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转变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马氏体温度转变范围

马氏体温度转变范围

马氏体温度转变范围1. 引言马氏体温度转变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于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处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马氏体温度转变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常见的实验方法和应用。

2. 马氏体温度转变的基本概念马氏体是一种具有高硬度和优良弹性的金属相,在金属材料中广泛存在。

马氏体相变是指当金属经过适当的热处理或冷却过程后,从奥氏体相变为马氏体相的过程。

这一相变过程伴随着晶格结构和宏观形态的改变,从而导致材料性能发生显著变化。

马氏体温度转变范围是指在一个特定条件下,金属从奥氏体相转变为马氏体相所需要的温度范围。

该范围通常由两个关键温度值确定:起始温度(Ms)和结束温度(Mf)。

起始温度指在加热过程中,金属开始从马氏体相变为奥氏体相的温度;结束温度则是在冷却过程中,金属完全转变为马氏体相的温度。

3. 影响马氏体温度转变的因素马氏体温度转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的介绍:3.1 化学成分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对马氏体温度转变范围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元素的添加或去除都可能改变材料的晶格结构和相变行为,进而影响马氏体转变温度。

3.2 加热和冷却速率加热和冷却速率是影响马氏体转变范围的关键因素之一。

较快的加热速率可以提高起始温度,而较慢的冷却速率则可以降低结束温度。

这是因为快速加热会导致奥氏体退火,从而使得起始温度增加;而慢速冷却则有利于保留更多的奥氏体组织,降低结束温度。

3.3 组织结构和形貌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形貌对马氏体转变范围也有显著影响。

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和高密度的位错可以提高起始温度,而马氏体颗粒的尺寸和分布则会影响结束温度。

3.4 外部应力外部应力是另一个影响马氏体转变范围的因素。

外部应力可以改变材料的相变动力学,从而引起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偏移。

例如,压应力会抑制奥氏体相变为马氏体,从而使得起始温度升高。

4. 实验方法为了研究马氏体温度转变范围,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实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验方法:4.1 热差法热差法是一种测量材料相变温度范围的常用方法。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金属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改变金属结构和性能的工艺,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金属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常见的热处理方法、热处理的目的以及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一、常见的热处理方法1. 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金属至其固溶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以增加金属的硬度和强度的方法。

常见的固溶处理方法包括淬火和时效处理。

淬火是将金属加热至固溶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以形成固溶体,从而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

时效处理是在淬火后,将金属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持一段时间,以达到固溶体中的晶粒溶解和析出硬化相的目的,提高金属的综合性能。

2. 马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是一种通过加热金属至马氏体起始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以在金属中形成马氏体组织的方法。

马氏体转变可以显著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同时还可以改善其耐磨性能和韧性。

常见的马氏体转变方法包括淬火和回火。

淬火是将金属加热至马氏体起始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以形成马氏体,进而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

回火是在淬火后,将金属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持一段时间,使马氏体转变为较为稳定的组织,从而提高金属的韧性。

3. 回火处理回火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金属至适当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以改善金属的组织和性能的方法。

回火处理可以降低金属的硬度和强度,提高其韧性和延展性。

不同的回火处理参数可以得到不同的金属组织和性能。

常见的回火处理方法包括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金属材料和应用需求。

二、热处理的目的金属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以满足特定的工艺和使用要求。

具体来说,热处理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通过热处理,可以使金属中的晶体细化,晶体界面增多,从而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

2. 改善金属的韧性和延展性:热处理可以消除金属中的内应力和缺陷,减少晶界的孔洞,从而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延展性。

3. 提高金属的耐磨性和耐蚀性:通过调整金属的组织和相态,热处理可以增加金属的耐磨性和耐蚀性,提高其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

马氏体在工程场景的应用

马氏体在工程场景的应用

马氏体在工程场景的应用马氏体是一种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在工程领域有广泛应用。

以下是关于马氏体在工程场景的应用的相关参考内容:1. 高强度材料的制备:马氏体转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制备高强度的金属材料。

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冷却速度和合金元素的添加,可以使晶体结构转变为马氏体。

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高强度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建筑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弹性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的弹性形状记忆合金,如NiTi合金,可以在变形后通过加热重新获得其原始形状。

这种材料具有大变形能力和良好的回弹性,因此在医疗设备、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弹性形状记忆合金可以用于制作支架、植入器械和铰链等医疗器械,用于治疗心脏病和骨骼疾病。

3. 变压器冷却系统:马氏体转变也可以应用于电力变压器的冷却系统中。

当电力变压器过载时,冷却系统中的马氏体会发生相变,吸收大量热量并释放出来。

这可以有效地保持变压器的工作温度在安全范围内,防止变压器过热损坏。

因此,马氏体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运行至关重要。

4.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马氏体和陶瓷材料的复合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的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硬度,能够抵抗高温、高压、腐蚀和磨损等不良环境条件。

因此,在化工、航空航天、机械和建筑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5. 运动控制系统:马氏体也可以应用于运动控制系统中。

通过改变马氏体材料的形状或长度,可以实现精确的机械运动控制。

这种应用在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和精密仪器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马氏体在工程场景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高强度材料制备、弹性形状记忆合金、变压器冷却系统、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和运动控制系统。

这些应用都展示了马氏体在提高材料性能、实现精确控制和改善系统性能方面的独特潜力。

不锈钢的马氏体相变

不锈钢的马氏体相变

不锈钢的马氏体相变不锈钢是一种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具有高度耐腐蚀性的合金。

其名称源于其成分中含有的高比例铬元素,这有助于防止材料在暴露于氧气和其他腐蚀性物质时发生氧化。

不锈钢根据其微观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奥氏体不锈钢和马氏体不锈钢。

马氏体相变是金属材料的一种重要现象,尤其是不锈钢。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不锈钢中的马氏体相变,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以及与不锈钢性能的关系。

一、马氏体相变的定义马氏体相变是一种固态相变过程,发生在铁基合金中,特别是在不锈钢中。

当温度降低时,奥氏体不锈钢会通过马氏体相变转变成一种硬且脆的同素异形体,称为马氏体。

这种转变是热力学上的自发过程,通常伴随着体积的膨胀和磁性的改变。

二、马氏体相变的影响因素1. 温度:马氏体相变通常在特定的温度以下发生。

对于大多数不锈钢,这个温度大约在200°C至300°C之间。

2. 合金成分:不同类型的不锈钢具有不同的马氏体相变温度。

这主要取决于其合金成分,特别是碳和其他合金元素的比例。

3. 应力和应变:应力和应变状态也会影响马氏体相变。

例如,淬火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这是由于马氏体相变和随后的组织结构变化。

三、马氏体相变与不锈钢性能的关系马氏体相变对不锈钢的性能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性能:马氏体相变会导致不锈钢的硬度增加,从而提高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材料变脆,特别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淬火处理时。

2. 耐腐蚀性:马氏体相变对不锈钢的耐腐蚀性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由于硬度增加,材料更难以被腐蚀;另一方面,淬火处理可能会在材料表面形成微裂纹,从而降低耐腐蚀性。

3. 磁性和热性能:马氏体相变还影响不锈钢的磁性和热性能。

例如,某些类型的马氏体不锈钢具有高磁导率,这在某些应用中是有利的。

此外,马氏体相变也影响不锈钢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

四、不锈钢中马氏体的应用场景由于马氏体相变对不锈钢的性能有显著影响,这种相变在许多应用场景中都得到了利用。

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和珠光体转变的区别

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和珠光体转变的区别

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和珠光体转变的区别
贝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和珠光体转变是金属材料中常见的组织变化,在工程制造和材料科学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贝氏体转变指的是钢材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由低温的铁素体转变为高温的贝氏体。

在从铁素体到贝氏体的转变过程中,钢材的微观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

钢材的晶粒也随着组织的转变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钢材在加热过程中晶粒逐渐增大,直到达到最终贝氏体组织。

马氏体转变是一种金属材料的组织转变,由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

这种组织转变是钢材经过淬火后的过程。

钢材处于高温状态时,铁素体通过加快冷却速度,形成奥氏体,进一步经过淬火、冷却速度更快,就可能形成马氏体。

马氏体对强度和硬度的提升有很大作用。

珠光体转变是一种金属材料的组织转变,由马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

当金属材料处于温度较高的状态时,马氏体会缓慢地向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的晶粒比马氏体的晶粒要细小得多,这就意味着珠光体的强度和韧性会高于马氏体。

三种转变的区别可以总结如下:
1. 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是由不同的原因导致的。

贝氏体转变是由温度的变化引起的,而马氏体转变是由冷却速度的变化引起的。

2. 贝氏体和马氏体都是高强度金属材料,但它们的应用场合不同。

贝氏体主要应用于高温下的场合,马氏体主要应用于低温、高应力下的场合。

3. 珠光体转变需要温度较高,速度较缓慢,才能发生。

珠光体对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会有很大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珠光体转变并不能在所有材料中应用。

热处理对钢材料的马氏体转变行为的影响分析

热处理对钢材料的马氏体转变行为的影响分析

热处理对钢材料的马氏体转变行为的影响分析钢材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热处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制造工艺,对钢材料的性能和微观组织具有显著的影响。

其中,马氏体转变行为是热处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本文将分析热处理对钢材料的马氏体转变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热处理方式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

1. 马氏体转变行为的基本原理马氏体转变是指在钢材料中由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过程。

马氏体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硬度,而奥氏体则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马氏体转变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合金元素、温度、冷却速率等。

2. 热处理对马氏体转变行为的影响2.1 温度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在温度范围内,马氏体转变的速率与温度呈反相关关系。

通常情况下,较高的温度会导致马氏体转变速率加快,而较低的温度则会使马氏体转变速率减缓。

温度对马氏体转变行为的影响与材料的组成和冷却速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2.2 合金元素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合金元素的加入可以显著改变钢材料中的马氏体转变行为。

例如,添加合适的合金元素可以降低马氏体的起始温度,缩小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提高马氏体转变速率等。

常见的合金元素包括铬、镍、钼等。

2.3 冷却速率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冷却速率是影响马氏体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快的冷却速率可以促进马氏体的形成,而较慢的冷却速率则会延缓马氏体转变过程。

热处理中采用的冷却介质的选择以及冷却速率的控制,对马氏体转变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3. 不同热处理方式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3.1 正火处理正火是指将高温奥氏体冷却至室温,利用其中的马氏体相实现强化的热处理方式。

正火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钢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同时会降低塑性。

正火处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冷却介质以及保温时间等。

3.2 淬火处理淬火是将高温奥氏体迅速冷却至室温,并形成马氏体的热处理方式。

淬火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钢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同时会导致脆性增加。

冷却介质的选择和冷却速率的控制对淬火处理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马氏体相变

马氏体相变

马氏体相变目录[隐藏]马氏体相变相变特征和机制马氏体的惯习(析)面马氏体相变的可逆性马氏体转变的温度-时间关系工业应用马氏体相变的研究参考书目:[编辑本段]马氏体相变马氏体最初是在钢(中、高碳钢)中发现的: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后经迅速冷却(淬火),得到的能使钢变硬、增强的一种淬火组织。

1895年法国人奥斯蒙(F.Osmond)为纪念德国冶金学家马滕斯(A.Martens),把这种组织命名为马氏体(Martensite)。

人们最早只把钢中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

20世纪以来,对钢中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累积了较多的知识,又相继发现在某些纯金属和合金中也具有马氏体相变,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Ag-Cd、A g-Zn、Au-Cd、Au-Mn、Cu-Al、Cu-Sn、Cu-Zn、In-Tl、Ti-Ni等。

目前广泛地把基本特征属马氏体相变型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见固态相变)。

[编辑本段]相变特征和机制马氏体相变[1]具有热效应和体积效应,相变过程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但核心如何形成,又如何长大,目前尚无完整的模型。

马氏体长大速率一般较大,有的甚至高达10cm·s。

人们推想母相中的晶体缺陷(如位错)的组态对马氏体形核具有影响,但目前实验技术还无法观察到相界面上位错的组态,因此对马氏体相变的过程,尚不能窥其全貌。

其特征可概括如下: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相变之一,相变时没有穿越界面的原子无规行走或顺序跳跃,因而新相(马氏体)承袭了母相的化学成分、原子序态和晶体缺陷。

马氏体相变时原子有规则地保持其相邻原子间的相对关系进行位移,这种位移是切变式的(图1)。

原子位移的结果产生点阵应变(或形变)(图2)。

这种切变位移不但使母相点阵结构改变,而且产生宏观的形状改变。

将一个抛光试样的表面先划上一条直线,如图3a 中的PQRS,若试样中一部分(A1B1C1D1-A2B2C2D2)发生马氏体相变(形成马氏体),则PQRS直线就折成PQ、QR'及R'S'三段相连的直线,两相界面的平面A1B1C1D1及A2B2C2D2保持无应变、不转动,称惯习(析)面。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课件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课件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当温度低 于某一特定点时,奥氏体转变成的一 种晶体结构,其晶体结构与奥氏体不 同,呈现出特定的晶体学特征。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
总结词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高密度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特征使得马氏体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强度。
详细描述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缺陷使得马氏体具有 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同时,马氏体的碳原子在晶体结构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排 列,使得马氏体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钢的性能要 求越来越高,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对于 提高钢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尚不够 深入,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意义。
02
马氏体的基本特性
马氏体的定义
总结词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具有 特定晶体结构的相变产物。
详细描述
合金元素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也很大。 一些合金元素可以改变原子扩散速 度和马氏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回 火转变的过程和结果。
04
马氏体的分解过程
马氏体分解的定义
马氏体分解是指钢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结构发生改变的 现象。
马氏体分解是钢回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决定了钢 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
马氏体分解的原理
马氏体分解过程中伴随着晶体 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这些
变化会影响钢的性能。
通过控制回火工艺,可以实现 对钢的性能的精细调控,以满
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研究展望
01
深入探究马氏体分解的 微观机制和晶体学原理, 为钢的性能优化提供理 论支持。
02
开展新型钢种的开发和 研究,拓展其在航空航 天、汽车、能源等领域 的应用。

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特点

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特点

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特点马氏体转变是指在钢铁中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于钢铁受到了高温和快速冷却的影响,使得奥氏体晶格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了马氏体晶格结构。

马氏体转变对于钢铁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特点非常重要。

一、马氏体转变的基本原理1.1 马氏体转变的定义马氏体是指由奥氏体通过快速冷却而形成的一种新晶相。

其特点是硬度高、脆性强、磁性强等。

1.2 马氏体转变的条件(1)合适的成分:合金元素含量应该适中,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马氏体转变。

(2)适当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马氏体转变。

(3)快速冷却:只有在快速冷却条件下才能形成马氏体。

二、马氏体晶格结构2.1 马氏体晶格结构马氏体晶格结构是由六方最密堆积结构变形而来的。

其具有三种不同的变体:板条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和双相马氏体。

2.2 马氏体晶格结构的特点(1)硬度高:由于马氏体的晶格结构紧密,因此其硬度非常高。

(2)脆性强:由于马氏体的晶格结构紧密,因此其韧性非常差,容易发生断裂。

(3)磁性强:由于马氏体中存在大量的铁原子,因此其磁性非常强。

三、马氏体转变的影响3.1 马氏体转变对力学性能的影响(1)硬度增加:由于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所以钢铁经过马氏体转变后,硬度会明显增加。

(2)韧性降低:由于马氏体具有较高的脆性,所以钢铁经过马氏体转变后,韧性会明显降低。

(3)延展性降低:由于钢铁经过马氏体转变后,延展性会明显降低。

3.2 马氏体转变对物理性能的影响(1)磁性增强:由于马氏体中存在大量的铁原子,因此其磁性非常强。

(2)导电性降低:由于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所以其导电性会明显降低。

四、马氏体转变的应用4.1 马氏体转变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钢铁生产中经常采用马氏体转变来改善钢铁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常使用高强度钢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而这些高强度钢通常是经过马氏体转变处理后得到的。

热处理原理之马氏体转变

热处理原理之马氏体转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
马氏体转变过程中,存在熵变,熵变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关。
马氏体转变的相变驱动力与热力学关系
温度
温度是影响马氏体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会影响马氏体的形 成和转变。
VS
应力
应力也是影响马氏体转变的因素之一,应 力可以促进或抑制马氏体的形成和转变。
马氏体转变过程中的热效应与热力学关系
马氏体转变的种类与形态
板条状马氏体
01
02
03
定义
板条状马氏体是一种具有 板条状结构的马氏体,通 常在低合金钢和不锈钢中 形成。
形态
板条状马氏体由许多平行 排列的板条组成,每个板 条内部具有单一的马氏体 相。
特点
板条状马氏体具有较高的 强度和硬度,同时具有良 好的韧性。
片状马氏体
定义
片状马氏体是一种具有片 状结构的马氏体,通常在 高速钢和高温合金中形成 。
这种转变主要在钢、钛、锆等金属及 其合金中发生,常温下不发生马氏体 转变。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01
马氏体转变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转变速度与温度 和时间有关。
02
转变过程中伴随着体积的收缩或膨胀,并伴随着能 量的吸收或释放。
03
马氏体转变过程中晶体结构发生改变,但化学成分 基本保持不变。
马氏体转变的应用
06
相关文献与进一步阅读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列表
01
张玉庭. (2004). 热处理工艺学. 科学出版社.
02
王晓军, 王心悦. (2018). 材料热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机械 工业出版社.
03
周志敏, 纪松. (2019). 热处理实用技术与应用实例. 化学工 业出版社.
相关书籍推荐

马氏体相变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

马氏体相变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

马氏体相变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摘要:本文综述了马氏体相变的定义、分类、相变特征认识的进程, 以及与马氏体相变密切相关的形状记忆材料的发展。

以及形状记忆效应、铁基合金马氏体研究进展作总结。

对马氏体相变,形状记忆合金的继续研究和应用作了展望。

关键词:马氏体相变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效应1前言马氏体相变定义: 替换原子经无扩散变换位移 (均匀和不均匀形变 )并由此产生形状改变和表面浮突呈不变平面应变特征的一级形核长大型的相变或简单地将马氏体相变称之为替换原子经无扩散切变(原沿相界面作协作运动 )并使其形状改变的相变[1]。

Delaey [2,3]将存在马氏体相变的不同合金系分为 : (l)溶剂原子具有同素异构转变的合金如铁及铁基合金;密排结构间的切变如Co及Co合金、稀土及其合金; (2 )具β相 Hume-Rothery结构及Ni基的形状记忆合金;(3)具有立方-正方(四角)的应力弛豫孪生马氏体的合金, 如镍基、锰基合金及Al5化合物等。

按动力学的不同特征将相变分为变温相变和等温相变;按热力学和相面动态将相变分为热弹性相变半热弹性相变和非热弹性相变。

,2马氏体相变分类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特征可分为四类: 变温式、等温式、爆发式和热弹性马氏体相变。

(1)变温马氏体大多数合金系具有变温马氏体相变特征。

如图1所示,成分为C的马氏体点为M s,在冷却过程中,温度降低到 Ms以下发生相变,不断降温,不断转变,转变量取决于冷却到达的温度 Tq。

如图所示,奥氏体冷却到马氏体点 Ms时,开始形成马氏体,其转变量f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不断增加到达马氏体转变终了点( Mf) 温度时,并没有得到100% 的马氏体,而是尚有残余。

图 1 碳素钢变温马氏体相变动力学曲线多数钢的过冷奥氏体经变温转变形成马氏体,因此钢经淬火至室温时的残留奥氏体由马氏体点Ms、M f 来决定。

当马氏体点低时,Mf在室温以下时,将有较多的残留奥氏体。

如图2所示。

奥氏体和马氏体的结构

奥氏体和马氏体的结构
在马氏体中,铁原子和碳原子之间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有序性,这种有序 性使得马氏体在某些方向上表现出各向异性。
形成条件
温度
马氏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通常需要在低温下进行。随着温度的升高,马氏体的 形成速度会逐渐减慢,直至停止。
时间
马氏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条件。在一定的温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马氏体的数量和 尺寸会逐渐增加。
奥氏体的应用
01
02
03
制造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 耐腐蚀性和美观性,广泛 应用于厨具、医疗器械等 领域。
建筑行业
奥氏体钢因其良好的塑性 和韧性,常用于制造建筑 结构件和桥梁。
化工设备
奥氏体不锈钢对各种化学 介质的耐腐蚀性较好,适 用于制造化工设备和管道。
马氏体的应用
工具制造
马氏体钢因其高硬度和耐 磨性,常用于制造切削工 具、量具和磨具等。
热力学稳定性
奥氏体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热 力学稳定性,不易发生相变和 其他热力学不稳定性现象。
在高温下,奥氏体的晶体结构 能够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分解 或相变,这与其晶体结构和原 子排列有关。
奥氏体的热稳定性使其能够在 高温环境下保持优良的机械性 能,广泛应用于各种高温环境 下的工程应用。
02 马氏体的结构
奥氏体和马氏体的结 构
目录
CONTENTS
• 奥氏体的结构 • 马氏体的结构 • 奥氏体与马氏体的比较 • 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 • 奥氏体和马氏体的应用
01 奥氏体的结构
晶体结构
1
奥氏体是一种面心立方晶体结构,其晶体格子为 体心立方点阵,但原子在空间中的排列形式是面 心立方。
2
奥氏体的晶格常数相对较大,这与其晶体结构有 关,较大的晶格常数使得原子间的距离增大,降 低了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马氏体相变的名词解释

马氏体相变的名词解释

马氏体相变的名词解释马氏体相变是固态材料在经历加热后,发生固态相变形成马氏体的一种自发性相变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于固态材料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其宏观性质发生显著改变。

马氏体相变是一种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材料加工、制造以及机械、电子等领域。

马氏体是一种具有特殊晶体结构的金属或合金相。

通过马氏体相变,材料的原子排列发生变化,从立方晶系转变为正交晶系,这种转变导致了材料在微观尺度上的形变。

马氏体相变在材料中的应用包括增加材料的硬度、降低材料的延展性、改变材料的导电性等。

马氏体相变过程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组成、冷却速率以及外加应变等手段来实现。

根据不同的材料组成和处理方式,马氏体相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亚稳的马氏体相变、稳定的马氏体相变等。

亚稳的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即可以通过加热使马氏体再次转变为原有的相,而稳定的马氏体相变则是不可逆的,材料无法通过加热来回复到原有的相。

马氏体相变的研究在金属、合金和陶瓷等材料中广泛进行。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理论模拟等方法,探索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其相变机制。

他们研究材料的组成、热处理条件以及外部应力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并尝试开发新的材料设计和加工方法来改变马氏体相变的性质。

在材料科学领域,马氏体相变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高强度材料、形状记忆合金和超弹性材料等。

高强度材料通过马氏体相变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在制造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形状记忆合金则是一种具有记忆效应的特殊合金材料,可以通过马氏体相变来实现形状的记忆和恢复。

超弹性材料具有很高的弹性形变能力,可以通过马氏体相变来实现材料的超大形变。

总结来说,马氏体相变是固态材料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自发性相变,其通过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原子排列来实现材料性能的改变。

马氏体相变对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材料制造、加工以及电子等领域的应用也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研究者们将继续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马氏体在工程场景的应用

马氏体在工程场景的应用

马氏体在工程场景的应用马氏体是一种可以通过加热和快速冷却来形成的金属结构相变,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因此在工程场景中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关于马氏体在工程场景中的应用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马氏体阻尼器:马氏体的形成和消失过程伴随着晶粒的相交换,从而改变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

这种相变行为可以应用在阻尼器的设计中,用以减少工程结构的振动和冲击。

例如,在高速铁路的列车车身设计中,可以采用马氏体阻尼器来减少列车在高速行驶时的振动,提高乘坐舒适度。

2. 马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种通过添加合金元素和控制冷却速度来实现马氏体相变的特殊不锈钢。

相比传统的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可以在更恶劣的环境下使用。

因此,马氏体不锈钢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用于制作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轮和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系统。

3. 马氏体晶体管:马氏体晶体管是一种通过马氏体相变来控制电流的开关。

在马氏体晶体管中,通过改变外界的温度或应力来控制晶体管的导通与阻断,实现数字电路的开关功能。

这种马氏体晶体管可以在极端的温度和压力下工作,因此在航天器、深海探测器等特殊环境下的电子设备中有重要的应用。

4. 马氏体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可以在温度或应力变化的作用下实现形状记忆效应的材料。

马氏体形状记忆合金在工程领域中有广泛应用,例如用于制作医疗器械、航空航天设备、汽车零部件等。

其中,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包括心脏支架、动静脉血管支架等。

在动力机械领域,马氏体形状记忆合金可以用于制作活门、阀门等。

5. 马氏体相变储能技术:马氏体相变储能技术是一种利用马氏体相变的吸热和放热特性来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的技术。

马氏体相变储能技术在太阳能热利用、能量存储和电力调峰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

例如,在太阳能热利用中,可以利用马氏体储能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实现持续的供热和制冷。

综上所述,马氏体在工程场景中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马氏体转变及其应用

马氏体转变及其应用

马氏体转变及其应用钢经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为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是钢件热处理强化的主要手段。

因此,马氏体转变的理论研究与热处理生产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1.1 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型相变因为相变前后化学成分不变,新相(马氏体)和母相(奥氏体)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只是晶格结构由面心立方晶格转变成了体心立方晶格而且马氏体相变可以在-196℃—-296℃低温下进行,这样低的温度原子扩散极困难,所以相变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因此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原子有规则移动,原来相邻的原子相变以后仍然相邻,原子不发生扩散就可以发生马氏体相变。

1.2 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人们早就发现,在高碳钢样品中产生马氏体转变之后,在其磨光的表面上出现倾动,形成表面浮凸。

这个现象说明转变和母相的宏观切变有着密切关系。

马氏体形成是以切变的方式实现的,同时马氏体和奥氏体之间界面上的原子是共有的,既属于马氏体,又属于奥氏体,而且整个相界面是互相牵制的,这种界面称为“切变共格”界面。

1.3 马氏体转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就马氏体相变而言,不但在快冷的变温过程中有马氏体相变,而且在等温过程中,也有等温马氏体产生,如Fe - Ni26 - Cu3 合金所能发生等温马氏体相变,但钢的马氏体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的。

当奥氏体被冷却到Ms点以下任一温度时,不需经过孕育,转变立即开始,转变速度极快,但转变很快就停止了,不能进行到终了,为了使转变继续进行,必须降低温度,也就是说马氏体是在不断降温条件下才能形成。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母相奥氏体中某些与晶体缺陷有关的有利位置,通过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预先形成了具有马氏体结构的微区。

这些微区随温度降低而被冻结到低温,在这些微区里存在一些粒子,这些粒子在没有成为可以长大成马氏体的晶核以前我们叫它核胚。

从高温冻结下来的核胚有大有小,从经典的相变理论可知:冷却达到的温度愈低,过冷度愈大,临界晶核尺寸就愈小,当奥氏体被过冷到某一温度时,尺寸大于该温度下的临界晶核尺寸的核胚就成为晶核,就能长成一片或一条马氏体。

变温马氏体和等温马氏体

变温马氏体和等温马氏体

变温马氏体和等温马氏体马氏体是一种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形态,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处理工艺可控性。

其中,变温马氏体和等温马氏体是马氏体的两种不同形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马氏体的特点和应用。

1.变温马氏体变温马氏体是指通过在固溶体中形成高温马氏体组织,并在低温下通过回火获得低温马氏体组织的方法。

这种形态的马氏体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转变,具有良好的可控性。

通过控制回火温度和时间,可以调控马氏体的相变温度和硬度,以满足具体应用的需求。

变温马氏体具有以下特点:(1)高温形成马氏体:通过合适的加热处理,在固溶体基体中形成高温马氏体组织。

(2)低温回火形成马氏体:通过在低温下进行回火退火,固溶体中的高温马氏体转变为低温马氏体。

(3)可控性强:通过合理设计加热和回火工艺参数,可以调节马氏体的相变温度和硬度。

(4)优异的强度和韧性:变温马氏体在相变过程中形成细小的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在提高材料强度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韧性。

2.等温马氏体等温马氏体是指通过在固溶体中直接形成马氏体组织,而不经过回火的方法。

这种形态的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韧性,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稳定存在。

通过调节合金元素的含量和形成温度,可以获得不同强度和韧性的等温马氏体。

等温马氏体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形成马氏体:通过合适的固溶体相变工艺,在固溶体中直接形成马氏体组织。

(2)硬度高:等温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能够提供良好的耐磨和抗变形性能。

(3)强韧性好:等温马氏体的组织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材料的强韧性。

(4)应用广泛:等温马氏体常用于制造高强度、高耐磨性的零部件,如汽车发动机曲轴和齿轮等。

总结起来,变温马氏体和等温马氏体是不同类型的马氏体组织形态,在热处理工艺和机械性能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变温马氏体通过回火来实现相变,可控性强;而等温马氏体直接在固溶体中形成,硬度高。

这两种马氏体都在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方面具有优异性能,在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马氏体不锈钢的研究与应用

马氏体不锈钢的研究与应用

马氏体不锈钢的研究与应用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良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的金属材料。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经过适当的加热处理后,通过马氏体相变来获得高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的研究和应用广泛涉及到材料科学、冶金工程、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方面。

马氏体不锈钢的研究起源于对传统奥氏体不锈钢的改进。

奥氏体不锈钢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不锈钢材料之一,它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但在力学性能方面相对较弱。

为了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硬度,研究人员开始尝试通过控制合金元素的含量和加热处理的方法来改变不锈钢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更高的强度。

马氏体不锈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金元素的优化设计,二是加热处理的工艺控制。

马氏体不锈钢的合金元素设计主要通过添加合适的元素来调节不锈钢的组织结构和相变行为。

一般来说,马氏体不锈钢的合金元素包括铬、镍、钼等。

其中,铬是增加不锈钢耐腐蚀性的主要元素,镍和钼是提高不锈钢强度和硬度的关键元素。

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锰、氮等元素来调节马氏体相变的温度和速度,进一步优化不锈钢的组织和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的加热处理是实现高强度和耐腐蚀性能的关键步骤。

加热处理的目的是通过控制材料的冷却速率来实现马氏体相变和组织转变。

一般来说,加热处理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固溶退火,通过高温处理使合金元素溶解于基体,消除材料内部的应力和缺陷;然后是快速冷却,通过控制冷却速率来形成马氏体组织。

这种冷却方式可以通过水淬或油淬等方法来实现。

马氏体不锈钢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在航空航天领域,马氏体不锈钢因其优良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涡轮叶片、燃气涡轮、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部件。

其次,在海洋工程领域,马氏体不锈钢能够抵御海水腐蚀,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造船舶、海底油气管道和海洋平台等设施。

此外,在化工、食品加工、医疗等领域,马氏体不锈钢也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容器、管道、仪器设备等。

总之,马氏体不锈钢的研究和应用为改进传统不锈钢材料的性能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途径。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引言马氏体相变是指固体材料经过快速冷却或机械应力作用后,在普通的冷处理条件下发生的晶体结构相变现象。

马氏体相变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马氏体相变的定义、形成机理、基本特征以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马氏体相变的定义马氏体相变是指固体材料在冷却过程中经历组织相变,从高温相变为低温相的过程。

这种相变过程是一种固态相变,属于无序到有序的结构转变,通常发生在低温下。

马氏体相变的特点是快速、均匀和可逆的。

马氏体相变的形成机理马氏体相变的形成机理主要涉及晶格畸变、原子扩散和位错运动等过程。

通常情况下,当固体材料经历冷却过程时,晶格会发生畸变,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这种畸变能够通过原子的扩散来进行传播,并且位错运动也会促进马氏体相变的形成。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马氏体相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快速性:马氏体相变是一个快速的相变过程,通常在毫秒至微秒的时间尺度内发生。

这种相变速度快的特点使得马氏体相变在某些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形状记忆合金。

2.可逆性:马氏体相变是可逆的,即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马氏体又会重新转变为高温相。

这种可逆性使得马氏体材料可以多次进行相变过程,具有重复使用的特点。

3.形状记忆效应:马氏体相变材料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即在经历应力作用后,材料可以保持其原来的形状。

这种形状记忆效应使得马氏体相变材料在机械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医疗器械和航空航天。

4.结构转变:马氏体相变是由无序的高温相向有序的低温相转变的过程。

在相变中,晶格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等。

马氏体相变的应用马氏体相变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相变材料在形状记忆合金中有广泛的应用。

形状记忆合金可以通过调控温度或应力来改变其形状,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稳定性。

这种特性使得形状记忆合金在医疗器械、汽车工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第04章 马氏体转变

第04章 马氏体转变

根据钢的成分不同,马氏体可能有 体心立方(bcc)、体心正方
(bct)和体心斜方(bcp)三种晶格,统称为α马氏体(αM)。
�用X射线研究Fe-Mn合金时发现了ε马氏体或六方马氏体;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Fe-Mn钢中发现ε′马氏体; �1965年,对单晶体低温X射线研究时,发现一种名为k ′的马氏体。
马氏体是C和合金元素在α-Fe中的过饱
和固溶体。C溶入bcc点阵的α-Fe中时会 引起较大的点阵畸变。C原子在 12[001]位置 呈择优分布, 造成bcc点阵被畸变为体心
正方(bct)结构。
碳原子在α-Fe中的位置有两种可能:
八面体和四面体间隙。已经证实,在室温 以上,碳原子择优占据c(或z)轴上的八面 马氏体晶格模型及碳的位置
三、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1、表面浮凸效应和切变共格性; 出现表面浮凸效应说明马氏体转
变是通过切变方式进行的;同时,新相 与母相间保持共格关系。
马氏体形成时表面浮凸示意图
共格界面的界面能较小,但弹 性应变能较大。因此,随着马氏体 的形成,其周围奥氏体点阵中将产 生一定的弹性应变,导致应变能的 产生,并且,这种应变能随马氏体 马氏体形成时在其周围奥氏体点阵中 尺寸增大而增大。
3、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1)位向关系
马氏体与原奥氏体之间存在严格的 晶体学位向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K-S(Kurdjumov-Sachs)关系: {111}γ∥{011}α′; <110>γ∥<111>α′ 西山(Nishiyama)关系: {111}γ∥{011}α′; <112>γ∥<110>α′
带有中脊的片状马氏体×500
片状马氏体长大过程中位向关系与亚结构的变化

马氏体转变温度mf的含义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马氏体转变温度mf的含义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马氏体转变温度mf的含义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详细解释和讨论马氏体转变温度(Mf)的含义,并对其影响因素、实际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概述。

马氏体转变是材料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涉及到相变和微观结构的变化。

了解和掌握马氏体转变温度(Mf)对材料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组织内容:引言、马氏体转变温度(Mf)的含义、马氏体转变温度(Mf)的概述以及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概要进行说明,介绍文章内容的安排和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马氏体转变温度(Mf)的定义和解释,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领域。

在马氏体转变温度(Mf)概述部分,我们将回顾历史背景并介绍当前研究的现状,最后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并探讨对于对马氏体转变温度(Mf)的重要性的理解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马氏体转变温度(Mf)的含义,帮助读者理解该概念以及其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的探讨,我们将进一步展示马氏体转变温度(Mf)对于材料研究和开发的潜力。

此外,对历史背景和当前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有助于读者了解马氏体转变温度(Mf)领域的发展动态,并提供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清晰地认识马氏体转变温度(Mf),促进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2. 马氏体转变温度(Mf)的含义2.1 定义和解释马氏体转变温度(Mf)是指物质从奥氏体相变为马氏体相的临界温度。

马氏体是一种具有高硬度和强大塑性的冷加工材料,在金属制造、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

在超过Mf温度时,晶格结构将发生改变,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这个转变过程通常伴随着金属内部产生应力和变形。

Mf温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它影响着材料的性能、热处理过程和实际应用。

2.2 影响因素很多因素会影响马氏体转变温度(Mf),包括合金成分、晶格结构、化学成分和加工条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体转变及其应用钢经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为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是钢件热处理强化的主要手段。

因此,马氏体转变的理论研究与热处理生产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1.1 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型相变因为相变前后化学成分不变,新相(马氏体)和母相(奥氏体)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只是晶格结构由面心立方晶格转变成了体心立方晶格而且马氏体相变可以在-196℃—-296℃低温下进行,这样低的温度原子扩散极困难,所以相变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因此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原子有规则移动,原来相邻的原子相变以后仍然相邻,原子不发生扩散就可以发生马氏体相变。

1.2 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人们早就发现,在高碳钢样品中产生马氏体转变之后,在其磨光的表面上出现倾动,形成表面浮凸。

这个现象说明转变和母相的宏观切变有着密切关系。

马氏体形成是以切变的方式实现的,同时马氏体和奥氏体之间界面上的原子是共有的,既属于马氏体,又属于奥氏体,而且整个相界面是互相牵制的,这种界面称为“切变共格”界面。

1.3 马氏体转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就马氏体相变而言,不但在快冷的变温过程中有马氏体相变,而且在等温过程中,也有等温马氏体产生,如Fe - Ni26 - Cu3 合金所能发生等温马氏体相变,但钢的马氏体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的。

当奥氏体被冷却到Ms点以下任一温度时,不需经过孕育,转变立即开始,转变速度极快,但转变很快就停止了,不能进行到终了,为了使转变继续进行,必须降低温度,也就是说马氏体是在不断降温条件下才能形成。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母相奥氏体中某些与晶体缺陷有关的有利位置,通过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预先形成了具有马氏体结构的微区。

这些微区随温度降低而被冻结到低温,在这些微区里存在一些粒子,这些粒子在没有成为可以长大成马氏体的晶核以前我们叫它核胚。

从高温冻结下来的核胚有大有小,从经典的相变理论可知:冷却达到的温度愈低,过冷度愈大,临界晶核尺寸就愈小,当奥氏体被过冷到某一温度时,尺寸大于该温度下的临界晶核尺寸的核胚就成为晶核,就能长成一片或一条马氏体。

在该温度下当大于临界晶核尺寸的核胚消耗完了时,马氏体相变就停止了,只有进一步降低温度才能使更小的核胚成为晶核长成马氏体。

因而钢的马氏体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Ms-Mf)内形成的,而不能在等温下形成。

1.4 具有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马氏体转变晶体学特点是新相和母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位向关系。

在钢中已经观察到的位向关系有K-S关系、西山关系、G-T关系。

马氏体转变不仅新相和母相有一定的位向关系,而且马氏体是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开始形成的,这个晶面即称为惯习面。

惯习面为无畸变无转动平面。

2 马氏体相变晶体学1924年Bain提出Fcc母相→bcc (bct)马氏体相变晶体学雏型,见图1。

1930年K-S位向关系、1934~35年(西山)关系的建立, 1948年Jawson和Wheeler应用矩阵研究晶体学, 1949年Greninger和Troiano、1951年Machlin和Cohen以及Bowles等环绕表面浮突提出均匀切变及二次切变的设想。

2.1 Bain模型Bain模型把面心立方点阵的c轴压缩,而把垂直于c轴的其他两个轴拉长,使轴比为1,就可使面心立方点阵变成体心立方点阵。

马氏体即为这两个极端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

因为马氏体中有间隙式溶解的碳,所以其轴比不能等于1。

随碳含量不同,马氏体的轴比在1.08-1.00之间。

因此在无碳的情况下,希望轴比从1.41变成1.00。

按照Bain模型仅能产生马氏体晶格,它不能解释宏观切变及惯习面的存在,因此还不能完整的说明马氏体相变的特征。

图1 Bain应变模型在面心立方(γFe)点阵中构成体心立方点阵。

经c轴压缩、a轴伸长,成为马氏体点阵。

2.2 K-S切变模型经K-S切变后,(111)r//(101)M;{111}r//{011}M。

K-S切变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导出了所测量到的点阵结构和位向关系,给出了面心立方奥氏体改建为体心正方马氏体点阵的清晰模型。

但是,这个早期的理论完全没有考虑宏观切变和惯习面问题。

按K-S切变模型引起的表面浮凸与实测结果相差很大。

西山切变模型与K-S相比,晶面的方位对应是相同的,晶轴方向两者相差5 16 2.3 G-T模型G-T模型经过两次切变,第一次切变产生宏观外形变化,出现表面浮凸、三棱点阵,由浮凸表面和样品交截的角度可确定惯习面的方位,有一组晶面间距与原子排列和(112)M面相同。

第二次切变是在(112)M面和[111]M方向发生12 ~13 的切变,体心正方点阵经微小调整成马氏体结构,对浮凸没有可见的影响。

滑移切变留下位错亚结构,孪生切变留下孪晶亚结构。

G-T模型较好的说明了表面浮凸、惯习面位向、亚结构等问题,但没能解决惯习面不应变、不转动的问题。

3 马氏体转变动力学马氏体转变也是成核和长大的过程。

铁合金中马氏体形成动力学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碳钢和低合金钢中的降温转变;Fe-Ni,Fe-Ni-C 合金在室温以下的“爆发式”转变;某些Fe-Ni-Mn,Fe-Ni-Cr合金在室温以下的等温转变;表面转变,这是许多铁合金在室温以下表现出来的一种等温类型的转变。

3.1 马氏体的降温形成马氏体的降温形成是碳钢和低合金钢中最常见的一种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相变是在很大过冷度下发生的,相变驱动力很大,同时长大激活能很小,所以马氏体长大速度极快,以至可以认为相变的转变速度仅取决与成核率,而与长大速度无关。

降温形成马氏体的转变量主要决定于冷却所到达的温度T q 即决定于Ms 点以下的深冷程度。

等温保持时,转变一般不再进行。

这个特点意味着成核似乎是在不需要热激活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也称降温转变为非热学转变。

3.2 爆发式转变对于Ms点低于0 C的Fe-Ni,Fe-Ni-C合金,它们的转变曲线和降温转变很不相同。

这种转变在零下某一温度(M b)突然发生,并伴有响声,同时急剧放出相变潜热,引起试样温度升高。

在一次爆发中形成一定数量的马氏体,条件合适时,爆发转变量可超过70%,试样温度可上升30 C。

晶界因具有位向差不规则的特点,而成为爆发转变传递的障碍。

因此细晶粒材料中爆发转变量要受到限制,在同样的M b温度下,细晶粒钢的爆发量较小。

马氏体的爆发转变,常因受爆发热的影响而伴有马氏体的等温形成。

3.3 等温转变和表面转变少数M s点低于0 C的Fe-Ni-Mn,Fe-Ni-Cr合金和高碳高Mn钢也存在完全的等温转变。

这些合金中的马氏体转变完全由等温形成,转变的动力学曲线也呈“C”字形。

马氏体的等温形成有利于改善钢的韧性,并有利于工件尺寸稳定。

马氏体的等温转变一般不能进行到底,完成一定的转变量即停止了。

随等温转变进行,因马氏体体积变化引起未转变奥氏体变形,从而使未转变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的切变阻力增大。

因此,必须增大过冷度,使相变驱动力增大,才能使转变继续进行。

有人认为爆发转变实质是一种快速等温转变,降温转变是由一系列快速等温转变组成。

尽管如此,研究等温转变有利于揭示马氏体转变的本质。

表面转变实际上也是等温转变。

大块材料内部的等温转变,其特点是马氏体片呈快速长大,但成核过程需要有孕育期,惯习面接近{225}r。

表面转变的成核过程也需要有孕育期,但表面马氏体大都为条状且长大较慢,惯习面为{112}。

表面转变的存在对马氏体转变动力学研究是一个很大的干扰。

r4 马氏体转变的应用4.1 马氏体相变中碳的扩散和低碳马氏体的韧性经典理论认为.在Fe-C合金马氏体相变中,铁和碳原子都是不扩散的。

由于低碳马氏体形成时碳由马氏体扩散至条间奥氏体,因此使奥氏体富碳而具有化学稳定性;同时.条状马氏体形成时,条间奥氏体因协作形变而强化,又产生力学稳定性。

如残余奥氏体富碳至l%,其Ms约为200 C,但由于力学稳定化,使条间奥氏体能在室温保留。

因此低碳马氏体内一般都存在条间奥氏体,其宽度在10nm左右至几百nm。

低碳马氏体具有相当高的强度,以及良好的塑性,其最主要原因为存在的条间奥氏体。

条间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使裂纹扩张阻力加大。

由于低碳淬火钢(含低碳马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值得在工业上继续推广应用。

但必须注意条间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回火马氏体致脆。

为避免TME,淬火钢可进行473K或以下的低温,较长时间的回火,以消除应力。

对形状简单,厚度不大的工件可以淬火态的低碳马氏体直接应用。

对必要进行523K以上温度回火时,短时回火仍可避免TME。

对于有些工件,如炮筒,工作温度在573K左右,为避免TME,建议钢中加入较高量稳定奥氏体的元素,如Ni,将TME温度推向更高温度。

鉴于条间奥氏体易在拉应力作用下转变成为马氏体,而一旦转变为马氏体,就很容易析出渗碳体,造成条间脆性,因此必需控制少量应力诱发马氏体的形成,使具有TRIP性质。

加入合金元素镍可望得到良好的效果。

4.2残余奥氏体中等温马氏体的形成及其应用金相研究发现,1.4C-1.4Cr钢中残余奥氏体内形成等温马氏体时,可由变温马氏体继续长大及重新形核长大。

近年研究揭示,GCrl5钢中残余奥氏体内形成等温马氏体的动力学也呈C形特征。

形成的第一阶段,相变速率与l/T成线性关系,其激活能为91.8kJ/mol,变温马氏体中点阵常数比c/a减小,证明由于变温马氏体内碳的扩散和(Fe,Cr)3C的沉淀,减低r/M间的应变能,使变温马氏体继续长大。

在第二阶段,为等温马氏体在残余奥氏体中重新形核长大,其激活能为l30.0kJ/mol,系基体中位错与复杂缺陷作用下位错组态形成等温马氏体核心的有利位置所需的能量。

动力学曲线呈C形,说明在此阶段动力学受相变驱动力及碳的扩散两个因素的控制,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相符。

GCrl5钢中少量等温马氏体的存在,使残余奥氏体受力学稳定,提高在冷处理、回火及应力作用下对诱发相变的稳定性,.在室温(20±O.5℃)时效1000天后,钢件的尺寸稳定性比一般淬火回火前提高35%,而且接触疲劳寿命也同步增长。

5 马氏体转变马氏体相变理论已被卓有成效地应用于材料工程。

例如相变诱发塑性理论指导了相变塑性钢的问世,相变致韧也被应用于陶瓷材料,如含正方(四角)ZrO2的Mg-PSZ材料中,裂纹前端及边缘处.将诱发正方单斜的马氏体相变,从而吸收能量使裂纹停止扩展。

热弹性马氏体相变、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伪弹性、Aucd 合金中单个相界面的发现,导致形状记忆合金的开发,正饮誉于工业界。

参考文献:1 徐祖耀,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科学出版社,19802 C.M.Wayman. Introduction to the Crystallography of MartensiticTransformations. New York, Mac Million Co·, 1964.马氏体相变晶体学导论,陈业新、李箭译,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3 邓永端,马氏体转变理论,科学出版社.4 徐祖耀,材料热处理的进展和瞻望,材料热处理学报,2003,24(1):1~1.5 徐祖耀,马氏体相变理论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7(7):3~11.6 刘煜,对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探析,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1):39~41.7 刘晓,马氏体点阵参数与含碳量的定量关系,新的X射线衍射研究,金属热处理学报,2000,(2):67~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