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保护性规划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2)一、规划来源 (2)二、规划背景 (2)三、规划范围 (2)四、保护性规划原则 (2)五、规划目标 (2)六、规划依据 (2)第二部分规划设计 (3)一、专项评估 (3)1. 价值评估 (3)2. 现状评估 (3)3. 管理评估 (3)4. 利用评估 (3)二、灵水村保护区划 (3)1. 灵水村区划确定 (3)2. 区划等级 (3)三、灵水村保护措施 (4)1. 总体保护理念 (4)2. 总体保护措施 (4)3. 管理措施 (5)四、灵水村环境规划 (5)1. 环境治理与保护要求 (5)2. 生态保护要求 (7)3. 景观保护规划 (7)五、灵水村展示规划 (8)1.展示原则、目标和方式 (8)2.功能分区,展示和使用要求 (9)3.展示主题与布局 (9)4.游线组织 (9)5.游客服务设施设置 (9)6.开放容量测算 (10)六、灵水村管理规划 (10)1.管理机构 (10)2.管理机构的责权范围与日常工作内容 (10)3.培训计划和宣传、教育计划 (11)七、灵水村规划分期 (11)1.规划分期 (11)2.建设重点项目与措施 (11)八、灵水村投资估算 (11)1.估算依据 (11)2.建设项目及投入估算 (12)3.资金筹措及政策建议 (12)九、道路交通调整规划 (13)1.对外交通 (13)2.内部交通 (13)十、人口调控或社会居民调控规划 (13)1.现状及特征 (13)2.遵循原则 (13)3.规划内容 (13)十一、土地利用调整规划 (14)1.基本原则 (14)2.调整要点 (14)十二、基础设施调整规划 (14)1.给水规划 (14)2.排水规划 (14)3.能源规划 (14)4.防火规划 (15)十三、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规划 (15)1.保护建筑 (15)2.整治建筑 (15)3.总体保护措施 (15)4.村落格局及空间形态的保护 (15)5.土地和建筑的控制 (15)十四、规划附则 (16)1.具备法律效力 (16)2.规划解释权 (16)3.执行时间 (16)第三部分规划图纸 (16)图件一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区位图图件二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现状图图件三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风貌分析图图件四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保护规划总图图件五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保护区划图图件六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建筑保护分级示意图图件七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保护措施示意图图件八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重点项目修缮示意图图件九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环境规划示意图图件十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展示规划图图件十一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基础设施示意图图件十二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道路交通调整规划图图件十三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用地分区图图件十四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项目分期规划图图件十五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图件十六北京门头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居民点控制示意图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保护性规划第一部分总则一、规划来源2005年11月,门头沟灵水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对灵水村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受门头沟斋堂镇的邀请,中坤塔格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编制保护性规划,拟以此规划作为灵水村保护利用的参考文本。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的通知【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文字号】建规[2012]195号【发布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发布日期】2012.11.16【实施日期】2012.11.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的通知(建规〔2012〕195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文物局,直辖市建委(规划局、规划委)、文物局:为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更好的指导保护工作开展,我们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我们。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2012年11月16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第六章成果要求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完整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概述 (4)一、项目背景 (4)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基本原则 (4)(一)指导思想 (4)(二)规划目标 (4)(三)规划基本原则 (5)三、规划依据 (5)四、规划范围与期限 (6)(一)规划范围 (6)(二)规划期限 (6)第二部分现状情况分析 (7)一、区位分析 (7)(一)地理位置 (7)(二)交通条件 (7)二、自然概况 (7)三、村庄建设情况 (7)(一)村落布局及现状人口规模 (7)(二)社会经济情况 (8)(三)现状情况 (8)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情况 (9)(一)村庄内建筑 (9)(二)文物保护单位 (10)(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15)第三部分相关规划与案例研究 (17)一、相关规划分析 (17)(一)武汉市总体规划(2010-2020) (17)(二)武汉市江夏区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17)(三)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办城镇总体规划(2008-2020) (17)二、案例研究 (18)(一)武汉黄陂大余湾 (18)(二)山西平遥 (20)(三)江苏周庄 (24)(四)小结 (27)第四部分保护体系规划 (28)一、空间布局规划 (28)(一)用地结构 (28)(二)空间布局 (28)二、保护体系规划 (29)(一)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29)(二)保护总体框架 (31)(三)保护体系 (31)(四)保护措施 (35)三、建筑高度及形态控制 (38)(一)现状分析 (38)(二)高度控制规划目标 (39)(三)高度控制规划原则 (39)(四)高度控制规划 (40)四、支撑体系规划 (42)(一)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42)(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2)(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43)五、保护区规划设计方案 (46)第五部分实施保障建议 (48)一、政策支撑 (48)二、法律保障 (48)三、经济支撑 (48)四、管理体系建设 (49)江夏区乌龙泉街勤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第一部分概述一、项目背景2012年9月4日,唐良智市长在“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第二次领导小组会议”上要求各区加强对镇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视,并作出“加快推进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
黟县碧山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范围 (1)三、规划依据 (1)四、规划指导思想 (1)五、规划目标与年限 (2)第二章古村概况 (2)一、地理位置 (2)二、行政区划 (2)三、自然条件 (2)四、社会经济条件 (2)第三章资源分类和价值评估 (2)一、资源现状 (2)二、古建筑资源一览表 (4)三、旅游资源类型划分 (6)四、旅游资源吸引向性评价 (6)第四章建(构)筑物保护规划 (7)一、保护原则与目标 (7)二、保护区界界定 (7)三、保护与更新方式 (8)四、保护规划管理措施 (8)第五章居民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保护规划 (9)一、居民保护 (9)二、非物质文化保护 ................................................................................................................................................... 9第六章旅游主题定位与促销策略. (10)一、旅游主题定位 (10)二、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10)三、旅游营销策略 (10)第七章旅游功能分区和项目设置 (11)一、旅游功能分区 (11)二、旅游项目策划 (11)第八章旅游线路规划 (13)第九章管线工程规划 (13)一、道路交通规划 (13)二、给水排水 (13)三、供电电信 (14)第十章基础设施规划 (14)第十一章环境整治与旅游安全规划 (14)一、环境卫生整治 (15)二、强弱电线整治 (15)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5)四、水体治理 (15)五、防灾体系规划 (15)第十二章保护利用实施保障措施 (17)一、行动安排 (17)二、实施保障 (17)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背景黄山市内有众多的古村落、古民居,这些古村落、古民居无论是在村镇规划结构上还是在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应用上都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承载者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实践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实践简介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列入法律规定至今已经十周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公布五批共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181个。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达725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体系日臻完善。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大批有特色的名镇名村得到了保护。
一、发展过程虽然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就已经提出要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不少省份陆续开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命名工作,2000年在我国政府的积极申报下,安徽省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但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是近十年的事情。
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第一次以法的形式确认了名镇、名村在我国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
第14条,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从此,中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大幕拉开。
2003年10月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2个,其中名镇10个;2005年公布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8个,其中名镇34个;2007年公布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7个,其中名镇41个;2008年公布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4个,其中名镇58个;2010年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9个,其中名镇38个。
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个,其中名镇181个。
已公布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25个。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开始研究制定。
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作出了规定。
2008年国务院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2011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国家级名城、名镇、名村进行了检查,各省市在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既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xx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名村保护规划 (2)第三章名村专项规划 (8)第四章近期保护与整治规划 (11)第五章名村保护规划实施意见 (13)第六章附则 (1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名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环境整治,改善名村居民生活环境,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推动的小城镇有序建设,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第524号令);4、《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19号令);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7、《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编制办法》;8、《古碉群保护管理办法》;9、《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10、《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5);11、《中路—梭坡藏寨碉群保护规划》(2003—2015)》;12、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文件。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范围分为两个层次:1、村域范围,约3.2km2,包括村域全部范围以及周围山水自然环境,重点研究村庄的形成机理、相互联系、周围环境的遗存关系,以及村庄建设与功能定位;2、名村范围,约为1.78 km2 , 包括村庄的核心建成区、村内古碉藏寨集中分布的区域及其附近环境。
第四条本规划的期限分为两个时段:近期规划为2012—2015年;远期规划为2016—2020年;第五条规划指导思想1、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客观评价历史文化资源,确定科学的保护目标和手段。
2、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最大限度的保护名村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格局等基本要素,为研究者和参观者提供真实的历史信息。
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日前,《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2020)》已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根据《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和《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的相关要求,现将规划成果向社会公布。
宜兴市规划局二○一○年六月十日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文本1.总则1.1.为加强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制订本规划。
1.2.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总体规划阶段的专项规划,是对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完善和深化,是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1.3.规划依据(1)《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4)《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6)《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1(7)《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8)《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计划纲要》(9)《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10)国家及江苏省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1.4.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其中以历史城区所在的宜城和丁蜀为主。
1.5.规划期限以2009年-2012年为近期规划,2012年-2020年为远期规划。
1.6.成果构成本规划的成果由规划文本及图件、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构成。
(1)规划文本及图件为具有法定效力的条文和图纸。
(2)规划说明书是对文本和图件的解释、分析和补充说明。
(3)基础资料汇编包括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宜兴市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宜兴市历史沿革及现状概况;宜兴陶文化保护专题报告;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历史城区及近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一览;文物控制单位名录;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名录;古树名木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索引。
评梅景区资料
山西省阳泉市小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小河村概述一、基本情况小河历史文化名村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位于城乡结合部位,距市中心仅四公里,北与白羊墅火车站相距一公里,南与平定县城相距四公里,交通和通讯都十分便捷。
小河历史文化名村选址讲究,环境优美,建筑遗产非常丰富,建筑类型众多,建筑形式颇有特色,建筑装饰精美,保存情况也较好,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极高的保护价值。
重要的建筑遗存有石家大院、关帝庙、观音庵、李家大院以及众多的传统院落。
其中石家大院和关帝庙为阳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家大院于2001年5月1日对外开放,内有石评梅展馆。
石评梅,祖籍小河村,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一生著作颇丰。
关帝庙、观音庵于2001年10月29日对外开放。
小河村现居住人口约3000人,历史建筑集中区面积达到40300平方米,其中保护区内重要保护点的面积达到17740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特色。
小河村的辉煌历史主要由小河村各代先辈共同创建,小河村主要有石、窦、李三姓,其中以石家最为兴旺,著名的石家大院就是石家辉煌历史的见证。
石家子弟重视教育,先后有多人在朝为官,为小河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石家后人仍在小河村居住、生活,谈及石家先祖的辉煌,小河村的村民都引以为荣。
二、自然环境(一)地理阳泉市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西侧,位于东经112°54′~114°04′,北纬37°40′~38°31′。
南与昔阳县相邻,西与寿阳县、阳曲县相连,北与定襄县、五台县相接,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交界。
东西最狭处仅32公里,南北最长处有106公里,总面积为445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
阳泉是山西省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区桃河横贯,境内山川叠翠,矿藏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素有“煤铁之乡”的称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讲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陆琦教授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二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历史建筑特点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四历史文化街区、镇、村整治发展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是一定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的载体,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具有较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及历史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会越来越少,它不能再生产,而再生产出来的东西是仿制品,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
整个国际上历史文化保护的理念,实际上说到底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威尼斯宪章”所说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问题、“奈良文件”所说的文化多样性问题,都在说明我们要保护各国不同的文化遗产,因为“这些遗产对我们当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城建总局联合所做的《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并公布了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24个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它们是: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西安、延安、遵义、昆明、大理、拉萨。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的报告,公布了第二批38个历史文化名城。
广东省潮州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4日又批准了第三批37个城市,使名城总数增加至99个。
广东省有肇庆、佛山、梅州、海康(雷州)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10个;历史文化名村12个;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34个;历史文化名村24个;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41个;历史文化名村36个;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58个;历史文化名村12个;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对于村落,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提问:“一没名人,二没巨贾,为何要保护古镇古村?那些乡土建筑(老建筑)又有何价值?”文化部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已于10月1日实施。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论一、前言镇山村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花溪水库中部的一个半岛上,与花溪风景名胜区毗邻,村寨属典型的民族村寨。
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聚居着140多户村民,主要以布依族为主。
镇山村以其年代久远、民族风情古朴、民俗文化丰富,1993年被批准为"贵州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1995年定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中挪(威)签订了奥斯陆协议,在挪威政府资助下建成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
此后其旅游开发步入了兴旺时期。
"十一五"期间,随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村镇建设事业(指村庄、集镇、建制镇)稳步发展,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提高。
我国农村地区的村庄社会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出现了"三减一增"的变化,即村庄人口总数、行政村个数和自然村数量逐步减少,2004年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1700万人、5.6万个行政村和27.4万个自然村(年均减少6.8万多个),而村庄平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320.7万个村庄,其中行政村63.4万个,居住生活着2.05亿户、7.95亿人。
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重城轻乡的倾向尚未根本扭转,各级政府履行村庄规划职能不到位,公共财产未能覆盖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绝大部分的村庄村容村貌还比较落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2006年初,全面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并坚持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原则。
先抓点、后推线,再扩面。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作为省建设厅启动的村庄整治试点之一,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促进镇山村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收镇山村地方政府委托,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承担镇山村保护和整治的规划的任务。
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一、背景简介传统村落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农村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面临流失、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保护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保护目标1. 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特色。
2. 提高传统村落的整体环境质量,注重生态保护,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3. 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文化旅游和乡村产业的潜力。
三、具体措施1. 精心制定保护规划: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确定保护边界和保护范围。
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并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和培训。
2. 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主体。
建立健全保护机制,明确违法行为的处罚和补救措施。
3. 强化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宣传渠道,积极推广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4. 加强管理与监督: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协调相关工作和监督实施情况。
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5. 提供经济支持: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同时,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传统村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学习其他国家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先进做法。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发展。
四、实施效果评估制定具体的实施目标和时间表,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保护实施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确保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相信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得到有效保护,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五、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1. 恢复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对传统村落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恢复,保留其原有的历史建筑风貌和独特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模板】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3-10-10 13:13:5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第六章成果要求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doc
(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第六章成果要求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五)传统风貌建筑;(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概述............................................一、项目背景.................................................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规划目标...............................................(三)规划基本原则...........................................三、规划依据.................................................四、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二)规划期限............................................... 第二部分现状情况分析....................................一、区位分析.................................................(一)地理位置...............................................(二)交通条件...............................................二、自然概况.................................................三、村庄建设情况.............................................(一)村落布局及现状人口规模.................................(二)社会经济情况...........................................(三)现状情况...............................................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情况.....................................(一)村庄内建筑.............................................(二)文物保护单位...........................................(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部分相关规划与案例研究 ..............................一、相关规划分析.............................................(一)武汉市总体规划(2010-2020)............................(二)武汉市江夏区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三)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办城镇总体规划(2008-2020)............二、案例研究.................................................(一)武汉黄陂大余湾.........................................(二)山西平遥...............................................(三)江苏周庄...............................................(四)小结..................................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云南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体系规划
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公示稿)文本图纸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评价 (2)第三章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 (6)第四章传统建筑文化分区及聚落形态类型划分 (7)第五章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规划要求 (10)第六章云南历史聚落的挖掘 (14)第七章规划实施 (23)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1.全面梳理云南历史聚落发展脉络,系统认识云南省历史聚落遗产资源的价值和特色;2.全面系统整合云南省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系统性、多样性、开放性的云南省历史文化聚落遗产体系;3.科学有序指导云南省历史文化聚落遗产资源的发掘、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逐步构建和完善云南省历史文化聚落遗产的保护体系。
第2条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7月1日;4.《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2008年1月。
第3条规划原则1.多样性原则聚落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趋向定型的,这个发展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宗教、军事等各个领域,并形成多样的历史聚落,保护体系规划就是要使这种多样性得到完整的保护。
2.系统性原则要全面地、系统地地见证我们民族文明的历史,并不是个别列级聚落的无序堆砌,作为一个省、一个地区的列级聚落必须形成一个体系,由各种类型的、有代表性的历史聚落有机地组织起来。
3.真实性原则历史聚落携带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是历史的实物见证。
失去了原真性,则它的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借鉴价值、使用价值等等大多会失去依托。
4.特色性原则云南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从而造就了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历史聚落,保护体系规划就是要使这些历史聚落的民族文化特色得到彰显。
5.动态化原则云南少数民族乡村历史聚落中有相当部分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其原生状况难以适应居民生活发展要求,其完整保护(实物遗存风貌和社会生活风貌)难度较高,研究保护利用模式,实行动态管理是可持续保护的重点。
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目录1背景与现状分析 (3)1.1规划背景 (3)1.2规划范围 (3)1.3历史沿革 (3)1.4名城特色分析 (4)1.5名城特色构成要素 (5)1.6名城历史文化价值 (6)1.7名城保护工作回顾 (6)1.8上位规划相关内容 (7)1.9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7)2规划总则 (8)2.1规划原则 (8)2.2规划目标 (8)2.3保护内容框架 (8)3历史城区的保护 (9)3.1名城保护范围 (9)3.2古城现状建筑分析 (9)3.3保护范围与等级 (10)3.4古城山水格局保护 (12)3.5建筑高度控制分区 (13)3.6地块保护更新模式 (16)3.7空间景观保护控制 (17)3.8古城风貌控制引导 (19)3.9街巷格局保护控制 (20)3.10土地使用规划调整 (20)3.11道路交通规划调整 (23)4历史地段的保护 (25)4.1历史文化街区 (26)4.2一般历史地段 (28)4.3坊巷历史地段 (29)5历史村镇的保护 (30)5.1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 (30)5.2一般历史村镇 (31)6文物古迹的保护 (32)6.1文物保护单位 (32)6.2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41)6.3历史建筑 (41)6.4古树名木 (46)7自然遗产的保护 (48)7.1自然遗产的保护项目 (48)7.2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48)7.3森林公园的保护 (48)7.4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48)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49)8.1规划原则 (49)8.2规划目标 (49)8.3保护名录 (49)8.4保护要求 (49)9古城旅游发展规划 (51)9.1现状旅游资源分析 (51)9.2古城旅游景点规划 (51)9.3古城游览线路规划 (52)9.4旅游配套设施规划 (52)10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 (52)10.1古城传统文化保护 (52)10.2规划展示利用思路 (53)10.3历史文化展示体系 (54)11规划实施与政策建议 (58)11.1实施管理措施 (58)11.2分期实施计划 (59)1背景与现状分析1.1 规划背景潮州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完整的古城,以及璀璨的文化。
建水县团山历史文化村的保护规划
建水县团山历史文化村的保护规划[摘要]建水县团山历史文化村的保护规划通过合理确定历史文化名村的功能,传承与发展其具有特色化的村镇格局,以建筑高度、人口容量、土地布局、道路系统、绿地景观、建筑整治与更新、基础设施等规划控制要素对村镇文化环境进行整体动态保护。
避免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一轮建设高潮中,对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其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价值在当代社会得到不断升华。
[abstract] : the protection of jianshui tuansh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planning through to obtain reasonable assurance function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tern of the towns and villages, building height, population capacity, land layout, road system, green landscape, building renovation and update infrastructure such as planning and control elements of the the towns cultural environment overall dynamic protection. avoid a new round in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the climax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have a huge impact, so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lu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contemporarysociety constantly sublimation.[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团山村;云南建水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conservation planning; tuanshan village;jianshui coutry of yunnan province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历史文化名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是国家和人类的瑰宝,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和科学研究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取代的资源。
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暂行办法
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我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工作,科学合理地编制保护规划,统筹安排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内的各项保护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和《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并参照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申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必须按本办法编制和实施保护规划;已获得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称号但尚未编制保护规划的,应按本办法完成保护规划的编制,并认真组织实施。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应积极参与编制。
第四条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具有乙级以上城市规划资质。
第五条编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除执行本办法外,还应遵守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六条保护规划是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依法进行保护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其任务是:认真调查和分析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历史沿革、现状风貌、建筑特色和环境质量,结合村镇自身的发展要求,研究确定对现存的下述各类保护对象实施有效保护:(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三)由不可移动文物和其他因素组成的街巷、场地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形态;(四)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和有历史价值的自然遗迹;(五)具有保护价值的水环境;(六)其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体。
保护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各类保护对象确定有效保护措施,对村镇保护和建设进行统一部署;科学合理地安排建设用地,达到保护和建设相得益彰的目的。
第七条编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应当严格保护各类保护对象的历史真实性、环境整体性和文化多样性,以最大限度地真实保护和忠实传递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部分概述 (4)一、项目背景 (4)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基本原则 (4)(一)指导思想 (4)(二)规划目标 (4)(三)规划基本原则 (5)三、规划依据 (5)四、规划范围与期限 (6)(一)规划范围 (6)(二)规划期限 (6)第二部分现状情况分析 (7)一、区位分析 (7)(一)地理位置 (7)(二)交通条件 (7)二、自然概况 (7)三、村庄建设情况 (7)(一)村落布局及现状人口规模 (7)(二)社会经济情况 (8)(三)现状情况 (8)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情况 (9)(一)村庄内建筑 (9)(二)文物保护单位 (10)(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15)第三部分相关规划与案例研究 (17)一、相关规划分析 (17)(一)武汉市总体规划(2010-2020) (17)(二)武汉市江夏区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17)(三)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办城镇总体规划(2008-2020) (17)二、案例研究 (18)(一)武汉黄陂大余湾 (18)(二)山西平遥 (20)(三)江苏周庄 (24)(四)小结 (27)第四部分保护体系规划 (28)一、空间布局规划 (28)(一)用地结构 (28)(二)空间布局 (28)二、保护体系规划 (29)(一)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29)(二)保护总体框架 (31)(三)保护体系 (31)(四)保护措施 (35)三、建筑高度及形态控制 (38)(一)现状分析 (38)(二)高度控制规划目标 (39)(三)高度控制规划原则 (39)(四)高度控制规划 (40)四、支撑体系规划 (42)(一)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42)(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2)(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43)五、保护区规划设计方案 (46)第五部分实施保障建议 (48)一、政策支撑 (48)二、法律保障 (48)三、经济支撑 (48)四、管理体系建设 (49)江夏区乌龙泉街勤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第一部分概述一、项目背景2012年9月4日,唐良智市长在“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第二次领导小组会议”上要求各区加强对镇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视,并作出“加快推进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
为更好落实市领导以及武汉市总体规划对历史镇村保护的要求,保护和弘扬江夏区历史文化,实施江夏区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战略,特按照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关于2013年武汉市历史镇村保护规划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本次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合理确定勤劳村的职能定位,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历史镇村保护的总体要求、推进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推动江夏区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战略。
(二)规划目标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规划,指引空间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布局、建设时序和实施等;科学指导保护管理工作,以实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证历史文化遗产长久保存和合理利用;发展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改善和提高,切实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三)规划基本原则本次规划坚持以下四个原则:1、规划衔接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等上位规划,结合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科学确定村庄规模,优化和合理布局空间要素。
2、科学性原则协调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布局,实现功能效益最大化。
近远结合、注重实施,正确处理近远期建设的关系,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特色发展原则保护历史真实性、环境整体性和文化多样性,以最大限度地真实保护和忠实传递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设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宜居宜游村庄。
4、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科学有效保护的同时,坚持有利于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四)《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六)《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七)《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八)《江夏区城镇体系规划(2007年-2020年)》(九)《乌龙泉街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十)《江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江夏区乌龙泉街勤劳村村庄建设规划(2007-2015年)》(十二)《武汉市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十三)其他相关标准四、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勤劳村全域范围,面积5.91平方公里,并以保护范围为规划重点。
(二)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20年。
其中,近期保护规划至2015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
第二部分现状情况分析一、区位分析(一)地理位置勤劳村位于江夏区乌龙泉街东北部,东、北临梁子湖,南临团结村、立新村及葫芦塘,西接灵山村,距乌龙泉镇区7.3公里。
村内现存1 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即月塘民居,位于李谱湾。
(二)交通条件目前,村内交通主要依靠村内的东西向通村公路,村内交通条件一般;根据上位规划,将通过邻村灵山村规划道路加强勤劳村南北向对外交通联系。
二、自然概况勤劳村属亚丘陵地貌,地质结构稳定,地形南低北高;南部有小面积的水系分布,东部、南部紧邻梁子湖;该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6.7℃,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1200-1400MM。
春夏季主导风为东、南风,秋季主导风为东北风,最大风力8级。
三、村庄建设情况(一)村落布局及现状人口规模勤劳村村域范围面积5.91平方公里,由8个自然湾组成,分别为程尧湾、罗家湾、柯家湾、上李谱湾、胡一师湾、朱元甫湾、汪家湾及堪家咀湾。
勤劳村总人口258户,村湾布局444人,其中最大自然湾胡一师湾有62户,共251人,最小的自然湾罗家湾9户,共42人。
(二)社会经济情况勤劳村自然环境较好,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空气清晰,无污染物,产业主要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无第二、三产业,农闲时青壮劳动力多外出打工。
第一产业以西田瓜种植为主,另有苗木、南瓜、西瓜等种植业,渔业,农业等。
(三)现状情况1、建设用地情况现状村庄建设用地41.58Ha,占总用地的7.04%。
现状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湾组大至依路而建,约每平方公里1个村湾,胡一师建筑较密,朱先甫较稀。
村庄绿化较好,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
2、交通状况村内交通主要依靠村内的东西向通村公路,并不能满足村民生活需求,村民出行及货物、农产品运输不便,也不利于防灾救灾。
3、公共设施情况现状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等严重缺乏,如医务室、商业店铺缺乏,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无排水设施(雨水、污水就地排放)。
综合现状图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情况(一)村庄内建筑农村建房缺乏统一管理,建筑布局零乱、朝向各异,土地浪费严重。
建筑以村民住宅为主,多为自建房,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砖混结构(一类建筑)的少,土坯房{三类建筑)和砖木结构的(二类建筑)占绝大多数;建筑有白墙红瓦、白墙灰瓦,一般为坡屋顶;目前,乱搭、乱盖的现象较为严重,牲畜圈、厕所、厨房等随意搭建,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从建筑不同建成时期来看,古建筑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在上李谱湾内保存有15栋晚晴、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其中保存较好(未垮塌)的有10栋,损坏严重的有5处;近年来新建的建筑较多,部分住宅外墙贴白瓷砖,安装铝合金窗,大面积封闭阳台,缺乏乡村田园气息和农家质朴风味,毫无历史文化气息。
(二)文物保护单位村内现存有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即月塘民居。
月塘民居为2008 年8 月25 日江夏区人民政府公布的建筑风貌型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于清朝、民国。
该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勤劳村上李谱湾,紧邻梁子湖西岸,依山傍水;民居周边为田园与丘陵岗地,自然环境优美;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由于保护不力,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与改造。
该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如下表:月塘民居基本情况一览表1、历史空间格局上李谱湾是个背山临田的村湾,是从晚清时期传承发展至今的单姓家族村湾,村民皆为李氏家族成员。
民宅沿着山坡而建,其前低后高的布局,既避免了梁子湖冬日的寒风,又易组织排涝。
建筑坐东朝西,沿山坡在村子边缘是村民日日劳作的农田,自然且富有田园风味。
湾前的月塘碧水映人,可谓是武汉地区一处独特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村落中由于某些区域不靠近溪流,人们便引水或挖塘,这固然是为了饮用、洗涤、灌溉,但也暗合了风水“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其气”之说。
池塘并不是能随便挖的,因为对它的形状和离住宅的距离,风水中还是有规定的:它不能上小下大如漏斗状;不能小塘连串如锁脸状;不能开凿成方形,因为那样有“血盆照镜”之凶;不能开挖成满月形,因为月圆则亏。
所以村落中的池塘,大多为弯月形,就像李谱湾这口池塘,取之曰“月塘”,讲究的是一种“花未开,月未圆”的美好意境。
比起风花雪月的祝愿,月塘更多的突出了它的实用功能。
每逢雨季,雨水沿着暗道通过这四个出水口流入月塘,在月塘里汇集储存。
待到干旱时,再流向了月塘外的稻田,滋润一方水土。
2、建筑物与环境要素月塘民居建筑属于典型的江夏民居风格。
据专家介绍,江夏民居的形成大致在湖广填四川时期,大批的江西老表进入了今天的江夏境界,故形成了带有一定徽派特色的江夏民居,属江南民居的一个分支,只不过其中渗入了一些汉派特色。
江夏民居主要特征:粉墙黛瓦、木构框架、彩绘门楣、石库大门这些直观印象之外,最典型和突出的特点,应该是硬山墙(马头墙或风火墙)的外墙结构。
马头墙、瓦顶坡面、开井及三合院都是江南民居的显著特点。
江西安微等地因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在古时就是考科举,中进士,光宗耀祖),其古民居建筑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
而江夏自古“九分商贾一分民”,以经商居多,商民又多从周边地方迁移而来,如江西、湖南、安徽等地,移植了故土的建筑风格,但因从商后文化底蕴不足,没有完全继承,只是保留了主要建筑结构和框架,更多地建筑细节和人文内涵则被舍弃。
再加上受本土(江夏)民居特点的影响,始形成了如今的江夏民居。
月塘民居建筑屋内木柱雕有花纹图案,巷道、石板路、阴沟均用青石板砌筑。
青砖墙衬托灰黑色瓦的土瓦屋面,大小基本为“连三间”的形式,部分建筑为硬山墙,部分建筑为悬山,还有些古建筑墙上设置有通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