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

合集下载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一)良好学风源于科学精神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严格、严密、严谨、严肃”,还有团队精神。 老一辈科学家这样的学风,才能成就两弹一星 这样硬碰硬的业绩。不知浮躁为何物,诚信是 起码的要求,没有听说过造假之类的“不端行 为”,弹也好,星也好,造假是造不出来的。 科学道德和学风是科技队伍的基本建设,今天 的科技界要像防控SARS和甲型流感一样, 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回归科学精神的圣洁。
(四)管理机制也十分重要
“两弹一星”的突破确有一套调动大家积极 性的管理机制。那时虽没有“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提法,却有一批优秀的党政领导者, 上自周总理、聂帅,下至支部书记,他们有很 强的服务意识,为基层、为科研人员想得很周 到、关心很细致,真是“当好后勤部长”。有 代表性的“主任喜,我亦喜”,就是尊重人才、 服务人才之意。领导深入群众,使人感受“服 务”,而不是“权力",更不是“权利”,也 没有催生浮躁的“检查”、“评估”之类。当 年,一些优良的作风和做法,后来被“文革” 之灾破坏了。很值得人们再思考,再总结。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 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 国。”
一将足顶五师团, 奇功盖世耀蓝天; 几多蚊蝇逐绿卡,泰斗英魂驾鹤去, 道德文章真金传。
邓稼先 两弹元勋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
(三)靠大力协同,实现体现国家意志的目标,是大 科学工程成功的要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竞 争机制是必要的。但如果只讲竞争,丢了大协 作,就会导致条块分割,低水平的重复,有限 的科技资源不能共享,会障碍重大创新的出现。 更为深刻的是,会导致人们强化狭隘的单位、 小集体乃至个人意识,而淡化了国家意识,降 低了人们的思想境界,障碍高素质科技领军人 才的成长。这也是一个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值 得研究、思考的课题。

“两弹一星”精神之时代背景研究

“两弹一星”精神之时代背景研究

马克思主义096“两弹一星”精神之时代背景研究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两弹一星”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子弹的出现原子弹作为人类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在爆炸时,其能量能够通过冲击波、光辐射、贯穿辐射等起到破坏和杀伤作用。

1942年,美国政府召集当时世界上顶级科学家对核能技术进行研究,同时制定“曼哈顿计划”用以研制原子弹。

1945年7月,美国第一颗以核能技术为主的武器导弹试验成功。

1941年12月6日,美国政府决定在日本投放原子弹。

最终,日本政府于同年8月15日宣告无条件投降。

至此,原子弹直接体现的威力以及其背后所展现的军事实力在日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再到国际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以原子能技术为基础的导弹武器装备始终是维护国家领土安全和捍卫主权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两级格局的形成1939~1945 年,人类经历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世界人民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随着战争的结束,国际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美苏两级对抗的局面。

苏联一方面加大对与美国军事竞赛的较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军事装备上;一方面积极加强与中国等国家的合作交流。

在美苏长达三十年的冷战中,亚洲拉丁美洲等其他国家虽然处在艰难境地中谋求生存,但是仍旧不忘记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日后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国外背景一方面,来自西方国家的武器威胁。

原子能裂变或聚变产生的巨大杀伤力和威慑力开始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它能够在国际政治关系中成为与对手谈判的重要砝码。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久便发动了朝鲜战争。

次年10月,朝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援助下使美军大败。

杜鲁门政府在当时的记者招待会上甚至表露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的计划。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于2006年的10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成立,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的分支机构。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的宗旨是:全面总结两弹一星伟大工程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致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与要求,围绕系统总结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这一中心展开工作。

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组织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包括两弹一星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编撰出版两弹一星史集和相关刊物,组织国内外两弹一星学术交流活动;总结两弹一星成功经验,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关系,向政府和军队职能部门提出有关国防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政策性建议。

二是开展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和国防现代化教育包括组织建设“两弹一星精神和国防现代化教育基地”,开展两弹一星精神红色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并推出相关的影视作品、传记和大型数据库,以及科技产品、娱乐互动、拓展培训等红色文化经营战略。

打造特色、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产业。

三是探索国防工业走军民融合改革发展的路子走军民融合之路,是党的十七大在新时期对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伟大战略部署。

本会积极参与并推动政府和军队相关领导部门、装备与科研、企业、院校等单位开展相应的军民融合科技发展峰会、科技论坛、研讨会、技术与产品展示会、论证会、鉴定会、演示验证、订货会等活动,为探索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提供各种可能的交流平台。

两弹子星历史研究会自成立以来,由打好基础、起好步,到各项工作逐步展开/先后组织开展了两弹一星历史资料和实物的收集、整理,组织编写两弹一星人事记,征集两弹一星回忆文章,组织撰写两弹一星主要领导及作出突出贡献科学家的书籍和文章,组织参与有关两弹一星历史的纪念活动,组织《当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历史文献专题片的拍摄,组织参与“两弹一星国防现代化教育基地”筹备及建设,参与组织首届“中国军工企业走军民融合之路高峰论坛”等项工作。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的两弹一星是如何诞生的?1.1 原子弹的诞生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备受考验。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急需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因此,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性,开始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工作。

1955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两个比较加之一项差别”的口号,其中一项差别就是要发展核武器。

同年,中国成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展开了核武器的研发工作。

195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是中国军事科技史上的一大事件,也是中国两弹一星的第一步。

1.2 氢弹的诞生在研制出原子弹后,中国的科研人员开始了氢弹的研发工作。

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数百倍。

因此,中国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技术支持来完成氢弹的研发。

1967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氢弹,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核武器和氢弹的第五个国家。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国的两弹一星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人造地球卫星的诞生除了核武器,航天事业也是中国的重要领域。

1955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目标,这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的航天能力的国家。

这一事件让中国的科技实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两弹一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1 国防实力的提升中国的两弹一星的诞生,让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和氢弹的国家。

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的国防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中国的两弹一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让中国的国家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科学技术的成就,指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

其核心是新中国成立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能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重点是科学技术的成就。

1.目标:掌握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知道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重大意义,了解“863计划”的内容及其进展。

2、分析:掌握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了解其意义,是中国人民勇于攀科学高峰的壮举。

知道袁隆平培与“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与推广。

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了解“863计划”的缘起,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及其内容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产生这个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不足。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协助学生形成独立分析问题的水平,其中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理论。

问题一:“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核能和航天领域当中的成就。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教师适当补充,并提出问题。

问题1: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问题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它爱好和平的国家实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问题3:原子弹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4:我国的导弹研制是如何实行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1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实验成功;○21966年10月,我国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成功。

两弹一星 尘封岁月

两弹一星 尘封岁月

48 小康INSIGHT CHINA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COVER STORY 封面故事伟大的事业铸就伟大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两弹一星 尘封岁月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玲“消失”的科学家们1958年8月,北京,平素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当时,邓稼先34岁,他的妻子许鹿希30岁,两人结婚5年。

拍完照片后,邓稼先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直到28年后,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多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

这张全家福如今就挂在“两弹城”邓稼先旧居中,静静诉说着一段往事。

1958年,回国8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原子核物理的邓稼先领到一份“绝密任务”。

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主任的钱三强找到邓稼先,郑重地对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邓稼先心里明白,搞原子弹这个“大炮仗”不仅非常危险,而且非常艰难,甚至必须隐姓埋名。

尽管如此,年轻的邓稼先还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这一年,他进入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并很快成为一名关键人物——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

“596”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中国在研制原子弹初期,得到了苏联的帮助。

然而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带走了图纸资料,并声称“中国要是离开我们的援助,休想在二十年内造出原子弹来”。

为了记住这一天,九院以“596”为第一颗原子弹工程代号。

为了争口气,中国的科研人员发愤图强,日夜三班倒,1年多的时间里,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后,时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邓稼先满怀豪情写下的诗句。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下的“两弹城”,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简称九院)旧址,曾经是我国最神秘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9位先后在这里工作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当代科技史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当代科技史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当代科技史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当代科技史研究分会(以下简称科技史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18年5月16日上午在京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秘书长张星星、副秘书长赵明新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理事长助理张学举、秘书长张岭出席会议。

国史学会朱佳木会长代表总会向科技史研究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当代中国科技史是新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重要佐证。

正是它的艰苦历程和辉煌业绩,向当代中国科技史研究者们提出了责无旁贷的时代课题,也给当代中国科技史研究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珍贵史料”。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代科技史研究分会的成立正当其时,急需有一种社会组织、学术团体,把分散在中科院、工程院、科技部、国防部门和科协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开展作为共和国史组成部分的科技史研究;新中国近70年的科技发展史中有许多经验教训,需从国史的角度加以总结吸收,这既是对眼下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的有力回应,也是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切实运用。

”王扬宗副会长宣读了国史学会关于科技史分会成立的批复,李真真会长做工作报告。

她回顾了科技史分会筹建的过程,报告了科技史研究分会的章程、组织架构以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等。

科技史研究分会与会顾问曹效业教授、方新教授、郭桂蓉院士、葛能全研究员、罗伟研究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所长,围绕分会章程、分会功能及作用以及分会的工作重点等方面,从战略层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指出,科技史研究分会要着重在推进学科建设、研究队伍建设、史学方法教育等方面有担当、有作为;要从事业发展史、机构史、重大科技计划(规划)史、成果史、人物史等方面构建科技史研究分会的研究框架,开展史学方法研究;坚持“历史要真”,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通过鉴别史料进行研究,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要进入到当时的环境中来理解;要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团结和组织国内外当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力量,逐渐扩大队伍。

清华大学校庆贺信

清华大学校庆贺信

清华大学校庆贺信清华大学校庆贺信,清华大学,百年名校,为大家献上清华大学校庆贺信清华大学校庆贺信值此清华大学建校**周年之际,我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年来,清华大学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开创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形成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站在新的起点上,清华大学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衷心祝愿清华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20**年4月22日清华大学校庆贺信篇清华大学:百年华诞,青史流芳!值此清华大学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向清华大学领导、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最热烈、最诚挚的祝贺!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建校以来,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光大“行胜于言”的校风,践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形成了“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

清华大学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

世人瞩目清华,热爱清华,颂扬清华,清华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中国的“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辉煌伟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

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

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

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简历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

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个人概述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两弹一星红色教育研学活动方案

两弹一星红色教育研学活动方案

两弹一星红色教育研学活动方案摘要:一、引言二、活动背景及意义三、活动目标四、活动内容五、活动安排六、活动预期效果七、结语正文:一、引言为了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特推出“两弹一星红色教育研学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回顾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人们对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二、活动背景及意义“两弹一星”是我国自立自强的象征,它展示了我国在核武器和人造卫星领域的重大突破。

此次活动旨在让参与者了解这段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科学素养。

三、活动目标1.增强参与者对两弹一星历史的了解,传承红色文化。

2.培养参与者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

3.提高参与者的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四、活动内容1.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介绍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研制过程及背后的感人故事。

2.实地参观:组织参观相关历史遗址,如原子弹、氢弹试验基地,卫星发射基地等。

3.互动体验:开展科技创新主题活动,如科普知识竞赛、创意科技作品展示等。

五、活动安排1.活动时间:为期一周2.活动地点:全国各地相关景点及教育基地3.活动对象: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六、活动预期效果1.增强参与者对两弹一星历史的认识,提高红色文化传承意识。

2.激发参与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参与者的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七、结语通过开展两弹一星红色教育研学活动,让我们共同回顾那段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历史,激发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中国的两弹一星科学家是指我国在核武器和人造卫星领域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

其中,两弹指的是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则指的是我国首颗成功发射的卫星东方红一号。

以下是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简介:1.钱三强原子弹研制组织的副组长,曾主持原子弹的三个重要环节:核心部件的设计、质量特性的试验以及装配与测试。

1956年,钱三强被授予中国核工业杰出科技工作者称号,同时成为第一批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人员之一。

2.邓稼先中国核工业和卫星事业的奠基人。

他在1956年担任过“两弹元勋”之一叶剑英逝世后的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58年,邓稼先接替钱三强,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

1960年7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3.杨振宁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破解原子核组成谜团的“质子-中子模型”。

1964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科学家。

杨振宁曾不断对原子弹射程、弹头重量等重点技术进行研究,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4.朱光亚中国核武器计算机模拟系统始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大气学之父”。

他为中国计算核武器过程建立数值模型,开创了中国核武器计算机模拟的先河。

朱光亚也是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实体产生者之一”,后来他成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

5.聂荣臻中国军事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55年,聂荣臻从国外学成归来,被任命为原子弹研究队伍的军事代表。

在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的组织下,聂荣臻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员物资供应,被誉为“两弹元勋之一”。

以上是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主要资料,他们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邓稼先和钱学森等 都是无私奉献,忠 厚平实,真诚坦白, 有胆有识,身先士 卒,对祖国、民族 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的杰出科学家。
两弹一星精神——“热 爱祖国、无私奉献,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大 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社 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 体现。其核心是科技创新。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 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 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 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而“两弹一星的精神”象征了 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 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 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 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 域。在政治语汇上,类似台湾的“发展绿色硅岛”、“新 竹科学园区奇迹”、“两兆双星”等。
1964.6月 中近程地对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指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 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 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 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70,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 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 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核武器的一种。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 点燃氢的同位素氘等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 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聚变 弹 、热核弹、热核武器。氢弹的杀伤破坏 因素与原子弹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得 多。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 TNT当量,氢弹的威力则可大至几千万吨 级TNT当量。还可通过设计增强或减弱其 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其战术技术性能比原 子弹更好,用途也更广泛。

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回顾和重大意义

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回顾和重大意义

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回顾和重大意义一、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背景1.1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面临着国家安全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国际上,冷战格局下,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在核武器和太空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我国的国土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

1.2 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催生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迫切需求。

我国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和航天技术,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这是我国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进程2.1 发展核武器技术的历程2.1.1 1955年,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历经多年艰苦努力,1964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2.1.2 经过短短十年之后,1974年,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实现了核武器技术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核威慑力量。

2.2 发展航天技术的历程2.2.1 1970年,我国政府决定启动自主研制运载火箭的工作。

1980年7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2.2 随后,我国不断发展航天技术,相继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等系列重大任务,成为世界上航天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三、两弹一星事业的重大意义3.1 国家安全意义3.1.1 发展核武器和航天技术,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核威慑力量。

3.1.2 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具备了自主发射卫星的能力,实现了国家在太空领域的独立运行,为国家信息化、电子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3.2 社会发展意义3.2.1 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为国家的团结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2.2 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两弹一星科学家简介

两弹一星科学家简介

两弹一星科学家简介引言两弹一星是指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历史事件。

这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一颗拥有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大国。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依靠一支优秀的科学家团队来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在这其中,两弹一星科学家功不可没。

本文将重点介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背景和主要贡献。

一、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2009年),中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专家,也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两弹一星的研究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钱学森曾在美国工作多年,参与了日后成为美国航天史上重要里程碑的“火箭宝贝”计划。

回国后,他成为了中国导弹研究的领军人物,负责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阶段。

钱学森在中国导弹研究领域做出了众多开创性的贡献。

他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致力于培养后继人才,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是在钱学森的指导下成长起来。

他的领导才智和贡献被广泛认可,并荣获多个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二、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2008年)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火箭专家,也是两弹一星科学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在核武器和航天领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奠基人。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包括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596计划”以及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第一炸”的成功。

他的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五大核武器大国之一。

除此之外,邓稼先还致力于提高中国的航天技术水平,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乌兰夫乌兰夫(1936年-2006年)是著名的中国核物理学家和导弹专家,也是两弹一星时期的重要科学家之一。

他热爱科学研究,才华横溢,对中国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乌兰夫参与了中国的导弹研究工作,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

他负责指导和领导了中国多个核武器和导弹项目,推动了中国军事科技的进步。

他的研究成果使中国的导弹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为中国的军事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两弹一星”成功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两弹一星”成功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两弹一星"威功之fit是如何揭开的文I胡新民《党史博釆》-221第4期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人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一直令外国人很困惑。

上个世纪80年代,来华访问的美国航天界专家,当面向后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院士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当时经济那么落后,条件那么艰苦,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创造了这个奇迹?”孙家栋脱口而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因此,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世人来说,"两弹一星”是怎样成功的仍然是一个迷。

那时,距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经30多年了。

但由于各种原因,那些为国家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科技专家仍然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聂荣臻之女聂力中将感到此时应当将这段历史公布于众,于是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央领导人反映。

史林折植与此同时,1999年5月5日,原中科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国务委员张劲夫发表了长文<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一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引起了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响。

党中央经过研究,于1999年9月18日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不久,一大批反映"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的史料陆续问世。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揭秘”的史料,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客观地了解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从而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履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他们为什么纷纷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效力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21位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他们不但亲眼目睹了新旧两个中国社会制度的天壤之别,而且也亲眼目睹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不同,因而认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标要求】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意义。

【重难点】了解现代科技进步的成就了解现代科技进步的原因、影响,辩证看待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名词解释】♦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核心,以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革命发源于美国,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新技术革命:从70年代初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发展中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问题引领】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主要有哪些技术?2.计算机发展体现出哪些趋势?3.现代科技进步呈现怎样的特点?受到哪些因素影响?4.结合课上所给材料,请思考原子能时代给人类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5.结合课上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二战以来现代科技进步的原因?二、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现代科技进步具有哪些革命性意义?提示: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国际关系方面、生态环境方面2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列举信息网络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3 .小组讨论:随着人工智能日渐成熟,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岗位被机器人占领,未来处于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的路在哪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知识框架】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现代品送罗现代森隹进步现代版退步现代瀛衅原子能技术物佞采与新 【课后小练】1.2019年10月20日至22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举行。

大会主题为“智能互联开放合作一一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B. 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C. 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D.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2.二战后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飞入太空,1969年美国航天员第一次登上月球,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

正规社团“山寨化”,无非是为跨界捞钱

正规社团“山寨化”,无非是为跨界捞钱

龙源期刊网
正规社团“山寨化”,无非是为跨界捞钱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19期
对于一些社团分支机构下面违规再设机构、“小头戴大帽子”的乱象,正在受到职能部门的重视。

日前,国家民政部对2017年以来民政部处理的5家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管理违规案例,进行了通报批评。

以中国萧军研究会来说,顾名思义,本身就是以研究作家萧军为宗旨的民间组织。

国家明文规定,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不得以各类法人组织的名称命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家”等字样,中国萧军研究会却自说自话地设立了一堆违规的机构:“中国国家工美协会”“中国好京剧企业家联合会”“中华彭祖文化研究促进会”“中华道医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本是一个历史研究的社团,旗下设有“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它却违反国家规定,在分会下面又设立了分支机构——所谓的“两弹一星军民融合专业委员会”,然后顶着这顶闪闪发光的“军民融合”的帽子到处“打秋风”。

一些有资质的社团,挖空心思去分设一些和社团章程八竿子打不着的“委员会”,就是变着法子,把正规的招牌变成跨界捞钱的买卖。

最近什么来钱快,就直接挂上什么委员会,军民融合、养生、互联网金融、担保……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节外生枝”的社团的生财之道,无非是收会员费、搞讲座、搞排名,到各地招摇撞骗,捞外快,铜臭味儿十足。

而这一切是以损害国家的信用作为代价的。

你说它们不是山寨的吧?机构本身并没有在民政部做登记。

你说它们是山寨的吧?总会还都是有资质的社团组织。

打击“山寨社团”不容放松,打击正规社团的“自我山寨化”更应该得到重视,因为后者是权力的腐败。

两弹一星历史故事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故事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故事简介
两弹一星(英文:“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Project,又称:“两弹一星”工程),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组织研制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工程简称。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转载]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原文地址: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作者:常远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于2015年10月21日下午在北京举行,张震寰将军(1915.10.21~1994.03.23)的生前友好及同道40余人出席。

当日既是中国的重阳节,又是根据著名科幻电影《回到未来(II)》[Backto the Future (II)]而创立的“回到未来”日(“Back to the Future”Day)。

“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代表合影(个别代表合影时缺席)。

[2015年10月21日]“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代表合影(个别代表合影时缺席)。

[2015年10月21日]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第2届理事长黄静波之子黄少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生产管理局原政委)在“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介绍张震寰将军生平。

[2015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国防科技战线上的优秀领导者、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张震寰同志,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于1994年03月23日23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张震寰同志祖籍福建省闽侯县,1915年10月21日生于北京。

1936年09月参加革命,1938年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01月入伍,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0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1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亦曾荣获2级独立自由勋章、2级解放勋章。

他是第5届、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曾主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要武器装备系统、项目及武器战术技术论证工作,参加了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等试验和“银河”亿次计算机研制的组织领导工作,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9.18”和1932年“12.8”事变后,正在中学读书的张震寰同志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
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历史文献专题片的拍摄,组织参与“两弹一星国防现代化教育基地”筹备及建设,参与组织首届“中国军工企业走军民融合之路高峰论坛”等项工作。

研究会领导
名誉会长
迟浩田李旭阁伍绍祖刘杰刘西尧刘纪原
特约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
于敏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屠守锷
黄纬禄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
上官世盘王可立包富红孙维昌朱佳木许鹿希
李殿仁李佩李英杰李鹰翔刘从军杨桓
杜祥琬沈荣骏沈椿年张建启胡世祥胡思得
姜延斌聂力袁连启钱海浩钱振业栾恩杰
戚发轫
理事长
张翔
副理事长(以姓氏笔画排列)
马国惠王森方向明田东风吴卓杨柏龄
张星星徐长友戚庆伦霍玲
理事长助理
张学举
秘书长
张岭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纲要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国史研究的亮点之一。

为理清我会该项研究的内容与范畴,规范和指导研究工作的开展,制定该纲要。

一、“两弹一星”历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振兴进程中,为了国家长治久安,集中全党、全国、全军之力,成功开展的一项伟大事业。

它所产生和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集中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以及参加该事业的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们对党和国家,对国防科技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无穷创造力。

历史昭示未来,在新世纪新阶段到来之时,我们重新回顾和认识这一国防尖端事业从英明决策到成功实施的整个过程,将“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光大,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开展该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加紧收集和挖掘“两弹一星”宝贵史料
由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及工程的艰辛和宏大,工程参加者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大多鲜为人知,见证这个伟大事业的公开史料本来就少。

加之长达半个世纪时间的流逝,亲历“两弹一星”事业的领导、专家大多年事已高,有的甚至离开了人世,必须加快抢救、挖掘,把分散的史料集中起来,整理编撰,系统成册,传世于后人。

(二)全面系统地总结“两弹一星”历史经验
“两弹一星”事业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直至今天仍然彰显其巨大的战略价值。

通过系统研究,全面梳理和总结“两弹一星”从决策、研制、生产、试验到成功运用,从技术到武器,从部队装备到战斗力形成的宝贵经验,特别是深入研究“两弹一星”产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三)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项研究,把历史回顾与现实启发结合起来,揭示和诠释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后人深切地体会到老一辈人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
人格魅力,永远牢记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

三、“两弹一星”的概念、内涵及历史定位
“两弹一星”是我国自行成功研制的原子弹、氢弹、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武器和高新技术的简称。

改革开放前,出于保密原因,对该领域的工作曾代称为尖端武器、尖端技术。

改革开放后,习惯称之为“两弹一星”。

作为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国防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的内涵是中国独立自主建立并发展的核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事业以及战略核力量的统称。

其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两弹一星”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全面的封锁和打压,多次对我实施核讹诈、核威胁。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国防建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为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装备保障,促进了我国战略威慑体系的形成。

我军核反击能力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二)“两弹一星”深刻影响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战略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明显加大,成为举足轻重的、对美、苏等世界强国的世界战略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核大国。

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改观,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形成、中国实现与美国、苏联等强国关系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进展得以实现。

(三)“两弹一星”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两弹一星”等重大国防工程的努力,我国建立起核、航空、电子、兵器、造船、航天等工业部门,开辟了原子能、飞机、电子、光学、舰船、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拉动了冶金、机械、化工、材料等一批传统工业部门较大程度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由农业国向工农业大国的迈进。

不言而喻,“两弹一星”事业为我国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

同时,依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两
弹一星”事业,也为我国进一步向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两弹一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体制制度方面的优越性
“两弹一星”作为新中国最尖端的国防战略工程,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依托全党、全国、全军之力,采取集中统一领导的方法取得的。

在各项目和型号研制的过程中,除了中国科学院和核工业、航天工业等核心力量外,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近千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了攻关会战。

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下,统一组织国防科技工业和全国有关科研、工业部门的力量,互相协作,联合攻关,是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建设祖国,富国强军的宝贵经验。

(五)“两弹一星”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显著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两弹一星”领导者和研制者们在创造有形的国防尖端物质成果的同时,也以他们的热爱、执着和智慧,谱写了一曲辉煌的时代凯歌,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弹一星”精神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弘扬“两弹一星”伟大精神,将进一步丰富完善我国特有的精神文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激发和培养全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