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 (1)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课件1
三、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 1、时间尺度的不同; • 2、决定因子不同; • 3、气候是天气状况的综合,但不是天气 状况的简单平均。
三、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 4、盖斯特对某一地区的气候状态的定义: • 该地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 内的平均统计特征。
四、本课程的基本任务:
• • • • 1、掌握方法、记叙现象,说明特征; 2、探讨规律,弄清分布,进行区划; 3、应用规律,采取措施,防御灾害; 4、为有关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第一章、引论
•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 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基本概念
• 1、大气圈: •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 着的一个气体圈层,称为大气圈。 • 2、下垫面: • 一个事物的下伏表面。
一、基本概念
• 3、气象学 • 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 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 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 4、气候学 • 简单来说,气候学就是研究地球上气 候的科学。
五、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 • • • • • • 2)近期 时间: 时间: 20世纪50年代以后 特点: 特点: a、开展了大规模的观测试验 b、对大气物理现象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c、把大气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五、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 d、气候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 国际上的一系列气候学会议; • 提出气候系统的概念和世界气候计划 (四个子计划); • 加强了气候学各分支之间的联系,组 织大规模的综合研究。如人类活动与气 候相互影响的研究。
五、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 我国: • 竺可桢,气象台站和 竺可桢 雨量站的建立。偏重于 我国气候区划和季节的 划分,以及对我国的季 风、寒潮、台风和旱涝 问题的研究。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什么是气象学?气象学是地球科学中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主要研究大气层的组成、结构、运动及其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
气象学主要研究天气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通过观测、测量和分析大气的各种现象,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规律。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气象观测、天气分析预报、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等。
气象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气象学使用很多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获取天气和气候信息。
其中包括:1.气象观测:通过使用气象仪器和设备,对不同地区的大气条件进行观测和记录。
常见的观测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
2.模拟和数值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的方法,通过气象方程和物理理论,对大气的运动和变化进行模拟,以预测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3.卫星和雷达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技术,对大气中的云、降水等进行监测和观测。
这些技术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气象信息。
4.气象雷达:通过发射雷达波束,并根据回波信号的属性,获取降水和风暴等天气现象的信息。
气象雷达在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5.气象卫星:使用卫星传感器对地球大气的特性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气象信息,包括云图、海温、水汽含量等。
气象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气象学的研究成果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天气预报: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大气现象,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帮助人们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和工作。
天气预报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比如电视、手机应用程序等。
2.农业气象: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对气候条件有很大的依赖。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和灾害防范,以优化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
3.航空气象:航空气象是研究航空器在特定天气条件下的安全飞行问题。
通过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航空公司和飞行员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恶劣天气,确保航班的安全性。
4.城市规划和气候适应性:气象学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更好地理解城市气候,优化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气温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因素
热量平衡中各个分量,如辐射差额、潜 热和显热交换等,都受不同的控制因子影 响。
这些因子诸如纬度、季节等天文因子 有着明显的地带性和周期的特性。
下垫面性质、地势高低,以及天气条 件,如云量多少、大气干湿程度等,均带 有非地带性特征。
不同地点在热量的收支变化中引起的 气温分布也呈不均匀性。
(二)气温的垂直分布
1、逆温层; 在对流层中下层,经常出现r=0或r<0的现象,称逆温,此
层称为逆温层。 2、 逆温层的类型:根据成因分类 (1)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条件: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2-3m/s) 地区:中高纬度冬季
(2)乱流逆温
乱流逆温是由于低层空气的 乱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
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称平流逆温。 由于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形成的。 条件:暖空气与冷地面的温差要大。
平流具有一定
风速,会产生空气 湍流,常使平流逆 温的近地面部分遭 到破坏,使逆温层 不能与地面相联。
湍流的垂直混
合作用使逆温层底 部气温降得更低, 逆温也愈加明显。
经过湍流混合后的气温分布 该温度分布逐渐接近于干绝热直 减率,空气升到混合层上部时, 它的温度比周围的空气温度低。 混合的结果,使上层空气降温。
气层原来的气 温分布γ<γd
(3)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
愈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
(一)气温的水平分布
1、等温线图
在晴朗稳定白天,气温在近地面变化很快,且地面气温, 明显高于1.5米以上的气温。
在晴朗稳定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降温很快。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气象学和气候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它们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学科,旨在预测和解释气候的各种现象和变化。
它主要关注的是短期时间范围内的天气现象和气候要素,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等各种气象要素,以及云、降水、雷雨等天气现象。
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观测站点并收集气象数据,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解析和预测气象现象。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天气预报、农业、航空航天、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
气象学的研究结果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项经济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学科,旨在揭示气候现象和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它主要关注的是长期时间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系统,以及它们的变化趋势和影响机制。
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气候要素的统计数据,如长期气温、降水、风力等平均值和变异性。
气候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收集历史气象数据、地质记录和遥感技术来分析和重建气候变化的过程与模式。
同时,气候学还利用地球系统模型进行气候的预测和模拟研究。
气候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气候变化趋势、评估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三、气象学与气候学的联系尽管气象学和气候学在研究对象、时间尺度和方法论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首先,气象学提供了气候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和观测手段。
气象观测站点收集的短期天气和气象要素数据为气候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提供了基础。
其次,气象学和气候学共同关注气候系统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气候是由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等多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气象学和气候学都致力于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大一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大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天气和气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讨论天气如何,但是对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背后知识,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大一阶段学习的气象学和气候学知识点。
一、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涉及气象的各个方面,例如天气现象、气象仪器和预测技术等。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它对人类和自然界都具有重要影响。
气象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气候、天气系统、气候变化等。
二、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其中,氮气和氧气占据了大气的绝大部分,分别约占78%和21%。
水蒸气是气象学中非常重要的成分之一,它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大气按照其垂直结构可以被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三、气象要素与观测气象要素是衡量大气现象的元素,例如温度、湿度、气压、风等。
了解气象要素有助于我们了解天气状况和变化趋势。
气象观测是获取气象要素信息的过程,主要利用气象仪器进行。
常用的气象仪器有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和风向仪等。
通过观测气象要素的变化,我们可以预测天气状况,并为各个领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天气系统及其形成天气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存在的一组相互联系的天气要素所组成的系统。
大气的不断变化和运动导致了各种天气形态的产生。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和气旋等。
高压系统通常伴随着晴朗的天气,低压系统则往往带来多雨和阴天的天气。
气旋则是一种复杂的天气系统,可以引发风暴和降雪等极端天气。
五、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的天气状况统计结果。
气候与天气不同,天气是指短期内的气象状况,而气候则是对过去多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一种气象状况判断。
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由其地理位置、海洋环流、地形等因素决定。
基于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将气候划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基本概念和定义
1 气象要素
介绍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
2 气象现象
解释雷暴、云层和气象灾害等常见气象现象。
3 气象学方法
探讨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大气成分和结构
成分
描述大气中主要的气体成分, 如氮氧等。
层次结构
解释大气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对流层、平流层等。
影响因素
探讨影响大气成分和结构的 因素,如人类活动与自然过 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从大气成分到气候变化, 让您深入了解气象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概述
1 定义与关系
2 历史演变
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
探索气象学与气候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3 现代应用
展示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人为因素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研究进展
1
温度上升
解释全球变暖和气温上升的趋势。
2
海平面上升
探究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现象。
3
极端天气
讨论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和洪灾。
计进行观测。 使用湿度计进行观测。 采用气压计进行测量。
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气象观测
收集气象数据以了解当前天气状况。
2
气象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天气情况。
3
预报技术
介绍各种预报技术,如数值天气预报。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自然因素
探讨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形成:
12
2、定义: 在自由大气中,因气压场是平直的,空气仅受水平气压梯
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二力相等时的空气运动称之 为地转风。 3、 白贝罗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风是顺着等压线吹的 。背风而立,低压在左手 边,高压在右手边,南半球相反。 4、 地转风风速的大小
13
公式的意义:
3
(二)水平地转偏向力
1、现象 园盘静止不动
园盘是逆时针转动
AB
AB
2、定义: 作用在转动地球上的运动空气上的惯性力。它是促使运动空气 偏离水平气压梯度方向的主要原因。
4
3、水平地转偏向力
5
任一纬度上的地转偏向力
6
7
4、水平地转偏向力的特点
8
(三)惯性离心力
1、定义: 在作曲线运动的物体,时刻受到一个离开曲率半径向外的作用力。 这个力是物体为保持作曲线运动而产生的,即惯性离心力。 2、方向: 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并指向曲率半径的外侧。 3、惯性离心力的大小: C=v2/r=ω2/r V是空气运动的线速度;r是空气运动的曲率半径; ω是空气运动 时的角速度。 4、特点
14
(二)梯度风
15
2、梯度风的风速
16
高压区中梯度风的风速
17
3、梯度风的特性
18
梯度风遵守的地转风的风压定律
注意:
19
(三)自由大气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1、热成 (风1)由于水平温度分布不均匀所形成的风随高度的改变量。 (2)公式:
V T V 上V 下
(3)特点:
20
2、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1)等温线与等压线平行
21
等压线与等温线相交而有冷平流,在北半球风向随高度逐渐左转, 而且越到高层,风向与热成风风向越接近。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三章(1)
有充足的凝结核:
1、来源:土壤微粒、风化岩石、火山微粒;工 业、失火烟尘;海水飞溅泡沫中的盐粒;流星、陨 石燃烧后的微尘。 2、作用: ①增大水滴的半径,降低饱和水汽压,快速饱和 ②增大水滴的体积,下降中不易蒸发掉 例:无核冰晶:3—5倍的饱和水汽压才能凝结;有 核冰晶:相对湿度小于100%也可以凝结
压 强 8 C K
冰
6
2 A 3 O
4 B’ B 2
1
水汽
-16
-12
-8
-4
0
4℃
二、饱和水汽压
蒸发、凝结、动态平衡状态,实有水汽压e 与对应的饱和水汽压E进行比较。 饱和水汽压和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水面、 冰面,溶液面等)、形状(平面、凹面、凸 面)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1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第二节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物
要求
1、熟练掌握露、霜、雾淞、雨淞、雾、云等的概 念;雾的形成条件、云的形成条件、分类。 2.掌握各类雾的形成、云的特点。
一、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1.露与霜 2.雾凇与雨凇
露与霜
露:温度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 称为露;(夏季最多) 露的水量很小,但对植物生长却十分有 利,尤其在干旱地区和干热天气情况下, 露常有维持植物生命的功效;
霜: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称
为霜;(常见于冬季) 无霜期长短对农业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 纬度愈高,无霜期愈短;纬度相同,海拔愈 高,无霜期愈短.山地阳坡无霜期长于阴坡; 低洼地段无霜期比平坦开阔地段短;
农业上要预防的是霜冻而不是霜,霜和露都是好天气的标志: 露 水见晴天;霜重风晴天
露和霜的形成条件
1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
水汽浓度不大,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 的水分子比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多, 系统中的水就有一部分变成了水汽, 这就是蒸发过程,水分子落回水面的 过程叫凝结过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
三是抗旱水源之少历史罕见。大江大河出现“洪水不洪”、“汛期枯水” 的现象。嘉陵江内载重船已经禁航。全市有2/3的溪河断流,275 座水库水位处于死水位。1081个乡镇(街道)中有2/3出现供水 困难。截至目前,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量不足9.5亿立方米,只占应蓄 水量的33%。 四是干旱范围之广历史罕见。除秀山、酉阳、石柱为严重干旱外, 其余37个区县为特大干旱。受灾人口突破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 面积近2000万亩,795万人、735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五是旱灾损失之重历史罕见。全市秋粮作物将减产2至3成,烟叶、 药材、商品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258万亩柑 橘不同程度受灾,其中有64万亩绝收;近两年退耕还林的381万亩 在土苗木死亡率超过50%,江津市50万亩花椒基地死亡花椒树30 00余万株;全市发生森林火灾92起,过火面积8130亩;受灾畜 禽3664余万头(只);潼南县琼江流域网箱养鱼近日出现“翻塘” 现象,一次性死鱼1200多吨;因高温、限电、供水困难等造成企业 限产停产减少产值34亿元。旱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63.75亿元, 其中农业经济损失51.28亿元。 陈光国披露,在重庆特大旱灾中,中央和市级财政安排的救灾资金 累计达到2.23亿元,市政府社会捐助接收办公室接收捐赠资金 1.14亿元(含认捐资金),各区县接收1600多万捐赠资金,共 计3.5亿多元。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 引 论(1)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6年7月3日上午8:30分,一层大雾飘向山东蓬莱市沿海,将蓬莱阁 景区掩住。时隐时现的蓬莱阁景区如同披上了神秘面纱的仙山。登高远 眺,整个景区仿佛在云海中浮游。云雾将蓬莱阁景区拦腰裹住,唯有田 横山尖清晰可见,景致很是壮观。此景观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许多市民 和游客目睹了这一美妙奇观。 据气象专家介绍,这种如梦如幻的平流雾,是蓬莱市特有的海上三奇 观(海市、海滋、平流雾)之一,海雾被海风吹过后,飘浮空中,然后 冉冉生起,就形成了悬在半空中的“飘带雾”,附在海面而随风平流, 则得名为“平流雾”。 (来源:天气预报网)
气象学与气候学
工程
大气的主要成分的作用
大气中的氧是生命所必须的;
决定着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 及分解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 向大气放出氧并吸收二氧化碳。
大气中的氮能冲淡氧使氧化
管理
工程
作用不过于激烈。大量的氮可 以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定 理论 到土壤中,成为植物体内不可 …. 缺少的养料。
计量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04年获得中国国家环保总局 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 05又获得美国环保局颁发的保 …. 护臭氧层奖,奖励其在发展中国家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活动 方面的领导作用
臭氧层破坏
•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 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 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 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 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 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 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 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 平流层云)的影响。
工程
…. 1860—1865年间各国纷纷绘出了天气图
上最早的巨著
1883年德国汉恩(Hann)《气候学手册》三大卷,气候学
四、中国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1743年法国传教士最早来我国境内,在北京设立测
管理 候所,用近代气象仪器进行气象观测。 1830年起俄国又断续地派人来北京做气象观测。 1873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徐家汇创建观象台 1893年德国人在山东青岛建立青岛观象台,此外还 有在英国人掌握之下的海关测候所等共43处(位于沿 海、沿江的港口)
三、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 引论
O + O
O2 + O
O3
原因: 原因:
在上层大气中,紫外线强度很大, 在上层大气中,紫外线强度很大,氧气分子多分 离成氧原子。 离成氧原子。
在较低层大气中, 数量充足, 在较低层大气中, O2和O数量充足,为O3形成提供了 物质条件,因而在距地面30千米处臭氧混合比最大, 物质条件,因而在距地面30千米处臭氧混合比最大, 30千米处臭氧混合比最大 再通过下沉作用, 20 25千米处最多。 25千米处最多 再通过下沉作用,在20—25千米处最多。 在低层大气中由于,短波紫外辐射减弱, 在低层大气中由于,短波紫外辐射减弱,氧原子形成 微弱,故臭氧比重减少。 微弱,故臭氧比重减少。
通论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地质学基础 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水文学 植物地理学 中国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 外国自然地理学 地貌学
本课作业: 本课作业:
1、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气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是什么? 是什么?
2、何谓天气?何谓气候?二者有何区别? 何谓天气?何谓气候?二者有何区别?
*3、简述气象学、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3、简述气象学、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第二节 气候系统概述
一、气候系统的组成
气候系统一般包括五个物理组成部分,即大气圈、 海洋) 气候系统一般包括五个物理组成部分,即大气圈、水圈(海洋)、 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各部分简述如下: 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各部分简述如下:
山脉对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和云雨分布都有不同的影响, 山脉对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和云雨分布都有不同的影响,往往是气 候的分界。 候的分界。 土壤是大气中游离物质的主要的一个来源,在气候变化中有巨大影响。 土壤是大气中游离物质的主要的一个来源,在气候变化中有巨大影响。
第一章 气象学与气候学
这一时期气象学与气候学的主要 研究成果有:关于海平面上风压关系 定律、气旋模式和结构、大气中光电 现象和云雨形成的初步解释、大气环 流的若干现象解释等。
我国气象学处于长期停顿状态。 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为了侵略我国, 纷纷在我国设立气象观测机构,收集 气象资料为其军事、经济侵略服务。
总之,在气象学萌芽时期,我国和希 腊是露过锋芒的,这时从学科性质来讲, 气象学与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 有天象学的性质。
㈡发展初期
发展初期包括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 末。1593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 (Galileo)发明温度表。1643年意大 利学者托里拆利(Torricelli)发明气 压表。1783年索修尔(Saussure)发 明毛发温度表。1653年在意大利北部 首先建立气象台,此后其它国家亦相
在地理系、环境科学系等系科开设的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以普通气象学为基础, 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 础技术训练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
㈠通过实践,掌握气象观测,气候统 计分析和气候调查的方法,来记叙所观测 到的气候现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 它们的特征。
㈡探讨它们的正确解释和研究它们的 发展规律,特别要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 成的规律性,了解和解释各不同地区的气 候特征,弄清气候资源及其地理分布,进 行气候分类和气候区划,研究气候变迁的 原因及其规律。
大气中的氧是一切生命所必须的,氧还 决定着有机物质的燃烧 、腐败及分解过程。
大气中的氮能够冲淡氧,使氧不致太浓,
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
大气中的水汽来自江、河、湖、海及潮湿
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的蒸腾,并借助 空气的垂直交换向上输送。空气中的水汽含 量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一般情况是夏季多余 冬季。低纬度暖水洋面和森林地区的低空水 汽含量最大,按体积来说可占大气的4%,而 在高纬度寒冷干燥的陆面上,其含量则极少, 可低于0.01%。从垂直方向而言,空气中的 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观测证明, 在1.5~2km高度上,空气中水汽含量已减少 为地面的一半;在5km高度,减少为地面的 1/10;再向上含量就更少了。
01《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2、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傍晚时分最明显。
4、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抬升到某一高度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5、切变线:对流层中层风向风速不连续的区域,两侧温差较小。
6、白贝罗风压定律:自由大气中背风而立,右手高压,左手低压。
7、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8、浅薄系统:在温压场对称的系统中,如冷高压和暖低压。
9、位温:把气块沿干绝热过程移到1000百帕时的温度。
10、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自由大气中,背风而立,右手高压,左手低压。
11、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当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的风。
1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13、大气环流:指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范围达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2天以上的大规模空气平均运动。
14、急流:强而窄的气流带,其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上部必须≥30m/s。
15、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16、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7、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
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引论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发展简史一. 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的大气圈。
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圈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
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简介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换;(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
2. 气候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天气和气候: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二. 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发展简史:1. 萌芽时期:时间:十六世纪中叶以前。
特点:由于人类活动和生产的需要,进行了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某些天气现象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这时期从学科性质上来讲,气象学与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主要成就:2. 发展初期:时间: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
特点:气象学、气候学与天文学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
主要成就:3. 发展时期:时间:20世纪以来。
特点:摆脱了定性描述阶段,进入到定量试验阶段,从认识自然,逐步向预测自然、控制和盖在自然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早期和近期两个阶段。
1)早期:20世纪的前50年气象学的重要进展:锋面学说;长波理论;降雨学说。
气候学的重要进展:气候分类;动力气候学;小气候研究。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引论名词解释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这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3HPa 问答题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2.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危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3.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③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大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4.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5.为什么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一些?①城市是人口聚居地,人口密度大,且车辆多,释放的尾气多;②城市工厂比较多,产生的废气多;③城市多高楼,空气流通不畅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名词解释1、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2、辐射光谱曲线:根据一定温度下不同波长上该物体所放射出的辐射是通量密度绘出的一条连续的曲线称为辐射光谱曲线3、太阳常数(I。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总结(1)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教学要点及试题:绪论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气象(meteor): 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雾、霜、雷电、光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统称。
●气象学(meteorology):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发生于大气中一切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大气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上的大气)●气象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4.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气候(climatology):指一个地方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
●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天气学:天气学是研究一定地理条件下,不同区域内所产生的天气系统、天气过程的成因演变规律,并在天气预报上应用的科学。
(研究对象:地球上的天气)●天气与气候简析:1.气候和天气关系密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概念不同)2.气候是长期天气状况的综合,但不是天气状况的简单平均。
3.变化周期不同,气候变化慢,周期长;天气变化快,周期长。
4.●气候学:某地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某时段内(一般指30年以上)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研究对象:地球上的气候)●气象学、天气学、气象学的关系:气象学是基础,天气学是纽带,气候学是综合。
●气候学研究任务:1.掌握方法、记叙现象,说明特征;2.探讨规律,弄清分布,进行区划3.应用规律,采取措施,防御灾害;4.为有关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气候系统及其组成:指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大气的物质组成:(1)干洁空气、(2)水汽、(3)固态、液态颗粒●什么是气溶胶(Aerosols),其分布特征和作用是什么?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的总称。
气象学与气候学
⽓象学与⽓候学第1—2章1)简述⽓候系统。
答:⽓候系统就是⼀个包括⼤⽓圈、⽔圈、陆地表⾯、雪圈与⽣物圈在内得,能够决定⽓候形成、⽓候分布与⽓候变化得统⼀物理系统。
太阳辐射就是⽓候系统得能源。
在太阳辐射得作⽤下,⽓候系统产⽣了⼀系列复杂得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得时间尺度上与不同得空间尺度上有着密切得相互作⽤,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紧密地结合成⼀个复杂得、有机联系得⽓候系统。
2)名词解释:天⽓、⽓候、天⽓系统、天⽓过程、天⽓预报、⽓象要素、辐射通量密度、⽐辐射率答:天⽓:某地在某⼀瞬间或某⼀短时间内⼤⽓状态与⼤⽓现象得综合。
⼤⽓状态:⼤⽓得⽓压、⽓温与湿度等。
⼤⽓现象:⼤⽓中得风、云、⾬、雪等现象。
⽓候:在太阳辐射、⼤⽓环流、下垫⾯性质与⼈类活动得长期作⽤下,在某⼀时段内⼤量天⽓得综合。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得平均天⽓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得极端天⽓状况。
天⽓系统:指引起天⽓变化与分布得⾼压、低压、⾼压脊、低压槽等典型特征得⼤⽓运动系统。
天⽓过程:天⽓系统得发⽣、发展、消失与演变得全过程。
天⽓预报:⼈们根据对天⽓演变规律得认识,利⽤多种观测及模拟⼿段,对未来⼀定时期内天⽓变化作出主、客观得判断。
⽓象要素:⽓象要素就是指表⽰⼤⽓属性与⼤⽓现象得物理量,如⽓温、⽓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量与能见度等等。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积得辐射能量称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就是W/m2。
⽐辐射率就是反映物体热辐射性质得⼀个重要参数,与物质得结构、成份、表⾯特性、温度以及电磁波发射⽅向、波长(频率)等因素有关。
3)哪些⾃然现象能证实⼤⽓圈得存在?答:a、蓝⾊得天空。
这就是由于⼤⽓中得⼀些⾮常细⼩物质成分,如⽓体、粉尘等,它们得直径较阳光得波长⼩得多,因此,蓝⾊得散射量较之于其她任何⼀种颜⾊能更多地被选择散射。
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
b、⽩云。
如果形成散射粒⼦得形状就是球形得,⽽且其直径并不⽐阳光得波长⼩,所有得波长都就是平均地被散射得,这种散射称迈耶散射。
01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章绪论1
2009-09-11
15
yqun
• 到20世纪初,气象学从地理学分出,逐渐发展而成为地学 的一个大的分支。 • 20世纪20年代,地面气象观测网的建立,以及30-40年代 高空气象观测网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大气的认识,加速 了气象科学的发展。 • 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卫星、雷达等的应用,使气象 科学呈蓬勃发展之势,研究内涵日渐丰富,外延不断拓展。 • 到了20世纪90年代,气象科学的概念,已逐渐被大气科学 的概念所取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其 研究范畴日益扩展,因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 术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它大大扩充了传统气象学的研 究内容。
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如何通过影响云和降水的微物理过程,使某
些大气现象、大气过程发生改变的技术和方法。如人工降水、人工防 雹、人工消雾等。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应用气象学——将气象学的原理、方法和成果应用于农业、水文、航
海、航空、军事、医疗等方面,同各个专业学科相结合而形成的边缘 性学科。
(但从雨带形成的时间阶段来看,7月21日以来的连续阴雨并没有发生在 春末夏初,而是发生在一段持续高温后,历史上大多数梅雨期都不是这样。 如果今年7月8日出梅后,上海还没经历盛夏天气,只让降水间歇几天之后, 便又阴雨连绵,那么可称作“二度梅”。所以,最近这段日子属于夏季连阴 雨,而不能算“二度梅”或“倒黄梅”。)
2009-09-11
11
yqun
(2)气候学
天气: • 某一地区,在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中的大气状态, 如(气温、气压、温度)和大气现象(风、云、雾、降水 等)的综合。是瞬时的、多变的、不稳定的。如天气预报。 气候: • 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自身运动)、下垫面性质(海陆、 平原、高山)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 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或研究四种关系多年作用下的 天气统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引论名词解释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这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压=760mmHg=问答题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
3.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5.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6.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危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7.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8.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9.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10.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11.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③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12.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大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13.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14.15.为什么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一些?16.①城市是人口聚居地,人口密度大,且车辆多,释放的尾气多;②城市工厂比较多,产生的废气多;③城市多高楼,空气流通不畅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名词解释1、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2、辐射光谱曲线:根据一定温度下不同波长上该物体所放射出的辐射是通量密度绘出的一条连续的曲线称为辐射光谱曲线3、太阳常数(I。
):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4、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5、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6、辐射差额:物体收入辐射与支出辐射的差值7、热赤道:指连接每一条子午线上每个月最高温度的各点的一条线,热赤道上的平均温度1月和7月均高于24℃,并在5°N至20°N之间移动8、等温线:地面上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9、水平温度梯度:垂直于等温线,单位距离的温差10、大气稳定度: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11、干绝热直减率(γγ):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12、湿绝热直减率(γγ):湿空气或接近饱和的干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思考题1、太阳辐射和地气辐射的区别?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短波,地气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长波区域,所以太阳辐射又叫短波辐射,地气辐射又叫长波辐射3、4、太阳辐射在大气中是如何被减弱的?5、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的过程中会被大气吸收、散射和反射。
6、大气会选择性的吸收太阳辐射,水汽对太阳辐射吸收最强的是红外区,吸收能力弱,氧的吸收主要在紫外区,吸收能力较弱,臭氧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各有一个吸收带,而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这个波段,所以臭氧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多,但总体来说,大气对天阳辐射的吸收减弱作用并不大。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主要是通过分子散射和粗粒散射,分子散射主要针对波长较短的部分,粗粒散射对各波长同等散射。
8、大气中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都有反射作用,其中云的反射量最为显着,太阳辐射遇到云时被反射一部分或是大部分,云层越低、越厚,反射能力就越强。
9、综上所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最强,散射次之,吸收最弱。
10、为什么说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不是太阳而是地面?11、因为大气中的大部分物质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强,对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而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短波处,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在长波波段,所以大气直接从太阳辐射中吸收的能量不多,反而从地面辐射中吸收的能量更多,所以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
12、分子散射和粗粒散射有何差异?13、分子散射指太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小的分子,则辐射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比如雨后天晴,天空呈青蓝色,就是因为太阳辐射中青蓝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的原因;14、粗粒散射指太阳辐射遇到的直径比波长大一些的质点时,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的被散射,例如当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尘埃或雾粒,一定范围的长短波都被同样的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
15、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怎样一种情况?总辐射的分布怎么样?16、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一是经过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17、总辐射的分布,就一天当中来说,中午最大,早晚最小;就纬度来说,一般是纬度愈低,总辐射愈大,反之就愈小,但是考虑到大气和云的减弱,总辐射的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20°N18、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怎么体现?19、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由辐射差额来体现,辐射差额指地气系统吸收的辐射能量减去发出去的辐射能量后的差值,就全球来看,纬度35°以内的差额是正值,大于35°的差额是负值,多年观测表明,全球的平均温度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说明地气系统总体来看是出于收支平衡状态的20、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原因日变化:清晨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然后开始升高,到午后14点左右升到最高值,之后温度开始下降,到第二天日出前降到最低原因:气温来源主要是辐射收入,清晨日出前没有太阳太阳辐射,前一天的辐射能支出达到最大,所以此时温度最低,日出之后,太阳直接辐射和大气散射逐步升高,总辐射增大,气温升高,到正午12点时,总辐射最大,直到13点一直是辐射收入大于支出,所以地面要通过辐射支出给大气,这个过程大概持续1个小时,所以在14点左右到达一天中的最高值,之后辐射支出大于收入,气温逐渐降低年变化:由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原因,是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不是在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一天(二至日),也不是在太阳辐射最强或最弱一天所在的月份,而是比这一时间段要落后1—2个月。
大体而言,海洋上落后较多,陆地上落后较少,沿海落后较多,内陆落后较少。
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内陆的气温以7月为最高,1月为最低,海洋上气温以8月最高,2月最低。
21、气温的水平分布如何1)等温线总体与纬线平行,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级逐渐降低;2)总体上、冬季等温线更密集,所以冬季的南北方向的温差大于夏季;3)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夏季相反;4)大规模洋流和高大的山脉对气温的水平分布有重大影响;5)最高温度带并不位于赤道上,位于热赤道上,冬季在5°—10°N之间,夏季在20°N左右;6)世界上绝对最低温出现在东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世界绝对最高气温出现在索马里境内22、热赤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23、热赤道是指连接每一条子午线上每个月最高温度的各点的一条线,其上的平均温度1月和7月均高于24℃,热赤道的位置随着季节而移动,冬季在5°—10°N之间,夏季在20°N左右,这是由于赤道地区虽然受太阳直射时间最长,但是赤道地区多云雨,对太阳辐射的接受不如其南北两侧的地区,而北半球有官大的陆地,气温受热强烈,且太阳直射点会随着季节南北移动;24、各种逆温的概念和形成及其特点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形成:指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离地面越近的空气降温的幅度越大,因此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特点:这种逆温睡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便会逐渐自下而上的消失。
厚度较大,大陆上常年可见,以冬季最强最厚,夏季最短最薄。
湍流逆温: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形成:由于γ<γγ,湍流混合层的空气上升和下降时是按照γγ变化的,导致上升到顶层的空气气温降到比周围低,混合之后使上层空气温度降低,而下降到底层的空气温度升到比周围高,混合之后使下层空气温度升高,由此在湍流层上部的湍流减弱层就形成了逆温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接近地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这种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特点:强度具有日变化,夜间的辐射冷却使其增强,白天的辐射增温使其减弱下沉逆温:某一层空气发生下沉运动时,由于空气层顶部下沉的距离要比底部下沉的距离大,其顶部空气的绝热增温要比底部多,于是空气层顶部的温度高于底部的温度而形成逆温。
特点:多出现在高气压区,范围广,厚度大,天气总是晴好锋面逆温:在锋区附近,因为锋的下部是冷气团,上部是暖气团,所以自下而上通过锋区时,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锋面逆温。
特点:逆温层的底部相当于锋区的下界面,顶部相当于锋区的上界面25、大气稳定度的判断26、总体来说,γ越大越不稳定,越小越稳定27、当γ<0时,相当稳定状态28、当0<γ<γγ时,绝对稳定状态29、当γγ<γ<γγ时,条件性不稳定状态30、当γ>γγ时,绝对不稳定状态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名词解释1、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能达到的最大水汽含量所产生的压强2、实际水汽压(e):实际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强3、饱和差(d):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d=E-e4、相对湿度(f):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5、贝吉龙过程(冰晶效应):在温度低于0℃且过冷水滴、冰晶、水汽三者共存的云区,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水面低,当云中的水汽压出于冰面和水面饱和值之间时,水滴会不断蒸发变小或成为水汽,而水汽在冰晶上凝华使冰晶不断增长,形成冰晶“夺取”水滴的水分和原来云中的冰水转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