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2)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学院:专业:姓名:学号: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课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哲学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使我们知道怎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

对于在研究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看待。

面对生活我们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乐观积极的生活。

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辩证发展创新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is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in ou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It not only makes us learn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us know how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hould have.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of dialectical, sustainable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vision to look at. In the face of life, we should tak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to positiv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to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y.Key words:Natur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DialecticalDevelopment Inn ovation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1. 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理论,旨在探索自然界的发展与变化。

它与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不同,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运动发展的规律。

本论文将深入阐述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原理自然辩证法源于古希腊哲学家黑格尔,后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展与完善。

其核心概念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量变转化为质变等。

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基于对自然界事物运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和对立推动的。

3.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1 自然辩证法与物理学自然辩证法对物理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矛盾和对立的认识上。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对相互作用和对立力量的研究。

通过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物理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例如,通过对矛盾和对立力量进行分析,物理学家可以预测和解释自然界中的复杂现象,如量子力学的奇特现象和宇宙的起源。

3.2 自然辩证法与生物学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是生物体的发展和进化过程。

通过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生物学家能够探索生物体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和对立。

例如,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对立力量的研究,生物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平衡的维持等。

此外,自然辩证法也对人类的遗传学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3.3 自然辩证法与化学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的变化和反应规律的学科,也积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

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内在矛盾进行研究,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也对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4. 结论自然辩证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自然界发展与变化规律的哲学理论。

通过对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自然辩证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中,自然辩证法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以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与启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认识自然界和科技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案例,探讨自然辩证法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科技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引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自然辩证法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在科技领域的应用以及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1.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及特点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对立统一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3. 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1)观察与实验(2)归纳与演绎(3)分析与综合三、自然辩证法在科技领域的应用1.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在物理学领域的应用以量子力学为例,自然辩证法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2)在化学领域的应用以化学键理论为例,自然辩证法揭示了化学键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3)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以生物进化论为例,自然辩证法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2. 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1)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以互联网技术为例,自然辩证法揭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

(2)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应用以太阳能技术为例,自然辩证法揭示了新能源技术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3)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例,自然辩证法揭示了生物技术的发展规律。

四、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启示1. 坚持客观性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在科技发展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2. 坚持发展性原则,推动科技创新自然辩证法强调发展性,要求我们在科技发展中不断探索新领域,创造新技术。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携手共建美丽中国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呈现出新特点。

人类征服利用自然的自信心,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地得以增强;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大自然越来越频繁地以不同的方式提醒人类:必须更加谦卑地对待自然规律。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

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

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焦点。

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自然的辩证法是客观逻辑,人类对客观逻辑揭示和认识的中介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愈益发展,愈益揭示: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不停运动的和谐整体。

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破坏自然平衡,不能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重点,世界各国也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都知道,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

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社会的一切思考和决策都不得不以全球性的人口困境、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为背景,不得不考虑人口、生态、资源困境对社会发展的强制约束。

人口、资源、环境相关联的人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辩证推理的方法,试图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首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自然资源,而环境保护则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

没有经济的发展,就很难保护环境。

然而,环境的破坏也将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需要协调和平衡。

其次,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保护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健康状况等,这些都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例如,投资于清洁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将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环境保护也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压力往往导致环境的损坏和污染。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一些企业会忽视环境问题,过度开采资源,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却会对环境和人民的健康造成长期的损害。

因此,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需要寻找一种平衡点,既要追求经济的增长,又要保护环境。

要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制定,确保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的规定。

其次,推动科研和创新,发展清洁技术和绿色产业,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鼓励企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此外,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另外,国际合作也是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各国可以通过共同制定环境保护的标准和准则,共享环境保护的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自然辩证法》论文—对自然观的认识与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论文—对自然观的认识与学习心得
(3)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解。如前所述,自然是历史的,因而自然观就要关心自然的这一历史过程,这不仅要求人们对自然的构成、本原、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结构性的剖析,更要关注其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动态中体悟其全貌,在发展中领悟其真相,只有达到了历史的认识高度与深度,自然才不是不可思议的、或专跟人作对的怪物。惟其如此,人作为“宇宙之精灵”才有其真正的现实意义[4]。
二、自然观的具体含义
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本性的理性把握和哲学提升,属于人类认识的一种形态。它亦有三层具体的含义:
(1)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解。即从科学的角度正确回答诸如“自然的本原是什么”,“自然由哪些部分构成以及以何种方式构成”,“自然自身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和途径是什么”,“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如何在自然中实现自身的目的”等问题。因而正确的自然观首先必须基于具体的科学认知成果才能得以确立,只有从已有的科学理论中加以概括才能得以显现,而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从某种信仰式的抽象原则出发,臆造出自然的本质和联系。
(2)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解。运用已有的科学成果说明自然的本性并不等于这些成果本身,自然观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其立足点、研究方法和最终的结论是哲学的。亦即对上述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抽象概括。自然观昭示给人们的是自然本性的“一般”而非“特殊”,是自然本性展示的“全程”而非“局部”,是在对自然本性进行分析、归纳基础上的理性抽象与辩证整合而非细节描述和直观理解,它要用概念逻辑在思维中再现自然的系统本性和辩证规律,从而为人对自然的认识提供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因而正确的自然观将有助于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

自然辩证法3000字论文

自然辩证法3000字论文

自然辩证法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中事物发展和演化规律的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通过对事物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规律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影响和转化。

本文将对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探讨。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辩证法的分支,最早由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着内在的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很高的重要性,在《易经》中就有“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等观念,揭示了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发展,经历了古代哲学家、现代科学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内在联系自然辩证法认为,各个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和联系而发展和演化的。

比如,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过程。

统一性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统一性,即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对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事物的统一性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基础。

例如,在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矛盾和斗争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现象,矛盾和斗争驱动事物的发展和演化。

这种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例如,在自然界中,物种之间的竞争和适应环境的斗争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生态学自然辩证法提供了一种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关系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律。

生态学家们通过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

农业科学自然辩证法在农业科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农业科学家通过对农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的内在规律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稳定性。

自然辨证法论文

自然辨证法论文

⾃然辨证法论⽂⾃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伟⼤促进作⽤中国⾃然辩证法研究⼀直坚持关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理论问题。

新中国成⽴后尤其是改⾰开放以来,中国⾃然辩证法更加密切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发⽣的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予以研究,提出⾃⼰的看法,从⽽引起了党和国家的⾼度重视。

⼀、⾃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然观和⾃然科学观,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

⾃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单独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从恩格斯《⾃然辩证法》这部著作的翻译出版开始的。

1949年新中国成⽴后,⾃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进⼊了⼀个新的历史阶段。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组织⼒量⼤量翻译出版有关⾃然辩证法的著作,在⼴⼤知识分⼦中开展了学习和研究⾃然辩证法的热潮。

[1]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了改⾰的春天,也迎来了科学时代的春天,⾃然辩证法在中国再度发展。

30年来,⾃然辩证法在中国演化成科学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相联结的桥梁。

它作为哲学的⼆级学科,就科学技术本⾝及其与经济、社会、⽂化相联系的各个⽅⾯进⾏哲学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批判地吸收了历史上和当代该领域其他学派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较⼤的学术成就和社会效益。

在改⾰开放和科学技术⾰命两股时代潮流冲击下,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框架有了重⼤突破,研究内容有了新的拓展,陆续分化和形成了⼀系列专门的学科分⽀和⽅向,如科学学、未来学、科学哲学、科学⽅法论、科学技术思想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

与此同时,各门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也得到了更深⼊的研究。

[2]⼆、中国⾃然辩证法的中国特⾊在中国这块热⼟上成长起来的中国⾃然辩证法,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然辩证法理论与中国⾰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创⽴者和推动者,是⼀个“⾛出书斋的”,具有中国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然辩证法论⽂《⾃然辩证法》结课论⽂由全球化问题引发的⼈与⾃然关系的思考学院:⼟⽊⼯程学院专业:结构⼯程姓名:****学号:1320814020092013年 11 ⽉05 ⽇由全球化问题引发的⼈与⾃然关系的思考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类⼲预⾃然的⼿段及强度不断加强,从⽽也带来了⼀系列不利于⼈类⽣存发展的负⾯效应。

严峻的环境形势表现为⼈⼝问题、森林与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地退化、⽔⼟流失、⽔资源短缺等,导致⼈与⾃然关系的失调。

全球化问题的涌现说明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与⾃然的关系,辩证的看待⼈与⾃然的关系。

为了保证⼈与⾃然和谐相处,必须⾛可持续发展道路,从⽽促进⼈与⾃然的协调发展。

关键字:全球化;⼈与⾃然;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是指在科学技术的作⽤下,世界各国和社会之间形成⼀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

全球化涉及众多领域,⼈与⾃然的关系亦是其中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类对⾃然的⼲涉能⼒⽇渐增强,使全球化问题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

全球化问题是指⼈⼝问题、不可再⽣资源问题、粮⾷问题、⼯业化问题以及⽣态平衡失调等交接在⼀起的综合性问题]1[。

⼀、全球化问题的现状(⼀)⼈⼝问题与环境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书中就曾预⾔:世界⼈⼝的增长将以指数速度增长]2[。

联合国⼈⼝基⾦会组织宣布,1999年6⽉16⽇前后,世界⼈⼝达到60亿,按⽬前中等速度的⼈⼝递增,预计2025年将达到85亿,2050年达94亿,2100年将达108亿。

中国⼈⼝数量迅猛增长,已经超过了12亿,乃世界之最,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障碍,⼜是中国⽣态环境的最⼤压⼒]3[。

⼈类为满⾜⽣活和⽣产活动的需求,⼀⽅⾯向⾃然索取⾃然资源和能源,另⼀⽅⾯⼜将⽣活和⽣产过程中产⽣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既要向⼈类提供⾜够的⽣存空间,物质资源和能源,⼜要接收、容纳并消化⼈类活动产⽣的各种排放物。

当⼈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环境所能提供的能⼒,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超越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时,环境质量下降,⼈类和其他⽣物的正常⽣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损害。

重庆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重庆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其意义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

值得庆幸的是,当今社会,人们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管如此,人与自然仍然没有形成和谐的发展关系。

对此,各国政府都出台相应政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我国,科学发展观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这标志着我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们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就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自然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受益,否则我们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关键词: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谐发展自然规律一、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而狭义的自然界则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人类要和自然和谐相处,指的是狭义的自然界。

人类生存在地球,依靠自然界供给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食物、气温、大气等等,自然界就是人类的母亲。

自然界赋予了人类生命和生存的条件,但是,人类现在的所作所为,却是像在糟蹋着自己的母亲,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母亲的给予的爱,却时刻伤害着自己亲爱的母亲!要保护好自己的母亲,我们就必须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很多理论。

《老子》一书中提出的“道生万物”、“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等思想,强调以主客交融和人性的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依循“道”的自然本性,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

从道的层面看,人与万物乃属于同一家园,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有机系统。

人类对自然系统所作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影响该系统。

我们应该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响其他物质和地球,去维护自然界的和谐秩序。

其次,要懂得尊重自然。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一、摘要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

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2)技术方法的特点之结构工程体现下面我将结合现今建筑结构的发展状况对技术方法的特点作简要介绍。

技术方法具有很多特点,其中包括目的性和客观性、功利性与折中性、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合性。

1、目的性与客观性。

技术是人们有目的地创造人工自然的活动。

技术方法总是与人们的一定目的相对应的。

目的性反映了技术方法的应用是以达到目的为前提和归宿的。

技术方法具有客观性,它以与客观因果性相符合为前提。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这项技术就是为了达到建筑物能够抵抗一定地震作用,同时建筑物本身不能发生彻底性性垮塌破坏的目的。

它是严格按照地震作用原理,根据抗震等级的不同来进行抗震设计的,抗震设计必须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功利性与折中性。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从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的关系角度看自然辩证法摘要: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根据19 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所揭示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一科学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建构了科学时代的科学世界观,为科学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为塑造人的科学精神、实现人的现代化、增强人们自觉抵制唯灵论、伪科学等蒙昧主义侵袭的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意义。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精神科学技术在千百万年前的蒙昧时代,人类的始祖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休戚与共、共生共息。

“经过多少万年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言语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达的基础就奠定了,从此就形成了人和猿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正是生产劳动决定了物种关系方面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提升,劳动锻造了人的有意识的大脑,使人类具有了反观自然的能力,从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揭示自然界的发展图景就成了人类孜孜以求的重要文化主题。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把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古代,人们思维观念的发展被材料的缺乏所束缚,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觉的猜测阶段;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9 世纪上半叶,随着占有材料的增多,力学、数学、天文学等已经达到了初步完成的程度。

然而,由于缺乏系统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在这时占了统治地位。

直到1755 年康德提出星云假说,才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随着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巨大发展,“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化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研究专业:姓名:班级:学号:自然辨证法与科学技术研究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研究自然辩证法,一定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一定要紧密结合四化建设的实际来搞自然辨证法的研究;一定要与其他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一定要加强学习,及时掌握国外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动态。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科学技术是以科学技术整体为研究时象,以理解科学技术本身为最高任务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与科学学、自然辫证法、科学哲学、科技史等相邻学科,既有交又、又有相异。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一、自然辩证法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

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而当技术一旦发生失控时还会造成更大的灾难。

如上就是20世纪全球所发生的最大的十大技术和工业灾难。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

具体地说:作为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要根据各门自然科学的丰富内容,阐明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层次结构和基本属性,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辩证过程,从而概括出整个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描绘出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图景。

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论文

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题目: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学生姓名:班级:学号: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思考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凸显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人们已经不能在科学与技术之间划上一条鲜明的界线。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

只有弄清楚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实两者协调发展。

只有深刻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我们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制定合理的科学技术政策,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字:科学、技术、辩证统一、科学技术一体化1、绪论今天,人们往往把“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名词简称为一个词:“科技”,尽管这种简称正确与否有待认真推敲,但他确实表明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马克思提出“科学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这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已日益成为生产过程中独立的、第一位的重要因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敏锐觉察出当代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发展的态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从技术发明的过程看,从技术目标的确立到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都少不了科学的应用。

在技术发展遇到难题时,则往往求助于科学理论。

这种情形表明,一旦科学上有了新发现,就能很快地在技术上得到应用。

而当代科学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具体到一项科技活动,人们在其中已经很难区分它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研究,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已经融为一体。

2、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和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为了弄清楚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先搞明白科学、技术的概念。

2.1科学的定义科学英文叫“SCIENCE”,最初人们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知识体系,科学是由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定律组成的有机系统。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科学的社会作用越来越突出,仅仅把科学看作单纯的知识系统就显得难以为继。

于是,有人提出另外一种看法: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自然辩证法是指辩证法在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中的应用。

它强调观察事物的全貌和相互联系,揭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不仅贯穿于整个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中,也贯穿于人类认识自然的全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辩证法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辩证统一。

辩证统一是指矛盾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贯通,最终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在自然界中,事物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矛盾的出现与解决,这种矛盾的统一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

例如,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分裂和细胞凋亡是矛盾对立的双方,通过细胞分化的过程实现了矛盾的统一,促进了生物体的发育成熟。

其次,自然辩证法还包括发展的辩证。

发展的辩证是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包含着质变和量变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发展从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而是包含了量变和质变的互相作用。

例如,气候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发展的辩证过程,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导致气候水平的质变,同时气候的发展也伴随着温度和湿度等参数的量变。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强调了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辩证统一。

客观性是指客观存在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性,而主观性则是指人类主体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客观事实的收集和数据分析,实现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们则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和行动来改造自然,实现对自然的控制。

最后,自然辩证法在人类社会的应用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面临着新的挑战。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坚持以人类社会的全局利益为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是为了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应用,是一种全面、系统地观察和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过程。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的存在。

这种学科在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和变化时,采取全面的、系统的和辩证的方法,以求解释事物的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

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存在着内在矛盾。

例如,在自然界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光与暗、热与冷、生与死等等,都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

而这些矛盾的存在,促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前进的动力来自于矛盾的斗争。

在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自然界的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强调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规律。

在自然界中,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是不断推进的。

例如,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它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有出现、发展、变化、消亡等阶段。

自然辩证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社会的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社会矛盾推动的结果。

例如,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矛盾不断产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总的来说,自然辩证法提出了一种对事物和世界的全新认识方式,即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全面和系统的观点看待事物发展变化。

它是解释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也是探索事物内在联系和矛盾的哲学思考。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促进人们的创新和思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精选6篇)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精选6篇)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精选6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篇1摘要:科学的自然辩证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及科学技术观,对于科学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以美国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电磁学上的科学发现为例,通过简要介绍了其自然哲学的来源、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来探讨自然观,科学观以及方法论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约瑟夫·亨利电磁学发现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观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技术观。

而这些正是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本文以美国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电磁学上的科学发现为例,通过分析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分析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发现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约瑟夫·亨利生平及其伟大发现约瑟夫·亨利(JosephHenry,1797~1878)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和卓越的科学领导人,终生献身于科学事业,历时长达半个多世纪。

在大部分我们所学的科学技术史中,亨利几乎是名不见经传的,我们看到永垂青史的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麦克斯韦预言并证实了电磁波,亨利在电磁学的成就似乎并不为人所知。

而实际上亨利最早发现了电流的自感现象,和法拉第差不多同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最早实现了无线电波的传播,甚至帮助贝尔发明了电话。

自然辩证法论文-我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论文-我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我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它不仅蕴含着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既关系着人类的现实生活,又关系着人类的最终理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价值。

除此之外,它还是我们反对形形色色错误思想、错误主义,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扫除精神障碍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方法论;思想价值;全球化正文: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自然辩证法学科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研究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进而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自然辨证法描绘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

自然辩证法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强调了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包括和涉及到很广泛的领域,用形象比喻说也可以把它看成为“大口袋”。

自然辩证法学科是开放的它的内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

另外,我们要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智慧的哲学,是以科学作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与科学结盟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始终都是自然辩证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浅析生态文明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院(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固体力学课程:自然辩证法姓名:陆大敏学号:1110301006浅析生态文明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陆大敏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110301006【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焦点。

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经典论述,它呼唤着人类的理性思维和哲学意识。

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启迪。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呈现出新特点。

一方面,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了令人类自己惊奇的程度,人用自己的活动证明了人的无所不能,人在自然面前是自由的1;另一方面,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威武雄壮的交响曲中,悲哀的旋律已清晰可辨,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终于认识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罪人是人类自己,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破坏自然平衡,不能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重点,世界各国也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而内容丰富的马克思自观,蕴含着许然多难能可贵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想、意识、理念和路径。

一 .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

它的主旨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着眼点是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

2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河西共生。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地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

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的研究随之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人们就生态文明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环境保护以求缓解或解决生态问题。

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哲学的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探讨。

二、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正确选择,是当代人类在探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的必然归宿。

当代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生态文明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题中的应有之义,它的一些理论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已经逐渐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决定性理论,在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在当前全球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中都显示了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7]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类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说明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

人类意识的能动性再巨大,也都不能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和被制约性。

人首先依赖于自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一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所以,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这与当代生态文明思想不谋而合。

这种观点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缺的自然物质前提。

自然界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是人类生产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基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母亲一样地去爱护自然。

如果人类保护和美化自然,自然就会造福于人类。

假设人类肆意破坏自然,自然必然报复人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

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同样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

劳动实践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它将劳动实践纳入自然系统及其演进的过程中,从而来把握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自然系统长期演进的产物,是大自然系统中物质变换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的环节,人连同人的劳动实践是属于大自然系统的。

所以人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就必须要对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加以规范。

通过合理、科学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来实现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将劳动实践看作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人对自然的支配征服过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首先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

[7]这种自然观孤立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动态的人类演进与静态的自然界相分离,把自然界视为静态的“固体”,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表明,人们应该以辨证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和处理生态问题。

自然界的发展和人类思维服从同样的辩证规律。

自然界不仅提供了生活资料、劳动对象,同时为人类提供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场所。

马克思不仅仅单纯阐述了人依赖自然,更重要的是人可以更好的改造自然界为我们服务。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辩证法的角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人类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它是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构建科学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思想原则。

三、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

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

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

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

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

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四.马克思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性原则的启示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强调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

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

马克思自然观所展现的实践视角和辩证思维方式蕴含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强烈主体性原则。

3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优化有人的系统的自然观,他坚决反对地界由一个物种来主宰,但他也反对把人降为“不是人”的一般动物的做法;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上,一贯主张“有主有次4的生态式”的人道主义,而不承认非人道的“自然主义”;他主张人类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大胆接受“自然赋予人类的那一份历史大馈赠”,而坚决反对放弃一切科学技术成就,重新回到同可怕的细菌病毒等物种一起分享平等的“超世文明”。

很明显,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特别强调以人的主体原则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立足于马克思的实践观,主体性原则应包括的内容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参照、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为原则、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

人应以主体的姿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对大自然的热爱实质上是对人类生命本身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爱护实质上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爱护。

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启示人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立足“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是人们认识和这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在人类还没有从动物当中分离出来之前,人和自然界是融为一体的,当然不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区别。

主客体关系是在劳动实践中生成的,通过劳动实践,人成为认识和变革自然的主体,自然界成为被认识、变革的客体。

因此,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人的实践性,人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自主、自为、自由的主体性特征。

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则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们必须坚持“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一主体性原则。

由于人是主体,在改造自然、占有自然的过程中,有责任、有义务去关爱大自然,而且必须人自觉地肩负起保护自然的重任。

但是,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原生态的美丽和完整,而是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在这一点上与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相对立。

马克思自然观所蕴含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路然径,即消除异化、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当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便形成了人类社会,并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但人始终是自界的一部分并与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发生对象性关系。

这样,便产生了以人为中心的一个关系链,这个关系链包括两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

实际上,人类所面临的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所展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紧张,但其在深层次上凸显出来的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紧张,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相适应的状况、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分裂,自然界再也不是人的无机身体,而是仅仅维持人的肉体存在的手段;也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而是凌驾于人之上的存在。

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必须摒弃异化劳动,将人从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的本质回归。

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联合起来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问、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把人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本质回归,就是实现符合自然规律的人性的回归,这种生态人性的回归是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