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前后矛盾的话正说明了秦王的虚伪。 先借口“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现了 他的假仁假义;后来却说“徒以有先生也”, 表现他欺软怕硬、色厉内荏。
合作探究
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 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 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 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 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 ,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优势及秦王的性格 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双方的实力强弱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 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 为怀疑秦王是别有用心的。
“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 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 楚断交)、秦昭襄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 和氏璧)都曾使用过。
合作探究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 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 场大风雨。
合作探究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 开端
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 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包藏
祸心,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 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 的?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可是,表转折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
凭借
把 当作 通“措”,放置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 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了 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 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 的主意。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 读,读准多音字。 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勇士形象。 3、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 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作者简介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 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 皇族。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 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 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 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疏通文意
平庸无能的人 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
在,到
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译文: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 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 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 扑到宫殿上。”
整体把握
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 主要人物是唐雎。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经过、结果 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唐雎 jū 韩傀 guī 缟素 găo 色挠 náo 寡人谕矣 yù
怫然 fú 免冠徒跣 xiăn 庸夫 yōng 以头抢地 qiāng 休祲 jìn
节奏划分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 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而唐雎口气强硬,用“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的反问句,语气坚定,表达 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疏通文意
愤怒的样子
对人的敬称 也 曾经 听说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 亦 尝 闻天子之怒
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倒下
平民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合作探究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唐雎坚决抵制秦王骗局,维护国土。
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 发展
赏析秦王语言,表达哪几层意思? 指责→炫耀→麻痹→施压
合作探究
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之事的言外 之意是什么?
安陵君如果违抗我的意愿,将会遭 到韩国和魏国的下场。
当秦王质问唐雎是否轻视他时,唐雎是如 何回答的?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合作探究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 高潮
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屈服。
合作探究
面对秦王大怒并发出威胁时,唐雎表现如何? 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指出布衣之怒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疏通文意 派 对……说
用
交换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
表示祈使语气 答应
施予恩惠
陵,安陵君其 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虽然如此 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始终
不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
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 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 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 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 奄奄待毙了,秦统一天下势在必行,指 日可待。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 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但被安陵君识 破并婉拒,惹怒了秦王,于是安陵君就 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会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
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
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守株待
兔”“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
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题目解说
不辱使命:辱:辱没、辜负。 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合作探究
文章第二段秦王与唐雎的对话中,可以初 步看到秦王与唐雎怎样的性格?
秦王贪得无厌、狡诈骄横、不可一世、
唐雎从容镇定、胆识过人、忠心爱国、 坚持正义、维护尊严
合作探究
唐雎回答秦王与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的话 在内容和语气有何异同?
两人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只是安陵 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 “愿终守之,弗敢易”,比较委婉;
本段列举了三个事例,运用了什么修辞?有 什么作用? 排比,增强语势,表明唐雎要效仿他们
刺秦,突出了其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形象。
疏通文意
面露胆怯之色 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明白,懂得
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只 因为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
疏通文意
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
如果 一定
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 必怒,伏尸二人,流
穿白色丧服 这样
拔
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译文: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
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征兆,(现 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会倒下两具尸 体,流血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 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起来。
合作探究
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安陵君派唐 雎出使到秦国,要他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安陵君不答 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 秦国。 不用安陵的五十里换秦国的五百里。
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作
铺垫,更能突出唐雎出使任务的艰巨。
疏通文意
同“悦”高兴
出使 到
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
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 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 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 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裸露 赤脚 碰,撞 罢了
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
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
“天子发怒,横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
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
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019/8/28
导入新课
出小饵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许给楚 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 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 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
这些距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这一次 ,秦王赢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 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作针 锋相对的斗争呢?
合作探究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 这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原因是秦王害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作用:侧面衬托了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优秀品 质。
合作探究
秦王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 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来却 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徒以有 先生也”,为什么他前后说话矛盾呢?请 谈谈你的看法。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 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 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 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 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 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 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译文: 秦王神色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 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着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 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合作探究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胜。
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 结局
秦王对唐雎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这种变 化表现了秦王什么本质? 态度变化: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疏通文意
增广,扩充
违背 助词,不译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 寡人者,
轻视 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像 这样
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 是也。安陵君
即使
哪里只是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 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 “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 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来也不敢交换, 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过天子之怒,同时边说边拔剑而起。 这一斗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
争的精神。
唐雎举了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 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合作探究
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事例 的目的是什么? 表示自己要效法先人,跟秦王拼命。 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文学常识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也是
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经西汉末年刘向
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载录了战国时
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
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
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
合作探究
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 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 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 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 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 ,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优势及秦王的性格 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双方的实力强弱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 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 为怀疑秦王是别有用心的。
“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 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 楚断交)、秦昭襄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 和氏璧)都曾使用过。
合作探究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 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 场大风雨。
合作探究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 开端
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 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包藏
祸心,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 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 的?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可是,表转折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
凭借
把 当作 通“措”,放置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 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了 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 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 的主意。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 读,读准多音字。 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勇士形象。 3、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 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作者简介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 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 皇族。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 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 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 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疏通文意
平庸无能的人 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
在,到
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译文: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 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 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 扑到宫殿上。”
整体把握
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 主要人物是唐雎。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经过、结果 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唐雎 jū 韩傀 guī 缟素 găo 色挠 náo 寡人谕矣 yù
怫然 fú 免冠徒跣 xiăn 庸夫 yōng 以头抢地 qiāng 休祲 jìn
节奏划分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 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而唐雎口气强硬,用“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的反问句,语气坚定,表达 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疏通文意
愤怒的样子
对人的敬称 也 曾经 听说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 亦 尝 闻天子之怒
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倒下
平民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合作探究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唐雎坚决抵制秦王骗局,维护国土。
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 发展
赏析秦王语言,表达哪几层意思? 指责→炫耀→麻痹→施压
合作探究
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之事的言外 之意是什么?
安陵君如果违抗我的意愿,将会遭 到韩国和魏国的下场。
当秦王质问唐雎是否轻视他时,唐雎是如 何回答的?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合作探究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 高潮
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屈服。
合作探究
面对秦王大怒并发出威胁时,唐雎表现如何? 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指出布衣之怒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疏通文意 派 对……说
用
交换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
表示祈使语气 答应
施予恩惠
陵,安陵君其 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虽然如此 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始终
不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
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 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 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 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 奄奄待毙了,秦统一天下势在必行,指 日可待。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 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但被安陵君识 破并婉拒,惹怒了秦王,于是安陵君就 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会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
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
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守株待
兔”“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
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题目解说
不辱使命:辱:辱没、辜负。 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合作探究
文章第二段秦王与唐雎的对话中,可以初 步看到秦王与唐雎怎样的性格?
秦王贪得无厌、狡诈骄横、不可一世、
唐雎从容镇定、胆识过人、忠心爱国、 坚持正义、维护尊严
合作探究
唐雎回答秦王与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的话 在内容和语气有何异同?
两人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只是安陵 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 “愿终守之,弗敢易”,比较委婉;
本段列举了三个事例,运用了什么修辞?有 什么作用? 排比,增强语势,表明唐雎要效仿他们
刺秦,突出了其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形象。
疏通文意
面露胆怯之色 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明白,懂得
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只 因为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
疏通文意
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
如果 一定
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 必怒,伏尸二人,流
穿白色丧服 这样
拔
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译文: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
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征兆,(现 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会倒下两具尸 体,流血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 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起来。
合作探究
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安陵君派唐 雎出使到秦国,要他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安陵君不答 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 秦国。 不用安陵的五十里换秦国的五百里。
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作
铺垫,更能突出唐雎出使任务的艰巨。
疏通文意
同“悦”高兴
出使 到
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
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 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 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 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裸露 赤脚 碰,撞 罢了
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
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
“天子发怒,横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
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
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019/8/28
导入新课
出小饵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许给楚 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 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 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
这些距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这一次 ,秦王赢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 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作针 锋相对的斗争呢?
合作探究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 这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原因是秦王害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作用:侧面衬托了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优秀品 质。
合作探究
秦王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 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来却 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徒以有 先生也”,为什么他前后说话矛盾呢?请 谈谈你的看法。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 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 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 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 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 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 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译文: 秦王神色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 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着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 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合作探究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胜。
从故事情节来分,本段属于故事的: 结局
秦王对唐雎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这种变 化表现了秦王什么本质? 态度变化: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疏通文意
增广,扩充
违背 助词,不译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 寡人者,
轻视 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像 这样
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 是也。安陵君
即使
哪里只是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 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 “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 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来也不敢交换, 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过天子之怒,同时边说边拔剑而起。 这一斗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
争的精神。
唐雎举了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 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合作探究
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事例 的目的是什么? 表示自己要效法先人,跟秦王拼命。 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文学常识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也是
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经西汉末年刘向
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载录了战国时
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
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
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