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遗传算法和蚂蚁算法求解函数优化问题
一种遗传蚁群融合算法的函数优化求解问题
一种遗传蚁群融合算法的函数优化求解问题摘要:遗传算法是一种借鉴生物界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机制的随机化搜索方法,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但是如果兼顾收敛速度和解的品质两个指标,单纯的遗传算法未必表现出原理本身的优越性。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遗传蚁群融合算法,利用蚁群算法的正反馈机制,来提高遗传算法运行的速度和效率,从而更好更快的解决函数优化求解问题。
关键词: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算法融合函数优化遗传算法[1](genetic algorithm,GA)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进化机制的优化算法,它是由美国Michigan大学的Holland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简单、通用、鲁棒性强,适用于并行分布处理,应用范围广。
蚁群算法[2](ant colony algorithm,ACA)是由意大利学者Dorigo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他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提出。
它是一种最新发展的模拟昆虫王国中蚂蚁群体觅食行为的仿生优化算法,该算法采用了正反馈并行自催化机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优良的分布式计算机制、易于与其它方法结合等优点。
但是它的缺点是运算初期信息素匮乏,求解速度缓慢。
优化问题的求解在遗传算法研究中占很大比重,诸如TSP等组合优化问题一直是遗传算法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
尽管遗传算法比其它传统搜索方法有更强的鲁棒性,但它对于算法计算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却没有利用,往往由此导致无为的冗余迭代,从而使得求解的效率不断降低。
且遗传算法更善长全局搜索而局部搜索能力却不足。
遗传算法可以用极快的速度达到最优解的90%左右,但要达到真正的最优解则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一些对比实验还表明,如果兼顾收敛速度和解的品质两个指标,单纯的遗传算法方法未必比其它搜索方法更优越。
为此,除了要进一步改进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要采用和神经网络、模拟退火或专家系统等其它方法结合的策略。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混合模型可有效提高遗传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从而进一步改善其收敛速度和解的品质。
浅谈几种智能优化算法
浅谈几种智能优化算法智能优化算法是一类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生物和群体行为来解决优化问题的算法。
这类算法通常具备全局能力和对复杂问题的适应性,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几种常用的智能优化算法进行简要介绍,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和蚁群算法。
首先是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
遗传算法是模拟生物进化和遗传的优化算法。
在遗传算法中,问题的解被表示为一组基因,通过交叉、变异和选择等操作进行优化。
交叉操作模拟生物的基因组合,变异操作模拟基因的突变,而选择操作则根据适应度函数来选择生存下来的个体。
遗传算法具有全局能力和对多模态问题的适应性,应用广泛。
但是,遗传算法的计算复杂度相对较高,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
接下来是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模拟鸟群或鱼群等集体行为来进行。
在粒子群优化算法中,问题的解被表示为一群粒子,每个粒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和速度。
粒子不断根据自身位置和速度调整,同时通过与邻近粒子交换信息来进行优化。
最终,粒子群会在空间中寻找到最优解。
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能力和对约束问题的适应性,计算效率也较高。
最后是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
蚁群算法是模拟蚂蚁觅食行为的优化算法。
在蚁群算法中,问题的解表示为蚁群在空间中的路径。
每只蚂蚁都会根据自身的信息素和相邻蚂蚁释放的信息素来选择行动方向,并根据路径上的信息素水平进行跟新。
蚁群算法通过信息素的正反馈和挥发来实现自适应的过程,最终蚂蚁会找到一条较优的路径。
蚁群算法具有强大的全局能力和对动态环境的适应性,但是算法的收敛速度较慢。
综上所述,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和蚁群算法是几种常用的智能优化算法。
这些算法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群体行为,在求解复杂优化问题时展现了良好的性能和效果。
不同的算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是优化过程中的关键。
基于遗传算法和二进制蚁群算法的DV-Hop定位算法的优化
基于遗传算法和二进制蚁群算法的DV-Hop定位算法的优化LIN Feng-de;CHEN Jia-pin;DING Kai;LI Zhen-bo【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一种由节点组成的无线自组织网络,在很多领域中有广泛的使用.节点定位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最重要的部分,使用无测距定位算法中传统的DV-Hop算法来定位误差较大.为了提高DV-Hop算法的精确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二进制蚁群算法来改进DV-Hop定位算法.遗传算法中利用了线性交叉和非均匀变异算子在种群中进行搜索,在此基础上,采用二进制蚁群算法进行进一步的搜索,而后比较适应度函数来保留较优的个体,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种群.二进制蚁群算法中使得每只蚂蚁的智能化比较低,每条路径对应的存储空间相对较小,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仿真的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比传统的DV-Hop算法、基于遗传算法的DV-Hop算法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期刊名称】《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6页(P86-90,96)【关键词】WSN;DV-Hop算法;遗传算法;二进制蚁群算法;适应度函数;定位精度【作者】LIN Feng-de;CHEN Jia-pin;DING Kai;LI Zhen-bo【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90 引言近年来,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集成电路系统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巨大进步,带动了大规模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快速发展。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部署在检测区域内的大量低成本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种多跳自组织的网络系统。
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的对象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WSN 提供了一种新颖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法,在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军事作战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所以,WSN已经成为21世纪最受瞩目的科技之一[1-2]。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简介
实数编码的GA通常采用算术交叉: 双个体算术交叉:x1、x2为父代个体,α ∈(0, 1)为随机数 x1' = αx1 + (1 - α)x2 x2' = αx2 + (1 - α)x1 多个体算术交叉: x1, …, x2为父代个体; αi ∈(0, 1)且∑αi = 1 x' = α1x1 + α2x2 + … + αnxn 组合优化中的置换编码GA通常采用 部分映射交叉(partially mapping crossover, PMX):随机选择两个交叉点,交换交叉点之间的片段;对于其他基因,若它不与换过来的片段冲突则保留,若冲突则通过部分映射来确定最后的基因 p1 = [2 6 4 | 7 3 5 8 | 9 1] p1' = [2 3 4 | 1 8 7 6 | 9 5] p2 = [4 5 2 | 1 8 7 6 | 9 3] p2' = [4 1 2 | 7 3 5 8 | 9 6]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
智能优化算法简介
*பைடு நூலகம்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优化算法得到发展 GA、EP、ACO、PSO、SA、TS、ANN及混合的优化策略等 基本思想:模拟或揭示某些自然现象或过程 为用传统的优化方法难以解决的NP-完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由于算法构造的直观性与自然机理,因而通常被称作智能优化算法(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s),或现代启发式算法(meta-heuristic algorithms) [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王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线性次序交叉(LOX)
单位置次序交叉(C1)
类似于OX。选择一个交叉位置,保留父代个体p1交叉位置前的基因,并在另一父代个体p2中删除p1中保留的基因,将剩余基因填入p1的交叉位置后来产生后代个体p1'。如父代个体同前,交叉位置为4,则后代个体为p1' =[2 6 4 7 | 5 1 8 9 3],p2' =[4 5 2 1 | 6 7 3 8 9]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的效果比较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的效果比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其中,算法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础,而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则是两种较为流行的算法。
那么,这两种算法的效果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的效果。
一、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遗传进化的优化算法。
遗传算法是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进化过程,不断地变异和选择,来获取优良解的算法。
遗传算法最开始是用来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如函数优化、组合优化等。
遗传算法实现的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部分:选择、交叉和变异。
选择是在种群中选择合适的个体,使其能够进入下一代;交叉是通过染色体的重组,产生新的个体;变异是在单个个体的染色体中引入一些随机变异。
遗传算法因其在搜索解空间上的出色表现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算法计算时间长等。
二、蚁群算法蚁群算法是另一种流行的优化算法,它是一种模拟蚂蚁觅食的行为来处理最优解问题的方法。
蚁群算法的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时的行为。
蚂蚁会留下信息素,使得其他蚂蚁找到食物的概率也会增大,从而实现了蚂蚁群体的集体智慧。
蚁群算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通过局部搜索来帮助找到全局最优解。
它的本质是通过不断调整问题的搜索关键字而找到最优解。
与遗传算法不同,蚁群算法能够通过一步步的迭代来逼近最优解,因此蚁群算法更适用于某些复杂问题的求解。
但是,蚁群算法存在的问题是需要调整参数才能达到最优解。
同时,蚁群算法对问题的输入比较敏感,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三、效果比较上述两种算法都能用来解决优化问题,但具体哪一种优化效果更好呢?不同的优化问题需要不同的算法才能得到更加合适的解决方案。
下面,我们以某个实际问题作为例子,来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的效果。
假设有一个工厂需要完成一人任务,可以用五台机器加工。
不同的机器之间的加工时间不同,但是任务需要按照固定的顺序加工才能完成。
我们需要确定哪个工序分配给哪个机器,才能使得任务的加工时间最短。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结合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结合遗传算法1、基本思想2、算法原理3、代码实现4、结果截图5、总结1·基本思想吸取两个算法的优点,优缺互补,克服两个算法的缺点,利⽤了遗传算法的快速时间效率,优于蚂蚁算法的时间效率。
并且求解精度效率优于遗传算法。
这样就提⾼了两个算法结合的算法时间效率和求解精度。
2、算法原理这个算法的原理是先利⽤遗传算法的快速性、全局收敛性和随机性求出结果,结果产⽣有关问题的初始信息素分布,遗传算法执⾏完在运⽤蚁群算法,在⼀定初始信息素分布的情况下,充分利⽤蚁群算法并⾏性、正反馈性、求解精度效率⾼的特点。
3、代码实现%mainclear;clc;%%%%%%%%%%%%%%%输⼊参数%%%%%%%%N=50; %%城市的个数M=100; %%种群的个数ITER=500; %%迭代次数%C_old=C;m=2; %%适应值归⼀化淘汰加速指数Pc=0.8; %%交叉概率Pmutation=0.05; %%变异概率%%⽣成城市的坐标pos=randn(N,2);%%⽣成城市之间距离矩阵D=zeros(N,N);for i=1:Nfor j=i+1:Ndis=(pos(i,1)-pos(j,1)).^2+(pos(i,2)-pos(j,2)).^2;D(i,j)=dis^(0.5);D(j,i)=D(i,j);endend%%⽣成初始群体popm=zeros(M,N);for i=1:Mpopm(i,:)=randperm(N);%随机排列,⽐如[2 4 5 6 1 3]end%%随机选择⼀个种群R=popm(1,:);figure(1);scatter(pos(:,1),pos(:,2),'rx');%画出所有城市坐标axis([-3 3 -3 3]);figure(2);plot_route(pos,R); %%画出初始种群对应各城市之间的连线axis([-3 3 -3 3]);%%初始化种群及其适应函数fitness=zeros(M,1);len=zeros(M,1);for i=1:M%计算每个染⾊体对应的总长度len(i,1)=myLength(D,popm(i,:));endmaxlen=max(len);%最⼤回路minlen=min(len);%最⼩回路fitness=fit(len,m,maxlen,minlen);rr=find(len==minlen);%找到最⼩值的下标,赋值为rrR=popm(rr(1,1),:);%提取该染⾊体,赋值为Rfor i=1:Nfprintf('%d ',R(i));%把R顺序打印出来endfprintf('\n');fitness=fitness/sum(fitness);distance_min=zeros(ITER+1,1); %%各次迭代的最⼩的种群的路径总长nn=M;iter=0;while iter<=ITERfprintf('迭代第%d次\n',iter);%%选择操作p=fitness./sum(fitness);q=cumsum(p);%累加for i=1:(M-1)len_1(i,1)=myLength(D,popm(i,:));r=rand;tmp=find(r<=q);popm_sel(i,:)=popm(tmp(1),:);end[fmax,indmax]=max(fitness);%求当代最佳个体popm_sel(M,:)=popm(indmax,:);%%交叉操作nnper=randperm(M);% A=popm_sel(nnper(1),:);% B=popm_sel(nnper(2),:);%%for i=1:M*Pc*0.5A=popm_sel(nnper(i),:);B=popm_sel(nnper(i+1),:);[A,B]=cross(A,B);% popm_sel(nnper(1),:)=A;% popm_sel(nnper(2),:)=B;popm_sel(nnper(i),:)=A;popm_sel(nnper(i+1),:)=B;end%%变异操作for i=1:Mpick=rand;while pick==0pick=rand;endif pick<=Pmutationpopm_sel(i,:)=Mutation(popm_sel(i,:));endend%%求适应度函数NN=size(popm_sel,1);len=zeros(NN,1);for i=1:NNlen(i,1)=myLength(D,popm_sel(i,:));endmaxlen=max(len);minlen=min(len);distance_min(iter+1,1)=minlen;fitness=fit(len,m,maxlen,minlen);rr=find(len==minlen);fprintf('minlen=%d\n',minlen);R=popm_sel(rr(1,1),:);for i=1:Nfprintf('%d ',R(i));endfprintf('\n');popm=[];popm=popm_sel;iter=iter+1;%pause(1);end%end of whilefigure(3)plot_route(pos,R);axis([-3 3 -3 3]);figure(4)plot(distance_min);%交叉操作函数 cross.mfunction [A,B]=cross(A,B)L=length(A);if L<10W=L;elseif ((L/10)-floor(L/10))>=rand&&L>10W=ceil(L/10)+8;elseW=floor(L/10)+8;end%%W为需要交叉的位数p=unidrnd(L-W+1);%随机产⽣⼀个交叉位置%fprintf('p=%d ',p);%交叉位置for i=1:Wx=find(A==B(1,p+i-1));y=find(B==A(1,p+i-1));[A(1,p+i-1),B(1,p+i-1)]=exchange(A(1,p+i-1),B(1,p+i-1));[A(1,x),B(1,y)]=exchange(A(1,x),B(1,y));endend%连点画图函数 plot_route.mfunction plot_route(a,R)scatter(a(:,1),a(:,2),'rx');hold on;plot([a(R(1),1),a(R(length(R)),1)],[a(R(1),2),a(R(length(R)),2)]);hold on;for i=2:length(R)x0=a(R(i-1),1);y0=a(R(i-1),2);x1=a(R(i),1);y1=a(R(i),2);xx=[x0,x1];yy=[y0,y1];plot(xx,yy);hold on;endend%染⾊体的路程代价函数 mylength.mfunction len=myLength(D,p)%p是⼀个排列[N,NN]=size(D);len=D(p(1,N),p(1,1));for i=1:(N-1)len=len+D(p(1,i),p(1,i+1));endend%变异函数 Mutation.mfunction a=Mutation(A)index1=0;index2=0;nnper=randperm(size(A,2));index1=nnper(1);index2=nnper(2);%fprintf('index1=%d ',index1);%fprintf('index2=%d ',index2);temp=0;temp=A(index1);A(index1)=A(index2);A(index2)=temp;a=A;end%适应度函数fit.m,每次迭代都要计算每个染⾊体在本种群内部的优先级别,类似归⼀化参数。
面向方案组合优化设计的混合遗传蚂蚁算法
g n r l e it n e a n c me f nci n c r ir e e ai d d sa c mo g s he u to a re s.Th ptma c me i g i d by t k n h e r lz d z eo i ls he s ane a i g t e g ne aie
用遗 传算 法 ( e ei a oi m,G 中 的适 应 度 函 gn t l r h c g t A) 数, 对方 案设计 过程 中组 合 出的方案 进行 评价 , 并获 得一 组较 优方 案 , 而 由 于 G 本 身 存 在不 能 利 用 然 A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 1 期 8 0
20 0 6年 l 0月
计算 机辅 助设计 与 图形学 学报
J OURNAL OF C OMPUT ER— DE DES GN & C AI D I OM P UTER GRAP CS HI
Vo1 1 . 8.NO. 0 1
su e t did,a h o nd t e c mmi g e l o ih c n ld ag rt m omb n n h wo i r v d ag rt ms i r g or r i i g t e t mp o e l o ih s b ou htf wa d.The e e i nt lr s lss o t tt e c mmi g e l o ihm a fe tvey s v he p o lm xp rme a e u t h w ha h o n ld ag rt c n ef c i l ole t r b e whih i r o c sha d t g i heo i ls l to r m o an t ptma u in fo c mbi d s h me n t e p o e so c me d sg o ne c e s i h r c s fs he e i n. Ke r s s h m ed sgn;ge e i l o ih ;a tag rt m ;c mmi gld ag rt m y wo d c e e i n tc ag rt m n l o ih o n e lo ih
全局优化问题的几类新算法
全局优化问题的几类新算法全局优化问题的几类新算法全局优化问题是指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寻找最优解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变量和多个约束条件。
这类问题在实际中很常见,比如最小化成本、最大化利润等。
而解决全局优化问题的算法有很多种,本文将介绍几种新的算法。
1. 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进化的算法,通过模拟自然界中基因的选择、交叉和变异等过程,来寻找全局最优解。
遗传算法首先生成一组随机解,并根据适应度函数评估每个解的优劣程度。
然后,根据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对解进行优化,逐步迭代,最终找到全局最优解。
不同于传统的优化算法,遗传算法具有全局寻优的特点,不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2. 蚁群算法蚁群算法是受到蚁群觅食行为的启发而提出的一种算法。
蚁群算法通过模拟蚂蚁寻找食物的行为,来寻找全局最优解。
在蚁群算法中,每只蚂蚁都会留下信息素,其他蚂蚁通过检测信息素的量来选择路径。
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随着蚂蚁经过而增加,从而使其他蚂蚁更可能选择这条路径。
通过不断迭代,蚁群算法能够找到全局最优解。
3. 粒子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是受到鸟群觅食行为的启发而提出的一种算法。
粒子群算法通过模拟鸟群中每只鸟根据个体经验和群体经验来调整自己的位置和速度,从而找到全局最优解。
在粒子群算法中,每个粒子代表一个可能的解,每个粒子会根据自己的位置和速度来更新自己的解,并通过比较当前解与历史最优解来调整自己的位置和速度。
通过不断迭代,粒子群算法能够找到全局最优解。
4. 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受到固体退火原理的启发而提出的一种全局优化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通过类似于金属退火的过程,从高温状态逐渐降温,来寻找全局最优解。
在模拟退火算法中,会引入一个接受准则,用于决定是否接受新解。
在高温阶段,接受准则较为宽松,能够接受比当前解要差的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摆脱局部最优解。
随着温度的降低,接受准则逐渐变严格,直到得到全局最优解。
5. 其他优化算法除了上述几种新的优化算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化算法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蚁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混合算法
蚁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混合算法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都属于启发式算法的范畴,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建模和求解。
蚁群算法以模拟蚁群觅食行为为基础,通过信息素和启发式规则指导蚂蚁解空间;而遗传算法通过模拟进化过程,利用交叉和变异运算生成新的个体,并适应性地选择个体进行下一代的繁衍。
两者在解决问题时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将两种算法相结合,形成混合算法,可以克服各自的缺点,实现更有效的求解。
蚁群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能力,但其速度较慢,且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
而遗传算法能够在过程中较快地收敛到局部最优解,但有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无法跳出。
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同时利用蚁群算法的全局和遗传算法的局部特性。
混合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蚁群算法作为全局策略,用于生成一组较优的解,然后利用遗传算法在这组解中进行局部优化,以寻找最优解。
整个混合算法的流程如下:1.初始化蚁群相关参数和遗传算法的相关参数,包括蚁群大小、信息素更新速率、遗传算法的种群大小、交叉和变异的概率等;2.使用蚁群算法生成一组初始解,并计算每个解的适应度;3.利用遗传算法从初始解中选择适应度较高的一部分个体,作为种群;4.对种群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生成下一代个体;5.计算下一代个体的适应度;6.如果满足停止条件(如达到指定迭代次数或找到满意解),则输出结果;否则,返回第3步,继续优化。
在混合算法中,蚁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 优选策略(Elitism):将蚁群算法生成的一组解合并到遗传算法的种群中,在遗传算法的选择过程中保留一些蚁群算法生成的优秀个体,以避免遗传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
2.信息素启发式规则:将蚁群算法的信息素启发式规则应用于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操作中,以指导交叉和变异过程中的方向,增加遗传算法的全局能力。
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比较
全局优化报告——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比较******学号:**********班级:硕20411遗传算法1.1遗传算法的发展历史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寻优方法。
20世纪60年代初期,Holland教授开始认识到生物的自然遗传现象与人工自适应系统行为的相似性。
他认为不仅要研究自适应系统自身,也要研究与之相关的环境。
因此,他提出在研究和设计人工自适应系统时,可以借鉴生物自然遗传的基本原理,模仿生物自然遗传的基本方法。
1967年,他的学生Bagley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遗传算法”一词。
到70年代初,Holland教授提出了“模式定理”,一般认为是遗传算法的基本定理,从而奠定了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
1975年,Holland出版了著名的《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自适应性》,这是第一本系统论述遗传算法的专著。
因此,也有人把1975年作为遗传算法的诞生年。
1985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两年一次的遗传算法国际会议,并且成立了国际遗传算法协会。
1989年,Holland的学生Goldberg出版了《搜索、优化和机器学习中的遗传算法》,总结了遗传算法研究的主要成果,对遗传算法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一般认为,这个时期的遗传算法从古典时期发展了现代阶段,这本书则奠定了现代遗传算法的基础。
遗传算法是建立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基础上的算法。
在进化论中,每一个物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是越来越适应环境,物种每个个体的基本特征被后代所继承,但后代又不完全同于父代,这些新的变化,若适应环境,则被保留下来;否则,就将被淘汰。
在遗传学中认为,遗传是作为一种指令遗传码封装在每个细胞中,并以基因的形式包含在染色体中,每个基因有特殊的位置并控制某个特殊的性质。
每个基因产生的个体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基因杂交和基因突变可能产生对环境适应性强的后代,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适应值高的基因结构就保存下来。
遗传算法就是模仿了生物的遗传、进化原理,并引用了随机统计原理而形成的。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路径规划优化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路径规划优化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无人驾驶等自动化系统越来越普及。
在这些自动化系统中,路径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路径规划是指确定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以最短时间或最短距离为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路径规划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机器人或车辆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多个智能体之间的协作与优化,这就需要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路径规划优化。
一、多智能体系统多智能体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系统,智能体可以是机器人、车辆、人员等。
智能体之间可以相互通信、协作,完成一定的任务。
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往往需要解决路径规划、任务分配、协同控制等问题。
例如,在一个物流仓库中,多个机器人需要完成货物的搬运任务,这就需要对机器人之间的路径规划、任务分配进行优化,以提高整个仓库的效率。
二、多智能体路径规划在多智能体系统中,路径规划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由于多个智能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一个智能体的路径规划决策会对其他智能体的路径规划产生影响。
因此,多智能体路径规划需要考虑智能体之间的相互协作与优化。
1、协同路径规划协同路径规划是指多个智能体之间相互协作,完成整个系统的路径规划。
在协同路径规划中,每个智能体都可以独立地进行路径规划,但是需要考虑其他智能体的行动对其路径规划的影响。
协同路径规划需要协调多个智能体之间的行动,以最大化整个系统的效率。
2、分布式路径规划分布式路径规划是指每个智能体都负责自己的路径规划,不需要中央控制或信号传递。
在分布式路径规划中,每个智能体对周围环境和其他智能体的位置进行感知和分析,然后根据自己的策略进行路径规划。
分布式路径规划不需要中央控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可扩展性。
3、集中式路径规划集中式路径规划是指所有智能体的路径规划由一个中央控制器进行计算和调度。
在集中式路径规划中,所有智能体需要将自身状态报告给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根据多个智能体的位置和状态进行路径规划决策。
集中式路径规划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但是需要中央控制器具有足够的计算和通信能力。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的改进融合_陈亚云
目标优化问题存在多个优化目标, 假设优化问题为
农产品运输问题, 分别根据运输时间、 运输成本和
运输风险确定三个适应度函数, 单独进行遗传算法。
适应度函数值必须是非负的, 但是针对不同种类的
问题, 目标函数值可能是求最小值, 且有可能为负
数。 为了保证遗传算法中对各个个体适应度的比较
排序, 从而确定选择概率, 必须将目标函数转化为
陈亚云, 韩文涛, 崔鹤平.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的改进融合[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 34(4): 246~249 Chne Yayun, Han Wentao, Cui Heping. Improved combination of genetic algorithm and ant colony algorithm [J].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14, 34(4): 246~249
第 35 卷 第 4 期 2014 年 7 月
中国农机化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比较专家系统、模糊方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蚁群算法的特点及其适合解决的实际问题
比较专家系统、模糊方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蚁群算法的特点及其适合解决的实际问题一、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1,什么是专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所认知的“专家”一般都拥有某一特定领域的大量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际经验。
在解决问题时,专家们通常拥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能较圆满地解决一类困难问题,或向用户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等。
专家系统一般定义为一个具有智能特点的计算机程序。
它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能够在特定的领域内模仿人类专家思维来求解复杂问题。
因此,专家系统必须包含领域专家的大量知识,拥有类似人类专家思维的推理能力,并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箭头方向为数据流动的方向。
图1 专家系统的基本组成专家系统通常由知识库和推理机两个主要组成要素。
知识库存放着作为专家经验的判断性知识,例如表达建议、 推断、 命令、 策略的产生式规则等, 用于某种结论的推理、 问题的求解,以及对于推理、 求解知识的各种控制知识。
知识库中还包括另一类叙述性知识, 也称作数据,用于说明问题的状态,有关的事实和概念,当前的条件以及常识等。
专家系统的问题求解过程是通过知识库中的知识来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的,因此,知识库是专家系统质量是否优越的关键所在,即知识库中知识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专家系统的质量水平。
一般来说,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库与专家系统程序是相互独立的,用户可以通过改变、完善知识库中的知识内容来提高专家系统的性能。
推理机实际上是一个运用知识库中提供的两类知识,基于木某种通用的问题求解模型,进行自动推理、 求解问题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它包括一个解释程序, 用于决定如何使用判断性知识推导新的知识, 还包括一个调度程序, 用于决定判断性知识的使用次序。
推理机的具体构造取决于问题领域的特点,及专家系统中知识表示和组织的方法。
推理机针对当前问题的条件或已知信息,反复匹配知识库中的规则,获得新的结论,以得到问题求解结果。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的融合研究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的融合研究赵义武;牛庆银;王宪成【摘要】遗传算法具有快速全局搜索能力,但对于系统中的反馈信息却没有利用,往往导致无为的冗余迭代,求解效率不高.而蚁群算法是通过信息素的累积和更新来收敛于最优路径,具有分布、并行、全局收敛能力,但是搜索初期信息素匮乏,导致算法速度慢.通过将两种算法进行融合,克服两种算法各自的缺陷,优势互补,形成一种时间效率和求解效率都比较好的启发式算法.并通过仿真计算,表明融合算法的性能优于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0(010)016【总页数】4页(P4017-4020)【关键词】遗传算法;蚁群算法;融合;优化【作者】赵义武;牛庆银;王宪成【作者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基础部数学室,北京,100072;装甲兵工程学院基础部数学室,北京,100072;装甲兵工程学院机械系,北京,1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183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程问题范围的拓宽,问题的规模和复杂度越来越大,单一算法的优化结果往往不够理想,而算法理论研究的落后也导致了单一算法性能改进程度的局限性,同时每一种算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陷,都会面临时间性能和优化性能的双重挑战。
所以,如何合理结合各种算法的优点来构造新算法,使其兼具时间性能和优化性能就非常有实际意义。
基于这种现状,算法融合的思想成为提高算法优化性能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其出发点就是使各种单一算法相互取长补短,产生更好的优化效率。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约翰·荷兰德(John Holland)教授于1975年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依据达尔文(Darwin)的进化论和孟德尔(Mondel)遗传学说[1,2],它首先随机生成一个初始种群,然后模拟遗传选择和自然淘汰的生物进化过程,不断进化生成新的种群,并根据预定的目标适应度函数对种群个体进行评价,按照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引导进化过程向着最优逼近,同时以全局并行搜索方式来搜索优化群体中的最优个体,以求得满足要求的最优解[3,4]。
投资组合优化中的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
投资组合优化中的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投资组合优化是金融领域一项重要的决策问题,其目标是找到一个最佳的投资组合,使得在给定的投资目标下,获得最高的收益并降低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成为了两种常用的优化方法。
遗传算法是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来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不断地演化当前的解,直到找到一个最优解。
在投资组合优化中,遗传算法可以用来选择最佳的投资组合权重。
蚁群算法则是通过模拟蚂蚁寻找食物的行为来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信息素的种植和蚂蚁的移动,逐步寻找到最佳路径。
在投资组合优化中,蚁群算法可以用来寻找最佳的投资组合权重。
遗传算法在投资组合优化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初始化种群、适应度评估和进化操作。
在初始化种群阶段,随机生成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初始解。
在适应度评估阶段,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函数,评估每个个体的适应度。
在进化操作阶段,根据适应度选择个体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产生新的个体,并更新种群。
通过多次迭代,逐渐优化解,直到达到预定的停止条件。
遗传算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解,而不仅仅是局部最优解。
同时,它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问题领域。
然而,遗传算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易陷入局部最优解、计算复杂度较高等。
与遗传算法不同,蚁群算法通过模拟蚂蚁寻找食物的行为来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蚁群算法中,蚂蚁会释放信息素,并通过觅食的路径上的信息素量来选择下一步的行动。
较多的信息素表示更多的蚂蚁选择该路径,进而形成更多的信息素。
这样,在蚁群算法的迭代过程中,信息素权重会逐渐增加,蚂蚁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信息素浓度的路径。
蚁群算法的应用可以分为初始化信息素、蚂蚁路径选择、信息素更新三个主要步骤。
在初始化信息素阶段,为每条路径的边分配初始信息素浓度。
在蚂蚁路径选择阶段,每只蚂蚁根据信息素浓度和启发式规则选择下一步的路径。
蚁群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介绍
蚁群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介绍穷举法列举所有可能,然后一个个去,得到最优的结果。
如图一,需要从A点一直走到G点,才能知道,F是最高的(最优解)。
这种算法得到的最优解肯定是最好的,但也是效率最低的。
穷举法虽然能得到最好的最优解,但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为了能提高效率,可以不要枚举所有的结果,只枚举结果集中的一部分,如果某个解在这部分解中是最优的,那么就把它当成最优解。
显然这样有可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最优解,但效率却比穷举法高很多。
只枚举部分解的方法很多。
贪心法在枚举所有解时,当遇到的解在当前情况下是最优时,就认为它是最优解。
如图一,当从A 点到B点时,由于B点比A点的解更优,所以会认为B点是最优解。
显然这样的效率很高,但得到的最优解质量也很差。
爬山法贪心法是只和前面的一个比较,为了提高最优解的质量,可以不仅和前一个解比较,也和后一个解比较,如果比前面和后面的解都优,那么就认为它是最优解。
如图一,当到C点时,发现它比前面的B和后面的D点的解都好,所以认为它是最优解。
模拟退火算法爬山算法实现很简单,其主要缺点是会陷入局部最优解,而不一定能搜索到全局最优解。
如图一,搜索到A点后就停止了搜索。
如果能跳出局部最优解,那么得到的最优解的质量相对就会好很多。
如当搜索到A点时以一定的概率跳转到另外一个地方。
这样就有可能跳出局部最优解A。
如果经过一定次数的跳跃,跳到了E 点,那么就会找到全局的最优解了。
如果这个概率不变,那么就会一直跳跃下去,不会结束。
可以让这个概率逐渐变小,到最后趋于稳定。
这里的概率逐渐减小类似于金属冶炼的退火过程,所以称之为模拟退火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SA)最早由Kirkpatrick等应用于组合优化领域,它是基于Mente-Carlo迭代求解策略的一种随机寻优算法,其出发点是基于物理中固体物质的退火过程与一般组合优化问题之间的相似性。
模拟退火算法从某一较高初温出发,伴随温度参数的不断下降,结合概率突跳特性在解空间中随机寻找目标函数的全局最优解,即在局部最优解能概率性地跳出并最终趋于全局最优。
列举出常用的几种人工智能优化算法
一、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优化算法。
它通过模拟自然选择、交叉和变异的过程来寻找最优解。
遗传算法适合于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特别是那些搜索空间庞大、难以用传统方法求解的问题。
二、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基于物理学中退火原理的优化算法。
它通过模拟金属退火过程中的原子热运动来寻找最优解。
模拟退火算法在著名的旅行商问题、作业调度问题等优化问题中表现出色。
三、蚁裙算法蚁裙算法是一种基于蚂蚁寻找食物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优化算法。
蚁裙算法模拟了蚂蚁在搜寻食物时所遵循的信息素沉积和跟随信息素寻找路径的行为,能够有效地解决组合优化、路径规划等问题。
四、粒子裙算法粒子裙算法是一种模拟鸟裙或鱼裙觅食行为而发展出的优化算法。
该算法通过模拟个体粒子在解空间中的移动和信息共享来不断调整粒子的位置,以寻找最优解。
粒子裙算法在连续优化问题中有着较好的表现。
五、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是一种仿生学算法,模拟人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作用。
该算法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有效地处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问题。
六、蜂裙算法蜂裙算法是一种基于蜜蜂觅食行为的优化算法。
蜂裙算法模拟了蜜蜂在寻找食物和调整蜂巢结构时的行为,能够应用于解决组合优化、调度问题等。
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寻优能力。
七、人工免疫算法人工免疫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免疫系统的优化算法。
它模拟了免疫系统对抗病毒和细菌入侵的过程,通过产生、选择和适应三个基本步骤来搜索最优解。
人工免疫算法能够在解决多峰函数优化、组合优化等问题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人工智能优化算法。
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在不同的问题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这些优化算法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各种优化算法在实际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群体智能算法
引言:随着技术的发展,群体智能算法正在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群体智能算法是一类借鉴自然界群体行为的启发式优化算法,通过多个个体的相互协作与竞争,来求解复杂问题。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群体智能算法,并对其原理、应用、优缺点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算法。
概述:群体智能算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模拟群体中个体的行为进行求解。
这种算法中个体之间通过信息交流、竞争和合作等方式实现问题的优化。
常见的群体智能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蚁群算法、人工鱼群算法和蜂群算法等。
下面将对这些算法的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进行详细介绍。
正文:一、遗传算法1.原理:遗传算法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过程来优化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染色体编码个体,利用交叉、变异等操作新的个体,并通过适应度函数评估个体的适应度。
然后,根据适应度选择优秀个体进行下一代的繁衍。
2.应用:遗传算法广泛应用于优化问题的求解,如函数优化、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等领域。
3.优缺点:优点:全局搜索能力强,易于并行化实现。
缺点:对问题的描述要求高,需要预先设定好适应度函数和编码方式。
二、粒子群优化算法1.原理: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鸟群或鱼群中的群体协作行为。
每个粒子代表一个潜在解,通过追随当前最优个体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来寻找最优解。
2.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广泛应用于连续优化问题的求解,例如参数优化、神经网络训练等。
3.优缺点:优点:收敛速度快,易于实现。
缺点: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三、蚁群算法1.原理:蚁群算法模拟蚂蚁在寻找食物时的行为。
蚂蚁通过信息素的释放和感知,选择路径并与其他蚂蚁相互交流,最终找到最短路径。
2.应用:蚁群算法广泛应用于路径规划、调度问题等领域。
3.优缺点:优点:适用于离散问题,具有较好的全局搜索能力。
缺点:参数设置较为复杂,易于陷入局部最优。
四、人工鱼群算法1.原理:人工鱼群算法模拟鱼群觅食的行为。
每个鱼代表一个潜在解,通过觅食、追随和扩散等行为寻找最优解。
遗传算法及蚂蚁算法作业
(1)用遗传算法来做:第一步:确定决策变量及其约束条件s.t. -5<=x<=5第二步:建立优化模型第三步:确定编码方法,用长度为50位的二进制编码串来表示决策变量x第四步:确定解码方法第五步:确定个体评价方法个体的适应度取为每次迭代的最小值的绝对值加上目标函数值,即第六步:确定参数本题种群规模n=30,迭代次数ger=200,交叉概率pc=0.65,变异概率pm=0.05代码:clear all;close all;clc;tic;n=30;ger=200;pc=0.65;pm=0.05;% 生成初始种群v=init_population(n,50);[N,L]=size(v);disp(sprintf('Number of generations:%d',ger));disp(sprintf('Population size:%d',N)); disp(sprintf('Crossover probability:%.3f',pc)); disp(sprintf('Mutation probability:%.3f',pm));% 待优化问题xmin=-5;xmax=5;ymin=-5;ymax=5;f='-(2-exp(-(x.^2+y.^2)))';[x,y]=meshgrid(xmin:0.1:xmax,ymin:0.1:ymax);vxp=x;vyp=y;vzp=eval(f);figure(1);mesh(vxp,vyp,-vzp);hold on;grid on;% 计算适应度,并画出初始种群图形x=decode(v(:,1:25),xmin,xmax);y=decode(v(:,26:50),ymin,ymax);fit=eval(f);plot3(x,y,-fit,'k*');title('(a)染色体的初始位置');xlabel('x');ylabel('y');zlabel('f(x,y)');% 迭代前的初始化vmfit=[];vx=[];it=1; % 迭代计数器% 开始进化while it<=ger% Reproduction(Bi-classist Selection) vtemp=roulette(v,fit);% Crossoverv=crossover(vtemp,pc);% MutationM=rand(N,L)<=pm;%M(1,:)=zeros(1,L);v=v-2.*(v.*M)+M;% Resultsx=decode(v(:,1:25),xmin,xmax);y=decode(v(:,26:50),ymin,ymax);fit=eval(f);[sol,indb]=max(fit); % 每次迭代中最优目标函数值v(1,:)=v(indb,:);fit_mean=mean(fit); % 每次迭代中目标函数值的平均值vx=[vx sol];vmfit=[vmfit fit_mean];it=it+1;end%%%% 最后结果disp(sprintf('\n')); %空一行% 显示最优解及最优值disp(sprintf('Maximumfound[x,f(x)]:[%.4f,%.4f,%.4f]',x(indb),y(indb),-sol));% 图形显示最优结果figure(2);mesh(vxp,vyp,-vzp);hold on;grid on;plot3(x,y,-fit,'r*');title('染色体的最终位置');xlabel('x');ylabel('y');zlabel('f(x,y)');% 图形显示最优及平均函数值变化趋势figure(3);plot(-vx);%title('最优,平均函数值变化趋势');xlabel('Generations');ylabel('f(x)');hold on;plot(-vmfit,'r');hold off;runtime=toc运行结果:Maximum found[x,f(x)]:[0.0033,0.0017,1.0000](2)用蚁群算法来做代码:% Ant main programclear all;close all;clc;tic;Ant=100;xmin=-5;xmax=5;ymin=-5;ymax=5;tcl=0.05;f='-(2-exp(-(x.^2+y.^2)))'; % 待优化的目标函数[x,y]=meshgrid(xmin:tcl:xmax,ymin:tcl:ymax);vxp=x;vyp=y;vzp=eval(f);figure(1);mesh(vxp,vyp,-vzp);hold on;% 初始化蚂蚁位置for i=1:AntX(i,1)=(xmin+(xmax-xmin)*rand(1));X(i,2)=(ymin+(ymax-ymin)*rand(1));% T0----信息素,函数值越大,信息素浓度越大T0(i)=exp(-(X(i,1).^2+X(i,2).^2))-2;endplot3(X(:,1),X(:,2),-T0,'k*');grid on;title('蚂蚁的初始分布位置');xlabel('x');ylabel('y');zlabel('f(x,y)');% 开始寻优for i_ger=1:GerP0=0.2; % P0----全局转移选择因子P=0.8; % P ----信息素蒸发系数lamda=1/i_ger; % 转移步长参数[T_Best(i_ger),BestIndex]=max(T0);for j_g=1:Ant % 求取全局转移概率r=T0(BestIndex)-T0(j_g);Prob(i_ger,j_g)=r/T0(BestIndex);endfor j_g_tr=1:Antif Prob(i_ger,j_g_tr)<P0temp1=X(j_g_tr,1)+(2*rand(1)-1)*lamda;temp2=X(j_g_tr,2)+(2*rand(1)-1)*lamda;elsetemp1=X(j_g_tr,1)+(xmax-xmin)*(rand(1)-0.5);temp2=X(j_g_tr,2)+(ymax-ymin)*(rand(1)-0.5);endif temp1<xmintemp1=xmin;endif temp1>xmaxtemp1=xmax;endif temp2<ymintemp2=ymin;endif temp2>ymaxtemp2=ymax;endif-(2-exp(-(temp1.^2+temp2.^2)))>-(2-exp(-(X(j_g_tr,1).^2+X(j_g_tr,2).^2)))X(j_g_tr,1)=temp1;X(j_g_tr,2)=temp2;endend%信息素更新for t_t=1:AntT0(t_t)=(1-P)*T0(t_t)-(2-exp(-(X(t_t,1).^2+X(t_t,2).^2)));end[c_iter,i_iter]=max(T0);maxpoint_iter=[X(i_iter,1),X(i_iter,2)];max_local(i_ger)=-(2-exp(-(X(i_iter,1).^2+X(i_iter,2).^2)));%将每代全局最优解存到max_global矩阵中if i_ger>=2if max_local(i_ger)>max_global(i_ger-1)max_global(i_ger)=max_local(i_ger);elsemax_global(i_ger)=max_global(i_ger-1);endelsemax_global(i_ger)=max_local(i_ger);enden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gure(2);mesh(vxp,vyp,-vzp);hold on;x=X(:,1);y=X(:,2);plot3(x,y,-eval(f),'b*');hold on;grid on;title('蚂蚁的最终分布位置');xlabel('x');ylabel('y');zlabel('f(x,y)');figure(3);plot(1:Ger,-max_global,'b-')hold on;title('最优函数值变化趋势');xlabel('iteration');ylabel('f(x)');grid on;[c_max,i_max]=max(T0);maxpoint=[X(i_max,1),X(i_max,2)]maxvalue=-(2-exp(-(X(i_max,1).^2+X(i_max,2).^2)))runtime=toc结果:maxvalue =1.0000题目2:利用蚁群算法求下面加权有向图中从A到G的最短路:解:第一步:初始化N只蚂蚁,也就是N条道路第二步:初始化运行参数,开始迭代第三步:在迭代步数范围之内,计算转移概率,如果小于全局转移概率就进行小范围的搜索,否则就进行大范围的搜索第四步:更新信息素,记录状态,准备进行下一次迭代第五步:转第三步第六步:输出结果代码:function shortroad_ant_main% Ant main programclear all;close all;clc;%清屏tic;%计时开始Ant=50;Ger=100;%运行参数初始化power=[0 5 3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100 0 100 1 3 6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100 100 0 100 8 7 6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100 100 100 0 100 100 100 6 8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100 100 100 100 0 100 100 3 5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100 3 3 100 100 100 100 100 100;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8 4 100 100 100 100 100 100;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100 2 2 100 100 100 100;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100 1 2 100 100 100;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3 3 100 100 100;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100 3 5 100;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5 2 100;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 6 6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4;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 3;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PM PN]=size(power);% 初始化蚂蚁位置v=init_population(Ant,PN);v(:,1)=1;v(:,PN)=1;%始点和终点纳入路径%把距离当信息素浓度fit=short_road_fun(v,power);%距离越小越好,所以要和信息素浓度相对应。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的融合优化研究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的融合优化研究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是两种常用的优化算法,它们在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上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每种算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缺点。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进行融合,以期望得到更好的优化结果。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它通过模拟自然选择、交叉和变异等过程,逐步搜索最优解。
遗传算法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强、适应性好的优点,但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存在着搜索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
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蚂蚁觅食行为的优化算法,它通过模拟蚂蚁在搜索食物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和协作行为,来寻找最优解。
蚁群算法具有并行搜索、自适应性强的特点,但它在处理大规模问题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搜索精度不高等问题。
为了综合利用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优点,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两种算法进行融合。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将蚁群算法作为遗传算法的局部搜索算子,用来提高遗传算法的搜索精度。
具体而言,遗传算法首先通过遗传操作生成一组个体,并通过适应度评估函数对这些个体进行排序。
然后,选择一部分较优个体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生成新的个体。
接下来,利用蚁群算法对新生成的个体进行局部搜索,以求得更优解。
最后,将蚁群算法得到的局部最优解与遗传算法得到的全局最优解进行比较,选择更优解作为下一代的种群。
另一种常见的融合方法是将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进行交替迭代。
具体而言,遗传算法首先生成一组个体,并通过适应度评估函数对这些个体进行排序。
然后,选择一部分较优个体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生成新的个体。
接下来,利用蚁群算法对新生成的个体进行局部搜索,以求得更优解。
然后,将蚁群算法得到的局部最优解与遗传算法得到的全局最优解进行比较,选择更优解作为下一代的种群。
如此交替迭代,直到达到停止条件。
通过融合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可以充分发挥两种算法的优点,同时弥补各自的缺点。
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可以帮助蚁群算法避免陷入局部最优,提高搜索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H,V$$#一圈中只有最短路径的蚂蚁才进行信息素 修 改 增 加 !这 与 蚁 周 系 统 %,+879781H!Q;#模 型 调 整 方 法 相 似 $##为 了 避 免 算 法 过 早 收 敛 于 非 全 局 最 优 解 !
将各路径的信息素轨迹强度限制 在&6H3+!6H,V’之 间! 超出这个范围的被强制设为6H3+或 者6H,V!从 实 验 结 果看!@@Q;算法在防止算法过早停滞及 有效性 方
处 !要 么 进 行 邻 域 搜 索 9
可 见 一 旦 蚂 蚁 个 数 足 够 多 !搜 索 半 径 足 够 小 !这
种搜寻方式相当于一 群 蚂 蚁 对 区 间 %.!A#做 穷 尽 的
面对 Q;算法有较大的改进>
$!基于 ‘Q 与 QQ 的混合算法的设计
;>:!函数优化问题的 QQ 模型 在函 数 优 化 问 题 中!由 于 最 初 的 蚂 蚁 算 法 思 想
源于离散型的网络 路 径 问 题!因 此 必 须 对 模 型 中 的 实 施 细 节 加 以 修 正&A’>本 文 主 要 研 究 的 是 一 维 函 数 的优化问题>
65-*)(,*%Q3H1D,8801W*(I-1H7(.-(B7(-)83(+W*1<373(+I941+183<,-4(*380H,+D7-(B*17(-63+47W11DI9 ,+8,-4(*380H$,09I*3D,-4(*380HI,71D(+41+183<,-4(*380H,+D,+8,-4(*380H B,7W*171+81D>J01H1*38 (.,Y)3<[,+D*,+D(H4-(I,-71,*<03+43+41+183<,-4(*380H B,7)71D3+8(801W*(W(71D09I*3D,-4(*380H> J01<(D3+4,+D.38+177.)+<83(+ B,7D1734+1D$,+DW(W)-,83(+W*(D)<3+4,+D<0*(H(7(H171-1<83(+ B1*1 W1*.(*H1D>J01D1734+(.<*(77(61*(W1*,8(*,+D H)8,83(+(W1*,8(*B,7D181*H3+1D$,+D801+W01*(H(+1 D378*3I)83(+B,7,<03161D>J01 H1*387(.W(738361.11DI,<[3+,+8,-4(*380H$801W,*,--1-W*(<1773+4,+D 4-(I,-71,*<03+4B1*1)83-3C1D3+801W*(W(71D09I*3D,-4(*380H$,+D8013+383,-6,-)1(.,88*,<83(+3+81+7389 B,7<(+.3*H1D>J01H(D1-(.3+81+7389)WD,83+4B,7718)W$,+D801+8011V,<87(-)83(+B,7(I8,3+1D>J01 ,-4(*380H B,7,WW-31D8(7(-61.)+<83(+(W83H3C,83(+W*(I-1H7>J01*17)-8770(B80,8<(HW,*1DB38041G +183<,-4(*380H ,+D ,+8,-4(*380H$801 W*(W(71D ,-4(*380H <(+61*417.,781*,+D 0,7 I1881*71,*<03+4 ,I3-389> 7&8.")9-%41+183<,-4(*380H&,+8,-4(*380H&.)+<83(+(W83H3C,83(+
摘!要#针对遗传算法求解精度低以及蚂蚁算法求解速度慢的 问 题$提 出 一 种 基 于 遗 传 算 法 和 蚂 蚁 算 法 的 混 合 算 法>该混合算法利用了遗传算法快速随机的全局搜索能力的优点$设计了编码与 适 应 度 函 数$进 行 了 种 群 生 成 与 染 色 体 的 选 择 $并 通 过 设 定 交 叉 算 子 和 变 异 算 子 $生 成 了 信 息 素 分 布 >该 混 合 算 法 利 用 了 蚂 蚁 算 法 正 反 馈 以 及 具 有 分 布式并行全局搜索能力的优点$通过确定吸引强度 的 初 始 值$建 立 了 强 度 更 新 的 模 型$从 而 求 得 精 确 解>并 将 该 算 法 应 用 于 求 解 函 数 优 化 问 题 >结 果 表 明 $该 混 合 算 法 与 遗 传 算 法 和 蚂 蚁 算 法 相 比 $收 敛 速 度 快 $寻 优 性 能 好 > 关 键 词 #遗 传 算 法 &蚂 蚁 算 法 &函 数 优 化 中图分类号#JK"#!!!!!文献标识码#Q!!!!!文章编号#"%%P E&#R"$%%&#%# %!$& %!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浙! 江 ! 大 ! 学 ! 学 ! 报 !工 学 版 "
’()*+,-(./0123,+4 5+361*7389!:+43+11*3+4;<31+<1"
=(->!" ?(># @,*>$%%&
基于遗传算法和蚂蚁算法求解函数优化问题
杨剑峰
"浙江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
!! 函数优化 问 题 是 在 工 程’控 制’决 策 中 普 遍 存 在的一类优化问题$其 优 化 目 标 函 数 可 能 包 含 多 个 在一定范围内的连 续 变 量$传 统 的 优 化 手 段 对 目 标 函 数 要 求 苛 刻 $如 需 要 满 足 可 导 或 者 可 微 等 >导 致 有 些函数难以优化$容 易 陷 入 局 部 解 而 难 以 得 到 全 局 最优解$收敛速度 较 慢>近 年 来$人 们 从 仿 生 学 的 机
理中受到启发$提出 了 许 多 用 于 求 解 函 数 优 化 问 题 的 新 方 法 $如 模 拟 退 火 算 法 ’遗 传 算 法 ’蚁 群 算 法 等 > 然而对于函数优化 问 题 的 复 杂 性$每 种 算 法 都 表 现 出各自的优势和缺陷>
遗传 算 法 "41+183<,-4(*380H$‘Q#是 T(--,+D 教授首 先 提 出 来 的 一 类 仿 生 型 优 化 算 法>在 使 用
因此本 文 算 法 吸 取 了 ‘Q 和 QQ 的 优 点!采 用 ‘Q 生成信息素分布!利用 QQ 求 精 确 解!力 求 将 两 种算法优势互补!期 望 同 时 获 得 较 好 的 优 化 性 能 和 时间性能>
. &6%2%$#’!&’%2’& $2 "3!
0 C%2!= I - *"3 &6%*%$#’!&’%*’&
!$P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第!"卷!
‘Q 算法求解 函 数 优 化 问 题 时!一 般 先 将 实 际 问 题 进行数学建模!将其 抽 象 为 一 个 数 值 函 数 的 优 化 问 题>‘Q 提供了一种求解这种优 化 问 题 的 通 用 框 架> ‘Q 通过对群 体 所 施 加 的 迭 代 优 化 过 程!不 断 将 当 前群体中具有较高适应度的个体遗传到下一代群体
循环中)%E#的 变 化 量!定 义 为 )%E_,#F)%E#!
%&(&"!于 是 函 数 优 化 就 借 助 - 个 蚂 蚁 的 不 断 移
动来进行9当’%2$% 时!蚂蚁%按概率C%2 从其邻 域% 移至 蚂 蚁2 的 邻 域$当’%2 &% 时!蚂 蚁% 做 邻 域 搜
索!搜索半径为,!即每个 蚂 蚁 要 么 转 移 至 其 他 蚂 蚁
中 !并 且 不 断 地 淘 汰 适 应 度 低 的 个 体 !从 而 最 终 寻 找 出适应度最大的 个 体>其 优 点 是""#具 有 大 范 围 全 局搜索的能力!与 问 题 领 域 无 关$$#搜 索 从 群 体 出 发 !具 有 潜 在 的 并 行 性 $可 进 行 多 值 比 较 !鲁 棒 性 强 $ 搜索使用评价函 数 启 发!过 程 简 单$##使 用 概 率 机 制进行迭代!具有 随 机 性$具 有 可 扩 展 性!容 易 与 其 他算法结合>但是缺点是 ‘Q 算 法对 于 系统 中 的 反 馈信息利用不够!当 求 解 到 一 定 范 围 时 往 往 做 大 量 无 为 的 冗 余 迭 代 !求 解 效 率 低 >
如路径%%!2#在$时 刻 信 息 素 轨 迹 强 度 为6%2!蚂 蚁= 在路径%%!2#上 留 下 的 单 位 长 度 轨 迹 信 息 素 轨 迹 强 度 $6%2!=!轨迹的持久 性(%%&(&"#!则 轨 迹 强 度 的 更新方程为
0 6%2%$L"#I((6%2%$#L $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