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学生心灵的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定稿(考士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及学生心灵的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考士琪
从事班主任这份工作十几年,回眸过去与数以千计学生走过的岁月,往事如烟,五味杂陈……感觉自己犹如拾穗者,在步履维艰、喜忧参半中还能有那么一点收获,更多的是有了对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太多感悟。由于学生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诸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心理问题进而引发品德问题的事例屡见不鲜。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心理,用心认识学生品德问题,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源,所以班主任工作要从调整学生心理入手,触及学生的心灵以此塑造学生良好品格。
班主任日常教育管理学生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卫生是大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用心认识学生品德问题,是更重要的事,如何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触及学生的心灵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早在2008年我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培育”这一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做为课题研究人员之一,不断探求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潜心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发现,学生德育现状存在众多应该引起班主任重视的问题, 如:心中无德,唯我独尊;柔弱无助,意志脆弱;自卑闭锁,封闭心灵,行为怪诞;知行背离,屡教不改;坏习惯多,好习惯少,品德较差等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重要成因。
一、想触及学生心灵,要弄清形成学生心理问题是其品德问题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中学生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心理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障碍,而良好品德与心理障碍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品德与心理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学校情境中预期的品德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更不可能是单向灌输的结果。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内在机制,即品德的形成,其所遵循的轨迹大体上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积极互动中,主体接受外界刺激的各种影响,通过主体自身的作用,逐步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那么,目前初中生的德育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一)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社会环境
以我工作的班级为例,学生生源比较复杂,有本地居民的子女,也有外地来本地做买卖谋生的子女,还有本镇所属辖的子女,有单亲的还有留守的……情况
多种。由于地处城镇,校园周边的网吧、台球室、录像厅、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很多,一部分校外住宿生及留守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学生在接受新的信息同时,也接触到不少负面的东西,特别是初中生是青春期阶段,随着生理的变化,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给学生思想教育带来很大的难题。
(二)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孩子心理并进而影响学生品德的健康。例如,我校地处少数民族自治区,外来人口多,家长只顾做生意赚钱,另有一部分家长种地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更多给予孩子物质生活方面非常优越,但忽略了孩子学习,忽略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些家长沉溺于打牌各类应酬,这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浓,还有些家长把孩子的任性当坚强,说谎当聪明,打架当勇敢等等。有些父母出外工,孩子留守,导致隔代溺爱严重;还有一部分孩子父母离异,导致爱护和教育缺失。使得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失去、甚至完全失去应有的家庭教育,致使家庭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 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有1/4~1/3 存在心理问题,有不良恶习,品德不良。更有些家长其本身的不良言行就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
(三)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学校环境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学生的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因此,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在学校产生的。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同学间的交往不当,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关心不及时等原因造成。首先,由于校际间升学率的竞争,校内科任教师之间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竞争,学校、教师人为的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以至于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中等或较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的大小与学生抑郁、偏执、恐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其次,教师行为引发的心理问题。例如,有些教师盲目对学生施控,有些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的一切都应由教师说了算,又干涉过多,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心理。
二、想触及学生心灵,要强化班主任在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关注方面的一般性对策思考。
心理关注首先要求班主任跳出传统德育的狭小天地,用心理学的立场和观点去审视班主任工作,将细微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心动才能行动,形成心理学指导下的新的班主任工作观。具体说来,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养
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为人师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榜样的示范力量会在学生心理潜滋暗长,发挥其他德育方法所无法产生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其工作难以有时空的界限,难以准确量化工作量,更难以进行时时刻刻的监督,是一份良心活儿。因此,教师只有凭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有深沉的爱心。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师对学生倾注真诚的足够的关爱,学生才能接近教师、信任教师,即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也只有这样品德教育才可能收到实效;最后,教师要为人师表,由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又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仪表,从言行到举止,在各个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教师要注重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是指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教育是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价值引导,使校园、教室成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家园。注重人性化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从物化走向人化。从物化走向人化,首先要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个体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创造性的人。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德性是精神的核心,作为精神关怀者,其重要使命就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关怀人的精神发展、关怀人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绝对禁止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性语言,这种错误做法对学生产生的伤害是巨大和深刻的。
第二、由灌输走向对话。由灌输走向对话,是从奴化德育走向自主德育,自主德育立足于学生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抉择、自己践行。自主德育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其内在道德需要,体现生命的价值,自主德育不否定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受教育者,而不是代替他们思考。
第三、从束缚走向解放。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吸取新的时代精神,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提高品德素质,学生教育管理中要适度从条条框框的严格束缚中让学生解放出来,变被动执行为自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