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总论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二)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 又名“十二原”。
(三)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的出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 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四)背俞穴
1.含义: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称为“背俞 穴”,以脏腑名称给各自的背腧穴命名
2)十二经别络: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络穴分出,
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别络从鸠尾分出散于腹部。
督脉:别络从长强分出散于头背。
2020/10/29
脾之大络:从大包布于胸胁。 17
经络腧穴学总论
十五络脉的作用
加强十二经脉在表里的联系 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脉联系
(四)十二经别
含义:十二经脉“离、入、出、合”别 行部分。是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阳阴阳阴带冲督任 跷跷维维脉脉脉脉 脉脉脉脉
2.特点:有具体循行路线;无直属的脏腑;无表里关系; 无逐经相接的关系;除任督二脉无所属的穴位
2020/10/29
16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三) 十五络脉
概念: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之躯干部的任
脉、督脉各一条络脉,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 络脉。
特点:1)分布体表,属经脉在体表的连属部分。
主要内容
1.经络与腧穴的概念和发展史
2.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病候、生理功能、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腧穴的分类、定位、主治、刺灸方法等。
第一节 经络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经络的含义、经络系统组成和分布。 2.掌握经络的基本作用。 3.熟悉经络的临床应用。 4.了解经络系统形成和发展,历代的代表著作。
八会穴
( eight influential points)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 气聚会的8个腧穴。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⑤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逐经相接,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

⑥交接部位:
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肝 经 胆 经 三 焦 经 心 包 经 肾 经
肺 经
大 肠 经 胃 经
脾 经 心 经
膀 胱 经
小 肠 经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示意图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②循行走向特点(流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③内属-定的脏腑: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④有阴阳、脏腑、表里络属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 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有络脉沟 通。
5、经络的临床应用

⑴诊断
是动病、所生病; 经络辨证
⑵治疗 ①循经取穴治疗疾病 ②病在经络、内脏者取皮部 ③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④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二、腧穴总论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分类。掌握腧穴的 定位方法。 2.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了 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远治作用
殊作用
⑴近治作用: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
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 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 点。
⑵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
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 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 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⑶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某些穴位 (同一穴位)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 素髎升压

经络腧穴学总论(教案)

经络腧穴学总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总论2. 课时安排:共24 课时3. 教学目标:(1)了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2)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3)学会运用经络腧穴学知识进行临床实践。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 课时:经络腧穴学概述1. 经络腧穴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范围和重要性第2 课时:经络系统1. 经络的定义和功能2. 经络的分类和分布3. 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第3 课时:腧穴系统1. 腧穴的定义和功能2. 腧穴的分类和分布3. 腧穴的定穴方法和临床应用第4 课时:经络与腧穴的关系1. 经络与腧穴的相互影响2. 经络与腧穴的相互作用3. 经络与腧穴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第5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临床应用1. 经络腧穴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2. 经络腧穴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 经络腧穴学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讲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2. 演示:展示经络腧穴的分布、操作方法等;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经络腧穴的感觉和作用;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运用经络腧穴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等情况;2. 课堂实践: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经络腧穴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经络腧穴学教材;2. 课件:经络腧穴学的PPT课件;3. 模型:经络腧穴模型;4. 视频:经络腧穴操作演示视频;5. 案例:相关临床案例。

六、教学活动与设计第6 课时:经络测量与评估1. 经络测量方法的学习2. 经络测量工具的使用3. 经络测量结果的评估与分析第7 课时:腧穴的诊断与治疗1. 腧穴诊断的方法与技巧2. 腧穴治疗的操作步骤与要点3. 腧穴治疗的临床应用实例解析第8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科研方法1. 经络腧穴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2. 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 科研结果的统计分析与解读第9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临床实践1. 经络腧穴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分析2. 经络腧穴学在临床中的实际操作演示3. 学生临床实践操作的指导与评价第10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未来展望1. 经络腧穴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2. 经络腧穴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3. 学生对经络腧穴学未来发展的思考与讨论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4. 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一、 经络腧穴总论

一、 经络腧穴总论

后 溪 督 脉 内 眦 颈
阴 跷 照 海 膈 喉 咙
列 缺 任 脉 行 肺 系
内 关 阴 维 下 总 同
公 孙 冲 脉 胃 心 胸
10)交会穴 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 交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 《甲乙经》。分布于头面、 躯干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十 一 脾 俞 十 二 胃
心 五 肝 九 胆 十 邻
胸 三 肺 俞 四 厥 阴
5)募穴

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 穴。分布于胸腹部。共十二募穴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十二募穴歌

心 主 包 络 厥 阴 也
膻 中 气 会 何 经 募
三 焦 募 在 石 门 穴
膀 胱 中 极 肾 京 门
气 会 膻 中 脉 太 渊
脏 会 章 门 腑 中 脘
7)郄穴
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 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 各有一郄穴)。首载于《甲乙经》 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十六郄穴

膀 胱 京 门 肾 水 泉
则痛”
⑵ 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 病邪传注的途径 ①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 ②内脏病变可累及经络“肝病胁痛” ③脏腑之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阴虚阳亢、肝郁犯脾”
5、经络的临床应用


⑴ 诊断方面(压痛、结节、条索等) ⑵ 治疗方面: ①循经取穴治疗疾病 ②病在经络、内脏者取皮部 ③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④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经络腧穴学经络总论

经络腧穴学经络总论

第一节经络总论概述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原意是“纵丝”,直行主线之意;又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分布较深,是经络的主干。

络:指络脉,有网络之义。

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较经脉细小,为其分支。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2.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3.经气(脉气、神气、真气、正气)1)泛指在经脉中运行的“气”,亦即指经脉的主要功能。

2)即经络之气,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包括原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十二经别经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络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络脉浮络孙络《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一)十二经脉(十二正经)1、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2、命名据阴阳、脏腑、手足而定。

1)阴阳:阴太阴(阴气最盛)——阳明(阳气最盛)阳少阴(阴气次之)——太阳(阳气次之)厥阴(阴气最少)——少阳(阳气最少)2)手足:手为阳,足为阴3)脏腑:⑴脏为阴①心、肺、心包为阴中之阳(位居横膈以上);肺为阳中之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包居其次②脾、肾、肝为阴中之阴(位居横膈以下);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⑵腑再分阴阳,据与脏表里关系作对应划分3、体表分布规律1)四肢部太阴——前——阳明内侧(阴经)厥阴——中——少阳外侧(阳经)少阴——后——太阳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八寸有交叉,内踝上八寸以下形成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间,足少阴肾经在后的特殊情况。

2)头面部阳经上行头面阳明经——面、额部太阳经——头顶、后头、面颊部少阳经——头侧部足厥阴肝经上达巅顶部。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⑶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比量法) • 以患者手指的某部折作一定分寸 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 ① 中指同身寸 法:中指屈曲时, 中节掌侧两端纹 头之间为1 头之间为1寸。 • 用于四肢取穴 的直寸、背部的 横寸。 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同身寸法: • 拇指指关节的 横度作为1 横度作为 1 寸 。 • 用于四肢部取 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横指同身寸法:
• 将食 、 中 、 无名 、 小指并拢,以中 指第二节横纹处 为准,四指的横 度为3寸。又称 一夫法”பைடு நூலகம்“一夫法”。 • 用于下肢直寸, 背部的横寸
• 手指比量法要在骨度分寸法规定的 基础上运用, 基础上运用,不能用此法量取全身 各部的穴位
(四)简便取穴法
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简 便易行的取穴法。 便易行的取穴法。 • 如列缺、百会、风市、合谷 如列缺、百会、风市、 等穴均有简便取穴法

经 经 脉
十二 经脉
奇经 八脉
络 系 络 统 脉 组 连 成

十五 络脉
浮络 孙络
十二 经别
十二 经筋
十二 皮部
经络主体
经 脉
络 脉
十二经脉 —— 运行气血
经 脉
奇经八脉 —— 调节气血
十五络脉 —— 统率诸络
络 脉
浮络孙络 —— 渗灌气血
经络连属
内部连属
外部连属
内 部 连 属
十二经别 —— 深入体腔
⑵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 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
• —— 以人体自然标志如五官 、 毛发 、 以人体自然标志如五官、毛发、
关节、 关节、肌肉等定取穴的方法 • <1>固定标志法: 固定标志法: 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 标志。 如五官、 毛发、 爪甲、 乳头、 标志 。 如五官 、 毛发 、 爪甲 、 乳头 、 脐部、 骨节的凹凸、 肌肉的隆起等。 脐部 、 骨节的凹凸 、 肌肉的隆起等 。 如膻中、天枢、太溪、 如膻中、天枢、太溪、昆仑

针灸学-02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针灸学-02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 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6
经络腧穴学总论
4、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7
经络腧穴学总论
体表反应点
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
(3)手指同身寸法
足三里( S36 )
足阳明胃经 犊鼻穴下
3寸,胫骨前 嵴外一横指
犊鼻
屈膝,在 髌骨下方, 髌韧带外侧 凹陷中取穴
(4)简便取穴法
合谷
在第一、二 掌骨之间,约当 第二掌骨桡侧之 中点取穴
44
经络腧穴学总论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是指患病时, 在身体上暂时出现的压痛点或反应点。
“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不问空穴,即得便快,或痛处,是 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45
经络腧穴学总论
3、腧穴的命名
46
经络腧穴学总论
4、腧穴的作用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2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任脉
循行 起于胞中,下出会
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
行至下颌,环绕口唇,沿 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
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
29
经络腧穴学总论
3) 冲脉
循行:起于胞中,下
出会阴后,从气街步起 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 上行。散布于胸中,再 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至目眶下。

经络腧穴学总论下篇

经络腧穴学总论下篇

八.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表——公后临列源自公孙通冲脉 内关阴维脉会合于心、 胸、胃
后溪通督脉 申脉阳蹻脉
合于目内眦 项、耳、肩
八.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表——公后临列
临泣通带脉 外关阳维脉
合于外眦颊 颈耳后肩
列缺通任脉 照海阴蹻脉
合于胸、肺 膈、喉咙
九.下合穴
1. 概念——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2.常用骨度表四——12、9
腋前纹头
至肘横纹
9寸
上肢
腋后纹头
至肘尖
9寸
肘横纹至
腕掌横纹
12寸
肘尖至腕
背横纹
12寸
2.常用骨度表五——19、18、14;16、13、3
髀枢至膝中
19寸
横上内辅上
18寸
下肢
臀横纹膝中
14寸
膝中外踝尖
16寸
内下内踝尖
13寸
外踝尖足底
3寸
三.指寸定位法(手指比量法)
是指以病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 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称为“同身寸”。
2.分布——小腿部:“胃三膀二胆一”。
3. 来源——《灵枢》“ 六腑皆出足之三阳”。 4.诊断——有一定临床诊断意义:胆病:阳陵 泉可有压痛;胃病:足三里可有压痛。
5.治疗——《灵枢》:“合治内府”,善治腑 病。
6.备注——《灵枢》“ 大、小肠皆属于胃”, 故其下合穴上、下巨虚在胃经;三焦主水,
十.交会穴
1.直指寸(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中节 内侧上下两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大全》
2.横指寸:
(1)拇指横寸——拇指第一节横度为1寸,即 古人所谓“一横指”。《千金方》
(2)四指横寸(一夫法)——2~5指并拢,中 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处的四指宽度为3寸 (1夫)。“医者指代,纠正误差”。简易法: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循行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十二条经 脉在人体上按照特定的路径循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循环体系。
主治
十二经脉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主治肺系病证,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大肠病证等。同 时,十二经脉还主治各自循行经过部位的病证,如足阳明胃经主治头面、口齿、鼻咽部病证等。
拔罐疗法:在经络腧穴上拔罐,以形成负压,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效 果。
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在经络腧穴上,通过皮肤 吸收药物成分,以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理的目 的。
刮痧疗法:用刮痧板在经络腧穴上进行刮拭,以 疏通经络,驱邪外出,治疗感冒、中暑等病症。
综上所述,经络腧穴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不仅在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还在其他疗法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价值。
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腧穴三络气血输 注的部位。
功能
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 里上下的作用。它能够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主治
03
腧穴理论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
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作用和特性,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三类。经穴 主要分布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奇穴则不在经脉上,但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 穴则是根据压痛点取穴。
命名
腧穴的命名多与其所在部位、形态、气血流注、功能主治等因素有关,如“足 三里”表示该穴位位于足部,可治疗脾胃疾病,“合谷”则表示该穴位位于手 掌合拢时的凹陷处,可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4) 络脉
概念:
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之躯干 部的任脉(身前)督脉(身后)各一条络脉, 及脾之大络(身侧),总称十五络脉。
功用:
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
34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十五络穴
手太阴肺经之络 手少阴心经之络 手厥阴心包经之络 足太阴脾经之络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之络 任脉之络 鸠尾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之络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之络 内关 手少阳三焦之络 公孙 足阳明胃经之络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之络 蠡沟 足少阳胆经之络 督脉之络 长强 脾之大络
偏历 支正 外关 丰隆 飞扬 光明 大包
21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腹 足
22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D、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23
经络腧穴学总论
1/17/2020
E、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腧穴学总论
目的和要求
(一)经络学总论 1、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的发现及形成发展。 3、熟悉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分布规律、表里络属。 4、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及相接规律。 5、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作用,掌握任、督二脉

经络腧穴学总论上篇

经络腧穴学总论上篇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六分。
5.腧穴与阴阳五行、天时气候关系:
❖ “五行生克,平衡阴阳” 运用五输穴阴阳五行生克关系,补虚
泻实,平衡阴阳。 ❖ “天人相应,顺时而刺”
人的气血活动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 响,选穴针刺时应随其变化而变化。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 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 血凝泣,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而调血 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 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素问》
2.腧穴含义—— 腧——古代通俞、输:输注、转输。 穴——原义为“土室”:孔隙、空隙。
3.腧穴名称演变—— 《内经》:“节” 、 “会” 、 “空” 、
“气穴” 、 “气府” 、 “骨空” ; 《甲乙经》: “孔穴”;《太平圣惠 方》 :“穴道” ;《铜人》: “腧穴” ;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六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六分。
小结与思考—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六分。
第一节 经络系统概貌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六分。
第一节 经络系统概貌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名称与手足阴阳关系——
1.内为阴,外为阳。 2.脏为阴,腑为阳。 3.上为首,下为足。
——脏腑-----手足-----阴阳。 4.“一阴一阳”与“三阴三阳”——阴 阳对立统一与生长消亡的动态过程。
❖ “背、悟并举”——“死记”与“思考” 并重:“死记”是基础,思考是主导。
❖ 培养兴趣——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六分。
第一章:经络概述
1.经络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2.历代论述—— 有关经脉的论述: 《灵枢》:“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医学入门》:“经者,径 也”,“脉之直行者为经”。 经脉的两大特点——“直行” ,“深 行”。

17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

17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
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
《千金翼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天象地理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日月
承山
上星
日月
山谷
合谷
璇玑
星辰
太乙
大陵
丘陵
梁丘
天象地理
后溪
大小
支沟
气冲
交通
水道
少海
水流
要冲
关冲
曲池
内关
(二)人事物象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鱼际
梁门
鸠尾
2.本讲思 考题
1.腧穴发展大体 经过了什么样的 过程? 2.“腧”、 “输”、“俞” 的异同?
“腧”、“输”、“俞” 的异同
古代,三字音义相通,有转输输注含义,通用; 近代,“腧”、“输”、“俞”在应用时则各有所指:
“腧”标明与人体形肉有关,腧穴是所有穴位总称; “输”特指五输穴,又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 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专指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穴 位。
(一)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二)定位、定名阶段
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逐渐 明确了哪些病症可在哪些穴位针 灸,从而又认识到,某些穴位有 明确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进而发 展到给腧穴确定位置并加以命名。
腧穴发展过程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 现和积累起来的,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无定位无定名阶段;定位定名阶段;定位定名归 经阶段。
腧穴名称演变
《内经》 “节” 、 “会” 、 “空” 、 “气穴”
“气府” 、 “骨空”
《针灸甲乙经》 “孔穴” 《太平圣惠方》 “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腧穴”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总论

03
反映病症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出入 的门户,能够反映人体各 种病症。
治疗作用
腧穴具有治疗作用,通过 刺激腧穴可调和气血、平 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定位作用
腧穴具有定位作用,可以 根据腧穴所在位置的不同 来诊断和治疗相应的脏腑 器官疾病。
03
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
经络的针灸治疗
舒经活络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沟通内外的重要通道,通 过针灸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 以舒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
特殊治疗
通过刺激具有特殊作用的穴位,如 八脉交会穴、八会穴等,可以治疗 某些特殊疾病,如头痛、失眠等。
经络腧穴在其他疗法中的应用推拿 Nhomakorabea拔罐
经络和腧穴理论在推拿中广泛应用,推拿师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和不 适症状。
拔罐是通过负压原理吸附在皮肤表面,刺激 局部的穴位和经络,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疼痛的目的。
经络腧穴总论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经络腧穴的基本概念 • 经络腧穴的生理功能 • 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
01
经络腧穴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十二经脉
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 三阴经、足三阳经,是经络系
统的核心。
奇经八脉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 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 脉的作用。
艾灸
刮痧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叶作用于皮肤表面的穴位 和经络,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刮痧是通过刺激体表穴位和经络,促进局部 血液循环,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的目的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达到治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作用:
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
运行气血 濡养全身。
3.特点(分布与相互关系):
(1)有规律的分布、循行(外行部分)
①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1)外行部分 手三阴——胸
头部、躯干 足三阴——胸腹
阳经属腑
手阳明—大肠 手三阳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足三阳 足少阳—胆 足太阳—膀胱
并有属脏者络于腑,属腑者络于脏的
“属络”关系
(3)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 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十二经脉的衔接)
①流注交接顺序
②交接部位: 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疾病传变层次 皮-络-经-腑-脏 疾病反应于皮部
十二皮部
3.分布:《素问·皮部论》“欲 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 然” 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 相通——“上下同法”。故十二 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并各有专名 (见P10表1-3)
十二皮部
关、阖、枢的本义是指
门户上的一些实物。 喻六经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病邪出入的门户; 诊断和接受治疗的门户。
(五)十二经筋
1.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 濡养、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 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
十二经筋
3.特点: ①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多按十二 经脉循行分布,以十二经脉名称 命名。如手太阴经筋。 ②均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 骨骼部,走向头面躯干。
十二经筋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
①加强表里经脉、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②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沟通 内外。 ③扩大了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
3.特点: 十二经别 ①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循行分布具有: “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 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 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 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循股外上行结于頄(面部) 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膈)
十二经筋
③与脏腑无联系 ④筋有大小、刚柔: 阳经经筋多大而刚, 阴经经筋多小而柔。
(六)十二皮部
1.含义:十二经脉循行的体表区域,亦 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2.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 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五、经络的作用及 临床运用
(一) 经络的作用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经络系 统的联络沟通,将人体构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 2.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内溉脏 腑,外濡腠理,营养全身,保持人 体的相对平衡。 3. 抗御外邪,反映病候 4.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泻其有 余,补其不足,平复阴阳。
(二) 经络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 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 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 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1. 经络诊法(诊断)
诊察经脉的虚实 通过反应点辨经 通过症状的部位辨经 分经切脉
2. 分经辨证
3. 循经治疗(针灸治疗)
4. 药物归经(药物使用)
② 因 阴 阳 表 里 的 相 “ 合 ” , 形 成了 “ 六 合”: 足太阳、足少阴——一合 足少阳、足厥阴——二合 足阳明、足太阴——三合
手太阳、手少阴——四合
十二经别
特点
手少阳、手厥阴——五合
手阳明、手太阴——六合
十二经别
特点 ③与脏腑有直接联系 ④无流注规律 ⑤无专穴,无病侯主治。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4)表里属络关系: 经脉间有脏腑属络关系
经脉一阴一阳的互相衔接 表里关系
经别与络脉的沟通
(二)奇经八脉
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
意,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 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 “别 道而行”的八条经脉, 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2.作用:对其它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
3.特点: ①有具体的循行路线:行于 十二经脉之间,与十二经脉 纵横交互。但无规律。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三)十二经别
1.含义:是十二经脉离、合、出、 入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 腔的分支。
2.作用:
十二经别
经脉 奇经八脉
经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
孙络 络脉 浮络
(一)十二经脉
1.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 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亦称十二正经。
手 足 三 阴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 足 三 阳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四)十五络脉
1. 含义:十五络是十二经脉 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 脾之大络的总称。分别以其 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十五络脉
2. 作用: ①十二经络脉沟通了表里经,加强了 表里经之间的联系。
②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 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五络脉 3.分布特点: 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 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络脉从鸠尾,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 分,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源流:
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
《脉书》
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 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教研室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
主要研究:
1、经络与腧穴的概念和发展史; 2、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与脏腑 的关系、病候、生理功能、对临床 的指导意义;
3、腧穴的分类、定位、主治、刺 灸法等。
上篇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经 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和分布概况。掌 握经络的基本作用。 2. 熟悉经络与阴阳、五行、脏腑 的关系。 熟悉经络学对临床的指 导意义。 3. 了解其由来、理论形成和发展概 况。
手三阳——头 阳明行身前
足三阳
少阳行身侧
太阳行身后
②循行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2)内属一定的脏腑:(内行部分) 手太阴—肺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足厥阴—肝 足少阴—肾
手三阴
阴经属脏
足三阴
(2)内行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