i
sin i
n
2k
sin r
d
4n
4
sin2 n
i
2k
1
1
sin n
i
2
r
d
2k 1
对垂直入射光,在k=0时,极大加
d 4 n2 sin2 i
要d为最小,k取0,故
强波长满足
2
2nd
1
500
d
nm
2x ;
2 4.295
.
29 57.5m
如图所示,在一块平玻璃片B上,放一曲率半径为R的平凸透 镜A,在A、B之间形成空气薄层,当平行光垂直射向平凸透镜时,可以观察到 透镜表面出现以接触点O为中心的许多同心环,称为牛顿环. ⑴确定形成牛顿环的明、暗环处空气层厚度e适合的条件,入射光波长为λ; ⑵确定明、暗环的半径r. ⑶在接触处是明纹还是暗纹?
预期的光衍射现象——光到达的范围变大了
♠ 光的衍射现象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课件★★第15章 量子力学基础(PPT)
15-2 光的量子性电效应
一、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方程的实验规律
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 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
光电子 逸出的电子。
光电子由K飞向A,回路中 形成光电流。
AK
OO
OO
OO
G
V R
OO
实验规律
光电效应伏安特性曲线
1、单位时间内从阴极逸出 的光电子数与入射光的强
饱 和
Is2
量按波长的分布随温度而不同的电磁辐射
单色辐射本领(单色辐出度)
波长为的单色辐射本领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物 体的单位面积上发出的波长在附近单位波长间隔
所辐射的能量。
M (T ) W / m3
如果一个物体能全部吸收投射在 它上面的辐射而无反射,这种物 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BB ( T )
(μm) 0 1 2 3 4 5 6
m
峰值波长
射度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二、普朗克量子假设
MB ( T )
实验值
紫
外 灾
难
维恩
MB ( T ) C34T
瑞利--金斯
M B
(T
)
C e 5
C2 T
1
01 2 3 4 5
67
89
( m )
普朗克得到了黑体辐射公式:
M B ( T ) 2hc 2 5
1
hc
e kT 1
c ——光速 k ——玻尔兹曼恒量
1、若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光子有一部分能量 传给电子, 光子的能量减少,因此波长变长,频率 变低。
2、若光子和内层电子相碰撞时,碰撞前后光子能 量几乎不变,故波长有不变的成分。
3、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 波长改变和散射角有关。
高二物理竞赛课件:量子力学(共15张PPT)
U(r) e2 和方向无关
4 0r
在以质子的位置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中,电 子的能量本征方程为
2 2
2m
x 2
2 y2
2 z2
U
(r
)
发射一个光子,其频率满足: h En Em
相应的波数(波长的倒数)
~nm
En Em hc
1 R( m2
1 n2 )
将氢原子能级公式代入,首次算出里德伯常数
R
me e 4
8
2 0
h3
c
1.0973731534107 m1
玻尔的贡献 1) 揭开了近30年的“巴耳末公式之迷” 2) 首次打开了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大门 3) 定态假设和频率假设在原子结构和分子 结构的现代理论中仍是重要概念 4) 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他的
量子力学
说明:
① n=1——基态
n>1——激发态
② En<0 物理意义:电子处于束缚态! ③ 电离能:使原子电离所需的最小能量
E电离=E∞-En=-En
氢原子
n=1, 电离能为 13.6 eV
n=2, 电离能为 3.39 eV
n=3, 电离能为 1.51 eV
氢原子光谱线的波数公式
当原子从较高能态 En向较低能态 Em 跃迁时,
玻尔假设:L n, n 1,2 •玻尔的量子化概念是正
l 0,1,2,(n 1) 确的,但条件需修正。
称为角量子数 角动量是量子化的
这改动虽不大,但却是原则 性的改动。 •经典力学中,角动量不能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讲义:有关量子的初步知识
有关量子的初步知识§3. 1、初期量子理论20世纪之初,物理学家为解释一些经典物理所不能解释的实验规律,提出了量子理论.量子理论经过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量子力学,使量子力学成为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3.1.1、 普朗克量子论一切物体都发射并吸收电磁波.物体发射电磁波又称热辐射,温度越高,辐射的能量越多,辐射中短波成份比例越大.完全吸收电磁辐射的物体发射电磁辐射的本领也最强,称这种理想的物体为黑体.研究黑体辐射电磁波长的能量与黑体温度以及电磁波波长的关系,从实验上得出了著名的黑体辐射定律.假设电磁辐射是组成黑体的谐振子所发出,按照经典理论,谐振子的能量可以连续地变化,电磁波的能量也是可以连续变化的,但是理论结果与实验定律相矛盾.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黑体中的振子具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从而,他们发射或吸收的电磁波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如果发射或吸收的电磁辐射的频率为v ,则发射或吸收的辐射能量只能是hv 的整倍数,h 为一普适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定律,这种能量不连续变化的概念,是对经典物理概念的革命,普朗克的理论预示着物理观念上革命的开端.3.1.2、 爱因斯坦光子理论因为电磁波理论也不能解释光电效应,在普朗克量子论的基础上,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光子概念.他认为光的传播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称为一个光子,即光是由光子组成的,频率为v 光的光子能量等于hv ,h 为普朗克常量.光子理论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人们对光本性的认识前进了一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在经典物理中,波是连续的,粒子是分立的,二者不相容.所以,不能把光看作经典物理中的波,也不能把光看作经典物理中的粒子.故此,有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w h mv -=γ221 W 为逸出功,γ为光子频率, m 为光电子质量.3、1、3 电子及其他粒子的波动性我们已经了解到,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于1913年提出了原子理论.按照玻尔理论,原子中存在着分立的能级,电子从某一能级向另一能级跃迁时,发射或吸收一个光子.这与经典物理的概念也迥然不同.这就启发人们:组成原子的粒子,如电子,必然图11—6 电子衍射图样图11—7 伦琴射线衍射图不是经典意义下的粒子,所遵从的规律也不同于经典物理的规律.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一个问题:“在光学中,比起波的研究方法来,如果说过于忽视粒子的研究方法的话,那么,在粒子的理论上,是不是发生了相反的错误,把粒子的图象想得太过分,而过分忽视了波的图象呢?”接着,他在1924年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他指出:具有质量m 和速度v 的运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长等于普朗克恒量h 与粒子mv 动量的比,即λ=h/mv .这个关系式称做德布罗意公式.根据德布罗意公式,很容易算出运动粒子的波长.后来又用原子射线和分子射线做类似的实验,同样得到了衍射图样.质子和中子的衍射实验也做成功了.这就证明了一切运动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其波长与动量的关系都符合德布罗意公式.粒子的波动性又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我们不能把电子等微观粒子视为经典的粒子,也不能把物质波视为经典的波.试验和论理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电子等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与声波或电磁波的特性并不完全相同,它们遵从的规律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量子力学的诞生.§3、2 量子力学初步3.2.1、 物质的二象性①光的二象性:众所周知,光在许多情况下(干涉、偏振、衍射等)表现为波动性,但在有些情况下(如光电效应、黑体辐射等)又表现为粒子字.因而对光完整的认识应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个光子的能量: E=hv v 是光的频率,h 是普朗克常数光子质量:22c hv c E m ==秒焦•⨯=-341063.6h 光子动量: c hv mc P == ②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他认为,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微观粒子共有的特性.第一个实物粒子在自由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为E 、动量为p ,这样的自由粒子必定对应一个振动频率为v 、波长为λ的平面简谐波.这两组特征量之间的关系仍是λhp hv E =⋅=自由的实物粒子所对应的平面简谐波常称为物质波或德布罗意波,它的客观真实性已为许多实验所证实.物质波的物理意义究竟是什么?波是振动状态在空间传播形成的,波在空间某处振动状态的强弱可用该处振幅的平方米来表征.对于光波,若某处振幅平方较大,则该处的光较强,光子数较多,这也意味着光子在该处出现的可能性较大,物质波也是如此.物质波若在某处振幅的平方较大,则实物粒子在该处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可能性的大小可定量地用数学上的概率大来表述,物质波各处振幅的平方便与粒子在该处出现的概率联系起来,这就是物质波的物理意义.例1、试估算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中子的质量kg m n 271067.1-⨯=)热中子是指在室温下(T=300K )与周围处于热平衡的中子,它的平均动能eV J kT 038.01021.63001038.123232123=⨯=⨯⨯⨯==--ε 它的方均根速率s m m v n 32721107.21067.11021.622⨯≈⨯⨯⨯==--ε,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nm v m h n 15.027001067.11063.62734=⨯⨯⨯==--λ这一波长与X 射线的波长同数量级,与晶体的晶面距离也有相同的数量级,所以也可以产生中子衍射.3.2.2、海森伯测不准原理设一束自由粒子朝z 轴方向运动,每一个粒子的质量为m ,速度为v ,沿z 轴方向的动量P=mv .这一束自由粒子对应一个平面简谐波,在与z 轴垂直的波阵面上沿任何一个方向(记为x 方向)的动量取0=x p 精确值.波阵面上各处振幅相同,每一个粒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相同,这意味着粒子的x 位置坐标可取任意值,或者说粒子的x 位置坐标不确定范围为∞→∆x .为了在波阵面的某个x 位置“抓”到一个粒子,设想用镊子去夹粒子.实验上可等效地这样去做:在波阵面的前方平行地放置一块挡板,板上开一条与x 轴垂直的狭缝,狭缝相当于一个并合不够严实的镊子.如果狭缝的宽度为△x ,那么对于通过狭缝的粒子可以判定它的x 位置不确定范围为△x .△x 越小,通过狭缝粒子以x 位置就越是确定.然而问题在于物质波与光波一样.通过狭缝即会发生衍射,出射波会在缝的上、下两侧散开,或者说通过狭缝的粒子既有可能继续沿x 轴方向运动,也有可能朝x 轴正方向或负方向偏转地向前运动.偏向的粒子必对应地取得x 方向的非零动量,即有0≠x p ,这表明出射粒子在x 方向的动量不再一致地为0=x p ,因此x 方向动量有不确定性,不确定范围可记为x p ∆.缝越窄,△x 越小,粒子的x 位置越接近准确,但衍射效应越强,x p ∆越大,粒子的x 方向动量值越不准确.反之,缝越宽,△x 越大,粒子的x 位置越不准确,但衍射效应越弱,x p ∆越小,粒子的x 方向动量值越准确.总之,由于波动性,使粒子的x 位置和x 方向动量x p 不可能同时精确测量,这就是测不准原理.由近代量子理论可导出△x 与x p ∆之间的定量关系,这一关系经常可近似地表述为: ≥∆⋅∆x p x h对y 和z 方向,相应地有:h p y x ≥∆⋅∆, h p z x ≥∆∆有时作为估算,常将上述三式再近似取为:h p z h p y h p x z y x =∆∆=∆∆=∆⋅∆,,在经典力学中,运动粒子任意时刻的位置和动量或者说速度都可以精确测定,粒子的运动轨道也就可以确定.在量子理论中,运动粒子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和动量或者说速度不能同时精确测定,粒子的运动轨道也就无法确定.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运动轨道既然不可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在经典力学中,可以说氢原子中的电子绕核作圆轨道或椭圆轨道运动.在量子力学中,只能说粒子在核周围运动,某时刻电子的位置可能在这里,也可能在那里.描述这种可能性的概率有一个确定的分布.即使在这一时刻于某一位置“捕捉”到了该电子,也不能预言下一时刻该电子会出现在什么位置,因为电子的运动没有可供预言的轨道.经典力学中一个粒子可静止在某一确定的位置,量子力学则否定了这种可能性.据测不准原理,如果一个粒子在x 、y 、z 坐标完全确定,即△x=△y=△z=0,那么它的x 、y 、z 方向动量均不可为零,否则0=∆=∆=∆z y x p p p ,与上面给出的关系式显然会发生矛盾.例2、实验测定原子核线度的数量级为m 1410-.试应用测不准原理估算电子如被束缚在原子核中时的动能.从而判断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是否可能.取电子在原子核中位置的不确定量m r 1410-≈∆,由测不准原理得s m kg r h p ⋅⨯=⨯=≥∆---2014341063.6101063.62π由于动量的数值不可能小于它的不确定量,故电子动量kg p 201063.6-⨯≥考虑到电子在此动量下有极高的速度,由相对论的能量动量公式 402222c m c p E +=故 J c m c p E 114202102-⨯≈+=电子在原子核中的动能MeV j c m E E K 1251021120=⨯≈-=-.理论证明,电子具有这么大的动能足以把原子核击碎,所以,把电子禁锢在原子核内是不可能的,这就否定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假设.3.2.3 量子力学的基本规律——薛定谔方程波函数是描写微观粒子的基本物理量,波函数所遵从的规律,就是量子力学的基本规律,它将决定粒子函数的特征,从而决定粒子的运动状态.正像在经典力学学里,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描写粒子的运动状态,牛顿运动定律决定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如何变化,因而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规律.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1887~1961)在1926年找到了ψ遵从的规律,称为薛定谔方程.在应用数学形式描述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上,他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得到启发,认为电子的德布罗意波也可以应用类似于光波的方式加以描述.这个方程既描述了电子的波动行为,又蕴涵着粒子性特征.写出并求解薛定谔方程,超出本书的范围.不过,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有关结论.波函数ψ必须满足一些物理条件:作为描写粒子运动状态的应ψ是时空坐标的单值函数,变化应是连续的,不能变为无限大,即应有界.这样,薛定谔方程的解,不但成功地解释了玻尔原子理论所能解释的现象,而且能够解释大量玻尔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玻尔的基本假设,在量子力学里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必然结果.原来,在薛定谔方程中,只有原子中电子具有某些不连续的能量值时,方程的解才满足上述物理条件.由薛定谔方程解中得出的氢原子中电子能量的可能值,正好就是玻尔原子理论给出的值.3.2.4 概率密度与电子云我们将以原子的稳定态为例,讨论一下由波函数所决定的电子在原子中的概率密度,这波函数就是由薛定谔方程求解出来的.因为是稳定态,所以和时间无关,说明在任何时候,电子出现在任一处的概率密度都相同.例如,氢原子处在基态时,电子经常出现的概率最大的地方,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一个球壳,这个球壳的半径为101053.0-⨯米,这个数值与玻尔原子理论计算出来的基态轨道半径相同,可见,玻尔的原子轨道只不过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地方.电子核外的运动情况,通常用电子云来形象地描述.用小黑点的稠密与稀疏,来代表电子核外各处单位体积中出现的概率(即概率密度)的大小,这样就可以画出原子的电子云图.图11-8是氢原子基态的电子云.看一下以核为中心的一层层很薄的球壳中电子出现的概率,在靠近原子核的地方,虽然云雾浓度较大,小黑点稠密,但是靠近原子核的一个薄球壳中包含的小黑点的总数不会很多,即电子出现在这个球壳中的概率不会很大,因为这个球壳的体积较小.在远离原子核的地方,球壳的体积虽然较大,但是小黑点稀疏,因而出现在这个球壳中的概率不会很大.经过计算知道,在半径为1011053.0-⨯=r 米的一薄的球壳中电子出现的概率最大,1r 就是玻尔理论中氢原子基态的轨道半径.3.2.5 量子学的应用和发展量子力学建立后,应用它计算氢原子的光谱,获得巨大成功,其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完全符合.量子力学不仅可以正确地解释氢原子光谱,而且,还可以说明复杂原子的构造,解释复杂原子的光谱.这确实表明,量子力学是微观粒子所遵从的规律.在量子力学发展的早期,就认识到它的应用不限于电子,对其它粒子也一样适用.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康登应用量子力学解释了α衰变现象.这又称为隧道效应.在α粒子放射体中α粒子被约束在原子核内,其能量小于核对它的结束能量——势垒,按照经典理论,α粒子是不可能穿出原子核的.但是,按照量子力学,α粒子有穿过势垒的概率.这个概率即使很小,但不为零.对大量的原子核来说,总会有一小部分原子核的α粒子,穿透势垒而发射出来.理论计算为实验数据所证实.量子力学在建立之初,就用于研究分子的结构.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泡利阐明了化学键的本性,就是以量子力学为依据的.比如,对22,H N ,CO 等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量子力学效应.当两个氢原子互相靠近时,它们能量的减小在于相互吸引作用 而这是由于两个原子共享两个电子造成的.和电子波函数的对称性密切相关.量子力学高中物理竞赛原子物理教程 第三讲 有关量子的初步知识 第四讲基本粒子可以算出2H 分子的平衡距离为110104.7-⨯=r 米,两个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时释放的能量为4.52电子伏.同样,量子力学也解释了共价键以外的结合键.这里不作具体介绍.凝聚态物理,如液体和固体的构造理论,其导电与导热性能的解释,也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比如研究电子在晶体中的运动,因为晶体点阵的周期性结构.电子受的力也具有空间的周期性,量子力学能揭示电子在晶体中的运动状态,就像一个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处在不同的能级上,在固体中,电子可以在不同的能带上,能带有一定的宽度,代表一个能量范围.这就是能带理论.应用能带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金属和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在近代,其实际应用几乎随处可见.薛定谔方程是非相对论的,不能应用于高速的微观粒子.1928年,狄拉克建立了相对论的量子力学方程,称为狄拉克方程.它不仅成功地说明电子自旋的存在,而且还证明,对于每一种粒子,都存在相应的反粒子.电子的反粒子带正电,其他性质都和电子相同.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从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证明了狄拉克理论的正确性,这是基本粒子广泛研究的开始.基本粒子§4、1、基本粒子4.1.1、 4.1.1、 什么是基本粒子在古代就有一些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不可再分.有基本的涵义,可称为基本粒子.自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以化学反应为依据,提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学说以来,人们相继发现了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中微子、介子等大量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数目的大量增加,使人们认识到它们也不可能是最基本的组分,所以有“基本粒子不基本”的说法.中微子的发现,中子不是稳定粒子,它衰变为质子和电子:e P n 01111-+→,实验发现此衰变中动量不守恒.经不断实验发现,中子衰变的正确反应应为v e P n ++→-011110.v 为中微子的符号,v 为v 反粒子的符号.4.1.2、 粒子的自旋 到本世纪30年代末,加上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μ子,人们认为,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μ子和光子都是基本粒子.除中子和μ子是不稳定粒子外,其余都是稳定的.基本粒子的主要特征除质量的电荷外,还有自旋,这是一个量子力学概念,表征粒子的内部属性,相当于经典物概念是微粒的自转.它遵从量子力学的规律,以π2h 为单位,只能取整数0、1、2……,或半整数1/2、3/2…….上述6种粒子,除光子自旋为1外,其余都是自旋为1/2的粒子.自旋为整数的粒子又称为玻色子;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又称为费米子.4.1.3、 粒子和反粒子 经实验发现,每一种粒子都存在相应的反粒子.反粒子和粒子的质量、自旋都相同,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对不带电的粒子,粒子和反粒子有其它的区分标志,这里不具体描述.在粒子的符号上加一横,代表反粒子,如v 是反中微子.也有的粒子的反粒子就是自身,而无区别,如光子.1932年安得森发现了正电子,使反粒子的存在第一次得到了证实.其他反粒子也先后被发现.如反质子和反中子分别是1955年和1956年在加速器中发现的.粒子和反粒子是互为反粒子的,只是当初称呼电子、质子等为粒子而已.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粒子组成的,而不是由反粒子组成的.4.1.4、 强子——介子和重子 本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从宇宙射线中又发现了一批粒子.比如发现了π介子和K 介子,它们的自旋为零;又发现了与核子(质子和中子)属于同一类而质量更大的粒子,称为超子,有Λ超子、∑超子和Ξ超子,它们都是不稳定粒子.核子和超子统称为重子.介子和重子又统称为强子.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大.4.1.5、 粒子的奇异性 仔细地分析新发现的各种粒子的衰变反应,以及它们参与的其它反应,发现K 介子和超子具有产生快,衰变慢和同时产生两个或多个粒子的新特性,与π介子和核子所有的性质不同,当时认为有些奇异,引入了一个称为奇异数的量子数来标志这种奇异性. +K 介子和0K 介子的奇异数为1;+-∑∑∑Λ,0,1,0超子的奇异数为-1;0,ΞΞ-超子的奇异数为-2.具有奇异数的粒子,如其奇异数为s,则其反粒子的奇异数为-s.π介子和核子的奇异数为0.在强相互作用中,奇异数守恒.4.1.6、 基本粒子分类 按照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三类:①强子:凡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分为重子和介子两类.②轻子:都不参与强相互作用,质量一般较小.③光子:静质量为零,是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4.1.7、 夸克模型 原子不再是基本粒子,原子核一不是基本粒子,介子和重子是否也由更为基本的粒子组成的呢?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和以色列物理学家兹韦格分别提出了夸克模型.按照夸克理论,一切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初期提出的夸克有三种,分别称为上夸克u ,下夸克d 和奇夸克s.它们的自旋都是1/2, 属于费米子.夸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带有分数电荷.以电子电荷为单位,u 的电荷为2/3,d 的电荷为-1,s 的电荷也是-1/3.此外,s 的奇异数为-1.对于重子,有重子数作为标志,上节所述的重子的重子数为1,反重子的重子数为-1.夸克的重子数为1/3.对于每一种夸克,都存在相应的反夸克.反夸克的质量、自旋同于夸克,而电荷、奇异数和重子数的数值相同,符号相反.夸克之间存在着强相互作用,靠这种相互作用,每一个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和反夸克组成;每一个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每一个反重子由三个反夸克组成.比如,+π介子是由u 夸克和反下夸克d 组成的、质子是由u 、u 和d 三个夸克组成的;0Λ超子是由u 、d 和s 三个夸克组成的,余此类推.图4-1-1为P 、 +Λπ和0三个强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1-1目前已被科学家证实的夸克有: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等6种.为了符合泡利不相容原理,物理学家还发现了夸克的一种更为深刻的性质:每种夸克都具有(颜)色,可以用红、黄、兰(或红、绿、兰)三种加以区分,这只不过是借光的颜色名字,夸克的色与光波的色完全是两回事.就像粒子带电称为电荷一样,夸克带色,也可以称为色荷.正是色荷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才使强子中的夸克互相吸引而束缚在一起.三种不同色的夸克组成不带色的重子,好像三原色组成白色一样.同样,夸克和反色夸克的色互补,它们组成的介子也不带色.这就是为什么强子不带色的原因.在当今看来,强子基础是夸克,夸克是基本粒子.此外,基本粒子族还存在轻子一类.最早发现了电子和电中微子;后来发现了μ子和μ中微子;70年代,又发现了τ子和τ中微子.τ子的质量比核子质量还大,它不能由轻重来区它们了.虽然τ子的质量大,但从其性质上看,仍属于轻子一类.这样,轻子也分6种,类似于夸克的味.时至今日,实验研究还没有发现轻子的内部结构.也就是说,这6种轻子也属于基本粒子.§4.2、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4.2.1、 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 一切物质归根结底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基本的相互作用.实践证明,基本的相互作用有四种:1、引力作用 在宏观上,特别是对于天体,引力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对于基本粒子来说,比起其他相互作用来,引力作用极其微弱,可不予以考虑.2、弱相互作用 强度远小于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存在于除光子外所有粒子之间的一种短程用用.3、电磁相互作用 直接存在于带电的粒子之间.4、强相互作用 存在于夸克之间.介子或重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夸克间强相互作用的间接表现,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核力属强相互作用.这四种的基本相互作用,按由强到弱排列,它们的相对强度为强相互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1 210- 1410- 3910-正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分用的两个不同的表现方面一样,科学家们认为,电磁和弱相互作用两者是电-弱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表现方面.近年来,电弱统一的理论获得了成功.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 相互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呢?在电学部分,我们知道,带电粒子是通过电磁场传递力的.电磁场的传播就是电磁波,其量子是光子.所以,带电粒子是通过交换光子发生相互作用的.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又称媒介子.光子是一切带电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轻子之间不存在强相互作用.轻子或重子之间都存在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又称为中间玻尔色子或弱介子.理论预言有 +W 、-W 、和30Z 种弱介子.它们的质量。
2022-2023年高中物理竞赛 量子力学简介课件(重点难点易错点核心热点经典考点)
上式取 x 的二阶偏导数和 t 的一阶偏导数得
2Ψ x2
4π2 p h2
2
Ψ
Ψ i2π EΨ t h
自由粒子 (v c) E Ek p2 2mEk
一维运动自由粒子 的含时薛定谔方程
h2 8π2m
2Ψ x 2
i h Ψ 2π t
若粒子在势能为 Ep 的势场中运动 E Ek Ep
一维运动粒子的含时薛定谔方程
h2 8π2m
2Ψ x 2
Ep (x,t)Ψ
i h Ψ 2π t
质量为 m 的粒子在势场中运动的波函数 Ψ Ψ(x,t)
粒子在恒定势场中的运动 Ep Ep (x)
Ψ (x,t) (x) (t) 0 (x)ei2πEt / h
在势场中一维运动粒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d 2
dx2
8π2m h2
a
Ep
k
8π 2 mE h2
基态能量
E1
E
n2
h2 8ma2
h2 8ma2
,
(n
1)
o
ax
激发态能量
En
n2
h2 8ma2
,
(n 2,3,)
一维无限深方势阱中粒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
2
x2
k 2
0
(x) Asin kx
k n , n 1,2,3, 量子数
a
(x) Asin nπ x
波函数的标准条件:单值的,有限的和连续的 .
1)
2 dxdydz 1 可归一化 ;
x, y,z
2) 和
, ,
x y z
连续 ;
3) (x, y, z) 为有限的、单值函数 .
三 一维势阱问题
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专题--量子力学介绍(共29张PPT)
子弹双缝试验
水波双缝试验
电子双缝试验
电子双缝试验(2)
不确定性原理
• 有位哲学家说过:“同样的条件总是导 致同样的结果,这一点是科学存在的基 础”。可是,这话不对! —费曼
• 修改的电子双缝试验:
• 经典物理的疑难
• 以太疑难(电磁学),光电效应 • 物体的比热(热力学),黑体辐射 • 原子结构,物质的波动性,……
粒子与波(对光的认识)
• 牛顿-光是粒子
• 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托马斯·杨—光是波
• 干涉,衍射
• 爱因斯坦—光是粒子
• 光电效应,照相术
• 究竟是什么?
• 有波的属性,也有粒子的属性,不是经典意义上的 波或粒子
趋向于经典体系 • 不能解释氢原子以外的多电子原子 • 完全解释要靠后来的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
氢原子的能级
• 我们可以跟踪子弹的轨迹,按同样的思路跟 踪电子
电子双缝试验(3)
电子双缝试验(3)的结果
• 电子只能从一条缝里出来 • 如果我们知道电子从那条缝里出来,干
涉就没有了 • 关掉光源,干涉又出现了 • 降低光源强度,有些电子观察不到,干
涉图案也会部分出现 • 没有观测到的电子同时通过两条缝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能量量子化
• 驻波 • 方盒模型
方盒中电子的能量
氢原子的光谱
巴尔末线系 (364.5)n2
(n2 4)
玻尔原子模型
• 原子不能用经典电磁学解释,经典的原子不可 能存在
• 原子只能稳定地存在于分立的能量上 • 原子在两个能量态之间变化时,两态能量差就
高二物理竞赛量子物理课件
x
b ph
y
o
ph
一级最小衍射角
sin b
电子的单缝衍射实验
3
3
电子经过缝后 x 方向动量不确定
sin b
px
p sin
p
b
h
p
px
h b
x
b ph
y
o
ph
xpx h
电子的单缝衍射实验
4
4
考虑衍射次级有
xpx h
海森堡于 1927 年提出不确定原理 对于微观粒子不能同时用确定的位置和确定的动量来描述 .
解 子弹的动量 p mv 2 kg m s-1
动量的不确定范围
p 0.01% p 210-4 kg m s-1
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
p 0.01% p 210-4 kg m s-1
位置的不确定范围
x
h p
6.63 10 -34 2 10 -4
m
3.310 -30
m
例2 一电子具有 200 ms-1 的速率, 动 量的不确范围为动量的 0.01% (这也是足 够精确的了),则该电子的位置不确定范围 有多大?
m
11
11
➢ 关于量子力学的小结
一. 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规律
1. 两个重要概念 —— 波粒二象性概念和量子化概念
2. 一个重要的关系式 —— 不确定关系
3. 两个基本假设 ——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薛定谔方程
4. 两个基本原理 —— 态的叠加原理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12 12
5. 一个关键的常量 ——
➢ 普朗克常量
6. 一个重要的效应 ——
➢ 隧道效应
高二物理竞赛课件:量子力学(共14张PPT)
LAOCOON 2
量子纠缠
➢ 量子纠缠是粒子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粒子组成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 象,虽然粒子在空间上可能分开;
➢ 纠缠是关于量子力学理论最著名的预测,它描述了两个粒子互相纠 缠,即使相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
7
量子纠缠态
8
量子远程传态-----“瞬间转移”
量子纠缠通信 Einstein-Podolsky-Rosen (EPR) 对
➢ 采用双光子分发,通信距离增加一倍
Alice
随机地选择 两组解码基
0H
1 V
Bob
1L
0R
10
量子纠缠通信
自由空间的量子纠缠分发通信(青海湖)
量子纠缠通信
自由空间的量子纠缠分发通信(地中海)
➢ 当其中一颗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 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
量子纠缠
非 纠 缠
纠 缠
量子纠缠态
-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这个理想实验被证实
5
自然界中的量子纠缠
微观不确定性--->宏观不确定性 “薛定谔的猫”
实验装置
150mW diode 70000 detected coincide
高二物理竞赛课件:量子物理(共20张PPT)
应用:STM(扫描隧道显微镜1982年)
通过扫描可观 测固体表面的 微观结构. 探 针头还可吸附 并搬动原子, 形成人工微结 构.
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显示器
压电 控制
加电压
反馈传感 器
隧道 电流
参考信号
扫描隧道显微镜示意图
硅表面STM扫描图象
§4 谐振子
谐振子不仅是经典物理的重要模型,也是量子物理 的重要模型,如固体中原子的振动即可用此模型。
1. 势函数 U ( x) 1 kx 2 1 m 2 x 2
2
2
m 振子质量, 固有频率,x 位移
2. 定态薛定谔方程
d2 ψ 2m (E 1 mω2 x2)ψ( x) 0
ax
粒子的能量虽不足以超 越势垒 ,但在势垒中似乎有 Ψ1
U0 Ψ2 Ψ3
一个隧道,能使少量粒子穿
隧道效应
过而进入 x a 的区域 ,
E
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势垒穿透
Ⅰ区 0Ⅱ区a Ⅲ区 x
或隧道效应 。
★ 如何理解?
经典物理: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看是不可能的
量子物理:粒子有波动性遵从不确
经典:
p2 E
定原理只要势垒宽度x = a不是无
镶嵌了48个Fe原子的Cu表面的STM照片 48个Fe原子形成“量子围栏”,围栏中的电子形成驻波。 Fe原子间距:0.95 nm,圆圈平均半径:7.13 nm
“扫描隧道绘画”
CO分子竖 在铂片上
分子人高 5nm
一氧化碳“分子人”
“原子和分子的观察与操纵” -- 白春礼 P.151 图7-8
用STM得到的神经细胞象
高中物理奥赛必看讲义量子论
量子论第一讲黑体辐射1.热辐射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提到,开尔文勋爵所说的两朵乌云的第二朵是黑体辐射的实验结果被拔开时,人们发现了近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理论的另一个理论即量子力学论.量子论由于温度升高而发射能量的辐射源,通常称为热辐射.热辐射体中原子和分子不发生运动状态变化.热辐射能量来自物体的热运动.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只要不是绝对零度)都向四周进行热辐射,也从周围吸收这种辐射.热辐射的光谱是连续光谱.一般情况下,热辐射的光谱不仅与辐射源的温度有关,还与它的表面特征有关.为了定量的描述热辐射与温度和物体特性的关系,首先引入下列概念:(1)辐射出射度(简称辐出度)温度为T的热辐射体,在单位间内从单位面积向各个方向辐射出的所有频率的辐射能量.又称为辐射能通量密度.(2)单色辐射出射度温度为T的热辐射体, 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向各个方向所发射的、在某一频率附近的单位间隔内辐射能量(即功率)叫做该物体的单色辐射出射度.单色辐射出射度与温度、频率和物体的表面特性有关.(3)吸收本领入射到物体上的辐射通量,一部分被物体散射或反射(对透明物体,还会有一部分透射), 其余的为物体所吸收.2.黑体热辐射的规律是很复杂的,我们知道,各种物体由于它有不同的结构,因而它对外来辐射的吸收以及它本身对外的辐射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类物体其表面不反射光,它们能够在任何温度下,吸收射来的一切电磁辐射,这类物体就叫做绝对黑体,简称黑体.绝对黑体是我们研究热辐射时为使问题简化的理想模型.实际上黑体只是一种理想情况,但如果做一个闭合的空腔,在空腔表面开一个小孔,小孔表面就可以模拟黑体表面.这是因为从外面射来的辐射,经小孔射入空腔,要在腔壁上经过多次反射,才可能有机会射出小孔.因此,在多次反射过程中,外面射来的辐射几乎全部被腔壁吸收.在实验中,可在绕有电热丝的空腔上开一个小孔来实现,正因为实验所用的绝对黑体都是空腔辐射,因此,黑体辐射又称为空腔辐射.3.黑体的经典辐射定律1879年,斯忒藩(J .Stefan ,1835~1893年)从实验观察到黑体的辐出度与绝对温度T 的四次方成正比,即:4J T σ=1884年玻尔兹曼从理论上给出这个关系式.其中8245.6703210/()W m K δ-=⨯⋅.对一般物体而言,()412J T Js m εσ--=,ε为发射率,J 为辐出度, ()412J T Js m εσ--=,式中()81245.67010Js m K σ----=⨯,称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通常ε<1,但对黑体而言,e = 1 (即为完全辐射).如果物体周围的环境温度为0T ,则须考虑物体表面对入射辐射能的吸收.假定入射的辐射能通量密度为40T σ,a 为物体表面的吸收率,则该物体表面所吸收的辐射能通量密度为40J a T σ'=,通常a < 1,但对黑体而言,1a =(即为完全吸收).因此物体表面对入射能量的反射率为1r a =-.从理论上我们不难证明物体表面的放射率和吸收率相等,即e a =,此称为我们可以说:容易辐射能量的物体,也容易吸收入射的能量.处于热平衡时,黑体具有最大的吸收比,因而它也就有最大的单色辐出度.4.紫外灾难(1)基尔霍夫定律(Kirchhoff's Law):热平衡状态时,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与单色吸收比之比,等于同温度条件下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因此,“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是当时研究的尖端课题.推论:a.若T A =T B ,则辐射多的吸收也多,不能辐射亦不能吸收;b.λ一定时,绝对黑体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比同温度下的其它物体都多.经典理论在短波段的这种失败成为“紫外灾难”.(2)普朗克假设:a.空腔黑体可用一些线性谐振子来代表.b.谐振子只能处于某些特殊的不连续的状态中,它们的能量只能是h εν=的整数倍.c.发射和吸收的能量只能是ε的整数倍.【例1】(1)有一金属圆柱体的表面积为S ,其内部装有电热丝,通电流后可以生热,供热的功率为0P ,起始时圆柱体的表面以砂纸磨亮,其辐射发射率可视为零.经通电加热后,利用热电偶测得圆柱体表面达成热平衡时的温度为1T .现利用蜡烛将该圆柱体表面熏黑,其辐射发射率可视为1,以同样的方式通电加热,则圆柱体表面的热平衡温度为T.设当时金属圆柱体周围的环境温度为0T ,在实验期间稳定不变.因热传导和对流而损失的热量功率,可合理假设为正比于圆柱体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差值.试求T 和上述已知量,即S 、P 、1T 、和0T ,之间的数学关系式为何?(2)下列为已知量的数值:电热丝的供热功率15.0P W=金属圆柱体的表面积224.8S cm =金属圆柱体表面磨亮时的热平衡温度121244T C =环境温度025T C =.试求圆柱体表面熏黑时的热平衡温度T 为何?【解析】(1)当金属圆柱体表面磨亮时,没有因辐射而致的热损失,只有因传导和对流而致的热损失.后者根据题中的假设,与圆柱表面温度1T 和环境温度0T 之间的差值成正比,故10()P k T T =- (1)式中k 为比例常数.当圆柱体表面熏黑时,除了因传导和对流的热损失外,还须加计辐射的热损失.设圆柱体表面的热平衡温度为T ,则4400()()P S T T k T T σ=-+- (2)由上两式消去比例常数k ,可得440010()()P T T P S T T T T σ-=-+-()441010()0P T T T T S T T σ+--=- (3)(2)将已知数值代入(3)式,可得()()448415.048529805.6701024.810485298T T --+--=⨯⨯⨯⨯-利用逼近求根法如下表:若取三位有效数字,则CK T 163436==【总结】第二讲 光电效应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概念以后,许多物理学家都想从经典物理学中求得解释,但始终无法成功.为了尽量缩小与经典物理学之间的差距,普朗克把能量子的概念局限于振子辐射能量的过程,而认为辐射场本身仍然是连续的电磁波.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才突破了普朗克的认识,看到了电磁波能量普遍都以能量子的形式存在.从光和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都是能量为的光粒子(称作光子)体系,这就是说,光不仅有波的性质而且有粒子的性质.1.光电效应及其实验规律在1886年~1887年,赫兹在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和光的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实验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当两个电极之一受到紫外光照射时,两电极之间的放电现象就比较容易发生.然而当时赫兹对这个现象并没有继续研究下去.直到电子发现后,人们才知道这是由于紫外光的照射,使大量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缘故.这种电子在光的作用下从金属表面发射出来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来的电子称为光电子.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阴极K 和阳极A 封闭在真空管内,在两板之间加一可变电压,用以加速或阻挡释放出来的电子.光通过石英小窗W 照到电极K 上,在光的作用下,电子从电极K 逸出,并受电场加速而形成电流,这种电流称为光电流.实验结果发现光和光电流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在入射光的强度与频率不变的情况下,电流—电压的实验曲线如图8—9所示.曲线表明,当加速电压V 增加到一定值时,光电流达到饱和值,这是因为单位时间内从阴极K 射出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A .若单位时间内从电极K 上击出的光电子数目为n ,则饱和电流I =ne .另一方面,当电位差V 减小到零,并逐渐变负时,光电流并不降为零,就表明从电极K 逸出的光电子具有初动能.所以尽管有电场阻碍它运动,仍有部分光电子到达电极K .但是当反向电位差等于—Ve 时,就能阻止所有的光电子飞向电极A ,光电流降为零,这个电压叫遏止电压.它使具有最大初速度的电子也不能到达电极A .如果不考虑在测量遏止电压时回路中的接触电势差,那么我们就能根据遏止电压 g V 来确定电子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动能,即在用相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光去照射电极时,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如图所示.它表示出对于不同强度的光,Vg 是相同的,这说明同一种频率不同强度的光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相同的.此外,用不同频率的光去照射电极K 时,实验结果是频率愈高,Vg 愈大.并且与Vg 成直线关系,频率低于的光,不论强度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子,因此不同的材料,阈频率不同.总结所有的实验结果,光电效应的规律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饱和电流I 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被击出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光电效应第一定律)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或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而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光电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电效应第二定律)3.入射光的频率低于遏止频率(极限频率,红限频率)的光,不论光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光电子发射.(光电效应第三定律)4.光的照射和光电子的释放几乎是同时的,在测量的精度范围内10-9s 观察不出这两者间存在滞后现象.2.光电效应和波动理论的矛盾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释放,从经典理论来看,是不难理解的.我们知道金属里面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这些电子通常受到正电荷的引力作用,而被束缚在金属表面以内,它们没有足够的能量逸出金属表面.但因光是电磁波,在它的照射下,光波中的电场作用于电子,迫使电子振动,给电子以能量,使电子有足够的能力挣脱金属的束缚而释放出去.因此按照光的电磁理论可以预测:(1)光愈强,电子接受的能量愈多,释放出去的电子的动能也愈大.(2)释放电子主要决定于光强,应当与频率等没有关系.但是,实验测量的结果却并不如此.(3)关于光照的时间问题,波动观点更是陷于困境.从波动观点来看,光能量是均匀分布,在它传播的空间内,由于电子截面很小,积累足够能量而释放出来必须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合实验事实完全完全不符.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所有实验结果,1905年爱因斯坦推广了普朗克关于能量子的概念.前面已经指出普朗克在处理黑体辐射问题时,只是把器壁的振子能量量子化,腔壁内部的辐射场仍然看作是电磁波.然而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指出:光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波动的特性,而在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光能量是集中在一些叫做光量子(简称光子)的粒子上.从光子的观点来看,产生光电效应的光是光子流,单个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即:h εν=式中h 是普朗克常数.把光子的概念应用于光电效应时,爱因斯坦还认为一个光子的能量是传递给金属中的单个电子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后,把能量的一部分用来挣脱金属对它的束缚,余下的一部分就变成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按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应有:212h mv W ν=+上式称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其中212mv 为光电子的动能,W 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脱出功.对光电效应四个定律的解释:(1)光电效应第一定律的解释Ne I ∝:光子数↑⇒光电子数↑I ⇒↑(2)光电效应第二定律的解释:0221U k U A h m v a -=-=νν00eU A A h ek h ===⎩⎨⎧νa U :遏止电压,0U :逸出电位(3)光电效应第三定律的解释:ekA h A ==0ν光电子动能不小于零(4)光电效应第四定律的解释:s t 810-≤:光子能量⇒电子,无须能量积累时间1921年,爱因斯坦因对物理学的贡献,特别是光电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理论的验证1916年,密立根进行了精密的测量,证明~a U ν确为直线,且直线的斜率为h e.192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4.光子的质量和动量2c h m h P h νλνε===⎩⎨⎧光子既具有一定的能量,就必须具有质量.但是光子以光的速度运动,牛顿力学便不适用.按照狭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式,就可以决定一个光子的质量在狭义相对论中,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为m 0为静止质量,光子永远以不变的速度c 运动,因而光子的静止质量必然等于零,否则m 将为无穷大.因为相对于光子静止的参照系是不存在的,所以光子的静止质量等于零也是合理的.而原子组成的一般物质的速度总是远小于光速的,故它们的静止质量不等于零.在m0是否等于零这一点上光子和普通的物质有显著的区别.在狭义相对论中,任何物体的能量和动量的关系为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故光子的动量为h p c cεν== 这是和光子的质量为2p h m c c ν==,速度为c. 光电效应明确了光的行为像粒子,并且可用动力学的变量(动量和能量)来描述粒子的行为; 在光和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光子是整体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在讨论衍射和干涉现象时,需要把光作为波动来处理,于是用波长来阐明问题.波动特征和粒子特征是互相对立的,但并不是矛盾的.光的波长既适宜于显示波动特征,同时又也容易显示粒子特征.对于电磁波谱的长波段,表示其波动特征的物理量T 和较大,而表示其粒子特征的物理量ε和p 较小,因而容易显示波动特征,反之,对于电磁波谱的短波段,表示其波动特征的物理量T 和 较小,而表示其粒子特征的物理量ε和p 较大,因而容易显示粒子特征.【例1】将一块金属板放在离单色点光源5米远的地方,光源的光功率输出为10-3瓦.假设被打出的光电子可以从半径为10-8米(约相当于原子直径的十倍)的圆面上以从光源取得它所得的能量,已知打出一个电子需要 5.0eV.现在将光认为是经典波动,对这种装置的一个“靶”来说,打出一个光电子需要多长时间?【解析】电子接受能量的靶面积为92(10)π-⋅,半径为5米的球面面积为,前者是后者的 ,故每秒投射于靶面积上的能量为 3201010--⋅焦耳.打出一个电子需要能量5eV ,即 19810-⨯焦耳,故积累这些能量需时192381010--⨯秒=22.22小时. 实际上光电效应是几时的,根本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这说明光与光电阴极电子的作用决不是经典波动模型中能量积累的那种形式【例2】若—个光子的能量等于一个电子的静能量,试问该光子的动量和波长是多少?在电磁波谱中它是属何种射线?【解析】—个电子的静能量为m 0c 2,按题意 2h mc ν=光子的动量光子的波长因电磁波谱中γ射线的波长在300~10-4A 范围内,所以该光子在电磁波谱中属于γ射线.5.康普顿效应(1)散射现象:光通过不均匀物质时,向各个方向发射的现象实验发现:X 射线→金属或石墨时,也有散射现象1922、1923年康普顿及其学生吴有顺进行了系统研究(2)实验装置:如图(3)实验结果:a.散射光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0λ相同的,还有比0λ大的波长λ,0λλλ∆=-随散射角θ而异,θ增大时,λ的强度增加,0λ的强度减小.b.当散射角θ确定时,波长的增加量与散射物质的性质无关.c.康普顿散射的强度与散射物质有关.原子量小的散射物质,康普顿散射较强,原波长的谱线强度较低.反之相反.按经典电磁理论,光的散射是带电粒子在入射光电场作用下作受迫振动,散射光与入射光应该有相同波长.按照光子理论,一个光子与散射物中的一个自由电子发生碰撞,散射光子将沿某一方向进行——康普顿散射,光子与电子之间碰撞遵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电子受到反冲而获得一定的动量和动能,因此散射光子能量要小于入射光子能量.由光子的能量与频率间的关系可知,散射光的频率要比入射光的频率低,因此散射光的波长.如果入射光子与原子中被束缚得很紧的电子碰撞,光子将与整个原子作弹性碰撞(如乒乓球碰铅球),散射光子的能量就不会显著地减小,所以观察到的散射光波长就与入射光波长相同.下图为光子与自由电子弹性碰撞的示意图.应用相对论质量、能量、动量关系,有式中m 0、m为电子的静质量和质量,m .将上式第二式写成分量式00cos cos h h mv c cννϕθ=- sin sin h mv c νϕθ= 解以上联立方程组,消去ϕ,即得22002sin 2sin 22c h m c θθλλλλ∆=-== 式中叫做电子的康普顿波长.上式表明λ∆与散射物质的性质无关.康普顿散射进一步证实了光子论,证明了光子能量、动量表示式的正确性,光确实具有波粒两象性.另外证明在光电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能量、动量守恒定律.在基元相互作用过程中,能量、动量守恒.1927年,康普顿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例1】求nm 5001=λ的可见光光子和nm .102=λ的X 射线光子的能量、动量和质量?J .19110983-⨯=ε,s /m kg .P ⋅⨯=-27110331,kg .m 36110424-⨯= J .15210991-⨯=ε,s /m kg .P ⋅⨯=-24210636,kg .m 32210212-⨯=【例2】nm .0100=λ的X 射线,射向静止的自由电子,观察方向o 90=ϕ,求:①?=λ②反冲电子的动能和动量?(①nm .012430=λ②eV .J .E k 41510421083⨯=⨯=-, )s /m kg (j .i .P e⋅⨯-⨯=--23231053510636 或:',s /m kg .P o e 44381051823=⋅⨯=-θ) 【例3】已知X 光光子的能量为MeV .60,在康普顿散射之后,波长变化了20%,求反冲电子的能量.(MeV .E e 610=)练习1.下列各物体,哪个是绝对黑体? A.不辐射可见光的物体 B.不辐射任何光线的物体; C.不能反射可见光的物体 D.不能反射任何光线的物体.2.以金属表面用绿光照射开始发射电子,当用下列光照射时,有电子发出的为: A.紫光 B.橙色光 C.蓝光 D.红光3.钾金属表面被蓝光照射,发出光电子,若照射的蓝光光强增加,则 A.单位时间内发出光电子数增加; B.光电子的最大动能增加; C.发出光电子的红限增加; D.光电效应的发生时间后滞缩短.4.波长为0.5微米的绿光频率为_________Hz ,其电子能量为________焦耳,合______电子伏特;频率为1兆赫的无线电量子能量为___________焦耳.5.已知从铯表面发射出的光电子最大动能为2eV ,铯的脱出功为1.8eV ,则入射光光子能量为________eV ,即________焦耳,其波长为_________埃.第三讲 波粒二象性1.光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 粒子性:热辐射,光电效应,散射等 同时具有,不同时显现2.德布罗意假设(1)假设:质量为m 的粒子,以速度v 运动时,不但具有粒子的性质,也具有波动的性质; 粒子性:可用E 、P 描述νh mc E ==2, λhmv P ==波动性:可用νλ,描述22021βν-==h c m h m c ,v m h m v h 021βλ-==-------德布罗意公式(2)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加速电势差为U ,则:20221m eU v ,eU v m == Uem h eUm h v m h 122000⋅===λ nm U.2251=λ 如:nm .,V U 10150==λ(与x 射线的波长相当) )c m eU (eU hc 202+=λnm U.E E k 22510=⇒>>λ kk E hc E E =⇒>>λ0 3.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验证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假设在微观粒子的衍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论第一讲黑体辐射1.热辐射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提到,开尔文勋爵所说的两朵乌云的第二朵是黑体辐射的实验结果被拔开时,人们发现了近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理论的另一个理论即量子力学论.量子论由于温度升高而发射能量的辐射源,通常称为热辐射.热辐射体中原子和分子不发生运动状态变化.热辐射能量来自物体的热运动.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只要不是绝对零度)都向四周进行热辐射,也从周围吸收这种辐射.热辐射的光谱是连续光谱.一般情况下,热辐射的光谱不仅与辐射源的温度有关,还与它的表面特征有关.为了定量的描述热辐射与温度和物体特性的关系,首先引入下列概念:(1)辐射出射度(简称辐出度)温度为T的热辐射体,在单位间内从单位面积向各个方向辐射出的所有频率的辐射能量.又称为辐射能通量密度.(2)单色辐射出射度温度为T的热辐射体, 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向各个方向所发射的、在某一频率附近的单位间隔内辐射能量(即功率)叫做该物体的单色辐射出射度.单色辐射出射度与温度、频率和物体的表面特性有关.(3)吸收本领入射到物体上的辐射通量,一部分被物体散射或反射(对透明物体,还会有一部分透射), 其余的为物体所吸收.2.黑体热辐射的规律是很复杂的,我们知道,各种物体由于它有不同的结构,因而它对外来辐射的吸收以及它本身对外的辐射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类物体其表面不反射光,它们能够在任何温度下,吸收射来的一切电磁辐射,这类物体就叫做绝对黑体,简称黑体.绝对黑体是我们研究热辐射时为使问题简化的理想模型.实际上黑体只是一种理想情况,但如果做一个闭合的空腔,在空腔表面开一个小孔,小孔表面就可以模拟黑体表面.这是因为从外面射来的辐射,经小孔射入空腔,要在腔壁上经过多次反射,才可能有机会射出小孔.因此,在多次反射过程中,外面射来的辐射几乎全部被腔壁吸收.在实验中,可在绕有电热丝的空腔上开一个小孔来实现,正因为实验所用的绝对黑体都是空腔辐射,因此,黑体辐射又称为空腔辐射.3.黑体的经典辐射定律1879年,斯忒藩(J .Stefan ,1835~1893年)从实验观察到黑体的辐出度与绝对温度T 的四次方成正比,即:4J T σ=1884年玻尔兹曼从理论上给出这个关系式.其中8245.6703210/()W m K δ-=⨯⋅. 对一般物体而言,()412J T Js m εσ--=,ε为发射率,J 为辐出度, ()412J T Js m εσ--=,式中()81245.67010Js m K σ----=⨯,称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通常ε<1,但对黑体而言,e = 1 (即为完全辐射).如果物体周围的环境温度为0T ,则须考虑物体表面对入射辐射能的吸收.假定入射的辐射能通量密度为40T σ,a 为物体表面的吸收率,则该物体表面所吸收的辐射能通量密度为40J a T σ'=,通常a < 1,但对黑体而言,1a =(即为完全吸收).因此物体表面对入射能量的反射率为1r a =-.从理论上我们不难证明物体表面的放射率和吸收率相等,即e a =,此称为我们可以说:容易辐射能量的物体,也容易吸收入射的能量.处于热平衡时,黑体具有最大的吸收比,因而它也就有最大的单色辐出度.4.紫外灾难(1)基尔霍夫定律(Kirchhoff's Law):热平衡状态时,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与单色吸收比之比,等于同温度条件下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因此,“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是当时研究的尖端课题.推论:a.若T A =T B ,则辐射多的吸收也多,不能辐射亦不能吸收;b.λ一定时,绝对黑体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比同温度下的其它物体都多.经典理论在短波段的这种失败成为“紫外灾难”.(2)普朗克假设:a.空腔黑体可用一些线性谐振子来代表.b.谐振子只能处于某些特殊的不连续的状态中,它们的能量只能是h εν=的整数倍.c.发射和吸收的能量只能是ε的整数倍.【例1】(1)有一金属圆柱体的表面积为S ,其内部装有电热丝,通电流后可以生热,供热的功率为0P ,起始时圆柱体的表面以砂纸磨亮,其辐射发射率可视为零.经通电加热后,利用热电偶测得圆柱体表面达成热平衡时的温度为1T .现利用蜡烛将该圆柱体表面熏黑,其辐射发射率可视为1,以同样的方式通电加热,则圆柱体表面的热平衡温度为T.设当时金属圆柱体周围的环境温度为0T ,在实验期间稳定不变.因热传导和对流而损失的热量功率,可合理假设为正比于圆柱体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差值.试求T 和上述已知量,即S 、P 、1T 、和0T ,之间的数学关系式为何?(2)下列为已知量的数值:电热丝的供热功率15.0P W =金属圆柱体的表面积224.8S cm =金属圆柱体表面磨亮时的热平衡温度121244T C =环境温度025T C = .试求圆柱体表面熏黑时的热平衡温度T 为何?【解析】(1)当金属圆柱体表面磨亮时,没有因辐射而致的热损失,只有因传导和对流而致的热损失.后者根据题中的假设,与圆柱表面温度1T 和环境温度0T 之间的差值成正比,故10()P k T T =- (1)式中k 为比例常数.当圆柱体表面熏黑时,除了因传导和对流的热损失外,还须加计辐射的热损失.设圆柱体表面的热平衡温度为T ,则4400()()P S T T k T T σ=-+- (2)由上两式消去比例常数k ,可得440010()()P T T P S T T T T σ-=-+- ()441010()0P T T T T S T T σ+--=- (3) (2)将已知数值代入(3)式,可得()()448415.048529805.6701024.810485298T T --+--=⨯⨯⨯⨯- 利用逼近求根法如下表:若取三位有效数字,则C K T 163436==【总结】第二讲 光电效应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概念以后,许多物理学家都想从经典物理学中求得解释,但始终无法成功.为了尽量缩小与经典物理学之间的差距,普朗克把能量子的概念局限于振子辐射能量的过程,而认为辐射场本身仍然是连续的电磁波.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才突破了普朗克的认识,看到了电磁波能量普遍都以能量子的形式存在.从光和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都是能量为的光粒子(称作光子)体系,这就是说,光不仅有波的性质而且有粒子的性质.1.光电效应及其实验规律在1886年~1887年,赫兹在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和光的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实验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当两个电极之一受到紫外光照射时,两电极之间的放电现象就比较容易发生.然而当时赫兹对这个现象并没有继续研究下去.直到电子发现后,人们才知道这是由于紫外光的照射,使大量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缘故.这种电子在光的作用下从金属表面发射出来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来的电子称为光电子.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阴极K 和阳极A 封闭在真空管内,在两板之间加一可变电压,用以加速或阻挡释放出来的电子.光通过石英小窗W 照到电极K 上,在光的作用下,电子从电极K 逸出,并受电场加速而形成电流,这种电流称为光电流. 实验结果发现光和光电流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在入射光的强度与频率不变的情况下,电流—电压的实验曲线如图8—9所示.曲线表明,当加速电压V 增加到一定值时,光电流达到饱和值,这是因为单位时间内从阴极K 射出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A .若单位时间内从电极K 上击出的光电子数目为n ,则饱和电流I =ne .另一方面,当电位差V 减小到零,并逐渐变负时,光电流并不降为零,就表明从电极K 逸出的光电子具有初动能.所以尽管有电场阻碍它运动,仍有部分光电子到达电极K .但是当反向电位差等于—Ve 时,就能阻止所有的光电子飞向电极A ,光电流降为零,这个电压叫遏止电压.它使具有最大初速度的电子也不能到达电极A .如果不考虑在测量遏止电压时回路中的接触电势差,那么我们就能根据遏止电压 g V 来确定电子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动能,即在用相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光去照射电极时,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如图所示.它表示出对于不同强度的光,Vg 是相同的,这说明同一种频率不同强度的光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相同的.此外,用不同频率的光去照射电极K 时,实验结果是频率愈高,Vg 愈大.并且与Vg 成直线关系,频率低于的光,不论强度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子,因此不同的材料,阈频率不同.总结所有的实验结果,光电效应的规律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饱和电流I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被击出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光电效应第一定律)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或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而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光电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电效应第二定律)3.入射光的频率低于遏止频率(极限频率,红限频率)的光,不论光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光电子发射.(光电效应第三定律)4.光的照射和光电子的释放几乎是同时的,在测量的精度范围内10-9s观察不出这两者间存在滞后现象.2.光电效应和波动理论的矛盾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释放,从经典理论来看,是不难理解的.我们知道金属里面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这些电子通常受到正电荷的引力作用,而被束缚在金属表面以内,它们没有足够的能量逸出金属表面.但因光是电磁波,在它的照射下,光波中的电场作用于电子,迫使电子振动,给电子以能量,使电子有足够的能力挣脱金属的束缚而释放出去.因此按照光的电磁理论可以预测:(1)光愈强,电子接受的能量愈多,释放出去的电子的动能也愈大.(2)释放电子主要决定于光强,应当与频率等没有关系.但是,实验测量的结果却并不如此.(3)关于光照的时间问题,波动观点更是陷于困境.从波动观点来看,光能量是均匀分布,在它传播的空间内,由于电子截面很小,积累足够能量而释放出来必须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合实验事实完全完全不符.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所有实验结果,1905年爱因斯坦推广了普朗克关于能量子的概念.前面已经指出普朗克在处理黑体辐射问题时,只是把器壁的振子能量量子化,腔壁内部的辐射场仍然看作是电磁波.然而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指出:光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波动的特性,而在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光能量是集中在一些叫做光量子(简称光子)的粒子上.从光子的观点来看,产生光电效应的光是光子流,单个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即:h εν=式中h 是普朗克常数.把光子的概念应用于光电效应时,爱因斯坦还认为一个光子的能量是传递给金属中的单个电子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后,把能量的一部分用来挣脱金属对它的束缚,余下的一部分就变成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按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应有:212h mv W ν=+ 上式称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其中212mv 为光电子的动能,W 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脱出功.对光电效应四个定律的解释:(1)光电效应第一定律的解释 Ne I ∝:光子数↑⇒光电子数↑I ⇒↑(2)光电效应第二定律的解释:0221U k U A h m v a -=-=νν00eU A A h ek h ===⎩⎨⎧νa U :遏止电压,0U :逸出电位(3)光电效应第三定律的解释:ek A h A ==0ν光电子动能不小于零(4)光电效应第四定律的解释:s t 810-≤:光子能量⇒电子,无须能量积累时间1921年,爱因斯坦因对物理学的贡献,特别是光电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理论的验证1916年,密立根进行了精密的测量,证明~a U ν确为直线,且直线的斜率为h e .192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4.光子的质量和动量2c h m h P h νλνε===⎩⎨⎧光子既具有一定的能量,就必须具有质量.但是光子以光的速度运动,牛顿力学便不适用.按照狭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式,就可以决定一个光子的质量在狭义相对论中,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为m 0为静止质量,光子永远以不变的速度c 运动,因而光子的静止质量必然等于零,否则m 将为无穷大.因为相对于光子静止的参照系是不存在的,所以光子的静止质量等于零也是合理的.而原子组成的一般物质的速度总是远小于光速的,故它们的静止质量不等于零.在m0是否等于零这一点上光子和普通的物质有显著的区别.在狭义相对论中,任何物体的能量和动量的关系为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故光子的动量为h p c cεν== 这是和光子的质量为2p h m c c ν==,速度为c. 光电效应明确了光的行为像粒子,并且可用动力学的变量(动量和能量)来描述粒子的行为; 在光和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光子是整体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在讨论衍射和干涉现象时,需要把光作为波动来处理,于是用波长来阐明问题.波动特征和粒子特征是互相对立的,但并不是矛盾的.光的波长既适宜于显示波动特征,同时又也容易显示粒子特征.对于电磁波谱的长波段,表示其波动特征的物理量T 和较大,而表示其粒子特征的物理量ε和p 较小,因而容易显示波动特征,反之,对于电磁波谱的短波段,表示其波动特征的物理量T 和 较小,而表示其粒子特征的物理量ε和p 较大,因而容易显示粒子特征.【例1】将一块金属板放在离单色点光源5米远的地方,光源的光功率输出为10-3瓦.假设被打出的光电子可以从半径为10-8米(约相当于原子直径的十倍)的圆面上以从光源取得它所得的能量,已知打出一个电子需要5.0eV.现在将光认为是经典波动,对这种装置的一个“靶”来说,打出一个光电子需要多长时间?【解析】电子接受能量的靶面积为92(10)π-⋅,半径为5米的球面面积为,前者是后者的 ,故每秒投射于靶面积上的能量为3201010--⋅焦耳.打出一个电子需要能量5eV ,即 19810-⨯焦耳,故积累这些能量需时192381010--⨯秒=22.22小时. 实际上光电效应是几时的,根本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这说明光与光电阴极电子的作用决不是经典波动模型中能量积累的那种形式【例2】若—个光子的能量等于一个电子的静能量,试问该光子的动量和波长是多少?在电磁波谱中它是属何种射线?【解析】—个电子的静能量为m 0c 2,按题意2h mc ν=光子的动量光子的波长因电磁波谱中γ射线的波长在300~10-4A范围内,所以该光子在电磁波谱中属于γ射线.5.康普顿效应(1)散射现象:光通过不均匀物质时,向各个方向发射的现象实验发现:X 射线→金属或石墨时,也有散射现象1922、1923年康普顿及其学生吴有顺进行了系统研究(2)实验装置:如图(3)实验结果:a.散射光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0λ相同的,还有比0λ大的波长λ,0λλλ∆=-随散射角θ而异,θ增大时,λ的强度增加,0λ的强度减小.b.当散射角θ确定时,波长的增加量与散射物质的性质无关.c.康普顿散射的强度与散射物质有关.原子量小的散射物质,康普顿散射较强,原波长的谱线强度较低.反之相反.按经典电磁理论,光的散射是带电粒子在入射光电场作用下作受迫振动,散射光与入射光应该有相同波长.按照光子理论,一个光子与散射物中的一个自由电子发生碰撞,散射光子将沿某一方向进行——康普顿散射,光子与电子之间碰撞遵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电子受到反冲而获得一定的动量和动能,因此散射光子能量要小于入射光子能量.由光子的能量与频率间的关系可知,散射光的频率要比入射光的频率低,因此散射光的波长.如果入射光子与原子中被束缚得很紧的电子碰撞,光子将与整个原子作弹性碰撞(如乒乓球碰铅球),散射光子的能量就不会显著地减小,所以观察到的散射光波长就与入射光波长相同. 下图为光子与自由电子弹性碰撞的示意图.应用相对论质量、能量、动量关系,有式中m 0、m为电子的静质量和质量,m .将上式第二式写成分量式00cos cos h h mv c cννϕθ=-sin sin h mv cνϕθ=解以上联立方程组,消去ϕ,即得22002sin 2sin 22c h m c θθλλλλ∆=-== 式中叫做电子的康普顿波长.上式表明λ∆与散射物质的性质无关.康普顿散射进一步证实了光子论,证明了光子能量、动量表示式的正确性,光确实具有波粒两象性.另外证明在光电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能量、动量守恒定律.在基元相互作用过程中,能量、动量守恒.1927年,康普顿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例1】求nm 5001=λ的可见光光子和nm .102=λ的X 射线光子的能量、动量和质量?J .19110983-⨯=ε,s /m kg .P ⋅⨯=-27110331,kg .m 36110424-⨯= J .15210991-⨯=ε,s /m kg .P ⋅⨯=-24210636,kg .m 32210212-⨯=【例2】nm .0100=λ的X 射线,射向静止的自由电子,观察方向o 90=ϕ,求:①?=λ②反冲电子的动能和动量?(①nm .012430=λ ②eV .J .E k 41510421083⨯=⨯=-, )s /m kg (j .i .P e ⋅⨯-⨯=--23231053510636或:',s /m kg .P o e 44381051823=⋅⨯=-θ) 【例3】已知X 光光子的能量为MeV .60,在康普顿散射之后,波长变化了20%,求反冲电子的能量.(MeV .E e 610=)练习1.下列各物体,哪个是绝对黑体? A.不辐射可见光的物体 B.不辐射任何光线的物体; C.不能反射可见光的物体D.不能反射任何光线的物体.2.以金属表面用绿光照射开始发射电子,当用下列光照射时,有电子发出的为: A.紫光 B.橙色光 C.蓝光 D.红光3.钾金属表面被蓝光照射,发出光电子,若照射的蓝光光强增加,则 A.单位时间内发出光电子数增加; B.光电子的最大动能增加; C.发出光电子的红限增加; D.光电效应的发生时间后滞缩短.4.波长为0.5微米的绿光频率为_________Hz ,其电子能量为________焦耳,合______电子伏特;频率为1兆赫的无线电量子能量为___________焦耳.5.已知从铯表面发射出的光电子最大动能为2eV ,铯的脱出功为1.8eV ,则入射光光子能量为________eV ,即________焦耳,其波长为_________埃.第三讲 波粒二象性1.光的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 粒子性:热辐射,光电效应,散射等 同时具有,不同时显现 2.德布罗意假设(1)假设:质量为m 的粒子,以速度v 运动时,不但具有粒子的性质,也具有波动的性质;粒子性:可用E 、P 描述νh mc E ==2, λhmv P ==波动性:可用νλ,描述22021βν-==h c m h m c ,v m h m v h 021βλ-==-------德布罗意公式(2)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加速电势差为U ,则:20221m eU v ,eU v m == Uem h eUm h v m h 122000⋅===λ nm U.2251=λ 如:nm .,V U 10150==λ(与x 射线的波长相当) )c m eU (eU hc 202+=λnm U.E E k 22510=⇒>>λ kk E hc E E =⇒>>λ0 3.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验证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假设在微观粒子的衍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