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合集下载

古汉语通论(十)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人称代词

“所 ”字词组可以作定语 , 它的后面 还可以再加名词 ,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 使意义更加具体 。例如:
孔子下 ,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 , 不得与之言 。(论语 ·微子)
③“之 ”和“其 ”虽然同属第三人 称 ,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 或第二人称 。例如:
士季曰:“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 也 。会请先 ,不入 ,则子继之 。”
(左传 ·宣公二年)
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 , 言曰: “闻善而不善 , 皆以告其上 。…… ” (墨子 ·尚同上)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论语 ·微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 ·梁惠王 上)
有时候 ,“者 ”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例如《论语 ·雍也》 :“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
“者 ”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 , 几件事情 ,或者几样东西 。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 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者 。(孟子 ·梁惠王下
④有时候 ,“其 ”字不能解作“他 的 ” 、“她的 ” 、“它的 ”, 只能解 作“那 ”、“那样的 ”。这种“其 ” 字是指示代词 。例如: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 ,何 如? ”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 ·难一)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 道得之 ,不处也 。(论语 ·里仁)
4. 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 ①在上古汉语里 ,人称代词是单复 数同形的 。例如: 邹之群臣曰:“必若此 ,吾将伏 剑而死 。 ”(战国策 ·鲁仲连义不帝秦)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 。(司马迁: 报任 安书)
东野之役於江南也 ,有若不释然者 。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较少 ,有两个 原因: (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 , 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 (2)谦称和 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就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与“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您、您的、您们、您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她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她、她的、她们、她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就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就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者:不详时间:2012-4-7 23:36:43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 443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导读:第三人称代词。

现代用他,她(们),先秦没有专用的第三人称代词,解决方法有三: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史记》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史记》
(5)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周颂天作》(6)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

《谷梁传僖33》
(7)吾何畏彼哉【宾语】
(8)枉道而从彼,何也《孟子》
(9)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孟子》
(10)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关雎》
(1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史记》【兼语】
(1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定语】
(13)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14)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褰裳》
(1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巧言》
至魏晋以后,有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

(16)长房曰:还他马,赦汝罪。

《后汉书方术传》
(18)仙人在郎旁,玉女在郎侧;酒无沙糖味,为他通颜色。

《乐府圣郎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十)代词人称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

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

....,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指示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

“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

)“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的”)。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疑问代词部分: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

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或”和“莫”部分:1. “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

“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范本)

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范本)

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内容简介‎:‎摘要:‎相比‎于现代汉语‎,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用法较为复‎杂,第三人‎称代词也成‎为语言学者‎研究的重点‎。

从中国古‎代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概况入手,‎重点解析‎其和之‎的用法,‎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古汉语的代‎词体系。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相比于‎现代汉语,‎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用‎法较为复杂‎,第三人称‎代词也成为‎语言学者研‎究的重点。

‎从中国古代‎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概‎况入手,重‎点解析“其‎”和“之”‎的用法,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古‎汉语的代词‎体系。

‎关键词‎:‎‎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 代词‎在汉语的词‎类系统中成‎员不多,但‎确是争议最‎大、问题最‎多的一个词‎类。

在句法‎功能上,有‎的代词与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和数词的‎划分不明显‎。

人称代词‎在古汉语的‎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许多语法学‎者研究的重‎点。

许多语‎法论著和研‎究论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比于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对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不够全面‎,在学术界‎甚至对于古‎汉语中有没‎有第三人称‎代词都没有‎统一的认识‎。

‎ 1.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概‎述‎ 1.1‎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存在的争‎议第三‎人称代词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语法学‎著作和古汉‎语教材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也成为许多‎古汉语研究‎学者的重点‎研究但是,‎大家对于古‎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总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歧:‎‎‎(1)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代词‎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马建忠、王‎力和杨树达‎等。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或劳心,或劳力。 (孟子?许行)
有时“或”前有先行词,则“或”指代其中一个或一些人。例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传?襄公15年)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吕氏春秋?察今)
有时句中连用几个“或”,构成排比,则既可指人又可指事物。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劝学)
由于焉字经常放在句尾,逐渐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了。在有的句子里,甚至就是纯粹的语气词。例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
分析:这是平行的句法,上句用“矣”,下句用“焉”,显然“焉”不再具有指代的性质。但要注意,不要轻易把“焉”字看成单纯的语气词。
2、特指和泛指:“之”可以表示泛指,用作定语和宾语;“其”可以表示特指,总是作定语。例如: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左传?襄公25年)
就指示代词而言,教材还作了一些讨论。
1、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或“那样”。例如:
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记)
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武纪)
“者”的另外一种用法是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如: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论语?颜渊)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
注意:1“者”字只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者”字结构不论多长,在句中只充当一个成分,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和谓语。

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范本)

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范本)

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浅析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内容简介‎:‎摘要:‎相比‎于现代汉语‎,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用法较为复‎杂,第三人‎称代词也成‎为语言学者‎研究的重点‎。

从中国古‎代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概况入手,‎重点解析‎其和之‎的用法,‎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古汉语的代‎词体系。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相比于‎现代汉语,‎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用‎法较为复杂‎,第三人称‎代词也成为‎语言学者研‎究的重点。

‎从中国古代‎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概‎况入手,重‎点解析“其‎”和“之”‎的用法,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古‎汉语的代词‎体系。

‎关键词‎:‎‎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 代词‎在汉语的词‎类系统中成‎员不多,但‎确是争议最‎大、问题最‎多的一个词‎类。

在句法‎功能上,有‎的代词与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和数词的‎划分不明显‎。

人称代词‎在古汉语的‎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许多语法学‎者研究的重‎点。

许多语‎法论著和研‎究论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比于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对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不够全面‎,在学术界‎甚至对于古‎汉语中有没‎有第三人称‎代词都没有‎统一的认识‎。

‎ 1.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概‎述‎ 1.1‎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存在的争‎议第三‎人称代词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语法学‎著作和古汉‎语教材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也成为许多‎古汉语研究‎学者的重点‎研究但是,‎大家对于古‎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总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歧:‎‎‎(1)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代词‎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马建忠、王‎力和杨树达‎等。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的常见用法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的常见用法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的常见用法一、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等,表示“我”“我的”。

1.无食我黍:(我的)2.莫我肯顾;(我)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一个“吾”意思是“我的”,第二个“吾”的意思是“我”)此外,第一人称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皇帝自称“朕”,臣对君主自称“臣”,诸侯自称“孤”“寡人”,一般人自称为“仆”“鄙人”,妇女自称为“妾”;另外,交往中,人们为了客气,自称自己的名字,而不用“吾”“我”等第一人称代词。

二、第二人称:尔、汝(女)、而、乃、若等,表示“你”“你的”。

4.甚矣,汝之不惠:(你)5.汝心之固,固不可测:(你的)此外,为了表示尊重,文言文中有时也用“子”“君”“公”等词表示第二人称。

三、第三人称:“之”“其”等,“之”指“他”“她”“它”,用作宾语;“其”指“他的”“她的”“它的”,一般用作定语。

6.是说也,人常疑之:“之”代指“它”(说),做“疑”的宾语。

7.则山下皆石空罅,不知其深浅:“其”代指“它的”(空罅),做“深浅”的定语。

四、有时候,“其”充当句中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作“他”。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代“李氏子蟠”,作“能行古道”的主语。

五、“之”“其”有时也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9、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君”,指“你”;“之”,指“我”。

10.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其”作“你的”讲。

六、文言文里的代词,一般兼指复数。

11、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我”指“我们”。

12、予我千金,吾生若:“若”指“你们”。

六、有时候,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后面加上“侪”“辈”“属”“曹”等词表示复数。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指“你们这些”。

14.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吾辈”指“我们这些”。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女”,音rú)、尔(ěr)、若、乃、而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十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盍各言尔志?(《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用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注意:古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

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人称代词后边表示一(同)类人,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一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

(《狱中杂记》)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苏武传》)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8
“其”一般只作定语。例如: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孟子·梁惠王上)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史记·项羽本纪)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史记·太史公自序)
9
3、兼词:
一个词兼有两个词性,具有两个词的意义,称为兼词。 古汉语有“焉”和“诸”两个常见兼词。
“焉”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与人或事物有关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诗·卫风·河广)杭:通“航” 杀不辜者,谁也? (墨子·天志上)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孟子·告子上)
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诗·小雅·正月) 立者谁子?年几岁? (汉书·武王子传)
30
“孰”可以指人,也可指事物。意同现代汉语的“哪一个”。一 般作主语、宾语,不作定语。主要作用是表示选择。有时不表选 择,用法同“谁”。例如: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左传·隐公元年)
※羿犹不悛(quān悔改),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 不忍食诸,死于穷门。 (左传·襄公四年)
穷门是指国门
12
三、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有“我、吾、予(余)、朕、卬、台yi”等。
“我、吾”单、复数无别,其他只表单数。 一般都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
现在殷民仍不安静,他们并未安定其心。
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 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 (墨子·非攻中)
20
“其”作定语,作用相当于“彼+连词‘之’”。“其”在句 中放在动词前时,是构成偏正结构,隐含的“之”取消了句子 的独立性,它象在作主语,实为定语。例如:
5
“是、此、斯”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之、兹”常作宾语和定语。例如: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本文是关于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感谢您的阅读!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常见的有:我吾予余;不常用的有:朕台(YI)昂(ANG)。

A,吾和我字,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同。

吾,常用作主语,定语,或否定句中的前置宾语。

我,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

如:吾日三省吾身。

居则曰:“不吾知也。

”(否定句,前置宾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者:不详时间:2012-4-7 23:36:43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443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文言文的第三人称.doc

文言文的第三人称.doc

文言文的第三人称【篇一:文言文的第三人称】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其”、“厥”、“之”。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称代第三方以外,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话的一方。

区区、在下、不才、小生、我、1、人称代词(1)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等。

(2)第二人称代词:“汝、女、尔、若、而、乃”等。

(3)三人称代词:“之、其”。

(4)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1) 形式多,用法复杂。

2) 没有单复数的区别。

有时也在人称代词后面加“属、侪、曹、辈、等”一类名词以表示多数。

汝,余,吾,我,尔,卿等尔,女(汝),朕,哀家你: 女、汝、若、而、尔尔、乃子、卿、君、尊驾、阁下、公、足下/汝,尔,女,子,卿,君,尊驾,阁下,公,足下第一人称-我:我、吾、余、予、朕、某第二人称-你: 女、汝、若、而、尔尔、乃第三人称- 他/她:其、之、他、伊、渠(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严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是同形的。

有时,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可以加“侪”、“属”、“曹”、“辈”、“等”来表示复数。

这些词与现代汉语的“们”不同,它们都是词,而不是词尾【篇二: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之”作第三人称代词时一般作宾语,意思是“他(她/它)”如,“求之不得”也.有作指示代词,定语,意思是“这”如,“之二虫又何知?”其,既可作主语、宾语,“他”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又,可作定语, “他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还,可作指示代词, “那”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彼,和“其”相似,也可作“他”或“他的”为,一般用法,用于尊长者或伟人较不礼貌.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也,可作指示代词“那”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厥, “他的”如,“大放厥词”、“厥功至伟”.【篇三:文言文的第三人称】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兼职.注意: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文言文的第三人称

文言文的第三人称

文言文的第三人称1. 文言文中的第3人称有哪些文言文中常用的第三人称有如下几个1.“之”作第三人称代词时一般作宾语,意思是“他(她/它)”,如“求之不得”。

也有作指示代词,定语,意思是“这”,如“之二虫又何知?”2.其,既可作主语、宾语,“他”,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又可作定语,“他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还可作指示代词,“那”,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彼,和“其”相似,也可作“他”或“他的”,为一般用法,用于尊长者或伟人较不礼貌。

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也可作指示代词“那”,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4.厥,“他的”,如“大放厥词”、“厥功至伟”。

2. 文言文中的三种人称代词都有什么第一人称代词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外:“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臣本布衣愚以为宫中之事“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第二人称代词:汝:汝亦知射乎尔:尔安敢轻吾射若:若毒之乎此外,“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第三人称代词:彼: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之:公与之乘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外:“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臣本布衣愚以为宫中之事“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第二人称代词:汝:汝亦知射乎尔:尔安敢轻吾射若:若毒之乎此外,“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第三人称代词:彼、之、其3. 古文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有什么/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感谢您的阅读!
第三人称代词。

现代用他,她(们),先秦没有专用的第三人称代词,解决方法有三: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史记》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史记》
(5)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周颂天作》(6)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

《谷梁传僖33》
(7)吾何畏彼哉【宾语】
(8)枉道而从彼,何也《孟子》
(9)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孟子》
(10)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关雎》
(1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史记》【兼语】
(1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定语】
(13)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14)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褰裳》
(1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巧言》
至魏晋以后,有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

(16)长房曰:还他马,赦汝罪。

《后汉书方术传》
(18)仙人在郎旁,玉女在郎侧;酒无沙糖味,为他通颜色。

《乐府圣郎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