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参考译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0d4557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c.png)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赏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bbdbc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d.png)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赏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求其所以随无涯也。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修身,即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使之达到高尚的境界。
只有修身,才能积善之源,才能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养性,则是指修养内心的情操和气质,使之达到纯净的境界。
只有养性,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
如何修身养性呢?首先,要修身,就要正心诚意,修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欲所迷惑,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
要坚持真、善、美的价值观,做到言行一致。
其次,要养性,就要修养自己的情操和气质。
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注重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境界。
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做到有礼有节,待人和善。
最后,要修身养性,还需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要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体态和体魄。
修身养性是一种修行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耐心等待,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即宽宏大量之气。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坚守正道,不为外物所动。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心怀天下,乐善好施。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逆境中坚持,不畏困难。
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初心,始终如一。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现实的压力和诱惑面前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不懈,不言放弃。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是一种修行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
有了浩然之气,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困难所惧。
有了浩然之气,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成为有益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人。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修身养性,培养出浩然之气。
让我们坚守正道,心怀天下,乐善好施。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畏困难,不言放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翻译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a085e3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6.png)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翻译【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创作背景】:这句话是出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孟子认为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孟子》是《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原文】:(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1)?”曰:“我知言(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4),以直养而无害(5),则塞于天地之间(6)。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7),无是馁也(8)。
是集义所生者(9),非义袭而取之也(10)。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11)。
我故曰(12):告子未尝知义(13)。
以其外之也(14)。
必有事焉而勿正(15),心勿忘,勿助长也(16)。
无若宋人然(17)。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18),芒芒然归(19),谓其人曰(20):‘今日病矣(21),予助苗长矣(22)。
北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92026c1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8.png)
北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北宋-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翻译:太尉执事: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曰:“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上课用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3b899613866fb84ae55c8d05.png)
孟子的养气说
P62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 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 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兼于心,则馁矣。” 译文: (公孙丑问道:)“冒昧求教,夫子擅长什么呢?” (孟子)说:“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说:“再冒昧求教,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讲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 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和义与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就会委靡不振了。 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取得 它的。行为上有了问心有愧的情况,(气)就萎缩了。”
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即仁)里, 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即礼)上,行走在 天下最广阔的道路(即义)上,实现志向(的 时候),就和民众(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 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富贵不 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 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他做大丈夫!‛ 。
译文: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跑 地去看禾苗,禾苗已经是枯萎了。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太少了,
认为(培育工作)没有益处而放弃它的人,就是(种田)不为 禾苗除草的人;(违反自然规律)助苗生长的人,也就是把禾 苗拔高的人。不仅仅无益,而且反害死了禾苗。”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对偶
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 的共同点在哪儿? 明确: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 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 持守和坚定的践履。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译文注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译文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daba5f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c.png)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译文注释》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原文、译文还有注释。
先来说说原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出自《孟子》。
原文是这样的:“(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这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就回答说自己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那这浩然之气到底是啥呢?咱们来看看译文。
大概意思就是,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自己正大刚直的气概。
接下来咱们看看注释。
这“浩然之气”呀,可不是简单的一股气,它是一种很强大、很正直、很有力量的精神状态。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来帮助理解。
比如说,古代有个叫岳飞的将军,他一心保卫国家,抗击外敌,哪怕面对很多困难和危险,也毫不退缩。
他身上就有这种浩然之气,让敌人都害怕。
再比如说,咱们在学校里,看到有同学被欺负,勇敢地站出来制止,这也是一种小小的浩然之气的表现。
还有啊,像那些为了帮助别人,不怕辛苦,不怕麻烦的人,他们也是有浩然之气的。
同学们,理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对咱们很有帮助。
它能让咱们知道,要做一个正直、勇敢、有担当的人。
希望大家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努力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及注释
![《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633b616cc22bcd127ff0c77.png)
上枢密韩太尉书宋代: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注释译文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https://img.taocdn.com/s3/m/ace50225bd64783e09122b56.png)
重点句子翻译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即仁)里,站 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即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广 阔的道路(即义)上,实现志向(的时候),就和民 众(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践 行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 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他做 大丈夫!”
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 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情感上是不认 同二人的行为的。说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讨论
《孟子· 滕文公下》
4、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
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 《亮剑》中的李云龙等。
。
重点句子翻译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瘦,
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
研 习 课 文
5、“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 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 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 为“害”。
孟子的 “人格修养”
孟子的战斗性正源于自身充 盈着的浩然正气。他用这正气去 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 众向罪恶统治作斗争。浩然正气 贯穿在他一生的全部言行之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https://img.taocdn.com/s3/m/6661fd0252ea551810a68789.png)
什么是大丈夫?
第二课时
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旦发怒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 争。”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____孟子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 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 而取之也。行有不兼于心,则馁矣。” 译文: (公孙丑问道:)“冒昧求教,夫子擅长什么呢?” (孟子)说:“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说:“再冒昧求教,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讲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 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它作为一 种气,和义与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就会委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 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取得它的。行为上有 了问心有愧的情况,(气)就萎缩了。”
饿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
行拂乱其所为: 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 使……颠倒错乱。乱其所为,使他所 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 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忧困。 而后作: 表承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 来侵略的忧患。恒,往往。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代词,这。而,表并列。
思考:
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 节,它的共同点在哪儿?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和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aca13180066f5335a81214f.png)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或出处: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译文或注释: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b607f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f.png)
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氏浩然堂记新喻吴君,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浍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
汪濊淫溢,充塞坑谷。
然后滂洋东流,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
子尝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忘己而因物,不为易勇,不为险怯。
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
古之君子,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潢漾①,与天地相终始。
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
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
’今余将登子之堂,举酒相属,击槁木而歌,徜徉乎万物之外,子信以为能浩然矣乎?”元丰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潢漾:浩荡无迹貌。
②写作本文时,苏辙是受苏轼牵连而谪贬在筠州做卖盐酒的小吏。
1.对“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理解正确的一项()A.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为什么高兴,请替我分析其中的缘故。
B.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是很理解孟子的说法,请为我解释其中的缘故。
C.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吴君的想法,请给我解说命名的缘由。
D.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命名者的想法,请替我解说命名的缘由。
2.简析第二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文中与之相呼应的语句是:4.作者在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时,有所变动,你认为这合适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5.阐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1.B2.用整齐的句式(或铺陈的手法),条理分明(层层推进)地展现江水的浩然之态,节奏和谐,增添了文字的感染力。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译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245941d910ef12d2bf9e7ae.png)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译文1.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掌权,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能再次建立起来吗?”孟子说:“你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罢了。
有人问曾西说:‘你和子路相比,谁贤?’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
’那人又问:‘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谁贤?’曾西顿时很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竟拿我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政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
你为什么竟拿我同这个人相比?’”(孟子接着)说:“管仲那样的人是曾西不愿做的,而你以为我会愿意吗?”公孙丑说:“管仲使他的君主称霸,晏子使他的君主扬名,管仲、晏子还不值得效仿吗?”孟子说:“凭齐国的条件称王天下,真是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我这个学生就更糊涂了。
凭文王的德行,寿近百岁才去世,尚且没能(使仁政)遍及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这才(使仁政)遍及到天下。
现在您说起称王天下,似乎很容易的样子,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吗?”孟子说:“哪可以同文王相比呢。
从商汤到武丁,贤圣的君主出了六七个,天下归顺殷朝很久了,久了就难改变了。
武丁使诸侯来朝拜,统治天下,就像将它放在手掌中转动一样容易。
商纣距武丁的时代不算长,(武丁时代)勋旧世家遗留的习俗,及当时流行的良好风气和仁惠的政教措施,还有留存下来的,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这些都是贤臣,一起辅佐他,所以过了很长的时间才失掉天下。
(那时,)没有一尺土地不是他的疆土,没有一个人不是他的臣民,然而文王还是在百里见方的地方兴起,所以是很困难的。
“齐国人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
’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
夏、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没有超过纵横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那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
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的。
《孟子》选录译文
![《孟子》选录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f867ad0029bd64783e2c3c.png)
二、《孟子》选录译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
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
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
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
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公孙丑又问:“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孟子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此之谓也。
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
’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
《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c242ce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9.png)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译文: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习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察觉到。
苏教选修《我善养吾浩然之气》word原文集注详解
![苏教选修《我善养吾浩然之气》word原文集注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ffb661f3968011ca30091f2.png)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集注、详解)【原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未曾咆饱过。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注释】哭——这里指在吊丧时哭泣。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读】歌唱或哭泣是一个人情绪的真实流露,它们之间的过渡是需要时间和环境条件的。
否则,一个人能够时哭时歌过渡自如,那么这个人不是在演戏,就是神经出现了故障。
人有恻隐之心,即同情心,这是人的最基本的感情。
孔子对人的同情是出于真性情,不是表演给谁看的。
乐可以骤哀,哀不可以骤乐。
孔子哀人之所哀,对死者真心地哀伤,对死者的家属真心的同情,必然不可能一下子欢乐起来,当时也就吃不饱,当天也就没有心情歌唱。
现在的丧事上,特别是有权者有钱者家里有丧事时,吊丧者盈门满巷,但面露哀伤者几稀矣。
因为这些人都不是出于真心的哀伤同情。
教育者,给学生讲这两则,应该告诉学生人应该有恻隐之心,与人交应有真心,逢场作戏应该少干。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侧隐之心。
曰未尝,则非偶然。
哭指吊丧。
一日之内,哭人之丧,余哀未息,故不歌。
曰则不歌,斯日常之不废弦歌可知。
然非歌则不哭。
余哀不欢,是其厚。
余欢不哀,则为无人心。
颜渊不迁怒,孔子称其好学。
是哀可余,乐与怒不可余。
此非礼制,乃人心之仁道。
本章见圣人之心,即见圣人之仁。
或分此为两章,朱注合为一章,今从之。
【原文】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注释】纲:网上总绳。
弋:用带绳的箭来射鸟。
【译文】孔子只钓鱼,却不用大网捕鱼;孔子射鸟,却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
【评析】孔子是不是真的如此,他这样做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可以存而不论。
有修养的人,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如不得已必须取其生命,不能赶尽杀绝,也不能出其不意。
以小见大,孔子的这种做法,说明了他的仁心。
孔夫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当然好,暗合了今日的环保主义思想,但孔夫子当年如此做却不是为了环保,他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仁德,这就有点虚伪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064e0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1e.png)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宋·苏辙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译文: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701d23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2.png)
《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曹交①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②,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③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④,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①曹交:赵歧注认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
但孟子的时代曹国已亡,所以也不确切。
②一匹雏:一只小鸡。
③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
④假馆:借客舍,意为找一个住处。
【译文】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
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
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
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
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
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
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
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翻译译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845c9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a.png)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翻译译文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翻译译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翻译原文(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2、《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及翻译译文《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及翻译方银官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37645ee53a580217fcfe0f.png)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译文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A. 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 相称,符合B. 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C.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 位居第一D. 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 增加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3分)A.称其气之小大B.听其议论之宏辩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参考译文
1公孙丑(孟子徒弟)问道:“请问老师长于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
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说。
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上下四方。
它作为一种气,跟义和道相配;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
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这气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
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
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又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时刻记着它,但不要促使它成长。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
宋国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拔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到家中,对他家里的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天下之人不帮助禾苗生长的是很少的。
以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是种庄稼而不锄草的人;促使它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用处,而且还损害了它。
”
2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真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事。
”
孟子说:“这些人哪里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训导她,──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丈夫!’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女之道。
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裕和显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权势和压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大丈夫。
”
3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者中兴起,傅说(yuè)从筑墙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gé)从鱼盐贩子或劳动者中被提拔出来,管子从狱官的手中被释放并且得到提拔,孙叔敖被从海边提拔出来,百里奚被从做买卖的场所提拔出来。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给予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心意和志气痛苦难受,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肚子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使他所做的事情不能如意、不能成功,通过这些来惊动他的心,坚韧他的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点过错,此后能接受教训,痛改前非。
心中困苦,思虑横塞胸中,然后发愤振作。
表现于脸色,传达以声音,然后才能明白。
内没有守法不阿的大臣和直言敢谏的士,外没有敌国干涉与侵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宁快乐可以使人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